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中国文学状况剖析

合集下载

第一讲 90年代文学状况专题

第一讲 90年代文学状况专题

“现实主义冲击波”:
• 90年代重要的文学现象。 • 1996年涌现出一大批贴近底层生活、直面社会矛 盾、积极思考改革、表现困境中的突围的现实主 义小说,在文坛上掀起一股现实主义冲击波。 • 这些作品尖锐而真实地揭示以改革中的经济问题 为核心的社会矛盾,注重当下的生存境况和摆脱 困境的奋斗,贯注着浓重的忧患意识。 • 其代表作家作品刘醒龙《分享艰难》、何申《年 前年后》、谈歌《大厂》张继《黄坡秋景》等。
2、知识分子文化(又称高雅文化、纯文学)
• 依靠其艺术审美魅力生存。“茅盾文学奖”、 “鲁迅文学奖”。林白《过程-赠人》赏析 • 一月你还没有出现\二月你睡在隔壁\三月下起了大 雨\四月里遍地蔷薇 五月 我们对面坐着 \犹如梦 中\就这样六月到了 \六月里青草盛开 处处芬芳\七 月,悲喜交加 \麦浪翻滚连同草地 直到天涯 八 月就是八月 \八月我守口如瓶\八月里我是瓶中的 水 你是青天的云\九月和十月 是两只眼睛\装满了 大海 你在海上 我在海下 十一月尚未到来 透过 它的窗口 \我望见了十二月 \十二月大雪弥漫 • 写于1996年9月24日选自《作家》199有,这一点似乎 毋庸讳言” (本雅明语)
• 文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公案:卡夫卡的遗嘱问题最能揭示卡夫卡生存 的关键问题。卡夫卡死前将遗作交给了朋友布罗德,让布罗德将之销 毁。布罗德违背了这一遗嘱,而将卡夫卡的作品整理出版了。 • 按照一般理解,布罗德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世人知道他与圣人的好朋 友的关系。但朋友的首要道德就是诚信,他却辜负了朋友的信任,进 而炫耀这一亲密关系,世人应该指责他。 • 本雅明分析:卡夫卡之所以把遗作托付给布罗德,并立下这样的遗嘱, 恰恰知道布罗德不会履行其遗嘱,且卡夫卡认为这对他本人及其朋友 都不会有坏处。 • 这是一次非常精彩的行为艺术。本雅明指出,任何人都逃不脱这一世 俗的动机,这是人的真实性。当然也有人推测,卡夫卡的动机是真实 的,也是世俗的——这种行为把责任推给了布罗德。 • 卡夫卡的这种精神状况,让我们想起了耶稣,当我们把他看成尊贵的 神的时候,他其实是一个失败的人;当我们把他看成失败的人的时候, 他又是一个尊贵的神。

90年代长篇小说写作现象分析

90年代长篇小说写作现象分析

90年代长篇小说写作现象分析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90年代是迄今为止被言说最多的一个时代。

这其中原因,我想,应该不仅仅与它的世纪末时段位置有关,事实是,在这个年代,中国文学的确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批评家意识亦获得了空前自觉。

这一年代所承当的转折,急剧得几乎可以用“心惊内跳”来形容,身处此种转折过程中的人们,自然无法细品其中的深长意味,只能留待事后再做反思回味了。

尽管有相当多的人,在尚未完全走出这个时代之时,便开始企图回头观望,清理思绪了;但真正透彻的认识,还当属于远离这一年代的起点。

人们对于90年代的急切讲述,说明的正是该年代难以拒绝的魅力。

如果换个说法,那就是人们对于这个年代,着实怀有着太多的眷恋。

无论是就90年代本身来说,还是就人们之于它的情感而言,都不能不承认90年代的确是一个必须给予充分关注的年代。

在我看来,90年代是一个“精神事故”频发的年代。

这里我之所以用“事故”而不是“事件”来指称精神现象的凸现,原因就在于它们的发生,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对于既有精神健康的安全“隐患”。

在一定程度上,它们是作为一种精神障碍出现的。

格外需要指出的是,制造这些事故的“肇事者”,常常并非是出于偶然,是有意为之。

因此,这些“肇事者”实际上都是一些“造势者”,这就使90年代的文学精神里难免充斥了过多浮躁和造作的情感。

在解析90年代的文学史时,我们不得不仔细考辨那些文学事件当中,究竟有哪些是情势使然,哪些纯属个人刻意所为。

不过,真要将两者拎清出个彼此,也许并非如相象的那般容易。

毕竟,历史呈现于我们面前的,永远只是那么一种现象。

至于其如何出台的内幕,我们往往不得而知。

基于此,在选择90年代长篇小说作为我的分析对象时,我也只能如实依照历史所提供给我的现象进行读解,设法深入现象的背后,竭力去探究90年代文学精神皮相的内里。

无可否认,长篇小说的突然繁荣是90年代文学相当重要的一个现象。

首先是数量上的逐年递增之势,引起了人们普遍关注;其次是质量上的全面有所提升,多少平抑了人们对于惊人数量的担忧。

当代文学简答90年代文学创作的基本特征

当代文学简答90年代文学创作的基本特征

当代文学简答90年代文学创作的基本特征一、引言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的特点。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90年代文学创作的基本特征进行简要分析。

二、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融合90年代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融合。

在这一时期,许多作家在继承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现代主义的一些表现手法,如象征、隐喻、意识流等,使得作品在表现形式上更加丰富多样。

这种融合既体现在小说、诗歌等传统文体中,也体现在戏剧、散文等其他文体中。

三、关注现实生活,反映社会变迁90年代文学创作关注现实生活,反映了社会变迁。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紧紧围绕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社会转型等重大历史事件,展现了人们在这一特殊时期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

这些作品既有对现实的直接描绘,也有对历史的反思,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四、个性化与多样性90年代文学创作呈现出个性化与多样性的特点。

这一时期的作家们在创作中追求个性化的表达,注重作品的独特性和创新性。

同时,文学作品的类型和题材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如乡土文学、都市文学、女性文学、网络文学等,这些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共同构成了90年代文学创作的丰富多彩。

五、人文关怀与社会批判90年代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批判精神。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关注人的生存状态、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强调人的尊严和自由,体现了对人类命运的关注。

同时,这些作品也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揭示了社会问题的本质,为人们提供了思考和启示。

六、艺术创新与探索90年代文学创作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探索。

这一时期的作家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不断尝试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如叙事结构的变革、语言风格的多样化、意象的运用等,使得文学作品在艺术上呈现出独特的魅力。

七、结语总之,90年代文学创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内容,展现了一个时代的风貌。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既有对现实的关注,也有对未来的思考,既有对人性的挖掘,也有对社会的批判。

90年代的文学思潮

90年代的文学思潮

❖ (三)女性文学创作思潮:铁凝、陈染、王安忆等
❖ 1.共同特征
❖ 女性写作最引人注目的特征之一便是充分的性别意识与性别 自觉。——女性写作显露出在历史与现实中不断为男性话语 所遮蔽、或始终为男性叙述所无视的女性生存与经验。”
❖ 2.类型
❖ (1)社会复合型
❖ 以张抗抗、铁凝、王安忆等为代表。她们的文本或关注女性 命运、或书写城市的文化氛围与妇女命运的关系,基本上是 站在中性的立场,塑造人物、揭示主题。代表作有:张抗抗 的《淡淡的晨雾》《北极光》《夏》《红罂粟》《隐形伴侣》 《情爱画廊》;铁凝的《砸骨头》《孕妇和牛》《午后悬崖》 《永远有多远》《玫瑰门》;王安忆的《叔叔的故事》《纪 实与虚构》《香港的情和爱》《岗上的世纪》《长恨歌》等。
❖ 5.文坛三足鼎立:官方主流意识形态文学、知识 分子精英文学、大众世俗文学三分天下。这三大板 块在创新独立、坚定固守、回归传统等方面呈现出 了各自的特色,使得当代文坛佳作不断,精彩纷呈。
❖ 6.文学批评的出现新的特征,即理论化和学院化。
(三)90年代文坛变化原因
❖ 1.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确立,在影响人们社会 心理的同时,也深层地影响着写作者固有的文学观 念;在影响了作家身份的同时更影响了文学作品的 生产方式,使文学变成为了社会综合力量参与的创 造活动。
❖ 2.相对自由的“无名”时代的出现,为作家的创 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自主空间。人们无论是表现自 我欲望的追求与实现,还是展示隐秘的个人感受与 体验,都比以前少了诸多顾忌。
❖ 3.全球化语境的冲击,使文学作品的重心地位有 所偏移。为了生存,许多作家将目光转向了通俗文 学,书写了一批具有媚俗色彩的通俗文本。
❖ 2.长篇小说创作的兴盛。不论是先锋文学、寻根文学、新 写实,在80年代,各个文学流派均主要以中短篇小说为主。 至90年代,随着作家和新时期文学的进一步成熟,长篇成为 众多追求的东西。如贾平凹的《废都》、陈忠实的《白鹿 原》、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陈染的《私人生活》等。 而其原因主要有:(1)作家的“文学史”意识;(2)各种 “文学奖”的暗中激励;(3)市场经济的推动,如电影电 视改变的需求。

90年代文学

90年代文学

(二)90年代长篇小说的风格:多元的艺术风格
1、 现实主义、浪漫主义风格 • 1)“陕军”:陈忠实、贾平凹、路遥等 • 2)50年代的作家:王蒙、陆文夫、刘心武等 • 3)“知青作家”:张承志、王安忆、史铁生,铁凝等 2、西方现代派技巧 • 1)先锋小说:残雪、苏童、余华、莫言、格非等 • 2)新写实小说:刘震云、刘恒、池莉、方方 • 3)“晚生代”:陈染、林白、海男(她们的长篇更注重“私 人性”和“人性”特征,其表现风格更随意,在书写灵性的同 时,甚至无视社会公共空间的存在。)
朱文、韩东、鲁羊、徐坤、刁斗、李冯、王 彪、述平、邱华栋、毕飞宇、刘继明等, 作为新生代小说的代表作家,他们以对自 我人生与心态的录写与描绘,以对他们这 代人的生活境遇和精神状态的深刻体验和 生动叙写,成为九十年代文坛的一种景观。 他们虽然在题材的选择、艺术的追求、创 作的风格等方面各不相同,但由于他们出 生与生活的文化、文学的背景相近,使他 们的文学创作与追求有着许多相近之处。

• •
1、大众文化水平普遍不高——通俗化的作品 2、重视文学的娱乐功能——“看点”、“卖点”

90年代的大众通俗小说有三大特点:
• (1)台湾文学中的通俗文学作品被更 大规模地引进大陆。如金庸的新武侠小说,
琼瑶的言情小说,梁凤仪的新财经小说,高 阳的新历史小说等。
• (2)公安题材创作成为通俗文学的一 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纪实的,还是虚
• 新体验小说:是对“新写实小说”的一种发展和 继续,它是在“新写实小说”对真实性的注重基
础上,进一步强化“小说”与“真人真事”的联
系,使小说具有了某种“新闻”的性质。
它要求作家在创作之前亲身体验他所要表现的
某种生活环境,甚至自己暂时加入到那种生活当 中,以取得与所要表现的人物相同的“心理体 验”,从而使作品更具“现场感”。

九十年代文学特征及实例

九十年代文学特征及实例

九十年代文化艺术特征九十年代的文化艺术呈现出多元化、市场化、个性化、创新性的重要特点。

以下主要是九十年代文学领域涉及的某方面特征,九十年代文学状况在知识界两大分化一个是93年到95年的人文精神讨论,再就是自由主义与新左派之间的讨论。

九十年代文学领域, 80年代所提出的“大写的人”的意识形态,“文学是人学”的“人的文学”观,这个口号走到了尽头。

“五四”以来,“大写”,即抽象的人,就是我们整个文化和文学制度的根本基础,而到了九十年代,面临着阶层的分化、地域的差别,特别是西方以大写的人、抽象、普遍的“人权”对中国的挤压,即洋鬼子不准某人姓自己姓,那个大写的、抽象的人面临着根本的危机,这种危机首先表现在文学领域。

用今天的话来说,九十年代虽然高举着“大写的人”的旗帜,但总起来说发展模式恰恰“不以人为本”。

20世纪九十年代忽然兴起的散文热。

其实是散文文体自身特质与商业社会文化需求的一次历史性的际会。

概而言之,原因有三:一是商业文化的多元需求使然;二是对极左路线话语权威的规避与消解;三是散文自身的文体特质具有承载这一使命的美学功能。

学者散文热潮的涌动是以一批被称为“老生代”的老一辈学者散文创作的“复活”为开端的。

至九十年代,以戏剧理论家余秋雨《文化苦旅》为标志,一大批“中生代”学人也开始加入学者散文创作的行列,他们的创作不仅紧跟“老生代”步伐,而且加入了当今学人特有的心境和对社会人生的独到理解和体验,进一步丰富了学者散文写作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趋向。

进人世纪之交,一批更年轻的“新生代”学人又为学者散文创作带来了更清新的空气有的论者认为,20世纪九十年代文学“领袖风骚”的就是学者散文,已经构成了“九十年代中国文学的总体表现特征之一”。

学者散文的界定应从主体和文本表现形态特征这两个方面加以限制;学者散文的兴起既与学者散文主体的生存境遇发生巨大变化相关,又与散文体式本身特征相关;学者散文的题材取向有着许多的共同之处,出现这种现象有其内在原因;学者散文在创作方面表现出强烈的非体验、非抒情、知性、叙述自由等特征。

中国20世纪90年代文学梳理

中国20世纪90年代文学梳理

中国20世纪90年代文学梳理一、背景·80年代末,面对市场经济的浪潮,文学也出现了盲目适应市场化的潮流。

·“文学商业化”倾向是文学适应市场经济的必经之路。

·90年代以后,“重建失落的人文精神”成为文学领域的主要思想,许多作家开始深入反省,整个文学创作领域进入了一个以“追求人文精神、关切现实人生、高扬个体感性为主导的深入发展阶段。

·出现了多种内涵题材作品:新写实小说、先锋小说、女性小说、历史题材、反腐题材、少数民族文学。

二、主要内容(一)新写实小说·特点:注重写实性,注重对生存欲望和生命本能的表现、对生存状态和生活本相的还原。

·主要作家:1. 刘恒(1954-):原名刘冠军,作品多写工人、农民、知识分子。

擅长用写实的笔触生动传达生活原色。

代表作《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被第五代导演张艺谋改编为电影《菊豆》)。

描写生存状态与关注食与性。

通过对女人母性与悲惨命运揭示民以食为天。

2. 池莉(1957-):代表作《烦恼人生》(标志着新写实小说的诞生,描写吃喝拉撒睡的生活细节,表现生活无可奈何的平凡与烦恼,呈现出于传统现实主义的特色)、《小姐,你早》、《生活秀》。

近期有变化的作品是《你以为你是谁》对人生严肃哲学命题展开更深刻的探寻。

3. 方方(1955-)原名汪芳,代表作《风景》,被誉为“新写实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新写实小说中最富现代主义色彩的一篇。

4. 刘震云(1958-):代表作《一地鸡毛》,擅长以朴实的笔墨苗雪普通人的平常生活。

擅长用反讽来叙述生活细节、从中透视出时代的深刻变化和人物的心理波澜。

(二)先锋小说1. 苏童(1903-):代表作《妻妾成群》(以历史颓败刻画,温馨而伤感。

显示了苏童对历史的特殊感觉方式。

带有一种回归现实主义传统的意象。

被改编为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米》(带有欺诈、诱惑、阴谋、复仇,对女性悲惨命运的浓郁感伤。

90年代中国文学艺术发展特点浅析

90年代中国文学艺术发展特点浅析

90年代中国文学艺术发展浅析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文学艺术在改革开放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景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化、行业化、消费主义及全球化深刻地改变着文学艺术和文化活动的存在方式、生产模式和接受心理。

90年代文学艺术的发展可以说是处在转型期,中国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从工业社会转向信息社会,从匮乏社会转向发展型社会,并随随社会经济的逐渐富裕而加大了经济文化的需求,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这四重社会转型深刻地改变了中国文化的面貌,加速了文学艺术的更新过程。

在文学方面,文化结构呈现多元化的状态,文坛涌现出大批热血青年,“先锋小说”得到大众追捧与认可,其中一些经典作品有陈忠实的《白鹿原》、余华的《活着》、王安忆的《长恨歌》等新历史小说,90年代的先锋作品代又反叛性、先导性、流动性和悲剧性。

另外,都市文学的兴起,触及了都市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灵状态,例如《城市战车》、《晚安、北京》等“都市系列”。

女性文学潮流也对90年代文学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美术方面,90年代的作品追求在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具有现代意味的中国前卫艺术,其中抽象艺术占据了较重要的位置,另外还有新生代艺术、泼皮艺术、破普艺术、新表现绘画、女性艺术和一些难以归类的艺术层出不穷,美术作品体现出当时的社会背景及时代特征。

在音乐方面,“文革”的伤痕与改革开放的兴奋喜悦之情的交织,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心态,反映到歌曲的创作领域,成为抒情歌曲的复兴,这一时期,音乐既有发展也遇到过挫折,音乐的载体也越来越多样化,音乐种类也日趋多样化,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反映了这一时期思想等方面的情况。

无论是90年代的民歌还是流行歌曲,许多都成为了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不仅在中国,甚至风靡亚洲,远销海外,至今仍为人们所传唱。

在电影方面,90年代中国电影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它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国际化过程,数字技术介入电影,市场经济影响着电影的发展趋势,旧世纪末尾,新世纪开始,电影人总结历史,寻找未来电影方向,在西方电影理论引进和学习下深刻反省对于民族电影的态度,一些导演在90年代后期开辟出中国特色电影与现代社会相结合的娱乐电影。

90年代文学思潮及新写实小说解析

90年代文学思潮及新写实小说解析

三、以池莉《烦恼人生》为例, 分析新写实小说创作特点
• 2、“零度”叙述口吻
• 新写实小说的叙述者往往是单纯的旁观 者,不动声色地叙述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叙述者极少分析人物心理或自我阐释, 不显示明确的判断倾向。
三、以池莉《烦恼人生》为例, 分析新写实小说创作特点
• 3、“生活流”式的叙事结构
• 不重视情节结构的过分戏剧化,重视叙 述方式的完全生活化。
三、后现代主义与文学的 世纪末重构
• 1、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作家创 作的影响; • 2、90年代,文学批评的理论化;
四、90年代文学的总体状况
• • • • • 新写实主义 新历史主义 女性小说 新生代(晚生代)小说 散文创作
新写实小说
• 一、含义 • 1、产生的背景; • 2、含义 • 新写实“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 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 • 以写实为主要特征,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 原,诚直面现实,直面本态人生的新的文学倾向。 • 新写实小说发端于1987年,这一年,《钟山》杂志 正式打出了“新写实”小说大联展这面大旗。从此 以后,一批冠以“新写实”名称的小说在文坛上不 断涌现。其中主要以池莉、方方、刘恒、刘震云、 刘庆邦的代表作家。
《烦恼人生》之工人印家厚的一天
• • • • • • • • • • • • 早晨3时40分,儿子雷雷滚落床下,夫妻吵嘴; 6时,刷牙洗漱叫醒儿子赶上渡轮; 公交车上与年轻姑娘发生冲突; 赶上渡轮,旁观打牌、与小白谈文学 与儿子雷雷吃早餐,送儿子插班进厂里的幼儿园; 8时,进厂上班,迟到1.5分钟 三十元奖金泡汤,与徒弟雅丽搞点小暧昧; 中午,午餐小白菜里吃出了半条菜青虫; 午睡时,儿子雷雷被关“禁闭”; 给老丈人买寿礼,茅台两斤96元,买不起; 收到知青朋友的一封信,思绪万千; 下午,接待参观团,被工会派了任务组织联欢会,为国宝大熊猫捐 款2元(厂长也只捐了5角); • 下班后,接上儿子,回家吃饭,饭后洗碗,得知妻子老家亲戚来玩, 借住他家; • 晚上11点36分,上床睡觉,妻子告知房子要拆迁。

90年代文学总论

90年代文学总论

90年代文学总论90年代……其实我最关心的是蓬勃兴起的通俗小说。

在通俗小说的当代史叙事中,90年代是,港台通俗和大陆新通俗这两个阶段之间的空白时期。

被驱逐到港台的通俗小说在大陆重新接续上自己的脉络,这是90年代后期乃至21世纪初的事情,但是在这之前,90年代前中期的通俗小说到底是个什么面貌呢?这是从当代文学史这种书中没法看到的,不免有些令人好奇。

|90年代的文学环境和文学界的分化80年代政治要素的影响力依然在持续衰退,当代确立的文学规范依然在解体过程中(近几年国家希望将自己的影响重新树立在文艺领域,但明显透出一种力不从心的焦躁),但市场经济已日渐成为影响最大的社会背景。

90年代文学体制进行了改革,减少了对专业作家、文学刊物和出版社的资金支持,要求其进入市场自负盈亏。

有国家推动的文化经济的形成,和文化产业的运作方式,重组了社会文化空间,文学与政治权力和市场产业之间,构成了新时代的复杂关系。

与之同步的则是通俗文学的重新兴起,倡导主旋律依然是国家反复强调的文化战略措施,但是也允许甚至是推动一个娱乐消遣空间诞生发展。

其在90年代基本发展成型,成为主要的文化需求对象,并基本上形成一套产业化的生产运作方式。

不过媒介和文化市场所竭力利用的,主要是面对禁忌、苦难、欲望的感官式消费,还比较低级吧。

90年代,随着市场调节机制和消费文化的日趋成熟,精英知识分子在社会中的位置也逐渐边缘化,80年代所认为是理想的现代化也开始展现出某些弊端,这些都引发了知识分子普遍的自我怀疑和思想分化。

现实中国主要的文化差异,是所谓国家意识形态的官方文化,精英知识分子的高雅文化,以及大众的通俗文化之间的互相渗透与互相斗争。

这些精英知识分子与政治文化体制,与文化市场建立什么样的关系,是高雅文化要面临的重要问题。

(在当下,已经逐渐走出自身道路的大众文艺,该怎么面对掌握大量政治资本的政治文化体制、掌握大量文化资本的高雅文化,以及自己产业的市场体制商业体制,这大概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文学的总体状况文学潮流的淡化是90年代的文学现象之一,在新写实小说之后,已经没有像当初那样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潮流派别了。

概述中国90年代的文学环境

概述中国90年代的文学环境

概述中国90年代的文学环境90年代,尤其是1993年以后,中国内地的最重要的社会现象,是市场经济的全面展开。

以市场化作为基本取向的“现代化”发展目标,在80年代初期就已提出。

但在80年代,主要表现为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某种实验性调整。

1992年以后,市场经济在国家体制上合法性确立,中国加速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导致社会结构重组、资本重新分配、新意识形态建立、文化地形图改写的“社会转型”的出现。

在这一情势下,文学的整体格局,不同文学形态的关系,文学生产、流通、评价方式,以及作家的存在方式等,也都出现明显的变化。

文化(文学)体制的改革,在90年代初作为国家文化政策提出。

由国家推动的“文化经济”的形成,和文化产业的运作方式,重组、拓展了社会文化空间。

文学与政治权力,与市场之间,建立了一种既抵御、又同谋的复杂依存关系。

“文化经济”的出现,使文化与政治相对疏离成为可能,改变了原先的权力政治与精英文化构成的文化格局,使社会文化空间的裂隙加大,社会文化空间中的诸种成分、力量之间的关系,也更加复杂化。

在90年代,意识形态权力经典的监管方式仍然继续发挥,不过,明显的趋势是,取代强制性的开展群众运动的文学(文化)干预方式,是采用更具弹性,并更多运用经济集团活动的方式,来影响、规范文学的取向。

提倡“主旋律”既是国家一项反复强调的文化战略措施,但也允许、甚至推动一个消闲、流行文化空间的形成。

90年代文化上的最突出表现,是被称为“大众文化”的通俗、流行文化,借助大众传媒的迅速“崛起”。

“90年代,通俗、流行文化在中国大陆基本发展成型,它成为主要的文化需求对象,并基本上形成一套产业化的生产、运作方式。

它广泛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逐渐成为“主流文化”中的显要组成部分。

以大众娱乐节目和电视连续剧为主要内容的电视的蓬勃发展,以及时尚、消闲性的报纸杂志、书籍的大量涌现。

随后则是网络的迅猛发展和在城市的普及提供的大量娱乐资讯。

在文学的领域,主要为了满足窥秘、猎奇、感官剌激、时尚需求等欲望的作品(主要是小说、通俗故事、纪实文学等类型)大批涌现。

“九十年代文学”研究

“九十年代文学”研究

“九十年代文学”研究在二十世纪末的九十年代,中国文学经历了一场繁荣和变革。

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充满了独特的故事情节和深度的思考,为中国的文学发展奠定了新的基础。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九十年代文学的特点、成就以及影响。

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九十年代文学的繁荣与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密切相关。

这一时期,各种新的文学形式和主题开始涌现,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的变化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作家们开始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性困境和现实问题,用独特的笔触描绘出时代的脉络。

在整理思路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九十年代文学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九十年代文学受到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作品中经常出现颠覆传统的故事情节和叙述方式,以及对现实世界的深度反思。

2、城市文学的兴起: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文学开始在九十年代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作品中的城市景象和人物形象深刻地揭示了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和人性困境。

3、文化批判和精神探索:九十年代文学作品开始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同时深入探索个体的精神世界。

这些作品往往触及到人性的本质和社会现实的痛点。

在提出观点时,我们认为九十年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在情节构造、语言表达和主题思想方面都展现出独特的特点,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拓展论证,我们引用了以下事实、数据和人物资料:1、在这个时期,许多作家开始尝试新的文学形式和技巧,如先锋小说、新写实主义等。

这些新的文学形式和技巧的出现,为中国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2、城市文学的兴起为读者展现了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景象和人物形象,让人们更深刻地感受到城市生活的现实问题和困境。

例如,著名作家陈忠实的《白鹿原》以浓郁的地域色彩描绘了农村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沉浮。

3、一些文学作品开始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呼吁人们现代社会中的精神迷失和文化困境。

例如,贾平凹的《废都》通过对一个虚构城市的描绘,展示了现代社会中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和失落。

结合人文精神分析90年代文学走向发展的特点

结合人文精神分析90年代文学走向发展的特点

结合人文精神分析90年代文学走向发展的特点
90年代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人文精神的重塑和转型期。

在这个时期,许多作家开始探索个体与社会、个体与历史、个体与自我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一些独特的特点。

首先,90年代文学呈现出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反思。

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人们对社会变革和现代化进程带来的问题和冲击产生了深刻关注。

作家们通过作品表达了对社会问题、人性弊端、权力腐败等的批判,揭示了社会阶层困境和人性的矛盾。

其次,90年代文学追求主体性和个体价值的表达。

作家们开始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主观意识,追求真实的个人体验和内心世界的表达。

他们通过多元化的叙述形式和个体化的人物塑造,呈现了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再次,90年代文学关注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的问题。

在社会转型期,对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的困惑和反思成为了作家们关注的焦点。

这一时期的作品中,经常涉及历史事件、个人命运与历史背景的关系、个人身份认同等话题,对历史情感和文化认同进行了深入探讨。

此外,90年代文学还注重对生命、存在的思考和探索。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人们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追问也愈发显得重要。

作家们通过小说、诗歌等形式,描绘个人的生命体验、内心的苦闷与迷茫,探寻存在的意义和真理。

综上所述,90年代文学走向发展的特点主要包括对社会的批判和反思、追求主体性和个体价值的表达、关注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以及对生命、存在的思考和探索。

这些特点体现了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观,也为中国文学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90年代长篇小说写作现象分析

90年代长篇小说写作现象分析

90年代长篇小说写作现象分析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90年代是迄今为止被言说最多的一个时代。

这其中原因,我想,应该不仅仅与它的世纪末时段位置有关,事实是,在这个年代,中国文学的确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批评家意识亦获得了空前自觉。

这一年代所承当的转折,急剧得几乎可以用“心惊内跳”来形容,身处此种转折过程中的人们,自然无法细品其中的深长意味,只能留待事后再做反思回味了。

尽管有相当多的人,在尚未完全走出这个时代之时,便开始企图回头观望,清理思绪了;但真正透彻的认识,还当属于远离这一年代的起点。

人们对于90年代的急切讲述,说明的正是该年代难以拒绝的魅力。

如果换个说法,那就是人们对于这个年代,着实怀有着太多的眷恋。

无论是就90年代本身来说,还是就人们之于它的情感而言,都不能不承认90年代的确是一个必须给予充分关注的年代。

在我看来,90年代是一个“精神事故”频发的年代。

这里我之所以用“事故”而不是“事件”来指称精神现象的凸现,原因就在于它们的发生,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对于既有精神健康的安全“隐患”。

在一定程度上,它们是作为一种精神障碍出现的。

格外需要指出的是,制造这些事故的“肇事者”,常常并非是出于偶然,是有意为之。

因此,这些“肇事者”实际上都是一些“造势者”,这就使90年代的文学精神里难免充斥了过多浮躁和造作的情感。

在解析90年代的文学史时,我们不得不仔细考辨那些文学事件当中,究竟有哪些是情势使然,哪些纯属个人刻意所为。

不过,真要将两者拎清出个彼此,也许并非如相象的那般容易。

毕竟,历史呈现于我们面前的,永远只是那么一种现象。

至于其如何出台的内幕,我们往往不得而知。

基于此,在选择90年代长篇小说作为我的分析对象时,我也只能如实依照历史所提供给我的现象进行读解,设法深入现象的背后,竭力去探究90年代文学精神皮相的内里。

无可否认,长篇小说的突然繁荣是90年代文学相当重要的一个现象。

首先是数量上的逐年递增之势,引起了人们普遍关注;其次是质量上的全面有所提升,多少平抑了人们对于惊人数量的担忧。

90年代的文学状况

90年代的文学状况
4,大众文化在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之下,赢得了最为广泛的读 者和市场。这个时期几乎所有的“文学现象”都与传媒有关,人们 对文学的关注,是受传媒左右,在传媒的影响下产生的。
二、90年代文学的总体状况
1、精英文学、大众通俗文学、主流意识形态文学三元鼎立格局 的形成。
①如果把此一时期中国文学的总体格局看成是一个金字塔的话, 那么,大众通俗文学就是它的基座,主流意识形态文学是它的塔身, 而精英文学则是它的塔尖。 ②中国的大众通俗文学经历了“从支流到合流再到主流”这样 一个曲折的过程。进入90年代后,大众通俗文学以颇具规模的文化 市场为依托,更加锐不可当,颇顺利地占据了文学的主流地位。不 作家弃雅从俗,从雅文学队伍中分化出去,加盟大众通俗文学创 作阵营。 ③主流意识形态文带有强烈的中心意识形态色彩,是国家权威 意志和利益、国家正统意识形态在文学上的代表。
在情节处理方面,几乎看不到贯穿始终的一条情节线索,
所能感受到的只是许多人在同一背景下活动。不过,尽管文 学形态改变了,但“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来描写”这种现实 主义的本质特征并没有变。
②现实主义创作实践:
陈忠实的《白鹿原》、余华的《活着》、张炜的《九月寓 言》、贾平凹的《怀念狼》、张平的《抉择》、王蒙的《季 节三部曲》、王安忆的《长恨歌》、池莉的《来来往往》、 张洁的《无字》,以及谈歌、何申、关仁山的《大厂》、 《穷人》、《年前年后》、《破产》,刘醒龙的《分享艰 难》、《威风凛凛》,李贯通的《天缺一角》等。
②对于“人文精神”的界定:袁进认为:人文精神“是对人‘存 在’的思考,对人生价值、生存意义的关注”;王蒙则强调:“人 文精神应该承认人的差别而又承认人的平等。” ③讨论的焦点问题:焦点之一是如何看待当前的人文精神状况, 如何评估市场经济大潮中文艺的“俗化”现象,如何看待文艺的价 值和功能。焦点之二是重建人文精神的现实性和可能性以及人文知 识分子对价值重构的作用。

90年代中国文学状况分析

90年代中国文学状况分析

Monday, September
1
30, 2019
?
《诱惑与困境》
?
——90年代中国文学的内在矛盾
?
吴义勤
?
总体上看,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文学给人一种繁
荣、多元而又华而不实的印象,但与 80年代中国文学
那种一往无前、坚定不移的气势相比, 90年代的中国
文学正在变得暧昧、犹疑、矛盾重重,它已经丧失了
宣称“玩文学”的也大有人在。我们已 听不到80年代那种“共名”的、宏大的 时代之声。
Monday, September
5
30, 2019
? 文学似乎也早已丧失了“共同语言”, 萦绕我们耳边的只是各种各样的“众声 喧哗”和“南腔北腔”。
? “多元化”局面的形成离不开内、外 两方面的原因。从外部来讲得之于文学 组织、监督、管理、制约方式的改变或 转化以及显在的意识形态功能的减退或 松驰;从内部来讲则源于作家主体个性 意识、创造意识等“元”意识的真正觉 醒。(结论,自己思考后得出)
Monday, September
12
30, 2019
? 二、90年代三大板块的文学
? 文学观念的多元性必然导致文学创作的多
样化。 90年代的文坛,存在相互关联,相互依 存然而又并行不悖的三种文学这就是:主旋律 文学、通俗文学和作家文学。
? 1、政治性的主旋律文学:(官方文学、主流 文学)
? 它产生于90年代初,其出发点是强调文学 的宣传教育功能,要求文学服从于当下的政治 需求。为改革开放服务。它偏重于“写什么”, 有较强的政治性。
? 90年代的大众通俗小说有三大特点:
? (1)台湾文学中的通俗文学作品被 更大规模地引进大陆。如金庸的新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ursday, October 25, 2018 9
• (三)不同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立场的公 开呈现。
• 1、主流文化:国家意识形态文化、官方文化、 正统文化 • 2、知识分子文化:高雅文化 • 3、大众文化:流行文化、通俗文化 • 各种文化现象常常互相交叉、渗透。 • 在80年代,文学讨论的重点是“文学与政治” 的关系;在90年代,文学讨论的重点是“文学 与商业”的关系,“雅”与“俗”,“纯”文 学与“通俗”文学的关系。
Thursday, October 25, 2018 10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童庆炳教授把文学放 在主体与客体、个人与社会的两种关系中加以 考察,对文学的性质和功能做了深入而全面的 考察,运用系统论的方法,把文学分为三级性 质: • 一级性质:生命性、文化性、承继性、意识形 态性、艺术性等五种。 • 二级性质:再现性、表现性、情感性、社会性、 价值性、道德性、娱乐性、符号性等八种;然 后,又由这八种派生出三十七种三级性质来, 构成新的文学观念。
Thursday, October 25, 2018 13

“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的作品,诸 如天津女作家柳溪描写抗日战争的长篇 小说《战争启示录》;浙江女作家王旭 峰写一个茶叶世家的长篇小说《南方有 嘉木》;江苏女作家黄蓓佳的儿童题材 小说《我要做个好孩子》;深圳中学生 郁秀的自传体长篇小说《花季雨季》; 江苏作家周梅森的长篇小说《人间正 道》;山东身患残疾的女作家张海迪的 散文集《生活的追问》等等。
24
• 四、90年代的长篇小说
• (一)90年代为什么会出现长篇热 • 从数量上看:80年代末90年代初,大概每 年有三百多部长篇问世。1995年约700余部, 1996年800余部,1997年逼近1000部,从数量 上讲,在中国文坛少见。 • 从质量上看: 1982—1991年的三届“茅盾 文学奖”共有 16部长篇获奖。 1993年陕西几 位作家推出了几部影响较大的长篇新作,评论 界又把1993年称之为“长篇年”。
Thursday, October 25, 2018 2
• •
第三部分
第一章
90年代的文学
90年代文学概述
• 一、文学环境的变化: • (一)市场经济的全面展开并获得体制上的合法 性,带来文学观念的巨大变化。 •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文学体制改 革。原则上,作家写出的作品,直接进入市场。 • 作品要靠广告、宣传推销。贾平凹《废都》 的炒作如是。 • 作品即(产品)商品
• •

Thursday, October 25, 2018 16
• •
读者市场
• 1、大众文化水平普遍不高——通俗化的 作品 • 2、重视文学的娱乐功能——“看点”、 “卖点”
Thursday, October 25,代的大众通俗小说有三大特点:
• (1)台湾文学中的通俗文学作品被 更大规模地引进大陆。如金庸的新武
• •
Thursday, October 25, 2018
22
• •
2、写实和写意:
写实:贴近生活,以生活的原汁原味作 为艺术的至境,艺术是生活的照片或翻版。 如《一个都不能少》,写乡村代课老师魏敏 芝; 写意:不满足于贴近生活,照抄生活的 原貌,而是把生活加以变形,充分发挥艺术 想象,讲究神似而不注意形似,甚至于荒诞 化。林白、陈染等人的小说。 写实与写意,与20世纪20年代的“客观写 实”,“主观抒情”类似。
Thursday, October 25, 2018
19
3、审美性的作家文学 • 这里的“作家文学”指的是那类可 以更好的弘扬作家的艺术个性,并以艺 术探索和审美性的艺术创作为其创作的 重要追求的作家创作的文学。如陈忠实 《白鹿原》,贾平凹《废都》,刘震云 《故乡的面和花朵》,余华《许三观卖 血记》,王安忆《长恨歌》,徐小斌 《羽蛇》,藏族女作家央珍《无性别的 神》,阿来的《尘埃落定》,陈染《一 个人的战争》等。
Thursday, October 25, 2018 7

90年代后,人们普遍认为,作为一种 审美的意识形态,文学的最基本功能
就是审美作用。文学的教育作用、 认识作用都是以审美作用为前提的, 它们不可能采取独立的方式存在,而 只能寓于文学的审美功能之中。这种
审美功能主要表现为文学作品的艺术感 染力。作品通过对对象的艺术的描写, 创造出完美的艺术形象,表现出作者丰 富的感情、深邃的思想,从而给人一种赏 心悦目的审美快感 。
Thursday, October 25, 2018 11
• 三级性质:诸如文学的社会性便派生出 人性、民族性、人民性、阶级性、党性 等九种性质,文学的情感性派生出体验 性、宣泄性、补偿性、疏导性、感染性 等五种性质, • 文学的娱乐性派生出消闲性、调节性、 自由性等三种性质,等等, • 它体现了90年代对文学的一种新的认 识和新的理论概括。
Thursday, October 25, 2018 3
• 90年代以来,文学观念的变化: • 1、文学观念的“多元化”。 • “一元”代表的是主流、意识形态以及文
学的组织者、领导者、管理者对文学的期许。 • “多元”则更多的是源于文学的内在冲动。 文学作为一种个体性的精神创造活动,它本质 上就是反对“统一”、反对束缚、反对“一元” 的,所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多元化” 追求可以说体现的正是对作家的精神创造和文 学内在规律的双重尊重。
侠小说,琼瑶的言情小说,梁凤仪的新 财经小说,高阳的新历史小说等。
• (2)公安题材创作成为通俗文学的 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纪实的,
还是虚构的;无论是现实的,还是古代 的,都拥有大量的读者。如《黑冰》, 《刑警本色》,《少年包青天》等。
Thursday, October 25, 2018 18
• (3)雅俗共赏,雅俗融合的现象得 到大家的认同。 • 一部分过去从事纯文学的作家 涉足通俗文学的创作,而通俗文学 创作的作家也有了更高品位的审美 追求,他们都做到了雅中有俗,俗 中有雅。如刘心武。
Thursday, October 25, 2018 8
• (二)知识分子“理想主义”色彩彻底 破灭。 • 过去:生活的参与者,干涉者,殉道者,
理想主义 • 90年代:在市场经济下,衡量一个人价值、 地位的高低——“金钱”。 • 知识分子由过去的狂热、激情逐渐冷静下 来,观照自己,正视现实。 • 一部分人看到了“金钱”的魔力,于是下 海弄潮;一部分人则坚守清贫,苦中作乐;一 部分人牢骚满腹,愤世嫉俗~~~~~
Thursday, October 25, 2018
12
• 二、90年代三大板块的文学

文学观念的多元性必然导致文学创作的多 样化。90年代的文坛,存在相互关联,相互依 存然而又并行不悖的三种文学这就是:主旋律 文学、通俗文学和作家文学。 • 1、政治性的主旋律文学:(官方文学、主流 文学) • 它产生于90年代初,其出发点是强调文学 的宣传教育功能,要求文学服从于当下的政治 需求。为改革开放服务。它偏重于“写什么”, 有较强的政治性。

对于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文学:
• 悲观论者:文学为商品经济和欲望化时代的祭 品,各种各样的炒作,各种价值混乱、华而不 实的作家、作品、思潮、流派和文学现象—— 文学“堕落”的标志。 • 乐观论者:则把20世纪90年代视为中国文学走 向自由、新生和成熟的起点,在他们眼中新生 代作家的涌现、文学的无序、价值的多元以及 “众声的喧哗”,也正是文学繁荣的表征。
23


Thursday, October 25, 2018
• 3、功利和非功利: • “功利”:注重文学的社会作用 和政治影响。主旋律文学。 • “非功利”:私人化写作以及各 种以艺术探索为己任的作家文学。 不大重视作品的社会作用,也不太 讲究社会功利。
Thursday, October 25, 2018
Thursday, October 25, 2018 20
• 三、90年代文学的两极分化发展 • 所谓文学的两极分化,指的是 在同一时期,文学向两个相反的 “极”发展,而这两个极既是反向 运动,但同时又可以促成同向的并 行发展以至互相交融,如雅文学和 俗文学、功利与非功利、社会化和 非社会化、写实与写意、纪实与虚 构等,都是90年代文学发展中各种 相对称得两极。
Thursday, October 25, 2018 21
• •

1、社会化和私人化:
文学的社会化:文学事业是社会性的事业,作家 应该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文学属 于人民,应该为改革开放事业服务。 文学的私人化:表现性,情感性,娱乐性等。文 学创作又是个人化的。个性,体验性,宣泄性,消 闲性,自由性等属于个人化的特点。 不少作家打出了“私人化”的旗号,推出了一批 有相当影响的作品。如陈染,林白,韩东,卫慧等。 社会化和私人化的写作,成为90年代文学的一种 景观。
Thursday, October 25, 2018
1

• • •
《诱惑与困境》 ——90年代中国文学的内在矛盾 吴义勤
总体上看,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文学给人一种繁 荣、多元而又华而不实的印象,但与80年代中国文学 那种一往无前、坚定不移的气势相比,90年代的中国 文学正在变得暧昧、犹疑、矛盾重重,它已经丧失了 80年代中国文学那种坚定的自信心和方向感。而这恰 恰就会造成90年代中国文学面孔的模糊与晦涩,也为 准确理解和把握90年代文学的本质和真相制造了困难 • (《理论学刊》2004年3期 )
14
Thursday, October 25, 2018

张平描述反腐斗争的长篇小说《抉 择》;周梅森作为《人间正道》、《天 下财富》;范小青描写苏南乡镇企业在 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艰难处境与新机遇的 长篇小说《百日阳光》等等。这些作品, 从不同的角度扫描了中国历史上的斗争 历程与改革开放后缤纷多彩的现实生活, 或粗线条勾勒一个壮阔的社会斗争过程, 或精心刻画某一个生活情景和心灵过程, 莫不具有相当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