广西大学626 普通生态学知识点

合集下载

普通生态学知识点

普通生态学知识点

普通生态学知识点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相互规律的科学。

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即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以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2.在全球变化中,生态环境问题比较严峻,最引人关注的是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的丧失、酸雨、荒漠化及生态安全等生态问题。

3.可持续性发展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密不可分的系统。

它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久持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4.系统分析是在明确研究目的和系统边界的基础上,分析系统组成要素、层次结构及各组分间相互影响的定量关系,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并利用计算机对系统结构优化,使系统具有功能整合作用的研究过程。

5.系统分析有不同的途径,包括黑箱法、白箱法和灰箱法。

黑箱法只通过输入或输出的信息来研究系统的转化特征和反应特征;白箱法建立在对系统的组分、构成及其相互联系有透彻了解的基础上;灰箱法对系统的内部结构、功能只了解一部分,来研究其整体功能。

6.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内、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存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功能整体。

7.生态系统按人类对生态系统影响程度分为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和半自然生态系统。

它们的组成、结构、系统目的及功能、主要能量来源、稳定性和稳定机制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自然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复杂,稳定机制为非中心式调控;人工生态系统环境被改造更有利于人类,稳定机制为人工直接调控;半自然生态系统是优化结构组装结构,稳定机制为非中心式调控与中心式调控相结合。

森林生态系统对人类有很多好处,包括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增加降雨、防尘固沙、保护农田、净化空气、防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以及提供燃料和肥源。

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包括加入大量非自然资源以提高生产力、人的管理使多样性降低、主要植物和动物是在人工选择下形成的、收到来自外部的调控。

《普通生态学》教学大纲

《普通生态学》教学大纲

《普通生态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普通生态学》是生物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相关学科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主要介绍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及应用。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能力,了解生态学在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应用。

二、课程目标1、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了解生态学在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应用。

3、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课程内容1、生态学基础知识:包括生态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基本概念等。

2、生物与环境关系:介绍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包括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等。

3、种群生态学:介绍种群的概念、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的增长模型等。

4、群落生态学:介绍群落的概念、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结构特征等。

5、生态系统生态学:介绍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等。

6、应用生态学:介绍生态学在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应用。

7、生态学前沿:介绍当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通过教师讲解,使学生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生态学在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应用。

3、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4、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网络教学:通过网上教学平台,提供教学视频、教学课件等资源,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五、考核方式1、平时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包括论文阅读、小组讨论等,以检验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

2、期中考试:通过笔试或在线测试等方式,检查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期末考试:全面考察学生对本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包括概念、原理、方法及应用等方面。

《普通生态学》学习指南

《普通生态学》学习指南

《普通生态学》学习指南《普通生态学》知识体系、教学重点、复习思考题(2015修订版)(段昌群编写,仅供参考)第一部分绪论知识框架1.生态学是什么?——研究对象,概念,分枝学科,交叉学科2.形成和发展——主要的历史阶段,代表性任务,重要学术著作3.现状如何?——对象变化;手段变化;范围扩大4.如何学习?——方法论,研究手段名词概念(注意对应的英文名词)生态学、生物环境、非生物环境、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副生物圈、进化生态学、化学生态学、GAIA学说主要问题1.什么是生态学?你认为生态学的本质是研究什么?2.生态学的研究层次有哪些?这些层次在生态学不同的发展时期各有哪些偏重?3.生态学的发展分为那几个时期?各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哪些?各时期的研究对象有什么特点?4.现代生态学的发展有哪些特点?如何认识“生态学的社会化、生态学必须科学化”?第二部分个体生态学(生物与环境)知识框架1.生态因子的特点及其对生物的影响方式2.生物对生态因子的适应重点问题1.生态因子作用的特点:综合、主导、限制、直接/间接、阶段性、不可替代和相互补偿2.光、温、水、土----对生物有什么作用?生物如何获得取这些资源?3.正常条件下生物如何适应(时间、空间变化)?太多、太少将产生什么影响?生物如何适应?形态结构、生理生化、行为适应名词概念(注意对应的英文名词)物种(种)、种群、环境、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主导因子、最小因子法则、耐受性法则、限制因子、生态幅、适合度、指示生物、驯化、休眠、滞育、内稳态、阳性植物、叶面积指数、光饱和点、昼行性动物、光周期现象、短日照植物、Bergman规律、Allen规律、三基点、活动积温、物侯、少浆液植物、恒渗植物、团粒结构主要问题1.生态因子一般被分为哪五大类型?哪些是直接作用?哪些是间接作用?生态因子作用有什么特点?2.Liebig的最小因子法则和Shelford的耐受性法则分别是说明生态因子作用的什么特点?生物的耐受曲线在生态幅宽狭不同的生物中,其图形上有什么特点?3.多个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对生物的适合度有何影响?请举例说明。

普通生态学复习提纲

普通生态学复习提纲

普通生态学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生物圈生物多样性生态学、现代生态学二、思考题1.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

2.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及特点是什么? 3.简述生态学的分支学科及其划分依据。

4.简述经典生态学的几个学派及其特点。

5、简述生态学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6、简述生态学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一、名词解释:环境生态环境生境环境因子生态因子生存因子限制因子Liebig最小因子定律 Shelford耐受性定律贝格曼规律阿伦规律生态幅指示生物阳生植物阴生植物湿生植物中生植物旱生植物物候二、思考题1、简述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2、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生态因子分为哪几类?3、关于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以及有哪些定律?- 1 -第三章种群及其基本特征一、名词解释种群环境容纳量生命表动态生命表静态生命表、周限增长率、增长率、内禀增长率二、思考题(1)什么是种群?如何理解种群的概念既抽象又具体?(2)种群具有哪些不同于个体的基本特征(3)种群的空间格局分为哪几个类型?在自然条件下哪种类型分布最广?(4)种群年龄结构及其类型(5)生命表与存活曲线(6)种群的增长模型(7)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包括哪些类型?(8)如何依据方差/平均数比率来判断种群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9)种群调节的学说。

(10)简述种群的指数增长与逻辑斯蒂增长的区别。

(11)常用生命表的主要有哪些类型及各自的特点。

(12)逻辑斯谛增长曲线的形成过程及各阶段的特征。

第四章种群生活史一、名词解释生活史、生长、发育、繁殖成效、繁殖格局- 2 -二、思考题1、生物繁殖方式及其生态学意义。

2、种群的繁殖策略及r-K自然选择理论。

3、生物的扩散、扩散方式及其生态学意义。

第五章种内种间关系一、名词解释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密度效应、生态位、捕食作用、寄生、共生、偏利共生、互利共生二、思考题1.何谓种内与种间关系?种间关系有哪些基本类型?2.生物密度效应的基本规律及其主要特征。

生态学基础知识总结

生态学基础知识总结

生态学基础知识总结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涉及到生物在自然界中的生存、繁衍、分布以及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

对于我们理解生命的奥秘、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生态因子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态因子包括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

非生物因子主要有光、温度、水、大气、土壤等。

光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的能量来源,不同波长的光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有着不同的影响,而且光还会影响动物的活动规律和行为。

温度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有着显著的限制作用,每一种生物都有其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超出这个范围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

水是生命的基础,生物的新陈代谢离不开水,水的多少和分布也会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分布。

大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等成分对生物的呼吸和光合作用有着重要影响。

土壤为植物提供了扎根的基础和养分来源,其质地、酸碱度等特性会影响植物的生长。

生物因子则包括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以及不同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同种生物个体之间存在着种内关系,如种内竞争、种内互助等。

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捕食、寄生、共生、竞争等。

捕食关系是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寄生是指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共生是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竞争则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二、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

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为整个生态系统提供了物质和能量的基础。

消费者是指以其他生物为食的生物,包括草食动物、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等。

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它们能够将动植物的遗体和排泄物分解为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

普通生态学资料

普通生态学资料

名词解释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存因子:在生态因子中凡是有机体生活和发育所不可缺少的外界环境因素。

生态环境: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生境: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

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同种有机体的结合。

群落: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不同种群的集合。

系统: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的因素的集合。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将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限制因子原理:一个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综合的环境条件状况,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限制的状况都可说是限制状况或限制因子。

临界温度:生物低于或高于一定的温度时便会受到伤害,这一温度称为临界温度。

冷害:喜温生物在0℃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到的伤害。

冻害:生物在冰点以下受到的伤害叫冻害。

霜害:在0℃受到的伤害叫霜害。

贝格曼规律:内温动物,在比较冷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大,在比较暖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小。

阿伦规律:内温动物身体的凸出部分在寒冷的地区有变小的趋势。

生物学零度:生物生长发育的起点温度。

有效积温:生物完成某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

土壤质地:土壤机械成分的组合的不同百分比。

基因型:每一个体的基因组合。

等位基因:决定一个性状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因组合。

基因库:在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的基因组合。

基因频率:在一个基因库中,不同基因所占的比率叫基因频率。

基因型频率:在一个基因库中,不同基因型所占的比率叫基因型频率。

普通生态学详细

普通生态学详细

普通生态学一、名词解释1、李比希(Liebig)最小因子定律:在稳定状态(能量和物质的流入和流出处于平稳的情况)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食物的量。

2、耐受性定律:一种生物能够存在于繁殖,要依赖一种综合环境的全部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

这一概念被称为耐性定律。

3、种群:由同种个体组成的并且占有一定领域,通过种内关系组成的一个统一体或系统。

4、生态位:指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5、Fischer性比理论:性比通常以种群中雄体对雌体的相对数表示,如雌雄体数相等,性比为1:1。

大多数生物种群的性比倾向于1:1,这种倾向的进化原因叫做Fisher’s性比理论。

(性比是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数目的比例。

哺乳动物受精卵的雌雄比大致是50:50,这叫第一性比,幼体成长到性成熟的这段时间里,由于种种原因,雌雄比还将继续变化,到个体成熟时为止,这时雌雄比例叫第二性比,以后还会有充分成熟的个体性比,叫第三性比。

性比对种群的配偶关系及繁殖潜力有很大影响。

在野生种群中,因性比的变化会发生配偶关系及交配行为的变化,这是种群自然调节的方式之一。

)6、生活史对策: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的生存对策,如生殖对策,取食对策,迁移对策等。

7、他感作用:植物的他感作用就是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8、生态入侵:人类有意或无意地把某种生物带进新的地区,倘若当地适于其生存和繁衍,它的种群数量便开始增加,分布区也会逐渐扩大,这就是生态入侵。

9、生物群落: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与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特定功能的生物集合体。

10、优势度:优势度用以表示一个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与作用,但是其具体定义和计算方法各家意见不一。

《普通生态学》复习提纲

《普通生态学》复习提纲

《普通生态学》复习提纲《普通生态学》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生态系统食物链湿地营养级生态金字塔物种环境生态因子限制因子生态适应趋同适应趋异适应生态型生活型种群协同进化群落优势种建群种季相生态对策耐性定律边缘效应群落演替原生演替次生演替顶极群落生态效率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可持续发展生物监测指示生物有效积温十分之一定律食物网生态位物候霍普金斯定律最大持续产量休眠富集作用富营养化积温人口种群结构二、简答、问答:1、生态系统的特点:(1)具有空间结构;(2)具有时间变化;(3)具有自动调控功能;(4)是开放系统(可不断同外界环境进行能量、物质和信息交换)2、生态系统的自动调控机能: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及其所处的环境条件经过长期的进化适应,逐渐建立了相互协调的关系。

生态系统自动调控机能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1)同种生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控;(2)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3)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的调控。

这些调控常通过反馈调节机制使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达到功能上的协调和动态平衡。

3、生态系统的类型①按环境性质划分: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②按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划分:原始森林、荒漠、冻原、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城市、宇宙飞船、(人工生态系统)人工草场、农田、农业生态系统(半自然生态系统)4、森林生态系统的分类及每种生态系统分布的气候带类型(1)热带雨林:分布于赤道及其两侧的湿润热带地区,是目前地球上面积最大、对维持人类生存环境作用最大是森林生态系统;(2)常绿阔叶林:分布在亚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并以壳斗科、樟科、山茶科等常绿阔叶树种为主组成的森林生态系统。

(3)落叶阔叶林:又称夏绿林,分布于中纬度湿润地区。

分布区的特点是: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年平均气温8—14℃,年降雨量500—1000mm,且多集中在夏季,土壤为褐色土和棕色森林土,较为肥沃。

(4)北方针叶林:分布在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和高海拔地带。

普通生态学重点总结【精华】

普通生态学重点总结【精华】

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第三章种群生态学第四章群落生态学第五章生态系统第六章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第七章可持续发展与清洁生产第一章绪论一.生态学的定义1.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周围环境和无机环境相互关系及机理的科学。

(E.Haeckel,1866)它包括4个层次的内容:•生物在其历史条件下的适应;•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种群的形成与发展规律;•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形成与发展规律。

实则上包含了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这4个理论主体。

生态学的定义还有很多:●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怎样生活和它们为什么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的科学。

(埃尔顿,1927)●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的分布和多度的科学。

(Andrenathes,1954)●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科学。

(E.P.Odum,1956)●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马世骏,1980)●生态学是综合研究有机体、物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科学。

(E.P.Odum,1997)二、生态学的研究内容●1971,Odum,《生态学基础》: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1)一定地区内生物的种类、数量、生物量、生活史及空间分布。

(2)该地区营养物质和水等非生命物质的质量和分布。

(3)各种环境因素(如湿度、温度、光、土壤等)对生物的影响。

(4)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5)环境对生物的调节(如光周期现象)和生物对环境的调节(如固氮作用)三、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理论上:概念上的提出—→论著的出版—→学科的形成。

●时间上:萌芽时期—→近代发展:4大学派的形成—→现代发展:生态系统、人类生存环境的研究。

●实验技术上:描述—→定性—→定量—→模拟。

1、生态学发展简史(1)生态学萌发阶段(时期)●公元16 世纪以前:在我国:公元前1200 年《尔雅》一书,草、木;公元前200 年《管子》“地员篇”;公元前100 年前后,农历确立了24 节气,同时《禽经》一书(鸟类生态)问世;《本草纲目》。

《普通生态学》PPT课件

《普通生态学》PPT课件
起着构建群落的作用
生态学上的优势种对整个群落具有控制性影响,如 果把群落中的优势种去除,必然导致群落性质和环境的 变化;但若把非优势种去除,只会发生较小的或不显著 的变化,因此不仅要保护那些珍稀濒危植物,而且也要 保护那些建群植物和优势植物,它们对生态系统的稳态 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亚优势种 指个体数量与作用都次于优势种,但在决定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面
二、群落的基本特征
1. 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每个群落都是由一定的植物、动物、微生 物种群组成的,因此,种类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首要特征。一个群落中种 类成分的多少及每种个体的数量,是度量群落多样性的基础。
2. 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 群落中的物种有规 律地共处,即在有序状态下生存。一个群落的形成和发展 必须经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适应。 裸地上绿色植物(先锋)--动物种群---微生物种群。
1.物种多样性的定义
物种多样性具有下面二种涵义: (1) 种的数目或丰富度(species richness) 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物种
数目的多少。Poole (1974)认为只有这个指标才是唯一真正客观的多样性指 标。在统计种的数目的时候,需要说明多大的面积,以便比较。
(2)种的均匀度(species evenness or equitability) 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全部物种个体数目的分配状况,它反 映的是各物种个体数目分配的均匀程度,例如,甲群落中 有100个个体,其中90个属于种A,另外10个属于种B。乙 群落中也有100个个体,但种A、B各占一半。那么,甲群 落的均匀度就比乙群落低得多。
b.Margalef 指数:
D S 1 式中S为群落中的总ln种N数,N为观察到的个体总
数(随样本大小而增减)。

新版广西大学生态学考研经验考研参考书考研真题

新版广西大学生态学考研经验考研参考书考研真题

考研是一项小火慢炖的工程,切不可操之过急,得是一步一个脚印,像走长征那样走下来。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几乎从来没有在12点之前睡去过。

也从来也没有过睡到自然醒的惬意生活,我总是想着可能就因为这一时的懒惰,一切都不同了。

所以,我非常谨小慎微,以至于有时会陷入自我纠结中,像是强迫症那样。

如今想来,这些都是不应该的,首先在心态上尽量保持一个轻松的状态,不要给自己过大的压力。

虽然考研是如此的重要,但它并不能给我们的人生下一个定论。

所以在看待这个问题上不可过于极端,把自己逼到一个退无可退的地步。

而在备考复习方面呢,好多学弟学妹们都在问我备考需要准备什么,在我看来考研大工程,里面的内容实在实在是太多了。

首先当你下定决心准备备考的时候,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知识准备、心理准备、学习习惯做好学习计划,学习计划要细致到每日、每周、每日都要规划好,这样就可以很好的掌握自己的学习进度,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另外,复试备考计划融合在初试复习中。

在进入复习之后,自己也可以根据自己学习情况灵活调整我们的计划。

总之,定好计划之后,一定要坚持下去。

最近我花费了一些时间,整理了我的一些考研经验供大家参考。

篇幅比较长,希望大家能够有耐心读完,文章结尾处会附上我的学习资料供大家下载。

广西大学生态学初试科目:(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626)普通生态学(886)植物生物学参考书目:1、《生态学》李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基础生态学》孙儒泳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植物生物学》(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主编:周云龙,2011年1月出版。

关于英语复习。

我提一个建议,考研单词主要是用于阅读,所以知道意思即可,建议背单词书的同学不要死啃单词书,以“过单词”的方式背单词,每个单词记忆时间不要太长,不然很容易走神,效率也会很低,背诵单词应利用好零碎的时间,如吃饭之前半个小时,饭后半个小时,也可以穿插在复习专业课期间学累了的时候。

生态学基本知识点

生态学基本知识点

生态学基本知识点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涵盖了从微观的分子水平到宏观的全球生态系统的广泛领域,对于理解生命的运行机制、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生态因子。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比如光照,它不仅影响着植物的光合作用,还能决定动物的活动时间和栖息地点。

不同的生物对光照的需求各不相同,有些植物是喜光的,需要充足的阳光才能生长良好,而有些则是喜阴的,在较弱的光照条件下就能存活。

温度也是一个重要的生态因子,它直接影响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速率和酶的活性。

极端的高温或低温可能导致生物无法正常生存和繁殖。

此外,水分、土壤、空气等都是常见的生态因子,它们共同作用,塑造了生物的生存环境。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种适应策略。

比如,仙人掌为了适应干旱的沙漠环境,演化出了肉质茎来储存水分,叶片退化成刺以减少水分蒸发。

动物也有类似的适应方式,北极熊有着厚厚的皮毛和大量的脂肪来抵御寒冷,而沙漠中的骆驼则可以长时间不喝水。

这种适应不仅表现在形态结构上,还体现在生理和行为方面。

例如,一些候鸟会在季节变化时迁徙到更适宜的环境中繁殖或越冬。

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其生存的环境共同组成,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

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为整个生态系统提供能量和物质基础。

消费者则通过摄取其他生物来获取能量和营养,包括食草动物、食肉动物等。

分解者,如细菌和真菌,将动植物的遗体和排泄物分解为无机物,重新回归到环境中,完成物质的循环。

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两个重要的过程。

物质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循环,如碳、氮、磷等元素,而能量则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并且在流动过程中逐渐散失。

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的一种相对稳定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相对稳定,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保持平衡。

普通生态学复习资料

普通生态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生物圈(biosphere)2生态学(ecology)二问答题1简述生态学的定义类型,并给出你对不同定义的评价。

2列出3位世界著名的生态学家,并概括其在生态学上的最主要贡献。

3论述生态学的发展过程,并简述各个阶段的特点。

4按照生态学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划分,生态学应包括哪几个分支学科?5简述现代生态学的基本特点。

6根据你对生态学学科的总体认识,谈谈生态学学科的特殊性。

7如何理解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进化?(参考题)第二章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一名词解释1系统(system)2生态系统(ecosystem)3食物链(food chain)4食物网(food web)5营养级(triphic level)6生态金字塔(ecological pyramid)7能量流动图(energy flow diagram)8生态平衡9生态危机10反馈(feedback)二问答题1从负反馈调节入手,谈谈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2举例说明什么是食物链,有哪些类型?3简述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组成)和基本功能4为什么说一个复杂的食物网是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的重要条件?5简述系统的概念与系统特征6简述生态系统概念与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7简述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表示方法与评价8简述生态平衡的概念与平衡的标志9简述生态危机的概念与产生生态危机的原因10(讨论)根据生态系统的有关原理,说明为什么西部大开发,环境保护要先行第三章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一名词解释1物质循环(cycle of material)2生物地球化学循环(cycle of bioecochemistry)3周转率(turnover rates)4生物放大作用5库区(pools)二论述题1简述物质循环的一般模式;2全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模式图及特点;3C-循环模式图及其特点;4N-循环模式图及特点;5论述有毒物质的循环及生态危害;第四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名词解释1生态效率(ecological efficiencies)2初级生产量(primary production)3次级生产量(secondary production)4生物量(biomass)二简答与论述题1用势力学定律解释生态系统的有序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成部分
生物圈主要由生命物质、生物生成性物质和生物惰性物质三部分组成。生命物质又称 活质,是生物有机体的总和;生物生成性物质是由生命物质所组成的有机矿物质相互作用的 生成物,如煤、石油、泥炭和土壤腐殖质等;生物惰性物质是指大气低层的气体、沉积岩、 粘土矿物和水。
存在条件
由此可见,生物圈是一个复杂的、全球性的开放系统,是一个生命物质与非生命物质 的自我调节系统。它的形成是生物界与水圈、大气圈及岩石圈(土圈)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生物圈存在的基本条件是:
第一、必须获得来自太阳的充足光能。因一切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而其基本来源是 太阳能,绿色植物吸收太阳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合成有机物而进入生物循环。
第二、要存在可被生物利用的大量液态水。几乎所有的生物全都含有大量水分,没有 水就没有生命。
第三、生物圈内要有适宜生命活动的温度条件,在此温度变化范围内的物质存在气态、 液态和固态三种变化。
范围
生物圈包括海平面以上约 10000 米至海平面以下 10000 米处,包括大气圈底部(可飞 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生物的“立足点”),水圈的全部(距离 海平面 150 米内的水层) [2]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 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但是,大部分生物都集中在地表以上 100 米到水 下 100 米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等圈层的交界处,这里是生物圈的核心。
动也才能相对稳定。所以,生态系统中的任何一部分都不能被破坏,否则,就会打乱整个生 态系统的秩序。请大家善待所有的动物。
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农 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 必须明白,人也是生态系统中扮演消费者的一员,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整个生物圈的繁荣。 因此,保护生物圈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所以,从现在开始,关心爱护你身边的生态环境,共 同营造我们的绿色家园吧! [3]
结构
地球表层由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构成,三圈中适于生物生存的范围就是生物圈。水 圈中几乎到处都有生物,但主要集中于表层和浅水的底层。世界大洋最深处超过 11000 米, 这里还能发现深海生物。限制生物在深海分布的主要因素有缺光、缺氧和随深度而增加的压 力。大气圈中生物主要集中于下层,即与岩石圈的交界处。鸟类能高飞数千米,花粉、昆虫 以及一些小动物可被气流带至高空,甚至在 22000 米的平流层中还发现有细菌和真菌。限 制生物向高空分布的主要因素有缺氧、缺水、低温和低气压。
生物圈中的各种生物,按其在物质和能量流动中的作用,可分为:生产者,主要是绿 色植物,它能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
消费者,主要指动物(人当然也包括在内)。有的动物直接以植物为生,叫做一级消 费者,比如羚羊;有的动物则以植食动物为生,叫做二级消费者;还有的捕食小型肉食动物, 被称做三级消费者。至于人,则是杂食动物。
生物圈是一个封闭且能自我调控的系统。地球是整个宇宙中唯一已知的有生物生存的 地方。一般认为生物圈是从 35 亿年前生命起源后演化而来。 [1]
词源与应用
地质学家爱德华·苏威斯于 1875 年最早使用生物圈这个词。它本来是一个地质学的词。 它显示了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和马修· 方丹· 莫里的理论对地球科学的影响。1920 年代生 物圈这个词获得它的生态意义。1935 年生态系统这个词被引入。弗拉基米尔·沃纳德斯基将 生态学定义为研究生物圈的科学。
分解者,主要指微生物,可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这三类生物与其所生活的无机环 境一起,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生产者从无机环境中摄取能量,合成有机物;生产者被一级 消费者吞食以后,将自身的能量传递给一级消费者;一级消费者被捕食后,再将能量传递给 二级、三级……最后,当有机生命死亡以后,分解者将它们再分解为无机物,把来源于环境 的,再复归于环境。这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完整的物质和能量流动。只有当生态系统内生物与 环境、各种生物之间长期的相互作用下,生物的种类、数量及其生产能力都达到相对稳定的 状态时,系统的能量输入与输出才能达到平衡;反过来,只有能量达到平衡,生物的生命活
中文名 生物圈
外文名 Biosphere
学科 生态环境学
含义 生物生活环境
简介
生物圈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就叫生物圈。 生物圈 是所有生物链的一个统称,它包含了 生物链和所有细微的生物和生态环境, 生态系统等。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也是最大的生命系统。 生物圈(Biosphere)是指地球上所有生态系统的统合整体,是地球的一个外层圈,其 范围大约为海平面上下垂直约 10 公里。它包括地球上有生命存在和由生命过程变化和转变 的空气、陆地、岩石圈和水。从地质学的广义角度上来看生物圈是结合所有生物以及它们之 间的关系的全球性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与岩石圈、水圈和空气的相互作用。
第四,提供生命物质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包括 O2、CO2、N、C、K、Ca、Fe、S(氧 气 、二氧化碳、氮、碳元素、钾元素、钙元素、铁元素、硫元素)等,它们是生命物质的组 成或中介。
总之,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地方均属生物圈。生物圈的要领是由奥地利地质学家休斯 (E.Suess)在 1875 年首次提出的,是指地球上有生命活动的领域及其居住环境的整体。 生物的生命活动促进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并引起生物的生命活动发生变化。生物要从环 境中取得必需的能量和物质,就得适应环境,环境发生了变化,又反过来推动生物的适应性, 这种反作用促进了整个生物界持续不断的变化。
在岩石圈中,生物分布的最深记录是生存在地下 2500~3000 米处石油中的石油细菌, 但大多数生物生存于土壤上层几十厘米之内。限制生物向土壤深处分布的主要因素有缺氧和 缺光。由此可知,虽然生物可见于由赤道至两极之间的广大地区,但就厚度来讲,生物圈在 地球上只占据薄薄的一层。
生物圈
生物圈里繁衍着各种各样的生命,为了获得足够的能量和营养物质以支持生命活动, 在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着吃与被吃的关系。“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句俗语就体现了 这样一种简单的关系。但是,要维持整个庞大的生物圈的生命活动,这么简单的关系显然是 不行的。生物圈有自我调节的能力。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广西大学 626 普通生态学 生物圈(biosphere),是指地球上凡是出现并感受到生命活动影响的地区,是地表有
机体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环境的总称,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层。它也是人类诞生和生存 的空间。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生物圈是自然灾害主要发生地,它衍生出环境生态灾害。生物圈是地球上凡是出现并 感受到生命活动影响的地区,是地表有机体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环境的总称,是行星地 球特有的圈层。它也是人类诞生和生存的空间。生物圈的范围是:大气圈的底部、水圈大部、 岩石圈表面。
生物圈这个概念今天集合了天文学、地质物理学、气象学、生物地理学、演化论、地 质学、地质化学、水文学等多项科学,可以说它集合了所有与地球和生命有关的科学。
概念提出
生物圈的概念、要领是由奥地利地质学家休斯(E.Suess)在 1875 年首次提出的,是 指地球上有生命活动的领域及其居住环境的整体。它包括海平面以上约 10000 米至生物圈 的要领,是指地球上有生命活动的领域及其居住环境的整体,下 11000 米处,其中包括大 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整个土壤圈和水圈。但绝大多数生物通常生存于地球陆地之上 和海洋表面之下各约 100 m 厚的范围内,如果把地球看作一个足球大小,那么生物圈就比 一张纸还要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