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2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货币政策的范围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从广义上说,货币政策包括政府、

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所采取的影响货币数量的

一切措施。但通常所使用的货币政策,其定义多指狭义的货币政策而言,是指

一国的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

量的方针和政策的总和。货币政策包括的主要内容有:货币政策目标(包括中介

目标和最终目标)和货币政策工具以及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5.2.1对货币政策目标的影响

货币政策的目标是指中央银行采取的调节货币和信用的措施所要达到的目

标,可以简单地分为两个层次,最终目标和中介目标。最终目标是指货币政策

在一段较长的时期所要达到的目标。一般说来,货币政策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主

要有四个,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在这四个目标中,,匕了货币对货币供求理论及货币政策的影响

除了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之间具有较多的一致性外,其他目标之间都存在着一

定的摩擦。因此在选择最终目标上,必须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所面

临的问题而有所侧重。

在电子货币时代,由于电子货币本质上是一种无形的信用货币,而发行主

体的多元化又会使货币供应量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中央银行的调控范围,容易造

成货币供给过多从而引起物价上涨,诱发通货膨胀。因此中央银行应以稳定物

价为首要目标,并兼顾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这由电子货币所具有的特性决定。

1.对中介目标选择的影响

由于货币当局不能直接控制和实现一国的最终经济目标,必须选择适当的

中介指标,并借助政策工具,通过对中介指标的调节和影响最终实现政策目标。因此,中介指标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它必须能够对货币政策工具

的运用作出迅速的反应。另一方面它的变动必须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预示最终目

标的未来变动趋势。适当地选取中介指标,对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十分重要。传统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以M,、MZ为代表的

总量性目标;二是以利率为代表的价格信号性目标。任何一类都要求具有较好

的可测性、可控性和与最终目标之间的相关性。网络金融和电子货币的发展,

正在使第一类中介目标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日益下降。在可测性方面,货币数量

的计量与测算,正受到电子货币的分散发行、各种层次货币之间迅捷转换、金

融资产之间的替代性加大、货币流通速度加快等方面的影响。在可控性方面,

来自货币供给方面的变化,加上货币流通速度的不稳定和货币乘数的影响,使

货币量的可控性面临着挑战。一般认为只有在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乘数基本稳

定或有规律的变化(可预测的)的情况下,才能确定一个与最终目标相一致的货

币总量类中介目标,也才‘能加以控制。如果无法预侧货币流通速度,即使中央银行掌握了足够的货币发行控制能力,也会导致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出现较大的

偏差。同样,货币乘数的不稳定,也有可能加大货币政策的偏离,并加大中央

银行货币操作的难度。相反,由于价格信号是市场运行的结果,网络金融和电

子货币增强了市场的效率和竞争水平,提高了价格信号的质量。价格信号类中

介目标,将会成为未来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主流选择。不过,他们与最终目标

之间的关系会有一些变,仍需要加以研究。

以上是从中介目标的三性来说明利率目标在电子货币时代优于货币供应量

目标。以下是根据普尔(PoOle,1970)模型的结论来加以分析。29普尔认为电子货

29Poolewilliam《optil刀alehoieeofMoneta卿PolieyInstrumentsinaSimpileStoehastieMaeroModel))

电了货币对货币供求理论及货币政策的影}}向

币的广泛使用,货币乘数高度不稳定的情况下,利率指标要优于货币供应量指

标。普尔的理论通过对工S一LM模型的分析,认为由于利率程序下,随机货币乘

数冲击对产出没有影响,因此货币乘数冲击的存在,就使得基础货币规则的魅

力相对差一些,同时也使得利率程序更容易带来比较小的产出方差。而如果把

货币需求看作是高度不稳定的,并且在短期里是难以预见的,那么在允许货币

总量波动的前提下,通过稳定利率,就可以实现更大的产出稳定性。

根据上述结论,电子货币以及金融创新的大里出现,导致货币供应量的高

度不稳定,导致以下结果:

1)由于基础货币发生的变化,引起中央银行货币供应量的较大变化,必然使

得中央银行在通过基础货币程序时,会出现产出的高度不稳定。因此在电

子货币的冲击下,通过利率程序进行货币政策的操作要优于对基础货币量

的操作。这种简单的拓展,进一步加强了普尔分析所传递的基本信息,就

是金融部门易变性(主要是货币需求或者货币乘数冲击)的提高,会增强利

率导向的政策程序取代货币总量程序的意愿程度。

2)从实际情况来分析,利率和货币供应量哪个更适宜作为中介月标往往取决

于一国经济波动的特定结构。倘若经济波动的主要来源是货币需求方面,

那么货币供应量就不适合充当中介目标。反之如果货币需求很稳定,面临

的经济冲击主要是能源危机、投资消费结构变化等实质性冲击,此时利率

目标就不利于货币当局识别货币政策的操作效果。尽管利率程序要优于基

础货币量程序,但电子货币和各种金融创新手段对利率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应该指出的是以上分析是以中央银行能够对短期利率有效控制为前提的,

但实际上,由于更多带有理财功能的电子货币品种的出现,这种假设前提并不

完全成立。我们知道,央行对短期利率的调控能力依赖于它对基础货币供给的

垄断程度,而各种智能卡、储值卡以及电子钱包、电子现金等的出现会影响中

央银行对基础货币供应的垄断程度,影响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规模,因此中央

银行通过吞吐基础货币来影响利率的能力就会受到某种程度的减弱。

2.对利率的影响

利率是凯恩斯主义所推崇的中介指标。凯恩斯主义者认为,货币政策是通

过利率发挥作用的,因而主张将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其理由是,货

币供应量的变化首先会引起利率的变动。利率的变化会通过资本边际效益的影

响使投资以乘数方式发生变化,而投资的增减会进而影响社会总支出和总收入

水平,从而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状况产生作用。凯恩斯主义者还认为,中央银行

可以借助于货币政策工具,通过控制金融领域信贷成本和信用可供量的增减来

电了货币对货币供求理论及货币政策的影响

改变短期利率,进而影响长期利率。而且利率的变动也能明确显示中央银行货

币政策取向。因此,利率适合于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

20世纪50一60年代,西方国家大都采用了凯恩斯学派的政策主张,以充分

就业和经济增长作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并主要以利率为中介指标加以控制。

但在70年代,由于西方国家普遍面临着严重的“滞胀”问题,凯思斯主义“逆

风向”调节的货币政策失灵了,纷纷接受货币主义学派的政策主张,转向以货

币供应量作为中介指标。自80年代末以来,金融创新和金融自由化的发展,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