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事件中网络舆情的发展与演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危机事件中网络舆情的发展与演变

作者:刘晨音

来源:《新闻传播》2016年第24期

【摘要】当今社会,以微博、微信、播客等为代表的新型媒体时刻,改变着信息的传播方式及速度,不断影响危机传播的力度和深度,使越来越多的危机事件依托自媒体作为发展演化的重要媒介。本文在阐释危机事件中网络舆情的内涵和表现特征的基础上,阐释了危机事件中网络舆情的发展、演变路径,并根据其发展阶段和演变规律提出应对和化解的对策。

【关键词】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演变;对策

近年来各种网络危机事件频发,已有的安全有序的网络公共秩序受到威胁,并且遵循蝴蝶效应影响,极易因为一个小型危机事件的处理不当引发大型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只有对此深刻分析,才能在满足公众知情权的同时,使政府与媒体能第一时间主导舆论动向,控制舆论发展方向,稳定民心,帮助网络舆论转危为机。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

据考证,舆情一词最早出现于《旧唐书》中的“朕采于群议,询彼舆情,有冀小康,遂登大用。”本文选择将舆情界定为“在特定时间内,公众对于社会公共事务所形成的意见、情绪、态度的总和。”因为,网络舆情即“公众在网络空间内对社会公共事务形成的意见、情绪、态度的总和。”

2015年1月21日,因饰演《爱情公寓》中的“好男人”曾小贤一炮走红并在当红真人秀综艺节目《奔跑吧,兄弟》中吸粉无数的明星陈赫,疑似婚内出轨并与爱情长跑十三年的妻子许婧离婚之事迅速引爆网络,各种舆论势力在陈赫的微博留言下方针锋相对,其中一个微博名称为“软柿子jampasg”的网友在其微博下方留言:“退出跑男这个正能量的节目吧。”随后,陈赫回复:“好,对不起。”这名网友继续回复:“对不起没用。”正是该回复被微博网友迅速顶上热门评论,很快陈赫的微博粉丝开始对该网友进行侮辱、谩骂与人肉搜索,其中侮辱性的评论多达38万条,而后这名网友的家庭住址、家人情况、电话号码及很多私密信息都被公诸于网络,还有部分网友按照其他人曝光的信息找到该网友的家,对该网友当面辱骂。仅仅数日,这件陈赫离婚事件下的插曲便从发酵直至轰动社会,造成十分恶劣的社会影响,实际上,这名被人肉搜索的“软柿子jampasg”的真正身份只是一名普通的高三学生。同样,2016年8月14日凌晨,演员王宝强在个人微博中发表离婚声明,称其妻子马蓉与经纪人宋喆有婚外不正当性关系,所以决定离婚,该声明在短时间内被大量转发,引起网友群情激奋,在网络的隐匿性庇护下,数百万网友加入声讨事件中,与马蓉以及经纪人宋喆相关的各种图片、影音资料被曝光,网友的言论一边倒,痛骂马蓉“不守妇道”、“当世之潘金莲”。本为家务事的离婚事件却因网络被放大成为全民狂欢的一场盛宴,其社会影响力、波动力在近些年的网络危机事件中,可谓名列榜首、无出其右。还有“Facebook表情包大战”、“魏则西事件”、“徐玉玉遭遇电信诈骗案”等

等,这些案例虽不同,但其背后的传播模式、传播手段、传播效果等如出一辙,加以概括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1)自由性、多元性、交互性

互联网的飞速普及丰富了信息传播的渠道,兼容并融的网络使得受众不单单是“皮下注射论”中被动的信息接收者,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参与门槛低,人人都有了麦克风,拥有了信息发布权,因此每个人还都是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以及接收者,民意表达更为畅通。

(2)即时性、突发性

网络信息传播的特点在于能够及时将新近发生的事传递到受众面前,任何人只要拥有一部可以接收信息的手机或者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都可以迅速接收到信息,因而舆论形成的迅速性再加上当前网络传播的高互动性,使公众表达的观点可以迅速聚集并联动,从而形成强大的舆论声势,推动事件的发展。王宝强事件中,不到一天时间,相关视频、照片、截图在网上纷纷扬扬、持续酝酿,其事件的进一步发酵以及走向都具有随机突发性。

(3)隐蔽性、非理性

“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只狗。”这句话是对网络隐蔽性最直接的概括。网络中多为匿名发声,情绪化和感性化往往成为发言的主要特点,匿名发言降低了传播者的社会责任感,网络暴力、人肉搜索、媒介审判甚嚣尘上,网络平台作为这些非理性网民情绪发泄的渠道,难免会导致网络舆情中出现一些非理性的声音和偏差性言论,造成网络舆情的哄客效应,侵害他人利益,造成不良影响。

(4)集群性及群体极化性

新媒体的集群性特征极为明显,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的人都在信息的甄选、接收上有着一定的类似性,这种不谋而合的趋同推动新媒体的发展,新媒体的发展又不断影响着趋同性走向深入。从另一方面来讲,先入为主的舆论传播规律使得舆论中最早出现的言论具有极强的指向性,加上一些受众的从众跟风心理,很容易形成意见和观点一致的群体,在这个群体里面,个人的观点或者情绪很容易被群体的观点或情绪同化,在这种情况下更易出现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

二、危机事件中网络舆情的发展演变规律

有学者研究发现,危机事件中的网络舆情已形成其独特的演进规律:事件发生后,有人将该事件通过网络传递到大众面前,然后引发社会关注,形成一定范围内的趋同意见态势,舆情事件开始大规模地扩散与传播,接着主流媒体不断加入跟进报道,形成巨大的主流舆论压力,在沉默的螺旋效果影响下,主流意见影响力逐步扩大,反对声音变小,主导性的舆论之势越来越强,政府部门等行政力量开始介入,舆论逐渐平息,而后该事件若有最新进展,极可能产生

一批新的舆论高潮,但其影响的深度、扩散的规模以及传播的力度大不如事件最初。例如王宝强事件中,由王宝强发布的一条微博引爆舆论,消息被迅速转播,网友形成统一战线——心疼宝宝、痛骂马蓉,紧接着电视媒体、纸质媒体纷纷迅速加入、跟进报道,事件继续发酵、官方媒体加入,最后舆论慢慢平息,直到10月18日离婚案开庭,舆论再次迎来小高潮。

三、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与化解

第一,建立行之有效的网络舆情预警监控机制,应建立一个多方面、多角度、全覆盖的舆情监控体系,在危机事件爆发之初就能尽早发现端倪、及早进行预测,并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评估,防患于未然,对已经出现的事件以及议题,可利用信息技术加以精确分析,时刻掌握舆论发展的走向。

第二,政府部门积极应对并建立与公众有效沟通的机制,危机事件发生后,在尊重公众知情权的基础上,利用好新媒体及时引导舆论,让民众远离不实谣言,做好政府部门的正面引导工作,避免舆情危机进一步恶化。

第三,大众传媒被誉为环境的监测者,在网络环境中,大众传媒应发挥引导作用,阻隔网络暴力事件中沉默的螺旋过程。

第四,不断提升网民的法律意识和媒介素养,规范网络秩序,清理网络环境。应不断提升公民的法律意识,推动网络空间的有序及净化,培养网民正确的价值观,使之传递信息时能够明辨是非、理性解读网络信息。

参考文献:

[1] 王来华.舆情研究与民意研究的差异性[J].天津大学学报,2009,( 4): 56 -57.

[2] 刘毅. 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3] 张海文. 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传播分析与应对策略研究——以“广西玉林狗肉节”事件为例[D].广西师范学院,2016,( 6) .

[4].朱四倍.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舆情危机及应对机制研究[J].新闻界,2011(2).

[5] 东磊.网络舆情的三个基本问题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9).

[6] 王杨.探析危机事件中网络舆情发展演变[J].中国报业,2015.04.

[作者简介:刘晨音,任职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学历;主要研究方向:地球科技传播与危机传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