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皮--历代本草书籍汇编

合集下载

“脾胃之圣药”丨“陈皮”的前世与今生

“脾胃之圣药”丨“陈皮”的前世与今生

“脾胃之圣药”丨“陈皮”的前世与今生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苏轼本草考证丨“一名橘皮”陈皮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名为橘柚,列为木部上品,因以果皮入药,故曰:“橘柚...下气通神,一名橘皮,生南山川谷”。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弘景将其合入果部,说“《本经》合入果部,宜加实字,入木部非也”。

隋唐后才有关于橘皮、橘叶、橘络等分别作药用的记载。

陈皮之名,首见于唐代孟诜(621~713年)的《食疗本草》,云∶“桔,止泄痢。

食之下食,开胸膈痰实结气。

下气不如皮。

穣不可多食,止气。

性虽温,止渴”。

在《汤液本草》(元代王好古撰于1238~1248年)中开始独立作为一种药材出现。

橘柚是橘皮的正品药材来源,陈皮则是橘皮中质量最优的药材品种。

陈皮,橘皮之陈久者也。

《汤液本草》说:“橘皮以色红日久者为佳,故曰红皮、陈皮”。

《本草备要》(1694年,汪昂)说:“广中陈久者良,故名陈皮。

陈则烈气消,无燥散之患。

半夏亦然,故同用名二陈汤”。

历版中国药典皆以陈皮为正名。

汉以前的文献对橘的植物性状描述记载不多,《周礼·考工记》说:“橘逾淮而北为枳”,与橘的植物生长特性相符,故《神农本草经》中的橘应该就是芸香科柑橘属植物橘,且以橘皮药用为主,柚皮不复入药。

至唐代,《新修本草》(苏敬等著)对橘皮的性味描述如下:“柚皮浓,味甘,不如桔皮味辛而苦。

其肉亦如桔,有甘有酸,酸者名胡甘。

今俗人或谓橙为柚,非也”。

橘皮较柚皮味辛而苦,有甘有酸,且橘皮较柚皮薄,这与今芸香科柑橘属植物橘的性味性状相符。

宋代苏颂的《本草图经》对橘的植物性状描述更为详尽:“桔、柚,生南山川谷及江南,今江浙、荆襄、湖岭皆有之。

木高一、二丈,叶与枳无辨,刺出于茎间。

夏初生白花,六月、七月而成实,至冬而黄熟,乃可啖”。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说:“橘实小,其瓣味微酢,其皮薄而红,味辛而苦”。

《本草崇原》(张志聪)说:“橘生江南及山南山谷,今江浙荆襄湖岺皆有。

114.陈 皮

114.陈  皮

陈皮辛散苦降性温,芳香醒脾,长于理气健脾,降逆止呕的作用,用于脾胃气滞,脘腹胀痛,恶心呕吐,泄泻;辛散温通,能行能降,燥湿化痰,为治痰之要药,用于寒痰咳嗽, 湿痰咳嗽;理气健脾,燥湿和中,与补虚药物同用,以达补而不滞,滋而不腻,发挥作用。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 【贮藏】置阴• • • • • • • • • 【药品出处】本品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来源】本品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药材分为“陈皮”和“广陈皮”。采摘成熟果实,剥取果皮,晒干或低温干燥。入药以陈久者为佳,故名陈皮。 【产地】广陈皮:主产于广东新会、江门、四会,以新会产量大,质优。 陈皮:主产于重庆江津、綦江、合川、永川、长寿等地。称为“川陈皮” 福橘皮:主产于福建闽清、福清、永泰等地,称为“建陈皮”。 【产地加工】10-12月间采挖。剥取果皮,晒干或低温干燥。其中10月份采摘的柑皮色偏青,11月份的柑皮色呈黄,12月份的红色柑果采摘、晒干,密封储藏.柑果采摘后先是剥 皮,晾干,密封储藏。只有收藏了3年以上的才能称为药用陈皮。 【药材鉴别】陈皮:常剥成数瓣,基部相连,有的呈不规则的片状,厚1-4mm。外表面橙红色或红棕色,有细皱纹和凹下的点状油室;内表面浅黄白色,粗糙,附黄白色或黄棕 色筋络状维管束。质稍硬而脆。气香,味辛、苦。 广陈皮:常3瓣相连,形状整齐,厚度均匀,约Imm。点状油室较大,对光照视,透明清晰。质较柔软。 【饮片鉴别】本品为不规则的条状或丝状。外表面橙红色或红棕色,有细皱纹和凹下的点状油室。内表面浅黄白色,粗糙,附黄白色或黄棕色筋络状维管束。气香,味辛、苦。 【品质】本品以不规则的条状或丝状、外表橙红色或红棕色、油室明显、内面黄白色、气香,味辛、苦,无杂质,无发霉者为佳。 【加工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迅速洗净,闷润至内外湿度一致,切窄丝,阴干或低温干燥,筛去碎屑。 【主要成分】本品含挥发油、黄酮类成分。挥发油:柠檬烯、松油烯、月桂烯。黄酮类成分:橙皮苷、新橙皮苷、川陈皮素、柚皮苷、柚皮芸香苷、红橘素等。 【性味归经】苦、辛,温。归肺、脾经。 【功能主治】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用于脘腹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

陈皮基源考证及药材种植史简述

陈皮基源考证及药材种植史简述

接收日期:2023-09-17 接受日期:2023-09-30基金项目: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专项资金(2019KJ125);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22A0505020018) *通信作者。

E-mail:****************陈皮基源考证及药材种植史简述王亚荣1, 凡 强1, 吴 鸿2, 王健松3,廖文波1*(1.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 广东省热带亚热带植物资源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275;2. 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 广东岭南现代农业重点实验室 / 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3. 广州白云山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白云山制药总厂,广东 广州 510515)摘 要:陈皮是著名传统中药,药材为芸香科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 及其栽培品种的干燥成熟果皮。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典籍,并结合近现代相关研究成果对陈皮的基源进行考证,包括基源植物、原产地及种植历史、有效成分及药效分析、分子水平的亲缘关系研究等。

陈皮以广东省所产的“广陈皮”为佳,广陈皮又以广东新会地区产的“新会陈皮(茶枝柑C. reticulata cv. Chachiensis)”作为中国传统道地药材,质量尤佳,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橘皮陈用始于梁代,盛于明清,传至现代;明朝明确提出“陈皮广中为胜”,强调广陈皮的道地性。

陈皮品类丰富,其总黄酮含量差异较大;除橙皮苷外,芸香科植物所特有的多甲氧基黄酮类化合物、挥发油类,能够较好地区分不同来源的陈皮,建议加入下一版的《中国药典》,作为质量控制指标之一。

南丰蜜桔、年橘、椪柑、芦柑等栽培品种的黄酮类化合物、多糖成分含量与茶枝柑差异较小,可作为陈皮应用的有效种植资源。

我国丰富的野生柑橘资源具有强的抗性和对生境的适应能力,是新品种选育的重要基础,应加强针对性保护和开发利用研究。

生姜--历代本草书籍汇编

生姜--历代本草书籍汇编

生姜(《名医别录》)生姜为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茎。

均系栽培。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以四川、贵州、广西、山东、陕西等地为多。

原植物喜温暖湿润气候,不耐严寒、怕潮湿、怕强光直射,以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最宜生长。

味辛、性温。

归肺、脾、胃经。

功效解表散寒、温中健胃止呕、化痰止咳,还可解鱼蟹及半夏、南星之毒。

临床用名有生姜、生姜汁、生姜皮、煨姜。

【本草汇言】《名医别录》:味辛,微温。

主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

又,生姜,微温,辛,归五藏。

去淡,下气,止呕吐,除风邪寒热。

久服小志少智,伤心气。

《本草拾遗》:本功外,汁解毒药,自余破血,调中,去冷,除痰,开胃。

须热即去皮,要冷即留皮。

《药性论》:使。

主痰水气满,下气。

生与干并治嗽,疗时疾,止呕逆不下食。

生和半夏,主心下急痛,若中热不能食,捣汁合蜜服之。

又汁和杏仁作煎,下一切结气,实心胸拥隔冷热气,神效。

《开宝本草》:味辛,微温。

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

《本草图经》:以生姜切细,和好茶一、两碗,任意呷之,治痢大妙!热痢留姜皮,冷痢去皮。

《本草衍义》:治暴逆气。

嚼三两皂子大,下咽定,屡服屡定。

初得寒热,痰嗽,烧一块,含咬之终日间,嗽自愈。

暴赤眼无疮者,以古铜钱刮净姜上取汁,于钱唇点目,热泪出,今日点,来日愈。

但小儿甚惧,不须疑,已试良验。

《药性赋》:味辛,性温,无毒。

升也,阳也。

其用有四:制半夏有解毒之功,佐大枣有厚肠之说。

温经散表邪之风,益气止胃翻之哕。

《汤液本草》:气温,味辛。

辛而甘,微温,气味俱轻,阳也,无毒。

《象》云: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治痰嗽。

生与干同治。

与半夏等分,治心下急痛,剪细用。

《心》云:能制半夏、厚朴之毒,发散风寒,益元气,大枣同用。

辛温,与芍药同用,温经散寒,呕家之圣药也。

辛以散之,呕为气不散也。

此药能行阳而散气。

《珍》云:益脾胃,散风寒,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孙真人云:为呕家之圣药。

或问东垣曰:生姜辛温入肺,如何是入胃口?曰:俗皆以心下为胃口者,非也。

陈皮

陈皮

陈皮,别名:橘皮、贵老、红皮、黄橘皮、广橘皮、新会皮、柑皮、广陈皮。

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成熟果皮。

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

药材分为“陈皮”和“广陈皮”。

采摘成熟果实,剥取果皮,晒干或低温干燥。

一、形态特征橘常绿小乔木或灌木,高3-4m。

枝细,多有刺。

叶互生;叶柄长0.5-1.5cm,有窄翼,顶端有关节;叶片披针形或椭圆形,长4~11cm,宽1.5~4cm,先端渐尖微凹,基部楔形,全缘或为波状,具不明显的钝锯齿,有半透明油点。

花单生或数朵丛生于枝端或叶腋;花萼杯状,5裂;花瓣5,白色或带淡红色,开时向上反卷;雄蕊15~30,长短不一,花丝常3~5个连合成组;雌蕊1,子房圆形,柱头头状。

柑果近圆形或扁圆形,横径4~7cm,果皮薄而宽,容易剥离,囊瓣7~12,汁胞柔软多汁。

种子卵圆形,白色,一端尖,数粒至数十粒或无。

花期3~4月,果期10~12月。

陈皮常剥成数瓣,基部相连,有的呈不规则的片状,厚1~4mm。

外表面橙红色或红棕色,有细皱纹及凹下的点状油室;内表面浅黄白色,粗糙,附黄白色或黄棕色筋络状维管束。

质稍硬而脆。

气香,味辛、苦。

广陈皮常3瓣相连,形状整齐,厚度均匀,约1mm。

点状油室较大,对光照视,透明清晰。

质较柔软。

二、产地和分类栽培于丘陵、低山地带、江河湖泊沿岸或平原。

分布于长江以南各地区。

分布于广东、福建、四川、重庆、浙江、江西、湖南等地。

其中以广东新会、四会、广州近郊产者质佳,以四川、重庆等地产量大。

陈皮以广东所产为佳,历史贸易中特称“广陈皮”,以别于其他省所产。

广陈皮以广东新会县所产为上品。

,是广东新会所产的大红柑的干果皮。

由于它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又是传统的香料和调味佳品,所以向来享有盛誉。

据说新会陈皮运往北方各地,过了岭南之后,其味更为芳香。

曾有华侨携带新会陈皮乘船出国,船抵太平洋,顿时芳香四溢,无法掩盖。

新会陈皮散发芳香扑鼻的香味,是其独有品质。

经药检部门初步化验结果表明,由于土壤条件、栽培技术、农田气候的差异,新会产的陈皮与外地移植新会柑的陈皮,其形状组织结构虽然相似,但挥发油所含的成分及品味都有很大差异。

陈皮〔附:橘核、橘络、橘叶〕的功效与作用、注意事项与禁忌、附方

陈皮〔附:橘核、橘络、橘叶〕的功效与作用、注意事项与禁忌、附方

陈皮〔附:橘核、橘络、橘叶〕的功效与作用、注意事项与禁忌、附方〔别名〕橘皮、广皮、贵老、黄橘皮、红皮、新会皮。

〔来源〕为芸香科柑橘属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的果皮,因放置时间久者效果较良,故称“陈皮”。

〔成分〕果皮含挥发油:油中的主要成分为右旋柠檬烯、枸橼醛。

此外,尚含川皮酮(即川陈皮素)、橙皮甙、苦橙甙、胡萝卜素、维生素P、维生素B、维生素C、不旋光肌醇等。

不同地区产的陈皮所含成分有差异,但皆含挥发油及黄酮甙。

〔作用〕一、历代经验1.行气健胃:陈皮有较好的行气健胃作用。

《神农本草经》:“主胸中瘕热,逆气,利水谷,久服去臭,下气”。

《名医别录》:“主脾不消谷,气冲胸中,吐逆霍乱,止泄,去寸白”。

《本草拾遗》:“去气,调中”。

《医学启源》:“去胸中寒邪,破滞气,益脾胃”。

《本草纲目》:“疗呕哕反胃嘈杂,时吐清水,痰痞,痎疟,大肠闭塞,妇人乳痈,入食料解鱼腥毒”。

2.化痰止咳:陈皮又有良好的化痰止咳作用:《药性论》:“治胸膈间气,开胃,主气痢,消痰涎,治上气咳嗽”。

《日华子本草》:“消痰止嗽,破癥瘕痃癖”。

二、近代研究1.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陈皮煎剂及提取物(醇提取液)对离体和在体蛙心有兴奋作用,剂量过大反有抑制作用。

给蟾蜍全身灌流发现有收缩血管作用,可使血流量减少。

注射于狗、兔可使血压迅速升高,经反复应用也无耐受性〔1~3〕。

2.对内脏平滑肌的作用:陈皮对麻醉狗及活体兔肠有抑制作用,并能抑制子宫的运动〔1~2〕。

3.对肾的影响:陈皮制剂能使狗肾溶量减少、肾血管收缩而有抑尿现象。

这一实验与古文献的记载相反〔4〕。

4.抑菌消炎作用:陈皮对葡萄球菌等有抑制作用。

柑橘属植物中所含的顺式香豆素有抗炎作用。

临床单用陈皮煎加酒服对急性炎症有消炎作用,特别用于急性乳腺炎等。

口服橙皮甙可以减轻人工冻伤〔5~8〕。

5.降酯作用:陈皮甙有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4〕。

〔性味〕苦、平。

归肺、脾经。

本草纲目陈皮的记载

本草纲目陈皮的记载

本草纲目陈皮的记载陈皮,又称陈皮橘、陈皮柑,是中国传统药材之一,也是中华美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调料之一。

在《本草纲目》中,陈皮被列为“饮食部”和“药物部”,既有食品营养价值,又有药用功效。

本文将从《本草纲目》中的记载、现代研究和应用等方面,探讨陈皮的历史、特点和价值。

一、《本草纲目》中的陈皮《本草纲目》是明代著名药物学家李时中所著的一部中药学巨著,全书共60卷,收录了中药学的基本理论、药物分类、药物性质、药物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在《本草纲目》中,陈皮被列为“饮食部”和“药物部”,并分别详细描述了其来源、性味、功效和应用等方面。

1.来源:《本草纲目》中记载,陈皮是普通橘子的果皮,在晒干后制成的。

陈皮主要生长在江南、华南、四川等地,其中以江南的苏州、嘉兴、杭州等地的陈皮最为著名。

2.性味:《本草纲目》中认为,陈皮味辛、苦,性温,归脾、胃、肺经。

3.功效:《本草纲目》中记载,陈皮有理气、消食、化痰、止咳、解酒毒等功效。

具体表现为:(1)理气消食:陈皮能促进胃肠蠕动,增加消化液分泌,有助于消化食物,缓解胃肠不适。

(2)化痰止咳:陈皮能够化痰止咳,对于咳嗽、咳痰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3)解酒毒:陈皮能够解酒毒,对于酒后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二、现代研究和应用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于中药材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陈皮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其药理作用和营养价值也得到了更加深入的研究。

目前,陈皮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食品、保健品、药品等领域。

1.食品领域:陈皮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食用价值,可以作为调味品、糕点的馅料、茶叶、饮料等的原料。

陈皮所含的挥发油和柚皮甙等成分,不仅能够增加食品的香味和口感,还能够促进胃肠蠕动,增进食欲,有助于消化和吸收。

2.保健品领域:陈皮所含的挥发油、黄酮类、柚皮甙等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降血脂、抗菌等作用,可以用于制作保健食品、保健饮料等,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3.药品领域:陈皮在中医药领域中,被广泛应用于胃肠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等的治疗中。

青皮--历代本草书籍汇编

青皮--历代本草书籍汇编

青皮(《本草图经》)青皮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未成熟果皮及幼小果实。

均系栽培。

主产于福建、浙江、四川等地。

原植物多生于丘陵、低山地带、湖泊河岸或平原。

喜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不耐寒,稍耐荫,以阳光充足、地势高燥、土层深厚、透气性良好的砂质壤土或壤土最宜生长。

味苦、辛,性温。

归肝、胆、胃经。

功效疏肝破气、消积化滞。

临床用名有青皮、炒青皮、醋青皮。

【本草汇言】《本草图经》:气滞、下食、破积结及膈气。

《药类法象》:气温,味辛。

主胸膈气滞,消食,破积结膈气。

《药性赋》:味苦,性寒,无毒。

沉也,阴也。

其用有四:破滞气愈高而愈效,削坚积愈下而愈良。

引诸药至厥阴之分,下饮食入太阴之仓。

《汤液本草》:气温,味辛。

苦而辛,性寒,气厚,阴也。

足厥阴经引经药,又入手少阳经。

《象》云:主气滞,消食,破积结膈气。

去瓤。

《心》云:厥阴经引经药也。

有滞气则破滞气,无滞气则损真气。

《液》云:主气滞,下食,破积结及膈气。

或云与陈皮一种。

青皮小而未成熟,成熟而大者橘也。

色红故名红皮,日久者佳,故名陈皮。

如枳实、枳壳一种,实小而青未瓤,壳大而黄紫色已瓤。

故壳高而治胸膈,实低而治心下,与陈皮治高、青皮治低同意。

又云:陈皮、青皮二种,枳实、枳壳亦有二种。

《本草衍义补遗》:苦辛咸,阴中之阳,主气滞,破积滞结气,消食,少阳经下药也。

陈皮治高,青皮治低,气虚弱少用,治胁痛须醋炒为佳。

《本草发挥》:洁古云:青橘皮气温味辛。

主气滞,下食破积,结膈气,及小腹痛。

《主治秘诀》云:性寒味苦,气味俱厚,沉而降,阴也。

其用有五:足厥阴、少阳之分,有病则用之,一也;破坚癖,二也;散滞气,三也;去下焦湿,四也;治左肾有积气,五也。

《本草纲目》:青皮乃橘之末黄而青色者,薄而光,其气芳烈。

古无用者,至宋时医始用。

其色青气烈,味苦而辛,治之以醋,所谓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酸泄之,以苦降之也。

陈皮浮而升,入脾、肺气分;青皮沉而降,入肝、胆气分。

一体二用,物理自然也。

橘皮中药材详细说明书

橘皮中药材详细说明书

橘皮药材名称:橘皮拼音名称:JUPI别名:陈皮(孟诜),贵老(侯宁极《药谱》),黄橘皮(《鸡峰普济方》),红皮(《汤液本草》)。

科属:为芸香科植物福橘或朱橘等多种橘类的果皮。

产地:在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均有栽培。

性味:[性味归经]辛苦,温。

入脾、肺经。

功能主治:理气,调中,燥湿,化痰。

治胸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哕逆,咳嗽痰多。

亦解鱼、蟹毒。

中成药:共有1种中成药使用橘皮:茵陈五疸丸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

附方:1.治脾胃不调,冷气暴折,客乘于中,寒则气收聚,聚则壅遏不通,是以胀满,其脉弦迟:黄橘皮四两,白术二两。

上为细末,酒糊和丸如桐子大,煎木香汤下三十丸,食前。

(《鸡蜂普济方》宽中丸)2.治胸痹,胸中气塞短气:橘皮一斤,枳实三两,生姜半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橘皮枳实生姜汤)3.治干呕哕,手足厥者:橘皮四两,生姜半斤。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

(橘皮汤)4.治哕逆:橘皮二升,竹茹二升,大枣三十枚,生姜半斤,甘草五两,人参一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橘皮竹茹汤。

②方以下出《金匮要略》)5.治反胃吐食:真橘皮,以壁土炒香为末,每服二钱,生姜三片,枣肉一枚,水二钟,煎一钟,温服。

(《仁斋直指方》)6.治痰膈气胀:陈皮三钱。

水煎热服。

(《简便单方》)7治大便秘结:陈皮(不去白,酒浸)煮至软,焙干为末,复以温酒调服二钱。

(《普济方》)8.治卒食噎:橘皮一两(汤浸去瓤)。

焙为末,以水一大盏,煎取半盏,热服。

(《食医心镜》)9.治疳瘦:陈橘皮一两,黄连一两五钱(去须,米泔浸一日)。

上为细末,研入麝香五分,用猪胆七个,分药入在胆内,浆水煮,候临熟,以针微扎破,以熟为度,取出以粟米粥和丸绿豆大,每服十丸至二、三十丸,米饮下,量儿大小与之,无时。

久服消食和气,长肌肉。

(《小儿药证直诀》橘连丸)10.治产后吹奶:陈皮一两,甘草一钱。

陈皮的现代研究进展

陈皮的现代研究进展

陈皮的现代研究进展摘要:陈皮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健脾之功效,自古以来就有陈皮“陈久者良”的说法,本文从陈皮的理化成分及时间对陈皮有效成分的影响展开研究。

关键词:陈皮;化学成分;年限;现代研究陈皮(Citri Reticulatae Pericarpium)是我国较为常见的中药材,收录于《中国药典》中,定义为芸香科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的干燥成熟果皮。

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芸香科植物橘的栽培变种不断增加,其干燥成熟果皮亦称为陈皮。

根据大小、厚薄、颜色、产地等特征,主要分为“陈皮”和“广陈皮”。

其中陈皮多见,主要采自芸香科福橘、温州蜜柑等成熟果实,经过晒干或低温干燥等处理所得干燥果皮。

通常剥为细碎的小瓣,多为不规则的片状,与广陈皮相比,较为厚实,有的陈皮厚达4mm。

陈皮外表面光滑,有凹下的点状油室,内表面则粗糙,呈浅黄色。

广陈皮主要源于芸香科茶枝柑成熟的果实,经干燥处理所得的果皮。

广陈皮较大,常三瓣相连,不似陈皮细碎。

但广陈皮较薄,厚度普遍仅有1mm,质地柔软,且透光性好。

其外表面光滑,分布了较大的点状油室,呈油润、色鲜状。

广陈皮产地较多,其中新会的自然环境最为适宜,加之当地传统手艺的传承,故新会陈皮最为地道[1]。

一、陈皮化学成分挥发油是陈皮中主要活性成分。

广陈皮中含有大量挥发油,并与贮存时间密切相关。

随着贮存时间增加,分子量较小的挥发油组分减少,二分子量较大的挥发油组分呈增加趋势。

陈皮挥发油具有多种活性,如抗过敏、治疗哮喘、抗菌抗炎、抗氧化等。

陈皮中含有大量的黄酮类化合物,经过众多科研工作者的提取检测,发现其中含有六十多种黄酮类化合物。

其中橙皮苷的含量最高,约为35mg/g。

且随着贮藏时间增加,所含的黄酮类化合物(如橙皮苷、橘皮素、川陈皮素等)的含量也发生了改变,且呈增加趋势,即“陈久者良”。

对陈皮中多糖的含量进行测定,新会陈皮中多糖含量为7.20%。

陈皮多糖具有抗氧化、益生元活性等药理作用。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高频考点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高频考点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高频考点第一章中药与方剂考点历代本草著作:《神农本草正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中华本草》。

考点中药性能理论。

所谓中药的性能,即中药效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又称药性。

研究中药性能的理论叫药性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

考点四气:确定依据:药性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而来,与所疗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反。

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以病证寒热为基准。

所示效用:凡寒凉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等作用;凡温热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

据病证寒热程度的差别选择相应药物。

如治亡阳欲脱,选大热之附子,而治一般中寒腹痛,投温性之燥姜;反之,则于治疗不利,甚则损伤人体。

考点五味(1)确定依据。

故今之药味确定,主以药效,参以口尝。

药味可以与滋味相同,也可以与滋味相异。

药味既是药物的滋味,又超出药物的滋味,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

(2)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

①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作用,药物有荆芥、薄荷和川芎。

气虚阴亏者慎用。

②甘:能补、能缓、能和,有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性等作用。

药物有黄芪、熟地、核桃仁、甘草等。

凡温阻、食积、中满气滞者慎用。

③酸: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

药物有木瓜、乌梅等。

凡邪未尽之证均慎用。

④苦:能泄、能燥、能坚。

药物有黄连、黄柏、知母等。

苦味药大多能伤津、伐胃,津液大伤及脾胃虚弱者不宜大量用。

⑤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泻下通便作用。

药物有昆布、海藻等。

脾虚便溏者慎用。

⑥涩: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

药物有猪苓、茯苓等。

淡味药过用,亦能伤津液,故阴虚津亏者慎用。

(3)气味配合的原则:一为任何气与任何味均可组配有二;二为一药中气只能有一,而味可以有一个,也可以有两个或更多。

味越多,说明其作用越广泛。

陈皮(理气药)

陈皮(理气药)

陈皮(理气药)理气药凡以疏理气机为主要作用、治疗气滞或气逆证的药物,称为理气药,又名行气药。

理气药性味多辛苦温而芳香。

其味辛能行,味苦能泄,芳香能走窜,性温能通行,故有疏理气机即行气、降气、解郁、散结的作用。

并可通过畅达气机、消除气滞而达到止痛之效,即《素问》“逸者行之”、“结者散之”、“木郁达之”之意。

因本类药物主归脾、胃、肝、肺经,以其性能不同,而分别具有理气健脾、疏肝解郁、理气宽胸、行气止痛、破气散结等功效。

理气药主要用治脾胃气滞所致脘腹胀痛、嗳气吞酸、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等;肝气郁滞所致胁肋胀痛、抑郁不乐、疝气疼痛、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等;肺气壅滞所致胸闷胸痛、咳嗽气喘等。

使用本类药物,须针对病证选择相应功效的药物,并进行必要的配伍。

如脾胃气滞,要选用调理脾胃气机的药物,因于饮食积滞者,配伍消导药;因于脾胃气虚者,配伍补中益气药;因于湿热阻滞者,配伍清热除湿药;因于寒湿困脾者,配伍苦温燥湿药。

肝气郁滞,应选用疏肝理气的药物,因于肝血不足者,配伍养血柔肝药;由于肝经受寒者,配伍暖肝散寒药;用于瘀血阻滞者,配伍活血祛瘀药。

肺气壅滞,应选用理气宽胸的药物,因于外邪客肺者,配伍宣肺解表药;因于痰饮阻肺者,配伍祛痰化饮药。

本类药物性多辛温香燥,易耗气伤阴,故气阴不足者慎用。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大部分理气药具有抑制或兴奋胃肠平滑肌作用,或促进消化液的分泌,或利胆等作用;部分理气药具有舒张支气管平滑肌、中枢抑制、调节子宫平滑肌、兴奋心肌、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升压或降压、抗菌等作用。

本类药物现代多用于治疗胃炎、肠炎、消化道溃疡、多种肝病、胆结石、胆囊炎以及慢性支气管炎等。

陈皮chenpi《神农本草经》陈皮为芸香科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及其栽培变种的成熟干燥果皮。

主产于广东、福建、四川、浙江、江西等地。

秋末冬初果实成熟时采收果皮,晒干或低温干燥。

以陈久者为佳,故称陈皮。

产广东新会者称新会皮,广陈皮。

本草纲目陈皮的记载

本草纲目陈皮的记载

本草纲目陈皮的记载
本草纲目陈皮是由明代医药学家清代嘉庆年间的朱熹所编写的内容,全书共有25卷,对中国传统医药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和价值。

本草纲目陈皮全书共记载了两千多味草药的名称、性质、功能、用法和煎制等信息,是一部涉及草药学的全面实用工具书。

在这部书中,着重论述了有关草药的概念、性质、作用、临床运用等有关理论,特别是对草药毒性和对禁忌症的描述都十分准确,使本草纲目得以作为了中国传统医药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同时,作者也根据草药的调配方法,提出了一些关于调剂的实用性方法以及方舱规范,从而为中国古代传统医药的技术提供了指导。

本草纲目陈皮是中国传统医药学上重要的参考资料,在今天仍然对中国医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

历代名医名著关于新会陈皮的主要记载

历代名医名著关于新会陈皮的主要记载

历代名医名著关于新会陈皮的主要记载新会陈皮是不可多得的药食同源的天然保健食品,“药食同源”是新会陈皮的重要特性,可以理解为:新会陈皮兼具药材与普通食品的特性,既有药材的功能,又与普通食品一样久食而无副作用,这是新会陈皮作为药膳原料的重要优势。

我国用柑橘外皮作中药之用已有约2000年之久,而新会柑的种植历史已有700多年,古代的名医名著里就有关于新会陈皮的记载。

古代名医名著记载(部分):陈皮最早记载于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东汉时期的张仲景已将陈皮入药:“陈皮半夏汤”唐代陆羽《茶经》也有提到以橘皮煮茶。

新会种柑取皮起源于宋代,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元代王好古《汤液本草》中开始独立作为一种药材出现。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柑皮纹粗,黄而厚,内多白膜,其味辛甘,今天下以广中采者为胜”。

“广中”即今新会。

清朝汪昂《本草备要》记载:“广东新会陈皮为胜,陈久者良,故名陈皮”清朝大医师叶天仕所开的著名的“二陈汤”,特别注明要用“新会皮”近现代医书也多有记载(部分):《中国药典》:1963年新会陈皮收入。

《中药大辞典》专条说明,陈皮以新会陈皮为上品。

《中医手册》:“橘皮以广东新会所产为佳,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中医药大辞典》张寿颐:“新会皮,橘皮也,以了陈年者辛辣之气稍和为佳,故曰陈皮……”。

《广东柑桔图谱》记述:“大红柑原产新会,主产新会。

果皮是制中药陈皮及陈皮系列食品的正宗原料。

”《广东植物志》记述:“茶枝柑,别名大红柑、新会柑,主产新会,果皮晒干即中药陈皮的正品。

”《来自同仁堂的启示》中记述了同仁堂为求一个“效”字,十分讲究处方的配伍的辩证原则,药料选用也十分讲究,其中就有“…肉桂用甲级企边的,陈皮用新会的,蜂蜜用河北兴隆的…”。

陈皮本草考证

陈皮本草考证

陈皮本草考证
魏莹;杨安金;骆利平;李正红;龚千锋;杨武亮
【期刊名称】《井冈山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3(034)004
【摘要】通过查阅古代本草并且结合近现代文献对陈皮名称源流、品种、道地性、功效主治进行考证,结果发现:历版中国药典均以陈皮为正名具有文献依据;2010版药典将陈皮Citrus reticulata Blanco作为正品收载使用具有一定道理;
本草记载的陈皮以广东新会为胜,这与现在陈皮的道地产区相吻合;功效主治与目前基本一致。

从古至今对陈皮是否存放;若需存放,存放时间这一问题多有争议。

本研究对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期对陈皮的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本草依据。

【总页数】4页(P74-77)
【作者】魏莹;杨安金;骆利平;李正红;龚千锋;杨武亮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2.71
【相关文献】
1.陈皮及青皮本草考证 [J], 王坚
2.陈皮本草考证 [J], 魏莹;杨安金;骆利平;李正红;龚千锋;杨武亮
3.一两陈皮一两金,陈皮竟还有如此大功效 [J], 杜华平
4.薄层色谱法快速鉴别广陈皮与陈皮 [J], 巢颖欣;刘梦诗;杨秀娟;杨得坡;陈柏忠;蔡轶;陶移文;郑国栋
5.复方新会陈皮含片中橙皮苷、川陈皮素、橘皮素的含量测定 [J], 梁志云;昌水平;张明;蒋三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陈皮的作用

陈皮的作用

陈皮的作用理气,调中,燥湿,化痰。

主治脾胃气滞之脘腹胀满或疼痛、消化不良。

湿浊阻中之胸闷腹胀、纳呆便溏。

痰湿壅肺之咳嗽气喘。

《本草新编》:或问陈皮留白为补,去白为攻,然乎?此齐东之语也。

陈皮与青皮,同为消痰利气之药,但青皮味浓于陈皮,不可谓陈皮是补而青皮是泻也。

或问陈皮即橘红也,子何以取陈皮而不取橘红?夫陈皮之妙,全在用白,用白则宽中消,若去白而用红,与青皮何异哉,此世所以;留白为补,去白为攻;之误也。

其实,留白非补,和解则有之耳。

【药理作用】(一)调节胃肠和胆囊功能陈皮水煎剂对胃肠平滑肌有直接的抑制作用。

能对抗乙酰胆碱、组胺所致的胃肠平滑肌痉挛,对胃肠平滑肌具有解痉作用。

橙皮苷对离体肠肌具有先兴奋、后抑制的作用。

甲基橙皮苷对大鼠皮下注射后可明显抑制胃溃疡的发生,而且还有抗胃液分泌的作用。

但大鼠口服后无效。

用甲基橙皮苷对大鼠皮下注射可增加胆汁和胆汁内固体物的排泄量。

(二)祛痰、镇咳、平喘陈皮挥发油有刺激性祛痰作用,主要有效成分为柠檬烯。

陈皮醇提物可完全对抗组胺所致的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性收缩。

芸香科ll种理气药筛选表明,橘皮是平喘效价高者之一。

化州橘红多糖具有显着的镇咳作用。

(三)抗过敏、抗炎橘皮类黄酮成分有很强的抑制人体嗜碱性白细胞释放组胺,以及中性白细胞释放β-尿甘酸化物酶的活性,在体内具有抗过敏和抗炎作用。

橙皮苷和甲基橙皮苷均具有维生素P样的作用。

橙皮苷和甲基橙皮苷小鼠腹腔注射后能对抗组胺所致的血管通透性增加。

橙皮苷对大鼠巴豆油所致的炎性反应有抑制作用,使渗出液明显减少。

(四)对心血管 1.冠陈皮煎剂、橙皮苷能兴奋在位蛙心,煎剂和甲基橙皮苷有扩张冠状动脉的作用,但不影响心肌收缩力。

2.升压:陈皮的对羟福林和N一甲基酪胺具有升压作用,其含量不如青皮、枳实。

橙皮苷对猫有短暂的扩张周围血管的作用,但对麻醉猫和犬无降压作用。

3.降压:柑橘果皮既有升压成分,又有降压成分。

其升压成分尚有松柏苷、紫丁香苷、己基吡喃葡萄糖苷等。

中药---陈皮

中药---陈皮

中药---陈皮
拼音
Chén Pí
《神农本草经》
味辛,温。

主胸中瘕热逆气,利水谷。

久服去臭,下气,通神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
味辛,温,无毒。

主治胸中瘕热逆气,利水谷,下气,止呕咳,除膀胱留热,下停水,五淋,利小便,主脾不能消谷,气冲胸中吐逆,霍乱,止泄,去寸白。

久服去臭,下气,通神,轻身长年。

《本草经解》叶天士
气温,味苦辛,无毒。

主胸中瘕热逆气,利水谷。

久服去臭,下气通神。

陈皮气温,禀天春升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苦辛无毒,得地南西火金之味,入手少阴心经、手太阴肺经。

气味升多于降,阳也。

胸中者肺之分也,肺主气,气常则顺,气变则滞,滞则一切有形血食痰涎,皆假滞气而成瘕,瘕成则肺气不降而热生焉。

陈皮辛能散,苦能泄,可以破瘕清热也,苦辛降气,又主逆气。

...。

中药强区:用好了是宝,用错了不如草!橘子皮变陈皮,没你想的那么简单

中药强区:用好了是宝,用错了不如草!橘子皮变陈皮,没你想的那么简单

中药强区:用好了是宝,用错了不如草!橘子皮变陈皮,没你想的那么简单每周“医”药----陈皮本栏目与院东中医馆合办陈皮,为芸香科柑橘属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

陈皮用的就是橘子皮。

因入药需要年久,故名陈皮。

能行气开胃,燥湿化痰。

陈皮以产自广东新会的为道地药材,被称为“广陈皮”或“新会皮”。

广陈皮以外皮色黑、内皮油点密集、气味清香者为上品。

橘子皮为什么叫陈皮?陈皮古代叫橘皮。

陈皮入药最早记录在《神农本草经》中,称为橘柚。

虽然橘柚并称,但只是橘子,古代柚子不入药。

《本经》橘柚条下,还有“一名橘皮”之语。

橘皮是古代陈皮的正名。

例如《金匮要略》一书中的橘皮竹茹汤。

橘皮入药需陈久橘皮入药,不能用新鲜的橘皮,得用放置陈久的橘皮方能入药。

南北朝时期的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一书橘柚条下说:“以陈者为良”,他还在该书序录中说到:“凡野狼毒、枳实、橘皮、半夏、麻黄、吴茱萸,皆欲得陈久者。

其余唯须新精。

”此说明了不单单是橘皮,还有狼毒、枳实、半夏、麻黄、吴茱萸,这六种药均需要陈久。

为了方便记忆,后世还专门编写了“六陈歌”:枳壳陈皮半夏齐,麻黄狼毒及吴萸,六般之药宜陈久,入药方知奏效齐。

橘皮为什么陈久?比陶弘景稍晚一些的刘宋时期雷斅著的《雷公炮炙论》,是我国第一部中药炮制专著,该书中也提到“橘皮年深者最妙”。

为什么橘皮入药不用新鲜的呢?书中没有给出答案,在清朝汪昂,字汪讱庵著的《本草备要》里给出这样的解释“陈则烈气消,无燥散之患”。

陈皮的药性是辛温的,如果新鲜的橘皮,有燥散之性,不能很好的发挥它的药效。

橘皮放多久入药?既然橘皮需要放置陈久才能入药,那需要放置多久呢?没有记载,连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也没有具体规定。

只是在明朝杜文燮著的《药鉴》里说到:“陈皮需用隔年陈”,也就是说,橘皮需要放置一年才能作为陈皮入药。

陈皮二字第一次出现在本草著作中,是在唐朝孟诜(shen)的《食疗本草》中,列在“橘”下,该条下分别列举了皮、干皮、陈皮三种皮,推断可能分别为鲜橘皮、干橘皮、陈年橘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皮《本经》陈皮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

均系栽培,主产于四川、福建、广东、浙江等地。

原植物多生于丘陵、低山地带、湖泊河岸或平原,喜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

不耐寒,稍耐荫,以阳光充足、地势高燥、土层深厚、透气性良好的砂质壤土或壤土最宜生长。

味苦、辛,性温。

归肺、脾经。

功效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临床用名有陈皮、炒陈皮、姜陈皮。

【本草汇言】《神农本草经》:气味苦辛平无毒,主治胸中瘕热,逆气,水谷。

久服去臭,下气通神。

《药性论》:臣,味苦,辛。

能治胸膈间气,开胃,主气痢,消痰涎,治上气咳嗽。

《日华子本草》:苦,微毒。

治游风,热毒。

风疹,恶疮,疥癞,小儿壮热,并煎汤浸洗。

桔皮,暖,消痰止嗽,破症瘕痃癖。

《开宝本草》:味辛,温,无毒。

下气,止呕吐,除膀胱留热,下停水,五淋,利小便。

主脾不能消谷,气冲胸中吐逆,霍乱,止泄,去寸白。

《药性赋》:味辛、苦,性温,无毒。

可升可降,阳中之阴也。

其用有二:留白者补胃和中,去白者消痰泄气。

《汤液本草》:气温,味微苦。

辛而苦,味厚,阴也,无毒。

《象》云:能益气,加青皮减半去滞气,推陈致新。

若补脾胃,不去白;若理胸中肺气,须去白。

《心》云:导胸中滞气,除客气。

有白术则补脾胃,无白术则泻脾胃,然勿多用也。

《珍》云:益气利肺,有甘草则补肺,无甘草则泻肺。

《本草》云:主胸中痰热逆气,利水谷。

下气,止呕咳。

除膀胱留热停水,五淋,利小便。

主脾不能消谷,气冲胸中,吐逆霍乱。

止泻,去寸白虫。

能除痰,解酒毒。

海藏治酒毒,葛根陈皮茯苓甘草生姜汤。

手太阴气逆,上而不下,宜以此顺之。

陈皮、白檀为之使。

《本草发挥》:洁古云:红橘皮能益气。

加青皮减半,去滞气,推陈致新。

若补脾胃,不可去白;若理胸中滞气,去白。

《主治秘诀》云:性寒味辛,气薄味厚,浮而升,阳也。

其用有三:去胸中寒邪,破滞气,少用;同白术则益脾胃,多用;独用则损脾胃。

又云:益肺利气。

有甘草则补脾胃,无则泻脾。

《本草纲目》:橘皮,苦能泄,能燥,辛能散,温能和。

其治百病,总是取其理气燥湿之功。

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同升药则升,同降药则降。

脾乃元气之母,肺乃摄气之仓,故橘皮为二经气分之药,但随所配而补泻升降也。

浴古老人云:陈皮、枳壳利气而痰自下,盖此义也。

同杏仁治肠胃气秘,同桃仁治大肠血秘,皆取其通滞也。

《泊宅编》云:橘皮宽膈降气,消痰饮,极有殊功。

他药贵新,惟此贵陈。

外舅莫氏得疾,凡食已辄胸满不下,百方不效。

偶家人合橘红汤,因取尝以,似相宜,连日饮之,一日忽觉胸中有物坠下,大惊目瞪,自汗如雨。

须臾腹痛,下数块如铁弹子,臭不可闻,自此胸次廓然,其疾顿愈,盖脾之冷积也。

其方用橘皮(去穰)一斤,甘草、盐花各四两,水五碗,慢火煮干,焙研为末,白汤点服,名二贤散,治一切痰气特验。

世医徒知半夏、南星之属,何足以语此哉?珍按:二贤散,丹溪变以为注下丸,用治痰气有效。

惟气实人服之相宜,气不足者不宜用之也。

疗呕吐反胃嘈杂,时吐清水,痰痞阂疟,大肠秘塞,妇人乳痫。

入食料,解鱼腥鱼。

橘核,入足厥阴,与青皮同功,故治腰痛溃疝在下之病,不独取象于核也。

《局方》治诸疝痛及内溃,卵肿痛坠,或硬如石,或肿至溃,有橘核方,用之效。

小肠疝气及阴核肿痛,炒研五钱,老酒煎服,或酒糊丸服,甚效。

《本草经疏》:橘皮花开于夏,成实于秋,得火气少,金气多,故味辛苦,气温无毒。

味薄气厚,降多升少,阳中之阴也。

入手足太阴,足阳明经。

其主胸中瘕热逆气,气冲胸中呕咳者,以肺主气,气常则顺,气变则逆,逆则热聚于胸中而成瘕。

瘕者,假也。

如痞满郁闷之类也。

辛能散,苦能泄,温能通行,则逆气下,呕咳止,胸中瘕热消矣。

脾为运动磨物之脏,气滞则不能消化水谷,为吐逆霍乱,泄泻等证,苦温能燥脾家之湿,使滞气运行,诸证自瘳矣。

肺为水之上源,源竭则下流不利,热结膀胱,肺得所养而津液贯输,气化运动,故膀胱留热停水,五淋皆通也。

去臭及寸白者,辛能散邪,苦能杀虫也。

通神轻身长年者,利脾肺之极功也。

简误:橘皮味辛气温,能耗散真气,中气虚,气不归元者,忌与耗气药同用。

胃虚有火呕吐,不宜与温热香燥药同用。

阴虚咳嗽生痰,不宜与半夏、南星等同用。

疟非寒甚者,亦勿施。

附:橘核按:橘核出日华子,其味苦温而下气,所以能入肾与膀胱,除因寒所生之病也。

疝气方中多用。

《药性解》:陈皮,味辛苦,性温,无毒,入肺、肝、脾、胃四经。

主下气消食,化痰破结,止呕咳,定霍乱,疗吐泻,利小便,通五淋,逐膀胱留热,杀寸白虫。

核治腰痛疝痛。

叶治乳痈胁痛。

肉能止渴,多食令人气逆生痰。

去白者兼能除寒发表;留白者兼能补胃和中。

陈久者良。

按:陈皮辛苦之性,能泄肺部,金能制水,故入肝家,土不受侮,故入脾胃。

采时性已极热,如入至老成,则酷性渐减;收藏又复陈久,则多历梅夏而烈气全消。

温中而无燥热之患,行气而无峻削之虞,中州之胜剂也,乃《大全》以为多用独用有损脾胃,师心之过耳。

《药鉴》:气温,味辛微苦,气薄味厚,无毒,可升可降,阳中之阴也。

必须年久者为美。

去白性热,能除寒发表。

存白性温,能补胃和中。

与白术、半夏同用,则渗湿而健胃。

与甘草、白术同用,则补脾而益胃。

有白术则补脾胃,无白术则泻脾胃。

有甘草则补肺,无甘草则泻肺。

故补中汤用之以益气,平胃散用之以消谷,二陈汤用之以除痰,干葛汤用之以醒酒。

予尝用陈皮一斤,滚水泡,去白,令极净,乌梅、大草、青盐各四两,浓煎取汁浸透,晒半干,再入白糖六两拌匀,用紫苏叶、薄荷叶上盖,蒸一炷香,每用少许,不拘时常服,治久嗽痰火,长服健胃和中,解酒毒。

《景岳全书》:味苦辛,性温散,气实痰滞必用。

留白者,微甘而性缓;去白者,用辛而性速。

泻脾胃痰浊、肺中滞气,消食开胃,利水通便,吞酸嗳腐,反胃曹杂。

呃逆胀满堪除,呕吐恶心皆效。

通达上下,解酒除虫,表里俱宜,痈疽亦用。

尤消妇人乳痈,并解鱼肉诸毒。

《本草备要》:能燥能宣,有补有泻,可升可降。

辛能散,苦能燥能泻,温能补能和。

同补药则补,泻药则泻,升药则升,降药则降。

为脾肺气分之药。

脾为气母,肺为气籥。

凡补药涩药,必佐陈皮以利气。

调中快膈,导滞消痰,大法治痰,以健脾顺气为主,洁古曰:陈皮、枳壳利其气,而痰自下。

利水破癥,宣通五脏,统治百病,皆取其理气燥湿之功。

人身以气为主,气顺湿除,则百病散。

《金匮》云:能解鱼毒、食毒。

多服久服,损人元气。

入补养药则留白,入下气消痰药则去白。

《圣济》云:不去白,反生痰。

去白名橘红,兼能除寒发表。

皮能发散皮肤。

核治疝痛,叶散乳痈。

皆能入厥阴,行肝气,消肿散毒。

腰肾痛,橘核炒,酒服良。

《十剂》曰:宣可去壅,生姜橘皮之属是也。

《白宅编》曰:莫强中,食已辄胸满不下,百治不效。

偶家人合橘皮汤,尝之似有味,连日饮之。

一日坐厅事,觉胸中有物坠下,目瞪汗濡,大惊扶归,腹疼痛下数块如铁弹,臭不可闻,自此胸次廓然。

盖脾之冷积也,半年服药不知,功乃在橘皮。

方用橘红一斤,甘草、盐各四两,煮干点服,名二贤散,蒸饼丸名润下丸,治痰特有验。

世医惟知半夏、南星、枳壳、茯苓之属,何足语此哉!丹溪曰:治痰,利药过多则脾虚,痰易生而反多。

又曰:胃气亦赖痰以养,不可攻尽,攻尽则虚而愈剧。

广中陈久者良,故名陈皮。

陈则烈气消,无燥散之患。

半夏亦然,故同用名二陈汤。

治痰咳童便浸晒,治痰积姜汁炒,治下焦盐水炒。

《本经逢原》:橘禀东南阳气而生,故以闽粤者最胜。

其逾淮而北,则变为枳,此地气使然,与人之乡音习俗无异。

橘之文采,焕发于外,故其功用都在于皮,专行脾、肺二经气分。

《本经》主治胸中痰热逆气,为消痰运食之要药。

留白则补脾胃,去白则理肺气。

同人参、白术则补脾胃,同人参、甘草则补肺,独用则泻肺损脾。

其治百病,总是取其理气燥湿之功。

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同升药则升,同降药则降。

脾乃元气之母,肺乃摄气之沴,故为二经气分药,但随所配而补泻升降也。

同生姜则止呕,同半夏则豁痰,同杏仁治大肠气秘,同桃仁治大肠血秘,皆取其通滞也。

橘红,专主肺寒咳嗽多痰,虚损方多用之。

然久嗽气泄,又非所宜。

按:橘皮下气消痰,其瓤生痰聚饮,一物而性之殊异如此。

橘核沉降,入足厥阴,与青皮同功,故治腰痛疡疝在下之病,不独取象于核也。

然惟实证为宜,虚者。

禁用,以其味苦,大伤胃中冲和之气也。

橘叶苦平,导胸膈逆气,消乳痈。

捣烂和面,熨伤寒胸膈痞满。

又治肺痈,绞汁一盏服,吐出脓血愈。

《本草崇原》:橘实形圆色黄,臭香肉甘,脾之果也。

其皮气味苦辛,性主温散,筋膜似络脉,皮形若肌肉,宗眼如毛孔,乃从脾脉之大络而外出于肌肉毛孔之药也。

胸中瘕热逆气者,谓胃上郛郭之间,浊气留聚,则假气成形,而为瘕热逆气之病。

橘皮能达胃络之气,出于肌腠,故胸中之瘕热逆气可治也。

利水谷者,水谷入胃,藉脾气之散精,橘皮能达脾络之气,上通于胃,故水谷可利也。

久服去臭者,去中焦腐秽之臭气,而肃清脾胃也。

下气通神者,下肺主之气,通心主之神,橘皮气味辛苦,辛入肺,而苦入心也。

愚按:上古诸方,只曰橘皮,个用不切,并无去白之说。

李东垣不参经义,不礼物性,承《雷斅炮制》谓:留白则理脾健胃,去白则消痰止嗽。

后人习以为法,每用橘红治虚劳咳嗽。

夫咳嗽非只肺病,有肝气上逆而咳嗽者,有胃气壅滞而咳嗽者,有肾气奔迫而咳嗽者,有心火上炎而咳嗽者,有皮毛闭拒而咳嗽者,有脾肺不和而咳嗽者。

《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橘皮里有筋膜,外黄内白,其味先甘后辛,其性从络脉而外达于肌肉、毛孔,以之治咳,有从内达外之义。

若去其白,其味但辛,只行皮毛,风寒咳嗽似乎相宜,虚劳不足,益辛散矣。

后人袭方书糟粕,不穷物性本原,无怪以讹传讹,而莫之止。

须知雷斅乃宋人,非黄帝时雷公也。

业医者当以上古方制为准绳,如《金匮要略》用橘皮汤治干呕哕,义可知矣。

日华子谓:橘瓤上筋膜,治口渴吐酒,煎汤饮甚效。

以其能行胸中之饮而行于皮肤也。

夫橘皮从内达外,凡汗多里虚,阳气外浮者,宜禁用之。

橘核气味苦,平,无毒。

主治肾疰腰痛,膀胱气痛,肾冷。

《本草求真》:[批]宣肺气,燥脾湿。

橘皮专入脾、肺,兼入大肠。

味辛而温,治虽专主脾肺,时珍曰:脾乃元气之母,肺乃摄气之龠,故橘皮为二经气分药。

调中快膈,导痰消滞,利水破癥,宣五脏,理气燥湿。

汪昂曰:大法治痰以健脾顺气为主。

洁古曰:陈皮、枳壳利其气而痰自下。

然同补剂则补,同泻剂则泻,同升剂则升,同降剂则降,各随所配而得其宜,凡补药涩药,必佐陈皮以利气。

且同生姜,则能止吐;十剂篇云:宣可去壅,生姜、橘皮之属是也。

同半夏则豁痰;同杏仁则治大肠气闭;同桃仁则治大肠血闭。

至其利气,虽有类于青皮,但此气味辛温,则入脾肺而宣壅,不如青皮专入肝疏泄,而无入脾燥湿,入肺理气之故也。

诸湿皆属于脾,诸气皆属于肺。

然多服亦能损气。

胃气亦赖痰养,不可用此尽攻。

用补留白,下气消痰除白,出《圣济》。

[批]橘红。

即书所名橘红,今人有以色形小如枳实者代充,其破气实甚。

然亦寓有发表之意。

以皮治皮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