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传媒经济学考研例年真题(含部分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民大学传媒经济学考研历年真题

2004年传媒经济学

专业一新闻传播史论

一、名词解释(50分)

1、社会雷达

是施拉姆对传播的环境监控功能的一种形象比喻,由美国传播学家施拉姆提出.在40年代,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最早概括了传播的三种基本社会功能,即环境监控,社会协调和文化传承.传播的环境监控功能,指的是传播在帮助人类察知内外环境变化并及时调节环境适应行为方面所起的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与雷达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活动具有类似性,因而施拉姆将之称为"社会雷达",在现代社会,大众传播执行着重要的社会雷达功能.

2、新闻选择

新闻选择是指记者根据新闻价值、自身媒体的定位或版面(时段)需要对已发现的新闻进行取舍和安排。新闻选择有两个主要标准:一是新闻价值标准,一个是新闻政策标准。只有新闻价值标准与新闻政策标准的和谐统一,才是新闻的最佳选择。新闻选择的主体是“把关人”。新闻选择有三种类型:内迫性选择(这是一种受制于媒介内部技术条件而进行的选择);需要性选择(新闻传播媒介要根据对受众已知需要的认识和未来需要的预期进行新闻选择。);外迫性选择(新闻传播活动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它必然受到社会环境诸因素的制约。)

3、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

大众传播媒介是一种独特的社会组织,因而它也具有自己独特的组织目标,这些目标对媒介自身也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经营目标,这是大众传媒组织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一般来说,大众传媒的经济收益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广告销售收益;二是产品销售收益。

宣传目标,这一目标主要是指宣扬和散播某种思想与意识形态以行使或扩大改思想或意识形态的社会影响力。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言论,二是报道。

公共和公益性目标,这二者是大众传媒特殊权利的来源,它们主要表现在三方面:①以公共服务者的角色出现、满足社会的普遍信息需求是大众传媒对社会所承担的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②大众传媒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诸方面都具有广泛而强大的影响力,因而它必须承担一定的公共性和公益性;③大众传媒受社会和公众委托而拥有对某些“稀有”公共传播资源(如广播电视使用的电波频率)进行支配和使用的特权,者也决定了它们必须对社会和公众负责,承担起相应的义务和责任。

4、信息过载

指的是信息时代信息过于丰富的负面影响之一,指的是社会信息超过了个人或系统所能接受、处理或有效利用的范围,并导致故障的状况。主要表现为:受传者对信息反映的速度远远低于信息传播的速度;

扰了受众对相关有用信息的准确分析和正确选择。

5、内容分析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主要以各种文献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方法。早期的内容分析法源于社会科学借用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历史文献内容的量化分析。

内容分析法具有以下三个关键特性——系统性,客观性,定量性。

内容分析法将非定量的文献材料转化为定量的数据,并依据这些数据对文献内容做出定量分析和做出关于事实的判断和推论。而且,它对组成文献的因素与结构的分析更为细致和程序化。内容分析法的一般过程包括建立研究目标、确定研究总体和选择分析单位、设计分析维度体系、抽样和量化分析材料、进行评判记录和分析推论六部分。

6、一城一报

一城一报,曾经出现过的一个新闻传播领域的社会现象。

第一次世界大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报业垄断基本形成。

资本主义经济经济迅猛发展,报纸发行量亦不断持续上升,但在激烈的竞争下,报业发展下却出现了极度垄断的态势。。

日报的总数不断减少,为数众多的日报经过激烈的竞争兼并之后,以至于出现了许多城市只有一家日报,或有几家报纸但却属于同一个老板,即所谓的“一城一报”现象。

“一城一报”现象在美国尤其,据悉美国98%的城市只有一家报纸。美国的“一城一报”是报业经过多年自由竞争的结果。

利弊:有利的主要是可以节省办报资源,成熟的模式可以覆盖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为群众提供多方面的资讯,并且可以集中优势资源提高报社的竞争力等等。

不利的方面在于缺乏竞争的时间过久,容易形成刻板模式,如果遇到外来报纸的强势入侵,可能会在经营上出现困难等,此外,一城一报不利于言论观点的多样性,减少了供读者选择性,但是只要垄断资本没有铲除,它必然还会存在和发展下去。

7、舆论三要素

舆论──社会或社会群体对近期发生的、为人们普遍关心的某一争议的社会问题的意见倾向。构成舆论的三要素是:1、必须有一个现实的、有争议的公共问题,这个问题与人们的现实利益、社会关系、社会观念的相关程度足以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2、必须有相当多的个人对这个问题表明态度或发表意见,经过这些众多的个体意见的充分互动,最终达到某种为一般人普遍赞同、且能在心理上产生共鸣的一致性意见;

3、这种一致性的意见对公共问题的存在和变化及与此相关的人们的行为能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即产生某种实际效力,这是舆论与意见相区别的关键。舆论是社会和时势的晴雨表,是某种共同性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的公开表露,是实现社会调控的制约力量

循环模式是施拉姆在奥斯古德的基础上提出的。1954年,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提出了这个新的过程模式。

这一模式突出了信息传播过程的循环性。这就内含了这样一种观点:信息会产生反馈,并为传播双方所共享。另外,它对以前单向直线模式的另一个突破是:更强调传受双方的相互转化。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直线单向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

其缺点是未能区分传受双方的地位差别,因为在实际生活中传授双方的地位很少是完全平等的。其次,这个模式虽然能够较好地体现人际传播尤其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对大众传播过程却不能适用。

9、民主参与理论

民主参与理论要求大众传播媒介向一般民众开放,允许民众个人和群体的自主参与。它的主要观点有:(1)任何民众个人和弱小社会群体都拥有知晓权、传播权、对媒介的接近和使用权、接受媒介服务的权利。

(2)媒介应主要为受众而存在,而不应主要为媒介组织、职业宣传或广告赞助人而存在。

(3)社会各群体、组织、社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媒介。

(4)小规模的、双向的、参与性的媒介比大规模的、单向的、垄断性的巨大媒介更合乎社会理想。民主参与理论的核心价值是多元性、小规模性、双向互动性、传播关系的横向性或平等性。

10、“休眠效果”

霍夫兰等在实验中发现,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以马上发挥而处于一种“休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影响减弱或消失后,其后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这种现象称为“休眠效果”。“休眠效果“的存在说明,信源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短期效果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而从长期效果来说,最终起作用的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

二、简析题(50分)

1、试分析流言产生的社会机理,结合实际谈谈大众传媒的“危机对策”

2、简析我国传媒业当前发展趋势与特点

三、论述题(任选一题,50分)

1、有研究者发表论文认为“新闻学转向大众传播学不单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请你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2、什么是媒体公信力?影响媒体公信力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如何提升传媒公信力?请结合实际论述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