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本性》一文的问题和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的本性》一文的问题和错误
叶兴浩
浙江大学物理系,杭州(310027)
E-mail :yxhow@
摘 要:本文对《光的本性》一文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作了具体的分析。笔者发现,《光的本性》一文在概念和术语上存在一些容易引起混淆或误解的地方,其所谓的“单光子”的质量及个数、“实测里德伯常数”的大小、绕核运动的电子瞬时速度的数值等都值得商榷,其所举的几个例证也并没能说明其观点的正确性,其论证过程存在循环论证的缺点等等。当然,该论文在深入探究光量子的微观组成上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关键词:光的本性;光量子;里德伯常数;电子速度
中图分类号:O431
0. 引 言
2007年2月中国工程院院刊《中国工程科学》第9卷第2期上刊出了范良藻、冯劲松合作撰写的《光的本性》一文[1]
。该文围绕光的本性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讨论,提出了一些新的想法和假设,并作了相应的理论分析、数学论证和数值计算。但笔者在仔细阅读了《光的本性》一文后,发现该文在概念、论证、公式、计算等方面存在相当多的问题和错误。以下将对这些问题和错误逐一加以说明。
1. 错误的公式和数字
根据文章的意思,
第59页开头的公式(1):()0hf h m c N m λλλ==,应为
()0hf h m c N m c λλλ==;
第60页开头的()h N mc λλ=,应为
()0h N m c λλ=;
第61页中间的151
10f s −=×",应为 14110f s −=×";
第61页末尾的2324k hf π=,应为
2324k hf Nc π=;
第62页中间的()11N N u c ττλ′′′=ΔΔ=−=,应为 ()1N N N u c N ττλλ′′′=ΔΔ=−=;
第63页中间的(16)式:()121R v R =−理实,应为 ()12221R v c R =−理实;
第63页末尾、第64页中间的65621.0nm,应为 6562.10nm。
2. 易混淆或误解的概念和术语
1) 在量子光学中,单光子与一个光量子是同一个概念,其能量为E hf =。论文中的
“单光子”讨论的是一个光量子内部的微观组分,相当于是光的“内部构造子”,是比光子“更深层次上的微观粒子”(如果存在的话)。因此,取名“单光子”容易引起概念上的混淆。
2) 文中大量出现的“R 实(实测里德伯常数)”、“实测光子数N ”、“电子瞬时运
动速度v ”给人的误解是:这些量好像都是实测的(列在好几个表中并注上参考文献更加深了这种误解)。实际情况是,它们都是论文作者计算出来的值,而不是实测值:
①R 实由来源于里德伯方程的公式 ()2201
11R n n λ=−实实算出; ②N 由根据h h p mc λ==及作者假设的0m Nm =得到的公式0h N m c
λ=实测算出(0m 为论文设法“寻找的单光子的质量”,参见原文第59页);
③v 由作者假设的公式()12221R v c R =−理实算出(R 理为一般教科书上可以查到
的里德伯常数:()247-123
02 1.097373210m 4e e m R ch ππε× 理=)。
以上概念和术语尽管会引起混淆或误解,但为了与原文进行对照分析,以下仍搬用原作者的这些表述,不过会加上引号以示出自原文。
3. 缺乏科学性的“单光子”质量及个数
前面已经指出,论文中的“单光子”是光量子的构成单元,即一个光量子由若干个“单光子”组成。论文中这样描述:“N 个单光子一头一尾,长度为()1N λ−,……以光速c 传播”(第62页)。
至于这个“单光子”的质量0m ,在冯劲松的原始文献《光子质量的实验测定》[2]
中是这样描述的:“本文对单个光子的质量进行了实验测定。实测结果表明:原子内电子释放出的电磁波,每一份hr 内含有多个光子,而不同频率,一份hr 内所含有的光子个数也不相同。红、橙、黄、绿、青、蓝、紫光谱含有的光子个数成等差数列,公差为1,红色为10个光子,紫色为16个光子,单个光子的质量为6.8668784×10-38千克。”在其《用原子的发射光谱对氢原子、氦离子、氦原子内电子的运动瞬时速度和轨道半径的实测与研究》[3]及《宇宙相对论量子力学》[4]中也只有类似的这样寥寥数语的描述,没有看到有关“单光子”质量的“实验测定”的详细具体的文字和实验图片的说明,而且,在最新版的《宇宙相对论量子力学》
中,单个光子的质量改成了“6.73640775×10-37千克”
,前后相差一个数量级。而在论文《光的本性》的表1中,范良藻先生又将其改成了“3.36820387×10-37千克”,刚好为前者一半。这说明,冯劲松可能是经由2012
c E hf h N m c λ===⋅及氢原子巴尔末线系的红色谱线
λ=656.210nm 并定其“单光子”数N 为10而计算出这个0m 来的;而范良藻知道在运动速度达到光速的情况下,“单光子”的能量应该用20m c 而不是用
2012m c 来计算。因此,没有迹象表明,这个0m 是“实测”的。
实际上,对于“单光子”的质量0m 的确定,范良藻先生在论文《光的本性》中是这样说的(第59页):
“用不同的正整数N 按式(1)(即()0hf h m c N m c λλλ==)列表算出不同的0m 值。通过选取不同的λ值再进行同样的计算,针对不同λ值的数据,就能发现在众多0m 中有一个共同值和其相应的N 数。这个0m 的共同值就是要寻找的单光子的质量,在0m 这一不变量被确定后,由式(1)确定出不同λ值所对应的N 值。”
可见,所谓的“单光子”质量0m 是根据已有的谱线数据并假定某一谱线(例如λ=656.210nm)的光量子含有某一数量的“单光子”数(例如,7,8,9,10,11,12,N ="",最后在综合考虑其他波长的谱线的计算结果后,定其10N =)而“计算”并“寻找”和“确定”出来的。(顺便指出,论文第61页左边的数据计算中,作者又将“单光子”的质量0m 写成了3.33698×10-34克,而不是3.36820×10-34克,不知道这个值依据的是哪一个计算。)
这也表明,所谓的“单光子”的“实测数”N 也是“计算”并“确定”出来的。这也可以从论文的下述说法得到印证:“如将表3中的λ=546.29nm改换为λ=541.78nm,那么N =12.11,也随之变为12.01”(第59页);“由于单光子这一概念的提出,使我们能在氢原子发射光谱的数据中,找出对应的光子数。我们是有幸在埋藏了近百年的数据中发现了新的规律”(第62页)。
显然,这样“确定”出来的一个光量子所含的“单光子”的个数N 及“单光子”的质量0m 明显含有人为的因素。试问:
1) 为什么要定λ=656.210nm的光量子含有的“单光子”数为10而不是100、1000或
100000000?如果定其为100000000的话,则其余波长的光量子所含有的“单光子”数不是更可以表现为整数的形式吗?
2) 如果按论文所说,一个光量子所含的“单光子”数应为整数,例如红、绿、蓝、
紫、紫外光对应的“单光子”数分别为10、13、15、16、17,那么无线电波、微
波、可见光中大量其他波长的光波等所对应的光量子中的“单光子”数能够被为
数那么少的几个整数所描述吗?(实际上,这个问题在论文的表6-9中就已经大
量地反映出来了。)
又,论文作者紧接着说(第59页):“计算出的()N λ是正整数,就证明了光量子hf 是由()N λ个单光子组成的这一基本假定,对光子数N 出现非正整数的情况是由于λ测量的精度不够带来的误差或个别记录有错。” 实际情况完全不是如此!例如,对氢原子的巴尔末线系来说,()221121R n 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