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治国方略
论述实施依法治国方略

论述实施依法治国方略一、引言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紧密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既是我国政治制度自身优越性的体现,也是我国发展道路上的必由之路。
二、依法治国方略的意义1. 保障人民权益。
依法治国能够维护人民合法权益,保障公平正义。
2. 促进经济发展。
依法治国能够为市场经济提供公平竞争环境,促进经济发展。
3. 推动社会和谐。
依法治国能够维护社会稳定和谐,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4. 增强国家软实力。
依法治国能够提升国家形象和信誉度,在外交事务中具有更多话语权。
三、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基本原则1. 宪政原则。
坚持宪法至上,保证宪法在全社会范围内得到贯彻执行。
2. 立法原则。
立法应当科学、民主、公正,保障法律的有效性和权威性。
3. 执行原则。
执行应当严格、公正、高效,保证法律的权威性和实效性。
4. 司法原则。
司法应当独立、公正、廉洁,保障司法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四、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重点任务1. 完善法律体系。
建立健全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完善各类制度和规章制度。
2. 推进依法行政。
推进政府依据宪法和法律履行职责,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3. 加强司法保障。
加强司法独立、公正、廉洁建设,提高司法质量和效率。
4. 建设社会信用体系。
建立健全个人信用记录系统和企业信用评价制度,推动诚信文化建设。
五、实施依法治国方略中需要注意的问题1. 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方案,确保各项制度能够落地生根。
2. 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切实履行依法治国的政治责任。
3. 加强对干部队伍的教育培训,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和能力。
4. 推动依法治国与反腐败斗争相互促进,加强反腐败立法、执法、司法和监督。
六、结论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紧密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理解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如何理解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现代法制国家,小到治理一个农村,大到治理一个国家,作为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章程办事。
概括理解就是依法治国的本意。
法制作为人类创造的政治文明成果,在如今社会发展中显示出来或不可缺,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古代开始,每个君王每个朝代都有指定一系列王法律法。
如古希腊,亚里斯多德就当先提出“法制应该优于人治”的思想,又如战国时代的商鞅,韩非等发展“法治”思想。
虽先贤提出“法治”的思想,但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不可能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法治。
到了近代,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批资产阶级思想家,在批判封建专制的同时,提出了资产阶级法治思想,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进而促进资本主义法治的建立,这个绝对是重大的历史进步,然而,资产阶级法治仍然带有和体现了它自身不可超越的阶级局限性。
新中国的建立,为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法治国家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了重大成绩和重要成就。
但是,后来受“左”的干扰,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雪上加霜,致使我国的法治建设一度停滞不前并遭受了严重挫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伟人邓小平提出了坚决加强法治建设,他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我们必须加强法治建设,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随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主意的改变而改变”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大力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初步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1996年2月,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党的十五大报告第一次深刻阐述了依法治国的含义,把依法治国确定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1993年通过宪法修正案上明确写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正式把这依法治国的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什么是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障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个人的意志改变而改变。
谈谈你对我国治国方略的理解

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吴邦国说:“到20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在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谈谈你对我国治国方略的理解。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2011年3月10日上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保证国家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有法可依,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前提和基础,是中国发展进步的制度保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经验制度化、法律化的集中体现,具有十分鲜明的特征。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跨越,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人民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经过各方面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到2010年底,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意志,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有法可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葆本色的法制根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践的法制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旺发达的法制保障。
它的形成,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体现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中国古代治国方略

专题:中国古代的治国方略一、关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概念理解它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概念,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专制主义是就中央决策方式而言的,主要是帝位终身制与皇位世袭制,即帝王一旦登基,终身即为皇帝,体现了皇权的不可让渡性;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封建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二)形成根源(原因或条件)是中国封建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结果。
①理论法家思想。
②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小农经济、封建地主经济)的需要。
③政治根源:适应地主阶级完成与巩固统一、加强对人民控制的政治需要。
(三)基本内容和特点1.基本内容:①皇帝制;②中央行政制度;③地方行政制度。
其核心是集一切权力于皇帝。
2.特点:①皇权至上,不可分割原则;②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③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④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等独断权力,并具有随意性;⑤宣扬“君权神授”;⑥思想文化的专制统治。
⑦中央和地方、君权和相权的矛盾和统一伴随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⑧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明清时期趋向强化,并走向反动。
(四)演变轨迹1.战国时期初步形成。
法家代表韩非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
新兴地主阶级从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2.秦朝正式建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3.西汉巩固。
汉景帝、汉武帝解决了王国割据问题。
汉武帝又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找到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
从此,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基本定型并得以巩固。
4.隋唐完善。
实行三省六部制,克服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实行科举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论“坚持依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

论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10秋工商管理(交大班) 詹国“依法治国”为什么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因为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们党的领导人邓小平曾明确提出“坚持发展民主和法制是党和国家坚定不移的方针”。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一个范围之内,必须要有规矩的存在,才能保证它的正常运转。
发展离不开人和物的变化。
物是相对规范的运动,而人却是不断变化的。
制度,正是使人的运动变得相对来说比较有规律的事物。
如果没有制度的保证,十个人就有十个不同的想法,百个人就有百个不同的想法,而行动方式也不尽相同。
一方面会导致人们思想混乱,行为混乱。
另一方面,也会使人们的行为不会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
国家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领导人一代一代的更新,制度和目标却要始终坚持。
以法的力量来保证领导结果的正确,保证社会发展的方向。
人可以改变,但法制不能随意改变。
一个公司,尚且需要规章制度来规范所有人的行为。
我们的国家,不仅地域宽广,而且拥有众多的民族,无论从规模还是复杂程度,都远远地超过公司。
只有依法治国,才能更好地治理国家。
只有在法制的指导和规范之下,我们的政治,经济,生活才能在规范的制度保证之下有序的运行,才能朝着既定目标和方向前进,才能迈向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方向。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对“依法治国”进行了如下阐述:第一,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市场经济在某种意义上讲是法治经济。
市场主体的活动,市场秩序的维护,国家对市场的调控,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巩固和完善,以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的实行,都需要法律的规范、引导、制约和保障。
浅谈姜太公治国方略中的民本思想

浅谈姜太公治国方略中的民本思想摘要:姜太公既是周文王与周武王两代帝王的首席谋士、武王伐纣的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又是齐国的缔造者、齐文化的创始人,也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影响久远的军事家、政治家。
姜太公的民本思想为历代政治家、思想家所重视、效法,在当今依然有其重要的思想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姜太公民本思想因俗简礼尊贤尚功一、姜太公其人姜太公姓姜,名尚,字子牙,号飞熊,炎帝神农皇帝51世孙,伯夷36世孙,因其先人伯夷封国与吕(今山东日照莒县古称为东吕乡的地方),以国为氏,也称吕尚。
为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朝太师,封齐王,生于殷庚丁八年(公元前1211年),卒于周康王六年(公元前1072年),终年139岁。
史传姜尚“生而早慧,预知未来”,由于生不逢时,早年择主不遇,微贱坎坷。
直到七十二岁垂钓渭滨时,被西伯姬昌发现并聘为太师,一身谋略方才得以施展。
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当姬昌遇太公于渭滨时,曾高兴地说:“‘吾太公望之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在民间一般称他为"姜太公"。
文王给他以极高的地位,并在他的帮助下,消灭了商朝,以兴周灭纣的首功被封于齐。
姜太公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谋士、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
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在唐宋以前,姜太公被历代皇帝封为"武圣",唐肃宗封姜太公为"武成王",宋真宗时,又封姜太公为"昭烈武成王",足见其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姜太公民本思想的主要表现《汉书·地理志》记载:“初太公治齐,修道术,尊贤者,赏有功,故至今其土多好经术,矜功名,舒缓阔达而足智。
”综观太公一生的建树,无论从军事、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都有卓越贡献,民本思想便是其一。
治国方略的意思

治国方略的意思治国方略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指导国家治理的方法和策略。
它是一种具体而系统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和社会等各个方面,旨在提高国家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实现国家现代化和繁荣发展。
治国方略的形成和演变,受到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治国方略一直是各个朝代统治者的重要任务。
从春秋、战国到封建王朝,不同朝代的治国方略各不相同。
例如,春秋时期鲁国孔子提倡“仁政”,以人为本,尊重民意;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法家思想,倡导权威主义,实行严厉的一统法制;唐朝推行“开元盛世”,通过推进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实现了政治稳定和社会繁荣。
时至今日,治国方略的内涵和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随着现代国家的兴起和发展,治国方略不仅需要关注政治和军事领域的发展,也要关注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环境等多个领域的协调发展。
特别是在当今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治国方略需要更好地适应国际形势和全球治理的需要,加强对国际事务的了解和参与,实现国家发展的逐步融入全球发展格局的大局。
为了推动治国方略不断完善和发展,各种思想理论和经验实践都不可或缺。
在中华文化中,关于治理国家的思想理论,如“仁政”、“民本”、“兼爱”等,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治国思想体系。
这些思想强调从人性出发,以人民为中心,注重公平和道德的约束力。
在国际上,西方的现代治理理论和实践,尤其是民主制度、市场经济、法治思想等,也对治国方略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例如,在21世纪初,中国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概念,旨在实现国家治理的法治化,借鉴了西方的法治思想。
除了以上框架思想外,具体的治国方略还需要根据国家实际情况进行制定。
例如,在经济方面,发展实体经济、加强投资和创新等措施可以有助于提高国家经济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在文化方面,吸收海外文化、传承民族文化、践行文化自信等方式,有助于提高国家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在环境方面,加强环境保护、生态修复和碳排放减少等措施,可以有助于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
执政理念,治国方略,工作思路,创新实践

执政理念,治国方略,工作思路,创新实践
执政理念:我认为执政的最重要理念是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利益,以实现人民的幸福和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
治国方略:在治国方略上,我会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依法治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工作思路:在工作思路上,我会强调科学决策,注重协调发展,促进创新和改革,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并推动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一个协调、繁荣、美丽的社会。
创新实践:在创新实践中,我会鼓励科技创新,推动数字经济和智能化发展,加强教育和人才培养,提高国民素质,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同时,我会推动文化创新和文化产业发展,加强文化软实力,提升国家的国际影响力。
谈谈我的治国方略

我的治国方略题目好象有点大哦!没办法,本人野心太大,非得用这样的题目才能安心。
象我这种旋于社会底层游手好闲的屁民时常喜欢在中华网论坛里转转,跟那些负有使命的网络评论员不一样的是,我是随心所至地敲几个字凑溱热闹罢了,别当真。
校园连续伤害案,富士康的十二连跳让大家惊心动魄,我也一样,唉,忧国忧民啊!于是在屋子里苦思一夜,写了这篇《我的治国方略》。
差不多百多年前,孙中山先生写出了他的《建国方略》,咱的治国方略当然不能跟孙先生比,只能算是胡言乱语,想哪写哪罢了。
以下十条是我的治国方略:一,思想道德方面,一要默许儒家道德的复兴,二要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
我们建国后一直在提倡共产主义道德,但什么是共产主义道德,好象到今天谁也没说出个所以然来,好象就是无限忠于毛主席啦;勤俭节约闹革命啦;勤劳致富啦;不搞婚外情啦……等等就是共产主义道德,说起来还不如君臣父子那一套直白,只是大家不好意思明确宣扬罢了,免得别人说自五四时期以来搞到现在还没什么进步,但实际上,儒家道德就是个天天拿在手里的,很好很实用的东西嘛!如何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该抓的抓,该封的封嘛!小平同志说过:“两手都要硬”,对这些坏东西就是要硬喽!什么东西是坏东西?凡与中央不合拍的,攻击挖苦政府的,污毛反党的,这些人呀,他们的文章呀就不要让他们露出来丢脸了,免得外国友人以为我们连这点事都搞不定。
同时,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教育宣传,领导干部们要多写些学习心得体会,并作为今后提拔的主要依据;三个代表的学习,与及对科学发展观的讨论一刻都不能停止,每周一个半天的政治学习要常抓不懈,做到人人都对这些经典东西滚瓜烂熟,并用它来指导我们的日常工作生活。
黄色下流的东西要常打不懈,一不小心它们就象那些毒藤一样疯长,满山遍野都是,但我们绝不能让它们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
二,政治上加快民主化进程。
如何建立民主化政治?在中央这一层面,要建立维护五百个家族在政经上的统治地位,要大力防止他们之间打架揭丑,相互拆台,做到利益均沾,共赢共荣的目的;在各省各地各县,再分别建立五百,一百,五十个家族统治,这样就算将来进行西式民主改革,通过选举上台的领导人估计也逃不出这些大家族的手心;就算偶尔例外,但政治经济大权估计还是牢牢掌握在这些家族手里。
浅谈我国依法治国方略

浅谈我国依法治国方略摘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本文从依法治国的概念和基本内涵出发,积极探索依法治国方略确立的时代背景及重大意义,并就如何实现依法治国提出可借鉴的途径.关键词:依法治国方略内涵实现途径一、依法治国理念的基本内涵依法治国理念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其基本含义是依据法律而不是个人的旨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的是法治而不是人治;其核心是确立和实现以宪法和法律为治国的最具权威的标准。
具体来说,树立并实践依法治国理念,需要准确把握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内涵。
(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是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的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本质在宪法上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民主性和人民性的必然要求。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具有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公民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我国宪法第三十三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分高低、贵贱、贫富、性别、职业、民族、信仰等,都平等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也都必须平等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现实生活中,有的习惯于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对某些人给子法律以外的特权。
这种思想和做法实际上是封建等级观念的残余,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要求格格不入,必须彻底破除和摒弃.第二,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宪法和法律是人民利益的体现,反映了人民的意志。
服从宪法和法律,就是服从于人民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任何个人和组织,如果享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就等于将自己凌驾于党、国家和人民之上,就是对社会主义法制权威与尊严的挑战和破坏。
浅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

浅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治国方略的确立,不仅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治国方略的探索上走向成熟,同时,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思想,也是对古今中外一切治国经验的深刻而全面的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
治国,从它的基本含义来看,指的是通过国家与社会的合作,引导公民有序、有控、有规范地进行各种活动,以便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因此,治国既需要强制,又需要协调;既要加强法律建设,又要加强道德建设,前者的功能主要是法治,后者的功能主要是德治,二者结合越紧,就越能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一、以德治国思想是对传统德治思想的批判吸收以德治国思想是21世纪之初在依法治国的基础上提出的,是站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上,结合当代中国的国情和发展趋势,重新认识中国丰厚的道德文化遗产,重新评价西方伦理道德思想,批判吸收传统德治思想中在今天仍然有积极现实意义的内容,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建立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新型的思想道德体系。
(1)批判吸收中国传统德治思想我们中华民族有着5千年的文化积淀,其中关于人的道德修养的智慧比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要丰富和全面。
道德历来就是人们修身养性,完善自我乃至治国安邦的重要工具。
传统道德观念固然带有明显的封建色彩,但数千年来,它们又的确充当了维系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纽带的作用。
我国古代有着丰富的德治传统,从原始社会一直到封建社会末期,传统的德治思想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并形成了相当完善的伦理道德体系,为我国传统治国实践提供了指导和依据。
今天我国讲以德治国,讲的是社会主义道德,是无产阶级道德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有机结合的产物,是反映和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道德,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规范,注重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新型道德,而不是反映和代表封建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道德,不是儒家宣扬的那一套‘三纲五常’、‘三从四德’。
我国的治国方略

我国的治国方略: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统统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
以德治国,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职业道德、社会道德、家庭美德的建设为落脚点,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配套的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并使之成为全体人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
简介。
实行依法治国,必须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牢固树立法制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坚持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实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民主化与法治化。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浅谈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及其意义

浅谈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及其意义1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治国方略是指治理国家的战略性指导原则。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治国方略的确立,是党在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作出的明智抉择,是党在探索治国理论与思想方面所得出的正确结论,是党在治国理论上的创举。
1.1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根本保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也是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领导核心。
要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同样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既是依法治国的倡导者,也是依法治国的实践者。
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也要领导人民遵守和实施宪法和法律。
要实现依法治国,需要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普法以及法律监督等各个环节坚持党的领导。
1.2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主体是人民群众。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人民群众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是通过选出自己的代表机关,将自己的意志集中并上升为法律而实现的;反之,国家若没有健全的民主程序,法律也得不到很好地贯彻实施。
1.3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核心要求是严格依法办事。
依法治国的基本依据是宪法和法律。
依法治国就是要在全社会树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任何人、任何机关、任何组织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其他社会领域的活动以及公民生活各个领域的活动都要严格按照法律来进行。
2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要求以完备的法制来指引、规范和保障其健康发展;同时它还要求法律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具有至上的权威,市场经济活动必须依法进行。
2.1市场经济主体资格需要法律确认。
市场经济主体是依法成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经济组织。
略论邓小平治国方略的基本内容及特点

!
对 “治国方略” 概念的理解
十五大使用了 “治国方略” 这个概念。究竟什么
家的主要代表。他的治国方略的内容非常丰富, 本 文试图总结并概括其中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这对于 提高领导干部的政策与实践水平, 治理好我们的国 家, 是很有益处的。
叫 “治国方略” , 它的内涵是什么?十五大以前的文 献中很少使用过这个概念。孙中山的著作中有 “革 命方略” “建国方略” 、 的概念。在 (-() 年至 (-(- 年 间, 孙中山写了一本著作, 叫做 《建国方略》 。这部书 有 ,! 万字, 讲三个方面的建设: 心理建设, 实际是讲 思想建设, 孙中山认为, 建设国家首先要解决这个问 题; 物质建设, 主要是讲发展近代工业和交通, 孙中 山对此很重视。他说: “ 此后中国存亡之关键, 则在 此实业发展之一事也” 。这是国家建设的根本; 社会 建设, 主要是讲民主政治建设。孙中山说, 建国方略 就是规定 “种种建设宏模” “ 为实业计划之大方针, , 为国家经济之大政策” , 是 “建设新中国之总计划” 。 孙中山的 “建国方略” 同我们讲的 “治国方略” 很相 近, 对我们思考 “治国方略” 是有启发的。 回顾思考邓小平的治国理念, 特别是他的战略 思想。综合起来看, 所谓 “治国方略” , 大致包括以下 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蓝图, 如目 标、 任务、 重点等等; 二是为实现建设蓝图而采取的 基本途径、 基本形式、 基本方法、 领导艺术等等。 所谓治国方略, 就是治国的方法、 计谋和策略。 它包括理论, 但主要是指实践, 是指治理国家的大政 方针、 计谋策略, 也可以说是领导方法、 领导艺术中 最高层次、 最核心的那一部分。邓小平是我们党和 国家的主要领导人, 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后治理国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依法治国方略的渗透与贯彻 ——以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道德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依法治国方略的渗透与贯彻——以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例要:党的十九大明确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一个重要的治国方略就是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而如何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有效融合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具体阐述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如何渗透到《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贯彻到教学实践之中。
关键词:全面依法治国道德与法治初中法治教育党的十九大明确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一个重要方略就是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而如何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有效融合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于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如何渗透到教材中,贯彻到教学实践之中,本文将从把握教材编写理念,明确核心素养要求;巧用教材栏目,拓展教学资源;结合学生生活经验,灵活开展活动;以及补充时政资料,紧跟时代步伐等方面来论述依法治国方略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渗透与贯彻。
一、把握教才编写理念,明确核心素养要求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材是依据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法治教育专册教材编写建议》而修订的法治专册教材。
教材包含坚持宪法至上、理解权利义务、人民当家做主、崇尚法治精神四个单元,无不与法治紧密相连。
依法治国首先得依宪治国,因此,八下教材通篇体现宪法内容、宪法学理论、宪法地位、宪法原则等,最后拓展到中学生法治精神的养成。
深入贯彻全面依法治国理念,以宪法为主线和核心。
本册教材宪法教育的重点主要包括:“了解国家基本制度,强化国家认同;初步了解政府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了解重要国家机构的职权;认知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义;加深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认识。
[1]”从宪法内容、宪法原则和宪法的实施等方面来突出应坚持宪法至上。
教材是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依托,八下教材特别注重学生法治意识、政治认同等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从公民与国家、公民与社会的关系为切入点去渗透研习宪法知识,既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又保留宪法文本的科学逻辑性,深入贯彻以法治教育为核心的理念,加强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与深化。
古代中国的治国方略及其现实意义

“德主刑辅”的治国方略及其当代的借鉴意义摘要:“德主刑辅”的是我国古代主要的治国方略,其基本含义是以德治为主、法律治理为辅,强调德治以及法律的补充作用。
但是这一治国方略的确立也经历了从德治到法治,然后到了西汉才真正形成这种治国方略,成为历代政府推崇的治理理念。
“德主刑辅”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延续了数千年,肯定与其内在的逻辑分不开,虽然这种治国方略也存在弊端,但是我们需要取其精华以服务于当代中国现代化治理。
关键词:德主刑辅;法治;德治;治国方略一、“德主刑辅”思想的历史传承与演变在我国古代的治国思想上,存在着对道德和法律关系的认识,其延伸出来的分歧在于道德和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与作用,关于两者的争论一直很大。
但是,从西汉汉武帝开始,“德主刑辅,礼法并用”的思想被古代的统治者奉为圭臬,成为历代统治者治国的基本方略。
1、早在西周时期,统治者就提出了“明德慎罚”的思想理念。
周天子吸取了商朝灭亡的教训的基础上,摒弃了单方面强调重刑在社会治理上的作用,认识到德治的重要作用。
“明德”即重视道德教化,大力弘扬德政;“慎罚”说明了统治者要谨慎的使用刑罚。
西周的统治者认识到了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关系,成为后来“德主刑辅”思想的先声。
2、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百家争鸣,其中两种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即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
法家思想单方面强调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在当时是符合时代的要求的,但是秦朝的灭亡与这种严刑峻法的理念也是分不开的。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在继承西周时期“明德慎罚”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重德轻罚”的思想,首次强调了道德的作用,但是他并没有否定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孔子说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他一方面强调通过教化提高人的道德修养,避免犯罪的发生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肯定了刑罚在惩处犯罪方面的消极意义。
孟子认为树立法刑的权威与树立道德的权威同样重要,都是国家治理中不可缺少的工具。
[潘驴邓小闲]论邓小平的治国方略
![[潘驴邓小闲]论邓小平的治国方略](https://img.taocdn.com/s3/m/a5bb0b2ece2f0066f43322aa.png)
[潘驴邓小闲]论邓小平的治国方略一、对“治国方略”概念的理解十五大使用了“治国方略”这个概念。
究竟什么叫“治国方略”,它的内涵是什么?在我的印象中,十五大以前的文献中没有使用过这个概念。
孙中山的著作中有“革命方略”、“建国方略”的概念。
在1917年至1919年间,孙中山写了一部著作,叫做《建国方略》。
这部书有25万字,讲三个方面的建设:心理建设,实际是讲思想建设,孙中山认为,建设国家首先要解决这个问题;物质建设,主要是讲发展近代工业和交通,孙中山对此很重视。
他说:“此后中国存亡之关键,则在此实业发展之一事也”。
这是国家建设的根本;社会建设,主要是讲民主政治建设。
孙中山说,建国方略就是规定“种种建设宏模”,“为实业计划之大方针,为国家经济之大政策”,是“建设新中国之总计划”。
(《孙中山全集》第六卷第157、249、398页)孙中山的“建国方略”同我们讲的“治国方略”很相近,对我们思考“治国方略”是有启发的。
回顾思考毛泽东和邓小平的治国情况,特别是他们的战略思想。
综合起来看,所谓“治国方略”,大致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蓝图,如目标、任务、重点等等;二是为实现建设蓝图而采取的基本途径、基本形式、基本方法、领导艺术等等。
以上两个方面,一个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的问题,一个是怎样建设所设计的国家。
实际上,这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交叉的,有时很难明确分开。
这里还想讲一点。
讲“治国方略”,主要是讲政治家或领导人的品格,智慧,才识,胆略,领导艺术等。
这些,都是主观方面的东西。
政治家只有凭借一定的历史舞台,才能演出一幕一幕的活剧。
这个历史舞台就是客观条件,包括现存的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条件,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人民群众的意愿,历史机遇等等。
离开了一定的历史条件,特别是人民群众的支持,是很难有成功的治国方略的。
不承认或忽视这一点,就可能滑入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
二,邓小平治国方略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方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十年,从治国方略的角度看,可以分为几个段落。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要求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要求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原则。
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有机统一,坚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全面依法治党有机统一。
下面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探讨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一、坚持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我国政治制度的最大优势。
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党的政治核心作用,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贯彻落实。
党的领导要贯彻于依法治国的全过程,做到法治思维、法治观念、法治方式贯穿党的各项工作。
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国家的主人。
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维护人民利益,保障人民权益。
要尊重和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让人民依法参与国家管理和社会事务,做到权力在人民手中有制约、有监督、有问责。
三、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有机统一。
依法治国要求国家机关、党员干部、公民个人都要依法行事,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
依法执政要求党要依法执政、以法治国,政府要依法行政、为民服务。
依法行政要求政府各部门和公务员要依法履职、廉洁奉公。
只有在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坚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全面依法治党有机统一。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加强对法治工作的领导,不断完善法律体系,提高法治水平。
全面依法治党要求党员干部要自觉维护党章党规的权威,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健全党内法治体系。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要求我们坚持党的领导、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有机统一,坚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全面依法治党有机统一。
只有坚持依法治国,才能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权益,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保我国沿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之路稳步前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治国方略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不同时代出现过许多符合当时社会现状的治国方略,在推动乃至今天也有借鉴作用。
如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
孔子在政治上主张恢复西周的礼制,在教育上创办私学,提倡有教无类,注重因材施教,讲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孟子主张君王应行“仁政”,这样才能使天下归心。
在思想上形成了仁与礼的一种张力结构;由内圣而外王,通过内体心性成就外王事功之学;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并将之运用到政治实践中,成为指导性的原则。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
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主张是"无为",提倡“守柔”“居下不争”“寡欲”“善为下”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提倡“法”“术”“势”结合的治国方略【法——法律与规章制度,势——权利与威势,术——政治权术。
】极力主张君主集权。
毛泽东就是辨证的运用了古人治国方略。
艺术领域里有一种很普遍的美,叫“对称美”,也可以叫平衡美。
中国古代建筑就充分地张扬了这种美。
四合院是对称的。
四合院门前的石狮左右各一,也是对称的。
甚至植于门前的树,也往往是对称的。
“对称”,形成了一种文化观念和审美观念。
对称的就是平衡的,平衡的就是稳定的。
这种审美文化的产生,源于事物生成发展的属性,源于
物质内在结构的对称性。
科学家李政道就惊叹过物质结构的“对称美”。
有“阳”必有“阴”,有“正”必有“负”。
其实,中国的文化之源——《周易》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孔子的“中庸”也是说的这个道理,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也是说的这个道理。
不过,老子这里的道就是“理”,即是说,事物自有生存发展之理,事物各自寻理而行。
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多元性,这就是“理”的体现。
一个事物,它的存在和发展,既体现着矛盾运动,又体现着平衡稳定。
只讲矛盾运动,不讲平衡稳定,不是完整的宇宙观。
只有在稳定的状态下,事物才能存在和发展。
一个事物如果严重失去稳定,这个事物就会倒塌,就会崩溃,就会毁灭。
这个时候,旧事物死亡,新事物诞生。
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也是这样,欲求得自我生存发展,必须注意平衡稳定。
简单地说,一要求得统治阶级与人民群众的平衡,二要协调各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平衡。
毛泽东在这个问题上是处理得较好的。
虽然,以他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由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和国际政治形势等原因,没有建立起吻合现代国际潮流的具有平衡制约机制的管理体系,毛泽东本人也只写出了对当时推翻封建统治有指导意义的《矛盾论》而没有精力研究平衡协调的哲学,但是,毛泽东在具体的治国管理实践中特别注意统治阶级和人
民群众的关系,特别注意协调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特别注意维护社会的基本公正、公平。
当年,党和群众的关系被概况为“鱼水情”。
这幅美好和谐的图景应该说是毛泽东等老一代领导人科学地处理党群关系的结果。
当年,社会基本公正、公平。
这幅美好图景的出现亦是毛泽东等老一代领导人科学地协调各阶层利益格局的结果。
建国初,没收乡里地主的土地和对城里资本家的财产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做法有些偏激,又有不合理的成分,但情势需要这样做,政治需要这样做。
这是两种制度、两种针锋相对的政权的较量。
不斩钉截铁,不干净利落,不釜底抽薪,谁能保证被推倒的政权不组织力量反扑。
再说,牺牲小部分人的利益,拯救大多数受苦受难的群众,这也是社会进步变革家正确的价值选择取向。
毛泽东始终坚持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价值取向,以维护社会的公正、公平。
我感到,这是老一代领导人最为宝贵的治理国家的经验之一。
孔子说过:“不患寡而患不均。
”韩愈也说:“物不平则鸣。
”一部中国古代史,一个政权和国家的崩溃无一不是在“不均”上出了问题.
如果脱离国情,硬性跟着人家屁股后面跑,必然出现诸多问题,其中自然包括党群关系的不平衡,社会各阶层利益之间的不平衡。
这样,建立和谐社会就难以实现。
我们主张的公正、公平,与传统的分配上的绝对平均主义完全不同。
江总书记提出的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的思想,是对治国理论的推进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历史内涵。
德治作为一种治国方略,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也积累了丰富的道德治化经验,是古人对社会治理和人伦教化规律性认识的结晶
由治国到治校,到治家。
我们无不在运用古人的方略。
但我认为只有把现代制度与儒家的“仁”;法家的“法”;道家的“道”结合起来。
才能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