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材解读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doc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从左到右依次计算的混合算式题,初步了解小括号的作用的基础上系统地学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学习列出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内容包括同级运算、含两级运算、含小括号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有关0的运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含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难点: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
关键: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课时安排:
6课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表
2012-2013 年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小学数学设计者单位(学校)铜陵师范附属小学授课班级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人教版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材解读
第二单元 观察物体(二)
教学时要注重:
发挥几何直观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借助想 象,根据物体的形状进行结构分析,确定小正方体 的个数、每个小正方体的位置等。借助正方形的个 数及其位置,形成平面图形的形状。 要重视学生对观察过程与结果的说明与解释,引导 学生把空间观念用一定的载体表现出来。
第三单元 运算定律
本单元的知识点有:
5. 6. 7. 8. 9.
会用字母表示加法的运算定律。 会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理解和掌握乘法的交换律。 会用乘法的交换律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理解和掌握乘法的结合律。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
本单元按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乘、除法的 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括号编排,安排了5个例题和练习一至 练习三。
本单元的知识点有:
1. 理解和掌握加法和减法的意义。 2. 掌握加法、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能用相 应的关系说明或解释一些相关的 数学问题、 数学方法。 3. 理解乘、除法的意义。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
教学时要注重:
要引导学生运用有关0的计算,抽象、概括有 关0的四则运算方法,丰富、完善对有关0的运 算的认识。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
教学时要注重:
要重视学生对计算顺序的知识经验: 只有加、减法,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只有乘、除法,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 再算加、减法。 有小括号时,要先算小括号里 从关注计算顺序入手,通过判断、交流对比,强调 计算顺序在四则混合运算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
本单元按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乘、除法的 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括号编排,安排了5个例题和练习一至 练习三。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致辞讲话、条据书信、合同范本、规章制度、应急预案、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reports, speeches, policy letters, contract templat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insight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encyclopedia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归纳学习中要做到高效,事半功倍,能够举一反三。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ppt
• • • •
⑥12×25 =12×5×5 =6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5 =300
第四单元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教学内容: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大小比较、生活中的小数、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 会 读 、 写 小 数 , 会 比 较 小 数 的 大 小 。 2 .使学生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 化 的 规 律 。 3.使学生会进行小数和十进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4 .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 数位,求出小数的近似数,并能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 的小数。 重点: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大小的比较、小数点位置的移动 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教学感悟
• 1、突出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 2、规范作图。 • 3、回答问题要完整。
(四)“实践与综合应用”领 域
•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 • 教学内容: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并且两端都要栽树的情况,两端 都不栽的情况 ,封闭曲线(方阵)中的植树问题 •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 方法。 2.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 效方法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 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 • 重点: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 难点: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 单元 运
算
2单元 1单元
位
四则 运 算
4单元
小数意义 和性质
定 便 律与 计 简 算
方 置与
向
5单元
三角形
折 线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课件)
试着读一读!
2496 640
8500
2496 0000 7000 0300
读作:二千四百九十六 读作:二千四百九十六万 读作:六百四十万七千
读作:八千五百万零三百
万级的数的读法和个级的数的 读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0该怎么读?
让我来告诉你
相同点:万级数先按个级数的读法来读。 不同点:读万级数时要在后面加读一个万字。
远古时代,人们用 石子计数结绳计事
二千多年前,中 国人用算筹计算
一千多年前,中国 人又发明了算盘,使计 算的速度快多了。
四百多年前,法国 与德国的数学家发明了 机器演算的工具。
计算工具的认识
为了方便计算,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计 算工具。早在14世纪,中国就发明了算盘, 至今仍在使用。
每颗珠子代表5
四川:48 5000
48.5万
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我国面积最大 的六个省份(单位:平方千米)
黑龙江:45 4800 内蒙古:110 0000
45.48万
110万
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我国面积最大 的六个省份(单位:平方千米)
西藏:121 0000
121万
新疆:166 0000
166万
把下面的数改写成用 “万”作单位的数。
2、十万位右边一位是( 万 )位,左边一位是( 百万 ) 位。
判断题
1、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是万级的计
数单位。
(×)
2、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 (×)
3、十个一千是一万。
(√)
4、在“50505”这个数中,三个5表示
在数值是一样的。
(×)
2
万级 个级
【新整理】: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材解析(精品课件)
三、编排变化与特点
1.集中编排,突出整体。
三、编排变化与特点
2.结合情境,突出意义。
三、编排变化与特点
3.关注结合,突出价值。
利用加法定律、减法性质进行简算
三、编排变化与特点
4.体现灵活,突出思维。
四、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促进学习的迁 移。
2.强调形式归纳与意义理解的结合。
营养午餐 九 数学广角——鸡兔同笼 十 总复习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
一、教学内容
1.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2.括号(运算顺序) 3.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四 则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对四则运算知识进行较系统的概括和 总结
2.认识中括号,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能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 运算。
3.把握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的联系与区别。
第四单元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一、教学内容
1.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 2.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 3.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4.小数与单位换算 5.小数的近似数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会 读、写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2.使学生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 变化的规律。
三、编排变化与特点
2.改进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 的表述。
• 丰富的现实问题
• 磨面粉 • 节能 • 健康
• 质量检测
三、编排变化与特点
3.突出法则、规律等内容的提炼。
三、编排变化与特点
4.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测量
价签
跳远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教材分析及课标解读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教材分析及课标解读一、教材分析(一)主要内容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编排本单元的目的是对以前的知识进行较为系统的概括和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主要内容分为三个方面: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混合运算的顺序;解决问题。
1.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例1到例3)学生在前学习前面教材基础之上,对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关系进行抽象、概括,使学生对每种运算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是学习小数、分数四则运算意义的基础,对于四则运算意义认识的提升,将为学习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关系打下基础。
2.四则混合运算(例4)。
学生在已初步认识小括号的作用的基础上,学习并认识中括号,通过“你知道吗”知识框让学生了解大括号。
对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进行概括和总结。
由此,不仅使学生丰富了计算知识,提高计算能力,也为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打好基础。
为进一步学习代数运算做好准备。
3.解决问题(例5)。
本单元设置租船问题,用两、三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旨在让学生合理灵活的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感受、领悟优化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四则运算的意义、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四则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对四则运算知识进行较系统的概括和总结。
2.认识中括号,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能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
3.让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四则混合运算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4.通过数学学习,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建议1.让学生经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会加、减、乘、除的计算方法,积累了丰富的有关加、减、乘、除的意义的感性认识。
在此基础上,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再以“为什么要用加(减、乘、除)法计算?”引导学生思考,概括运算的意义。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单元“四则运算”说课稿 4篇
第1单元四则运算第1课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说课稿【教材分析】这一单元是本册书中一个重点单元,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
其主要内容有:整理同级运算的顺序,教学并整理含两级运算的顺序及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有关0的运算。
本节课内容为“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属于同级运算的范围,旨在帮助学生理清加法、减法的意义,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前面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小括号的作用,这里主要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的四则运算知识进行较为系统的概括和总结,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目标】1.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2.对学习过的四则运算知识进行较为系统的概括和总结;3.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教学重点】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学习。
【教学难点】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和“讲授法”相结合。
【学法】自主探究发现与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复习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和含有小括号的题。
(题目略)二、探究新知1、理解加法的意义。
出示例1(1)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
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 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 km。
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1)问:根据这道题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2)请学生根据线段图写出加法算式。
814+1142=1956 或 1142+814=1956师:为什么用加法呢?那怎样的运算叫做加法?(3)小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出示加法的意义)2、理解减法的意义能不能试着把这道加法应用题改编成减法应用题呢?(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例1(2)(3)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单元备课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一、教材简析
1.教学内容
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即:四则运算的意义,每种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四则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重难点
重点:四则运算的意义,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难点:减法、除法的意义的理解.
合理灵活.正确地计算与解决问题.
3.知识结构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在复习已学过四则运算的基础上,对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进行概括.在学生已经掌握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对四则混合运算顺序进行归纳总结.这里第一次出现中括号,使四则混合运算方面的知识趋于完整.
二、本单元教材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四则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对四则运算知识进行较系统的概括和总结
认识中括号,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能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
数学思考
让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解决问题
让学生学会用四则混合运算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数学学习,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本单元要采取的教学措施
1、让学生经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2.重视归纳整理,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3.组织好练习.深化知识,培养能力.
四、课时安排
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课时
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课时
3.有关0的运算1课时
4.小括号1课时
5.解决问题1课时
6.四则运算练习课1课时。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减法的含义是什么
加法和减法是数学中最基本的运算之一,它们是数学思维和计算的基石。
第一单元第一课时主要介绍了加法和减法的意义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详细阐述加减法的概念、意义和应用。
一、加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加法是指将两个或多个数(我们称之为加数)相加得到另一个数(我们称之为和)的运算。
加法的意义是用来表达两个或多个数的总量。
在加法中,有三个主要的部分:1.加数:加法运算中参与相加的数。
2.加号:表示要将两个或多个数相加。
3.和:表示两个或多个数相加后的总量。
加法的各部分之间有以下重要关系:1.交换律:加法满足交换律,即交换加数的位置不改变和的结果。
例如:2+3=3+2=52.结合律:加法满足结合律,即多个数相加时,可以先计算其中任意两个数的和,然后再与第三个数相加。
例如:(2+3)+4=2+(3+4)=93.加法的逆元:对于任意一个数a,存在一个数-b,使得a+b=b+a=0。
这个-b就是a的加法逆元。
例如:5+(-5)=(-5)+5=0加法的应用:加法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要进行一些物品的累加和计算,比如购物清单、货物的进出库、人口统计等。
在数学领域,加法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是其他运算的重要前提。
二、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减法是指将一个数(我们称之为被减数)减去另一个数(我们称之为减数),得到一个数(我们称之为差)的运算。
减法的意义是用来表达两个数之间的差值。
在减法中,有三个主要的部分:1.被减数:减法运算中要减去的数。
2.减号:表示要减去另一个数。
3.差:表示被减数减去减数所得到的结果。
减法的各部分之间有以下重要关系:1.减法的含义:减法表示减去一个数的意思,表达两个数之间的差值。
2.与加法的关系:减法和加法是相互关联的,可以通过加法来验证减法的计算结果。
例如:5-3=2可以通过2+3=5来验证。
3.减法的逆运算:对于任意一个数b,存在一个数a,使得a-b=b-a=0。
这个a就是b的减法逆元。
四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第一单元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人教版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说课稿说课人:李晓娟我说课的题目是小学四年级《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一、说教材(一)教学内容简介:《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节的内容。
本节课是学生对整数乘除法有了较多的接触,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并掌握了相应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2.使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3.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
4.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三)教学重点: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
(四)教学难点: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用除法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除法解答。
二、说教法:情境创设法、自主探究法,让学生在“交流、讨论、辨析”等活动中理解理解、概括乘除、法的意义,自主完成知识的构建。
课堂中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综合的能力。
三、说学法:情境创设法、自主探究法,让学生在“交流、讨论、辨析”等活动中理解理解、概括乘除、法的意义,自主完成知识的构建。
课堂中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综合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每个花瓶里插3枝花,4个花瓶一共插了多少枝花?问题:1. 根据题意,列式计算。
问题:2. 算式中的3和4各表示什么意思?二、探究规律,明确意义(一)明确乘法的意义问题:你认为什么是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
乘得的数叫做积。
(二)明确除法的意义有12枝花,每3枝插一瓶,可以插几瓶?有12枝花,平均插到4个花瓶里,每个花瓶插几枝?问题:用什么方法?你是怎么想的?(三)巩固深化1、口算。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知识点梳理1、加、减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
加得的数叫做和。
(3)已知两个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4)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就减数……。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5)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6)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2)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
乘得的数叫做积。
(3)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4)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5)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6)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7)有余数的除法,被除数=商×除数+余数3、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4、四则混和运算的顺序(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先乘除,后加减)(3)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后算括号外面的。
5、有关0的计算①一个数和0相加,结果还得原数:a + 0 =a 0 + a = a②一个数减去0,结果还得这个数:a -0 = a③一个数减去它自己,结果得零:a -a = 0④一个数和0相乘,结果得0:a ×0 = 0 ; 0 ×a = 0⑤0除以一个非0的数,结果得0:0 ÷a = 0⑥0不能做除数:a÷0 = (无意义)6、租船问题。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PPT教学课件
30÷6=5(米) 答:蜗牛平均每小时爬行5米。
四、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基本练习。 (1)下面各题应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④ 一头大象的体重是5600kg,正好是一头牛的8 倍。这头牛重多少千克?
5600÷8=700(千克) 答:这头牛重700千克。
① 蜗牛每小时可爬行5m,6小时能爬行多少米?
5×6=30(米) 答:蜗牛6小时能爬行30米。
四、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基本练习。 (1)下面各题应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② 120支铅笔,每12支装一盒,可以装几盒?
120÷12=10(盒) 答:可以装10盒。
四、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基本练习。 (1)下面各题应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五.课堂总结
谈谈你的收获?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
乘、除法的意义 及各部分间的关系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每个花瓶里插3枝花,4个花瓶一共插多少枝花?
二、自主探究,乘除法定义
每个花瓶里插3枝花,4个花瓶一共插多少枝花?
3+3+3+3=12 3×4=12
二、自主探究,乘除法定义
每个花瓶里插3枝花,4个花瓶一共插多少枝花?
3+3+3+3= 3×4=12 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乘法。
二、自主探究,乘除法定义
每个花瓶里插3枝花,4个花瓶一共插多少枝花?
3×4=12 因数×因数=积 12÷3=4 有12枝花,每3枝插一瓶,可以插几瓶? 12÷4=3 有12枝花,平均插到4个花瓶里,每个花瓶
插几枝?
二、自主探究,乘除法定义
3×4=12 因数×因数=积
除法: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 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 运算叫除法。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课件(5课时)
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尔木 的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 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814+1142 =1956 加数+加数 =和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口算下面各题。
24+0= 24 70-0=70
13-13=0 0+504=504
0×8= 0 0÷36= 0
0÷9= 0 392×0= 0
二、探索新知
知识点1 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观察发现:观察下列各式,并计算出结
果,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123+0=
456+0=
567-0=
336-336=
234+0=
三、巩固练习
先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360÷(70-4×16)
=360÷(70-64) =360÷6 =60
158-[(27+54)÷9]
=158-[81÷9] =158-9 =149
列式计算: (1)43与76的和乘以17与14的差,积是 多少?
(43+76)×(17-14) =119×3 =357
4条大船+2小小船: 30×4+24×2 =120+48 =168(元)
回顾反思
解决这类问题需要注意什么呢? 先要考虑租哪种船便宜
还要?
三、巩固练习
假期张华的父母带着他和爷爷、奶奶、姥姥、姥 爷去××山旅游,他们准备坐缆车上山。他们怎样买 票比较合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编写特点1、解决问题与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的梳理有机结合起来。
本单元在整理教学混合运算顺序时,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
目的是使学生在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同时体会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从而系统地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2.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情境和空间。
本单元是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教学整理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其中的问题是需要两、三步计算解决的问题。
教材创设了热闹的滑雪场情境,由此生出一系列的情境串,引出相应的4个例题。
每个例题都呈现了学生交流不同的解题思路,以及整理混合运算的画面,以鼓励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积极思考,主动解决问题。
3、即本册的四则运算单元,结合解决现实问题,较为系统的介绍四则混合运算及运算顺序。
这样的编排使原来比较枯燥的计算教学因为有了现实的背景而变得生动、有趣。
4、有关“0”的知识一(上)认识了“0”,知道“0”的加减法运算。
三(上)(下)知道了“0”在乘除法中的特性四(下)对有关“0”的运算进行总结第一单元在讲清楚运算顺序的前提下,把“0”在加减乘除运算中的特性单独安排一个课时,还让学生明白“为什么除数不能为零”的道理,这是以往教材所没有的。
六、教学实践与反思1、重视计算教学,夯实基础。
这个单元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1)加强口算训练。
(2)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要培养学生先审题再解题的习惯。
如:(124-85)×12÷36,可以这样读题:124减85的差乘12,所得的积再除以36,商是多少?读完题,再说说运算顺序。
要注意口算笔算相结合。
学生在递等式计算时,往往用口算,而对于较大数之间的运算,由于学生计算能力原本没有非常熟练,所以会有很多的错误,再加上以往笔算都是在作业本里列竖式解决的。
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在草稿本里列竖式,再把结果抄入作业本,这样一步一步地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以便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
(3)适当补充四则混合运算的题量和题型。
补充需要三步计算的四则运算:如240÷(20-3×2)“把分步算式改写成综合算式”,全册只出现两次:课本P16(14)和P129(6)。
学生印象不深,到期末总复习要求列综合算式,中下水平的学生感到很困难。
所以在平时对这类题型进行适当补充和练习,沟通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之间的联系,慢慢过渡到会用综合算式解题,这也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混合运算意义。
我认为可以把类似于“总复习第129页第6题”的题提前教,在学生对“分步算式改写成综合算式”比较熟悉后,再学书P16(14)这样的逆推题,效果会更好。
2、重视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的掌握本单元混合运算的顺序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其中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又是重点和难点之一。
教学时,要注意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在叙述解题思路时,引导学生透过数看到量,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
(1)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2)重视数形结合要借助图,化抽象为具体,化隐蔽为直观,数形结合,形象地揭示题中的数量关系,如例4(10页)的第二种方法,学生对于这种方法很难理解,可以画线段图及进一步观察、分析,学生就能较好的理解”为什么先求差”,实现对解题方法的优化,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用线段图帮助分析数量关系的还如;书P8练习一(2)、(9)、(10)七、具体教学内容解读:1、例1。
主题图给学生提问题提供了数据。
呈现了两个学生的解决方法,明确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时出示主题图后,让学生开展以下两项活动:(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2)、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么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先在小组里交流,然后在班上交流。
交流时,学生可能只说出问题,丢掉相关的条件,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整地表述条件和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问题的整体性。
另外,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用一步计算解决的,也可能用两步或两步以上计算解决的,只要合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在学生广泛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再引出例1。
(3)、出示例1后,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并能与同伴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4)、组织反馈,并在全班交流,主要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根据是什么?每步算式表示什么意义?然后从思路上对比分步列式和综合算式,使学生明确它们都是用加减法两步运算解决问题,并进一步明确加减混合运算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5)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日常生活经验,编出一些类似例1的实际问题,如乘公交车时的“上车下车”,学校图书室的“借书还书”等等,使学生在用加减两步运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例2。
教材呈现了学生的两种不同解法,明确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
注意:使学生明确“照这样计算”的意思;引导学生画线段图表示相应的数量关系。
(1)在学生读题后,让学生尝试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理解“照这样计算”一句话的含义。
同桌的相互说一说,再组织在班上交流,使每个学生明白“照这样计算”的意思是每天接待的人数,按“3天接待987人”计算。
(2)引导学生画线段图表示相应的数量关系。
由于学生已有一些画线段图的基础,教学时可以提出以下问题:①3天接待987人怎样用线段图表示出来?②6天里接待多少人?又怎样用线段图表示?让学生尝试画一画,并组织交流。
对画图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指导,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的线段图画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评价,特别是评价表示6天接待人数的线段的长短。
因为它直观形象地表示出第二种解法的数量关系,在画图的基础上让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要重视解题过程的反思。
当学生独立尝试解决后,要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和每一步计算结果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如987÷3=329表示平均每天接待的人数,6÷3=2表示6天里含有两个3天即两个987人,等等。
(4)在比较例1与例2的基础上,让学生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在往右顺序计算。
3.例3。
(1)、通过解决需用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积商之和(差)的混合运算”。
(2)教材以星期天玲玲一家三口去“冰雪天地”游玩购买门票为解决问题的现实背景。
先通过解决“购门票需要花多少钱”,来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的混合运算”的顺序。
然后再提出“你还能解决其他数学问题吗?”鼓励学生根据情境中给出的门票信息,提出问题并加以解答。
同时根据上面总结出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尝试列综合算式进行解答,以进一步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3)“做一做”第1题有三组题,每组题中上、下两题参与运算的数和排列顺序都相同,只是运算符号不同,有的是同级运算,有的是两级运算,让学生通过判断其运算顺序是否相同巩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逐步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4)像例3这样一家三口购票一共要用多少钱的问题,数量关系不难理解且学生也已接触过,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解答。
如有学生对“半价”不理解,教师可加以说明。
一般学生分步解答并不困难,但对如何列综合算式解答可能会有一定困难,教师要引导学生想办法把分步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在合并时,结合解答过程说明运算的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5)学生解答完“购门票需要花多少钱”后,可以让学生根据情境呈现的信息,提出其他问题,进行交流。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可能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爸爸付出100元,应找回多少钱?”“买1张成人票,3张儿童票,一共要付多少钱?”等,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解答教材上的问题:“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注意两点:第一,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是几步计算解决的,只要能作出合理解释的,都应给予鼓励;第二,对于两步以上解答的,可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在此过程中巩固上面总结的混合运算的顺序。
(5)“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独立解答第一问,再组织提问题练习,如果学生提出一步计算的问题,教师也应肯定。
4. 练习一中一些习题处理方法。
第1题,是同级运算的练习。
通过口算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没有括号的乘除混算与加减混算顺序一样,都是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
练习时,可以直接将结果填在书上,再组织订正。
第2题,是例1的巩固练习。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弄清“便宜”与“贵”的含义后,独立进行解答。
第3题,是例2的巩固练习。
解决问题的信息比较隐蔽:六边形有6条边隐含在图中,一共有多少根小棒需要先算出,正方形有4条边需要学生明确。
教学时,可让学生独立解答,以提高学生寻找信息理解信息的能力。
订正时,要注意学生所列的综合算式是否正确。
第4题,用统计表给出某路口1小时通过的三种汽车数。
让学生先估算再笔算这个路口1小时一共通过的汽车辆数,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学生估算的结果可能不同,只要合理都要鼓励。
第5题,是有两级运算的练习,先让学生说说运算顺序,再脱式计算,要提醒学生脱式计算时能口算的尽量口算。
第6、7题,是例3的巩固练习。
在审题的基础上,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第6题是两问,后问是求两积之差。
第7题是求两商之差,且路程160千米被用了两次,练习后要引导学生比较,感受到它们都是应用路程、速度和时间三者关系解决的实际问题。
第9题,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理解“养鸭的只数是鸡的一半”这一条件的,然后独立解答。
为使一题多用,教师也可以提出:如果条件不变,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解答?还可以加一个条件,提出:“养鹅的只数与鸡同样多”其他条件不变,问题改成“李伯伯家一共养鸡、鸭和鹅多少只?”怎样解答?第10*题,解题思路有:①先求上、下两层相差多少本,再求上、下层各有多少本;②先求上、下两层现在各有多少本,再求原来两层各有多少本。
5.例4。
总结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注意:要重视两种不同解决方法的对比。
教学时引导学生从思路上、方法上和解题步数上进行比较,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同,解决方法也不同,计算的步数也不一样,有些实际问题用三步解决也可以用两步计算来解决。
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引导学生认真解读题意。
解读“每30位游人需要派一位保洁员”时,需要明白两点:一是游人数与保洁员人数之间的关系,游人越多,派出的保洁员越多;二是上午与下午派保洁员的标准一样,都是按每30位游人派一位保洁员。
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句话,教师可以问:60位游人要派几位保洁员?90位游人呢?有多少游人要派5位保洁员呢?学生回答后要让学生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根据什么?通过以上的解读活动,为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题思路做好铺垫。
(2)让学生尝试分析数量关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按照:要求下午比上午多派几位保洁员,先要求什么?再要求什么?……的思路去独立思考,并尝试解答,教师要巡视是否出现不同的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