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梭人的传统节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摩梭人的传统节日
祭牧神节
摩梭人的“依善”节,意为祭牧神节。
根据氏族部落居住的不同,一部分在农历的冬月十二日举行,称为“呷扎依善”,另一部分在腊月初一举行。
尽管过节的时间不同,内容和方式却是一样的。
节日都分两天进行,将第一天叫“阿窝依善”,即在家祭祀牧神,第二天叫“阿卜依善”,即野外祭祀。
节日的第一天,家家主户户备上丰盛的早餐,煮上猪心、猪舌、猪胸骨、香肠、猪膘肉等各种腌制的猪内脏和腊肉,同时还备好各种油炸粑粑、稗子、大米、麦粒等揉成的若干个锥形祭祀物。
饭前,须烧松叶香、柏枝香祭供、祭祀牧神,同时也祭祷告和灶神。
然后将这些祭品,一部分留作第二天的野外祭祀用,一部分送给放牧人员作野餐,一部分家庭成员享用,还有一部分派人送到亲族和有“比子则嘿”(男女阿肖关系)的家作为拜节,对方也要用这些祭品作简单祭祀后分享。
节日的第二天,由家庭的一个成年人携带家中的小孩和各种祭品,到野外自家固定的祭牧神烧香的地方,供上祭品在烧香磕头祭祀之后,又把祭品每样一点烧在香火之中,以祭牧神,剩下祭品就在野外分享。
相传过去摩梭人的成丁礼都要在祭牧神节举行而不是在春节期间,只是的才逐渐改在春节举行。
喇嘛会
泸沽湖摩梭人可谓全民信教,他们除了信奉自己的原始宗教“达巴教”外,还信仰喇嘛教。
自喇嘛教传入泸沽湖地区后,当地相继有了黑黄两教派的寺庙,俗称大经堂。
较大的经堂有永宁、前所黄教喇嘛经堂和左所喇踢黑教喇嘛也分别在农历七月初和冬月十二至十五,即在“依善”节期间举行隆重的喇嘛会。
七月初举行的喇嘛会,是由土司为战争中阵亡的将士超渡亡灵而专门安排的喇嘛会,以后形成惯例而延续至今。
平民百姓如要为死者超渡亡灵,也可以在其间举行。
而冬月举行的喇嘛会则主要为祈祷神灵、降伏魔王的盛会。
新加入的小喇嘛也要在其间举行削发入僧仪式。
喇嘛会由当选为主持寺庙的“拉擦”、“翁则”和“格故”(均为庙会喇嘛三个等级的职衔名称)召集寺庙所属大大小小的喇嘛和主持喇嘛会,并由这些主持者轮流设盛大的宴席招待四方来客。
喇嘛会十分热闹,周围远远近近的善男信女们都要来朝拜,献食供奉。
所有喇嘛云集在经堂内,论资排座,诵经作法,锣鼓喧天,法号隆隆,并由喇嘛跳起“格尔”舞和“巴俄”舞,至喇嘛会的最后一天,即冬月十五,当太阳升起的时候,鸣土炮,升佛像,祭祀太阳神,所有善男信女们纷纷磕头,顶礼膜拜,并争着触摸神像,用圣水洗沐等。
到了晚上还要举行盛大的甲搓舞会,欢庆喇嘛会。
祭月神节
农历八月十五是摩梭人尝新祭月神的节日,摩梭人称“勒咪著”。
自古以来,摩梭人认为,“勒咪嘎拉”(月神)和太阳、星辰一样,与人的生产、生活、健康、精神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并认为精神病是与月亮神有关的。
他们发现精神病人常在月缺、月圆的时候发作。
因此,他们认为是月亮神在作祟。
同时,八月又是地里庄稼开始成熟的时候,摩梭人就在八月十五尝新祭月亮。
当天下午,他们备上盛餐,用尝新的粮食做一个又大又圆的月饼,打开苏里玛酒,祭过祖先和灶神,用过晚餐之后,于傍晚时分,开始准备祭祀月亮神,他们在家中经堂的阳台上或院坝能见到月亮升起的地方设祭坛,祭坛上摆设各种祭供品:青烟缭绕的香笼和清油长明灯,在瓶里插上鲜花,大月饼置于中间,前面还摆着凤尾螺和白海螺。
当月亮冉冉升起的时候,达巴或喇嘛念祷告经,家人开始吹海螺向月神磕头,一直到月亮高升,祭祀活动才完毕。
祭祖节
摩梭人一年中,有三次较大的祭祖活动,即在农历正月、七月和十月的杀猪祭祖。
正月和十月,祭祖在方式上完全一样,并由达巴主持进行,“春节”篇中已作了相应介绍,此不敖述。
惟有七月的祭祖是由喇嘛主持进行,且较为简单,在此简略介绍。
每逢农历七月初一至十五,摩梭人认为,七月的上半月是阴间的祖先的属相日进行祭祀。
摩梭人认为,七月的上半月是阴间的祖先鬼魂放假的日子,这期间他们都要回到家里。
因此,摩梭人要选择这期间进行祭祀活动。
祭祀时先要请喇嘛用炒面或饭团揉成各种神鬼塑像,设祭坛摆祭品,烧香点灯,喇嘛为祖先们念超渡经,摇梆啷鼓、银玲、吹海螺,家中老幼则向祭坛磕头,祈求祖先神灵保佑,不要在家中作祟。
祭祀时间一般都在一至两天,有的家庭祭祀时间为两天以上,且很隆重。
喇嘛在念经过程中,按其程序,分不同时段,将揉成的各种鬼神之像逐一送出家门,放在屋外不同的方位上,最后将各种祭品抛在屋顶上让乌鸦啄食,被啄食得越多越好。
端午喝药汤节
摩梭人也有过端午节的习惯,但与汉族的端午节相比,在内容上有较大的差别。
他们除了像汉族那样插苌蒲,喝雄黄酒、带香包外,还要煮药、肉大锅汤,同时祭祀山、水、日、月、星辰等各种神灵和祖先,以求保护庄稼、人畜平安、减少灾害等,亲族间要相互拜节。
过去家家户户还要杀猪儿过节作祭品。
从农历五月初四开始,家家户户都要派人出去采集苌蒲、车前草、薄荷、青蒿、马蹄草、臭参等各种新鲜草药,并将一部分药草切成颗粒状,与腊肉、鲜肉或鱼肉、鸡肉一起炖成药汤。
另一部分则切成细末,与苏里玛酒泡在一起,再放一些糖饮用,此外还要制作各种味美可口的粑粑发备节日用。
许多民间医生也要在初四这天采集药物,认为这天采集的药物疗效更好。
初五早晨,祭祀诸神祖先之后,全家一起摆宴席、喝药肉汤、药酒。
这天,青刺果酒也成为每家每户必不可少的食物和药物。
摩梭人认为,端午这天只要喝了药汤药酒,有病能治病,无病可防病。
有亲缘关系的家庭还要派人带上自家的美食、苏里玛酒等相互拜送。
布谷鸟节
清明这一天,摩梭人称“哥布兰库突”,意思是“布谷鸟鸣叫时节”。
达巴经中说:“布谷鸟鸣,万物催醒”,表示着万物全新的时节到了。
这天早晨,家家户户院墙、房屋周围都要撒放一圈火塘灰,据说能防蛇、蛤蟆等走虫进入房屋之中,同时,许多人一早起来喝一口山泉水,相传能预防喉痛声嘶。
全家人还要吃上一顿丰盛的早餐,也有持青的习惯,可能是受汉族清明节的影响,但无扫墓的习俗。
祭太阳神节
新年正月初五是摩梭人祭祀太阳神的日子。
祭祀活动由几个相邻的村落集中在相应的地点举行。
在祭祀的前一天下午,喇嘛就开始准备,用炒面捏许多神像,念经作法,一直到初五早晨,红日冉冉升起的时候,随着隆隆的炮声、锣鼓声、海螺声、诵经声,开始举行隆重的祭太阳神仪式。
只见如潮的男女老幼朝着东方徐徐升起的太阳和太阳神布画像磕头拜神,仪式非常庄重而肃穆,周围香烟缭绕。
接着人们争先恐后地去触摸神像。
喇嘛们则一面念经祷告,一面端着“圣水”,
让朝拜的人们一个一个地洗头洗脸,以求神灵保佑,祭祀完毕要办酒席共餐,当晚还跳甲搓舞,纵情欢歌。
摩梭春节
称为“库施”,意为过新年。
时间与汉族过春节一致。
在春节前的腊月间,摩梭人家家户户就要为过节而忙忙碌碌地准备:储柴、备松明、蒸酒、磨面、粘“花花糖”、推豆花、制新年衣,如果有儿童要举行成丁礼者,还要选择在冬至或其他吉日裁剪衣服。
节日期间敬神用的清油、酥油,要宰杀的猪、羊、鸡等也要在春节前就要准备好,富裕人家还要备上牦牛或黄牛一头。
在春节前,选择一个没有家庭成员属相的日子打扫全屋所有角落。
这与平时打扫不择属相不同,如果在有家庭成员属相这天打扫,则认为对该属相的成员不吉利。
彻底清扫完毕后,垃圾送出去之前,先要请喇嘛念经,同时还要由喇嘛算垃圾堆放的方位,用炒面揉一个认为似鬼状的塑像,最后连同垃圾放在相应方位处,摩梭人称这一过程为“扎纳鸟木启”,表示将家中鬼邪之物驱逐出去。
腊月二十四的这天,家家户户都要修整屋内上下火铺,据说这天火铺神已升天,修整火铺就不会得罪火铺神,直到腊月三十,火铺神才返回。
大年三十的前一两天,每家每户开始杀过年猪、羊等。
家中大小门口贴上对联,房屋木摞子壁上贴上象征吉祥物的图腾画“巴”和神像宝瓶画等,神龛上的花瓶里要换上新鲜松柏枝,神案上押运上许多祭祀供品,如果品、花花糖等物。
家庭院坝上方,通常还插上两棵松树,称为“说巴”。
所有家中较大型的家具也要在大年三十前用纸封存,直到新年的初五、初六之后择日启封。
大年三十这天,全家人杀鸡、割猪腰肉、苏里玛酒开坛、做饭等,尽其所能,准备着丰盛的年饭。
各种菜肴应有尽有。
在吃年饭前,必须先要在家中堂屋中央烧一堆驱邪的鲜杜鹃叶熏烟,请达巴或毕喳念祖谱及辞旧迎新的祝词,以敬祖先和火铺神,并请祖先回家团圆,共度春节。
分家出来的须先到“阿窝尔”(老祖先家)团圆,然后才通回自己家吃年饭。
吃年饭时,须吃完三碗才能泡汤,否则认为当年出门时会经常受雨淋。
同时,还要吃饱,如果没有吃饱,神则认为这人可能有什么不高兴,当年不利。
除夕之夜到新年凌晨鸡叫时分,家家鸣枪放炮,吹海螺,烧鲜松叶,迎接新年到来。
新年初一清早,有成丁年龄儿童的家庭要举行成丁礼。
各家成员晚辈要早早起来拜经堂和上下为铺神,并给家中长辈和年长的人磕头施礼,老年人总要向那些磕头者说些“仙鹤千岁、野鸭百岁,新的一年如旭日东升,大吉大利”之类的祝词。
有亲缘关系的,初一到初三,按各家习惯,相互拜年。
亲缘深的要带一整圈猪膘、一壶酒、一根猪肋或四大腿骨节,表示“一根骨头”,还有粑粑、花花糖之类的东西,一般亲戚则只送半圈猪膘肉,一壶酒和粑粑、花花糖等物。
从新年初一到初五,按各氏家庭自古传下来的规定,相应的家庭选择某一天为新年祭祖日。
祭祖日要设祭坛,供奉酒肉糖果等各种祭品,烧香,点清油灯,祭坛上必须有一根三枝头的桃枝Y,并请达巴或毕喳念祭祖经,呼唤家族所有祖先的名字,全家老少则面对祭坛吹海螺磕头,然后将野桃枝Y和祭品放在屋顶上。
祭祀完毕,开始大办酒席,宴请村内的人,从村头到村尾,户户必请,每户必到一人。
整个春节期间,中老年人在村内做客、喝酒、猜谜、荡秋千、聊天,青年男女则成群结队,他们白天唱歌、娱乐、猜谜、荡秋千、踢毽子、“歌卜拉”。
一到节日的夜晚,村内场坝上烧起熊熊篝火,人们纷纷跳起欢乐的甲搓体舞,欢歌笑语,悠悠笛声伴随着轻盈而有节奏的舞步,整个山村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
转海(湖)节
转海,摩梭语称“谢过”即转母湖、祭母湖神之意。
如同转山一样,每到初一、十五或初五、二十五,村内姑娘小伙子和老少相约而行。
转海者个个穿着鲜艳的服装,带着干粮,或骑马,或步行,或坐船绕湖,如今有不少男女则骑自行车转海。
湖周山间每隔一两里都有固定的转海烧香祭祀点,每到一处人们都要停下来烧香磕头祭山神,形式与转山一样。
转海一天约需十来个小时,一半祭祀一半娱乐,一路上红红绿绿的转海队伍如同一条色彩斑斓的长龙,游动在山水之间,一只只冒着青烟的猪槽船也相伴而行去转海,湖面和湖岸上不时传出一阵阵转海者的对歌声,呈现出奇妙壮观的景象。
朝山节
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永宁泸沽湖一带的摩梭人都要兴趣行朝拜格姆山的活动,摩梭语称之为“格姆刮”,意为“转女神山”。
据考证,朝山节始于摩梭祖先泥月乌定居并得势于永宁的时期,已有一千多年的的初的朝山节,不都集中在格姆山(狮子山),而是各个村子靠近哪座山,便拜那座山。
后来,承受着佛教的传入,加上永宁摩梭长期保留着母系氏族婚姻家庭形态,从而演绎出许多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把格姆山神化成当地摩梭人顶礼膜拜的女神。
传说远古时代,永宁者波村里有个美丽的姑娘叫格妈,她不仅有出众的美貌,还能吹悦耳的竹笛,唱优美的歌,只要她的歌声响起,奔驰的马鹿会驻足倾听,飞翔的百鸟会停止鸣转。
她不仅能歌善舞,还勤劳能干,她可以把天上的云彩乡在衣服上,可以把流水的波纹印在裙子上。
她的美名远播,九村十八寨的小伙子都来向她求婚。
不料天上的一个男神看上了她,便用一阵旋风将格姆巻上了天,整个永宁坝子的人都倾寨而出,齐声呼叫追赶,男神在慌乱之中,一失手把格姆放了,重重地摔在地上。
她死了,身子化成了一座山,灵魂却变成了一个女神,常骑着一匹马,巡游在永宁上空,主管着当地摩梭妇女的生育和疾病,并能保佑当地人畜繁衍、谷物丰产、风调雨顺。
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都要举行一次盛大的朝山活动。
届时,太阳初升,各村寨的青年男女衣着盛装,携带着供品和饮食,络绎入山朝拜。
在喇嘛的育经声中,朝拜的队伍缓缓绕祭坛及女神三周,并在女神庙里焚香、升篝火、献祭品、叩头祈祷,祭毕人们便在草地上围成一个个圆圈,烧起篝火,煮酥油茶,吃野餐,唱调子,以及兴趣行赛马,打跳等娱乐活动。
野炊期间,人们最喜欢跳的是“凤凰舞”。
随着鼓声,两只凤凰鸟欢快起舞,一群身着百褶长裙的摩梭少女,手持花环,在狮子与凤凰之间来回穿梭歌舞,充满欢快的节日气氛。
承受后,人们还在顺时针环山绕行,以祈吉祥。
有的顺路返回泸沽湖边,或骑马,或徒步,或划船绕湖行走。
入夜,就地露宿,跳锅庄舞。
这也成为他们一年一度的狂欢盛会。
朝山节的由来,究其渊源当属人类早期的自然崇拜。
承受着母系氏族社会的发展和原始宗教的产生,摩梭人对格姆山的自然崇拜,渐渐转化成神灵观念,并带上民族宗教的色彩。
格姆山的南麓松林中,建有一所神庙,依山面湖,内供一披发跣足、骑鹿的格妈女神画像。
此外,泸沽湖畔里格岛上也有一神龛,内供一骑马张弓的格妈女神泥朔像。
打跳
打跳,摩梭序列号称“甲蹉”,这是泸沽湖畔摩梭人最喜爱的民间集体歌舞活动。
据传打跳起源于对摩梭人创世女始祖哈玛达咪的祭祀仪式。
相传远古时期,
人间没有光明和温暖,哈玛达咪为造福人类,去天宫盗取火种。
得手后为保存火种,她用自己的身体当火媒,把火传到人间自己却变成了火炬。
为歌颂哈玛达咪的功绩,人们便环火歌舞礼赞,后来就演变成为“打跳”。
打跳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男女老少均可参加,场子中心烧一堆大火,顀头人吹响短笛跳进场子,人们便会不约而同地尾承受而上,手挽着手,脚跟着脚,承受着音乐的旋律,篝火踏歌而舞。
舞至高湖时,姑娘们雪白的拖地长裙随舞步飘旋,胸前的双须银链与头上的青丝发辫伴着“若、若、若、若”的吼声飘荡闪烁。
这时,音乐旋律由欢快变为炽烈,舞姿由轻快变为雄健,舞步由轻盈变为急骤,吼声由欢快变为高亢,产生一种宏大的气势与梦鐄幻般飘柔相结合的韵致。
旧时的“打跳”,据传有72种,可惜相传至今,只有13个调了,它从不同侧面,再现了摩梭人丰富多彩的历史轨迹。
如反映狩猎生活的《蹦蹦跳》,音乐高亢,舞姿强悍,表现了摩梭人豪放无畏的性格;反映了游牧生活的《阿哈巴拉》,音乐飘逸,舞姿轻柔,本身就是摩梭人生活的牧歌;反映了农耕生活的《赞米米》,音乐欢快,舞姿轻盈,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反映绩麻纺线的《洗麻线》,音乐轻柔,舞姿洒脱,宛若一幅丰衣足食的画巻。
摩梭人的成年礼
摩梭人虽无婚礼,但对命名和成年礼却甚为讲究,其仪礼习俗很是奇特有趣。
孩子降生的当日或第二天,家里便为孩子举行命名仪式了。
孩子出生的第三天,一早太阳出来,母亲就左手抱着婴儿,右手拿着镰刀、一根麻杆、一页喇嘛经书,走出房门来到天井院里,让婴儿沐浴一会日光。
在摩梭人的传说中,太阳是一位女人,有了太阳才能万物生长。
孩子出生后,拜拜太阳,便能得到太阳的保佑,冬天一场温泉的盛宴张艺谋印象主题之旅冬季出游现在进行时一路向北雪景独好健康成长了。
至于母亲手里拿的镰刀、麻杆、经书,都是驱鬼逐邪的武器和神圣之物。
在他们看来,麻杆是长矛的象征。
待孩子长到13岁时,家人依俗要为之举行隆重的成年礼——女孩叫“穿裙礼”,男孩称“穿裤礼”。
而在这以前,男孩女娃都只穿麻织的长布衫,而不穿裤子、裙子的。
女孩子的"穿裙礼"开始时,家人先让姑娘一只脚踩在猪膘肉上,一只脚踏在盛了稻谷的竹箩上,右手握锡子、串珠、耳环等装饰品,左手捧麻纱、麻布,以示从此有吃有穿,能纺善织,生活幸福。
这时,手捧裙子的祖母,先把裙子在女柱上挂一挂,表示家门又有了顶梁柱、再往房门上摔打几下裙子,以示打掉了不洁和邪秽,并向孩子说些祝福的话。
随后,母亲为女儿脱去旧的麻布长衫,为她穿上新上衣和美丽的百榴裙,系上绣有花卉图案的腰带。
姑娘穿上新衣裙后,巫师达巴为她向祖先神灵和灶神祈福,并把一根作为吉祥之兆的羊毛绳,拴系在姑娘的颈脖上。
待仪式结束后,再将这根羊毛绳挂于神龛上的木棍上。
对此,有人认为,羊毛绳能将少年拴住,长寿不老。
另一说则认为,羊毛绳是羊的象征,这是要她永远不忘以游牧放羊为生的祖先。
这时,穿上新衣裙的姑娘,还要把狗唤进屋来,给狗喂饭团和猪肉。
她边喂边对狗说:“狗能活60岁,人只能活13岁,咱们换个岁数,我才能长命百岁。
”关于这一换岁数的习俗,摩梭人中流传着一个神话故事。
远古时期,人与动物杂处一起,但都没有固定的寿命。
后来,天神要给动物规定岁数了。
天神是在午夜喊岁数的,谁答应了便把这岁数给准。
天神第一次喊1000岁时,动物都在沉睡之中,只有在放哨的雁鹅听见,它答应一声,便可活千岁。
第二声喊100岁,让水鸭听见领去了。
第三声喊60岁,让狗答应领受了。
直到天神喊13岁时,人才惊醒应诺。
但只有13岁,太少了,他求得天神的允诺,与狗换了岁数。
于是,人从此便不打狗了,还要每天给狗喂三顿饭。
男孩子的“穿裤礼”,与“穿裙礼”大同小异,也是脚踩稻谷和猪膘肉,但他左手拿的是钱币,右手握着尖刀。
以示他从此有吃有穿,善于聚财,勇敢善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