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葡萄酒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中国葡萄酒文化
.360doc./content/07/0919/11/27872_755482.shtml
中国葡萄酒文化是在哪个时期兴起的?
到了晋及稍后的南北朝时期,葡萄酒的消费和生产又有了恢复和发展。从当时的文献以及文人名土的诗词文赋中可看出当时葡萄酒消费的情况。
文帝丕喜欢喝酒,尤其喜欢喝葡萄酒。他不仅自己喜欢葡萄酒,还把自己对葡萄和葡萄酒的喜爱和见解,写进诏书,告之于群臣。文帝在《诏群医》中写道:“三世长者知被服,五世长者知饮食。此言被服饮食,非长者不别也。。。。中国珍果甚多,且复为说蒲萄。当其朱夏涉秋,尚有余暑,醉酒宿醒,掩露而食。甘而不,酸而不脆,冷而不寒,味长汁多,除烦解渴。又酿以为酒,甘于鞠蘖,善醉而易醒。道之固已流涎咽唾,况亲食之邪。他方之果,宁有匹之者”。
作为帝王,在给群医的诏书中,不仅谈吃饭穿衣,更大谈自己对葡萄和葡萄酒的喜爱,并说只要提起葡萄酒这个名,就足以让人唾涎了,更不用说亲自喝上一口,这恐怕也是空前绝后的。《三国志,书。文帝记》是这样评价文帝的:‘评曰: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疆识,才艺兼该.”实际上,巫还是位美食大家,更是位葡萄酒品尝大师。按当今流行的做法,是要由葡萄酒学院授予“荣誉博士”的。有了文帝的提倡和身体力行,葡萄酒业得到恢复和发展,使得在后来的晋朝及南北朝时期,葡萄酒成为王公大巨、社会名流筵席上常饮的美酒,葡萄酒文化开始兴起。这在当时的不少诗文里都有反映。
陆机在《饮酒乐》中写道:
蒲萄四时劳醇,琉璃千钟旧宾。
夜饮舞迟销烛,朝醒弦促催人。
春风秋月桓好,欢醉日月言新。
陆机(261—303)是三国时东吴名臣陆逊的子。吴亡后,他于晋太康末应绍入,曾为太子洗马、中书郎等职。《饮酒乐》中的“蒲萄”是指葡萄酒。诗中描绘的是当时上流社会奢侈的生活:一年四季喝着葡萄美酒,每天都是醉生梦死。这时的葡萄酒是王公贵族们享用的美酒,但已比较容易得到,决非汉灵帝时盂他用来贿官时的价格,否则谁也不可能一年四季都喝它。实际上,在一百多年的南北朝时期,文人名士常有歌咏葡萄酒的诗作。
庚信(513—581)在他的七言诗《燕歌行》中则写道:
蒲桃一杯千日醉,无事九转学神仙。
定取金丹作几服,能令华表得千年。
庚信在诗中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不如去饮一杯葡萄酒换来千日醉,或者为了长生去学炼丹的神仙。若能取得金丹作几次服食,顶能象千年矗立的华表永享天年。诗中将饮用葡萄酒与服用长生不老的金丹相提并论,可见当时己认识到葡萄酒是一种健康饮料。
值得注意的是,晋南北朝时期,在种植赛引进的欧亚种葡萄的同时,也人工种植我国原产的葡萄,这可从当时的诗文中反映出来。操的小儿子植在《种篇》中写道:
“种南山下,磊自成阴。与君初婚时,结发思义深。”
唐太宗与葡萄酒
隋文帝重新统一中国后,经过短暂的过渡,即是唐朝的“贞观之治”及一百多年的盛唐时期。这期间,由于疆土扩大,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喝酒已不再是王公贵族、文人名士的特权,老百姓也普遍饮酒。盛唐时期,社会风气开放,不
仅男人喝酒,女人也普遍饮酒。女人丰满是当时公认的美,女人醉酒更是一种美。唐明皇隆基特别欣赏玉环醉韵残妆之美,常常戏称贵纪醉态为“岂妃子醉,是海棠睡未足耳。”当时,女性化妆时,还喜欢在脸上涂上两块红红的姻脂,是那时非常流行的化妆法,叫做“酒晕妆”。近年港台和沿海城市流行的“晒伤妆”,即一千多年前唐朝妇女的“酒晕妆”。
盛唐时期,人们不仅喜欢喝酒,而且喜欢喝葡萄酒。因为到唐朝为止,人们主要是喝低度的米酒,这一时期,烈性的蒸馏白酒是否己出现,还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时珍《本草纲目》中讲,白酒是直到元朝才出现的。不少学者则争辨,唐诗里就有‘烧酒”、“白酒”等出现,如自居易在《荔枝棱对酒诗》中有:“荔校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琉璃香”的名句。但反对者说,此“烧酒’’非彼“烧酒”也,所以,唐朝时是否有蒸馏白酒还是个有争论的问题。但当时普遍饮用的低度粮食酒,则无论从色、香、味的任何方面,都无法与葡萄酒媲美,这就给葡萄酒的发展提供了市场空间。
当时葡萄酒面临着的真正的发展机遇是:在国力强盛,国家不设酒禁的情况下,唐高祖渊、唐太宗世民都十分钟爱葡萄酒,唐太宗还喜欢自己动手酿制葡萄酒。据《太平御览》:‘(唐)高祖(渊)赐群医食于御前,果有蒲萄。侍中叔达执而不食,高祖问其故。对曰,医母患口干,求之不能得。高祖曰,卿有母可遗乎。遂流涕呜咽,久之乃止,固赐物百段。”由此可见,在唐初,经过战乱、葡萄种植与酿酒基本已萎缩,连朝医的母亲病了想吃葡萄而不可得,只有在皇帝宴请大臣的国宴上方有鲜葡萄。这时葡萄与葡萄酒的价格恐怕不低于汉末的身价。
《太平御览》记载,唐太宗贞观13年(640年),唐军在靖的率领下破高昌国(今吐鲁番),唐太宗从高昌国获得马乳葡萄种和葡萄酒法后,不仅在皇宫御
苑里大种葡萄,还亲自参与葡萄酒的酿制。酿成的葡萄酒不仅色泽很好,味道也很好,并兼有清酒与红酒的风味(酸:较清的浅红色酒,酉盎:清酒),自己觉得满意,还用来赐与群医。
盛唐时期社会稳定,人民富庶。由于帝王、大至喜好葡萄酒,民间酿造和饮用也十分普遍。这些都反映在当时的诗歌里。
诗人欣,《唐才子传》称其“性疏简,厌薄世务”。他在《古从军行》中写道:‘自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柯。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云万里无城廓,雨雪纷纷连大摸。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人汉家。,,欣这首《古从军行》写了边塞军旅生活和从军征或者的复杂感情,借用汉武帝引进葡萄的典故,反映出君主与百姓、军事扩与经济贸易、文化交流与人民牺牲之间尖锐而错综复杂的矛盾。全诗风格苍劲悲壮。诗的结尾借用葡萄引进的典故,揭示战争后果,不加评判而爱憎分明,为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之一。
王绩与葡萄酒
诗人王绩,号东皋子,旷达好酒,自号“五斗先生”,常在酒肆中连饮数日而不归。《旧唐书·王绩传》:“或经过酒肆,动经数日,往往题壁作诗,多为好事者讽咏。”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应征人京,任门下省待诏,他弟弟王静问他,作待诏安乐否?他答道:“待诏禄傣萧瑟,但良酝三升,差可恋耳!”已经辞官归里的王绩,之所以愿意任薪傣寡薄的待诏,是因为每日能发给三升好酒。门下省侍中将此事上奏唐高祖渊,高祖笑而每日增为一斗好酒,故有“斗酒学士”之称。王绩自称为“五斗先生”,每日一斗,还是不够他的酒量,往往是顾了自己就没有多余的酒招待朋友,最后还是弃官归隐。王绩不仅喜欢喝酒,还精于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