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治经济学批判到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对马克思、列斐伏尔与鲍德里亚关系的一个考察

从政治经济学批判到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对马克思、列斐伏尔与鲍德里亚关系的一个考察
从政治经济学批判到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对马克思、列斐伏尔与鲍德里亚关系的一个考察

从政治经济学批判到符号

政治经济学批判

———对马克思、列斐伏尔与鲍德里亚关系的一个考察

汪正龙

[摘要]随着资本主义消费领域相对自主性的加强,马克思的物化-拜物教理论对资本主义社会交换价值统治的批判,与其对生产活动优先性的强调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裂痕,因为前者暗示着交换价值以金钱或资本的形式获得某种独立。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框架中已经注意到的商品交换的符号性和象征性,逐渐在列斐伏尔、鲍德里亚那里发展为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但是大的方面列斐伏尔没有脱离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框架,鲍德里亚则走向对马克思思想本身的背离与修正。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批判;物化;拜物教;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

中图分类号:I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14)01—0179—0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语言转向视野下的文学理论问题重估研究”(11BZW002)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汪正龙(1965-),男,安徽南陵人,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文学理论及西方美学。江苏南京 210023

一、物化-拜物教批判和生产优先性之间的裂痕

学术界公认马克思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商品交换逻辑统治的揭示。威廉?亚当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特征在(马克思)这里被归结为交换价值的统治。在资本主义社会,所有的经济活动,所有的生产关系和商品都根据它们在流通过程中产生的金钱价值来衡量。”[1](P.251-252)这里主要指的是马克思在中后期提出的物化-拜物教理论,即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者与社会总劳动的社会关系相疏离而形成的商品交换逻辑对人的统治。物化是马克思对资本拜物教的发生学分析,指的是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发生了颠倒,转化为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人的能力转化成物的能力。在枟政治经济学批判枠中,马克思就指出,“生产交换价值的劳动还有一个特征: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可以说是颠倒地表现出来的,就是说,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只有在一个使用价值作为交换价值同别的使用价值发生关系时,不同个人的劳动才作为相同的一般的劳动相互发生关系。因此,如果交换价值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这种说法正确的话,那末必须补充说:它是隐蔽在物的外壳之下的关系。”[2](P.22)马克思在枟资本论枠中写道:“商品形式的奥秘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质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由于这种转换,劳动产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或社会的物。……这只是人们自己的一定的社会关系,但它在人们面前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幻形式。……我把这叫做拜物教。”“在生产者面前,他们的私人劳动的社会关系就表现为现在这个样子,就是说,不是表现为人们在自己劳动中的直接的社会关系,而是表现为人们之间的物的关系和物之间的社会关系。”[3](P.89-90)马克思的物化-拜物教理论一方面是对资本主义把人的社会关系转变为物与物关系的揭露和还原,以破除商品世界的神秘性。正如阿多诺所指出的,“马克思已经表达了作为批判产物的客体的优先地位同现存的客体的讽刺画、商品特性对客体的歪曲之间的差别。交换作为一个过程有现

实的客观性,但同时在客观上又是不真实的,违犯了它自身的原则———平等的原则。这就是它为什么必然产生一种虚假意识、即市场偶像的原因。……物化本身是虚假客观性的反映形式。”[4](P.188)另一方面,马克思也注意到资本主义社会物化的表现和生产力的发展有关,是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外在表现,具有某种社会协调功能,“在交换者看来,他们本身的社会运动具有物的运动的形式。不是他们控制这一运动,而是他们受这一运动控制……正是商品世界的这个完成的形式———货币形式,用物的形式掩盖了私人劳动的社会性质以及私人劳动者的社会关系,而不是把它们揭示出来。”[3](P.91-92)所以,马克思把物化视为资本主义的必然阶段,肯定了交换价值和交换逻辑对生产力发展乃至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作用,“全面发展的个人———他们的社会关系作为他们自己的共同的关系,也是服从于他们自己的共同的控制的———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要使这种个性成为可能,能力的发展就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这正是以建立在交换价值基础上的生产力为前提的,这种生产才在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同别人的普遍异化的同时,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5](P.108-109)马克思的物化-拜物教批判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交往过程中物与物的社会关系遮蔽人的生产关系进而渗透于生活世界的指认。马克思指明这种情况的出现具有历史性和必然性,但却摧毁了主体间的道德关系,使之成为工具关系,“个人只是作为交换价值的所有者互相对立,作为各自用自己的产品即商品为对方提供某种物的存在的所有者互相对立。从在流通中发生的社会的物质变换的观点来看,没有这种客体的媒介,他们彼此就不会有任何关系。他们只是物质上彼此为对方存在,这种情况在货币关系中才得到进一步发展,在这种关系中,他们的共同体本身对一切人来说表现为外在的、因而是偶然的东西。通过独立的个人接触而形成的社会联系,对于他们既表现为物的必然性,同时又表现为外在的联系,这一点正好表现出他们的独立性,对于这种独立性来说,社会存在固然是必然的,但只是手段,因此,对个人本身来说表现为某种外在的东西,而在货币形式上甚至表现为某种可以捉摸的东西。他们是作为社会的个人,在社会里生产并为社会而生产,但同时这仅仅表现为使他们的个性物化的手段。因为他们既不从属于某一自然发生的共同体,另一方面又不是作为自觉的共同体成员使共同体从属于自己,所以这种共同体必然作为同样是独立的、偶然的、物的东西同他们这些独立的主体相对立而存在。这正是他们作为独立的私人同时又发生某种社会关系的条件。”[6](P.469-470)

由于马克思的物化指的是商品交换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物化,其重心已经不自觉地转移到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社会关系如何转化为物与物的关系的现象,或者说,转到由商品交换而来的社会关系重组方面来。马克思在枟资本论枠中曾经对资本拜物教的形成过程进行了论证。随着交换的普遍化,“物满足直接需要的效用和物用于交换的效用的分离固定下来了。它们的使用价值同它们的交换价值分离开来。”[7](P.106)交换的扩大需要一种特殊的产品既便于携带又不易损坏,于是货币产生了。自从商品的价值以货币的形式同商品分离甚至对立时起,特别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货币从原初的流通手段,由于对商品的关系表现出越来越大的独立性,而成为一切财富的代名词,“价值……成了自行运动的价值,成了自行运动的货币。当作这个,它就成了资本。”[7](P.177)这就是资本拜物教产生的秘密。马克思指出,“在生息资本上,这个自动的拜物教,即自行增殖的价值,会生出货币的货币,就纯粹地表现出来了,并且在这个形式上再也看不到它的起源的任何痕迹了。社会关系最终成为一种物即货币同它自身的关系。这里显示的,不是货币实际转化为资本,而只是这种转化的没有内容的形式……在这个形式上,利润的源泉再也看不出来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结果也离开过程本身而取得了独立的存在。”[7](P.441-442)货币或商品独立于再生产之外而具有增值资本的神秘能力,物的关系遮蔽了人的社会关系。詹姆逊认为:“这一客观性的幻觉形成了我们生活的生存组织,而我们的生活以信仰这种物化为特征(拜物教就是一种信仰),全神贯注于一般的商品获取与消费。另一方面,社会生活现实又在于劳动过程本身,在于人类劳作和行动的透明性,这种劳作和行动最终既为生产的商品负责,又为商品在其中形成基本生产范畴的社会方式负责。但在我们自己的社会里,社会生活的这一真相被隐蔽起来,通过批判分析才能间接地见到”[8](P.251)。巴利巴尔也说:“马克思所说的商品之间的关系(等价,价格,交换)是带有自主性

081 枟西南民族大学学报枠(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的,所以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但代替商品交换的关系,而且代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9](P.102)但是,众所周知,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是以生产为中心的。在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的关系上,马克思明确地把生产置于中轴位置,“如果我们把生产和消费看做一个主体的或者许多单个个人的活动,它们无论如何表现为一个过程的两个要素,在这个过程中,生产是实际的起点,因而也是居于支配地位的要素。消费,作为必需,作为需要,本身就是生产活动的一个内在要素。但是生产活动是实现的起点,因而也是实现的居于支配地位的要素,是整个过程借以重新进行的行为。”[10](P.744)马克思的物化-拜物教理论是在预设了生产活动的优先性地位的情况下,对物与物的关系遮蔽人与人关系的指认。随着资本主义消费领域相对自主性的加强,马克思建立在拜物教理论基础上的物化批判与其对生产活动优先性的强调产生了某种程度的裂痕,因为它暗示着交换价值以金钱或资本的形式获得某种独立,“对商品拜物教的分析是围绕着一种隐喻进行的,那就是将社会与历史现象具体化为‘自然现象’。由于商品的交换掩盖了商品生产的过程,市场规律掩盖了通过具体的人的活动与关系对规律相似物的构建,非拜物教化的话语将生产与交换、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人类的构建活动与文化中的现象对立起来……改变了马克思授予生产的本体论的优先权。生产领域并不是如同本质之对现象一样支持流通领域。随着生产领域不断增进的合理化和生产与交换的日益集中,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发展成一种社会现实,所有的反差都消失了,除现在之外的各种选择都变得令人难以置信。”[11](P.107-108)而马克思的物化-拜物教批判本身也包含了对由交换关系所构成的人类世界变化及社会关系重组的揭示,这就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物化-拜物教批判过渡为列斐伏尔、鲍德里亚等人的符号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提供了可能。

二、马克思对商品世界的符号分析

有学者指出,“与符号学结合最顺理成章的是马克思主义;符号学本质上是批判性的,它把符号意指,看成文化编织话语权力网的结果,与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批判,精神上至为契合。”[12](P.15)事实上,无论是意识形态批判,还是异化、物化与拜物教批判,马克思都无意中贯穿着符号分析。例如,马克思在其关于异化的讨论中,就包含了金钱所造成的交换价值愈益加剧的抽象化的论述。早在枟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枠中,马克思就注意到金钱在商品世界中的转换与替代功能,“货币是一种外在的、并非从作为人的人和作为社会的人类社会产生的、能够把观念变成现实而把现实变成纯观念的普遍手段和能力……因为货币作为现存的和起作用的价值概念把一切事物都混淆和替换了,所以它是一切事物的普遍的混淆和替换,从而是颠倒的世界,是一切自然的性质和人的性质的混淆和替换。”[13](P.154-155)马克思在其政治经济学研究中提出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区分,使用价值对应于商品的自然存在,交换价值对应于商品的社会存在,它可以脱离商品的自然存在而具有某种独立性,“价值的第一个形式是使用价值,是反映个人对自然的关系的日用品;价值的第二个形式是与使用价值并存的交换价值,是个人支配他人的使用价值的权力,是个人的社会关系”[5](P.124-125)。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以交换为目的,商品便获得了脱离使用价值的一般存在,“产品成为商品;商品成为交换价值;商品的交换价值是商品内在的货币属性;商品的这个货币属性作为货币同商品相脱离,取得了一个同一切特殊商品及其自然存在形式相分离的一般社会存在。”[5](P.91)马克思甚至认为,“商品是否能够转化为货币,是否能够同货币相交换,它的交换价值是否能够实现,取决于本来和作为交换价值的商品毫不相干的、不以它为转移的各种情况。商品转化的可能性取决于产品的自然属性;货币转化的可能性是和货币作为象征性交换价值的存在结合在一起的。”[5](P.92-93)

可见,在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马克思已经注意到商品交换的符号性和象征性,“商品的交换价值在价格上得到的只是观念的存在,在货币上得到的只是代表性的、象征性的存在。这样,交换价值只是表现为想象的或用物代表的东西,它除了在商品本身中物化着一定量劳动时间以外不具有任何现实性。因此,表面上看来,价值符号直接代表商品的价值,它不表现为金的符号,而表现为在价格上只表示出来、在商品中才实际存在的交换价值的符号。但是,这个表面现象是错误的。价值符号直接地只是价格的符号,因而是金的符号,它间接地才是商品价值的符号。……强制通用的国家纸币是价值符号的完成形

181

文 学 

式,是直接从金属流通或简单商品流通本身中产生出来的纸币的完成形式。”[2](P.105-106)马克思认为金银不是以使用价值,而是以交换价值来标明自己的价值的。由于资产阶级生产必须把财富在一种唯一的物的形式上作为物神结晶起来,金银就成为这种财富的相应化身,“一般金属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重大意义是同它们当作生产工具的作用联系在一起的。撇开金银很稀少不谈,仅就它们比铁甚至比铜(指古人所用的硬铜)软而论,这已经使它们不适于这种用途,因此,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它们丧失了一般金属的使用价值所赖以存在的那种属性。它们不仅在直接生产过程中没有什么用处,而且作为生活资料,作为消费对象,它们同样不是必须的……另一方面,金银不只是消极意义上的剩余的、即没有也可以过得去的东西,而且它们的美学属性使它们成为满足奢侈、装饰、华丽、炫耀等需要的天然材料,总之,成为剩余和财富的积极形式。它们可以说表现为从地下世界发掘出来的天然的光芒,银反射出一切光线的自然的混合,金则专门反射出最强烈的色彩———红色。而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2](P.144-145)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揭示了商品具有自然差别,但是商品又需要等价交换,二者的矛盾导致货币的产生。商品“作为价值的属性不仅可能,而且必须同时取得一个和它的自然存在不同的存在……因此,商品的价值也必定取得一个在质上可以和商品区别的存在,并且在实际交换中,这种可分离性必定变成实际的分离,这是因为商品的自然差别必定和商品的经济等价发生矛盾,这两者所以能够并存,只是由于商品取得了二重存在,除了它的自然存在以外,它还取得了一个纯经济存在;在纯经济存在中,商品是生产关系的单纯符号、字母,是它自身价值的单纯符号。”[5](P.85)要使得商品实现交换,必须创造一个能在更大范围内交换的作为一切商品价值象征或符号的商品,这就是货币,“同商品本身相脱离而自身作为一个商品又同商品界并存的交换价值,就是货币。商品作为交换价值的一切属性,在货币上表现为和商品不同的物,表现为和商品的自然存在形式相脱离的社会存在形式。”[5](P.90-91)也就是说,货币能够把商品的自然属性“过滤”掉,转化为纯经济存在。“货币作为商品价格的转瞬即逝的客观反映,只是当作它自己的符号来执行职能,因此也能够由符号来代替。”[3](P.149)马克思的上述分析在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的形成秘密的同时,又通过资本主义社会物化现象的分析,揭露了商品交换逻辑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预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符号化的演变趋势,为对资本主义的符号批判奠定了基础。

当然,如前所述,马克思为符号批判进一步奠定基础主要是通过枟资本论枠。有人说:“枟资本论枠提供了另一种解释方法,这种解释的中心是权力和金钱,这样才有了今天人们所谓的象征性结构分析(尽管当时马克思还不会使用这个词汇,但它确能帮助我们理解马克思的解释方式的意义。在马克思谈及商品世界时,他的语言具有双重含义:一是由货币符号规定的平衡与限度,二是由法律规定的责任、契约)。”[9](P.103-104)

马克思对商品世界的符号分析,到了20世纪进一步发展为列斐伏尔、鲍德里亚的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

三、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出场

符号学家吉罗说:“形象观念,讯息观念,以及通过对公众的内心动机的了解来操纵公众,已成为目前我们文化的一种关键。”[14](P.135)如何用符号学,或者说,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这一现象进行符号分析,则需要一定的转换环节,因为现代符号学原本发端于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具有形式主义特征而相对排斥价值判断,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有一定的距离。这就意味着,需要研究社会亚系统的编码方式,把它们纳入一定的符号关系系统,剖析其含义和信息。社会是人与人的关系系统,个人与个人在集团内部或集团与集团在集体内部的身份地位由一定的标志或招牌来指明,如制服、装束、膳食、住所等,反映了一定的社会价值和社会等级的状况。这就需要把发端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符号学研究推衍到社会文化亚系统,“把符号学分析视为对组成一个象征形式或符号的各成分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以及对这些成分与这一象征形式或符号所属的更大系统的成分之间关系的研究。以这个意义认识的符号学分析一般涉及对生产与接收象征形式的社会-历史条件的方法论抽象。它集中于象征形式本身并设法分析它们的内部结构特征、它们的构成因素与相互关系,并把这些联系到它们所属的系统和准则。”[15](P.308)列斐伏尔和后继的鲍德里亚所做的正是这方面的工作。

281 枟西南民族大学学报枠(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列斐伏尔注意到二战后的资本主义控制并组织了消费,社会是按照消费而不是生产组织群体,所以他把在其他社会学家那里分别加以研究的技术、消费者、丰裕、闲暇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察,提出“消费受控的科层制社会”(thebureaucraticsoci-

etyofcontrolledconsumption)这一概念。列斐伏尔批评索绪尔的语言学把意义放在所指上,从而把语言转变成实证的东西,而马克思的枟资本论枠则在资本主义现实关系中考察能指和所指的关系,把交换视为可以脱离其内容(劳动力)的存在,为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消费的状况提供了基础。

列斐伏尔考察了近代以来能指、所指与指称物关系的变迁。他发现19世纪中期语词与句子的关系以指称物为依据,到了20世纪之后,随着声、光、电等现代技术的发展,能指链走向瓦解,人们对世界的感知不再依赖于指称物,而让位于功能性的技术客体所营造的符号图景。由于“真正的”指称物被驱逐了,语言成为唯一的指称物。在一个商品主导的社会中,语言获得了自足的存在,能指链失去了和所指的关系,商品拜物教向符号拜物教转变。“伴随着文化的支离破碎以及交换价值对使用价值的支配,语言与符号逐渐脱离它们所指涉的对象……语言反过来成了现实的最高本质,一种能够自我复制语言的元语言”[16](P.318)。技术语言对世界编码,调节能指、所指之间的关系,形成“符号-物”体系的语言异化。列斐伏尔以公共宣传品(publicity)为例,指出其不仅提供了一种消费的意识形态,而且创造了一种消费者的“自我”形象,让他在行动上实现自己并使自己与理想形象保持一致,但其实际是建立在对事物的想象性存在的误认的基础上。公共宣传品以诗性的方式侵入经验,激发人们的消费欲望,使物品的消费和符号的消费连为一体。“消费主要与符号而不是与商品本身相联系。”[17](P.91)例如商品广告便采用了文学的修辞手法,产生吸引消费者眼球的假象(make-believe),使消费者成为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俘虏。消费者把被煽动起来的欲望投射到物品之中,填平了真实和假象的鸿沟,模糊了现实和想象的界限。这样一来,“文化”就成了这个社会消费的物件,因为消费品巧妙地利用虚构、假象来进行包装。“符号消费值得我们给与特别的关注……每种物体和产品都获得了双重性的存在,即可见的和假象的存在;凡是能够被消费的都变成了消费的符号,消费者靠符号,靠灵巧和财富的符号、幸福和爱的符号为生;符号和意味取代了现实,这就有了大量的替代物”[17](P.108)。虽然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加深了,但是由于消费替代了生产,成功地消解了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使得这种压迫关系变得模糊了。

列斐伏尔的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为他的学生鲍德里亚所继承和发展。鲍德里亚比列斐伏尔走得更远,他质疑马克思对生产活动基础性地位的认定。鲍德里亚认为在生产主义语境中,消费被想象成一种休闲、舒适,而个人仅仅被视为一种生产的力量,其实“消费不仅要在结构的意义上被界定为交换体系和符号体系,同时还要在策略的意义上被界定为一种权力机制。”[18](P.70)他认为不应把消费视为生产的一种功能,相反,消费力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的结构模式。在鲍德里亚眼中,使用价值反而是符号的交换价值的结果,“物不仅是一种实用的东西,它具有一种符号的社会价值,正是这种符号的交换价值才是更为根本的———使用价值常常不过是一种对物的操持的保证(或者甚至是纯粹的和简单的合理化)。”[18](P.2)进一步说,由于鲍德里亚把符号分析纳入交换研究中,符号交换的物品不依赖于使用价值,而依赖于与其他符号的差异关系。他认为资本主义的消费“建立在符号/价值的交换模式之上,即在差异性交换的基础之上,同时也就是建立在有区别的物质载体,以及由此产生的潜在的共同体的基础之上。”[18](P.109)显然,鲍德里亚把物的效用不是归为有用性,而是社会符号的编码,对这一象征性符号价值的消费是一种能指拜物教。

比如奢侈性消费或炫耀性消费就是为了显现身份或威望,珠宝、艺术品甚至半自动洗衣机换成全自动洗衣机,这类消费都带有炫耀的性质,与物品的有用性无关,而标志着身份等级。所以他指责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是对交换价值的崇拜。这样,鲍德里亚便把马克思对商品消费的生产性的物性功能的分析引向对物品功能性要素及权力关系的分析,从而对他所指认的马克思探讨的商品生产中发生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关系的生产性消费的政治经济学发起了挑战。我们知道,总体来看,马克思是从生产过程的分配关系上来理解消费力的,“社会消费力既不是取决于绝对的生产力,也不是取决于绝对的消费力,而是取决于以对抗性的分配关系为基础的消费力;这种分配关系,使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消费缩小到只能在相当狭小

381

文 学 

的界限以内变动的最低限度。这个消费力还受到追求积累的欲望的限制,受到扩大资本和扩大剩余价值生产规模的欲望的限制。”[7](P.272-273)也就是说,马克思是把消费作为生产活动的一个部分或环节来看待的,没有预料到消费社会的来临,所以鲍德里亚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批评有一定的道理。在枟象征交换与死亡枠中,鲍德里亚指责马克思的经济学为古典经济学,因为在那里“使用价值作为交换价值系统的远景和目的性而起作用”,而消费社会是一个仿像社会,商品结构具有自主性,不依赖于参照价值和使用价值,“参照价值为了惟一的价值结构游戏的利益而被摧毁了。结构维度自主化,参照维度被排除,前者建立在后者的死亡之上。生产、意指、情感、实体、历史等各种参照都终结了……现在是另一个价值阶段占优势,即整体相关性、普遍替换、组合以及仿真的阶段。”[19](P.3-4)甚至“劳动不再是生产性的,它变为指派给劳动的再生产,这是一个甚至不知自己是否愿意生产的社会表现出来的总习性。……劳动就这样被掏空了自己的能量和实体,作为社会方阵的模式复活了,并且把政治经济学的其他所有范畴都带入代码的随机领域。”[19](P.11-12)

应当说,列斐伏尔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符号政治经济学分析还是借用符号学的一些概念和方法来思考资本主义从生产向消费转向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大的方面没有脱离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框架。鲍德里亚则不然,他摒弃了物质生产的基础性地位甚至商品的有用性本身,把商品社会归结为符号交换统治的王国,甚至设想原始的礼物关系或象征性交换的复归,其视野已经转向符号学本身。这种分析虽然还带有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脱胎而来的痕迹,却明显地走向对马克思思想本身的背离与修正。参考文献:

[1]WilliamAdams,“Aesthetics:Liberatingthesenses”,inTheCambridgeCompaniontoMarx,editedbyTerrellCarver,CambidgeU-niversityPress,1991.

[2][德]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3][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德]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M].张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5][德]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6][德]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7][德]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8][美]詹姆逊.马克思主义与形式[M].李自修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

[9][法]巴利巴尔.马克思的哲学[M].王吉会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0][德]马克思枟政治经济学批判枠导言[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11][斯洛文尼亚]齐泽克编.图绘意识形态[C].方杰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2]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3][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Z].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4][法]皮埃尔?吉罗.符号学概论[M].怀宇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15][英]汤普森.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M].高铦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16]刘怀玉.现代性的平庸与神奇———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的文本学解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17]HenriLefebvre,EverydayLifeintheMordernWorld,,NewBrunswick&London:TransactionPublishers,1984.

[18][法]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M].夏莹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9][法]鲍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M].车槿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收稿日期:2013-10-10 责任编辑 申燕

481 枟西南民族大学学报枠(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从政治经济学批判到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对马克思、列

斐伏尔与鲍德里亚关系的一个考察

作者:汪正龙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 江苏南京210023

刊名: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年,卷(期):2014(1)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8d13781011.html,/Periodical_xnmzxyxb-zxshkxb201401031.aspx

鲍德里亚研究综述

鲍德里亚研究综述 国内 鲍德里亚研究的范围十分广泛,各个领域均有涉猎。除了上文提到的哲学、社会学外,甚至在艺术领域他也有所建树。鲍德里亚一生写了很多著作,其中又以《物理系》、《消费社会》等著作为大众所熟知。就目前出版的资料来看,国内对他的研究总体状况是专著少,论文多。研究专著有:仰海峰的《走向后马克思主义:从生产之境到符号之境一早期鲍德里亚思想文本学解读》、伍庆的《消费社会与消费认同》以及夏宝的《消费社会理论及其方法论导读》等。除专著以外更多的还是一些发表于各学术期刊中的一些研究论文,其研究内容也主要集中在鲍德里亚的象征交换、后现代理论等思想方面。总的来说,国内学者们对于鲍德里亚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有待我们更进一步的研究。 国内哲学界很多学者把对鲍德里亚《物体系》的研究纳入到对其早期思想的研宄中,在研宄鲍德里亚早期思想的过程中阐述对《物体系》的理解。国内学界的一些学者把鲍德里亚的思想分为三个阶段一一早期、中期和晚期,仰海峰在《走向后马克思:从生产之镜到符号之镜:早期鲍德里亚思想的文本学解读》中认为: "鲍德里亚的思想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处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影响之下,并结合符号学与精神分析理论展开对消费社会的枇判分析,……;第二阶段是从西方马克思主义转向后马克思思潮,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展开了较为尖锐的批评,……;第三阶段是同一切现有思潮决裂”气但是,也有学者提出不同意见,夏莹认为,"鲍德里亚的早期思想并非终止于1976 年,因为在进入80年代,甚至接近90年代之后的一些著作中,如《诱惑》、《拟像与仿真》都还同样具有批判理论的基本特质,应当说,这些都还应归属于其早期思想” 《物体系》属于鲍德里亚的早期作品,学者对它的研究主要是通过探讨鲍德里亚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国内学界对鲍德里亚早期思想是否继承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传统还存在一定的分歧:支持者认为鲍德里亚的早期思想是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传统之下,代表学者有:仰海峰《走向后马克思:从生产之镜到符号之镜:早期鲍德里亚思想的文本学解读》、夏董《消费社会理论及其方法论导论:基于早期鲍德里亚的一种批判理论建构》、孔明安《物?象征?仿真:鲍德里亚哲学思想研究》、戴阿宝《终结的力量:鲍德里亚前期思想研究》、高亚春《符号与象征一一波德里亚消费社会批判理论研究》等等。反对者认为鲍德里亚从早期开始就己经脱离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判视域, 代表学者是张一兵。张一兵对鲍德里亚有很多研究?,但从总体上讲,张一兵是一位反鲍德里亚者。他认为鲍德里亚是以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以及莫#f ?巴塔耶的象征交换理论来建构自己的思想④,所以得出鲍德里亚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从一开始就脱离了马克思主义。从总体上看,国内学界对鲍德里亚《物体系》的研宄主要有三个视角: 第一,从宏观的角度同时结合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对《物体系》进行梳理。仰海峰在《走向后马克思:从生产之镜到符号之镜:早期鲍德里亚思想的文本学解读》中梳理了鲍德里亚早期的著作,围绕物、消费与生产之间的关系,说明当下资本主义是符号编码下的消费社会,最后得出了鲍德里亚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存在根本性的错误的结论'L。对《物体系》的研宄,仰海峰主要从“物体系的功能变迁”、“物体系时代的动机”以及“物体系的实践意识形态批判”?角度来探讨,目的在于为消费的出场做铺塾;孔明安在《物?象征?仿真:鲍德里亚哲学思想研宄》中梳理了鲍德里亚早期、中期和晚期的思想,围绕“物、消费、生产、象征、仿真、内爆和超真实”展开。同时还探讨了鲍德里亚的传媒、女权等等思想,得出其早期的思想受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而“象征交换”原则贯穿了其社会批判的始终?。 第二,从消费的视角来研宄鲍德里亚。夏莹在《消费社会理论及其方法论导论:基于早期鲍德里亚的一种批判理论建构》中以“异化”的方法来批判的解读鲍德里亚的消费思想、文中围绕鲍德里亚的消费展幵论述。在夏莹看来批判的精神是鲍德里亚的核心精神,鲍德里亚把马

《政治经济学批判》读书报告

《政治经济学批判》读书报告 马克思从写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开始,就有意识地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展开了批判。从国民经济学的前提出发,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事实出发,马克思找到了打开资本主义社会秘密的钥匙,即通过对劳动、私有财产的批判,将其与资本、工业的现实关联揭示出来。马克思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这一巨大的工程,描述并阐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动力、运行方式和内在逻辑,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中揭示导致其自我解体的力量,从资本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寻找这一文明的根本缺陷,并在其内部发现了构成资本主义解体的根本矛盾和促使共产主义生成的革命因素,把共产主义的潜在趋势和可能面貌呈现出来,从而使资本主义的历史限度自行绽开,以此构成了对资本主义的决定性批判。一方面,马克思从哲学基础的存在论变革这一原则高度切入政治经济学领域,哲学本体论上的改弦更张为政治经济学批判提供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坚实基地。作为新的实证科学的典范,政治经济学批判把历史唯物主义确立为展开理论研究的哲学基础,“现实的人”作为马克思的理论出发点,使整个政治经济学批判能够突破现代意识形态的限制,而立足于社会现实、社会关系、交往活动等人类的生存根基之上。与此同时,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各种现实关系的社会一历史规定性进行了去范畴、去概念的清洗还原,揭示出其现存的社会关系不是逻辑先在的,而是在历史运动中通过人们的感性交往活动被创生出来、并且不断改变着的。劳动与资本在社会一历史的现实基地上是内在关联的,劳动作为私有财产的主体性本质,资本作为私有财产运动

的感性表现,从根本上说,都是在历史运动中生成的社会关系,资本作为抽象劳动的积累,其生命力就在于不断的自我增殖和扩张,这同时又是一个推动现实社会关系发生改变的活动过程。 另一方面,就研究方法而言,表面看来马克思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们的学生,是经济形式分析、抽象演绎法的拥护者,但事实上马克思与经济学家们存在着本质差别,这一原则差别是通过将辩证法贯彻到政治经济学批判当中而实现的。在政治济学批判中辩证法的革命性和批判性得到了张显,正是由于马克思将科学的方法论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根基之上,进而划定了政治经济学批判与资本主义经济学之间的界限,从而使政治经济学批判作为真正的实证科学得以确立,使辩证法成为普遍适用于研究历史科学、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的唯物主义方法。就此而言,唯物史观的创立和科学方法论的确立是相互呼应的两个方面,并且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体现出来。马克思从社会一历史视域出发来研究政治经济学,从而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及其历史限度进行了最关本质的揭示,这一原则和基础的定向使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在研究方法上完全不同于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以及后来的经济思想流派,就像马克思本人所说的,他旨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往,《资本论》一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就此而言,立足于社会现实的基地,马克思的研究方法要比经济学家们更具有综合性、整体性,从而便具有了批判的原则高度,与此同时,政治经济学批判也丰富和发展了辩证法思想。马克思通过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研究方法对政治

读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有感

读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有感 一、导语 马克思于1859年6月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连同这篇《序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占有突出地位。马克思自称《序言》是他多年经济学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恩格斯在1859年8月对此发表的书评中指出,历史唯物主义不仅对于经济学,而且对于一切历史科学(凡不是自然科学的科学都是历史科学)都是具有革命意义的发现,只要进一步发挥唯物主义论点,并且把它应用于现时代,一个伟大的,一切时代中最伟大的革命远景就会立即展现。正是在这篇《序言》中,马克思对运用到人类社会和人类社会史的唯物主义原理作了周密的说明。在这篇《序言》里,马克思叙述了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艰苦探索的历程,其中包括对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实质所作的经典概括。它是我们了解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文献,具有独立的科学价值和巨大的理论意义。 二、文章背景介绍 1857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曾经预示着无产阶级新的革命运动的临近,马克思决定在无产阶级革命洪水到来之前完成政治经济学和唯物史观原理的创建,他夜以继日勤奋研究,发狂似地通宵总结他的经济学研究,为的是在洪水之前至少把一些基本问题搞清楚。1858年8月到1859年1月,马克思对他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写了这篇著名的序言,于1859年6月出版。 三、主要内容介绍 《序言》的基本思想是阐明“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它表现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从而揭示了社会形态历史更替的一般规律。《序言》共七段,分三个部分,一是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的次序和方法,二是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经过和结论,三是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综合来看,《序言》的主要内容有两方面:一方面叙述了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过;另一方面经典式地揭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内容。 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马克思透过各种社会现象,发现了一个简单的,但却长期被人忽视的事实。这就是:无论在哪一个社会当中,人们都必须首先解决了吃喝穿住的问题,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哲学、宗教等活动。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没有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就不可能有其他种种社会活动,也不会有社会历史。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把人同自然界联系起来,形成生产力系统,同时也使人发生一定的联系,形成生产关系系统,派生出社会的上层建筑,并且由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产生出政治法律思想,以及道德、哲学、科学、艺术、宗教等社会意识形式。生产力是人们在生产中解决社会和自然之间的矛盾的实际能力,是影响和改造自然并使它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它是社会存在的首要因素。 2、社会历史变化发展过程的基本内容

文明的挽歌_鲍德里亚_象征交换与死亡_的解析

第48卷 第2期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V o.l48 N o.2 2008年3月Jili n U n i versity Journa l Soc i a l Sc iences Ed iti on M ar.,2008 当代西方哲学研究:鲍德里亚专题 文明的挽歌 鲍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的解析 孔明安 [摘要]法国社会学家和哲学家鲍德里亚向来以思想独特和怪异而著称。在!象征交换与死亡? 一书中,鲍德里亚通过对死亡的原始象征意义的回溯考证和注解,从中引申出象征交换概念的特 征,并运用这一特征来分析现代西方近代社会以来的人道主义思潮及其特点,得出了与西方人道主 义为主流的西方文明背道而驰的#死亡观?,从而在20世纪之末奏出了与西方当代文明社会极不 协调的一曲#文明的挽歌?。 [关键词]鲍德里亚;象征交换;死亡;互惠性;人道主义 [收稿日期]2007-12-20 [作者简介]孔明安,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 100732)。 #象征交换?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和哲学家鲍德里亚(J B audrillard)的一个核心概念;!象征交换与死亡?则是鲍德里亚的一部重要的哲学和社会学著作。鲍德里亚著作甚多,但相比较而言,尤以!象征交换与死亡?的哲学色彩和理论性最强,但也最为难以理解和把握。在该书中,鲍德里亚提出了著名的#象征交换?理论,并运用这一理论对现代文明社会进行了全面性的考察批判。不仅如此,从象征交换这一概念提出之后,鲍德里亚始终将象征交换原则作为一个普遍性的原则,用以诠释和注解现代文明社会,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现象。因而,我们可以说,象征交换的礼仪或规则,贯穿了鲍德里亚中后期的思想。如果说在鲍德里亚前期的!物体系?、!消费社会?和!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象征交换的思想还不明显的话,那么,从!生产之境?开始,特别是其!象征交换与死亡?一书的出版,象征交换理论就构成之后鲍德里亚思想的核心。这不仅包括鲍德里亚在!象征交换与死亡?一书中对象征交换理论的反复细致的阐述和论证,而且之后的大众媒体批判理论,诱惑理论,以及后期有关科技哲学的思想中,都隐含着象征交换理论的影子。特别鲍德里亚晚年整理出版的!不可能的交换?一书,也是他对其象征交换理论在新千年的应用性的阐释和论证。当然,过多的论述显然是本文不能企及的,我们在此只是强调象征交换理论在鲍德里亚思想中的重要性地位而已。 但令人遗憾的是,鲍德里亚所提出的象征交换理论及其对现代社会想象的解释,给出的并不是一个令人鼓舞的论调。正如英国学者M 甘恩(M G ane)将鲍德里亚的文化观解读为#鲍德里亚的兽性?一样,通过对!象征交换与死亡?的研读,我们看到的是,鲍德里亚的!象征交换与死亡?奏出的是一曲文明社会的哀叹调。下面,我们试图从象征的概念及其特征,象征交换与死亡的关系,以及象征交换与文明社会的关系等角度来对鲍德里亚的思想做一探讨。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批判理论评析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批判理论评析 [摘要]法国著名哲学家鲍德里亚从物-符号消费-符号价值等概念,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符号价值体系,并探索这一体系和经典政治经济学的价值体系之间的联系,试想通过对符号拜物教的批判来摒除消费异化。他在揭露资本在消费领域运行的固有本性的同时,也存在着对经典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曲解。我们只有正确认识并妥善处理好消费和生产之间互动互促的关系,树立科学的消费观,摆脱符号化消费和异化消费的困扰,以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追求,在全社会建立合理消费、适度消度的新常态,才能促进社会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和全面进步。 [关键词]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批判理论;物;符号消费;科学消费 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研究根植于20世纪西方社会文化转型的时代背景中。他继承了西方悠久的人文批判精神,抓住了时代发展的脉搏。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他提出的消费社会理论深刻地揭示了当代西方社会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重新审视这一理论,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把握后现代思潮的特点,另一方面也可为时下消费文化实践中所存在的复杂的意识形态控制与反控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对理解西方和我国的社会领域中出现的诸多新现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消费批判理论的内涵 (一)消费批判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物 在受到马克思对商品分析的影响,鲍德里亚选择了物作为他的研究突破口。但这个所谓的物既延续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拜物教批判,又受到了导师列斐伏尔日常生活理论的直接影响。鲍德.里亚的逻辑思维首先从日常生活中最为普遍、常见的物开始,并将人类制造的繁多物品进行分类和分析,并由繁多的物所组成的这个系统,作论著《物体系》来研究。并将差异的物,即所谓的个性化的物,通过命名和指称的方式加以区别。在消费社会中,由于物的功能性不断扩大,物也就变成了一个纯粹的事物,并且指出:掌握它的人可以根据掌握者的意志任意的确定物的意义。也就是说,每种物都有特定的意义指向,“A物—A意义”。这时,物的自主性很低。但是,人的消费的目的不仅仅是消费物的使用价值本身,更重要的在于物所涉及的关系和隐藏在其背后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一、马克思对实证主义的批判 一点:马克思正是在古典经济学停留于事实和现象的地方继续向前推动,实现了对实证主义的批判性超越,理解这个点,对于理解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独特的语境和路径极为关键。众所周知,马克思走 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道路与他对黑格尔式思维方式的抛弃和批判密切 相关。黑格尔哲学虽然开辟了一条走向现实事物的道路,但终究是流 于抽象的,在某种意义上,黑格尔哲学体系越是完善,它对事物的歪 曲就越是严重,因为体系的完善仅仅来自于逻辑的考虑,而非对现实 事物考察的结果。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哲学的工作不是使思维体 现在政治规定中,而是使现存的政治规定消散于抽象的思想。哲学的 因素不是事物本身的逻辑,而是逻辑本身的事物。不是用逻辑来论证 国家,而是用国家来论证逻辑”。⑨所以,当马克思经过对物质利益 问题的苦恼和疑问之后,开始抛弃那种让现实适合思辨、让事物适合 观点的思维方式,而转向了对现实事物的直接把握,马克思开始走一 条与黑格尔思辨哲学完全相反的道路:不是从观点和体系出发,而是 从现实生活出发,这条道路便是政治经济学的道路。不过,实证主义 研究方法并不当然地等同于“从现实生活出发”,因为马克思发现古 典经济学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根本无法揭示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例 如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从古典经济学的各个前 提出发,并采用它的语言和规律,但最后却得出了与它截然相反的结论。古典经济学极为重视经济事实,像劳动、资本和土地的互相分离,工资、利润和地租的互相分离,都是确定无疑的事实,所以被古典经 济学当作理论前提,但是古典经济学仅仅囿于经济事实的范围来说明 经济规律,并把资本家的利益作为不可触犯的最高原则,从来不曾说 明劳动、资本和土地的分离以及工资、利润和地租的分离是如何产生的,由此也就导致对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等更为真实的经济事实的掩盖。试举一例,按照古典经济学的逻辑,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来源,劳 动的主体理应享受产品,不过同样按照古典经济学的逻辑,劳动者只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卢国维 一、写作的时代背景 (一)写作目的 ①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和实质。 ②为了批判当时国民经济学和庸俗经济学一些错误观点,把“一些基本问题搞清楚”。马克思在《导言》中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错误观点,认为物质生产总是一定社会性质下的生产,生产、消费、分配、交换式物质生产的四个环节,生产时这四个环节的起点,并以生产为出发点论述了生产与消费、分配与交换的一般关系。 (二)写作意义 《导言》是马克思留下的唯一的一篇系统论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的文章。它对于当代解读马克思主义文本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导言》提出的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指一定社会性质的物质生产,还是指生产关系呢?在生产、分配、交换之间如何认识生产要素与分配之间的关系,仍是当代值得研究的一些问题。 二、内容简介 一、生产 这一节的中心是批判国民经济学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看成是一种永恒的自然关系的错误观点,论述了物质生产的社会性质,主要阐明了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对象和本题。 (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一定社会性质的物质生产 政治经济学研究物质生产,就必须研究物质生产的社会性质(生产关系),研究生产交换中的个人就不能脱离社会性质来谈个人,而斯密、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虽然也把物质生产作为研究出发点,但是他们不顾生产的社会性质,而把生产理解为单个人的孤立的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的生产。这种“孤立的个人”是一种虚构,其旨趣无非是企图把资本主义的生产说成是自然的永恒的生产。 (二)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特殊生产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脱离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生产关系而空谈“生产一般”,其目的是要证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和谐与永存。但是“政治经济学不是工艺学”,它不是研究一个个特殊生产部门,政治经济学要研究的在一定社会生产关系总体中活动着的物质生产,从而揭示社会经济学运动的一般规律。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布希亚的消费社会学)【圣才出品】

第二十四章布希亚的消费社会学 24.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直面当代社会 1.生平 (1)1929年,让·布希亚(Jean Baudrillard),出生于法国东北部阿登斯省兰斯地区总教堂所在镇的一个农民家庭。 (2)1956年布希亚开始攻读德国社会理论和文学,到1966年以前,他一直在一所中学教授德语。 (3)1966年3月在巴黎第五大学师从著名学者亨利·列斐伏尔完成了社会学论文《社会学的三种周期》,1966年9月在巴黎南戴尔大学获得社会科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社会

科学教师。 (4)由于受萨特的影响,布希亚的思想较为激进,并在萨特举办的《现代》杂志发表了几篇评论性的文章。 (5)60年代布希亚结识了罗兰·巴特,并受巴特的符号学影响,1968年他的第一部理论著作《物体系》很明显是对罗兰·巴特的《时尚体系》的分析方法的借鉴。 (6)20世纪60年代的布希亚还参与创办了激进的《乌托邦》杂志。 2.主要著作 布希亚的著作主要有《物体系》(1968)、《消费社会》(1970)、《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1972)、《生产之镜》(1973)、《符号交换与死亡》(1976)、《仿真与拟象》(1981)、《冷酷的回忆》(1987)、《末日的幻觉》(1992)、《完美的罪行》(1995)等。 3.消费社会学的主要思想 (1)布希亚的消费社会学思想主要体现在《物体系》、《消费社会》和《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三部著作里。 (2)布希亚认为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对于政治经济学的批判需要关于符号和符号学理论的补充。他认为,从早期的竞争市场资本主义阶段向后来的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过渡要求人们更加注意需求管理和增加并引导消费。在这个阶段,强化消费的需要增强了对降低生产成本和增加产量的关注。 (3)经济的集中、新的生产技术和诸如此类的东西促进了大批量生产能力的发展,消费资本主义将越来越多的注意力放在了操纵消费、创造对新的知名商品的需求上,符号价值领域应运而生。 (4)由此导致了消费社会的出现,在这样一个社会中,广告、包装、展示、时尚、性“解放”、大众传播和文化以及商品的增长都增加了符号的数量,并导致了“符号价值”的

符号消费构建消费文化浅论鲍德里亚的符号批判理论

2006年第2期(总第181期) 学术论坛 ACADEMICFORUM NO.2.2006 (CumulativelyNO.181) 符号消费构建消费文化 ——浅论鲍德里亚的符号批判理论 梅琼林 (武汉大学{毛介发展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作为西方批判学派的主要人物,鲍德里亚对现代消费社会进行了研究,并逐渐开始偏离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发展出自己的一套消费社会的理论。他从物的消费进入符号消费的领域,建立了以符号消费为主导的符号政治经济学体系,并从人们对“物”的消费行为中,看到物或商品对人的本性的支配与异化,看到了实际蕴涵的更深层的“符号”消费。文章分析鲍德里亚的理论转变,从而探求他的符号消费构建的消费文化的本质。 [关键词]鲍德里亚;符号消费;符号价值;消费文化;品牌 [中图分类号】G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434(2006)02—0181—04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法国学术思想界经历了一个急剧变革的过程。尤其是进入20世纪60年代之后,现代化和高科技的发展,高速公路、高楼大厦、购物中心以及电影、电视和报纸等大众传媒在法国的迅速出现,标志着法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消费社会。消费社会的新特征正在深刻地改变法国人的日常生活,急剧推动着社会变化,催成新型的社会秩序的形成。许多法国理论家把这种新型的社会转型称之为“消费社会”、“技术社会”、“后工业社会”或“后现代社会”等等。在这场急剧变革的思想运动中,鲍德里亚开始关注和研究新的消费社会的特征。他从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商品和物的研究开始,逐渐进入对现代消费社会的研究,并逐渐开始偏离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发展出自己的一套消费社会的理论。他从物的消费进入符号消费的领域,建立了以符号消费为主导的符号政治经济学体系,并从人们对“物”的消费行为中,看到物或商品对人的本性的支配与异化,看到深层的“符号”消费。 一、从物的消费到符号消费 1968年出版的《物体系》是鲍德里亚的学术生涯的第一部著作,从此他“对消费社会中客体、符号以及符码提出了一系列激动人心的分析”[1J(P1㈣。鲍德里亚深受当时浓厚的后结构主义和结构主义理论的影响。《物体系》的目标就是要建构一个日常消费活动中的异化批判,中心是为了导出“物”向符号的转变。这里的“物”主要指的是与商品有关的、在^们的日常生活中和人经常打交道、和人发生生活关系的物品,如汽车、冰箱、洗衣机、电视和家具等等。 虽然,鲍德里亚提到的“物”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经常谈到的、对人产生支配并造成了人的异化等意义上的“物”或商品没有太大区别,但不同的是,鲍德里亚对符号理论的运用是从新的角度去认识消费主义的特征。他认为,在消费体制的引导下,人们对物品的符号性追求已经远远地超过了对物品本身的功能性需求,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生产和经 [收稿日期]2006—01—03 [作者简介】梅琼林(196卜),男,湖北武汉人,武汉大学媒介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科评论组成员,研究方向:传播学。

从政治经济学批判到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对马克思、列斐伏尔与鲍德里亚关系的一个考察

从政治经济学批判到符号 政治经济学批判 ———对马克思、列斐伏尔与鲍德里亚关系的一个考察 汪正龙 [摘要]随着资本主义消费领域相对自主性的加强,马克思的物化-拜物教理论对资本主义社会交换价值统治的批判,与其对生产活动优先性的强调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裂痕,因为前者暗示着交换价值以金钱或资本的形式获得某种独立。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框架中已经注意到的商品交换的符号性和象征性,逐渐在列斐伏尔、鲍德里亚那里发展为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但是大的方面列斐伏尔没有脱离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框架,鲍德里亚则走向对马克思思想本身的背离与修正。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批判;物化;拜物教;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 中图分类号:I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14)01—0179—0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语言转向视野下的文学理论问题重估研究”(11BZW002)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汪正龙(1965-),男,安徽南陵人,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文学理论及西方美学。江苏南京 210023 一、物化-拜物教批判和生产优先性之间的裂痕 学术界公认马克思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商品交换逻辑统治的揭示。威廉?亚当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特征在(马克思)这里被归结为交换价值的统治。在资本主义社会,所有的经济活动,所有的生产关系和商品都根据它们在流通过程中产生的金钱价值来衡量。”[1](P.251-252)这里主要指的是马克思在中后期提出的物化-拜物教理论,即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者与社会总劳动的社会关系相疏离而形成的商品交换逻辑对人的统治。物化是马克思对资本拜物教的发生学分析,指的是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发生了颠倒,转化为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人的能力转化成物的能力。在枟政治经济学批判枠中,马克思就指出,“生产交换价值的劳动还有一个特征: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可以说是颠倒地表现出来的,就是说,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只有在一个使用价值作为交换价值同别的使用价值发生关系时,不同个人的劳动才作为相同的一般的劳动相互发生关系。因此,如果交换价值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这种说法正确的话,那末必须补充说:它是隐蔽在物的外壳之下的关系。”[2](P.22)马克思在枟资本论枠中写道:“商品形式的奥秘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质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由于这种转换,劳动产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或社会的物。……这只是人们自己的一定的社会关系,但它在人们面前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幻形式。……我把这叫做拜物教。”“在生产者面前,他们的私人劳动的社会关系就表现为现在这个样子,就是说,不是表现为人们在自己劳动中的直接的社会关系,而是表现为人们之间的物的关系和物之间的社会关系。”[3](P.89-90)马克思的物化-拜物教理论一方面是对资本主义把人的社会关系转变为物与物关系的揭露和还原,以破除商品世界的神秘性。正如阿多诺所指出的,“马克思已经表达了作为批判产物的客体的优先地位同现存的客体的讽刺画、商品特性对客体的歪曲之间的差别。交换作为一个过程有现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 读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我对此文依然似解非解,个中滋味难以陈述。粗略概括如下:《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是马克思在1857年8月底至9月中旬为计划中的经济学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写的“总的导言”。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重要文献之一。《序言》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即从抽象到具体的科学方法做了说明,阐述了在认识过程中,历史考察和逻辑分析相互关系的重要方法论问题。《〈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共有七个自然段。第一段讲写作《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情况;第二段讲为什么写《序言》;第三、五、六段着重讲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和经过;第四段主要讲通过研究所得出的结论;第七段表述了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态度。重点问题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经过以及所得出的结论。 马克思在《序言》中,把他从1843年以来的研究成果做了一个总结性的概括:“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这就是马克思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同时也是指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则。这个结论的基本观点是: 1.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物质生活决定精神生活,还是精神生活决定物质生活,或者说,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还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对这个根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两

读《政治经济学批判》有感

读《政治经济学批判》有感 马克思的《资本论》,全面的阐述了资本主义的出现、发展、衰落和必然走向灭亡的整个过程,而《导言》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即从抽象到具体的科学方法第一次做了说明。阐述了在认识过程中,历史考察和逻辑分析相互关系的重要方法论问题。 马克思说“:“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去解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当代最主要的两种价值观,也是当代最基本的两种社会制度。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且对人类社会形态作出了科学划分。这两种划分对应关系在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对应于“人的依赖关系”;资本主义社会对应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共产主义社会对应于“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由此发现一个问题: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制度,在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没有给出相应的位置。那么,它们应该属于哪一组对应关系呢?这很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关于五种社会形态的划分是具体的,是实际社会制度的历史反映和理论推断。 从总体上看人类社会今天的发展状况,所有国家都已经超越了“人的依赖性”阶段,都远未达到“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的阶段,各国同属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这一阶段消除了原始的、奴隶的、封建的人对人的依附关系,劳动者独立了。但这种独立性由于物的不丰富而必须以物的依赖性为前提。人的社会权利基本表现为以物的形式占有。这两种划分对应关系在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对应于“人的依赖关系”;资本主义社会对应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共产主义社会对应于“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 我们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在19世纪的中叶。在此之前,社会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是人类批判资本主义、幻想代替资本主义的一个美好理想。在此之后,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斗争。但直到他们去世之前,还没有形成任何现实的、真正意义上的、由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以当时先进的社会制度,为共产主义准备了相对发达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物质条件。这样一来,实现人的“自由个性”的任务,就历史地落在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肩上。

马原论文当代资本主义批判

当代资本主义批判 人文学院 13113104 刘玉洁【摘要】我们都知道,马克思针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由五个基本问题构成:非正义的剥削、因异化而丧失的自由、金钱式的量化、非理性以及现代的野蛮状态。而让·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则是从消费的层面展开了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揭露了资本主义的丑恶嘴脸和罪恶本质。 【关键词】消费社会当代资本主义批判消费符号价值 法国当代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其早期著作《消费社会》是对当代社会学的一大贡献,书中内容以消费为中心,以独特的见解揭示了大型技术统治集团如何在所谓“消费社会”中实现对意识形态的操控。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是指现代西方发达国家由于物的极大丰富与系统化而兴起的一种社会形态。消费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正在以其不可抗拒的魔力,向社会的每一个细胞渗透,它潜藏着控制力量,它给社会和个人带来一定的后果。让·鲍德里亚想要世人从虚幻的消费中醒来,摆脱温柔的富裕的陷阱,在享受物质的同时,不要丧失精神的自由和创造力,这对中国构建节约型的和谐消费社会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消费社会也有问题及缺陷。① 在《消费社会》中,鲍德里亚建立了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在这一理论中,消费者热爱商品的品牌和象征意义甚于商品的实用价值不能简单看成是个人爱慕虚荣的行为,而是一种以社会心理为基础的整体的系统行为,所以鲍德里亚以不容分辩的口吻说道,“明确指出消费是一种积极的关系方式(不仅于物,而且于集体和世界),是一种系统的行为和总体反应的方式。我们的整个文化体系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② 首先,我们今天所说的消费的意义并不是那种粗陋的经济学所给予的定义,而应该是:其间,商品直接作为一种符号,作为一种符号的价值被生产出来,同时符号(文化)也作为一种商品被生产出来。而符号所具有的价值与商品的价值都具有价值的“本性”,这被称为”最简单的事实”。③鲍德里亚的独到之处在于“符号价值”的提出,特别关注商品的符号性质。所消费的不仅是一个物质的产品,也是一个象征的符号。所谓“完美的诱惑”在鲍德里亚看来或许就是指消费者意欲尽可能地占有符号的意义,各类符号的各种意义,无论是符号的现实意义还是历史意义。所以他说出了极其精彩的警句“我们从大众交流中获得的不是现实,而是对现实所产生的眩晕。”④消费社会本身就含有一种系统的不平等,而且消费社会的结构就是建筑在这不平等之上的。例如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一方面生产资料和某些商品或者相应的服务得到了广泛的、可能是廉价的提供,另一方面像空间和时间,纯净的空气、绿色、水、宁静的环境等等过去无需花钱就唾手可得的东西却变成了唯有特权这才能享用的奢侈品。即出现了新的不平等。这些是消费所无法解决的平等问题,是资本主义社会必然存在的问题。 对于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可以从太多的角度去分析,鲍德里亚从消费的角度,以其独特的视角去对资本主义的丑恶嘴脸展开批判,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 1 ①2006 年 6 月第23 卷第3 期枣庄学院学报 ②《消费社会》 ③《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P143 ④《消费社会》

政治经济学批判读书报告

《〈政治经济学批判〉》读书报告 我第一次读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一遍下来,满头雾水,什么也没看明白;于是第二遍,这次好多了,依稀知道到是关于马克思写书和研究的历程。 第三遍已豁然开朗:整篇文章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体系和写书的初衷;第二部分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历,其中大致有四个阶段: (1)1842——1843年,马克思做《莱茵报》编辑期间对一些社会问题进行了哲学分析。 (2)1844年,巴黎,马克思发表了他的第一部著作,并形成了后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3)1845——1847年,布鲁塞尔,马克思和恩格斯相会,对哲学问题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讨论。 (4)1950年以后,不列颠博物馆,马克思又分析了大量资产阶级史料。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1845—1847这一阶段。在此期间,马克思提出了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意识。”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或慢或快的发生变革。”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便同他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发展的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以及其他的一些精彩的论述。 众所周知,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是以学为基础的,读了这篇文章,能深刻领会到蕴涵其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我对诸多问题的看法豁然开朗。 我来自农村,对社会低层的生存状态有诸多的接触。记得在我读小学的时候,那时的农村还叫做农村,农民还是农民,鸡犬之声相闻,农村副业很发达,一派繁荣。可到我读初中之后,农村经济开始低迷,一片死气沉沉。而当时的国家统计数字却说,国民经济稳步快速健康发展,保持了8%以上的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以及最近两年好不风光的山西煤矿主们,他们一夜暴富,过着极度奢靡的生活,与此同时矿难频发,动辄几十人死亡。再者还有身边同学浮躁

2010―2014:鲍德里亚理论研究综述

2010―2014:鲍德里亚理论研究综述 摘要: 让?鲍德里亚,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后现代理论家,被认为是法国旗帜最为鲜明、著作最为晦涩、创造力最为丰富的后现代理论家。鲍德里亚的理论90年代中期传入中国,对他理论的研究,在国内刚刚起步。2010至2014年有许多篇关于鲍德里亚理论的文章被发表,其中有4441篇在知网上能被检索到,就通过从这4441篇文章入手对近三年鲍德里亚的理论研究成果做一简要总结。 关键词:鲍德里亚理论研究;综述 一、鲍德里亚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二战的结束后,西方世界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网络电脑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使人们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与此同时,在思想理论界,解构主义等新的思潮深深触动了各国学者,进而引发了思想理论界的地震。1968年法国发生了“五月革命”它促使一大批战后法国学者放弃了对政治、意识形态的直接关注,转而对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影响进行深入的反思。很多思想家撰文论析了工业时代的终结和一个新的后工业时代的到来,指出知识与信息成为社会的新的组织原则。福特主义的大规模生产与消费模式已被一种新型的全球化的和更为灵活的生产

所替代。 二、关于鲍德里亚其人 让?鲍德里亚,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后现代理论家,鲍德里亚生于1929年,他在巴黎获得了社会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巴黎十大和巴黎九大,从1968年出版《物体系》开始,撰写了一系列分析当代社会文化现象、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的著作,并最终成为享誉世界的法国知识分子。 三、鲍德里亚的主要理论 学界普遍认为鲍德里亚的理论分为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处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影响下,并结合符号学与精神分析理论对消费社会的批判分析。主要作品有《物体系》、《消费社会》和《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这一阶段也被称为鲍德里亚的现代理论时期;第二阶段由西方马克思主义转变到后马克思思潮。这段时间他也被人称为其社会思想成型时期。在这一阶段,他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展开了较为尖锐的批评,成为后现代的理论先驱。代表作有《生产之镜》、《象征交换与死亡》等;第三阶段,他同一切现有的思潮决裂,最后同现实本身决裂,走向了主张物体支配一切的阶段。代表作有《诱惑》、《宿命策略》、《冷酷的记忆》等。 四、鲍德里亚理论研究综述 通看这4441篇文章我发现研究者对鲍德里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研究者关注鲍德里亚对经

符号消费

消费符号 符号消费(Symbol Consumption) 什么是符号消费 所谓符号,是指能代表自身之外事物的事物,相当于A=B。A不仅仅是A本身,它还意味着它之外的另一个对象,即B。提到A,人们即能明白其所指的对象或意义B。对于消费的理解,是预先将消费现象设定为一个单面体,从单一的物质层面来认识消费行为。按照这样的认识方式,消费就是对物质财富的消耗,是为了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消耗的物质财富。符号消费并不神秘,人们在符号的解码中获得丰富的乐趣,满足生理和心理的需求。 符号消费是后消费时代的核心。它是指在消费过程中,消费者除消费产品本身以外,而且消费这些产品所象征和代表的意义、心情、美感、档次、情调和气氛,即对这些符号所代表的“意义”或“内涵”的消费。 符号消费的解析 如果说消费的符号指的是通过消费来表达某种意义或信息的话,那么,符号消费是将消费品作为符号表达的内涵和意义本身作为消费的对象。它包含下面几个层次: 首先,作为消费品外观上的示差符号(物的第一层次符号),如造型、色彩、图案、包装等等,传达了产品本身的格调、档次和美感,已经成为消费的对象,成为消费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其次,消费品的地位象征符号(物的第二层次符号),如消费品所代表的社会地位、身份和品位(即社会含义),以及与之相连的自鸣得意等心理体验,也是消费的对象和内容。 第三,消费品的消费环境,作为消费的空间符号,同样是消费的一个内容。例如,在豪华的酒店进餐,不但食品是消费的对象,而且酒店的氛围和气派也是消费的内容。 第四,消费的仪式,如服务程式,作为一种符号,也可以是消费的一个内容。例如,餐厅服务小姐的服务,不但构成劳务消费品的一部分,而且构成饮食的附加消费仪式(即代表档次和身份的符号),而成为消费的对象。也就是说,我们“不但消费物, 而且消费物作为符号所代表的‘意义’,包括情调、趣味、美感、身份、地位、氛围、气派和心情”。 符号消费的特征 符号消费最大的特征就是表征性和象征性,即通过对商品的消费来表现个性、品位、生活风格、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同。在“符号消费”的过程中,消费者除消费产品本身以外,还消费这些产品所象征和代表的意义、心情、美感、档次、情调和气氛,即对这些符号所代表的“意义”或“内

试论鲍德里亚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试论鲍德里亚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摘要:马克思的异化思想是对以生产为主的资本主义时代的人本主义关注,他重点考察的是生产逻辑下人与劳动、劳动产品之间的错位关系以及由此带来的此三者本质的异化。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的语境下继承了马克思的观点,在他看来,消费社会同样存在着异化问题,并且也是受到企业的生产逻辑支配的。同时,他又发展了马克思的观点,认为消费社会的异化还有着自己的特点,即人与物都出现了符号化的倾向,成为一种非真实的存在。 关键词:异化;符号化;马克思;鲍德里亚 素有后现代主义大祭司之称的让·鲍德里亚,以其对消费社会和符号政治经济学研究而闻名,鲍德里亚的研究是对后现代社会的社会本质的一种深刻认识。无论是从哲学还是从政治经济学,鲍德里亚都给出了独到而合理的解释。鲍德里亚发展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并用他自己创造的符号政治经济学理论进行批判。异化理论是马克思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主要考察的是在一个生产型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本质被扭曲和被片面化的状况。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当下社会的直观形态和运行机制相较于马克思所面临和思考的情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一社会中,异化问题将会以怎样的逻辑和表象继续存在,这是许多信奉马克思主义和受马克思美学影响的后来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们普遍愿意思考和回答的一个问题,鲍德里亚就是其中的一位。在他的早期著作《物体系》、《消费社会》中,异化问题一直是他关注的重心。从他的具体论述中,我们可以知道,他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一、鲍德里亚的符号社会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有学者指出了鲍德里亚理论的缺陷: “当符号政治经济学解构了价值理论,演变成一种观念体系,一种全部意识形态范围内能指和符码的形而上学的时候,符号政治经济学就彻底远离了现实,就不再是政治经济学。”① 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总体论断,就是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商品社会,这是一种对资本主义社会静态本质的静态认识。但资本主义社会怎样运行? 有学 ①夏莹,崔唯航.政治经济学批判与社会现实——关于鲍德里亚对马克思批判的一种回应[J].哲学研究,2009( 7) : 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