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部简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支部简报
2007年6月刊 总第五十期
“
起点公平”:政府义不容辞之责
——看上海如何实现义务教育动态均衡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必须将招生计划、办学条件、师资状况等信息向社会公示,让家长了解学校真实状况,避免盲目择校;“推优生”比例以每年10%幅度递增,优质高中招生计划数的10%名额平均分配到初中,以引导生源合理流向,促进初中学校间均衡发展……这些制度的陆续推出,让上海老百姓感受到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正走进生活。
即便如此,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尹后庆这两天仍在积极筹划“上电视向社会公开介绍上海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举措”,他告诉记者,办好每一所学校,保障义务教育阶段的“起点公平”,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硬件:从项目推进到制度完善
“现在可以说,上海义务教育已基本实现硬件均衡”,一路亲历发展的市教委基教处处长余利惠接受记者采访时抑制不住兴奋与感慨,“事实证明,上海以‘每3年实施1个项目或工程为抓手,通过滚动发展,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的做法是卓有成效的。现在无论是中心城区还是郊区农村,学校的基本建设已无二异。”
3年实施1个项目,是针对性很强的重点突破。以“加强初中建设工程”
为例,本世纪初,上海基础教育已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和合理的布局,但从结构上看,初中学段与高中、小学学段相比发展相当滞后,主要表现为投入少和校际差异大。针对这一现状,上海市委市府于2002年9月启动“初中工程”,直至2005年,该工程投入85亿元,以占全市三分之一的193所相对薄弱初中为重点,软硬件并举,显著改善初中办学条件,一批薄弱校不仅“摘了帽”,而且在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上得到了社区的公认。据万余份问卷调查统计,家长对该工程的满意度达到95%以上,全市初中平均班额从2002年的45人减少到2005年的38人。
这项被誉为“民心工程”的项目结束后,上海中小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得到整体改善。在此基础上,上海针对郊区农村的“弱点”实施了“郊区小学初中教学设施改善”和“农村中小学信息化环境设施”等专项建设。同时,经过2002年的“校校通”工程,农村中小学生机比已达到小学15:1和初中10:1,但这个数字与中心城区仍有差距,且师机比的差距更大。为此,今年起,上海又把对400所农村中小学展开信息化环境设施建设列入市政府实事工程,目标是基本满足学校进行现代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并通过网络共享远程教育提供的优秀课件和案例,接受相关的教师进修课程。
项目推进使上海中小学整体面貌焕然一新,但要真正巩固这些成果还需要制度建设。于是,上海市教委会同市建委、市规划办等部门从上海实际出发,先后组织专家深入学校和区县开展调研,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订了《上海市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新标准颁布后,新建学校和纳入更新改造的学校,全部按其执行,从而在学校建设上不仅实现了适度超前,而且有效杜绝了建设豪华型学校的现象。从此,“优质的教育,有效的学校”撩开了面纱,老百姓实现了离家不远就有一所“好学校”的梦想。
投入:从整体提升到重点扶持
钱,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合理用钱,体现政府战略眼光和决策智慧的重要指标。“政府必须通过有效配置,逐步消除城乡之间、区县之间、学段之间、校际之间的过大差距,做到整体提升与重点扶持相结合”,尹后庆告诉记者。
为进一步加大推进均衡的投入力度,2006年7月,市财政局和市教委颁发文件规定“对虽经努力但义务教育投入仍未达到本市平均水平的困难区县,市财政通过转移支付给予资助”,并于当年下达专项补助资金2.6亿元,重点扶持崇明、奉贤、金山等困难区域,同时,市教委在教育费附加中每年向农村倾斜,仅去年用于资助郊区农村发展义务教育的资金就达3.9亿元,重点向远郊四区县倾斜。日前,市教委公布数据:目前上海郊区生均拨款与全市平均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其中,作为“最短板”的崇明县拨款水平已超过市区平均值。
除了区县,其实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政府“把钱花在刀口上”的魄力。残障学生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上海从2005年起,率先在盲、聋、辅读等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中免除杂费、课本和作业本费、课外教育活动费,确保残障学生接受并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同时,由市慈善基金会每年出资100万元建立特教康复专项资金,用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康复工作,从而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教育与康复保障体系。
2006年,随着新《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实施,上海从实际出发,于春季开学起首先免除郊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生的学杂费,使农村学生比中心城区学生提早享有免费政策;秋季开学起又免除中心城区学杂费,至此,全市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学校学生学杂费实现全免。
另外,本着“一视同仁”的态度,上海采取多种形式,依法保障38万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2005年起,市财政每年拨出专项3000万元,改善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办学条件;2006年,市教委为这些学校安装了与110联通的报警按钮,提高学校安全技防水平;今年,市教委又重点改善277所学校的食堂、厕所和教室照明设施,无偿配送课桌椅、电脑和图书等设备。
软件:从政策引导到着眼长效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硬件是基础,软件是关键。在硬件和投入基本到位的基础上,拥有一支怎样的教师队伍成为内涵均衡的核心问题。记者发现,上海所采取的策略有效牵住了“牛鼻子”:给中心城区“派任务”,必须辐射优质资源到农村;给农村教师“定心丸”,物质和精神奖励双管齐下;
给教师流动“设机制”,打破传统人事中的制度壁垒。
2005年1月,在上海市教委的统筹协调下,9个中心城区与9个郊区农村签署“兄弟区县教育对口合作交流协议书”,开始了为期3年的“捆绑式”结对联动发展阶段。此联动的基调并非“大手牵小手”,而是双方本着优势互补、协作互助、改革创新、共同发展的原则,在学校管理、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教育科研等方面展开“区对区——部门对部门——校对校——师对师”的全方位合作交流。截至目前,已形成了79对城郊结对学校,中心城区选派了154名优秀教师赴郊区支教;郊区县选派了61名青年校长和教师至对口中心城区学校挂职锻炼和轮岗培训。
2006年,在中央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上海及时制定颁发了《关于推进新郊区新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明显加快了“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辐射”的步伐。在此过程中,上海市教委不断推出创新举措:首先,从中心城区高水平高质量有特色的中小学校中选派校长和骨干教师,与郊区学校的干部和教师相互整合,共同办学,从师资配备、学校管理、经费投入等方面制定支持性政策,使农村新学校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办学。其次,尝试对郊区相对薄弱学校实行“托管”。另外,今年起,市教委拨出专项资金2000万元,连续5年,每年设立20个郊区义务教育项目,用于支持这些学校的教学改革与发展。
长期以来,农村教师的“稳定”始终是个伤脑筋的问题。近年来,市教委加大倾斜力度,实行职称评聘优先优惠政策,规定市、区重点中学教师有农村学校教学经历的,可以优先评聘中学高级教师职务。为吸引和鼓励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市教委又连续3年对赴偏远农村中小学工作的应届毕业生,给予最高3万元的资助津贴。
与此同时,妥善推进教师有序流动是促进内涵均衡的一个“关键技术”。今年起,市教委一方面选择在南汇区和长宁区进行区域内教师流动试点,从教师的招聘录用、职务评聘、福利待遇、考核评估、调配交流等方面,寻求打破教师“一校所有”的路径;另一方面研究建立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优质学校与师资相对薄弱学校之间的交流机制,有计划地安排城区学校高级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