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16.11.24•【文号】国发〔2016〕65号•【施行日期】2016.11.24•【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国发〔2016〕6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现将《“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国务院2016年11月24日“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目录第一章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形势第一节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积极进展第二节生态环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第三节生态环境保护面临机遇与挑战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主要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第二节基本原则第三节主要目标第三章强化源头防控,夯实绿色发展基础第一节强化生态空间管控第二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第三节强化绿色科技创新引领第四节推动区域绿色协调发展第四章深化质量管理,大力实施三大行动计划第一节分区施策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第二节精准发力提升水环境质量第三节分类防治土壤环境污染第五章实施专项治理,全面推进达标排放与污染减排第一节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第二节深入推进重点污染物减排第三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第四节加快农业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第六章实行全程管控,有效防范和降低环境风险第一节完善风险防控和应急响应体系第二节加大重金属污染防治力度第三节提高危险废物处置水平第四节夯实化学品风险防控基础第五节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管理第七章加大保护力度,强化生态修复第一节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第二节管护重点生态区域第三节保护重要生态系统第四节提升生态系统功能第五节修复生态退化地区第六节扩大生态产品供给第七节保护生物多样性第八章加快制度创新,积极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一节健全法治体系第二节完善市场机制第三节落实地方责任第四节加强企业监管第五节实施全民行动第六节提升治理能力第九章实施一批国家生态环境保护重大工程第十章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第一节明确任务分工第二节加大投入力度第三节加强国际合作第四节推进试点示范第五节严格评估考核第一章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形势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住房城乡建设部、环境保护部关于印发全国城市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5-2020年)的通知
住房城乡建设部、环境保护部关于印发全国城市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5-2020年)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环境保护部(已撤销)
•【公布日期】2016.12.06
•【文号】建城[2016]284号
•【施行日期】2016.12.06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城市建设
正文
住房城乡建设部环境保护部
关于印发全国城市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5-2020年)
的通知
建城[2016]284号各省、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环境保护厅,直辖市园林绿化局(绿化市容局、市容园林委、园林事业局)、环境保护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环保局):为全面贯彻落实经国务院批准的《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3-2020年)》,切实加强城市生态保护,稳步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完善城市生态功能,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我们组织编制了《全国城市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5-2020年)》,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2016年12月6日附件:全国城市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5-2020年)。
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
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前言 (1)1“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回顾 (2)1.1“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展 (2)1.2“十三五”期间存在的主要问题 (19)1.3“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机遇 (21)2“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思路 (24)2.1指导思想 (24)2.2基本原则 (24)2.3规划范围 (25)2.4规划期限 (25)2.5具体指标 (25)3“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主要任务 (26)3.1大气环境治理 (26)3.2水环境污染治理 (29)3.3土壤与固废治理 (32)3.4农业和自然生态保护 (33)3.5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 (34)3.6污染源监控联网 (35)3.7加强监管,提高环境执法能力 (35)4“十四五”重点工程项目 (37)5保障措施 (41)5.1强化组织领导,建立环保目标责任制 (41)5.2深入开展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境意识 (41)5.3坚持依法行政,加强环境执法力度 (42)5.4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多元化环保投资机制 (43)5.5健全机构,加强环境保护队伍建设 (43)5.6定期跟踪,建立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 (43)“十四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决胜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的攻坚期。
“十四五”期间,要全面总结“十三五”期间**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成效、经验及教训,科学分析几年来环境形势的变化和发展趋势,结合国家及**省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要求,紧扣“湿地之都、生态**”城市定位,将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污染防治攻坚战,科学制定符合**市情、顺应时代要求、凝聚全市人民意志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同时坚持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环境保护工作实践,全面融入国家战略、提升城市竞争力,建设天蓝、水碧、地净的美丽新**。
1 “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回顾1.1 “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展1.1.1 污染减排成果显著“十三五”以来,共完成水减排项目**个,气减排项目**个。
全国城市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 .doc
全国城市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5-2020年)住房城乡建设部环境保护部2016年12月目录第一章城市生态保护与建设面临的形势 (1)一、主要成效 1二、突出问题 2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规划目标 5一、指导思想 5二、基本原则 5三、规划目标 6第三章主要任务与重点工程 10一、城市生态空间保护与管控10二、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与生态修复12三、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14四、城市污染治理与市政环境基础设施建设15五、海绵城市建设19六、城市资源能源节约与循环利用21七、绿色建筑和绿色交通推广22八、风景名胜区生态保护24第四章政策与保障措施26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考核机制26二、健全法规政策,完善监管评估26三、增加政府投入,拓宽资金渠道26四、加大科技支撑,强化示范推广27五、倡导绿色生活,鼓励公众参与27 附件1编制说明28附件2指标说明及计算方法37第一章城市生态保护与建设面临的形势一、主要成效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我国城市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进入了新阶段,取得了显著成效。
——城市园林绿化水平不断提升,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城市绿地规模总量快速增长,全国城市公园绿地总面积由2004年底的25.2万公顷增加到2014年底的58.2万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2004年底的7.39平方米增加到2014年底的13.08平方米。
城市绿地率从20世纪90年代的20%左右,稳定增长到目前的36.29%1,绿地面积增长速度远高于城市面积和城市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
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取得丰硕成果,截至2015年,有310个城市创建成为“国家园林城市”,7个城市创建成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城市绿地建设与管养投资规模逐步扩大,园林绿化投资占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固定资产总投资额比例连续五年超过10%2,社会投资参与力度不断加大。
——城市环境污染治理力度不断加大,环境设施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主要污染物减排成效显著,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氮1数据来源:根据《全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历年数据整理2数据来源:根据《全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历年数据整理氧化物排放总量、单位GDP能耗等持续下降,超额完成减排目标。
建设生态保护区的规划方案
建设生态保护区的规划方案一、引言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自然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破坏。
为了保护珍稀物种、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保护区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将从生态保护区的概念、建设目标、规划原则、建设步骤、管理措施等方面,提出一套完善的建设生态保护区的规划方案。
二、生态保护区的概念生态保护区是指为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维护生态平衡、保护自然资源而划定的特定地域范围,其中包括陆地生态保护区和海洋生态保护区。
生态保护区的建设旨在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建设目标1. 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生态保护区的首要目标是保护珍稀濒危物种,为它们提供安全的栖息地,保护它们的繁衍生息。
2. 维护生态平衡:生态保护区的建设旨在维护生态平衡,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发展。
3. 保护自然资源: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应注重保护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水资源、植被等,以保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可持续利用。
4. 促进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通过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等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
四、规划原则1. 生态优先原则: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应以生态保护为首要原则,确保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2. 科学规划原则:生态保护区的规划应基于科学研究和调查,充分了解当地的生态环境特点和生物多样性情况。
3. 可持续发展原则: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通过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等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
4. 参与共治原则: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应广泛征求相关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多方共治的格局。
五、建设步骤1. 生态评估:对拟建生态保护区的生态环境进行评估,包括植被、动物种群、土壤质量等方面的调查和分析,为后续规划提供依据。
2. 规划设计:根据生态评估结果,制定生态保护区的规划设计方案,包括保护区范围、生态修复、生态旅游开发等内容。
3. 设施建设:按照规划设计方案,进行生态保护区的设施建设,包括栖息地修复、生态步道建设、环境监测设施建设等。
环境保护部关于印发《“十二五”全国环境保护法规和环境经济政策建设规划》的通知
环境保护部关于印发《“十二五”全国环境保护法规和环境经济政策建设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环境保护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11.11.01•【文号】环发[2011]129号•【施行日期】2011.11.0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环境保护部关于印发《“十二五”全国环境保护法规和环境经济政策建设规划》的通知(环发[2011]12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辽河保护区管理局,解放军环境保护局,各直属单位:为指导和推进全国环境保护法规和环境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印发的《“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环境保护部“十二五”规划总体安排中关于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法规政策体系,实施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等相关要求,我部组织编制了《“十二五”全国环境保护法规和环境经济政策建设规划》。
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附件:“十二五”全国环境保护法规和环境经济政策建设规划二○一一年十一月一日附件:“十二五”全国环境保护法规和环境经济政策建设规划目录一、“十一五”环境保护法规和环境经济政策建设基本情况(一)环境保护法规建设1、主要进展2、存在问题(二)环境经济政策建设1、主要进展2、存在问题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二)规划原则(三)主要目标三、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一)环境保护法规建设1、做好《环境保护法》修订2、完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3、推动环保行政法规进程4、加快环保部门规章步伐5、积极参与其他领域立法6、大力支持地方环保立法7、推进环境经济政策法制化8、开展环境立法后评估9、探索环境司法保障机制10、创新环境立法模式(二)环境经济政策建设1、推动现有税制“绿色化”2、完善环保收费制度3、改革环境价格政策4、深化环境金融服务5、健全绿色贸易政策6、建立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7、构建生态补偿机制8、完善公共财政支持环保政策9、制定和完善环境保护综合名录10、推进污染损害鉴定评估四、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协调(二)加大经费保障(三)建设人才队伍(四)强化培训宣传(五)扩大公众参与为指导和推进全国环境保护法规和环境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印发的《“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环境保护部“十二五”规划总体安排中关于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法规政策体系,实施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等相关要求,特制定本规划。
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编制方案
contents •背景与意义•指导思想与原则•规划目标与任务•重点领域与工程•保障措施与建议•实施方案与时间安排•影响预测与风险评估•环境影响评价与公众参与目录01背景介绍政策推动社会期待生态环境保护的迫切性编制意义促进可持续发展保障公共健康推动绿色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01指导思想与原则01总体目标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保护与修复取得实效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010203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主要任务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重大工程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提升环境风险防控能力01空气质量改善细颗粒物(PM2.5)浓度下降01臭氧污染协同控制02实施清洁能源替代031水环境治理23到2025年,全国地表水Ⅰ至Ⅲ类水体比例达到85%,重点流域水质进一步改善。
水质改善加强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开展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排查整治,提升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
饮用水安全保障全面启动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推动河湖长制落实,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
黑臭水体治理土壤污染防治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细调查,基本摸清各类土壤污染底数。
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强化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
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开展土壤污染风险评估和风险管控,有效防范重金属等面源污染风险。
010302生态保护与修复03020101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专项小组加强部门协作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法规体系推行环保信用管理健全法规政策设立专项资金设立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的环保建设。
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进入环保领域,推动环保产业发展。
加大资金投入开展全民环保宣传教育,加强媒体宣传,提高公众对环保的认识和意识。
加强学校环保教育将环保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培养一代代环保意识强的人才。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加强宣传教育VS01建立工作小组组建由环保专家、政府官员、科研人员等组成的规划编制工调研与资料收集开展深入的调研活动,收集相关政策、法规、标准及技术资料。
全国草原生态保护建设规划
全国草原生态保护建设规划来源:农牧业局点击次数:843内容概括正文生态环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前提,是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大问题。
党中央和国务院作出了保护、建设生态环境,再造秀美山川的重大决策,1998年11月,国务院印发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根据《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对草原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总体要求,结合我国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的实际,制定《全国草原生态保护建设规划》。
一、草原在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我国拥有各类天然草原近4亿公顷,占全球草原面积的13%,占全国国土面积的41.7%,在我国农田、森林和草原等绿色植被生态环境中占63.7%,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因此,草原生态的保护建设是全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草原作为绿色屏障,对维持生态平衡、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及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发挥着重大作用。
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草原生态的保护建设有利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生态安全和资源安全天然草原是一种可更新的自然资源,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不仅可以为人类提供物质和能量,而且具有较强的固沙防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等生态功能。
我国地形西高东低,草原大都位于黄河、长江、淮河、珠江等几大水系的源头和上中游地区,面积大,分布广,是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生态屏障,对减少地表水土冲刷、大江大河泥沙淤积,降低水灾隐患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我国草原退化严重,已沙化和表土覆沙的草原达8000万公顷,这些沙化草原位于我国中部和东部地区的上风头,冬春季节,植被稀疏,风起沙扬,是我国沙尘暴的主要沙源地和尘源地。
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对减少土地裸露、地表径流和防止沙尘暴等,从而对保护和改善我国生态大环境具有显著的作用。
(二)草原生态的保护建设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组成部分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内容之一。
中央提出,西部开发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争用5到10年时间,使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有突破性进展,西部开发有一个良好的开局。
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概述
《中国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是我国综合性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是困难时期
生态环境保护的总路线,既是改革发展的重要指导,也是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要依据。
规划全面部署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各项任务,为有效解决各类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重要
的政策思路。
主要内容
1、加强治理弱项,建立健全综合治理体系。
加快推进重要生态功能区自然生态体系
保护发展,深入开展全面水土保持。
2、预防灾害,建立防洪灾害综合机制。
优化水污染治理,全面推进水环境质量改善,建立健全森林荒漠化、石漠化综合防治机制。
3、加大科技投入,推动现代生态文明建设。
探索建立生态文明新机制,开展现代生
态衍生服务,完善环境资源利用价值评估体系。
4、建立立体治理制度,实施细化管理制度。
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素质,开展群众
性人文环境保护,完善重大生态环境行动计划体系。
总结
《中国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旨在落实中央和国家关于绿色发展的战略部署,
为实现实现新发展方式及美丽中国壮丽提供科学依据,强调科学决策、科学投入,以及科
学管理等方面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落实预防性治理和细化管理措施,旨在积极推进
生态环境健康。
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_2013_2020年_印发_
资源环境与发展2014年第1期!!!!!!!!!!!!!!!!!!!!!!!!!!!!!!!!!!!!!!!!"!!!!!!!!!!!!!!!!!!!!!!!!!!"!!!!!!!!!!!!!!!!!!!!!!!!!!!!!!!!!!!!!!!!"!!!!!!!!!!!!!!!!!!!!!!!!!!"小资料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3-2020年)》印发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气象局等12家部委联合印发了《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3-2020年)》(简称《规划》),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生态保护和建设的行动纲领。
《规划》提出了强化生态建设的气象保障、防治水土流失、推进重点地区综合治理、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地下水资源以及森林、草原、荒漠、湿地与河湖、农田、城市、海洋七大生态系统等十二项建设任务。
《规划》进一步指出,建立和完善人工干预生态修复和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完善生态脆弱区、易灾地区无人生态气象观测站和土壤水分观测站布局。
在相关部门监测的基础上,强化生态气象综合监测评估预警能力建设,以地面监测数据和风云系列卫星遥感资料为主要信息源,构建生态气象业务服务平台,开展生态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生态保护与建设气候可行性论证等工作。
开展生态服务型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配备高性能人工影响天气飞机,建设作业指挥平台,合理配置新型高效增雨防雹火箭等地面作业系统,科学布局人工增雨防雹作业基地,改扩建人工增雨(雪)标准化作业点,大幅度提高作业覆盖面积,强化生态建设的生态保障。
《规划》提出了三方面的生态建设气象保障重点工程建设:一是生态气象观测网络建设,改扩建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城市等生态气象观测站,新增生态小气候观测站、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以及生态气象灾害移动调查系统,初步建成以实时资料为主的生态气象立体监测及数据传输网络;二是生态气象业务服务平台建设,建立生态气象综合监测评估预警指标体系,建立地面监测、卫星遥感数据存储及加工系统,建立生态气象综合业务平台及信息发布和共享系统,开展生态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生态保护与建设气候可行性论证服务;三是生态服务型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在各重点生态区加强人工增雨(雪)和防雹作业,建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基地,建设气象作业指挥服务平台,健全生态服务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体系,增加生态用水。
“十五”国土资源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
国土 资源 部
二0 0一 年 五 月 十 日
“ 五 " 国 土 资 源 生 态 建 设 和 环 境 保 护 规 划 十
国土资源生态 建设 和环境保 护是 国家生态 建设 和环 境保护工作 的重要 组成部分 。为保 障 国家在 国土资源领 域实施可持续 发展战略 ,贯 彻 中央关 于人 口资源环境 的基本 国策 ,促 进资 源合 理利用 ,有效 保护生态环 境 ,根据 《 国民经济 和社 会发展第 十个 五年 计划纲要》 及有关 重点专项规划 和 《 国土资源 “ 十五”计划纲 要》 ,制定本 规划 。 《 规划 》 以 20 0 0年为基期 ,20 0 5年为规划 目标期 。 《 规划》 的范 围未包 括香港特别行政 区 、澳 门特别行 政区和台湾省 。
一
、
国土资源 生态建设和环 境保护的形势
( ) 主要 成 就 一
1 .法制建设 不断完 善 。 “ 五”期 间 ,国家修 订 了 《 产资 源法> 《 九 矿 、 土地 管 理 法> 和 《 海洋环 境保护 法》 ,发 布 了配套 的行 政法 规 ,制定 了一 系列 资源 和环 境保护 的办 法 ,建 立 、 完 善 并 执 行 了 土 地 用 途 管 制 、基 本 农 田保 护 、矿 业 权 管 理 、矿 山 生 态 环 境 保 护 和 地 质 环 境 保
一
批 珍 贵 的地 质 遗 迹 和 地 质 景观 及 海 洋 生 物 多样 性 得 到 有 效 保 护 。
4 国土资源与 生态环境监测预警工作取得进展 。开展 了对全 国 6 个 大 、特 大城市 土 地 . 6
自然保护地建设及生态示范工程建设方案(一)
自然保护地建设及生态示范工程建设方案产业结构改革是指通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自然保护地建设及生态示范工程是产业结构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以下是一个详细的方案。
一、实施背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及生态示范工程的目标。
二、工作原理自然保护地建设及生态示范工程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原理实现:1. 保护自然资源:建立自然保护地,划定保护范围,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2. 恢复生态系统:通过生态修复、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等措施,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3. 推动绿色发展:通过生态示范工程,引导和推动相关产业向绿色发展方向转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三、实施计划步骤自然保护地建设及生态示范工程的实施计划步骤如下:1. 制定规划:根据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状况,制定自然保护地建设及生态示范工程规划,明确建设目标和任务。
2. 划定保护范围:根据生态系统的分布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需求,划定自然保护地的保护范围,并建立管理机构。
3. 实施保护措施:通过加强监测和巡护,严格控制人类活动对自然保护地的影响,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
4. 进行生态修复:对受损的生态系统进行生态修复,包括植被恢复、水土保持、土壤改良等措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恢复能力。
5. 推动绿色发展:通过生态示范工程,引导相关产业向绿色发展方向转变,推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改善。
四、适用范围自然保护地建设及生态示范工程适用于全国各地,特别是生态环境脆弱、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如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区、森林公园等。
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
附件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3~2020年)二○一三年十月前言我国疆域辽阔、海陆兼备,地貌类型和海域特征多样,形成了复杂的自然生态系统,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时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了巨大压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提高生态承载力,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容;是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要求。
2011—20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矛盾凸显期。
为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根据我国生态保护与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党中央、国务院对生态保护与建设提出的新要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制了《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3~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的行动纲领。
建设生态文明涉及生态建设、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容。
在规划体系上,“十二五”期间国家级专项规划整体预案明确将生态建设、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规划分开编制,相互衔接,以提高规划的指导性和针对性,在实施过程中也便于操作。
为此,《规划》容界定为“以自然生态资源为对象开展的保护与建设”。
《规划》是在国务院1998年印发的《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2000年印发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基础上编制的,具有以下几个新的特点:一是更加注重生态保护,将规划名称确定为《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二是增加了海洋区,《规划》围扩展为全国陆域、水、领海及管辖海域;三是调整了区划布局,将与其他区域存在重叠的草原区分别纳入其他区域中,将平原区单独列出;四是确定国家层面的建设重点为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北方防沙带、东北森林带、南方丘陵山地带、近岸近海生态区等集中连片区域和其它点块状分布的重要生态区域,构建“两屏三带一区多点”为骨架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五是细化了建设容,提出了森林、草原、荒漠、湿地与河湖、农田、城市、海洋七大生态系统和防治水土流失、推进重点地区综合治理、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地下水资源、强化气象保障等十二项建设任务。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建设规划
附件: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建设规划编制技术导则环 境 保 护 部二〇一〇年四月九日— 3 —目 录1 总则 (5)1.1工作目的 (5)1.2指导思想与原则 (5)1.2.1指导思想 (5)1.2.2基本原则 (6)1.3编制依据 (7)1.4规划期限、范围 (7)2 规划编制工作程序 (8)2.1组织实施 (8)2.2调查、收集资料 (8)2.3编制规划大纲 (8)2.4编制研究报告和规划文本 (8)2.5规划论证及公众参与 (9)3 规划成果要求 (9)3.1规划研究报告 (9)3.2规划附图 (9)3.3规划文本 (10)附一: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建设规划报告书编写提纲 (11)附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建设规划报告书编写说明 (14)— 4 —— 5 —1 总重点生态功能区是指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蓄洪水、防风固沙、维系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的区域,需要国家和地方共同管理,并予以重点保护和限制开发的区域。
保护和管理重点生态功能区,对于防止和减轻自然灾害,协调流域及区域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国家和地方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为规范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推动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管理和建设,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发〔2000〕38号)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纲要》(环发〔2007〕165号),制定《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建设规划编制技术导则》。
本导则适用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建设规划的编制。
地方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建设规划可参照本导则编制。
则1.1 工作目的通过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建设和管理,保护、恢复和提高区域水源涵养、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调蓄洪水、保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维护和提高区域提供各类生态服务和产品的能力,促进重要生态功能区经济社会和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推动我国主体功能区发展空间格局的形成。
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
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关乎着我们的健康、福祉以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生态环境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压力,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资源短缺、土壤污染等。
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一、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与问题当前,我们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
首先,气候变化是全球性的挑战,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如暴雨、干旱、高温等,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其次,生物多样性持续减少,许多物种面临灭绝的危险,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再者,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严重,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用水,也制约了工农业的发展。
此外,土壤污染导致土地质量下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同时也威胁着食品安全。
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土地被开发,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城市的热岛效应加剧,空气质量下降。
工业生产和能源消耗排放的大量污染物,使得大气污染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同时,农业面源污染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以及畜禽养殖废弃物的排放,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
二、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为了应对上述问题,我们需要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
短期目标可以设定为在一定时间内,有效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减少生态破坏的行为,提高环境质量,使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改善。
中期目标则是进一步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生态环境的稳定好转。
长期目标是建立一个健康、稳定、可持续的生态环境系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具体而言,在空气质量方面,要努力降低主要污染物的浓度,提高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的比例;在水资源保护方面,要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保障饮用水安全,减少水污染;在土壤保护方面,要降低土壤污染风险,修复受污染的土壤,提高土壤质量;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要增加保护地面积,保护濒危物种,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稳定。
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编制方案
自然保护区建设
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地。
退耕还林还草
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增加森林覆盖率和草原植被覆盖率。
矿山生态修复
对矿山进行生态修复治理,恢复矿山生态环境。
05
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与制度保障
政策法规体系完善
制定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法规
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政 策法规,明确各级政府和部门的职责和任务。
02
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空气质量状况
01
02
03
空气质量指数
包括PM2.5、PM10、 SO2、NO2等污染物的浓 度水平,以及臭氧、重金 属等其他污染物的状况。
空气质量达标率
根据不同区域和时间段的 监测数据,统计空气质量 达标的天数和比例。
空气质量变化趋势
分析过去几年空气质量的 变化趋势,以及未来可能 的变化趋势。
01
由相关部门领导组成,负责规划实施的统筹协调和监
督检查。
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
02 各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确保规划
目标任务得到有效落实。
加强跨部门协作
03
各部门之间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建立
加大财政资金投入
各级政府应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点支出领域,确保规划实施所需 资金得到保障。
水环境质量状况
水质状况
包括地表水、地下水、饮 用水源地等不同类型水体 的水质状况,以及不同区 域和时间段的监测数据。
水质达标率
根据不同区域和时间段的 监测数据,统计水质达标 的水体比例和达标天数。
水质变化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附件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3~2020年)二○一三年十月前言我国疆域辽阔、海陆兼备,地貌类型和海域特征多样,形成了复杂的自然生态系统,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时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了巨大压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提高生态承载力,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要求。
2011—20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矛盾凸显期。
为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根据我国生态保护与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党中央、国务院对生态保护与建设提出的新要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制了《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3~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的行动纲领。
建设生态文明涉及生态建设、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内容。
在规划体系上,“十二五”期间国家级专项规划整体预案明确将生态建设、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规划分开编制,相互衔接,以提高规划的指导性和针对性,在实施过程中也便于操作。
为此,《规划》内容界定为“以自然生态资源为对象开展的保护与建设”。
《规划》是在国务院1998年印发的《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2000年印发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基础上编制的,具有以下几个新的特点:一是更加注重生态保护,将规划名称确定为《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二是增加了海洋区,《规划》范围扩展为全国陆域、内水、领海及管辖海域;三是调整了区划布局,将与其他区域存在重叠的草原区分别纳入其他区域中,将平原区单独列出;四是确定国家层面的建设重点为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北方防沙带、东北森林带、南方丘陵山地带、近岸近海生态区等集中连片区域和其它点块状分布的重要生态区域,构建“两屏三带一区多点”为骨架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五是细化了建设内容,提出了森林、草原、荒漠、湿地与河湖、农田、城市、海洋七大生态系统和防治水土流失、推进重点地区综合治理、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地下水资源、强化气象保障等十二项建设任务。
《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等进行了衔接。
《规划》是行业和地方编制相关专项规划的重要依据。
目录第一章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形势 (1)一、主要成效 (1)二、面临形势 (3)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8)一、指导思想 (8)二、基本原则 (8)三、规划目标 (9)第三章总体布局 (13)一、生态保护与建设区域布局 (13)二、生态保护与建设重点 (20)第四章生态保护与建设主要任务 (26)一、保护和培育森林生态系统 (26)二、保护和治理草原生态系统 (28)三、保护和修复荒漠生态系统 (29)四、保护和恢复湿地与河湖生态系统 (30)五、保护和改良农田生态系统 (31)六、建设和改善城市生态系统 (33)七、保护和整治海洋生态系统 (34)八、防治水土流失 (36)九、推进重点地区综合治理 (37)十、保护生物多样性 (39)十一、保护地下水资源 (41)十二、强化生态建设的气象保障 (42)第五章政策与保障措施 (45)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规划责任 (45)二、加大政策扶持,拓宽资金渠道 (45)三、深化体制改革,增强动力活力 (45)四、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治理成效 (46)五、健全法制体系,完善监督管理 (46)六、加强宣传发动,引导社会参与 (47)七、强化生态监测,保障规划实施 (47)附图1.全国森林资源分布图2.全国草原类型分布图3.全国沙化土地分布图4.全国荒漠化土地分布图5.全国水土流失分布图6.全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示意图7.全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分布示意图8.中国海岸带及海洋重要生态分区示意图9.全国年降水量年代际变化图10.全国年平均气温年代际变化图11.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分区示意图第一章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形势一、主要成效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放在突出地位。
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战略部署,各级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为改善我国生态环境作出了巨大努力。
一是各级政府把生态保护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在政策、机制、资金、技术、宣传等方面对生态保护与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二是国家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水土保持、“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和石漠化综合治理等一系列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形成了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新格局;三是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加强了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典型生态系统、重点野生动植物资源、重要水源涵养区等保护;四是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和治理模式,强化生态保护与建设人才培养和农民培训;五是实施了一系列促进农民增收的生态保护与建设措施,夯实了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群众及社会基础;六是进一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草原承包经营制度改革和水土保持机制创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七是逐步完善了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法制体系和执法体系,法制保障和执法能力不断加强;八是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调动了各方参与生态保护建设的积极性。
我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取得了显著成效。
——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成效显著。
1998年以来,累计造林711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从16.55%提高到20.36%,森林面积从1.59亿公顷增加到1.95亿公顷,森林蓄积从113亿立方米增加到137亿立方米。
——草原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取得显著进展。
1998年以来,累计治理“三化”草原1.1亿多公顷。
禁牧休牧轮牧草原面积达到1.08亿公顷。
治理区初步遏制了草原生态加速退化的趋势。
——荒漠生态系统生态整体恶化趋势初步遏制。
沙化土地治理力度进一步加大,沙化土地面积减少。
根据第四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沙化土地年均净减少1717平方公里。
——湿地与河湖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取得积极进展。
全国50.3%的自然湿地得到了较有效保护,重点湿地区域的保护管理能力加强。
在重要内陆河流域及重点生态脆弱区实施了水资源合理调配、人工增雨、水生资源养护等综合措施,促进了湿地与河湖生态恢复。
——农田生态系统保护与改良取得一定成效。
1998年以来,通过开展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区)建设,有效提高了耕地蓄水抗旱和生产能力;通过治理中、低盐碱度农田,实施保护性耕作,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农田土壤结构和肥力得到明显改善。
——城市生态质量有所改善。
全国各城市深入开展园林绿化建设,推广先进绿化技术;强化绿线管制,对绿化成果和城市湿地进行严格保护。
目前,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1.18平方米。
——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积极推进。
加强了局部海域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珍稀濒危海洋生物、珍贵经济鱼类等重要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
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修复、整治进度进一步加快。
开展了海洋伏季休渔、海洋牧场建设和增殖放流等工作。
——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作成效明显。
在长江上中游、黄河中上游、珠江上游和东北黑土区等区域开展水土保持重点治理,1998年以来,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万平方公里,治理小流域4万多条,覆盖600多个水土流失严重县,年土壤侵蚀总量减少了8亿吨。
——生物多样性保护日益加强。
进一步加强了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动植物资源保护,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各类保护区面积达到国土面积的17%;加快了野生动植物迁地保护和种质资源异地保存;强化了外来入侵物种预防控制。
二、面临形势我国生态保护与建设面临的总体形势是,工程治理区呈现生态改善的良好势头,但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逆转的潜在威胁依然存在;全国生态整体恶化态势趋缓,但尚未得到根本遏制,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态保护压力依然较大。
生态领域存在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地退化、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灾害频发、海洋自然岸线减少、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各类气象灾害增多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在推进我国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区域之间、生态系统之间生态保护与建设进展不平衡;二是同我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实际需求相比,投入还有很大差距;三是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科技支撑薄弱,科学性不强;四是生态脆弱区农民增收缓慢,贫困发生率高。
当前,生态问题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生态产品仍然是我国短缺的重要产品之一,生态差距仍然是我国与发达国家重要的差距之一。
我国现阶段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水土流失严重。
全国水土流失面积295万平方公里,年均土壤侵蚀量45亿吨,导致江河湖库淤积、崩岗和耕地损毁,每年淤积水库库容16.24亿立方米、损毁耕地6万多公顷。
长江上中游、黄河中上游、珠江上游和东北黑土区等地区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土地沙化和石漠化问题突出。
全国沙化土地面积173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三北”地区;石漠化土地面积12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贵州、广西和云南。
严重的土地沙化和石漠化导致沙尘暴频发、耕地草地质量降低、人类生存空间缩小、贫困加剧。
——自然湿地萎缩、河湖生态功能退化。
湿地开垦、淤积、污染、缺水仍然严重,导致湿地面积缩减,生态功能降低或丧失。
部分河湖水污染严重,局部地区地下水超采,经济社会用水挤占生态用水,导致河流径流量减少,湖泊水面缩小,水生态破坏严重;北方主要河流年均挤占河道内生态用水约132亿立方米。
——森林资源人均水平低,质量不高。
我国人均森林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3%,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8%;林分结构不合理,中幼龄林比例高;宜林地质量差,造林难度大;局部地区乱垦滥占林地问题严重,制约了森林生态系统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固碳增汇等生态功能的充分发挥。
——草地退化严重。
我国草原超载过牧仍然严重,可利用天然草原90%存在不同程度退化,中度以上明显退化的接近50%,生产力水平低,生态系统脆弱。
——农田质量下降。
农田开发过度,投入结构不合理,导致土壤结构破坏,养分不平衡,土层变薄,酸化、次生盐渍化加重。
东北地区耕地有机质含量大幅度下降,黑土腐殖质层厚度变薄;松嫩平原盐渍化土壤每年增加1%以上。
——城市人居生态环境压力巨大。
城市生态建设与城市人口增加、规模扩大不相适应,绿地总量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