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有教无类》课文同步练习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课有教无类》课文同步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及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中人
..(资质中等的普通人,一般人)以上,可以语.(yǔ,告诉)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B.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停止)之,无愠.(yùn,恼怒、怨恨)色。
C.不愤.(郁积,郁结)不启,不悱.(fěi,郁闷、凄切)不发。举一隅(yú,墙角)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D.巧笑倩.(qiàn,笑时两颊呈现酒窝的好看的样子)兮,美目盼.(转动眼睛的样子)兮,素以为绚.(绚丽,艳丽)兮。
答案 C
解析A项,“yǔ”应为“yù”。B项,“停止”改为“使……停止”。D项,“绚丽,艳丽”改为“美丽的衣裳”。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起.予者商也起:站起来
B.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三:三次
C.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反:类推
D.由也兼人,故退.之退:后退
答案 C
解析A项,“起”应为“启发”。B项,“三”应为“多次”。D项,“退”应为“使……后退”。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代词“之”对其指代内容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 A.三已之.,无愠色之:代令尹子文
B.闻斯行之.之:代听到的话
C.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之:代马
D.由也兼人,故退之.之:代由
答案 C
解析 C 项,“弃”的对象是“马”,而“违”的对象应是“齐国”。
4.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
无可用 B.⎩⎨⎧告诸.往而知来者投诸.
渤海之尾 C.⎩⎨⎧“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
皆出于此乎 D.⎩⎨⎧始可与言《诗》已.矣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答案 A
解析 A 项,“则”,连词,表承接,就/连词,表转折,却;B 项,“诸”,兼词,之于;C 项,“其”,副词,表猜测,大概;D 项,“已”,语气词,了。
5.对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斯之谓与
②何谓也 ③回也非助我者也 ④起予者商也
A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答案 A
解析 ①②均为宾语前置句,③④均为判断句。
6.补充下列句子的上句或下句。
(1)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不悱不发。____________,则不复也。
答案 (1)思而不学则殆
(2)不愤不启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二、阅读与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完成文后各题。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先进》) 子张问曰①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②无喜色③三已之④无愠色⑤旧令尹之政⑥必以告新令尹⑦何如⑧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子曰:“未知。焉得仁?”
(《论语·公冶长》)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弃.
而违之 弃:放弃 B .陈文子有马十乘.
乘:匹 C .犹.
吾大夫崔子也 犹:如同 D .子曰:“清.
矣。” 清:廉洁
答案 C
解析 A 项,“弃”,抛下;B 项,“乘”,一车四马;D 项,“清”,清白。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求也退.
,故进之 退:退缩。 B .旧令尹之政.
,必以告新令尹 政:政事。 C .由也兼人..
,故退之 兼人:一个人做两个人的事情。 D .弃而违.
之 违:离开。 答案 C
解析 C 项,兼人:一人顶两人,超过别人。
9.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求也.退,故进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皆以.
美于徐公 C.⎩⎨⎧未知。焉.得仁少焉.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D.⎩⎨⎧之.一邦之.
二虫,又何知 答案 A
解析 A 项,“也”,句中语气词,表停顿。B 项,“以”,介词,把/动词,认为。C 项,“焉”,疑问代词,哪里/语气词,可不译。D 项,“之”,动词,到/代词,这。
10.下面对文段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有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
B .从孔子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许多话是根据具体情况而说的,因此我们对于孔子的话,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教条地去照搬照用。
C .孔子认为,令尹子文和陈文子,一个忠于君主,算是尽忠了;一个不与逆臣共事,算是清白了,但他们两人都还算不上仁。
D .在孔子看来,“忠”和“清”只是“仁”的一个方面,仅有忠和清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令尹子文和陈文子不能被称为君子。
答案 D
解析 D 项,“令尹子文和陈文子不能被称为君子”错,根据文意可知,孔子仅仅认为他们两人不能被称为“仁者”。
11.给选文中横线处加上标点。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⑤________ ⑥________ ⑦________ ⑧________
答案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1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