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以浙江省松阳县竹源乡为例
建设农村文化礼堂 构筑农民精神家园
建设农村文化礼堂构筑农民精神家园作者:罗雪梅来源:《群文天地》2015年第04期近年来,农村经济条件和社会生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构筑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成为农村文化发展繁荣的重大问题。
浙江省临安县率先在农村开展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并取得一定成效,逐步在全省推广。
松阳县于2014年开展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至今已建成文化礼堂33个。
近期,笔者作为一名基层文艺工作者,就浙江省松阳县文化礼堂建设进行了调研,初步形成了总结与思考。
一、建设农村文化礼堂,构筑农民群众精神家园的重要意义建设农村文化礼堂,是构筑新时期农民群众精神家园的探索和尝试。
经过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群众的好评。
(一)建设文化礼堂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正确方向。
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任务,党的十八大再次重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意义。
(二)建设文化礼堂是推动浙江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的创新思路。
2012年,中共浙江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提出,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浙江而奋斗的目标。
这就意味着,新农村建设必须是“物质富裕”和“精神富有”,必须探索发展精神文化事业的新途径。
(三)建设文化礼堂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可靠平台。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几千年的文明进程中,广大农民群众,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也是精神文化进步的依靠力量。
(四)建设文化礼堂是实现社会进步精神富有的必要举措。
松阳县地处浙西南山区,建县历史悠久。
近年来,松阳县实施“四县并举”和“田园松阳”发展战略。
广大农民迫切需要以适当的方式、载体来表达他们文化自信的愿望。
可以说,建设农村文化礼堂,是实现社会进步精神富有的必要举措。
二、建设村级文化礼堂,构筑农民群众精神家园的做法和成效松阳县在省、市宣传部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按照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实施意见要求,注重“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特色,整合项目、文化、人员三大资源,扎实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
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浙江省建设“中国美丽乡村”为例
摘
要: 浙江省早在 2 0 0 3年就启 动 实施“ 千村示 范万村整治” 工程 , 十年来持之 以恒推进 , 并顺应 百姓期 待不 断
丰 富 内涵, 将新农村 建设 定位 为“ 宜居 宜业宜游” 的美丽 乡村 建设—— 这不仅 成为浙 江新 农村建设 的响亮 品牌 , 也成
为 中国农村现代化发展 的有益探 索。十年 间 , 浙 江省 美丽 乡村 建设 坚持 全局 谋划、 整 体推 进、 因地制 宜、 喜l 气 利 民, 通 过科 学规划、 高标 准建设 、 多元化投入 、 特 色化品牌设计 、 文化遗产保护 、 强化便 民服务 、 坚持长效管理等措施 , 使得农
村居住环境焕 然一新 , 农 户生活条件大 为改善 , 农 民收入稳 步增 长 , 城 乡融合步伐进 一步加快 , 成为 了全 国新吉县正式 提出“ 中国美丽 乡村 ” 计划 , 出台《 建设 “ 中国美丽 乡村 ” 行 动纲要 》 , 提 出十年 左右时 间 ,
把安吉县打造成为 中国最美丽乡村。 2 0 1 0 年, 浙江省提出建设 “ 中国美丽乡村” , 专门制定《 浙
式, 促进 了浙 江 民营 经济 的快 速发展 , 使得 浙江省 中等收入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 0 1 — 1 2
治文 明、 精神文明协调 发展 的示 范村 和农村新社 区。 “ 千村示 范万 村整治” 工程 的顺 利实施 , 为美 丽乡村建 设奠定 了扎实
的基 础 。
作者简介 : 茅忠明( 1 9 8 2 一 ) , 男, 浙 江德清人 , 执 法监察 室副主任 , 从 事新农村 建设 、 区域经济学研 究。
建设美丽乡村,田园松阳的思考
建设美丽乡村,田园松阳的思考建设美丽乡村田园松阳的思考建设美丽乡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有效载体既然是“美丽乡村”那么就一定要求达到“四个美”即规划科学布局美、村庄整治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素质美。
针对现在松阳产业发展情况和人文环境的建设个人觉得可以以松阳现存的茶叶园、水果园、笋竹林、古民居和自然风景点等为名片利用诸多媒体资源加强对外宣传扩大辐射吸引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进美丽乡村田园松阳建设。
一、茶叶园对建设美丽乡村田园松阳的推动作用。
茶叶是松阳最大的城市名片。
从茶园采摘到茶叶加工到茶叶销售实现了一条龙的发展。
沿着县内无论是大道还是小径茶叶园、茶叶加工厂可谓遍地开花松阳变成了名符其实的茶乡。
一片片划归为统防统治的茶园更是松阳茶叶的绿色生态标签。
而大力推广生态茶园的观光旅游有利于促进当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产业链的延伸带动农副产品、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发展。
比如可以通过吸引游客自娱自乐的实地采摘观看茶叶制作流程和茶艺表演参观茶文化展览;邀请摄影爱好者到茶园采风;联合乡村798创意写生基地进行艺术创作等一些列活动既能提高外界对松阳茶产业的知晓度又可以反向促进茶产业的自我提升和农民的创业增收。
二、水果园对建设美丽乡村田园松阳的推动作用。
松阳山林面积广阔水果种植的条件得天独厚脐橙、板栗、柑橘、翠冠梨、红布李等成为松阳水果种植基地的主打品牌。
特别是松阳脐橙还入选为处州十珍足以显示良好的自然条件孕育了先填的珍品。
为加大水果园的绿色影响力一方面可以加大对水果种植基地的科学规划和管理监督通过绿色的有机认证来增强基地创业者的自我约束和管理利用山地海拔的优势错时种植特色水果在禁止使用高度残余农药的同时提升水果的品质也为自身谋得不菲的收入。
另一方面可以结合茶园旅游实现田间茶园游山地水果园游的游玩路线。
为增加果园游对游客的吸引可以在果园内盖原始的小木屋并在果园套养家禽等并进行生态放养形成果园与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休闲农庄这样既可以满足县域内周末短期游玩的需求也可以满足对外县开放的要求。
修老屋也是修文化的经验探索
287百家论坛修老屋也是修文化的经验探索龚稼慧浙江省衢州市文化馆乡村,怎么样从衰败走向振兴,通过一幢幢修缮利用的乡村建筑,浙江丽水松阳县给世界提供了一个中国方案。
这两年来,“拯救老屋行动”在东阳开展,因为修老屋修的不仅是文物,更是修复文化,修复人心,所以能让松阳的传统村落开始恢复生机和活力。
一、保护传统村落首要的是保护老屋为什么要做这个项目?2016年初,文化部原部长、国家文物局原局长、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励小捷来到了松阳,这位部级领导给松阳带来的是一个传统村落保护项目——拯救老屋。
老屋,是乡愁的载体,房子都没有了,还有什么家的感觉?励小捷那次到松阳正好是春节前夕,他走访了十几个古村落,考察了几十幢老屋,看到一幕幕过年的热闹气氛,他很有感触:“村落虽然破败,但百姓依然有着文化自觉,这跟以前考察过的很多空心村落不同。
”最终的结果,基金会选定松阳县作为“拯救老屋行动”项目整县推进试点县,首期投入资金4000万元。
它的目的很清晰——力求为私人产权低级别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修缮和利用,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形成“拯救老屋行动”与传统村落保护、调动产权人积极性、促进民生改善和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共生模式。
为什么选择松阳作为全国的试点?因为当时基金会也在全国范围挑选论证,选择松阳有几个原因——松阳有基础和优势,它是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示范县和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试验区,境内有百余个传统村落;当地政府高度重视传统村落保护,具有良好的工作基础和社会氛围;当地群众有需求,有文化自觉。
二、具体怎么创新实施这是一个难题有了4000万的基金,那么,这笔钱怎么用?具体怎么创新实施?这是一个难题,因为完全没有参考的经验。
根据方案,修缮的费用,基金会出一部分,政府出一部分,农户出一部分。
一份份宣传告示发往一个个乡村,一大批基层干部到了农村一线,一家家去做工作,做宣传。
但是,让很多人意外的是,这样的好事,居然没有人自愿报名。
在松阳的乡村,出现了这样几种声音:有人怀疑,真有人会出钱来给我们修房子吗?另一种声音是,这样的老屋修它干什么?修好了有什么用?还有,老屋的产权人太多,有的房子里住着十几口人,大家的思想难以统一,还有的担心,能不能修好?而更多的人在观望。
行业发展、民生改善与村落社会治理——以浙江松阳县竹源乡小竹溪村松香业为个案
行业发展、民生改善与村落社会治理——以浙江松阳县竹源乡小竹溪村松香业为个案作者:朱霞王惠云来源:《社会治理》 2018年第10期【摘要】创新乡村治理路径,其前提是遵循乡村内生秩序。
目前,多数研究主张从乡村内部寻找发展动力,认为外部力量不能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
浙江省松阳县竹源乡小竹溪村是一个以外出“贩松香”①为生的共同体,松香行业将本地的技术、劳力、文化和外地的资源、资本、技术有机融合,在带动村民经济增收和乡村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了乡村传统文化,维系了村民对内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基于血缘和地缘发展起来的同乡行业,成为内外部互动的中介,丰富了乡村治理的新路径。
【关键词】行业发展乡村治理内生秩序内外动力一、乡村治理新路径:同乡行业乡村治理的内涵不局限于乡村管理,它是在推进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振兴战略中,总结和探索可行性治理路径,促进乡村可持续良性运行。
乡村治理,路径是关键。
任何一种乡村治理路径的提出和实践都必须基于乡村内生秩序,否则难以持久有效。
宋小伟认为“内生秩序是以村庄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状态为背景,经过农村社会自身的理论推测和共同实践而固定下来的能为大多数村民接受的恒常行为准则及由此形成的状态”②。
这意味着不懂乡村内生秩序就不懂乡村,更不能理解农民,治理的实践自然也难有成效。
乡村治理的路径,目前主要有两大方向。
一是从乡村内部寻求发展动力,如对本村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具体的做法包括盘活土地资源,发展“互联网+”农产品,利用乡规民约、庙会、节日促进乡风文明等。
萧放在“2018 中国井陉村落与庙会文化当代价值研讨会”上提出“庙会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其背后的信仰文化是老百姓的精神需求,信仰里实际有一种家国情怀。
庙会还是社会秩序、社会关系协调的重要载体,有很强的社会功能”③。
朱霞通过研究云南民国时期盐村民间公共资源的利用,提出“中国传统的乡村社会中,有历史悠久、符合乡村逻辑的公共资源设置、使用和调整的制度和习俗。
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体会与思考
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体会与思考在建设文明城市的今天,对于农村文化建设我们也要重视起来,不可忽视,同时我们要做好调研工作,详细了解农村文化建设情况,对于农村文化建设,你有哪些思考?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体会与思考。
这次乡村振兴研究式教学,紧紧围绕研究主题,深入调研,形式多样,启发和收获颇多。
主要体会一是农村文化传承与创新令人印象深刻。
屈子文化园有机整合了山、水、祠、院、馆、址等资源,俨然是一个以领略楚文化风貌的屈子遗产露天博物院。
童牧谷原是一片空地,在举办“情系新东城、醉美童牧谷”有奖征文大赛后,竟累计收到各类优秀文稿近千篇,让人感觉其主题文化极其鲜明。
夕揽洲出自《离骚》中“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寥寥数字便勾勒出一副安适的田园生活画卷,令人心驰神往。
二是农民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令人印象深刻。
汩罗武夷山村的殡葬领域改革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其村里“五老”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宁乡陈家桥村建设美丽乡村,村民立即自筹资金970万元,有的捐款甚至达71万。
童牧谷乐园项目开始建设时,原本在外打工的村民纷纷赶回,先后竟有44户208名村民加入合作社。
三是市场机制作用发挥令人印象深刻。
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关键是经济活动主体独立性,才能实现帕累托最优。
屈子文化园、童牧谷、夕揽洲等项目都是通过市场机制运营发展起来的,令人印象深刻。
主要问题一是农民主体意识不强烈。
因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文化水平还较低,往往是政府举办民风民俗活动多,农民积极性还不高,主体作用还未完全发挥。
二是文化传承创新不到位。
很多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没有挖掘和传承;创新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对这些烂熟于胸的人也不太多。
三是农村陋习遏制不严厉。
村民打牌赌博、大办操办等各类陈规陋习依然存在,各地在遏制农村陋习、倡导文明新风等方面还有很多事要做,还达不到汩罗在殡葬领域改革方面的境界。
四是资金投入保障不完善。
无论是乡村产业,还是农村文化建设,都需大量资金保障,老百姓不愿出,经济能人不太多,加之政府兜不了底,那么这些资金从哪来?需认真思考、探索和研究。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生态文化构建的若干思考
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生态文化构建的若干思考目前,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发展的方向。
新农村建设面临众多课题,发展现代化农业、改善农村面貌、培养新型农民等各项任务都刻不容缓。
其中,农村生态文化建设是综合考虑农村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人文环境发展等众多课题的全新理念,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1农村生态文化的内涵生态文化是一种新型的文化,是以人为本,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关系的文化形态,是人们根据生态关系的需要,最优化的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所反映出来的思想、观念、意识的总和。
它是一种启迪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境界,是引导健康文明生产生活方式的文化。
生态文化是先进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预示着人类将进入生态文明新时代。
农村生态文化,是以农村为基础土壤,以村民为本,协调农村各项发展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形态,从长远、科学、发展、持续的角度来协调村民与自然关系的思想、观念和意识的总和。
加强农村生态文化建设是从意识形态领域确保农村保持健康、和谐、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2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处于农村生态发展阶梯的最高层,以整体、和谐、还原和自生的生态学原理为基础,培养具有较高生态意识的群体,并建立认知文化、体制文化、生态文化规范和准则等。
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同样是构筑农村各层面协调发展的纽带,在各个层面的生态建设和发展环节发挥支持与协调作用。
农村生态文化的培植和建立既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真正实现村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新农村必不可少的过程和手段。
由此可见,农村生态文化的培植和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建立农村生态文化体系,通过生态文化的培植和构建,转变村民的消费观、伦理道德观、价值观、科技观和发展观直至整个世界观,使科学发展的思想理念渗透到村民的日常行为、意识和习惯中,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自觉地调整自身的行为习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真正实践并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浙江省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思考与探索
浙江省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思考与探索摘要: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逐步深入和经济的稳步而快速的发展,“三农”问题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命脉,被突出的摆在了时代的最前沿。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具有艰巨性,持久性的一个重大历史任务,必须从各地涌出来的别具特色的新农村发展模式中找到契机,叩开新农村建设的大门。
关键词:三农新农村建设发展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总体上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具备了城市支持和带动农村发展的条件。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卫生设施等社会事业得到加强,农村社会保持稳定,都取得新进展,但总体上看,农业基础不牢、农民劳动积极性不高的局面并没有改变,农业设施和装备落后,农民就业困难的局势也没有改变,城乡经济差距拉大,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基本态势并没有改变。
在2005年的十月十六届五中全会中,第一次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和核心战略。
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
为什么新农村建设这一重要举措会被提出?在提出这一概念之后, 2005年浙江省人均GDP第一次超过3000美元,也是第一个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的省份。
经过初步计算,2005年浙江省生产总值为13365亿元,比上年增长12.4%,超过增长11%的预期目标。
而到2007,浙江省生产总值已经上升到了18640亿元,人均GDP已接近5000美元。
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论文
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农村文化则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指出:“加大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文化帮扶力度。
”农村文化的繁荣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农村文化作为文化的一部分,研究农村文化,首先应对文化、农村文化以及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进行了解。
(一)文化的内涵文化,是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是人类社会独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在广义上来说,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的文化是指一种意识形态,主要是精神层面的东西,是各种价值和理念的有机统一体。
(二)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农村文化与城市文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共同构成文化总和。
农村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经过长期的发展过程,形成的符合不同地域的农民群众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总和。
农村文化不仅指农民的精神文明活动,还包括农村地区的思想观念、道德水平和科学教育等。
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素质等多方面影响,农村文化相对落后于城市文化。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农村地区的生活实践也决定了农村文化不同于城市文化。
首先,农民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其次广大的农村地区是农村文化建设的载体,最后农村地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于城市文化的区别。
(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广义的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指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公共文化空间的构建为基础,以培育和激发农民的文化自觉为主体的乡村文化形态建设。
狭义的新农村文化建设主要从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体制机制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指改革农村文化工作的体制机制,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广泛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是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农村的物质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为主要内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体制,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是围绕建设新农村展开的,是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五位一体的飞跃。
竹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竹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竹子是集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优良林种,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生态环境的重要屏障,被誉为21世纪最有发展前景的植物类型,竹产业与花卉业、森林食品业、森林旅游业构成了我国最具发展潜力的林业四大朝阳产业。
竹子良好的多功能效益,也赋予了竹子在我国主要产竹区农村各项事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我县是产竹大县,分析竹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和存在的主要涉及“三农”的问题及其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竹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1.1 竹业富民龙游县是浙江省主要产竹县之一,有竹林面积2.7万hm2,经30多年的持续努力,已建成比较完备、在国内处于前列的竹产业体系。
2005年竹业产值13亿元,其中直接利益于农民的竹业栽培产值达1.8亿元。
竹产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主要产竹乡镇农村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溪口、庙下、大街等竹资源集中分布的乡镇重点村农民人均收入的70%以上来自于竹业,出现了一批因竹子而富裕起来的小康村。
1.2 生态环境保护竹子具有可择伐作业的特点,科学经营可持续利用,是其它树种所不具备的。
不仅可年年有产出,而且由于竹林林分结构的稳定和固有的生物学、生态学特征,对持水固土、防止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有很好的作用。
研究表明,立竹密度3893株·hm2、平均胸径9.1cm、平均高14.6m的毛竹纯林,林冠表面最大持水率平均为22.10%,林冠层最大持水量0.84mm;1m3上层土壤中,竹地下茎、根系占50-70%空间,固土能力为马尾松林的1.5倍,吸收降水能力为杉木的1.3倍,涵养水量比杉木多30-45%;0-40cm的上层土壤抗冲指数和抗蚀指数,毛竹分别为0.998和1.051,高于刺槐、水杉和杨树。
我县处于钱江水系源头,丰富的竹子资源对区域生态环境的维护,尤其是水资源的保护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3 竹子的绿化和景观改善作用竹子的美学特征和意境,历来为人们所推崇,有梅、兰、菊、竹“四君子”,松、竹、梅“岁寒三友”等雅称。
送文化向种文化的转变与思考
送文化向种文化的转变与思考作者:毛伟英来源:《群文天地》2010年第10期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松阳县位于浙西南山区,丽水腹地。
全县地域面积1406平方公里,总人口23万,其中农村人口占80%,辖5镇15乡401个行政村。
松阳建县于东汉建安四年,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是丽水市最早的建制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积淀,起源于宋元时期的松阳高腔被戏曲界誉为活化石,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名人,其中最负盛名的有南宋四大女词人之一的张玉娘、唐朝道教名家越国公叶发善(唐玄宗为他撰写碑文《叶尊师碑记》)、南宋左丞相叶梦得、明《永乐大典》总编撰王景等,曾先后涌现过百名进士。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特别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已不再满足于“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封闭生活方式,对文化的需求日益渴望。
但是,由于历史的、地理的、人文的环境差异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山区村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群众文化活动稀少,缺乏生机与活力,致使个别地方封建迷信、腐朽没落的黄色文化、黑色文化等沉渣泛起、死灰复燃。
为了改变落后山村农民文化生活单调、枯燥的局面,从1987年开始,松阳县连续23年不间断,坚持每年利用春节期间,组织文艺演出队,开展以送戏下乡为主体的送文化活动,跋山涉水深入全县各乡镇、村巡回演出,为农民群众送去党和政府的关心,送去欢乐,受到农民群众的喜爱。
这支文艺演出队被农民誉之为“山区文明使者”和“扎根山区文化建设的轻骑兵”。
该县文化部门多次被省政府、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评为文艺宣传先进单位、群众文化先进集体、文化下乡先进单位。
《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农民日报》、《浙江日报》、《群众文化》等报刊对此作了专题报道。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强烈。
仅仅靠“送”文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富裕起来的农民已不再满足于只做文化体育活动的旁观者,他们要做文体活动的参与者。
“文化与建筑——乡村发展的驱动力” 浙江松阳乡村振兴论坛综述
权 文 物 建 筑 保 护 利 用 的新 路 径 。 许 多 修 复 的 老 屋 . 用 电 更 加 安全 可 靠 、 网 络 全 面 高 速 覆 盖 . 在 改善 居 民 生
e
-
h e
rv
i
i
n gF o
r c eo f
"
R u r a lD ev e l o p m e n t
Su
m
ma
ry
o
f
Z
he
j
a
i
n
gS o n
gya
n
g
R
u
r a l Re v i
ta
l
i za t i o n F o r u m
年 浙 江 松 政 府 20 8 1
和 生态 环 境 的 相 互 作 用 中 如何 实 现 乡 村 的 振 兴 。 论 坛
邀请到政策制订者 、
建筑 师 .
规划 师 、
研究员 .
经 济
学家 、
策 展 人 以 及 相 关专 业 人 士 参 与 讨论 松 阳 地 区 的
?■
 ̄
案例 . 分 享 并 记 录 各 方 面有 关 未 来 全 球 性 乡 村 地 区
发 展 的研 究 及 积 累 的 经验 做 出 报 告 和 陈 述 . 进 一步 推
动 国 际 文 化 交 流 合 作 . 向 世 界 讲 述 松 阳 故 事 . 展现 松
城 阳
形 象 乡 。
此 次 论 坛 围 绕 城 市 与 乡 村 之 间 的 两 元 性 及 交 互
性 . 讨论 文 化 及 建 筑 在 与经 济 . 空 间 规 划 、 基 础设 施
松阳县争创浙江“田园文化名城”的思考
关键 词 :田 园 文 化 名城 ;文 化 遗 产 ;规 划 保 护
神 奇美 丽 、古 朴迷 人 的松 阳县 地 处浙 江 西南 部 ,瓯 江上 游 , 是 闽浙 山地 绵绵 群 山之 中 的一 颗 未经 雕饰 的 天然 明珠 ,也是 国家 级 生态 示范 区 。这 里拥 有浙 江 南 部最 大 的 山间盆 地松 古 平原 ,四 周 群 山环绕 ,重 峦 叠嶂 ,中部 坦 荡如 砥 ,一 马平 川 ,秀 美 的松荫 溪 从 中穿梭 而 过 。得天 独 厚 的 自然环 境 ,造 就 了松 阳 自古 以来 就 经 济殷 实 、 民风淳 朴 、社 会 安宁 的社 会 环境 。早在 唐宋 时 期就 被 誉为 “ 世 外桃 源 ” 。盛唐 著 名诗 人王 维 留下 了 “ 按 节 下松 阳 ,清 江 响铙 吹 ” 的千 古诗 篇 ,宋 代状 元沈 晦 更有 “ 唯此 桃花 源 , 四塞 无 他虞 ”的赞 叹。 松 阳县 历 史 悠 久 ,建 县 距 今 已有 1 8 0 0 多年 , 是浙 西 南 文 明 的重 要发 祥地 、省级 历 史文 化名 城 ,文 化遗 产 积 淀丰 富 。物 质文 化 遗 产方 面 ,建 于北 宋 咸平 五年 的延庆 寺塔 被 列 为全 国重 点 文物 保 护 单位 ,詹宝 兄 弟牌 坊 ( 含 市 口进 士牌 坊 )、 普济 桥 、黄 家大 院 、刘 氏祖 居 门楼 、 松 阳三 庙 、石 仓 乡 土 建筑 等 6 处被 列 为 省 级 重 点 文物 保 护 单 位 。此 外 ,还 有 一 批 市 、 县 级 重 点 文 物保 护单 位 , 县城 明 清商 业 街 、古 市 镇 后街 古 建 筑 ,4 0 0 多 个 古村 落 中 的 古 民居 、古 牌坊 、宗祠 古 建筑 , 以及 箸寮 岘 原始 森林 保 护 区等 得 天独 厚 的 自然遗 产 ,传 承 3 0 0 0 多年丰 富深 厚 的农 耕 文化 积 淀 。非 物质 文 化遗 产 方面 , 目前 有 “ 戏 剧活 化石 ”之称 的松 阳高 腔被 列 入 首 批 国家 级 非 物质 文 化 遗产 名 录 ,其 他 有 8 项 列 入 省 级 名录 , 1 4 项列 入 市级 名 录 。全县 经 各级 文化 部 门认 定 的非 遗传 承 人 , 国 家级 有3 人 次 ,省 级 有 1 5 人 次 ,市 级有 2 2 人 次 。 全县 民间 文艺 人 才达5 0 0 多人 。还 涌 现 了南宋 四大 女 词人 之 一 一 的 张玉 娘 、唐 朝 道 教名 家越 国 公叶 法善 、南宋 左 丞相 叶梦 得 、 明 《 永乐 大典 》 总编 撰 王景 、抗 同将 领钟 松 等历 史文化 名人 。 这些 文化 遗 产 , 为促 进 区域 社 会 和 谐 提 供 了广 阔 的 文化 空 『 口 J :为教 育 提供 了本 土 的 教材 ; 为历 史研 究开 辟 了新 的途 径 ; 为 旅游 产业 提供 了 文化 支 撑 。在 浙 江 倾 力 建 设 “ 文 化 强 省 ”的 今 天 , 具有 文化 遗 产 优 势 的松 阳县 迎 来 了打 造 浙 江 “田园 文化 名 城 ” 的难 得 历 史机 遇 。2 O 1 2 年 ,松 阳县委 、县政 府 提 出打造 “ 田 园 松 阳 ” 战 略 目标 ,扬 长避 短 ,顺 势 而 为 ,既 要 生 态 , 又 要 发 展 ,走 一 条可 持 续发 展 的双赢 之 路 。这 为松 阳 建设 浙江 “ 田园文 化 名城 ”进 一 步 奠定 了基 础 。笔 者认 为 ,松 阳 县 凸显 了建 设浙 江 “ 田园文 化名 城 ” 的 比较 优 势 ,当地 党 政及 文 化部 门如能 积极 争 取 中央 、 省二 级 财政 资金 、政 策 、 智力 等各 方 面 的鼎 力支 持 ,成 立 专 门 的智囊 咨 询机 构和 工 作机 构 ,在 认 真抓 好县 域 文化 遗产 全 面 普 查 建 档 基 础 上 ,切 实 编 制 《 创建 田 园 文化 名城 十 年 发 展 规 划 》 ,步 步 为营 着力 推进 各 项创 建 工作 的 落实 ,并与 文化 部 非遗 司、 中 国非物 质 文化 遗产 保 护 中心 建立 长 期 的工作 联 系 ,一 旦条 件 成 熟争 取 列入 国 家级 田园文 化生 态 保护 实验 区。擦 亮 如此 靓丽 的区 域文 化名 片 ,不 仅将 提 升 当地 发 展 的软实 力 ,也 为浙 西 南这 片 “ 藏在 深 闰 ”的绿谷 大地 文化 旅游 业找 到 一个 新的 突破 口。 规划 田园文 化名 城 建 设, 一项 相 当重 要 的任 务就 是 要保 护好 自然 遗产 和 文化 遗 产 ,切 莫 以 “ 造 城 ” 的名 义破 坏其 原 生 形态 , 干 出愧 对 后代 子 孙 蠢 事 。就 自然遗 产 保 护 而 言 ,该 县 国家 A A A 级 景区 箬寮 原 始森 林 保 护区 、 卯 山景 区 要重 点 原 生态 保护 ; 松 阴溪 两 岸 原生 态 的 田园 风光 、低 山低丘 、河道 等 ,要 坚 决杜 绝人 为 的 破 坏 性 开 发 建 设 ; 昔 日大寒 式 的 “ 开 山造 田 ”工 程 ,要 彻 底 休
关于松阳县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思考
关于松阳县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思考中共松阳县委党校翁凤英古村落是指在美术、建筑、民俗上有独特历史文化价值,有一定历史年限、规模,现在仍活态存在的村落。
如今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已经公布,松阳又有42个古村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的范畴,成为浙江入选最多古村落的地区,堪称中国最完整古典村落县域的样板。
这些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虽经历久远年代,但至今仍为人民服务的村落,它是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文化的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被称为中华文化的DNA。
一、松阳古村落现状松阳地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境内浙西南最大山间盆地松古平原,有“金瓯玉盘”、“处州粮仓”美誉,原生态田园风光与独特人文习俗和谐共生,衍生了众多极具本土特色的文化元素。
目前,松阳境内有100多座原汁原味的传统村落,其中有50个中国传统村落、5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1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个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堪称华东地区传统村落数量最多的县份之一,其中各具特色的古民居更是星罗密布。
建筑环境、构筑布局、建筑风貌、宗族文化、耕读文化、风俗民情等传统文化通过古民居保存得比较完整,不仅留存了各个时代的历史信息,更相对完整地保持着“山水—田园—村落”的格局。
(一)古村落是松阳传统文化的精华。
松阳传统村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绝大多数是1911年以前建村,保留了较长历史沿革,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布局、村落地址等保存得比较完整,生活习惯、耕读文化、宗族文化、风俗民情等传统文化未有大的变动。
传统村落凝聚了松阳1800多年农业文明的精华,她是乡村建设和发展的历史缩影,是传统文化的凝固和遗迹,大都具有保护和开发的价值。
(二)松阳古村落建筑风格形式多样。
松阳古村落从建筑形制上可分为五大类别:以杨家堂、官岭、横岗、黄庄上村、庄后、陈家铺村为代表的高山阶梯式传统村落;以平卿村、呈回村、西坑村、燕田村为代表的高山台地古村落;以山下阳村、横樟村、吴弄村、靖居村为代表的平谷传统村落;以石仓(上茶排、下茶排、山边、下宅街、蔡宅、后宅)为代表的客家建筑传统村落;以界首、松庄、南州、象溪一村、内孟村为代表的傍水传统村落,这些传统村落对于研究浙西南文化历史和建筑史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农 村文化建设 的现 状和存在的 问题 ,提 出了新农村文化建设 的四大对策 :提 高认识 ,加强管理 ,软硬 并重 பைடு நூலகம்上 下联动 ,加 大 投入 ,完善设 施 ;整合资源 ,引进人 才 ,增强活力; 因地制 宜,科 学挖掘 ,实现双赢。 关键词 :新农 村 文化 建设 现 状 问题 对 策 文化 建 设是 社 会主 义 新农 村 建 设 的重 要 组成 部 分 ,加 县 级 非遗 项 目。此 外 ,竹 源乡 的 “ 日戏 ”也被 列 为县 级 百 强 农村 文化 建 设 ,满 足 农 民 日益增 长 的文 化需 求 ,是 推进 非 遗项 目。通 过举 办排 祭 仪式 和传 授 松香 采集 技 艺等 方 式 社会 主 义新 农 村 建 设的 必然 要 求 。为 了掌 握 当前 农村 文 化 使得 民俗 文化和 传统 文化和 技艺 得到 了发扬 。 建 设 的现状 ,摸 清新 农 村文 化 建设 中存在 的 问题 ,探 索 促 二 、竹 源 乡新 农 村 文化 建 设 存 在 的 问题 进新 农 村文 化 建 设 的途 径 、方式 和 工作 思 路 ,特 对松 阳县 竹源 乡新 农村 文化 建 设 虽然 取 得 了一 定 的成效 ,但距 竹 源 乡的新 农村 文化 工作 进行 调研 。 离 新农 村文 化 建设 的要 求还 有 很大 的差 距 ,问题不 少 ,现
一
、
竹 源 乡新 农 村 文 化 建 设 的 现 状
竹 源 乡 ,位 于浙 江 省松 阳 县 中 部 ,是 典型 的 “ 山 半 九
乡村领 导 对农 村 文化 建 设 工作 比较 重 视 ,成立 了 领导 畏难 情 绪 ,不 知 道 新农 村 文 化 建 设应 该抓 什 么 ,如 何抓 , 小 组 ,并 千 方 百 计 的争 取 项 目 ,号 召 开 展 民 间文 化 活 动 , 认为 文化 建 设是 费钱 费 力的 事 ,只在 农 闲时 节应 付 应付 就 百 姓 的文 化 意识 随 之增 强 。尽 管财 政 比较 困难 ,文 化 活动 行 。比如 农 家书 屋的 建立 只 是为 了应 付 上面 的检 查 ,平 时 还 是 有 声 有 色 的进 行 ,每 年举 办 排 祭 活 动 、乡 乡一 台戏 、 开 放 的少 ,借 书 的群 体也 只是集 中在 中小学 生上 。 2文化 建 设引领 作用不 强 . 农 民趣 味运 动会 等 ,反响很 好 。 许多 村干部 缺乏先 进文化 的影 响力 ,号 召力 和凝 聚力 , 2文 化设 施建 设加快 . 20 0 7年至 2 0 0 9年 l 0月 ,全 乡财 政共投 入 1 0万 余元 , 主 要 原 因是村 干 部对新 农 村文 化建 设 的 宣传力 度 不 够 ,工 完 善文 体基 础 设施 。2 0 0 9年成 功创 建 了体 育 强 乡 ,添 置健 作 方 法不 对 路 ,缺乏相 应 的 组织 ,以致不 能 调动 农 民群 众 身路 径 l O套 ,标 准 篮 球 场 3个 ,乒 乓 球 桌 6张 ,棋 牌室 参 与 先进 文化 建 设 的积极 性 、主动 性 和创 造性 。加 上大 量 1 个 ,晨 练 点 1 1 2个 ,人均 拥 有活 动 面 积 2平 方米 。 0 1 素 质 相对较 高青壮 年 外 出打工 做 老板 ,留守老 少病 弱农 民 2 1 年 又投 入 了 l 余元进 行文 化站 基础 设施 建设 ,主要 包括 科 学 文化 素质 偏 低 、认 识 不 到先进 文 化 的重要 性 。农 忙 时 0万 乡政 府 图书 室 、阅 览室 、培 训 室 、排练 室 和信 心共 享 室 的 建 设 以及硬 件设 施 ( 音响 、灯光 、书柜 、阅 览桌 椅 、电脑 、 相 机 、摄 影机 等 ) 的配 备 ;此 外 ,还在 6个行 政 村 设立 了 节 ,农 民因忙 于 劳作 ,几 乎没 有 时间参 加 文化 活 动 。农 闲 时 节 ,大部 分 农 民打牌 、看 电视 ,个别 农 民也 许 会不 定期 地 参 加 文体 队伍 的 活动 。很 少 有村 庄 组 织农 民举 行棋 类 、 扑 克 、乒 乓 球 比赛 ,或 组 织农 民观 看 影视 剧 、科 教 片 等 。
2 1.3 0 2 0
XI N G U N ON C N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
— —
以浙江省松 阳县竹源乡为例
叶素云
3 30 ) 2 4 0
( 中共松 阳县委 党校 ,浙江松 阳
摘
要 :文 化 建 设 是 社 会 主 义新 农 村 建 设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通 过 对 浙 江 省 松 阳县 竹 源 乡的 新 农 村 文化 工 作 进 行 调 研 , 了解
状不 容乐观 。主要 表现 在 以下四个 方面 : . 1农村文 化发 展与经 济发展 不平衡 . 文 化建 设不 像 经济 建 设那 样看 得 见 ,摸 得 着 ,政绩 明 水半 分 田” 山区 乡 , 年 来 ,在 竹源 乡党 委 、政 府建 设社 近 会 主 义新 农 村 的总 体 部 署下 ,竹 源 乡农 村文 化 事业 有 了较 显 ,因 此许 多 乡村 干部 考虑 的 更多 的还 是公 路 交通 、房屋 快 发 展 ,农 村文 化 建 设取 得 了一 定 的成绩 。总 体来 看 ,文 建设 、发 展 经济 等方 面 的工 作 ,如何 活跃 农 民 的精 神文 化 一 化 意识 有所 增 强 ,基 础设施 有所 改善 ,文化 生活 有所 体现 , 生活 则较 少被 顾 及 。因此 ,农村长 期 存 在 “ 手硬 、一手 软 ”的现 象 ;特 别是 部 分村 干部 ,文 化 水平 不 高 ,难 以意 民间文 化有 所 弘扬 。具体表 现在 以下四个 方面 : 识到 文化 发 展对 经济 发 展的 推动 作 用 ,对 文化 建 设 也存 有 1 化 意识有 所增 强 .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