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研究》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纪录片制作》实验大纲

《纪录片制作》实验大纲

《纪录片制作》实验课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代码:实验课程名称:纪录片制作英文名称:Documentary课程总学时:64总学分:4实验学时:32适用对象:视觉传达设计三年级学生二、实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课程主要讲授纪录片制作流程以及制作方法,将帮助和指导学生了解纪录片的历史,中国纪录片的现状,纪录片的概念,认识纪录片的规律,纪录片的美学风格,纪录片不同的创作观念和风格式样,学习和把握纪录片的创作方法,为日后进入电视媒体打下牢固的基础。

纪录片创作的形式和风格是多种多样的,本课程的教学着重讲述和探讨创作业务的有关问题,侧重于操作性。

课程系统地介绍了纪录片的基本理论概念和从大众传播的角度解读当今纪实的文化现象,从历史的角度介绍了各时期纪录片的流派和演进历程。

通过对纪录片基本特征的介绍,具体讲解了基本特征在实际拍摄中的发展及运用。

介绍了诸如前期主题创作、中期拍摄及后期剪辑的技巧及方式的基本问题。

课程着重强调采用纪实的理念来创作影视作品,把经过时间考验而证明正确的纪实理念和当前的影视文化现象结合起来,以有效地对其进行解读和辨析。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掌握纪录片创意与选题、纪录片的采访、拍摄与编导等方面的知识。

学生应对与纪录片创作密切联系的若干基本学术性问题有所了解和认识,作为专业知识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对理论基础的通晓程度不仅关系到其对专业的研修和今后的发展空间,也将直接影响其创作实践。

三、实验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学会使用纪实的创作理念和手段。

从事纪实类电视节目的创作。

掌握纪实电视节目创作的基本方法、过程、原则、常用技巧,使学生初步具备纪实电视节目的创作能力。

学生能够对纪录片的基本理论与拍摄方式有系统的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具有明锐的观察能力和运用手段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

通过对纪录片的理论、发展脉络的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现力,并从中获得对纪录片相关拍摄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以便解决纪录片拍摄中的问题。

《纪录片理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纪录片理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电视纪录片创作》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必修课程。

旨在使学生了解电视纪录片与社会文化及人们审视现实生活的思想意识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理解电视纪录片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定义的科学内涵;使学生熟悉电视纪录片的特性,创作方法;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从事电视纪录片创作的人文精神和思维方法。

选修该课程,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纪录片学派的基本理论,并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故事人物,完成以人物纪录片的实验作品拍摄和制作。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该课程采用理论讲授与优秀节目观摩、分析点评、座谈讨论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电视纪录片的专业理论知识。

同时,结合学生自己拍摄的纪录片作品进行实地点评和教学。

考虑到电视理论和电视节目制作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授课过程中要多引用电视纪录片理论的新知识、新理念,以培养学生从事电视纪录片理论研究和节目创作的信心和能力。

三、课程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第一章纪录片创作概说(3学时)第一节对于纪录片创作中所涉及的一些重要概念和基本要求1教学内容:纪录片涵义(通过关键词的形式解读纪录片所涉及的重要概念)1、长镜头:长镜头含义;长镜头时长设置;镜头内部蒙太奇式长镜头3、统一时空:纪录片中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完整性4、客观性:含义5、真实性:含义并与客观性的关系6、人物:人物是核心;7、故事化:理念、目的和方式重、难点提示:理解纪录片的发展史就是关于纪录片“真实性”探讨的历史,正确理解关于“艺术上的真实”。

第二节对于纪录片创作中所涉及的一些重要概念和基本要求2教学内容:1、创作的涵义:创作与制作各自的涵义;创作与制作的异同;纪录片创作的要求。

2、纪录片在整个电视节目中的意义或作用:纪录片是影视节目发展的源头3、理解“艺术的真实”:纪录片没有绝对的真实,只有艺术的真实;“导演容许限度”;纪录片的真实性基本度内容的非虚构、非表演性,是一种内容真实,我们称为“纪录片的合格度”;纪录片的真实性延伸度是非虚构加逼真效果,即“真实感”,这种真实感就是“艺术的真实”。

(精品)《电视纪录片创作》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doc

(精品)《电视纪录片创作》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doc

《电视纪录片创作》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电视纪录片创作》课程简介课程编号:120136课时:32 (讲课课Bt: 16,实践课时16)适用专业:广播电视编导课程介绍:电视纪录片创作课程是一门关于研究美学特征、讲授创作方法和实践电视纪录片创作的课程。

电视纪录片创作课程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以及影视艺术类专业卄•常重要的课程,它能够指导专业学生通过对电视纪录片的观摩、研究、创作,掌握电视纪录片这个在影视艺术发展当屮占据非常重要地位的纪录片形态的影视节目创作。

根据影视节H类型研究,电视纪录片属丁•电视纪实作品的范畴,也是丿直丁•电视纪实作品的分支, 因此,电视纪录片创作课程不是单纯研习电视纪录片的课程,而是电视纪实作品研习的课程,它包括了电视纪录片、电视专题片。

电视纪录片创作课程包括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两个阶段:电视纪录片创作课程主耍理论学习有以下内容:电视纪实作品界说、电视专题片的创作风格、电视专题片的题材内容、电视专题片的创作特征、电视纪录片的创作、电视纪实作品的创作、电视纪实作品的思维方式。

电视纪录片创作课程实践创作学习主要是创作一部电视纪实作品。

《电视纪录片创作》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编号:120136二、课时:32 (讲课课吋:16,实践课时16)三、适用专业:广播电视编导四、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电视纪实作品的兴起一、社会文化思潮的转移二、观众审美水平的提高三、人最优秀纪实作品的涌现四、创作群体的崛起五、电视界的重视第二章:电视纪实作品的独特价值和意义一、电视纪实作品是当代人审视现实生活的重要窗口二、电视纪实作品是电子时代高甜格的文化代表三、电视纪实作品是电视总体制作水平的标志第三章:电视纪实作品界说一、电视纪实作甜二、电视纪录片和电视&题片的科学化理性概念第四章、电视纪实作品的发展轨迹一、电视纪实作品的雏形一•、电视纪实作品的确立三、电视纪实作品的发展四、电视纪实作品的成熟第说章、电视专题片的创作风格•、纪实性电视专题片二、写意性电视专题片三、综合性电视专题片第六章、电视专题片的题材内容一、人物电视专题片二、事件电视专题片三、社会电视专題片四、历史文化专题片第七章、电视专题片的文体构成一、新闻型电视专题片二、政论型电视专题片三、散文型电视专题片笫八章、电视纪录片的创作特征一、电视纪录片多种品格的真实二、主体意识的淡化三、一体化的形声结构第九章、电视纪录片创作思辩第I•章、电视纪录片的重要走向一、山“理性说教”走向“复原牛活”二、111 “英雄史观”走向“平民意识”三、山“被动接受”走向“主动参与”四、山“展现表象”走向“记录心灵” 笫十一章、电视纪实作品的创作一、纪实的镜头语言二、纪实艺术的声音三、纪实艺术的采访四、纪实艺术的编辑笫十二章、电视纪实作品的语言构成•、画面语言二、有声语言三、造型语言第十三章、电视纪实作品的思维方式一、角度选择二、结构安排三、再现方式卩q、表现形态五、捕捉细节六、奏把握七、意境的营造八、哲理开掘五、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的教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把讲授知识、分析典型作品和学生实践结合起來,学以致用、触类旁通、启发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

4纪录片专题研究

4纪录片专题研究

第四章拍摄与呈现:纪录片创作论第四节纪录片的调研、拍摄与呈现这一讲,我将和大家来讨论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的调研、拍摄与呈现。

首先我们来说说调研环节,一部确定了大致主题的纪录片可以展开调研环节,调研分为现场调研、背景调研和预拍。

首先你需要列出一张清单,即1.你计划拍摄的人和地点。

2.在你打算要拍摄的世界中发现典型3.在你正在观察的某个人身上发现不平常的、意料外的和不确定的情况。

背景调研部分,简单来说就是围绕着你需要拍摄的对象或者事件,尽可能多的收集相关资料,如文字资料、音频资料和视频资料,而且要积极与相关的人与事进行交流。

调研之后就要开始进行预拍时,确定大致要拍的内容进行试拍根据试拍确定拍摄对象之后,再实施具体的拍摄计划。

待拍摄完成之后紧扣中心,提炼素材,深化影片,列出影片必须阐述的要点,形成自己的视角。

同时,做一些必要的保留性选择。

确定了主题后,如何去寻找角度进行展现呢?角度是观察方式,是思维在对客体审视时的思考。

我们以2009年获得亚太广播电视联盟纪录片类大奖,由韩国导演李旭正摄制的《面条之路》为例。

该纪录片邀请来我们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的赵荣光教授担任该片的学术顾问。

《面条之路》从面条的起源与发展的角度讲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通过邀请著名华裔美食家谭荣辉当主持人带领大家走进面条的故事。

凭借通过面条来比较亚洲饮食文化这样一个全新的策划引起了人们的注目。

摄制组走遍中国大陆、乌兹别克斯坦、韩国、日本、越南、泰国、不丹、土耳其、意大利等欧亚十几个国家,以各种确凿的考古证据和文献资料,全面展示了面条——这一承载人类三千年文明的古老食物所走过的奇妙之旅!我们说民以食为天,纪录片并不单单只介绍美食的本身,而是透过美食去展现其历史文化、地域风貌和亲情人伦。

在《连接亚洲人厨房》一集中,更是用面条串联起情感,表达了亚洲人民睦邻友好的关系。

此外,一部好的纪录片还应该有很好的视觉呈现与美学品格。

这主要表现为寻找能与每个段落最匹配的风格,能表现创作视点的形式。

纪录片赏析大纲

纪录片赏析大纲

纪录片赏析教学大纲【说明】本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纪录片赏析》课程在引导学生赏析世界纪录片大师经典作品的同时,还观照大师的创作历程和心路历程。

在此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纪录片的基本理论及主要流派加以阐述,力求开阔学生的视野并使其树立正确的纪录片创作观念。

教材选用依据:我国影视界对纪录片理论的研究滞后,目前适合于高校影视专业纪录片课程的教材并不多见。

本课程在兼顾本校学生专业基础的同时,博采众家之长,建立起本课程的知识体系。

教法:由于本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应用性学科。

建议教师在教学中把赏析优秀纪录片作品和对纪录片理论的梳理相结合,以求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第一章纪录片概述教学目的:通过讲述纪录片的概念、分类及界定,使学生对纪录片本体有基本的认识。

内容要点:1、纪录片定义2、纪录片类型3、纪录片观念的发展教学方法:讲述法、比较法、举例法、图示法教学手段: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赏析作品进行教学授课时数:2课时作业与思考:1、纪录片的类型有哪些?2、有人建议应把纪录片放在社会学、人类学的坐标系中加以研究,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第二章纪录片本质属性的研究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辩证的理解纪录片真实性的内涵。

内容要点:1、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2、如何辩证的理解纪录片的真实性教学方法:讲述法、比较法、讨论法教学手段: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赏析作品进行教学授课时数:2课时作业与思考:1、你怎样理解纪录片的真实性?2、你怎样理解纪录片中的“扮演”?第三章纪录片的界定教学目的:通过讲述我国纪录片史上关于纪录片的两次界定,使学生了解纪录片在本质与形态上与其他片种的区别与联系。

内容要点:1、纪录片与新闻片的区别与联系2、纪录片与专题片的区别与联系3、我国纪录片的两次界定的文化历史背景教学方法:讲述法、比较法、图示法、举例法教学手段: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赏析作品进行教学授课时数:4课时作业与思考:1、纪录片与新闻片的区别与联系?2、纪录片与专题片的区别与联系?第四章罗伯特·弗拉哈迪及其作品分析教学目的:通过讲述世界纪录片之父罗伯特·弗拉哈迪的生平及作品,使学生了解其纪录片创作观念。

教研活动记录教学大纲(3篇)

教研活动记录教学大纲(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为了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教学研究水平,我校决定开展教研活动。

本次教研活动旨在通过共同研讨、实践反思,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课堂组织能力和评价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对教学大纲的理解和把握能力,使其能够根据教学大纲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

2. 培养教师的教学研究意识,促进教师对教学问题的深入思考和解决。

3. 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4. 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三、活动内容1. 教学大纲概述(1)教学大纲的概念和作用(2)教学大纲的结构和内容(3)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关系2. 教学大纲解读与设计(1)解读教学大纲的方法和技巧(2)教学大纲设计的基本原则(3)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的制定3. 教学案例分析与研讨(1)优秀教学案例的筛选与分享(2)教学案例中教学大纲的体现与应用(3)针对教学案例进行研讨,提出改进意见4. 教学反思与改进(1)教学反思的方法和步骤(2)教学改进的策略与措施(3)如何将教学反思与教学大纲相结合5. 教学评价与反馈(1)教学评价的原则和方法(2)教学反馈的途径和方式(3)如何根据教学评价和反馈进行教学改进四、活动实施1. 时间安排:本次教研活动为期一个月,每周进行一次集中研讨,每次活动时间为2小时。

2. 参与人员:全体教师参与,分组进行研讨。

3. 活动形式:(1)专家讲座:邀请教学专家进行教学大纲解读与设计方面的专题讲座。

(2)案例分析:分组进行教学案例分析与研讨,每组推荐优秀案例进行分享。

(3)教学反思: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撰写教学反思,并进行分组交流。

(4)教学评价:组织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

五、活动评价1. 参与度评价:统计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出勤率,了解教师对教研活动的重视程度。

(完整word版)纪录片创作 教学大纲

(完整word版)纪录片创作 教学大纲

《纪录片创作》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程学分: 2 先修课程:电视新闻采访写作、广电史、电视策划适用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编导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课程中的一门专业课程。

它涵盖了新闻学、传播学两个学科和新闻学、广播电视、广告三个专业。

本课程的任务是讲述和探讨创作方法的,侧重于操作性,能够较好地满足新时代新闻传播学教学发展的需要,为有志于纪录片艺术创作的新人提供一个系统的整体思维框架。

在宏观上,使学生把握新闻传播学的基本理论,熟悉其整体的框架;在微观上,能够借助教学使学生对新闻传播学的实践业务知识有具体的了解。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本课程主要实现两个目标:一是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纪录片的创作技巧,从学科概论的视角,对本课程所涉及领域的内容、方法、成就和发展情况作相应的了解,初步构建专业基础;二是为新世纪的新闻教育和新闻传播学培养新闻人才。

三、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一编总论第一章纪录片的范畴与属性1。

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纪录片的属性与范畴;(2)了解纪录片的社会功能;(3)掌握纪录片的民族性与国际性关系。

2.教学内容(1)从电影母体到电视节目(2)艺术形态-—内涵与外延(3)影像本性与社会功能第二章纪录片学派及创作方法演变1.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纪录片学派的基本特点;(2)掌握纪录片主要学派的历史作用与局限.2.教学内容(1)从原始电影到《北方的纳努克》(2)苏联“电影眼睛”理论与英国“纪录电影运动”(3)形象化文献——纪录电影三巨匠(4)从形象政论到写实学派(5)艺术形态风格林立与相互渗透第三章我国纪录片发展叙略1。

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我国的初期电视纪录片;(2)了解我国电影纪录片的发展史。

2.教学内容(1)影院时期的纪录片;(2)初期的电视纪录片(1958~1978);(3)改革开放带来纪录片艺术的初步繁荣;(4)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面稳步发展提高.第四章纪录片的艺术特性1.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纪录片学派的基本特点;(2)掌握纪录片主要学派的历史作用与局限。

《纪录片导演》课程教学大纲

《纪录片导演》课程教学大纲

通过讲授、观摩、讨论、拍摄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纪录片创作的能力。
教学要求:
了解纪录片创作各环节的制作要点。
课程 内容 、教 学要
(一)序言 ( 4 学时) 教学要求:
了解 1、纪录片导演的角色 掌握 2、纪录片简史及功能 (二)美学与作者( 4 学时)▲ 教学要求: 了解:1、 纪录片元素 理解:2、纪录片的证据与视点
5.选用教材:自拟
6.参考书目:
《纪录片创作完全手册》 迈克尔·拉毕格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6.
《纪录片解析》 陈国钦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世界纪录电影史》 巴尔诺等 中国电影出版社 1992.
7.教学形式:课堂教学、 影片观摩、讨论、拍摄实训
8.考核方式:开卷(纪录短片及小结)
教学目的:
环节 3、后期剪辑(8 学时),苹果实验室及课堂外
学生课外对优秀影视作品的观摩和分析,需要使用有相应的录像机、
说明 DVD/VCD 机、电视机或投影仪等设备的观摩室。学生课外前期后期制作
需要相关实验室使用。
大纲 教研室(签名)
编写
2017 年 9 月 28 日
责任人
教研室 教研室(签名)
审核
意见
年月日
《纪录片导演》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 编号
课 程 基 本 情 况
教 学 目 的 及 要 求
21K213009
课程名称
纪录片导演
Documentary Editor
1.学分:4 学时:60 (课内讲授:40 实验实训:12 课外安排:8)
2.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3.适用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4.先修课程:摄像、剪辑
求及 学时 分配

《纪录片创作》-课程教学大纲

《纪录片创作》-课程教学大纲

《纪录片创作》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086504课程名称:纪录片创作英文名称:Documentary Production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时:64学时学分:4学分适用对象: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考核方式:纪录片作品先修课程:二、课程简介中文简介:本课程旨在建立学生对纪录片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对纪录片的专业实作能力与技巧。

以辅导学生分组作业的方式,从实践中学习纪录片的制作方法,包括前期计划、拍摄与剪辑等。

让学生在提高审美和人文素养的同时,能运用纪录片这一改造社会的有力工具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英文简介:This course based on professional production of documentary and supplemented with contemporary documentaries as course’s teaching materials. Group assignments on practical production will also help students to get better understanding on the carry out of a completed documentary project.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本课程为编导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在学生的专业创作环节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

学生需将摄影剪辑采访等基础专业知识运用到纪录片的制作当中,并最终小组团队合作完成一部纪录片。

学生在本阶段需培养1专业策划能力:能够进行资料搜集与田野调查,培养对生活的观察与洞见;能找到生活中值得拍摄纪录片的题材与人物。

2 专业制作能力:能在前期有清晰的策划思路,在拍摄过程中能够及时处理各种信息并调整拍摄方案,能够对纪录片进行专业的拍摄与剪辑制作,能够团队协作与良好分工。

3美学实践能力:了解纪录片文本、符号、美学与社会文化意涵,具备相关美学涵养与艺术能力,关注地区、族群、性别与阶级等议题。

《纪录片赏析》课程教学大纲

《纪录片赏析》课程教学大纲

《纪录片赏析》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专业:戏剧与影视学专业课程学时:32(16周)课程学分:2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纪录片赏析》课程一方面通过对纪录片在不同时期的特征以及形成成因的探究归纳出纪录片内在的美学品性;另一方面结合各类作品的解读和创作实践,来启发纪录片创作多环节中的种种思路,并分析其间应注意的种种问题。

本课程在兼顾本校学生专业基础的同时,博采众家之长,建立起本课程的知识体系。

本课程以纪录片史、纪录片理论演进及优秀纪录片赏析为基本结构,内容包括纪录片简史、重要导演介绍、重要作品赏鉴等。

通过对经典纪录片的欣赏与学习,使学生了解纪录片创作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研究方法;了解纪录片的重要导演与作品;初步培养学生运用影视学基本原理分析纪录片术作品,并为进一步学习和实践纪录片的创作打好基础。

二、课程的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一讲纪录片导论1、纪录片的界定与简史掌握2、纪录片的本质:真实、审美掌握第二讲格里尔逊与《夜邮》(上)1、格里尔逊生平了解2、格里尔逊模式的纪录片创作了解第三讲格里尔逊与《夜邮》(下)1、《夜邮》赏析掌握2、《夜邮》的创作特色与不足理解第四讲莱尼·里芬斯塔尔与《奥林匹亚》(上)1、莱尼·里芬斯塔尔生平理解2、莱尼·里芬斯塔尔的创作理论掌握第五讲莱尼·里芬斯塔尔与《奥林匹亚》(下)1、《奥林匹亚》赏析了解2、《奥林匹亚》的创作特色与影响掌握第六讲《迁徙的鸟》赏析1、自然题材纪录片的创作了解2、《迁徙的鸟》的创作背景与特色理解第七讲《帝企鹅日记》赏析1、《帝企鹅日记》的创作特色了解2、《迁徙的鸟》与《帝企鹅日记》的比较理解第八讲《故宫》赏析1、中国纪录片发展简史了解2、《故宫》题材纪录片的发展理解3、《故宫》的创作特色掌握第九讲《台北故宫》赏析1、《台北故宫》的创作背景了解2、《台北故宫》的创作特点掌握3、《故宫》与《台北故宫》的比较理解第十讲《我从汉朝来》赏析1、《我从汉朝来》的创作背景了解2、《我从汉朝来》的创作特色——以武梁祠为例掌握第十一讲《敦煌》赏析1、《敦煌》的创作背景理解2、《我从汉朝来》与《敦煌》的比较理解3、历史类纪录片的创作方法掌握第十二讲《舌尖上的中国》赏析1、《舌尖上的中国》的创作背景了解2、《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的创作特色掌握3、饮食类纪录片的创作方法理解第十三讲《玄奘之路》赏析1、《玄奘之路》的创作背景理解2、《玄奘之路》的创作特色掌握3、人物类纪录片的创作方法理解第十四讲《蓝色星球》赏析1、BBC纪录片的创作理解2、《蓝色星球》系列纪录片的创作掌握第十五讲《甲午》赏析1、军事类纪录片的特点理解2、《甲午》的创作特点掌握第十六讲《与全世界做生意》赏析1、社会类纪录片的创作理解2、《与全世界做生意》的创作特点掌握三、学时分配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说明1.教学方法:这是一门知识性及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方法上以课堂讲授为主;并适当选择议题进行主题讨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纪录片研究》教学大纲

《纪录片研究》教学大纲

规定,是学生必须达到的要求。

教学目标的描述多采用“说出、归纳、解释、说明”等表述特定动作的外显行为动词,表义具体,深广度明确,具有可操作性。

)二、教学重、难点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三、主要内容《纪录片研究》课程教学大纲(36学时)(理论课程)一 课程说明(一)课程概况课程中文名称:纪录片研究课程英文名称: Study of Documentary Film 课程编码:2210062205 开课学院:人文学院适用专业/开课学期:广播电视学/第五学期 学分/周学时:2/2《纪录片研究》是广播电视学专业的专业方向选修课。

作为一种日渐成熟和壮大的节目类型,纪录片在中国乃至世界电影电视发展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开设此课程需要在学生对广播电视节目类型、电视节目编辑制作等知识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因而此课程先修课程为《当代广播电视概论》、《电视节目编辑与制作》等,后续可开设《优秀纪录片鉴赏》、《纪录片创作技巧》等课程。

(二)课程目标 《纪录片研究》课程重点探讨的是纪录片的美学和创作的有关问题。

帮助和指导学生了解纪录片的历史,中国纪录片的现状,纪录片的概念,认识纪录片的规律,纪录片的美学风格,纪录片不同的创作观念和风格式样,学习和把握纪录片的创作方法,为日后进入电视媒体打下牢固的基础。

(三)学时分配二 教学方法和手段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以教师讲授法配合作品观摩与分析,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纪录片这一重要的节目类型,对其概念、美学特征、人文精神等有深刻的体会,在此基础上,加强课下实践训练,以团队形式进行纪录片选题、拍摄、剪辑的全过程创作,完成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章(专题)主要内容理论学时 实验实践学时1 纪录片的起源 42 纪录片的主要流派 43 纪录片的分类和定义 84 纪录片的构成 10 5纪录片的美学10三教学内容第1章纪录片的起源(4学时)一、教学目标本章要求学生了解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及代表人物,理解纪录片的概念和特点,理解记录片的人文关怀精神、纪实风格和真诚的态度。

纪录片教学大纲

纪录片教学大纲

纪录片教学大纲一、引言纪录片是一种以真实事件和事实为基础的电影或影片类型。

它作为一种教学工具,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特定主题或领域,并提供启发和思考。

本教学大纲旨在指导纪录片的教学过程,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

二、目标与目的1. 目标:- 了解纪录片的定义、特点和类型;- 学习如何分析和评价纪录片;- 掌握纪录片制作的基本技巧和过程;- 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意表达能力。

2. 目的:-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批判思维和影视制作能力;- 增进对社会、历史、文化等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创作。

三、教学内容1. 纪录片概述- 介绍纪录片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 分析纪录片的特点、目的和受众。

2. 纪录片类型- 讲述纪录片的不同类型,如传记纪录片、历史纪录片、社会问题纪录片等;- 分析不同类型纪录片的特点和应用领域。

3. 纪录片的制作过程- 探讨纪录片的制作步骤,包括选题、策划、拍摄、剪辑和后期制作;- 强调纪录片制作中的许可和伦理问题。

4. 纪录片分析与评价- 学习如何对纪录片进行分析和评价;- 掌握观众的角度分析纪录片的元素,如主题、结构、剪辑、音效等。

5. 纪录片创作-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观点制作纪录片;- 提供相关技术指导,如摄影、剪辑、配乐等。

四、教学方法与活动1. 多媒体呈现:使用视频片段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纪录片的定义和特点。

2. 小组合作:学生分成小组,共同选择一个主题并制作一个简短的纪录片。

3. 分析讨论:观看不同类型的纪录片,学生分析和讨论其优点、不足以及受众的反应。

4. 制作实践:学生使用手机或摄像机进行实地拍摄,并进行后期制作和剪辑。

5. 影片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他们制作的纪录片,并进行互相评价和反馈。

五、评估与考核1. 参与度评估:根据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中的积极参与程度评价。

2. 作业评估:评价学生的纪录片分析和评价作业。

3. 创作评估:评估学生制作的纪录片的内容、技术运用和创意表达能力。

《纪录片》课程教学大纲

《纪录片》课程教学大纲

《纪录片》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中/英文):纪录片 /2、课程性质:专业必修3、周学时/学分:2/24、授课对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5、使用教材:《纪录片创作》,朱景和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二、课程简介穿越历史,构沉记忆;只对现实,记录变迁;启迪智慧,引导思索。

“纪录片”,一个充满诱惑与魅力的名字。

纪录片是人们获取信息与知识、反映和寻求社会变革、感悟人性与人生的载体。

《纪录片》作为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其内容和任务主要是了解纪录片的历史发展和主要流派,从创作者的角度学习纪录片创作思想和实现手法,在作品赏析与讨论中了解纪录片的创意、拍摄的基本策略。

三、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注:必须明确要达到的知识、能力要求)通过教学,让学生牢固地掌握新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范畴,把握新闻传播现象与活动的基本特征、基本规律和原则,了解新闻事业的体制、过程及发展趋势,能较好地较熟练地认识和掌握新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路径,并对新闻事业和新闻传播活动有初步的、较完整的认识与了解。

在此基础上,充分认识当前我国进行新闻改革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新闻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注重新闻专业主义思想教育,促进学生理论素养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进度表五、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办法1、考核方式:闭卷考2、成绩评定办法:平时、期中、期末成绩分别为10%、20%、70%(平时成绩由作业成绩、课堂讨论成绩、小测验成绩等构成)六、正文第一章纪录片的范畴与属性(教学时数2)教学目的:通过对纪录片的范畴与属性的学习,让学生对纪录片与电视纪录片有初步的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纪录片与电视纪录片的概念。

难点是电视纪录片的意义。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要了解纪录片的概念。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要理解电视纪录片的概念。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要掌握电视纪录片的意义。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要熟练掌握电视纪录片的技巧误区。

纪录片研究.ppt

纪录片研究.ppt
时期。
而在本文中,我们更多的是以对 张以庆这三部作品的内容分析为脉络, 去探讨我国当代人文类纪录片在从平 民化时期到社会化时期的发展过程中 所经历的创作理念、纪实语态、主题 范畴以及市场背景的传承及变迁。通 过张以庆作品所蕴含的思想力、震撼 力,以及其对中国人文类纪录片创作 和审视视野带来的可贵价值去解读一 个时代变迁的趋势及特性。
纪录片发展到社会化时期,创作者们已经切实认识到了纪实
影片所承担的纪录现实社会的责任。在今天这个飞速变革的年 代,纪录者的使命正是用镜头捕捉这些普遍存在而又惊心动魄 的变化,这已经渐渐成为纪录片人的共识。选择纪录片.其实就 选择了责任,记录现实社会,纪录片人责无旁贷。” 特别是纪 录片中至关重要的这一支人文类纪录片。
正如张以庆说:“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私人化 的东西,它是作者个人描述和解释世界的一种方式 ……它同样包含了大量的想象、构思、创作的灵感 和激情以及创作者本身需要付出的艰苦的体力和脑 力劳动……摄像机一开,你就解释你所看到的,或 赋予你看到的东西某种含义了,最后播出的片子充 满了‘主观’的东西。”《英与白》的话题绝对是 中国纪录片发展史上一次很好的警示,关于它的讨 论实则是关于创作者应该如何认识纪录片的真实品 性,从而如何去发现生活、认识生活、展示生活的 过程。可以说正是张以庆这种创作理念和创作实践 ,才使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从此揭开了“‘主观 与表现’创作理念的序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平民化时期的局限性
正像上文所论述的,中国当代纪录片尽管已经开 始了对于人的关注,但由于局限在独立的个人,而 忽略了他的社会性,所以“真正把触角深入到现实 脉搏的片子并不多,相反,所选取的作为纪录片拍 摄对象的大部分人群,过于脱离现实社会的中心。 因此,他们并没能全面真实地折射或反映出这一时 期中国的社会主体形象。”所以人文类纪录片的平 民化时期在《舟舟的世界》这个时期已经达到了自 身的盛世,也意味着这一时期的终结。其实在《舟 舟的世界》中,关于这样的暗示已经出现,片中人 与社会的矛盾性已经有了初步的体现。

《纪录片拍摄实践》实践课程大纲

《纪录片拍摄实践》实践课程大纲

《纪录片拍摄实践》实践课程大纲《纪录片拍摄实践》实践课程大纲一、实践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60092S英文名称:Documentary Practice授课对象:本科生、研究生、高职生开课学期:■春□夏■秋学分/周数:2学分/16周(52学时)先修课程:无要求教学方式:案例教学、实践环节指导考核方式:考查课程简介:前期选题策划、中期拍摄、后期制作是拍摄制作纪录片的三个阶段。

《纪录片拍摄实践》课程以培养和树立大学生纪录片的创作观念为核心教学内容,根据教师指导大学生纪录片创作成果,采用案例教学方式,重点讲授大学生拍摄纪录片的题材范围与选题特点,介绍几种类型纪录片的创作,广泛涉及纪录片的中期拍摄、后期制作、撰稿等环节,使学生充分了解纪录片的基本创作规律和方法,为学生寒假、暑假期间电视纪录片的创作实践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论授课与实践创作成果相结合的教学,重点培养和训练学生纪录片作者的综合素质,追求纪录片品质,强调课后纪录片创作的实践意义与价值,是《纪录片拍摄实践》课程实践教学的根本目的和基本要求。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1、大学生拍摄纪录片的题材范围(第3周 3课时)结合学生创作实践,通过观摩《精神使人活》、《导盲犬》、《非典余生》、《来·去》,分析探讨大学生纪录片创作中的题材范围和选题特点。

涉及纪录片初中的题材价值取向、叙事结构、表现风格、拍摄手法、人物采访及话题设计。

讨论如何选择一部适合自己拍摄的纪录片,避免选题拍摄的制约因素。

课下作品观摩(4课时)罗伯特·弗拉哈迪的《北方纳努克》、《摩阿纳》、《亚兰岛人》提交电子版作业:观后感600字—1000字2、大学生纪录片的选题特点(第4周 3课时)除了广泛取材于社会现实生活的纪录片题材,历史人文题材的纪录片创作虽然有一定难度,却具有较高的社会审美价值。

将创作视野转向历史人文题材,观摩、分析《走进科举匾额博物馆》、《半个世纪的回忆》、《科举·夹带》、《爷爷奶奶的故事》。

《纪录片制作》教学大纲

《纪录片制作》教学大纲

《纪录片制作》教学大纲纪录片制作教学大纲一、介绍(100字)-纪录片的定义和特点-纪录片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影响二、纪录片制作的基本概念和步骤(200字)-确定主题和目标-剧本和故事构架的设计-研究和采访准备工作-拍摄方式和技巧-后期制作和剪辑处理三、创意和故事构架的设计(200字)-创意的激发和发展-提炼主题和故事-设计角色和结构-编写剧本和故事大纲-创新和独特的故事构架四、研究和采访准备工作(200字)-收集和整理素材-调查和研究主题-设计采访问题和提纲-寻找相关的专家和证人-确定拍摄地点和场景五、拍摄方式和技巧(200字)-摄影和构图技巧-光线和色彩的运用-深度和运动的应用-音频的录制和处理-使用专业摄影设备和软件六、后期制作和剪辑处理(200字)-录音和音效的处理-图像的剪辑和调色-字幕和标注的添加-配乐和声音特效的制作-制作和导出最终版本七、纪录片制作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100字)-真实性和客观性的追求-个人隐私和权益的尊重-主观性和立场的公正处理-工作守则和职业道德八、案例分析和实践(200字)-分析和评价经典纪录片作品-学生小组分别制作纪录片片段-互相讨论和分享作品-指导和建议学生完善作品九、总结和展望(100字)-总结纪录片制作的基本流程和技巧-展望纪录片制作的发展趋势和前景-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尝试纪录片制作的可能性总结:以上是《纪录片制作》教学大纲,内容涵盖了纪录片制作的基本概念、步骤、技巧和道德伦理问题。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纪录片的重要性和影响,并掌握纪录片制作的基本流程和技巧,从而能够独立完成一部小规模的纪录片作品。

该大纲同时鼓励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创新思考,探索纪录片制作的新可能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纪录片研究》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0011145课程类别:公共选修课程授课对象;全院各专业开课学期:春、秋季学分:2学分主讲老师:于莉莉指定教材:暂无(待出版)教学目的:电视纪录片主要是指非虚构的影视作品。

电视纪录片原来是电影厂用“电影创作手段”为新闻报道而制作的一种片种,引入电视后就成了电视纪录片,以真实地纪录现实生活为已任。

开设此课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大学本科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使他们加深对电子媒介的理解,从而学会运用电子媒介理解、认识我们生存的世界。

课程介绍:《纪录片研究》综合介绍我国和国外纪实类作品的发展历程、名家名作和主要美学流派。

在此基础上,界定纪录片和专题片的各自定义,以及在本体属性、功能、创作方式、内容形式、与受众关系等展开多方面比较。

课程讲解以理论介绍和观片相结合,帮助学生掌握纪录片和专题片这两种纪实类影视作品的不同特点和手法,形成初步的鉴赏能力和实践创作的认识。

课程内容:第一讲纪录片概论课时:1周,共2课时。

教学目的:导入课程,激发兴趣。

通过对纪录片的范畴与属性的学习,让学生对纪录片与电视纪录片有初步的概念。

一、什么是纪录片1、影视媒介与印刷媒介工具不同,但同样能自如表达创作者的主观思想,是另一种纪录历史和现实的方式。

2、优秀影视纪录片主要指非虚构的影视作品。

它的特点:(1)是创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而创作,有一定的思想性,能潜在表达创作者的主观思想;(2)是创作者在观察、发现、思考而不是即兴创作、简单判断的基础上,经过一个时间段的拍摄纪录并剪辑选择后的产物;(3)在拍摄和布局上,各部分之间有一定的逻辑关系,观众能按一定的思路解读、认识、思考和想象,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二、为什么要学习优秀影视纪录片1、提高自我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2、加深对电子媒介的理解3、从思想上作好准备,学以致用,投身这一事业每周话题(思考题):1、什么是纪录片?2、为什么要学习优秀影视纪录片?第二讲纪录片的分类课时:3周,共6课时。

教学目的:通过对纪录片的演变及学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研究中外纪录片创作观念演变,对探讨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题材1、人文类纪录片以人为核心,关注人的生活、生存、生命等人生题材。

《生活空间》制片人陈氓说:“我们不是在报道有趣的事情,而是在拍人。

行为是情感的载体、心理的外化。

报道事件本身是浅层次的,重要的是表现人”。

2、历史类如果说自然是人类生存的空间环境,历史则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时间环境。

历史的本质力量在于从一些偶然因素背后发现并把握某种必然,以史为镜,通过对历史人物活动场所的考察、对历史遗物、遗迹的体验,理解历史,理解偶然事件中的必然,提高对历史的鉴别能力、洞察能力、预测能力。

3、自然类国外有《探索发现》、《国家地理频道》等专门播放自然科学类纪录片的电视频道,其范围从人体的奥秘到宇宙万物的演变,从人类文明的探索到未来高新技术的展望,包括许多人眼所不及的地方,如海洋深处、宇宙太空、微观世界、动植物生存、生命起源等。

二、创作手法1、纪实类往往是现在进行时,截取生活的一段流程,讲述老百姓的故事。

其表现手法是真实质朴、自然流畅,解说词处于被动地位,是对拍摄内容的补充,一般不用描写手段,不需文采横溢、思想外露。

2、写意类就象雕塑一样,要有高度凝炼的概括和刻划,是对客观事物的提炼和选择,是主观情感和客观事物相结合的表达方式,注重解说词,在解说中融入个人的思想感情、哲学思想,更强调个性。

有人把纪实和写意比喻成缝纫和剌绣,前者是踏踏实实沿着针角走,后者要用针去挑明思想的情绪。

如《雕塑家刘焕章》创造一种“独白式”的解说词风格,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

3、思辩类这类节目的针对性强、宣传味浓,原来被称作专题片,是依照某一时期党的方针政策宣传要求选择题材,宣教色彩较浓,是电视政论文,特别具有中国特色,一般是围绕主题拍摄、采访、收集素材,以阐述某一个问题,画面只是配合。

如《中华之剑》、《中华之门》、《改革开放二十年》、《20年、20人》《共和国外交风云》等。

三、文化形态1、主流类纪录的是重要事件、人物或主题,通过阐述深刻的哲理、展示精神的力量、弘扬品格和情操,给人思想启迪和人生感悟,正面引导公众兴趣,达到宣传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目的。

如《邓小平》、《飞越太平洋》等,这类文字声画倾斜,画面往往沦为文字附庸。

2、精英类其题材集中于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民俗学等方面,它所追求的不是娱乐效果或宣传目的,而是力图观照人类生存处境、探索人类精神、艺术和社会发展之路,有思想的深度和美学的高度。

如《最后的山神》、《阴阳》、《三节草》等。

3、大众类这是纪录片的常态,把镜头对准社会、对准普通人,朴素地纪录其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刻划当代中国人的群像。

如中央台的《生活空间》跟踪拍摄普通人的生活,采用现在进行时,拍状态,通过影像本身说话,影像比文字灵活多义,也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和宽容。

其特点一是强调原汁原味,把现实生活一段一段完整再现,保持原貌,不任意肢解素材。

二是强调唯真不唯美,人物状态真实自然,但光线、构图、稳定性差。

三是强调观赏效果,追求运用影视手段讲故事的能力。

4、边缘类这是指一些无法进入公众传播领域,大多只能在海外参加电影节发行的一些片子。

被摄对象往往是体制外的边缘人,如吴文光的《流浪北京》、杨荔娜的《老头》、蒋樾的《彼岸》、睢安奇的《北京的风很大》等。

这类片子对真实性客观性更为器重,离生活原生态更接近,没有避讳和掩饰,尊重被摄人物的人格和性情,注重与人物的对话和交流。

但生存面临困境,有发行的困难、资金的困难。

每周话题(思考题):1、影视纪录片有哪些分类方式?2、影视纪录片的涵盖范围、文化形态和和手法?第三讲中国当代纪录片的发展课时:2周,共4课时。

教学目的:通过对有中国特色的纪录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演变过程,探讨中国电视纪录片的特点和特色。

一、80年代的纪录片1、重视文本。

根据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事先设计完整的“文本”,作为拍摄的基础。

2、依赖解说。

借用广播语言,通过播音和解说,将思想直接灌输给观众,达到耳提面命的目的。

3、声画分离。

解说为主,画面为辅,声画两张皮,与其说是纪录生活,不如说是揭示思想、宣传观念。

二、90年代的纪录片1、纪录过程。

生活本身体现为一种过程,纪录片一般以时间为顺序去纪录正在行进中的、未知生活结局的过程,在跟踪过程中,会跟出人物,情节、故事,完成客观地再现真实生活的任务。

2、声画并重。

纪录片纪录“有声有色”的世界,不忽视生活之声的纪录,这声音有同期声,当事人的现身说法,有现场声,是在屏幕上再现生活。

3、再现原生态。

对真实生活不作太多的雕琢和粉刷,尽量保留原汁原味,记录带毛边的生活。

每周话题(思考题):1、80年代和90年代的纪录片有何异同?2、纪录片的观念是如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的?第四讲纪录片的结构课时:3周,共6课时。

教学目的:通过对纪录片的结构方式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纪录片结构的定义在第一层面上包容了双重含意:一是指电视节目的外部结构;一是指电视节目的内部结构。

一、单线结构。

1、有明显的事件线索贯通始终,有头有尾,段落层次分明,强调事件的发展要有明显的因果关系。

2、时空发展顺序进行,内容按时间的过程步步推进,环环相扣,直至结束。

3、整体布局严谨规整,注意头尾的呼应,高潮的处理,段落之间的过渡,以及内在的逻辑性和因果性,形成独立封闭的自足体系。

二、复现结构。

1、内容要有可比性,能通过比较升华出一定的思想意义。

2、对比的条理要清晰。

3、对比要自然合理,不要牵强附会。

三、板块结构。

1、各段内容要相对完整。

2、各段虽相对独立,但要有整体的联系,或进展深入的趋向。

3、各段之间的转换要有明显的分隔形式。

每周话题(思考题):1、举例说明纪录片的单线结构。

2、举例说明纪录片的复线结构。

3、举例说明纪录片的板块结构。

第五讲纪录片文本创作——解说词课时:2周,共4课时。

教学目的:让学生学习纪录片解说词的创作。

一、解说词既是画面的解说,又弥补画面的不足。

1、段落之间不需要必然联系。

2、文字的长短应根据画面的长短作调整。

3、解说的顺序依据画面场景的变化而变化。

二、解说词突出画面的重点,使表意具有确切性。

1、画面表意的不确定性有赖解说词的帮助,解说词能够点明确切的概念,准确地传情达意。

2、解说词对关键信息、精彩细节进行点化、放大和展开。

三、解说词拓展画面内涵,使主题深化。

1、揭示画面背后的本质,拓展画面的内涵,升华画面的意义。

2、应把理念的阐述与具体的、合适的画面细节有机结合。

3、画面是现在的事情,但通过解说词使今天和往事产生有机联系。

每周话题(思考题):1、简述影视纪录片解说词的作用。

2、如何写作影视纪录片的解说词?第六讲纪录片文本的创作——同期声课时:3周,共6课时。

教学目的:让学生学习纪录片同期声的创作。

一、同期声的语言特点1、语言在具体的行为时空中展开,是事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份。

既使画面保持了本来的意义,又使语言具有了可靠的真实性。

2、有明显的个性化特征。

语言出自某个具体人之口,尽管是编导有意选择出来表达其意图的,但具有明确的对象性。

声音是生命的外在形式,每个人的声音,其语速、语调、语气,都有鲜明个性。

3、它能表达相对完整的抽象意思。

声音作为独立的表意因素,主要让人去听画面中人物说了些什么,而不是为了让人去看他们做了些什么。

二、访谈类同期声可表现的内容1、表现过去发生过的事情。

2、表现人物的情感和感受。

3、表现人物的观点和看法。

三、字幕的作用1、说明性,对画面作辅助性介绍,如人名、地名、时间及事实梗概,让人最简单明了地了解最基本的新闻要素。

2、强调性,对画面或语言解说所表达的意义进行强调,使人们加深对节目内容的理解。

3、信息性,作为独立的表意单元传达某种相对完整的信息,用来补充片中直接内容之外的信息。

每周话题(思考题):1、说明电视纪录片的同期声作用。

2、电视解说词和电视同期声有何异同?3、举例分析一个有影响的电视纪录片?第七讲纪录片的观念课时:4周,共8课时。

教学目的:让学生学习纪录片同期声的创作。

一、纪实和真实1、对纪实与真实的再认识。

2、纪实的属性——纪实性,力求贴近生活,走近百姓,探索生活真实。

3、纪实的风格——简洁朴实的传情达意风格。

二、纪实与写意1、与纪实相比,表现更强调个性。

2、越是表现类的纪录片,越是要体现解说词的文学性。

3、越是表现类的纪录片,越要体现艺术的美感。

三、主观与客观1、纪录片是最主观的客观纪录。

2、纪录者的主观看法,必须建立在对客观现实的正确理解和深刻认识上。

3、主观性和客观性共同支撑起纪录片的内涵。

每周话题(思考题):1、试述纪录片纪实与真实的关系。

2、举例分析一个写意类的纪录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