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对黄遵宪诗歌创作的影响
黄遵宪新派诗歌的主要内容
黄遵宪新派诗歌的主要内容一、黄遵宪新派诗歌的内容黄遵宪的新派诗歌内容可丰富啦。
(一)反映时代巨变他的诗里有很多对当时中国面临的各种大变革的描写。
那时候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传统社会受到极大冲击。
他就像一个记录者,把这些变化写进诗里。
比如说他会描写那些西方的新事物进入中国,像火车、轮船啥的,让人们看到中国社会在被迫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中出现的新景象。
这可让当时的人对外面的世界有了更多的了解,不再局限于自己的小天地。
(二)描写海外风情黄遵宪有机会到国外去,所以他的诗里有很多关于海外风情的内容。
他会写国外的建筑、人们的生活习惯、不同的文化习俗等。
这在当时可新鲜啦,就像给中国人打开了一扇看世界的窗户。
比如他写日本的樱花,写欧洲的城市风貌,让没出过国的人也能感受到异国他乡的魅力。
(三)表达爱国情怀他的爱国之情在诗里体现得特别明显。
在面对国家被列强欺负的时候,他会用诗来表达自己的悲愤。
他希望中国能够强大起来,不再被人欺负。
这种爱国情怀不是那种空喊口号,而是通过对现实的描写,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实实在在地表现出来的。
就像他看到中国在战争中的失败,会痛心疾首地在诗里表达自己的不甘和对国家未来的期望。
(四)倡导社会变革他觉得中国传统社会有些东西需要改变了。
他的诗里会涉及到对一些封建旧制度、旧观念的批判。
他倡导新的思想,希望中国能够学习西方的一些先进之处,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进行变革。
比如他对科举制度的一些弊端就有所批判,觉得这种制度限制了人才的发展,不利于国家的进步。
(五)关注民间疾苦他也很关心普通老百姓的生活。
在诗里会描写老百姓的艰难处境,像农民受到的压迫、赋税的沉重等。
他想通过自己的诗让更多的人关注到民间的这些问题,希望能够改善老百姓的生活。
这也体现了他的人道主义精神,不是只关心那些高大上的国家大事,对底层人民的生活也很上心。
浅析黄遵宪诗歌创作的新变
浅析黄遵宪诗歌创作的新变【摘要】黄遵宪是中国当代诗坛上活跃的重要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创作在近年来经历了新的变化。
本文从背景和影响两个方面入手,介绍了黄遵宪诗歌创作的新变。
在分析了他诗歌创作中体裁、题材、风格、表现手法的变化,以及情感表达的新特点。
总结了黄遵宪诗歌创作的新变带来的启示,展望了他诗歌创作的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对黄遵宪诗歌创作的新变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他的诗歌作品,也为当代诗歌创作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黄遵宪,诗歌创作,新变,体裁,题材,风格,表现手法,情感表达,启示,未来发展趋势1. 引言1.1 黄遵宪诗歌创作的背景黄遵宪是中国当代著名诗人,其诗歌创作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经历了中国文学发展的多个阶段。
黄遵宪的诗歌创作受到了传统文化、现代派文学以及西方文学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表现手法。
黄遵宪创作的背景包括个人经历、社会环境以及文化传统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黄遵宪出生在文化底蕴深厚的家庭,对诗歌有着特殊的情感和热爱。
他曾在山间隐居数年,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深邃的感悟,这些经历成为他诗歌创作的重要素材。
黄遵宪所处的时代背景也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和多元化发展为他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表现空间。
黄遵宪对诗歌传统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继承,他在创作中融合了古典诗歌的优雅和现代性的冲突,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风格。
他还受到了西方文学的启发,将现代主义的思维方式和写作技巧巧妙地融入自己的诗歌创作中,形成了独具个性的创作风格。
黄遵宪的诗歌创作背景丰富多元,为他的诗歌注入了生机和力量,也为其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 诗歌创作的新变带来的影响黄遵宪诗歌创作的新变带来了更加多元化和丰富化的文学形式。
他不拘一格,不在固守传统的体裁限制,而是尝试结合各种不同的诗歌形式,创造出具有独特风格和个性化的作品。
这种多元化的创作形式不仅展现了诗人的创作才华,也让读者有机会领略到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学味道。
黄遵宪诗与民歌的影响(札记三题)
转伤离” ,巧借梨与离 的偕 音 ,借分 手前切 梨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郎 品尝
维普资讯
第 8卷
第 4期
厦 门教 育 学院学报
J undo a n Ed c t n lC H g o r  ̄ fXime u ai a o e e o
V0 . No. 18 4 De . 0 c 2 o6
20 0 6年 1 2月
文便想作这方面 的努 力。
一
是对 比,即通过 两 种事物 或 当事 人各 方 的 差异 比
其三是 比较法 的综 合运用 。如其 四云 : “ 催人 出门鸡 乱啼 ,送人离别水东西 。挽水西 流想无法 ,从今不养五更 鸡 。 分别 的时 光 ( 啼时 ) 与地 点 ( 沟 旁 ) ” 鸡 水 ,具有 共 性 ,即都 能引起 当事人 的伤感 ;当事人想 消除这两 样事物
眼点 ,颇有生 活气 息。其九云 : “ 第一香橼 ( 谐缘 )第二 莲 ( 谐怜 ) ,第三槟榔 ( 谐宾郎 )个个圆 ( 兼指形 体的 圆 与团圆的圆) ,第四夫容 ( 谐芙蓉 )五枣 子 ( 谐早 生子 ) , 送郎都要得郎怜。 ”则是 以少女 对 美满婚 姻 的向往 ,去博
得情郎的认可。其类 比的基础 ,不是 众少 女 的共 同心 愿 ,
逻辑 即事物 的因果联 系 ,违反逻辑 的情事在现 实中是 难 以存在 的;艺术作 品中的因果关 系 ,同样 有相应 的 内在 规律 ,否则便不会 被受众认 同 ,无法产 生 相应 的感染 力 , 但与普通逻辑有所 不同。 梅州 ( 清代嘉应州 ) 才士 黄 遵宪 是近 代诗 坛 首 屈一 指的大 家 , 的作 品不仅 从历代传 统及西方文化中吸取 了 他
则 ,愿与所 有喜爱 民歌或黄遵宪 的读者共 同评 赏。
古代爱情诗词《》山歌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古代爱情诗词《》山歌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催人出门鸡乱啼。
送人离别水东西。
挽水西流想无法,从今不养五更鸡。
黄遵宪的家乡广东嘉应州(今梅县)是著名的山歌之乡,当地山歌多是青年男女倾吐爱慕之情的心声。
由于自幼耳濡目染,黄遵宪对家乡的山歌极为喜爱,晚年于伦敦驻英使馆参赞任上整理旧作时,特意精心拟写《山歌》十五首以寄托思乡之情。
《人境庐诗草》刊本今存九首,这里选录的是第四首。
《山歌》组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首诗辗转相联,以少女的口吻,细腻传神的刻画了女孩家在恋爱中的各种心境。
如其一写忆郎不见的痴心,其二写愿与情郎长相厮守的意念,其三写不得不分别的惆怅,其五则写接到情郎书信的娇嗔……联系前后几首诗,可知本诗写的是对离别情境的追怀与感伤。
离别确实令人伤感,尤其是恋人之间的离别最让人难以忍受,屈原将此看作人间最大的悲哀,曾发出“悲莫悲兮生别离”(《九歌·少司命》)的叹息。
本诗寓离情于流水,迁别恨于晨鸡,将女主人公的感伤抒发得淋漓尽致。
诗中的精妙喻写,乍读纯系写实。
送行时,人们常常于山前水边分手,流水的去而不返,自然会使人联想到离别的万般无奈;黎明报晓的晨鸡,则常常惊扰情人的好梦,为了能与心上人多团聚一会儿,恨不得听不见鸡鸣也是极其自然的心理。
诗中所写,全是日常生活中的实境真情,读来亲切朴实,似乎是从生活经验中直接提炼出来的。
其实,寄意流水与迁恨晨鸡这两种意象均有出处。
汉乐府民歌《白头吟》早已有寓离情于流水的描写:“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南朝民歌《读曲歌》也早已有迁别恨于晨鸡的抒发:“打杀长鸣鸡,弹去乌臼鸟;愿得连冥不复曙,一年都一晓。
”《山歌》的绝妙之处,不仅在于将这两种意象巧妙地融为一体,而且通过这两种意象的有机组合,将无奈的心绪与强烈的欲求渲染得更加浓炽。
流水既无法挽回,那就只好不再喂养报晓的晨鸡了;听不到“五更鸡”的啼鸣,分别的时刻不就可以宕后一些了吗? 诗中这两种意象的抒写,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一表无奈,一诉欲求,前者被动,后者主动,但都突出了一个主调——不愿与情人离别。
浅析黄遵宪诗歌创作的新变
浅析黄遵宪诗歌创作的新变黄遵宪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现代诗人之一,以其独具特色的诗歌创作风格著名于世。
自新时期以来,黄遵宪诗歌创作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诗歌题材到表现方式都展现出迥异的特点。
本文将从新变的角度对黄遵宪诗歌创作进行浅析。
首先,黄遵宪的诗歌创作在题材上发生了显著变化。
早期的黄遵宪在创作中主要关注历史、神话、传说等文化元素,较少涉及到生活、社会等现实问题。
然而,近年来他的诗歌作品中多次涉及到当下社会发展、人际关系等现实题材,体现出更加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表达。
例如,其诗集《我劝天公重抖擞》中的《升》、《中间人》、《周国平詹天佑》等作品,均以生活情境为基础,将个人的感悟与社会真实面临的困境紧密融合。
其次,黄遵宪的诗歌创作在语言形式上也发生了创新性的变化。
早期的黄遵宪在语言上偏向于红学或者庄严经典式的句式和艺术技法,更多地使用富于象征性的词汇表达情感内涵。
而近年来,他在语言方式上更富变化与跨越,既有传统的韵文、平仄格式的诗歌、也有散文的扑面而来的直白性。
例如他的《后葡萄》就采用了通俗易懂的叙述方式,让读者能够快速地了解他所表达的情感。
最后,黄遵宪的诗歌创作从思想层面上也有所调整。
早期的黄遵宪喜欢使用象征性的语言表达个人情感,强调个体独立自主的精神。
近年来,他思考的更加全面,偏向社会问题的调查与表象。
此时的他对现代社会的反思日益深入,表现出对生命、爱情、文学等方面的探寻,更加关注个体的存在状态。
例如他的诗集《官场现形记》和《小境界》就强调新时代中国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深层次意义,力图让读者对社会现实有更深度的思考和感悟。
综上所述,黄遵宪诗歌创作的新变不仅表现在题材、语言形式、思想观念上的改变,更在于其具有存有察觉的文学格调,强烈的现实感与严谨的艺术性完美相融合。
相比于传统的古典诗歌,他的诗歌表达更注重具体的现实状况,同时他对于生命的关怀、对社会、人文的探讨,更是赋予了他诗歌创作远远超越时代的艺术魅力。
黄遵宪诗歌创作“歌谣化”的现代阐释
黄遵宪诗歌创作“歌谣化”的现代阐释
周晓平
【期刊名称】《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00)002
【摘要】作为“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黄遵宪具有深厚的“山歌情结”,诗歌创作走民间的路子,深刻地彰显了他诗歌革新的理念,成为了现代新诗发展的基本走向。
黄遵宪身体力行的“歌谣化”诗歌创作实践,对“五四”以后中国新诗发展打开了思路,由此,中国白话诗脱下了诗歌语言典雅华美的古代文言盛装,换上了20世纪平民百姓的口语便装。
它的影响是深远的。
【总页数】6页(P63-68)
【作者】周晓平
【作者单位】广东嘉应学院文学院,广东梅州5140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
【相关文献】
1.黄遵宪的"民歌情结"及其与诗歌创作的关系
2.客家民歌对黄遵宪诗歌创作的影响
3.世界视野与忧世情怀——黄遵宪诗歌创作的现代阐释
4.黑暗社会的批判与诗歌歌谣化的努力(1924-1934)——客籍诗人蒲风诗歌创作论(上)
5.民歌对黄遵宪诗歌创作的影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黄遵宪诗歌创作的新变
浅析黄遵宪诗歌创作的新变黄遵宪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诗人之一,诗歌创作成就卓著,其作品既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又充满着诗性与文化内涵。
随着时代的推移,黄遵宪的诗歌创作也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本文将就此展开浅析。
一、审美风格上的变化黄遵宪的早期诗歌以批判现实主义为主,反映出社会生活的种种不公和矛盾,表达了作为知识分子的疾苦和责任感。
但到了70年代以后,他逐渐将优美的古诗词与现代写实主义相结合,打破了早期作品中单一的审美风格,使其诗歌更为多元化。
同时,他也开始注重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启迪和借鉴,这种关注也体现在他的诗歌中。
比如,他在诗歌中引用了许多唐诗宋词,充分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与魅力。
二、语言特点上的变化黄遵宪的诗歌语言一直以来都十分朴素,没有太多华丽的修辞技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在语言表达上也有了一些新的尝试。
在《我倾听的声音》中,他使用了小说中常用的叙述手法,这种叙述方式让诗歌更具故事性和可读性,又不失其诗意和深度。
此外,他在这首诗中还使用了尽情自由的韵律变化,用不同的韵脚展现出自由与人性之美。
这也让他的诗歌更具有生动感和表现力。
三、主题内容上的变化黄遵宪的早期诗歌多关注现实社会中的困厄和矛盾,而在后期的创作中,他开始将逝去的时代和渐行渐远的亲人纳入诗歌的内容之中,反映出他对生命和时间的思考和感慨。
例如,他的诗歌《发如雪》和《黄金时代》等都以亲情为主题,寄托了对故乡、亲人和青春往事的美好怀念。
在这些诗歌中,黄遵宪将自己的体验引入到诗歌中,让读者更容易与他产生共鸣和情感交流。
总的来说,黄遵宪的诗歌创作越来越加重文化深度,在审美风格、语言特点和主题内容等方面都呈现出新的变化,具有不可忽视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黄遵宪诗词
黄遵宪诗词【原创版】目录1.黄遵宪诗词的概述2.黄遵宪的诗歌特点3.黄遵宪诗词中的主题和思想4.黄遵宪诗词的艺术价值5.黄遵宪诗词的影响和贡献正文黄遵宪,字子余,号南阳,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人,清朝晚期著名的诗人、外交家。
他的诗词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称为“诗史”,是研究晚清历史的重要资料。
黄遵宪的诗歌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具有独特的特点,充满时代感和地域特色,成为近代中国诗词创作的代表之一。
黄遵宪的诗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黄遵宪的诗歌形式多样,有古体诗、近体诗、词、赋等,其中以古体诗最为常见。
他的古体诗既有五言、七言绝句,也有较长的叙事诗。
这些诗歌形式丰富,表现出黄遵宪对传统诗词的深厚功底。
其次,黄遵宪的诗歌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地域特色。
他的诗歌反映了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变革和民众的疾苦,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众生活的关心。
同时,黄遵宪的诗歌还描绘了南粤地区的风土人情,展现了他对家乡的热爱。
最后,黄遵宪的诗歌语言具有独特的韵味。
他的诗歌语言既具有古典诗词的优美、含蓄,又具有现实主义的直接、真挚。
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使得黄遵宪的诗歌更加耐人寻味。
黄遵宪诗词中的主题和思想主要包括忧国忧民、批判时弊、追求民主、倡导改革等方面。
他的诗歌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强烈不满,对民主、自由、平等的向往和追求。
这些主题和思想使得黄遵宪的诗词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思想价值。
黄遵宪诗词的艺术价值在于其独特的形式、丰富的内容、鲜明的主题和独特的语言韵味。
他的诗歌作品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对近代中国诗词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黄遵宪的诗词还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思想价值,为研究晚清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总之,黄遵宪诗词是晚清诗词创作的代表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历史价值和思想价值。
从《人境庐诗草》看黄遵宪诗歌新变
从《人境庐诗草》看黄遵宪诗歌新变作者:彭淼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08期摘要:黄遵宪作为放开眼光看世界的维新志士,对中国诗歌艺术创造可谓独具特色,其《人境庐诗草》是他最好见证,不仅吸取了民间文学,同时也拾取国外优质养分,语言新颖、思想得到升华,视野也获得开阔,使诗歌呈现崭新面貌,取得了由古典诗歌向现代诗歌变迁,在诗歌史上取得了的重要作用和历史意义。
关键词:黄遵宪;《人境庐诗草》;诗歌新变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4-0011-02一、黄遵宪和《人境庐诗草》的创造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和人文条件,对于人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人。
他出生在岭南地区,受外部环境影响比较大,十五六岁“即学为诗”,从少年时代起,黄遵宪就怀有远大理想抱负,家庭环境对其思想形成同样产生一定影响。
黄遵宪的外界视野打开了他诗歌创作的契机,光绪十五年使英期间,他“愤时势之不可为,感身世之不遇,乃始荟萃成编,借以自娱”。
光绪十八年编成《人境庐诗草》4卷,光绪二十四年,黄遵宪“放归”嘉应,购筑“人境庐”,继续编著《人境庐诗草》,辑成11卷。
纵观他学习创造的成果,《人境庐诗草》正是中西文化撞击的产物。
二、诗歌新变(一)中西交流融合:汲取精华,去其糟粕黄遵宪对近代中国,一方面批判传统思想糟粕,主张经世致用,摒弃循规蹈矩,另一方面著书立说向国人介绍西方思想,目的在于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改变国家落后挨打局面。
《人境庐诗草》前两卷是黄遵宪出国前的诗作,不少篇章揭露了封建文化对人们的禁锢和毒害。
其中有开明宗义的第一首《感怀》诗篇,该诗篇对封建儒生进行了辛辣讽刺:“世儒诵《诗书》,往往矜爪嘴……识时贵知今,通情贵阅世。
”他还对封建统治者提倡的宋明理学、乾嘉考据和科举制度予以抨击,进而提出“变法”的主张。
浅析黄遵宪诗歌创作的新变
浅析黄遵宪诗歌创作的新变黄遵宪是我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在诗歌领域有着突出的成就。
黄遵宪的诗歌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其作品的主题内容涉及历史、现实、社会、政治等多个方面,同时吸收了民间文学的元素,表现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
黄遵宪的诗歌创作在新时代有了新的变化,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浅析。
一、借鉴先辈传统文学的成果,注重文学传统的延续和发扬黄遵宪的诗歌创作受到了唐宋诗歌和民间文学的影响,他在诗歌中融合了古典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的元素,兼顾了思想性和艺术性。
他的诗歌饱含着人文主义的精神,力图以文学的力量传达社会正义和人权。
他在创作上十分注重承前启后,继承和发扬了中国文化的传统,同时吸收了外部文学的思想与技巧,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风格。
例如《黄鹤楼》这首诗就借用了唐代李白的《登高》和《将进酒》的意境,但又在其中加入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表现出对自由和艺术的向往。
二、加强现实主义元素的表现,呈现出时代高度对于黄遵宪而言,诗歌是一种表现现实的媒介,他通过诗歌表现当代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现实情况,将身处当下的压抑和不公呈现在读者面前。
他在创作中加强了现实主义元素的表现,呈现出时代高度,其代表性作品有《纪念碑》、《十月怀旧》等。
这些诗歌表现出了社会上的种种不平等和不公,寻求打破官僚主义束缚、实现民主和人权的出路。
他用诗歌表达出了对时代和人民的理解和关爱,表现出了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和呼唤。
三、创新思想表现方式,摆脱了传统文学的束缚黄遵宪创新思想表现方式,摆脱了传统文学的束缚,用大胆的诗歌技巧来表现自己的思想与观念。
例如,《诗经》中“时不时,忽为之来”的“忽为之来”被他改变成“时不时,忽为之去”,形式上增加了难度,但也使诗歌中的思想表现更加精准。
他还创造出了一些新的表现方式,如几何音韵、自由句等,丰富了诗歌表现形式,使其更具现代感和时尚感。
总体上,黄遵宪的诗歌创作在新时代有了新的变化,其作品在思想、技巧和表现手法上都有所创新和突破。
黄遵宪《今别离·其一》赏析:时代变迁中的离别情怀
黄遵宪《今别离·其一》赏析:时代变迁中的离别情怀黄遵宪的《今别离·其一》是一首具有鲜明时代烙印的五言古诗,它融合了时间的无情、空间的辽远以及对重逢的深切期盼,展现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波动。
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离情别思就像那轮船的双轮一样飞转,顷刻间已经绕了千万圈。
目睹飞驰的双轮,我内心的忧愁更加滋长。
古代有山川,也有车马孤船。
古代的车船同样载着别离,让人感受到行动举止的“自由”。
如今速度飞快的轮船,只会倍生人的离愁别绪。
(火车)明明知道人们分手的时刻那么短暂、宝贵,却不让人们有缠绵之意。
轮船长声鸣笛之后,一刻都不多停留。
即使有千斤重的船舵,行船仍然迅速灵活。
怎能没有逆风吹来,但也不畏惧逆风。
送行的人还没来得及返回,行者就已到达天的尽头。
望着远处船忽然就不见了,只有烟波荡漾。
去的时候如此速度,回来路途会堵塞么?但愿你回来时,能够乘快艇速归。
2、注释轮:早期蒸汽机轮船两侧的双轮并立:合力,一起须臾:片刻、短时间。
绸缪,这里形容缠绵不断的离别之情。
万钧柁:几万斤重的船舵。
万钧,形容分量重或力量大。
钧,古代重量单位之一,三十斤为一钧。
柁,即舵。
这里指轮船后面的发动机。
绕指柔:这里形容发动机转动之灵活。
打头风:迎面吹来的风,逆风石尤:即石尤风。
传说古代有商人尤某娶石氏女,情好甚笃。
尤远行不归,石思念成疾,临死叹曰”吾恨不能阻其行,以至于此,今凡有商旅远行,吾当作大风为天下妇人阻之。
“后因称逆风、顶风为石尤风。
倏:疾速,忽然烟波杳悠悠:此句化用了唐人崔颢《黄鹤楼》诗中“白云千载空悠悠”“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形容轮船驰去之迅疾,让人远望兴叹。
浅析黄遵宪诗歌创作的新变
浅析黄遵宪诗歌创作的新变黄遵宪,巨匠级的中国诗人,以其深邃的眼光、独特的情感和优美的文字,赢得了广大读者和文艺评论家的一致好评。
其诗歌作品深刻反映现实生活,既有对人生、生命和人类价值的思考,也有对自然、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和抒情。
而近年来,黄遵宪诗歌创作在表现形式、思想深度和文学风格等方面发生了一些新变化。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即表现形式、思想深度和文学风格,浅析黄遵宪诗歌创作的新变。
一、表现形式黄遵宪诗歌创作中的表现形式主要集中在语言、韵律和形象三个方面。
他运用丰富而精炼的语言,创造出极具感染力的词句,令人印象深刻。
同时,为了符合诗歌的韵律特点,黄遵宪在诗歌创作中常常使用平仄、押韵等技巧,使诗歌具有优美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在创作形象方面,黄遵宪运用的手法也非常独特。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生动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载体,如江河、山岳、云霞和文物等等。
通过对形象的描绘,让人产生出强烈的审美感受和情感共鸣。
而近年来,在这些表现形式的基础上,黄遵宪还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
例如,在语言方面,他逐渐倾向于使用更加简明、精炼、质朴的词语,大量运用单音字、双音字等音韵组合,使得诗歌更加自然、朴实、易懂,更贴近于人们的生活,增强了诗歌的可读性和传播性。
在韵律方面,他也逐渐摆脱了传统的诗歌套路,大胆尝试用白话、散文的写法来书写诗歌,采用无韵的自由体诗,放弃了诗歌中传统的押韵、平仄、节奏等固定要素,借助语音、音调、吟咏节奏等方面的变化和调节,来体现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二、思想深度黄遵宪的诗歌内容丰富、思想深度,其中蕴含了大量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华。
他的诗歌反映了当今世界的社会现实和人类精神文化生活,深刻论述了人类存在的意义、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生活与情感。
在这一方面,他的创作在近年来也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黄遵宪的新作品更多地关注到了当代社会的诸多问题。
他关注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人与文化的相互影响、人们之间的情感共鸣等问题,并力图提供一些思考性和启发性的材料,来引导读者对当代社会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分析。
黄遵宪文学创作与客家山歌
黄遵宪文学创作与客家山歌[论文关键词]黄遵宪;客家山歌;嘉应州;客家风情[论文内容提要]黄遵宪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光芒的一生,除诗作外,还辑录整理了许多客家山歌,并用客家山歌的形式,描绘了他的家乡嘉应州(今梅州市)的风俗民情。黄遵宪不断创作和整理的客家山歌及描绘的客家风情,对研究民间风俗,丰富民间文学都有不可估量的价值。黄遵宪生长在嘉应州(今梅州市梅县)——山歌之乡。客家民谣、山歌,是客家人抒发自己感情的一种最重要的文艺形式。他的家庭是封建时代的书香门第,曾祖母李氏和母亲吴氏,都出身于封建官僚知识分子的家庭。尤其是曾祖母李氏是民间文学爱好者。黄遵宪在咿呀学语时,李氏就对他口授民谣:“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莲塘背,种韭菜。韭菜花,结亲家。亲家门口一口塘。放个鲤鱼八尺长。〞[1]黄遵宪的家距梅江不过百步,面前是禾田、鱼塘、瓜田、芋区,侧后是丘陵、山川、竹林、果园、牧童、樵妇、农民、篙工、船老汉终日往来不绝,嗨呀嗨呀的劳动号子夹着山歌声,时时穿过树梢,响彻峰峦起伏间,长林浅水处,充满泥土芬芳。客家山歌是一朵淋浴山乡风俗的奇葩。客家山歌的声音经常进入黄遵宪的耳际。黄遵宪从小就受到了客家民谣、山歌的感染和熏陶。黄遵宪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被公认为晚清诗界的一面旗帜,其诗作真实生动地记录了晚清多数重大历史。其?人境庐诗草?的清新之风,一扫旧体诗的陈腐暮气。诗作与“一把芝麻撒上天,客家山歌万万千,唱日唱夜唱唔(不)尽,唱年唱月唱唔完。〞[2]的客家山歌严密相连。他创作和搜集整理了大量的客家山歌,描绘了他家乡的风俗民情,倾注了他对故土的浓重感情。故土山歌对他的诗作也影响极大。一“我手写我口〞的理论由于黄遵宪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他不可能不走科举的道路。黄遵宪在参加第一次乡试失败后,写下一组?杂感?诗,其中“我手写吾口,古岂能拘牵?即今流俗语,我假设登简编,五千年后人,惊为古斓斑。〞[3]在这些诗里,他从对自己应试的疑心,开展到对八股取士和科举制度进展猛烈鞭挞。黄遵宪在这里提出了他的进化史观,认为今由古开展而来,今也会开展为古,今不必卑,古不必尊。世俗儒生埋首于故纸堆中,垂涎于古人的糟唾,完全扼杀了自己的创造力。黄遵宪大胆地提出了“我手写吾口〞的理论,不受古人的拘牵束缚,要以“流俗语〞入诗。一方面大量创作客家山歌,另一方面认真辑录整理客家山歌,来展现客家民间生活情景。黄遵先因在外为官多年,时间越长,接触他国风情越多,就越思念故土,耳际间时或出现“嗬嗨!有好山歌呀,溜呀溜等到来哟〞[4]的山歌调,诗人认为山歌是自然界发出的美妙的声音,是纯朴民情的真实表现,是客家山民内心感情的真实流露。诗人的?人境庐诗草?收山歌九首,其小序说:“土俗好为歌,男女赠答。颇有子夜,读曲遗志。〞[5]黄遵宪法对客家山歌这一民间艺术,不仅竭力推崇、高度评价,而且亲自辑录整理民间歌谣,现存有?山歌?十五首。还有用山歌体写的一些竹枝词和新诗,特别是他用客家山歌口吻写成的叙事诗组诗?新嫁娘?(52首),在当时轰动诗界。他用大量的客家山歌,来展现客家人民劳动、时政、仪式、情感、消费、过番、历史、传说等风俗情景,如他所写客家山歌对唱时的情景更加是如在目前,“一声声道妹相思,夜月哀袁和?竹枝?。欢是团聚悲是别,总应肠断妃呼唏。〞诗人认识到山歌是劳苦群众抒发悲欢离合思想感情的东西。2.现展客家妇女别具特色的生活画卷黄遵宪的客家妇女诗主要在?山歌??新嫁娘诗??已亥杂诗??拜曾祖母李太夫人墓??送女弟??寄女??邻妇叹??五清道中作?中,共约八十多首。在这些诗篇中,诗情的笔触伸进客家妇女的生活层面,赞颂了她们刻苦耐劳、简朴质实的优良品质。黄遵宪吟咏了客家妇女的辛勤劳作,表现了客家妇女的自然安康美。客家人多住在偏远山区,由于土瘠民贫,山多田少,因此男儿多抱四方之志,或读书或远涉重洋,找寻生活出路。这样,生活重担就落在了客家妇女身上,妇女在整个家庭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汝我张黄家,颇亦家不贫。上溯及太母,劬劳无不亲。〞“靡密计米盐,辛劳种瓜壶。〞[6]无论粗工细活都亲力亲为,“客民例操作,女子多苦辛〞。亲手抚育儿孙。“太婆每出入,笼东柱杖,后来杖挂壁,时见垂帷帐。〞[7]表现客家妇女老骥伏枥,至死方休的品德。因此诗人深情赞道:“太母持门户,人言胜丈夫。〞“盛妆始脂粉,常饰惟纂巾。〞客家妇女直接参与劳动,服饰朴素。传统客家妇女平日的装束是“纂巾〞,也就是“围身裙〞,天然去雕饰,崇尚自然美。客家妇女无缠足的弊习,崇尚安康美,诗人在诗中赞道:“笑谓蛮方人,半是赤足仙,新样尖头鞋,略仿浮海船,上绣千鸳鸯,下刺十丈莲,指船在如许,伸脚笑欲颠。〞[8]在黄遵宪的仿山歌体诗中,展现了客家妇女对亲人奋勇领先、仁慈厚爱,表达人情美、人性美。这里有上对下的关心:“母在婆最怜,刻不离左右〞,“因裙便异带,将缣难比素〞,“阿母性慈祥,爱汝如珍珠。一日三摩挲,未尝离须臾〞。“大母向母怀,伸手抱儿去,从此不分开,一日百摩抚〞;对待嫁女是“行行手中线,离离五色丝,一丝一泪痕,线短力既疲。〞送嫁时更是:“今日送汝去,执手劳蜘厨。〞有下对上的孝敬:“展转干捶腰,殷殷春雷响。〞有姑嫂姊妹的融哈友爱,如“阿嫂笑郎学精灵,阿姊笑侬假惺惺。笑时定要和郎赌,谁不脸红谁算赢。〞[9]客家妇女还成为儿童的启蒙教师,她们言传身教,口授至今仍流传在客家地区的?月光光?等益智童谣对儿童进展潜移默化的教育。[10]这些都表现了黄遵宪对他曾祖母教导的深情回忆。黄遵宪仿山歌体诗表现了客家妇女质朴安康的情感民办和浓烈的爱情观。她们无视封建束缚,大胆追求幸福爱情。“人人要结后缘,侬只今生结目前,一十二时不离别,郎行郎坐总随肩。〞这情感是何等大胆,何等浓烈!“催人出门鸡乱啼,送人离别水东西,挽水西流想无法,从今不养五更鸡。〞反映了离别带给客家妇女精神上的痛苦及无奈,归咎到鸡身上:“送郎送到牛角山,隔山不见侬自还,今朝行过记侬恨,牛角仍然弯复弯。〞多么缠绵幽怨。“买梨莫买蜂咬梨,心中有病没人知。因为别离故亲切,谁知亲切总伤离。〞(?山歌?)这就是忠于情却苦于情。即使这样,她们却“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坚贞不渝。她们守望家园,默默盼望亲人回来,如“邻家带得书信归,书中何字侬不知。等侬亲口问渠去。问他比侬谁瘦肥。〞“自煮莲羹切藕丝,待郎归来尉郎饥,为贪别处双双箸,只怕心中忘却匙。〞(?山歌?)客家地区由于地瘠民贫,男子长大后无钱娶妻,于是有抱养童养媳的风俗。在黄遵宪的诗中也有反映抱养媳妇的风俗,如“反哺难期妇乳姑,系缨竟占女从夫。双双锦褓鸳鸯小,绝好来陈嫁娶图。〞[11]女婴下地,父母无法养育,便四处打听有无适宜的人家把她推出去,生得男孩的人家,那么抱一个别人不愿养育的女婴与自己的男孩同哺乳,长大后成为男孩的媳妇。这就是所谓“童养媳〞。“嫁郎已嫁十三年,今日梳头侬自怜。记得初来同食乳,同在阿婆怀里眠。〞[12]描写出了童养媳的形象。又如“十八娇娇三岁郎,夜夜揽你上眠床,等到郎大妹又老,等到花开叶又黄〞中可略见一斑。我们不能敬同诗人认为这只是一种古朴的风俗的看法,而应透过这美妙的面纱下看到重男轻女封建思想造成的罪孽,它剥夺了多少青春少女对人生的美妙愿望。3.描绘了客家男子远涉重洋辛苦谋生的生活与客家人的婚姻风俗嘉应山地,土瘠产薄,海道开通后,客家人为寻找生活出路到南洋谋生的一年比一年多,这就是客家人称为的“过番〞。“海国能医山国贫,万元荷锸转金轮,最怜一二髯客,手举扶余赠别人。〞[13]黄遵宪的?番客篇?以很大的篇幅描写了“番客〞们在当地创业、生活的情景,堪称南洋华侨历史的缩影。“当我鼻祖初,无异五丁凿。待世务六叶,略如华覆萼〞、“虽那么有室家,一家付漂泊〞,表现了“番客〞们,创业艰辛,处处足迹处处泪。“去者鹊绕树,居者燕雀墓,但是黄面人,无罪亦掠〞,描绘了他们累受欺凌。又如“絮棉吹入化春衣,渡海山薯足疗饥。一任转输无内外,物情先见大同时。〞[14]表现了“番家史〞远赴海外,也带回了海外物产文化的交流,无疑是有进步的成分。婚姻礼俗与其他风俗一样,有着相对的稳定性和继承性。黄遵宪诗中对这些作了较为详尽的介绍。“一家女儿做新娘,十家女儿看镜光。街头锣鼓冬冬打,打着中心只说郎〞,展现的是一幅客家迎亲娶嫁的场景图,也表现出客家儿女追求美满婚姻的美妙愿望,同时将待嫁女儿思春的思想感情用几句诗充分地表现出来。尤其是他的被称为“乡情长卷〞的?新嫁娘诗?,以淋漓的笔墨刻画了婚礼全过程:如换帖订婚“前生注定好姻缘,彩盒欣将定帖传,私展鸾书偷一笑,个人与我是同年〞;出嫁仪仗“烛影花光耀数行,香车宝马陌头忙,红裙一路人争看,道是谁家新嫁娘〞;如闹洞房“洞房四壁沸笙歌,伯姊诸姑笑语多,都是一声恭喜也,明年先抱小哥哥。〞就很优美,而且拜堂成亲的第二天,新人还要“香糯霏屑软于棉,纤手搓来个个圆,玉碗金瓯分送后,大家齐结好姻缘〞,这是新嫁娘生活的第一课,与人友爱;添子后的第二春还有“赏灯〞的风俗,“华灯挂壁祝添丁〞这热闹非凡的景象,黄遵宪诗中都有生动的描绘。 4.表达了客家人重谱牒、设祠堂,迷信风水等人文风俗嘉应州人历来重礼教、敬祖睦宗思想浓重,在岭南各县的各姓人民都在口头或宗谱上把们们的祖宗追溯,不管大姓小姓都有祠堂,一村之中分族而居,必有家庙,也就是祠堂。假如如今只要到客家人聚集地一游,都还能看见“太原堂〞、“桂竹园〞、“汾阳堂〞等屋名。黄遵宪在乡日久,他的诗记载着好些客家的礼俗。在祭祠时祖宗的顶礼膜拜,“爆竹响墓背,墓前纸钱烧,打鼓唱迎神,红毡齐泥首。上天燃红香,中间酌黄酒。青箬包黍棕,紫丝络莲藕。大父在前跪,诸孙跪在后。森森排竹笋,依依伏杨柳。〞他的诗作中还写了不少扫墓的风俗,“曙壳漫山纸蝶飞,携稚扶老话依依,红罗树影铜萧响,知是谁家扫墓归。〞[15]尤为突出的是,由于客家人有很强的念根意识,他们时刻不忘祖辈,或许是期盼某一天在能重回故土,在迁移中把他们的先辈的骨骸装进陶制“金婴〞、“金盎〞背走,可能是使祖辈能落叶归根。因此客家人有取骸改葬,并请风水先生看墓穴的风俗:“枯骨如龟误吉凶,狐埋鸠占不相容。一年讼牒山积,不为疑龙即撼龙。〞[16]在此诗?自注?中诗人认为:“溺于风水祸福之说,讼狱极多〞。因此,封建时代的客家地区,因争葬地或建墓地即所谓做“风水〞带来的相当多诉讼械斗事件,可见,在旧社会客家人的封建迷信思想是较为严重的。由于迷信,客家人就连生孩子也诸多忌讳之事,如迷信胎神,“日问神游到何处,佛前别供处胎经〞[17],“好问花神密祈祷,嘱郎明日去烧香〞。[18]以上诗歌,及山歌体,既表现了黄遵宪浓浓的故篆情,又表现了客家民风的纯朴。二客家山歌是口头创作和承传的歌谣,艺术技巧和方法多样。黄遵宪在创作诗歌和辑录客家山歌中,认真汲取了客家山歌的技巧和方法。黄遵宪的诗作中,不少是深化浅出,言意较为粗浅示,诗语较近于白话体,正如他说的:“山歌每以方言设喻或作韵〞,如:“前生注定好姻缘,彩盒欣将定帖传,私展鸾书偷一笑,个人与我是同年。脉脉春情琐两眉,阿侬刚及破瓜时;人来偶语郎家事,低乡红鞋佯不知。〞[19]描写了姑娘出嫁之前的心情,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视其貌的感觉。又如“洞房四壁沸笙歌,伯姐诸姑笑语多,都叫一声‘恭喜也,明年先抱小哥哥’。酒阑人静夜深时,闻道郎来佯不知;乍整钗头还理鬓,任他催唤故迟迟。〞[20]描写了新婚夜“闹洞房〞前后的情况,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还有“私将香草佩宜男,自顾腰围自觉惭;形迹怕被同伴睹,见人成心整罗衫。报产麟儿寝床。一时欢笑到重堂;锦绷抱向怀中看,道似阿爷还似娘?〞[21]写出了怀孕到生子的心情,真是别开生面。综观?新嫁娘诗?52首,几乎全用客家山歌口吻写成,全诗口语化,方言化,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押韵上口,真让人觉得像过去客家人新嫁娶前后的一套风俗画。类似这种民歌风、竹枝词和新派诗,也从客家山歌中汲取了许多巧妙的技法。黄遵宪辑录整理的正统?山歌?现留存的只有十五首,已有百年之久,一直传送至今,历久不衰,其艺术魅力之大,其原因是汲取了客家山歌的艺术技巧和方法。其一,情真意切,纯朴无华。如“催人出门鸡乱啼,送人离别水东西;挽水西流想方法,从今不养五更鸡。〞极为通俗,喻物自然,把“鸡〞比作时钟,童臾触目,了如指掌。嘉应州地处粤东,四面环山,土瘦人穷,出洋谋生者,络绎不绝。过去老百姓没有时钟,人们往往白天看太阳位置,晚上听鸡啼的方法来判断时刻。这首山歌是说过番的人鸡啼就要起床,搭船从水路经梅城、丙村、松口往汕头出海而去南洋,要河水西流是无法的,要留住亲人不走,只有“不养五更鸡〞,是写送人往南洋的山歌。先写情,后写景,可谓水乳交融。还有“人人要结后生缘,侬要今生结眼前;一十二时不离别,郎行郎坐总随肩〞。“自剪青丝打作条,送郎新手将纸包;假如郎心止不住,请看结发不开交〞。前一首写情人相谈,形影不离,忠于爱情,永不别离的情景;后首写结发夫妻,即将离别,在家妻子,怕夫远走被抛弃,剪下一束头发,给夫随身纪念。这两首爱情山歌,同样表达情绵绵,意切切,真情实感,铭记心中。其二,巧用双关,令人叫绝。巧妙地运用双关语,是客家山歌的重要艺术表现手法。黄遵宪辑录的十多首客家山歌,妙用双关,独树一帜,从而使山歌显示得格外幽默,格外引人传颂。他辑录的“第一香橼第二莲,第三槟榔个个园;第四芙蓉五枣子,送郎都要得郎怜〞这首山歌,在四句中的前三句,每句用了二个双关语,共六个双关语巧用在里面。第一句中的“香橼〞谐上缘,“莲〞谐恋;第二句中的“槟榔〞谐畀郎(即给郎),“圆?〞谓团聚;第三句中的“芙蓉〞谐夫荣,“枣子〞谐早子,都用得非常自然,也极富诗意,不愧为双关语的范例。这首语带双关的山歌,清白含蓄,把一个客家姑娘对情人的恋爱,对幸福的追求,对婚后生活的憧憬,都准确地表达出来,饶有兴味。劳动群众的语言,劳动群众的智慧,令人惊叹!其三,托物起兴,谐间取义。如“买梨莫买蜂咬梨,心中有病没人知。因为分梨故亲切,谁知亲切转伤离〞。开头两句正说出了“梨〞(离)就“心中有病没人知〞的心理状态。后两句妙语连珠,“梨〞和“亲切〞圆环反复,谐音取义,把本来只是“亲手刀切梨〞的一件生活小事,使感情深沉炽热的一对情人,敏感地和即将发生的伤心事——“别离〞联络起来,激发无限的心灵痛苦。其四,善用比喻,动之心情。比喻的目的在于要把所写对象的本质或现象、神态,更形象地刻画了出来,这是客家山歌最常用的手法。黄遵宪极善用比喻,使山歌给人以更深化的印象,并能增加山歌的情趣,使之更有艺术魅力,更能吸引人。他辑录的“见郎消瘦可人怜,劝郎莫贪欢喜缘。花房蝴蝶抱花睡,可能安睡到明年〞。“人道风吹花落地,侬要风吹花上枝。亲将黄蜡粘上去,到老终无花落时〞24两首山歌。前一首用蝴蝶抱花睡,只是昙花一现,不能长久,比喻对爱情不忠贞,喜新厌旧。后一首把“花〞象征着美妙事物,象征幸福的爱情。总之,黄遵宪亲自创作和辑录的山歌的艺术特色,对其后来产生“别创诗界〞的志愿产生了深化的影响。尤其是“首仿山歌风格〞,写出了许多“不拘一格,不名一体〞的新派诗,并描绘了客家风情,对研究客家民俗有重要作用的民间文学——山歌,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参考文献][1][4]杨天石.黄遵宪[M].上海人民出版社,1966.213.[2][3][5][24]叶云章,黄火兴.客家山歌[M].暨南大学出版社,1994.154.154.58.162.[6]黄遵宪.送女弟[M].人境庐诗草(卷一),14.[7][13][15][16][18][19]黄遵宪.已亥杂诗[M].31.23.69.74.102.[8][9][10][11]近世爱国志士歌.人境庐诗草:卷三[M].[12][17]拜曾祖母李太夫人墓.已亥杂诗(第三十五首.明请诗文研究资料选辑[M].苏州大学中文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198.[14]山歌•嫁郎.感事.人境庐诗草:卷九[M].[20][21][22][23]黄遵宪.新嫁娘诗.已亥杂诗自注.人境庐诗草:卷九[M].。
论黄遵宪诗歌的艺术特色
语 ” 扯新名词 以 自表异 ”的缺 点。黄遵宪知识渊 博 ,加 、“
上 他 “ 以寰球 之游历 ” 博 ,又 善于体 察外界事 物 ,因而 , 他描述 新事物 的诗,铺叙开张 ,气势充沛 ,恢宏廓大 ,给 人 以五光十色 、博 大宏深之感 ,做到 了表 现中西文化接触 带 来的新事物 、新哲理 与运用 传统手法 的和谐,成功地 为 诗坛注 入新 思想 、开拓 新意境 , '人 耳 目一新 。如 《 别 止 今
有 情怀 、开辟 昔 时未有 之 境作 为 自己创 作 的 目标 ,才 使 《 人境 庐诗草 》成为反映近代 中西文化冲 突和 交流 的一 面 镜子 ,他本人则被推崇为近 代 “ 诗界革命 ”的一面旗帜。 在 当时诗坛上 尝试表现 中西文 化接触带来 的新事物 的 诗人 , 自然 不独 黄遵 宪一人 ,但 有的作者 并未 能找到恰 当 的手段 ,虽有 表现 新文 化 的愿 望 ,诗 作却存 在 “ 纸译 满
维普资讯
第2 2卷第 3期 (0 6 20 )
河西学院学报
V 12N . 2艺 术 特 色
杨 泽 琴
(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甘肃 兰州 707 ) 300
摘 要:近代爱国诗人黄遵宪在晚清诗坛有较大影响,其诗风独特,注重传统形式与新思想、新意境的融 合:叙事写人,呈现近代诗歌的再现倾向;笔法散文化;语言口--;学习民间歌谣,融合民间格调,诗风清新 /f 6 ̄ 质朴.他的诗歌在艺术方面的创新精神,对于当代中国的诗歌创作来说,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艺术特色;新奇;再现倾向;散文化;口 语化;民歌体
貌神态 的描绘流露 出人 物心事 的,如前所述 的 “ 脉春情 脉
才力将这些题材熔冶成新的诗境。黄遵宪采摭异域物事入
诗 ,不是 简单地 罗列 ,而是经过 了一番熔 铸 ,这就不 是一 般意义上的求新,而是带有创 新色 彩了
诗人黄遵宪从民歌里吸收营养,终成清末“诗界革命”旗帜
诗人黄遵宪从民歌里吸收营养,终成清末“诗界革命”旗帜
黄遵宪,广东梅县人,清末著名的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
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
他喜欢以新事物熔铸入诗,有“诗界革新导师” 和“诗界革命的主将之称”。
他的文学主张和成就,与他的童年经历是分不开的。
黄遵宪的曾祖母精通文墨,背得不少儿歌和古诗。
黄遵宪刚会说话,就跟着她学唱儿歌《月光光》:“月光光,秀才娘。
骑白马,过莲塘。
莲塘背,种韭菜。
韭菜花,结亲家。
亲家门口一口塘,放个鲤鱼八尺长。
长个拿来炒酒食,短个拿来娶姑娘。
”这首充满生活情趣的儿歌,在黄遵宪幼小的心灵里留下极深的印象。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开始有意识地学唱民歌。
有一次,他碰见两个乞丐,边打着拍子边唱着《乞儿歌》:“一天只有十二时,一时只走两三间,一间只讨一文钱,苍天苍天真可怜!”黄遵宪听了,潸然泪下,马上送给乞丐一百文钱,并安慰了他们一番。
回到家里,他凭着记忆,把这首民歌工工整整地抄在了本子上。
由于受民歌的影响,黄遵宪小小年纪已能写出一手好诗。
有一天,老师出了个题目:《一路春鸠啼落花》,让遵宪写诗。
他来得也真快,随即应声吟道:“春从何处去,鸠亦尽情啼……”老师听了又喜又惊,第二天又出了个题目:《一览众山小》。
遵宪挥笔写道:“天下犹为小,何论眼底山……”破题这两句就气概不凡。
黄遵宪成年以后,更加注重对优秀民歌的学习和继承,提出了“我手写我口”的响亮口号,成为清末“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
黄遵憲詩歌中的民歌風格
作者: 黄鸣岐
出版物刊名: 文史哲
页码: 17-20页
主题词: 民歌;女子;创作活动;新活动;革新;中心思想;历史条件;派代表;山歌;心情
摘要: <正> 晚清詩歌革新派代表詩人黄遵憲的詩歌创作活动,是中國詩歌發展史上很重要的一个活动,尽管这个革新活动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所限制,沒有徹底地把旧体詩加以改革,但它对1919年“五四”运动时候新体詩的提倡來说,是有它一定的影响的,單从这一点來看,我們就应該肯定他对中國詩歌的貢献。
黄遵憲詩歌革新的中心思想是“我手寫我口”。
这个口号虽然是他在二十一岁还很年輕的时候提出來的,但却是他很成熟的意見,因为他以后三十多年的詩歌創作活动都是忠于他的这个主張,是以他自己的創作实践來貫徹这个主張的。
这只要我们認真。
刍议黄遵宪与客家山歌
刍议黄遵宪与客家山歌
钱岩
【期刊名称】《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6(000)004
【摘要】黄遵宪是清末著名爱国诗人、外交家、政治活动家和教育家。
在中国近
代史上,他是一位走在时代前面,对我国近代史进程产生过影响的人物。
百年回望,这位前贤顺利时虚怀若谷、不骄不躁;逆境中充满自信、不卑不亢。
他思想先进,视野广阔,加之丰富的生活阅历,赋予他的诗歌创作以丰富的社会内容。
他生于山歌之乡嘉应,儿时便感受着客家文化的熏染,所以他对客家山歌有着深沉浓重而又难以割舍的情结。
在他的山歌作品中,活用口语和新名词,化深邃的理论思维以通俗的语言廓清。
【总页数】1页(P111)
【作者】钱岩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7
【相关文献】
1.客家山歌在城市化进程中的新特征探究——以深圳客家山歌为例
2.客家山歌在
城市化进程中的新特征探究
——以深圳客家山歌为例3.江西客家山歌与广东、湖南客家山歌的比较研究4.客
家山歌对比的研究调查与传承——以广西客家山歌与广东梅州客家山歌为例5.黄遵宪文学创作与客家山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往 复 , 声不歇 者, 歌 何其 才之 大也 !
在《 山歌 题记 》中充分 显 示 了其 对 民 歌 的这 种
“ 天籁难学 ” 满 的欣慕 之 情。直 到他 晚年 时期 , 充 还
歌对其创作 的影响 , 不仅有利于我们对 黄遵 宪其人诗 歌思想 的理解 , 更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 近代诗歌 的
的《 新嫁娘诗》 1 5 首便 融化 了民歌 的格 调 。比如其 中 的第一 、 、 五十一 首 , 三 九、 便具有 浓厚 的生 活气 息和
民俗底蕴 :
前 生 注 定好 姻 缘 , 盒 欣 将 定 帖传 。私 彩
看鸾庚偷 一笑 , 个人 与我是 同年 ! 屈指三春是嫁期 , 多欢喜 更猜疑 。 闲 几 情 闲绪萦心曲 , 尽在停针倦绣 时。
摘 要: 黄遵 宪是近代杰 出诗人 , 自幼 受民歌 熏陶 , 爱、 集、 究 民歌 , 些均渗透 到在他后 来的 他 喜 搜 研 这
诗 集《 人境 庐诗草》 的创作 中。其强调诗歌创 作要 注意对 民歌 中“ 真” 的吸取 , 张诗 歌创作要 情真 、 真, 情 说 主 意
这 些都 在 他 现 实主 义 的诗 歌 创 作 和 晚年 所 提 出的 “ 杂歌 谣 ” 中得 到 了具 体 的 体 现 。
第 2 第 3期 5卷 21 0 0年 6月
平顶山学院学报
J u a o ig igh nUnvri o r l fPn dn s a iest n y
Vo . . 125 No 3
Jn 2 1 u .0 0
民歌 对 黄 遵 宪 诗 歌 创 作 的 影 响
臧 慧远
( 东大学 , 东 济 ຫໍສະໝຸດ 2 00 ) 山 山 5 10
牵?即今流俗语 , 我若登简编 , 五千年 后人 , 惊为古斑
收 稿 日期 :0 0—0 0 21 2— 8
作者简 介: 臧慧远( 9 2一), , 18 女 山东省泰安人 , 山东大学博士研究 生, 主要从事元 明清文学研究。
・
9 ・ 4
平顶 山学 院学报
21 0 0拄
屏 红 烛初 婚 夕 , 问 郎还 记 得 不 ? 试
诗思 , 让他对 民间文化有着一种 浓厚 的兴趣 和深厚 的 感情 。青年时代的黄遵宪 即于《 感怀》 杂感》 中 和《 诗
明确提 出了“ 儒生不 出门 , 勿论 当世事 。识 时贵知今 , 通情 贵阅世 ” 的行 知思 想和 “ 我手 写 我 口, 岂能拘 古
洞房 四壁沸 笙歌 , 伯姊诸姑 笑语 多。都 道 一声恭喜也 , 明年先抱 小哥哥 ! 闲凭 郎肩 坐绮楼 , 闺细事数从 头。画 香
关
键
词: 黄遵宪 ; 民歌 ; 情真” “ 说
文献标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6 3—17 (0 0 0 0 9 o 17 60 2 1 )3— 0 3一 3
中 图分 类 号 : o . I 66 2
黄遵宪作为 中国近代诗 歌史 上的一 位杰 出的诗 人, 他所倡导的“ 新派诗 ” 作具有较 高 的成 就 , 中 创 其 梁启超便赞誉 “ 近世诗 人 能熔铸 新 理想 以人 旧风 格
承并渗透到诗歌创作之 中。
民歌 中的“ 真” , 情 说 主要是 主张写诗要情 真、 意
这组诗主要是 以第一人 称 的 口吻生动地 讲述 了
一
位青 年女子 从订亲 、 结婚到生 子的过程 , 心理刻 画
真、 抒发我之 心声 。冯 梦龙在 他所 编 的《 山歌》 的序 言中便指 出民歌 的生命在 于“ 情真 ” “ , 国风” 能够 在 《 诗经》 中得以保存下来 因为 “ 真而不可废 也” 情 。冯
者, 当推黄公度 ” ¨ “ , 。元气淋 漓 , 卓然 为大家 ” ¨ , “ 友视骚 、 汉而奴蓄唐 、 ” 宋 , 另外丘逢 甲、 狄葆贤 、
斓” 的进化史观。19 8 1年任职 伦敦使馆 时 , 黄遵宪又 对家乡 山歌认真辑 录和加工 , 其 中九首编 入《 将 人境
庐诗草》 并写下 了著名 的《 中, 山歌题记》 :
高旭等人均 对其 有所 赞誉 。而他 的诗 集《 人境 庐 诗 草》 典型地体 现了黄遵宪 “ 派诗 ” 新 创作 的特色 , 中 其
从题 材到表现手法均受到 民歌的影响 。另外 , 其诗 学 理论 中强调 “ 我手写我 口” 的现 实主义 的诗 歌创作也 鲜明地受到民歌 中“ 情真 ” 的影 响。因此从 黄遵 宪 说 的诗歌作 品和他 的诗歌 理论 中两方面 系统地 探讨 民
十五 国风 , 绝 古今 , 以妇 人 女 子 矢 妙 正
口而成 。使 学士 大夫操 笔为之 , 不能 尔。 反 以人 籁 易为 , 天籁难学也。余 离家 日久。 乡 音渐忘。辑录 此歌谣 , 往往搜 索枯肠 , 日 半
不 成 一 字 。 因念 彼 冈 头 溪尾 , 挑 一 担 , 肩 竞
景、 民俗环境 、 个人喜好 、 诗学观念等方 面的原因 。黄
遵宪生活的故乡广东梅县 ( 今梅 州市 ) 客家文化 的 是 中心 , 民风 淳朴 、 乡情悠 然 , 客家 山歌更 是独 具魅 力 , 传唱古今 。“ 牙牙初 学语 , 教诵 《 光光》, 月 一读 一 背 诵, 清如新炙簧 。 … 客家儿歌最早启迪 了黄遵宪 的 ” 。
独特价值 。
积极倡导创造一 种 “ 酌于弹 词粤 讴之 问 ” 杂 歌 斟 的“
谣 ” 并写成《 , 军歌 》 等数 1 0首探 索之作 。可见 , 自
幼及长至殁 , 黄遵宪对 民歌均充满了高度的重视和浓
厚的兴趣。
最重要 的是黄遵宪还亲身实践这些主张 , 广泛 吸 黄遵宪对 民间、 民俗 、 民歌 的钟情 , 自有着 文化背 收民间民俗内容 作为诗 料 , 为诗篇 。作 于青年时期 发
梦龙 认 为 山 歌 乃 系 “ 男 女 之 真 情 , 名 教 之 伪 借 发
细腻 、 言清新 流转 , 语 宛如一幅长卷 的乡情 画。
《 人境庐诗草》 中作者所 直接辑录加工而成 的 1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