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心律失常处理专家共识-版

合集下载

2024最新专家共识: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应用

2024最新专家共识: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应用

2024最新专家共识: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应用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电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发生异常。

根据发生原理,可以大致分为两大类:冲动形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

冲动形成异常包括窦性心律失常和异位心律失常。

冲动传导异常包括生理性传导异常、病理性传导异常和房室间传导异常。

药物治疗是心律失常治疗的基本手段,抗心律失常药物(ADD)种类繁多,且不同药物的作用机制各不相同。

本文将根据我国最新发布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做一重要内容梳理。

一.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治疗原则1.明确心律失常的治疗目的首先评估药物治疗的必要性。

无器质性心脏病或无明显症状、不影响预后的心律失常,多不需治疗。

心律失常治疗的目的主要是缓解症状或减少心律失常对心功能和心肌缺血等的影响,不应都以消灭或减少心律失常为主要目标,且应重视药物的安全性。

2.兼顾基础心脏疾病的治疗心律失常多与其他疾病伴发。

心律失常的治疗需在基础疾病已有的治疗证据和指南基础上,权衡心律失常治疗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3.正确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依据药物的抗心律失常谱,当多种药物存在相似作用时,需考虑器质性心脏病及其严重程度和药物不良反应。

避免影响或忽视基础疾病的治疗而过度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或因顾虑药物不良反应而不用药或给药剂量不足。

4.协调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符合非药物治疗适应证者,应根据指南进行推荐,药物用于提高疗效或减少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放电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主要考虑电转复/除颤或起搏等。

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及其作用机制1.I类药物(钠通道阻滞剂):抑制峰钠电流(INa)可降低心房、心室肌和心脏传导系统动作电位(AP)幅度和最大除极速率,增高兴奋阈值,减慢传导,抑制异位自律性和阻断折返激动。

2.n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包括选择性βi受体阻滞剂美多洛尔和比索洛尔,非选择性B受体阻滞剂普蔡洛尔和纳多洛尔,及兼有B和Od受体阻滞作用的卡维地洛等。

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专家共识(节选一)

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专家共识(节选一)

1 987q 稳心 颗 粒 治疗 心 失 常 的研 究 合 的实验模型 ,发现 JH稳心 颗粒能抑 心 悸 不 宁 、气短 乏 力 、头 晕 心 烦 、夜 寐 不
成为 【I】 研究 院 课题 ;1991 q! ̄/lJ为 “八 ” 制 Brugada综 合 的 tL,电 j 攻心 律 失常 表 安 、咖 』:cj胸痛 等症
2010 ̄-1]2012q 进 仃 了稳 心 颗 疔 房 则为悸 ” 综 卜昕述 ,心悸病 机 多为气阴两
HJI组织剁 体动物等小同水 卜的研 结 性 甲.搏 、室性 搏 的 随 fJ【、双肖 、安慰 剂 席 、心脉不畅,放以稳心颗 粒益 气养I;月、
果 证实 稳 心 埘 rl,头 喊 、氯 化#[J!、肾 } 刈 照 的多 f1心 临床 研 究 , 阜 外 心 管 病 卞 心 复 脉 、活 m 坎瘀 、定悸 安 神 二 是顿
专豳 -W c,
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
删 jil 专业委员会
专家共识 (节选一)
中 国 生 物 医 学 工 程 学 会 心 律 分 会 、 中国 中西 医 结 合 学 会 脑 心 同 治 专 业 委 员会

同 治 专 栏
■··—-——— ———————
一 、 研 究 发展 史
减 少 后 除 橄 、迟 后 除 }岐硬T波 电 交 幸聿的 三 L 、琥 珀 和十f松 五 味 『f]约 组 成 党参 为
辨 iit!i仑治 沦 .晰 伤寒 沦 》 ”脉纳 刺激 诱 发的 房颤 . 宵明 的预 防 和终 止 作 行 瘀 止 血 定 痛 ,兼 有 补 益 之 力 ;琥 珀 1f
代 ,心 动 悸 . 一.2012q-在 “Heat1 Rh ̄lluI1”杂 志 发 平 .活血 化 瘀 ,兼平 肝 发 神之 效 ; }_r松 H

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基层版)解读PPT课件

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基层版)解读PPT课件

特殊人群的室性心律失常 管理
针对老年人、孕妇、儿童等特 殊人群的室性心律失常管理进 行专门阐述,提供个性化的治 疗和管理建议。
02
室性心律失常概述
定义和分类
定义
室性心律失常是指起源于心室的心律 紊乱,包括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等。
分类
根据发生机制和心电图表现,室性心 律失常可分为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尖端扭转型室 性心动过速等类型。
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 基层版)解读
汇报人:xxx
2023-12-19
CONTENTS
• 引言 • 室性心律失常概述 • 基层医疗机构在室性心律失常
管理中的角色 • 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策略 • 特殊人群的室性心律失常管理 • 室性心律失常的并发症及预防
策略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提高室性心律失常的诊疗水平
妊娠期女性
要点一
妊娠期女性室性心律失常特点
妊娠期女性由于生理变化,如血容量增加、心脏负担加重 等,容易出现室性心律失常。此外,妊娠合并心脏病、高 血压等疾病也可能导致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要点二
治疗策略
针对妊娠期女性的室性心律失常,治疗策略应以保障母婴 安全为前提。对于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患者,可采取观察 或药物治疗;对于症状严重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 虑射频消融等手术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患者 的病情变化及胎儿状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加强 患者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猝死的风险评估及干预措施
风险评估
根据患者的病史、家族史、心电图等检查结果,综合 评估猝死的风险。
干预措施
对于高危患者,应积极采取干预措施,如植入ICD、 进行射频消融术等,以降低猝死风险。

-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

-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
• 治疗不到位和过度治疗的现象比较普遍
有关心律失常紧急处理的指南
国际指南: ——2006ACC/AHA/ESC 室性心律失常的诊疗和心源性猝死的预防指南 ——2010AHA心肺复苏指南 ——2010ESR心肺复苏指南 ——2010ESC房颤处理指南 ——2011AHA房颤指南更新 ——2008胺碘酮应用指南 ——2004ACC/AHA心肌梗死治疗指南有关章节 ——2005年ESC急性心衰指南等相应章节 ——2009年ESC ST抬高心肌梗死处理指南有关章节 ——2012ESC房颤处理指南更新
2.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
房颤的分类
• 初发性(Primary):初次发作
• 阵发性(Paroxysmal):持续一般小于48h,亦有 持续到7天或以上者,能自动转回窦性心律
• 持续性(Persistent):不能自动转回窦律,但经过药 物或其他方法治疗后可能转回窦律
• 持久性(long-standing persistent) :房颤持续超过1 年,难以转回窦律,但准备导管消融
编写组织
• 主办: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学分会会 ——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委员会 ——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
• 主审:胡大一 • 顾问专家:蒋文平 • 专家委员会 • 组织编写:朱俊 • 起草负责人:杨艳敏
《共识》 起草过程
• 2012年1月开始筹备, •专家委员会4次讨论, •8次区域专家审稿会, •征询2000多名临床医生意见 •2013年5月《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正式发表
心律失常紧急处理原则 一 识别和纠正血液动力学障碍
异位心动过速
评估患者血液动力学状况: 有否低血压
进行性缺血性胸痛 急性心力衰减或心力衰减加重

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

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
AF与栓塞:AF持续48小时即可形成心房附壁血 栓,左心耳是最常见的血栓附着部位。
心房颤动的分类
首次诊断AF发作(初发房颤)
阵发AF(通常小于48h) 持续性AF(大于7天) 长程持续性AF(大于1年)
永久性AF
按其发作特点和对治疗的反应分类
分类
初发性(Primary):初次发作 阵发性(Paroxysmal):持续一般小于48h,亦有持续到7天或以上者,能
二、室上性心动过速
分为广义与狭义室上速。 特指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和旁路参与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AVRT) 阵发性室上速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中青年,突发突止 一般有反复发作史,发作时多为规则的窄QRS心动过速,R-R间期绝对均
齐。 首次发作一般在青少年或中年,极少老年开始发病 注意与房速和窦性心动过速的鉴别
心律失常与血液动力学
血液动力学不稳定,可以是心律失常造成,也可以是在有 基础疾病的情况下发生心律失常所致
1.急性心肌梗死时发生多形室性心动过速 2.在稳定的慢性心功能不全的基础上出现恶性心律失常 3.原发性室性心律失常:如原发性室颤,先天性长QT综合征,
短联律间期室速,儿茶酚胺敏感性室速等。
心律失常产生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原因
急性心律失常识别流程
二、基础疾病和诱因的治疗
既往有无心脏病? 既往有无类似发作? 本次发作的情况和时间 目前用药情况?
采集病史
体格检查
实验室检查
基础疾病
1. 器质性心脏病 2. 心肌缺血 3. 心力衰竭
常见诱因
1. 电解质紊乱 2. 血气和酸碱平
衡紊乱 3. 药物因素 4. 内分泌疾病
心律失常诊断
自动转回窦性心律 持续性(Persistent):不能自动转回窦律,但经过药物或其他方法治疗后可

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专家共识(节选二)

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专家共识(节选二)

物 , 采 用 乌头 碱 、氯 化 钡 、心 肌 缺 m 再 表 资 料 )
血或心 衰等 ).晚钠 电流会增 大 ,导 致
灌 注 的 方 法 制 成 室 性 心 律 失 常 模 型 . 后
(3)慢 性 毒 性 试 验 受 试 动 物 小 复 极 时 问 延 长 、复 极 不 均 一 增 大 ,促
在 选择性 抑 制晚钠 电流 和快 (峰值 )钠 鼠 .24,'J、时 内灌 胃给约3次 .首次给药 容 和 13.3±0.9m ̄ml ’…、
电流 1、药 效 学 的研 究
积O.O4ml/g,剂 量 为 80g/kg.第 二 、三 次
抑 制 晚 钠 电 流 : 钠 通 道 失 活 减 慢
(2)抑 制 心 肌 梗 死 后 异丙 肾 上 腺 素 绀 未 见 叫 异 常 ,提 爪 稳心 颗 粒 无 明 显慢 晚 钠 电 流 的 作 用 .住 兔 心 窀 肌 及 浦 肯 野
诱 发 的 室 性 心 律 失 常 J、 片I异 _丙 肾 卜腺 素 性毒性作用 (未发表资料 )。
氏 细 胞 中抑 制 晚 钠 电 流 的 半 数 有 效 浓 度
几 种 模 式 , 坪 估 其 抗 心 律 失 常 的疗 效 及 7天 ,小 鼠 安 静 .饮 食 、大 小 便 正 常 , 毛 其 激 活 电位 和 反 转 电位 l。
潜 在毒性 , 点是稳 心颗粒 对单个 心肌 色 光 滑 , 无一 例 死 亡 提 示 稳 心 颗 粒 无
进一 步在兔 心室 肌及 浦肯野 氏细 胞
上 期 .本 栏 目介 绍 了稳 心 颗 粒 的 研 安慰剂 斜{比 ,稳心 颗粒 能减 少室性 心律 粒对多种离子通道有抑制作用 、
究 发 展 史 和 组 方 特 点 。 本期 继 续 介 绍 稳 失常 的诱 发率

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

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

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心律失常紧急处理的总体原则心律失常的发生和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心律失常的处理不能仅着眼于心律失常本身,需要考虑基础疾病及诱发因素的纠正。

但心律失常急性期处理方式选择应以血流动力学状态为核心。

急性期处理强调效率,通过纠正或控制心律失常,达到稳定血流动力学状态、改善症状的目的。

①首先识别纠正血流动力学障碍:心律失常失常急性期控制,应以血流动力学状态来决定处理原则。

血流动力学状态不稳定包括:进行性低血压、休克的症状及体征、急性心力衰竭、进行性缺血性胸痛、意识障碍等。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如不及时处理,会继续恶化,甚至危及生命。

此时不应苛求完美的诊断流程,而应追求抢救治疗的效率,以免贻误抢救时机。

情况紧急时没有充足时间来详细询问病史和体检,应边询问边抢救。

血流动力学状态不稳定的异位快速心律失常应尽早采用电复律终止,对于严重的缓慢性心律失常要尽快采用临时起搏治疗。

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者,可根据心电图的特点、结合病史及体检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选择相应治疗措施。

②基础疾病和诱因的治疗:基础疾病和心功能状态与心律失常的发生关系密切,无症状左室功能不全患者60%~90%的有频发或多形室性期前收缩(室早)、40%~60%有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有症状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95%合并频发和多形的室早,85%合并短阵室速【Zipes DP, et al. European HeartJournal (2006) 27, 2099–2140】。

伴有严重心衰、急性心肌梗死所致的恶性心律失常,随着心功能的好转或血运重建,心律失常也随之控制。

因此,在心律失常紧急救治的同时不可忽略基础疾病的治疗和相关病因的纠正。

有关基础疾病的急性处理,应根据相应指南的推荐进行。

某些诱因也可直接导致心律失常,如低血钾、酸碱平衡紊乱、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纠正诱因后,心律失常得到控制基础疾病和心律失常可互为因果,紧急救治中孰先孰后,取决于何为主要矛盾,如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持续性室速,可导致血流动力学恶化,易加重心肌缺血及诱发室颤,应优先终止室速,之后尽早进行血运重建。

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 (附共识解读)

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 (附共识解读)

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有些室早不用治疗)室性早搏(室早)很常见,室早在动态心电图上的检出率高达40%~75%,在75岁以上人群中69%的人可见室早。

多数室早因精神紧张或劳累等引起,一般不需特别处理,但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室早,建议及时干预。

病因室早,一般指室性期前收缩。

室性期前收缩可见于正常人,正常人在情绪激动、紧张、过度劳累、饮酒、吸烟或熬夜时都可能出现室早。

室性期前收缩更多见于患有高血压、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肌炎、二尖瓣脱垂、洋地黄或奎尼丁中毒、低血钾等患者。

症状一般偶发的期前收缩不引起任何不适。

当期前收缩频发或连续出现时,可使心排出量下降及重要器官灌注减少,可有心悸、胸闷、乏力、头昏、出汗、心绞痛或呼吸困难等症状。

听诊时可听到突然提前出现心搏,第1心音较正常响亮,第2心音微弱或听不到,随后有较长的代偿间歇。

脉诊可以触到提前出现的微弱脉搏,随后有一较长的代偿间歇。

处置对有症状者,应作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对期前收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对室性期前收缩应按Lown分级,评定良性(LoWn分级<ΠI级)、恶性(LOWn分级>ΠI级)。

频发的期前收缩可并发晕厥、心绞痛、心力衰竭等。

经过全面详细的检查不能证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期前收缩,可认为是良性的,无需治疗。

有器质性心脏病并具有下列条件之一者,认为是具有潜在恶性或恶性室性期前收缩,必须治疗。

①频率平均25/分钟;②多形性或多源性,但要注意除外房性期前收缩伴差异传导③呈二联律或三联律;④连续3个以上,呈短暂阵发室速;⑤急性心肌梗死,即使偶发室性期前收缩,亦应及时治疗。

治疗除针对病因治疗外,可选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多选用作用于心室的I类和In类药。

对于期前收缩患者,应综合考虑患者长期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风险和收益,伴有心衰或心肌梗死的患者禁用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有潜在致命危险的室性期前收缩患者,需紧急静脉给药。

2022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修订)

2022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修订)

2022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
修订)
概述
本文档是2022年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的修订版(2023)。

此共识是基于中国专家在室性心律失常领域的临床经验
和最新研究成果,旨在提供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室性心律失常定义
室性心律失常是指心室起搏点或心室传导组织异常产生激动,
导致心室收缩节律紊乱的情况。

常见的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和室颤。

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症状、心电图和心脏监测结果,可以诊断室性心律失常。

诊断室性心律失常时,应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心
电图评估。

治疗原则
针对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
疗方案。

治疗目标包括控制症状、预防复发和减少心室功能障碍。

根据不同类型的室性心律失常,治疗方法可以包括药物治疗、
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通过抑制心室异位节律的发生、改善心室传导,并调节心率来达到治疗效果。

预防和管理
预防室性心律失常的关键在于改善生活方式,减少危险因素的
暴露。

患者应避免过度劳累、精神压力和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对于
高危患者,应采取定期随访、心电图监测和必要的药物治疗。

结论
2022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修订)为临床医生提供了诊断和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指南。

根据最新的研究和专家共识,我们可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

*注意:本文档内容为修订版,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医生判断。

*。

2019室性心律失常导管消融专家共识解读(完整版)

2019室性心律失常导管消融专家共识解读(完整版)

2019室性心律失常导管消融专家共识解读(完整版)在2019年5月第40届美国心律学会年会(HRS 2019)上,美国心律学会(HRS)联合欧洲心律学会(EHRA)、亚太心律学会(APHRS)、拉丁美洲心律学会(LAHRS)共同发布了《2019HRS/EHRA/APHRS/LAHRS室性心律失常导管消融专家共识》。

该共识汇总了近期关于室性心律失常的循证医学的成果、临床研究的结论和专家的建议,对室性心律失常的机制、临床检测和评估、导管消融的适应症及手术的实施进行详细的阐述,对前一版指南进行了订正。

本文就该共识室性心律失常导管消融的适应症和实施进行简单介绍。

一、导管消融的适应证对于特发性流出道的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耐受、症状明显者,均推荐导管消融治疗。

对于特发性非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不能耐受,或者患者不愿接受药物治疗时,均可选择导管消融治疗。

对于伴或不伴左室功能障碍的频繁发作、单形性的PVC,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不能耐受或患者不愿接受长期治疗时,建议行导管消融治疗对于缺血性心脏病合并反复发作的单形性室性心律失常,优选导管消融;对于合并IHD和药物难治性VT风暴的患者,建议行导管消融治疗。

对于反复发作单形性VT且不愿接受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IHD患者,可选择导管消融治疗。

对于植入ICD后首次发作单形性VT的IHD患者,可考虑行导管消融治疗,以降低VT复发或ICD治疗的风险。

对于既往有MI和反复发作的症状持续VT,曾行心内膜导管消融未成功,且有心电图,心内膜标测,或影像学证据证实心外膜存在VT基质,则可以考虑心外膜消融。

对于非缺血性心肌病存在下列情况:反复发作持续性单形性VT,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禁忌或不能耐受时;对于药物难治性电风暴的NICM患者,导管消融治疗减少VT复发和ICD放电。

对于NICM患者,心外膜消融VT在心内膜消融失败或者怀疑存在心外膜基质或回路时可作为起始消融方案。

(完整版)(整理)心律失常处理专家共识-版.doc

(完整版)(整理)心律失常处理专家共识-版.doc

精品文档《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2013我国首部《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在北京发布。

有关专家在解读《共识》时表示,心律失常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不同场合和临床各科室,发病可急可慢,病情可轻可重,重者需紧急治疗,甚至就地抢救;紧急处理不仅涉及心血管或急诊专科医师,也与其他各科医师有关;《共识》将普及抢救知识,推动规范治疗。

《共识》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联合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中国心律学会、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编写。

中国心律学会主任委员郭继鸿教授指出:“心律失常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各种疾病多种因素均可引发心律失常,也能见于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的单纯心电活动紊乱。

心律失常的急性发作或病情加重具有起病急、复杂多变、进展较快的特点,如不能迅速做出正确判断及时处理,可引起血流动力学急剧恶化,甚至危及生命。

心律失常的急性发作可发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社区、基层医院以及临床各科室的医生都能遇到,急诊科更是首当其冲。

虽然一般可请心血管科会诊,但因某些心律失常病情的紧迫性,不得不进行紧急抢救。

心律失常的紧急处理具有独特的特点,对基础疾病的处理、诱发因素的纠正以及针对心律失常本身的治疗都与常规处理有所不同。

目前我国心律失常紧急处理缺少统一规范,各级医院在急诊心律失常的救治中,都有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规范、不正规现象。

不同医生之间的处理水平差距也很大,治疗不到位和过度治疗的现象比较普遍。

”“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外都没有专门的心律失常急诊处理指南。

各类心律失常紧急处理的内容分散在不同的指南中,较为集中的是心肺复苏和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指南,但这些指南出发点是心肺复苏或以缺血性疾病为主要背景。

每个指南都不能涵盖所有急诊心律失常。

即使是心律失常指南,内容也是将急诊和长期治疗放在一起,指南中的重点通常与急诊心律失常无关。

此外,国际指南与我国临床实践有一定距离,没有针对我国临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实用性较差,非心血管专科和基层医生使用不方便。

2013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

2013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

2013中国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1.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状态表现有:1)休克或进行性低血压;2)急性心力衰竭;3)进行性缺血性胸痛;4)晕厥、意识障碍。

2.联合或序贯应用静脉抗心律失常药,易导致不良反应和促心律失常作用。

3.孕妇合并室上速:1)首选非药物方法:迷走神经、食管调搏2)药物可用:腺苷、美托洛尔、维拉帕米3)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时电复律4.关于房性心动过速:1)刺激迷走神经不能终止房速;2)短阵房速如无血液动力学异常,可观察;3)终止房速的药物有:普罗帕酮、胺碘酮。

如无法终止或偶禁忌,可考虑控制心室率。

4)控制房速心室率的药物:洋地黄、β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胺碘酮5)房速可伴有房室不同比例下传,而AVNRT、AVRT不会出现不同比例的房室下传。

5.房颤分类(AF):1)阵发性AF:包含以下两种情况:a)7天内能够自行终止的复发性AF(≥2次);b)持续时间≤48小时,已经复律的窦性。

(经干预后复律)。

2)持续性AF:包含以下两种情况:a)持续时间超过7天(未复律);b)持续时间≥48小时,<7天,已经复律转复者。

3)持续超过1年(≥1年),但尚能重建窦律者。

——称为长期持续性AF。

4)持久性AF:不适合或不愿意任何转复者。

上述任何一种出现症状急性加重,称为急性心房颤或心房颤动急性加重期。

6.新发房颤或阵发性房颤,系抗凝的指针(需要抗凝);风湿性二尖瓣性AF,一定抗凝。

7.AF急性发作期(急性加重期)的治疗目的:1)评估血栓栓塞的风险,是否给予抗凝;2)维持血液动力学稳定;3)减轻AF所致的症状。

8.AF急性期抗凝的指征:1)主观想复律(准备阶段);2)客观可能自行复律(初发或阵发);3)瓣膜病性AF;4)CHADS2≥1(非瓣膜性);5)合并其他抗凝指征。

9.预激合并房颤或房扑的心电图诊断要点:1)通过长程心电图或心电监测发现经房室结下传的窄QRS波;2)在宽的QRS波中寻找δ波;3)平时有显性预激的窦性心律心电图。

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共识失常专家(最终版)知识讲解

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共识失常专家(最终版)知识讲解
医学博士,FACC,FAHA,FHRS MMRL (共济会医学研究实验室)的执行董事,
研究所主任,首席教授(Gordon K. Moe学者) 纽约州立大学健康科学中心药理学教授 发表论文350多篇,并著有4部专著 《Pacing and Clinical Electrophysiology》
室性早搏 稳心颗粒组:600例 安慰剂组:600例
试验疗程:4周。
用药方法: ① 试验组:服用稳心颗粒, 每次1包(9g),每日3次; ② 对照组:服用安慰剂, 每次1包(9g),每日3次。
稳心颗粒对室早、房早24小时动态心电图 有效率改善非常明显(PPS)
注:FAS分析和PPS分析的结果均表明:经Wilcoxon检验,室性早搏次数疗效分布,稳心颗粒组 和安慰剂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稳心颗粒循证研究
(2010-2012)
稳心颗粒循证临床试验方案
研究目的:进一步评价步长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房性早搏、室性早搏) 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研究设计: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优效性设计,竞争性入组。 (全国60余家医院)
样本量:共2400例
房性早搏 稳心颗粒组:600例 安慰剂组:600例
年稳心颗粒受批准成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
二、临床与基础研究
(2004-2010年) 预防实验性心律失常 膜片钳离子通道作用的研究
稳心颗粒抗实验性心律失常作用研究
研究一:稳心颗粒对乌头碱诱发的大鼠心律失常的作用 研究二:稳心颗粒对氯化钡引起的大鼠心律失常的作用 研究三:稳心颗粒对肾上腺素引起大鼠心律失常的改善作用 研究结果显示:
不同浓度的甘松对兔心室肌细胞 钠电流的阻滞作用
不同浓度甘松对兔心室肌细胞 钙电流的影响

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共识失常专家(最终版)

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共识失常专家(最终版)

Ito电流
• 研究对象:采用冠状动脉灌注犬右心室楔形组织块,记录通过心外膜 和心内膜动作电位及跨壁心电图进行研究。 • 制备模型:选用Ito激动剂NS5806(10-15µM)药理性制备Brugada 综合征模型,模型成功的标准是,心电图三联征; 给予电刺激,可以 在13/19只标本中诱发2相折返(P2R),在11/19只标本中诱发多型性 室速(pVT)。
NS5806 Ito电流刺激
5g/l
WW
低剂量
10g/l
WW
高剂量
稳心颗粒10g/L可100%抑制模型标本的2相折返 和多型性室速
图5.稳心颗粒(10g/L)抑制 NS5806 引起的 BrS 综合征表型
该图同步记录了冠状动脉灌注右心室 外膜侧二个位点、内膜侧一个位点的 跨膜动作电位,下图为跨壁心电图记 录。
该图同步记录了冠状动脉灌注右心 室外膜侧二个位点、内膜侧一个位 点的跨膜动作电位,下图为跨壁心 电图记录。
A:对照。 B:瞬时外向 K通道激动剂 NS5806( 15μM)加大外膜侧动作电位切迹和 心电图 J 波,引起外膜侧位点 2 动作 电位穹隆消失,而位点1穹隆仍存在 。非均一性穹窿丢失引起短联律间 期P2R异位激动和多形性室速。 C:稳心颗粒(5g/L)可抑制室颤但 不能抑制P2R的发生。 D : 稳 心 颗 粒 (5g/L) 和 奎 尼 丁 (5μM)恢复穹窿均一性,并终止所 有心律失常活动。
3.细胞内钙调节异 常可产生交替T波
心室肥厚,心室衰竭, 心肌缺血等
使晚(Late)钠电流增强
稳心颗粒对晚钠电流的抑制作用
早后除极减少
稳心颗粒 迟后除极减少
电生理实验观察 抑制晚钠电流
T波的电交替减少
第二项研究 稳心颗粒对房颤的治疗和预防作用

《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解读

《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解读

---------------------------------------------------------------最新资料推荐------------------------------------------------------ 《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解读《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解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医院朱俊杨艳敏2019 年 5 月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上公布了《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1】。

这一共识是由中华心血管病分会连同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组织的专家工作组历时一年多的时间完成的。

共识发表后得到了收到了很多来自各方面的积极反馈,认为这一共识十分符合我国的国情,在心律失常紧急救治方面的确能够起到规范指导的作用。

一、共识产生的背景:心律失常的紧急救治,实际是所有医务人员都会遇到的问题,绝非心内科和急诊科的专利。

全身各种疾病,在某些阶段,都有出现心律失常的可能,而且相当部分会危及生命。

基层医务工作者往往是这种患者的第一见证者,由于病情的危急,不能将患者转运到条件较好的医院去诊治,只能就地抢救治疗。

这就使心律失常的紧急救治成了所有医务人员的基本功。

在我国现今的临床实践中,对心律失常的紧急救治存在一些不规范现象,包括诊断错误,治疗不足或过度治疗,需要有规范的指南来对各级医务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能够在不同的水平上掌握这种1 / 13技能。

国际上目前没有一个全面的心律失常紧急救治的指南,各项有关的内容分布在不同疾病的指南之中,其中心肺复苏指南【2】算是比较全面,但也没有涵盖所有的情况。

国外的指南也不完全适合我国的具体情况,不可能针对我国存在的问题进行有目的的指导。

因此,制定一部适合我国情况的心律失常紧急救治专家共识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

二、共识的指导思想和制定过程:根据以上情况,经专家组讨论,决定按照以下的指导思想制定这一共识:以最新指南,循证医学和我国的资料为理论基础,以基层医务人员为主要对象,介绍心律失常紧急处理的最新理念,提供实用的处理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2013我国首部《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在北京发布。

有关专家在解读《共识》时表示,心律失常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不同场合和临床各科室,发病可急可慢,病情可轻可重,重者需紧急治疗,甚至就地抢救;紧急处理不仅涉及心血管或急诊专科医师,也与其他各科医师有关;《共识》将普及抢救知识,推动规范治疗。

《共识》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联合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中国心律学会、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编写。

中国心律学会主任委员郭继鸿教授指出:“心律失常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各种疾病多种因素均可引发心律失常,也能见于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的单纯心电活动紊乱。

心律失常的急性发作或病情加重具有起病急、复杂多变、进展较快的特点,如不能迅速做出正确判断及时处理,可引起血流动力学急剧恶化,甚至危及生命。

心律失常的急性发作可发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社区、基层医院以及临床各科室的医生都能遇到,急诊科更是首当其冲。

虽然一般可请心血管科会诊,但因某些心律失常病情的紧迫性,不得不进行紧急抢救。

心律失常的紧急处理具有独特的特点,对基础疾病的处理、诱发因素的纠正以及针对心律失常本身的治疗都与常规处理有所不同。

目前我国心律失常紧急处理缺少统一规范,各级医院在急诊心律失常的救治中,都有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规范、不正规现象。

不同医生之间的处理水平差距也很大,治疗不到位和过度治疗的现象比较普遍。

”“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外都没有专门的心律失常急诊处理指南。

各类心律失常紧急处理的内容分散在不同的指南中,较为集中的是心肺复苏和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指南,但这些指南出发点是心肺复苏或以缺血性疾病为主要背景。

每个指南都不能涵盖所有急诊心律失常。

即使是心律失常指南,内容也是将急诊和长期治疗放在一起,指南中的重点通常与急诊心律失常无关。

此外,国际指南与我国临床实践有一定距离,没有针对我国临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实用性较差,非心血管专科和基层医生使用不方便。

此项专家共识填写了这一领域的指南空白,为临床医生心律失常紧急处理提供指导。

”《共识》的执笔人之一,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朱俊教授如是说道。

基层医院是心律失常的首诊急症处理主战场,接诊医生经常为非心血管病医生,他们对心律失常急诊处理的知识参差不齐,更需要了解处理原则。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杨艳敏教授介绍了《共识》中对心律失常紧急处理的总体原则:首先识别和纠正血液动力学障碍。

在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时不应苛求完美的诊断流程,而应追求抢救治疗的效率。

血液动力学相对稳定者,根据临床症状,心律失常性质,选用适当治疗策略,必要时可观察。

所选药物以安全为主,即使不起效,也不要加重病情或使病情复杂化。

基础疾病和诱因的纠正和处理。

心脏的基础状态不同,心律失常的处理策略也有所不同。

病因明确者,在紧急纠正心律失常同时应兼顾基础疾病治疗;病因不明者或无明显基础疾病者,也应改善患者的整体状况,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如适当采用β受体阻滞剂。

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要注意安全性,警惕促心律失常作用的发生。

衡量获益与风险。

对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应采取积极措施加以控制,追求抗心律失常治疗的有效性,挽救生命;对非威胁生命的心律失常,需要更多考虑治疗措施的安全性,过度治疗反而可导致新的风险。

治疗与预防兼顾。

心律失常易复发,在纠正后应采取预防措施,尽力减少复发。

对心律失常本身的处理。

包括询问简要病史,在血液动力学允许的情况下快速完成心电图记录,终止心律失常,改善症状。

急性期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原则。

要根据基础疾病、心功能状态、心律失常性质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一种静脉抗心律失常药物后疗效不满意,应先审查用药是否规范、剂量是否足够。

一般不建议短期内换用或合用另外一种静脉抗心律失常药物,宜考虑采用非药物的方法如电复律或食管调搏等。

序贯或联合应用静脉抗心律失常药物易致药物不良反应及促心律失常作用,仅在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颤动风暴状态或其他顽固性心律失常处理时才考虑。

”据了解,此次《共识》撰写历时 1 年,经过 3 次核心专家讨论会、10次全国专家意见征询会,收集超过2000多位临床医生意见。

《共识》内容基本涵盖临床最常见的 13种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室性期前收缩、宽QRS 波心动过速、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持续性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加速室性自主心律、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 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颤动风暴、缓慢性心律失常)急诊情况,澄清了常见的诊疗误区,可帮助临床医生解决绝大多数临床实际问题。

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心律失常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各种心血管疾病及/或多种诱因可导致心律失常,也可见于单纯心电活动紊乱所致心律失常而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

心律失常的急性发作或加重具有起病急、复杂多变、进展快的特点,如不能正确判断及时处理,可引起血流动力学恶化,甚至危及生命。

心律失常急性发作可发生在任何时间地点,社区、基层医院以及临床各科室都可能遇到。

心律失常的紧急处理具有其自身的规范,并应顾及基础疾病的治疗和诱发因素的纠正。

但目前我国心律失常紧急处理还没有统一的共识。

因此,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特编写此项专家共识,为心律失常紧急处理提供借鉴和指导。

一、心律失常紧急处理的总体原则心律失常的发生和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心律失常的处理不能仅着眼于心律失常本身,需要考虑基础疾病及诱发因素的纠正。

但心律失常急性期处理方式选择应以血流动力学状态为核心。

急性期处理强调效率,通过纠正或控制心律失常,达到稳定血流动力学状态、改善症状的目的。

①首先识别纠正血流动力学障碍:心律失常失常急性期控制,应以血流动力学状态来决定处理原则。

血流动力学状态不稳定包括:进行性低血压、休克的症状及体征、急性心力衰竭、进行性缺血性胸痛、意识障碍等。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如不及时处理,会继续恶化,甚至危及生命。

此时不应苛求完美的诊断流程,而应追求抢救治疗的效率,以免贻误抢救时机。

情况紧急时没有充足时间来详细询问病史和体检,应边询问边抢救。

血流动力学状态不稳定的异位快速心律失常应尽早采用电复律终止,对于严重的缓慢性心律失常要尽快采用临时起搏治疗。

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者,可根据心电图的特点、结合病史及体检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选择相应治疗措施。

②基础疾病和诱因的治疗:基础疾病和心功能状态与心律失常的发生关系密切,无症状左室功能不全患者60%~90%的有频发或多形室性期前收缩(室早)、40%~60%有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有症状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95%合并频发和多形的室早,85%合并短阵室速【Zipes DP, et al.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06) 27, 2099–2140】。

伴有严重心衰、急性心肌梗死所致的恶性心律失常,随着心功能的好转或血运重建,心律失常也随之控制。

因此,在心律失常紧急救治的同时不可忽略基础疾病的治疗和相关病因的纠正。

有关基础疾病的急性处理,应根据相应指南的推荐进行。

某些诱因也可直接导致心律失常,如低血钾、酸碱平衡紊乱、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纠正诱因后,心律失常得到控制基础疾病和心律失常可互为因果,紧急救治中孰先孰后,取决于何为主要矛盾,如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持续性室速,可导致血流动力学恶化,易加重心肌缺血及诱发室颤,应优先终止室速,之后尽早进行血运重建。

如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早,应优先进行血运重建,降低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而不应为处理室早延误血运重建。

心脏的基础状态不同,心律失常的处理策略也有所不同。

如心房颤动(房颤)的药物转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应该使用胺碘酮,而不应使用普罗帕酮。

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可以使用普罗帕酮或伊布利特。

③衡量效益与风险比:对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应采取积极措施进行控制,追求抗心律失常治疗的有效性,挽救生命。

对非威胁生命的心律失常处理,需要更多地考虑治疗措施的安全性,过度治疗反而可导致新的风险。

④对心律失常本身的处理:终止心律失常:若心律失常本身造成严重的血流动力学障碍,终止心律失常就成为了首要和立即的任务。

有些心律失常可造成患者不可耐受的症状,也可采取终止措施,如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症状明显的房颤等。

改善症状:有些心律失常不容易立刻终止,但快速的心室率会使血流动力学状态恶化或伴有明显症状,减慢心室率可稳定病情,缓解症状,如快速房颤、心房扑动(房扑)。

有些新出现的室早、房性期前收缩(房早)伴有明显症状,也可适当用药,缓解症状,但不能过度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⑤正确处理治疗矛盾:在心律失常紧急处理时经常遇到治疗矛盾。

如平时心动过缓,发生快速房颤;心律失常发作时血压偏低但需要用胺碘酮。

此时的处理原则是首先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即针对当前对患者危害较大的方面进行处理,而对另一方面则需做好预案。

当病情不允许进行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时,需要采取一些其它措施控制心律失常,减轻症状。

二、各种心律失常的紧急处理1 窦性心动过速(窦速)1.1概述窦速指成人的窦性心率>100次/分,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如生理(如运动,兴奋)或病理(如甲状腺机能亢进)原因引起。

但临床所见窦速更常见于合并基础疾病或其他危急情况,如心肌缺血、贫血、心衰、休克、低氧血症、发热、血容量不足等。

还有一些少见原因导致的窦速,如迷走功能减弱会导致不适当的窦速、体位改变时也可引起窦速(直立性心动过速综合征)、窦房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是由于窦房结内或其邻近组织发生折返而形成的心动过速,属于广义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范畴)[12][13]。

1.2 诊治要点①窦速频率过快(如超过150次/分)时,心电图P波可与前一心跳的T波融合而不易辨别,易误为室上性心动过速或房速。

窦速常表现为心率逐渐增快和减慢,在心率减慢时可暴露出P波,有助于鉴别[12][13]。

②寻找并去除引起窦速的原因,针对病因治疗是根本措施。

要积极纠正存在的心衰,心肌缺血、贫血、低氧血症、发热、血容量不足等情况。

③控制窦速建议使用对基础疾病以及窦速均有作用的药物,如心肌缺血时使用β-阻滞剂等。

不推荐使用与原发疾病救治完全无关的减慢心率的药物。

④在窦速的原因没有根本纠正之前,不应追求将心率降至正常范围。

适度降低即可。

单纯或过分强调降低心率,反而可能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

⑤无明显诱因或病因的窦速,伴有明显症状时,可适当应用控制心率的药物,如β-阻滞剂。

⑥对少见的不适当窦速,窦房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可考虑射频消融治疗。

2 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2.1 概述室上速可分为广义和狭义的室上速:广义的室上速包括起源于窦房结、心房、交接区及旁路所致的各种心动过速,如房室结双径路所致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预激或旁路所致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房速、房扑和房颤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