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上好初中历史的第一节课
初中历史年级第一课教案
初中历史年级第一课教案教学内容:古代文明的起源,包括古代文明的定义、古代文明的发展和古代文明的贡献。
教学目标:1. 了解什么是古代文明,掌握古代文明的范围和特征;2. 了解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和各个古代文明的贡献;3.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文明发展的探索欲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古代文明的定义和特征,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难点:各个古代文明的贡献和对比。
教学方法:1. 知识讲授:通过教师讲解和多媒体资料展示,引导学生理解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不同古代文明的贡献和特点;3. 思维导图: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整理和梳理古代文明的发展脉络。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并思考:你认为什么是文明?古代文明的起源是什么?二、知识讲授(15分钟)1. 教师讲解古代文明的定义和特征;2. 教师介绍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和各个古代文明的重要贡献。
三、小组讨论(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古代文明的贡献和特点;2. 汇总各组的讨论成果,展示给全班。
四、思维导图(10分钟)1. 让学生用思维导图整理古代文明的发展脉络,包括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等;2. 学生发言分享自己的思维导图,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对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进行总结,强调古代文明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和影响。
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通过小组讨论和思维导图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促进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古代文明的各项内容,避免知识点过于零乱,保持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逻辑性。
初一历史开学第一课教案优秀
初一历史开学第一课教案优秀初一历史开学第一课教案优秀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一历史开学第一课教案优秀,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一历史开学第一课教案优秀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简要了解与概括周王室衰败的原因;2、齐桓公率先称霸的条件及其历史意义;(重点)3、秦国异军突起并后来居上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重点)4、争霸的过程也是一种民族融合与历史进步的表现;(难点)5、改革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条件。
(拓展/难点)二、过程与方法1、问题教学法;2、故事讲述法;3、小组讨论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引导学生总结周王室衰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概括能力;2、通过对齐桓公与管仲、越王勾践以及秦孝公与商鞅等事迹,培养学生树立“有志者事竟成”自信心;3、通过齐国率先称霸与秦国最后称雄,让学生了解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教学准备:1、请学生查阅“退避三舍”、“秦晋之好”、“问鼎中原”及“卧薪尝胆”等历史故事;2、编排历史短剧:商鞅力说秦孝公进行变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幽王烽火戏诸候西周末年,国家连年灾荒,而周幽王却不理朝政,终日吃喝玩乐,醉心于女色。
当时周有一个诸候国叫褒国,其国君褒珦因规劝幽王而被关进大牢。
褒珦之子为救父王不惜重金买得一年轻美貌少女,取名“褒姒”,并教给她宫廷礼仪,然后将她送给周幽王,从而褒珦被释。
褒姒生得妩媚动人,深得幽王专宠并立为王后,但她有个怪脾气,就是从来不笑,不管多有趣的事,她都不露一丝笑容。
于是,幽王贴出告示:谁能让王后一笑,赏金一千。
结果,众人白费心机,褒姒无动于衷。
幽王手下有个爱逢迎拍马的大臣叫虢石父,他给幽王给了个坏主意,即烽火戏诸侯,幽王死于犬戎之手。
二、新课分享(一)课堂准备学生快速阅读(3分钟),用最简单的话或词概括阅读后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点。
初一历史第一课教案(3篇)
第1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了解历史的定义和重要性。
- 熟悉我国古代历史的基本脉络,包括史前时期、夏商周等。
- 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片、视频、故事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采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 引导学生学会从历史资料中提取信息,进行思考和分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 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教学重难点:- 理解历史的定义和重要性。
- 掌握我国古代历史的基本脉络。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地图等)- 历史资料(如史书、文献等)- 小组讨论材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一幅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图上的各个国家和地区。
2.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吗?3.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对历史的了解。
二、新课讲授1. 什么是历史?- 教师简要介绍历史的定义:历史是人类社会过去发生的一切。
- 引导学生思考:学习历史有什么意义?- 学生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2. 我国古代历史的基本脉络- 教师介绍史前时期、夏商周等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 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我国古代文明的辉煌。
- 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古代文明是如何发展起来的?3. 历史资料的分析- 教师展示一些历史资料,如史书、文献等。
- 引导学生阅读资料,提取信息,进行思考和分析。
-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
三、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强调学习历史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热爱历史,努力学习。
四、作业布置1. 阅读相关历史资料,了解我国古代文明的发展。
2. 撰写一篇关于我国古代文明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视频、故事等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了解了历史的定义和重要性,以及我国古代历史的基本脉络。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初中历史第一课教案(3篇)
第1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历史的起源,认识历史的基本特征,初步掌握历史研究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历史的情感。
教学重点:1. 历史的起源与发展。
2. 历史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1. 历史研究的方法。
2. 历史事件的观察和思考。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历史书籍、图片等教学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历史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历史故事或人物。
二、新课讲授1. 历史的起源a. 教师讲解历史的起源,从人类起源、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阶段。
b.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了解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
c.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历史是如何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2. 历史的基本特征a. 教师讲解历史的基本特征,如时间性、空间性、客观性、连续性等。
b. 学生通过实例分析,加深对历史基本特征的理解。
三、课堂活动1.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历史研究的方法,如观察、比较、分析等。
2. 小组展示:每组选取一个历史事件,运用所学方法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展示研究成果。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历史的基本特征和研究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出疑问。
五、作业布置1. 查阅资料,了解一个历史人物或事件。
2. 思考:历史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讲授、课堂活动、课堂小结等环节,使学生对历史的起源、发展、基本特征和研究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
同时,通过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教学效果。
第2篇一、课程名称《历史入门:探寻历史的奥秘》二、教学对象七年级学生三、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历史的基本概念,认识历史学科的重要性,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步入初中第一节历史课教案
步入初中第一节历史课教案年级:七年级学科:历史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历史学科的特点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基本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能够分析历史现象,形成自己的历史观念。
教学重点:1. 历史学科的特点和研究方法。
2. 历史知识的基本要素。
3.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1. 历史学科的思维方式。
2. 分析历史现象,形成自己的历史观念。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以生动有趣的故事或历史现象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历史的重要性,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历史学科的特点和研究方法(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历史学科的特点,如时间性、综合性、因果关系等。
2. 讲解历史研究的方法,如史料分析、历史比较、历史解释等。
三、历史知识的基本要素(10分钟)1. 教师讲解历史知识的基本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
2. 引导学生了解这些要素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性。
四、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10分钟)1. 教师通过实例讲解如何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如分析历史现象、形成历史观念等。
2.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历史学科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历史知识的基本要素。
2. 选择一个历史事件,试着用历史思维方式进行分析。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兴趣,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 History 学科素养。
初一历史第一课教案
初一历史第一课教案《初一历史第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同学们了解历史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历史,以及中国古代历史的大致轮廓。
2. 能力目标培养同学们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思考能力,能够简单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影响。
3. 情感目标激发同学们对历史的兴趣,让同学们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1)明确历史的定义和学习历史的意义。
(2)对中国古代早期文明的初步认识。
2. 难点(1)如何让同学们理解历史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2)激发同学们主动探索历史的热情。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故事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咱们现在住的房子、穿的衣服、吃的食物,这些东西是一下子就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吗?当然不是啦!就像一棵大树,它不是一下子就长得那么高大的,它是从一颗小小的种子,慢慢发芽,长出枝干,经过很多年才变成现在的大树的。
咱们的生活也是这样,它有一个长长的发展过程,这个发展过程就是历史。
比如说,你们看我手里的这支笔,它看起来普普通通的,可是它也有自己的历史呢。
以前的人写字用毛笔,那时候可没有这么方便的圆珠笔。
那从毛笔到圆珠笔,这中间发生了多少故事啊,这就是历史的一部分。
那今天咱们就一起走进历史的大门,来了解一下这个神奇的东西。
(二)什么是历史我来问问大家,你们觉得历史是什么呀?(请几位同学回答)有的同学说历史就是过去发生的事儿,嗯,这有点道理。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啊,就像咱们的爷爷奶奶小时候的生活,那就是历史的一部分。
历史啊,其实就是人类社会过去发生的各种各样的事情的总和,这里面有大事儿,像古代的战争啊,朝代的更替啊;也有小事儿,像古人每天吃什么呀,穿什么呀。
这些事儿就像一颗颗珍珠,串起来就成了历史这条长长的项链。
那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呢?这就好比是你要去一个新的地方,你得先看看地图,知道这个地方以前是什么样的,有哪些路是可以走的,这样你才能更好地到达目的地。
【教案】初中历史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与策略
尊敬的教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要分享的是初中历史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与策略的相关内容。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定义好教学目标及策略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课堂,更好地传递知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成长打好坚实的基础。
初中历史第一课时,主题是“远古人类及其生活方式”。
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和中考要求,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应该是:1、让学生了解远古人类在原始社会的生活方式,及其主要特征;2、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历史分析能力,基本的文献研读能力;3、鼓励学生通过学习来逐渐形成对历史及其发展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如何达到这些目标呢?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相应的策略:1、以启发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启发式问题是一种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形式,其主要特点是问题有多种答案,不只有明确的答案,而且学生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思考和对知识的理解来构思出答案。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启发式问题,例如:“远古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现代人有什么不同?他们是如何生存的?”,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
2、采用多媒体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能够使历史知识活灵活现,使学生对知识点更加深入和直观地理解。
例如,通过介绍图片和视频,展示远古人类的生活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当时的文化和生活环境。
3、加强学生文献研读能力的训练。
作为历史学科,文献研读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远古时期的文献资料,并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远古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状况,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历史文献阅读的能力,对于后面的学习也非常有帮助。
通过以上的相关策略的运用,能够激发学生对于历史的兴趣,引导他们有意识地学习历史知识,并在其中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
希望这些内容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帮助!谢谢大家的耐心聆听。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教案(精选5篇)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教案(精选5篇)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设计]1.导入新课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探究过程(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2)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初中第1课历史教案
初中第1课历史教案课程内容:古代文明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包括埃及、中国、印度、希腊等古代文明的特点和成就。
2. 掌握古代文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理解文明的意义和作用。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重点:1. 了解古代埃及文明的特点和成就。
2. 理解古代中国文明的发展历程。
3. 掌握古代印度、希腊等文明的特点和影响。
教学难点:1. 理解古代文明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及其意义。
2. 掌握不同古代文明的特点和成就,进行比较和分析。
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的方式,介绍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2. 图文结合法:通过图片、地图等多媒体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古代文明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特点。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历史事件,深入分析古代文明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引入古代文明的概念,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讲授(15分钟)1. 介绍古代埃及文明的特点和成就,包括金字塔、法老等;2. 讲述古代中国文明的发展历程,包括夏商周三代、春秋战国等。
三、讨论(15分钟)学生讨论古代文明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意义,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讨论和思考。
四、小组活动(15分钟)学生分成小组,分别研究古代印度、希腊等文明的特点和成就,进行比较和总结。
五、展示与总结(10分钟)学生展示小组研究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对古代文明的重要性和意义有更深入的理解。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回答问题《古代文明的影响和意义》、阅读材料《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
七、课堂反思(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教学资源:1. 图书资料:《古代文明史》等相关书籍。
2. 多媒体资料:地图、图片、视频等资料。
3. 教学工具:投影仪、黑板、书籍等。
教学反馈: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做出调整和改进,提高教学效果。
步入初中第一节历史课教案
步入初中第一节历史课教案
教学内容:中国古代史概述
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事件;
2. 掌握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
3. 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 了解中国古代史的起源和发展;
2. 掌握古代中华文明的代表性文化和科技成就;
3. 理解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和影响。
教学难点:
1. 让学生理解古代中华文明的独特之处;
2. 帮助学生理解古代中国与其他文明的关系;
3. 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历史?为什么要学历史?历史对我们有什么帮助?引导学生思考历史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导入(15分钟)
1. 介绍中国古代史的起源和发展;
2. 介绍古代中华文明的代表性文化和科技成就;
3. 分析古代中国与其他文明的交流和影响。
三、拓展(15分钟)
1. 讨论古代中国文明的发展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2. 分组讨论古代中国与其他文明的交流和影响;
3. 学生自主阅读相关资料,撰写读书笔记。
四、总结(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巩固学习成果。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复习本课内容,做相关发展题目,准备下节课的课堂讨论。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中国古代史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基本特点和影响力。
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如何上好初中第一堂历史课
C歇后语: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总结:学习历史可以拓宽视野,增长知识。
D.名人名言:读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人善变。----培根;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那个可以知兴衰。---唐太宗
2、上课认真听课、思考、笔记根据自己预习的情况,认真听老师的讲解,注意自己的理解那些地方与老师的讲解不一样,自己还有那些地方没有预习到,自己预习时存在的问题老师是否讲了答案,如果讲到了要立刻记录下来。老师讲完后,自己要详细回忆一遍老师讲的所有内容,想一想,还发现了哪些新问题。如果有,还要在课后向老师提问,获得答案。
学生们齐声回答:“信啦!”
引导学生去探索和解决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的兴趣目的达到。
调查问卷要求学生实话实说,畅所欲言,目的是给老师一个奋斗的目标。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节课是教师对学生“引进门”的一堂课,教师要突出历史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让学生重视历史课。教师要精心备课,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关注每一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位学生在这堂课里收获多多,不仅获取历史知识,同时还掌握好学习方法并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让心灵得到升华。由于是第一节课,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简单,多采用讨论,提问,对比等方法。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借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课题:如何上好初中第一节历史课
科目:历史
教学对象:初一学生
课时:1课时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历史的起始课。茫茫历史长河中,教师要精选有趣的,重要的部分对学生进行入门教育。让学生明确历史课不仅交给我们知识,还教我们学会怎样做人,明事理,懂道理,使我们变得聪明。
历史开学第一课教案初中
历史开学第一课教案初中
教学内容:开学第一课-历史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历史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念。
教学重点:历史的定义、历史的意义、历史的分类、历史的教训。
教学难点:历史的分类、历史的教训。
教学准备:PPT课件、教科书、多媒体设备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老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你们觉得历史重要吗?为什么?让学生展开讨论。
二、讲授(10分钟)
1. 通过PPT展示历史的定义和意义,并让学生理解历史对人们的重要性。
2. 介绍历史的分类,包括文明史、军事史、政治史等。
三、活动(15分钟)
1.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历史的分类和教训,并汇报讨论结果。
2. 案例分析:利用历史事件作为案例,让学生分析历史对人们的启示和教训。
四、总结(5分钟)
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历史的重要性和学习历史的意义。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一个历史事件并撰写关于该事件的小议论文。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历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历史的意义和教训有了
更清晰的认识。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激发了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了学生
正确的历史观念。
开学第一课初中历史教案
开学第一课初中历史教案第一节:背景与目标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帮助我们了解过去的人类社会、文化和政治等方面的变迁。
本学期的历史课将围绕中国古代历史展开,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发展。
第二节:引入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段与中国古代相关的视频或展示一些古代文物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好奇心。
第三节:讲解内容1. 中国古代历史的时期划分:教师可以简要介绍中国古代历史的时期划分,如夏商周等。
2. 夏朝:教师向学生介绍夏朝的起源、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等,并展示夏代遗存的文物。
3. 商朝:教师向学生介绍商朝的兴衰原因和社会风貌,并通过展示商代青铜器、商代文字等文物来加强学生的理解。
4. 周朝:教师向学生介绍周朝的建立及它的分封制度,让学生了解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第四节:示范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根据所学内容创作一段故事或漫画,以展示不同时期中国古代的生活场景。
第五节:历史人物介绍教师可以选择一个中国古代的重要人物,并向学生详细介绍他的生平、成就和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影响,如伯夷、叔齐等。
第六节:历史事件讨论教师可以选择一个中国古代的重要事件,如纣王炮制女娲之乱,向学生展示相关文物和史料,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第七节:历史文化艺术欣赏教师可以选择一个中国古代的艺术品,如敦煌壁画、唐代诗歌等,并向学生解读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
第八节:历史地理知识教师可以结合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向学生简要介绍一些与之相关的地理知识,如黄河、长江等,并让学生分析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第九节:历史的评价与思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进行评价,并让他们思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和影响,以培养他们对历史的思辨能力。
第十节:观看历史纪录片教师可以播放一段与中国古代历史相关的纪录片,让学生通过观看来进一步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第十一节:回顾与总结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并就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教案5篇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教案5篇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教案篇1一、识记和理解1、记住春秋时期的起止年代,春秋五霸的名称。
2、理解齐桓公为什么能够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3、理解越王勾践能够转败为胜,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的原因。
4、了解“退避三舍”“一鸣惊人”“问鼎中原”等成语的来源。
二、能力与方法1、通过阅读教材上的材料,培养阅读、分析和理解能力。
2、通过学习管仲改革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3、通过学习城濮之战,初步了解、分析和评价古代战争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习齐、鲁、越国的发展史,认识到改革对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我们今天的改革是为了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推动我国社会进步。
2、我们只有积极投身改革,才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3、通过了解齐桓公与管仲的关系,认识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4、通过学习勾践的事迹,从小要树立远大理想和不畏艰险、奋发图强、持之以恒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及难点一、教学重点:“春秋”和“春秋五霸”;齐桓公首霸二、教学难点:王权衰落的原因、表现及影响课型新课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建议学生采取绘画、表演等方式来展现春秋时期的成语故事。
2、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准备活动。
3、教师制作多媒体。
学生准备:1、提前查阅资料,对春秋时期的成语故事进行熟悉。
2、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成语故事短剧。
教学方法讨论法、表演法、讲解法、提问法教学时间1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在上一节课我们讲到了周幽王的故事,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之后他的儿子宜和他的外公申侯领犬戎大军攻破镐京西周灭亡,西周灭亡之后,中国历史又进入了春秋时期,那为什么这一时期在历被称为春秋呢?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与我国的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有关,说:郭沫若有一次到上海的普陀山游玩,半路上拾到一封女孩的绝笔信,经打听郭沫若找到了这个女孩,经过反复劝解,最终让女孩放弃了轻身的念头,临走时郭沫若送给女孩一首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一副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书楚”。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教案优秀5篇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教案优秀5篇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和戊戌六君子等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和总结康、梁维新变法的主要活动;(2)通过讨论“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1)通过本节课,使学生认识到戊戌变法是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发动的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活动,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和中华民族利益的,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从而对戊戌变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奔走呼号,宣传变法,投身改革,要求维新变法。
应该学习他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他们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处理方法:运用多媒体投影、图片等直观手段,从康、梁的活动入手,讲清公车上书的情况。
通过分析、理解、归纳等方法掌握“百日维新”的内容。
法的内容:哪些触及顽固派利益,哪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进一步分析支持维新变法的人有哪些,搞清维新变法运动的社会基础,引导学生从力量对比、策略得失等方面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理解变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分组学导,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渗透点:(1)用不同形式总结本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训练学生根据史实,掌握论从史出的分析方法。
教学设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卫星接收的教学资源,中央电教资源库资源。
(3)光盘。
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学:(1)小组内学生分工收集,处理有关资料。
(2)学生预习本课,做小报、结构图,分角色表演来总结本课。
(3)结合本课内容进行自我教育。
二、新课讲授:出示图片《黄海激战》,出示视频《马关条约》。
初中上册历史第一课教案
初中上册历史第一课教案教学目标:1. 使学生全面了解人类形成的历史;2. 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人类起源的问题,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3. 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是人类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也是人类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尺。
教学重点:氏族社会的产生及其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人类是怎样由古猿进化而来的?教学方法:讲授法、点拨法。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人类进化过程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是如何从古猿进化而来的?2. 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教师总结并板书课题《人类的形成》。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人类的形成过程。
2. 教师讲解人类进化的四个阶段: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
3.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总结每个阶段的特点和代表物种。
三、课堂探究(15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氏族社会是如何产生的?有何特点和作用?2.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问题。
3. 各组汇报探究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展示原始社会的生活场景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原始社会的生活状况。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思考:原始社会的生活对人类的进化有何影响?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人类的形成过程、氏族社会的产生及其特点和作用。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教师点评并鼓励。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绘制人类进化过程的思维导图。
2. 写一篇关于原始社会生活对人类进化影响的小论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授法、点拨法和课堂探究,使学生全面了解了人类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人类起源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收获。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原始社会的生活状况对人类的进化影响。
怎样上好初中历史的第一节课
怎样上好初中历史的第一节课七年级学生如何迈出初中历史学习的第一步,很值得研究与探索。
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有几点粗浅认识,就教于读者。
1、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的认识。
新生入学的第一节历史课,我先排除学生思想上的模糊认识,说明历史课并非故事课,学生之所以形成这种概念是由于小学历史课故事教学造成的。
历史故事的趣味性,生动性适合于小学阶段的学习和掌握,如果到了初中阶段仍停留于这一层次,容易使学生步入误区,以至今后很难达到较高层次的学习。
因此,历史的第一课应灌输给学生的是“历史课非故事课”,要把历史看作一门科学,去探寻其规律,掌握其知识。
2、使用规范的史学语言。
各门学科都有自己的专门术语,正如数学中的“自然数”,物理学中的“摩擦力”,化学中的“分子”一样,历史学科有历史学科的语言和专门术语。
比如历史课常用的历史时间、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等,还有历史学的一些专有名词;编年体通史,纪传体通史,皇帝年号、历史年表等等。
我们要让学生一开始就养成运用历史语言进行思维和表述的习惯。
如历史上有许多须要理解、掌握和解释的“名词”,我为学生制定名词解释的“三要素”即时间、内容和作用。
例如解释“玄武门之变”,很多同学不知如何下手,但按照“三要素”去解释,使得他们茅塞顿开。
3、教会学生在书本上作标记。
充分利用学生手中的教材,并在教师指导下,划出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用符号作标记,会使学生获益匪浅。
我曾作过调查,凡是解决问题能力强,历史成绩好的同学是按照老师要求在书本上作标记的。
有一位同学在“王安石变法”一节中做了以下标记:变法目的──“富国强兵”下面划上两条横线,“变法五项内容”下面划上红色曲线,在“变法失败原因”下面打上“△”和“?”符号,表示难点和有疑问。
说明了这位学生不仅吸收了老师和教材所讲述的历史知识,而且还进行了加工处理,去粗存精,实现了知识的升华,这也是学习历史习惯的具体表现,所以历史学习的能力提高很快。
相比之下,没有养成这一良好习惯的学生对以往学过的知识就依然是陌生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上好初中历史的第一节课
六年级学生如何迈出初中历史学习的第一步,很值得研究与探索。
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有几点粗浅认识,就教于读者。
1、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的认识。
新生入学的第一节历史课,我先排除学生思想上的模糊认识,说明历史课并非故事课,学生之所以形成这种概念是由于小学历史课故事教学造成的。
历史故事的趣味性,生动性适合于小学阶段的学习和掌握,如果到了初中阶段仍停留于这一层次,容易使学生步入误区,以至今后很难达到较高层次的学习。
因此,历史的第一课应灌输给学生的是“历史课非故事课”,要把历史看作一门科学,去探寻其规律,掌握其知识。
2、使用规范的史学语言。
各门学科都有自己的专门术语,正如数学中的“自然数”,物理学中的“摩擦力”,化学中的“分子”一样,历史学科有历史学科的语言和专门术语。
比如历史课常用的历史时间、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等,还有历史学的一些专有名词;编年体通史,纪传体通史,皇帝年号、历史年表等等。
我们要让学生一开始就养成运用历史语言进行思维和表述的习惯。
如历史上有许多须要理解、掌握和解释的“名词”,我为学生制定名词解释的“三要素”即时间、内容和作用。
例如解释“玄武门之变”,很多同学不知如何下手,但按照“三要素”去解释,使得他们茅塞顿开。
3、教会学生在书本上作标记。
充分利用学生手中的教材,并在教师指导下,划出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用符号作标记,会使学生获益匪浅。
我曾作过调查,凡是解决问题能力强,历史成绩好的同学是
按照老师要求在书本上作标记的。
有一位同学在“王安石变法”一节中做了以下标记:变法目的──“富国强兵”下面划上两条横线,“变法五项内容”下面划上红色曲线,在“变法失败原因”下面打上“△”和“?”符号,表示难点和有疑问。
说明了这位学生不仅吸收了老师和教材所讲述的历史知识,而且还进行了加工处理,去粗存精,实现了知识的升华,这也是学习历史习惯的具体表现,所以历史学习的能力提高很快。
相比之下,没有养成这一良好习惯的学生对以往学过的知识就依然是陌生的。
4、增强学生语文基础。
深厚的语文造诣,是学好历史的基础。
古往今来诸多的历史学家像司马迁、班固、司马光既是历史学家,又是文学家。
所以,司马迁才能写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历史巨著《史记》来,很多文学家也拥有渊博的历史知识。
因而历史课与文学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在教学实践中,经常感到既要教历史,又要教语文。
初一学生由于语文基础薄弱,学到中国古代史内容,读不懂教材的含义,不会写、不会念的字较多。
扫除学生学习中的语言文字障碍也是历史教学的首要任务之一。
在具体操作上还可借鉴语文课的朗读法帮助理解,如在讲授明朝“东林党”这一历史概念时,让学生齐声朗读东林党的代表人物顾宪成所作的一副著名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通过朗读和讲解,学生认识到了“东林党”是明朝正直的士大夫集团,憎恨宦官专权,忧国忧民。
教师还可以强调“宦官”的“宦”的读音及写法,强化学生的印象,避免写错别字。
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
语文水平,也是培养学生形成学习历史的习惯的要求之一。
5、培养学生思辩能力。
唐太宗手中有三面镜子,其中一面镜子是指“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
学习历史可以让人变得聪明。
评说历史是学习历史的目的之一。
初一学生虽然处在感性认识阶段,思维能力不强,但已有辩别是非的能力,如何能让学生从起步阶段就能走上“正规”的评说历史的轨道,形成正确的评价历史的习惯,而不是简单的用“坏人”、“好人”来评说。
我觉得,从初一开始,使学生初步学会用“两点论”去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及历史现象,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分析能力和养成学历史的良好习惯。
例如,我曾设计了一个对秦始皇进行评价的题目,学生有的肯定,有的否定。
我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分析,指出秦始皇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统一中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对中国历史发展有重大贡献;但他的暴政又暴露出他的地主阶级的本质,导致秦王朝很快被农民起义推翻。
采用“两点论”来评价历史人物,使学生对秦始皇有了本质的理解。
可见,培养思辩能力也是提高学生历史修养的必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