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的特征

合集下载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一、多样性和丰富性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独特的民俗文化。

中国的民俗文化包括传统节日、婚姻习俗、葬礼习俗、饮食习俗、戏曲艺术等方面,每个地区的民俗文化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这些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二、历史传承性中国民俗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性。

许多民俗习惯和传统活动有着千百年的历史,并在今天的社会中仍然得到保留和传承。

例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各种庆祝活动和习俗几乎每年都会重复进行。

这种历史传承性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也展示了中国人民对历史的尊重和敬畏。

三、幸福美好的理念中国民俗文化中反映了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展望。

例如,婚礼习俗中常见的祝福词“百年好合、白头偕老”,展示了人们对长久幸福婚姻的希望。

传统节日中的各种庆祝活动和仪式,如舞龙、舞狮、放鞭炮等,也传递出人们对繁荣昌盛、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

这些理念反映了中国人民对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

四、社会凝聚力和集体意识五、宗教和信仰的影响中国民俗文化也受到宗教和信仰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多宗教社会,佛教、道教、儒教等都对中国民俗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扫墓节日,人们在这一天前往祖先墓地祭拜和祭奠,表达对逝去亲人的尊敬和怀念之情。

这种信仰和宗教活动在中国民俗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塑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和精神面貌。

综上所述,中国民俗文化以其多样性、历史传承性、美好理念、社会凝聚力和宗教信仰的特点而闻名。

这种文化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宝贵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的独特魅力。

在当代社会中,传承和保护中国民俗文化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它不仅有助于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也有助于个体和群体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感。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来源:| 发布日期:2008-06-24 | 浏览(231)人次| 投稿| 收藏]信息中心萧放民俗文化是民众的生活文化,它与民众所处的特定的自然、人文环境紧密相关。

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农耕生产为主业的社会,因而围绕着农耕生活累积形成的中国民俗具有一种大农业的特点。

中国还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民俗具有独特的民族气质。

中国民俗文化特征主要有以下表现:多元性与复合性中国民俗因为民族文化的关系呈现出多元复合的性格特征。

中国自立国之始,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形成今天56个民族共处的状态。

在中华各民族的不断融合中,民族习俗被接纳到中华文化体系之中,但程度不一地保存着各自的民俗特性,从而丰富了中国的民俗文化。

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不仅体现在各民族不同习俗上,还表现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民俗共存上。

既有繁华的都市民俗,也有古朴的乡村民俗,还有部分地区不同程度地保持着原始的民俗生活形态。

在中国统一的地域空间共存着不同性质的民俗文化,体现了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

我们在探讨中国民俗多元性特点时,不能忘记中国民俗的另一特性即复合性。

多元性与复合性紧密相关。

中华文化向以包容四方的气象著称于世,其中民俗涵化之功甚伟。

自古及今民族文化的融合,首先是民俗层面的接纳,民俗化人于细微处,却影响深远。

汉俗中复合了不少少数民族习俗,可以说从来就没有纯粹意义的汉俗,只有民俗复合时间的早晚而已。

同样,现存的各少数民族也程度不一地受到汉俗影响。

阶层性与地方性首先看阶层性,这是就社会民俗的纵向分布而言。

中国传统社会中,处于社会中下层的广大民众,是民俗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承载者,因此民俗文化主要体现了他们的认识与思想要求,具有较强的民间性特点。

不仅中下层社会相较于上层社会有着层位的差别,就是中下层社会部亦有着民俗差异。

农民与手工业者是物质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因此形成了淳朴、节俭、勤劳的民俗本色。

而属于中层社会的商人与城市平民,他们的民俗观念与民俗行为有着自己的层位特色,在行业的竞争与酬对中,他们逐渐养成铺、浮靡、好新慕异的风尚。

民俗文化的特征、功能与传承

民俗文化的特征、功能与传承

民俗文化的特征、功能与传承一、本文概述民俗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社区的历史记忆、生活方式、信仰习俗和审美观念。

它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更是一种活态的文化传承,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本文旨在探讨民俗文化的特征、功能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方式,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保护这一独特而宝贵的文化遗产。

我们将首先概述民俗文化的核心要素,然后分析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最后探讨如何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实现民俗文化的有效传承。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民俗文化的特征民俗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具有一系列鲜明的特征。

它体现了深厚的历史积淀性。

民俗文化往往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承载了一个民族或群体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

这种历史积淀性使得民俗文化具有深厚的底蕴和独特的魅力。

民俗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

不同的地域环境、自然条件和社会背景,孕育了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这些文化形式在地域的限定下,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和特点,成为当地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者,民俗文化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它是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共同创造和传承的,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参与性。

无论是节日庆典、婚丧嫁娶,还是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民俗文化都渗透其中,成为人民群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俗文化还具有传承性与变异性。

一方面,民俗文化通过口口相传、代代相传的方式,在人民群众中得以传承和延续。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民俗文化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异和创新。

这种传承性与变异性相结合,使得民俗文化既保持了传统的精髓,又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民俗文化还具有功能多样性。

它不仅具有物质层面的实用价值,如手工艺品、建筑艺术等,还具有精神层面的价值,如道德教化、审美愉悦等。

民俗文化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发挥着多重功能,满足了人们的精神和物质需求。

三、民俗文化的功能民俗文化,作为人类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多重功能,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还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民俗的特点

中国民俗的特点

中国民俗的特点163072寇萌989钟敬文先生是我国民俗界的泰斗,他在《民俗文化学发展》一文中,提出民俗文化有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集体性;类型性;传承性与扩布性;相对稳定性与变异性;轨范性与服务性。

另外,在其他民俗学研究大家,如乌丙安、萧放等也都把稳定性与变异性歹0为民俗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可以说,目前稳定性与变异性作为民俗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在民俗界中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

民俗文化是一个很普遍的概念,提起它,我们并不陌生,但怎样来给民俗文化下一个准确的而乂通俗易懂的定义?民俗或风俗这类词语,从它的历史源泉说,在我国先秦两汉的古代典籍中已经出现。

直到现在,它还流行丁人们的口头或书写的文字上。

依我们现在大多数人的理解,所谓民俗或风俗,主要指的是:文化比较发展的民族,它的大多数人民在行为上、语言上表现出来的种种活动、心态。

它不是届丁个别人的,也不是一时偶然出现的,它是集体的,有一定时间经历的人们的行动或语言的表现。

它既然是集体的、传承的,就必然要逐渐形成一种模式。

换句话说,它被楚型化”,而决不是一种任意的、散漫无纪的文化现象。

所以,对丁民俗文化的概念,我们可以这样来界定:民俗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创造的语言和行为模式,或者说是民族共同创造和遵守的行为规则。

稳民俗文化的稳定性与变异性。

民俗文化因其传承的特殊性,在日常生活中人相袭,代相传,具有相对稳定的特性。

但民俗作为一种基础文化,在传承与传播的过程中并非一成不变。

相反,它随着时空的变化不断地发生变异,形成了与稳定性相联系的变异性特征。

稳定性是中国民俗文化突出的表现之一。

正如钟敬文先生所说的中国社会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民俗文化的特色。

这种特色是通过民俗文化的稳定性体现出来的,比起世界上其他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我国民俗文化的稳定性,主要是农业小生产制度的产物。

”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农业社会,虽然发生了几十次的大规模的王朝更迭的战争,但农业社会的基础并未动摇,几千年一以贯之的农业宗法社会性质没有发生大的改变,由此围绕着农耕社会所形成的大农业民俗得到相对稳定的传承。

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这篇关于《中国民间传统⽂化的基本特征》,是特地为⼤家整理的,希望对⼤家有所帮助!民间传统⽂化的特征表象是多种多样、多彩多姿的,即民谚所说“百⾥不同风,⼗⾥不同俗”,极富个性特⾊。

但取决于原⽣态的本质属性,各地域之间的民间传统⽂化⼜具有本原化的共性特征。

此处所归纳的民问传统⽂化的基本特征,是指各种民间⽣活事象⽂化中普遍具有的共性特征。

1.民间传统⽂化具有满⾜⼈的⽣存需要的本能特征民间传统⽂化是社会⽣活事象⽂化,其所具有的原⽣态本质属性,使其始终围绕着民众求⽣存的机能要求服务,⽽没有向“源于⽣活⽽⾼于⽣活”的更⾼⽂化层蜕变。

其恪守着⼀种基础性的⽂化职能,满⾜着民众本能的⽣存需要。

这样⽣⽣世世地绵延不断,就使民间传统⽂化保留了⼀种本原性的与⼈的⽣理机能密切联系的本能特征。

⼈,⾸先要作为⼀种有⽣命活⼒的动物⽣存下来,才能够作为⼀种有⽂化创造⼒的⾼级动物⽽有质量地⽣活下去。

民间传统⽂化所具有的本能性特征,就在于它充分满⾜了⼈的最基础的⽣存要求。

⽐如,要吃,是⼈为了存活下来对⾷物的最低需求;吃好,是⼈为了活得更加美满⽽对饮⾷的要求。

⼈在解决了最低⽣存保障问题的基础上,就会逐步延伸发展⾷物种类、饮⾷习惯、饮⾷理念、烹调⽅式等⼀系列饮⾷⽂化,以⾯对提⾼⽣活质量的问题。

在这个延伸发展过程中,需要吃是⼈的⽣理本能,要求吃好是⼈的欲望本能,⼆者都是⼈与⽣俱来的⼀种本性机能。

可以说,在民间传统⽂化中,⽆论是饮⾷⽂化、服饰⽂化、居住⽂化,还是⽣产习俗、⼈⽣礼仪、禁忌信仰等⼀切⽣活事象⽂化,所传达的都是关于如何活下去,如何⽣活得更好这样⼀些信息。

因此,能不能活着与怎样更好地活着,是民间社会⽣活事象⽂化构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和终极⽬的,也是民间传统⽂化⽣命活⼒的本能特征。

有形的与⽆形的体现着⼈的⽣存本能的民间传统⽂化,渗透于传统社会⽣活的各个⾓落,表现在民众⽣活的⽅⽅⾯⾯,如同⼀本⽣活的⼤百科全书,在让⼈学会怎样活着的同时,也提⾼了⼈的本能作⽤的能⼒和范围。

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主要的特点

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主要的特点

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主要的特点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个,但是不同的节日特点都会不相同。

下面是由小编分享的传统节日的特点,希望对你有用。

中国传统节日主要的特点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古老,堪称与中国历史同步,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从西周后期开始,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时,每时分为孟仲季三个月,共十二个月,是岁时风俗的雏形期。

而到了秦汉时期,节日基本定型,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政治经济稳定,科学文化有了很大发展,这对节日的最后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我国大部分传统节日此时已经形成,与之相关的习俗也已经产生。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风俗中加入了更多人文因素,节日活动从最早的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

到了隋唐宋元时期,节日风俗基本定型。

纵观我国传统节日的发展线索,不难看出节日的日期一旦固定下来,千古不变,尽管伴随着王朝的更迭、时代的转换,但是节日的时间始终不变。

由于起源久远,很多节日起源的具体时间和原因都很难说清楚,这也是中国传统节日的一大特点。

2、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传统岁时节日在民众的时间分类中,被区分为人、鬼、神三类。

人节有春节、端午、中秋,重在人伦活动。

鬼节有清明节、中元节、十月一,为追怀亡灵。

神节有三月三、六月六、九月九,重在祭祀天神。

我国的传统节日根据节日的类型又可分为农事节日、祭祀节日、庆贺节日、娱乐节日等。

我国传统节日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还体现在节日的时间上,每月的朔望日多为节日,像正月初一为春节,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八月十五日中秋节,十月十五日下元节等。

月日数字重复的日子常被确定为节日,如正月初一的春节,二月二的春龙节,三月三的上巳节,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六月六的姑姑节,七月七日的七夕,九月九日的重阳节等。

传统节日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体体现在:清明节是中国人扫墓祭祖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缅怀先辈,激励后人;端午节源于屈原投江的传说,有浓重的爱国主义色彩;中秋节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有“庆丰收”、“人团圆”之意,并以赏月吃月饼的形式,把中华传统民族的真善美发挥到了极致;元宵节和重阳节则充分体现了保持家庭和睦、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

中国春节民俗的文化特征

中国春节民俗的文化特征

中国春节民俗的文化特征(1)具有乐观自信精神著名哲学家李泽厚认为“中国人很少有彻底的悲观主义,总愿意乐观眺望未来。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拥有着自信乐观的精神性格,并且能够通过乐观自信表现出自身民族的独特性.春节民俗流传千年,始终表现出强烈的民族精神,至今仍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当代中国人民。

人们对当前及未来的乐观自信在春节民俗中得到了充分展现,春节民俗活动既有歌舞剧会又有丰盛美食,其中歌舞调动春节氛围,过年的气氛总是红红火火的,对未来满怀希望的,人们的乐观热情在歌唱舞蹈中得到了释放。

美食象征着物质丰盈,寄托着人们对来年的信心与乐观,这种乐观并非只是个体独有,而是一种群体共识,在春节融洽喜庆的欢乐气氛中,个体的乐观心境得以抒发,彼此所想所盼一致,情感得到共鸣,情绪互相感染,心意和谐交融,真正做到心心相映,普天同庆,万民共乐。

清代姚文瀚所绘的《岁朝欢庆图》,该作品充分表现出来当时人家过年阖家欢庆团圆的场面。

中国春节民俗蕴含的乐观自信精神,是理智的,清醒的,与西方狂欢节等狂热迷乱的庆祝活动截然不同。

细究其原因,需要深入挖掘中国人的心理观念。

中国人并不追求一时的快感,自然也不需要愚弄性的迷狂节庆,通过收获丰足的作物供应饮食,身处于和谐群体中感受温馨,内心的乐观与自信便油然而生。

(2)蕴含浓厚人文关怀自先秦以来,中国春节民俗始终有重视人文的文化内核与关怀人文的精神特征。

这种蕴含浓厚人文关怀的文化传统,不能被曲解为“中国人是无神论者”。

中国人是信鬼神的,这个事实无可否认,但是,这种“信”是理智的、清醒的,准确地说,不是信奉崇拜鬼神,而是“敬鬼神而远之”。

春节民俗自然能生动体现出中国人的这种理性,春节祭祀便是实例。

在古代,人们在春节期间祭神祀鬼,时至今日,这种民俗活动依然存在。

具体的形式可能会发生变化,但为何而祭自古至今就从未改变。

中国人一向是为人间而祭,企盼人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民众如此,古代的统治者也如此。

中国民俗资料

中国民俗资料

(一)中国民俗按表现内容来分:口头民俗1、叙事民俗(神话、故事、传说等) 2、俗语民俗(谚语、谜语、绕口令等) 3、音韵民俗(民歌、民谣、口头史诗)风俗民俗民间节日、民间信仰、民间礼仪。

物质民俗饮食民俗、民间服饰、民间建筑这些分类只是大致而言,其实许多民俗之间存在一定的交叉,如春节里,既是风俗民俗,其中也有物质民俗、口头民俗(三)民俗文化的功能娱乐性教育功能文化强化和保存功能心理调节功能NO1.中国民俗文化的基本特征集体性地域性 1、自然环境决定着民俗的地域特征。

2、社会环境也决定着民俗的地域性变异性传承性规范性NO2.试论岁时节日民俗的由来和发展(一)岁时节日的由来来源于原始的宗教活动,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

将岁时视为生命的历程,春夏秋冬四时的代谢有如生命机体的生长衰亡,在旧死和新生的季节循环中,人们逐渐形成了时间更新的意识。

因此在人们的心目中,时间不仅具有伦理属性,同时它亦具有如生命再生的更新特征。

(二)随时节日的发展1 神话传说的嵌入2 上层统治者的参与和提倡3 民众历史情感在节日风俗中的积淀4 宗教节日(或其因素)的渗透5 各民族节日风俗的融合NO3.中国饮食民俗文化的内涵1、精辟凝练的饮食理论2、无所不包的饮食的内容3、多姿多彩的烹饪艺术4、底蕴深厚的饮食文化心理NO4.列举并分析鲁菜、苏菜、川菜、粤菜的基本特点,并写出代表菜名。

1、鲁菜:由济南和胶东两部分地方风味组成。

特点:讲究刀功、火候,味浓厚、嗜葱蒜,尤以烹制海鲜,汤菜和各种动物内脏为长。

其特点是清香、鲜嫩、味纯而著名,十分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清汤色清而鲜,奶汤色白而醇。

济南菜擅长爆、烧、炸、炒,调味以咸为主,酸甜为辅。

山东自古就是黄河流域重要的农业生产区。

名菜:油爆大虾、红烧海螺、糖醋鲤鱼,奶汤鲫鱼等。

2、苏菜:由扬州、苏州、南京地方菜发展而成。

特点:烹调技艺以炖、焖、煨著称;重视调汤,保持原汁。

注重配色,讲究造型,四季有别。

中国民俗文化_中原民俗文化的特点及文化特质

中国民俗文化_中原民俗文化的特点及文化特质

中国民俗文化_中原民俗文化的特点及文化特质中原地区是中国最古老、最有影响力的文化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原地区民俗文化的特点和文化特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厚重而古老的历史:中原地区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发源地,这里的民俗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2.祭祀崇拜的传统:中原地区民俗文化中的祭祀崇拜是重要的文化特征,如祭祀祖先、神明等,这些祭祀活动体现了中原人民对历史、传统和宗族的尊重以及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3.艺术瑰宝的创造和传承:中原地区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发源地之一,中原民俗文化中的许多艺术形式,如音乐、舞蹈、戏剧、绘画等,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艺术价值。

中原地区的黄河文化和中原古战国文化,对后世的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形式丰富多样的节庆活动:中原地区的民俗文化在丰富多样的节庆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是中原人民生活的一部分,展示了中原地区的传统礼仪和文化习俗。

5.重视家庭和亲情:中原地区的民俗文化中强调家庭和亲情的重要性,注重家族的传承和家庭的和睦,这体现了中原人民对家庭、亲情和家族传统的珍视。

6.正直守信的精神传统:中原地区的民俗文化中强调正直守信的道德品质,注重诚信和责任的传统,这反映了中原人民的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

7.勤劳简朴的生活方式:中原地区的民俗文化中倡导勤劳简朴的生活方式,鼓励人们努力工作,力求过上简单而充实的生活。

这种生活态度反映了中原人民的朴素和务实精神。

8.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中原地区的民俗文化强调尊重和敬重长辈,尊老敬老的传统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反映了中原人民对长辈的尊重和孝顺。

总之,中原地区的民俗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表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和独特的文化特质。

中原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民俗文化,也对全国乃至全球的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传统文化的特点有哪些(传统文化有哪些内容和特点)

传统文化的特点有哪些(传统文化有哪些内容和特点)

传统文化的特点有哪些(传统文化有哪些内容和特点)今天给各位分享传统文化的特点有哪些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传统文化有哪些内容和特点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文库,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1、传统文化的特点是什么?2、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3、我国的传统文化有哪些?有什么特点?4、中华传统文化有哪些特点传统文化的特点是什么?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其显著特点是:儒、佛、道三家民族文化,共同支撑,又相互融合。

3、历史悠久。

如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文化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主要种类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佛家、道家三家之学为支柱,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

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东西。

如,佛家的“烦恼”“差别”“平等”“世界”等。

中华传统文化的双重属性反映了传统文化之间(如:儒家/道家之间;儒家/法家之间、儒家/佛家之间)存在对立与统一的辩证关系。

他们之间相渗透,形成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文化形式等。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1、世代相传。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

民俗的基本特征包括哪些内容

民俗的基本特征包括哪些内容

民俗的基本特征包括哪些内容
首先,民俗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传承性。

民俗是代代相传的,它
承载着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是先人们留下的宝贵遗产。

比如,中国
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都是源远流长的民俗活动,
代代相传,传承不衰。

其次,民俗具有地域性。

不同地域的民俗有着各自独特的风格
和特点,反映了当地的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

比如,江南水乡的龙
船赛、北方冰雪节的冰灯表演等,都是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俗活动。

此外,民俗还具有群众性。

民俗活动往往是由广大群众参与的,它们是人们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集体行为,体现了人们的共
同意识和文化认同。

比如,走亲访友、包饺子、放孔明灯等民俗活
动都是群众性的,凝聚着人们的情感和情谊。

此外,民俗还具有多样性。

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
期的民俗活动各具特色,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比如,不同
民族的婚礼习俗、丧葬仪式、节日庆典等都有着各自独特的风情和
风采。

最后,民俗还具有鲜明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

民俗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人们的审美情趣、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

综上所述,民俗的基本特征包括传承性、地域性、群众性、多样性以及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

它们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历史文明、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让我们共同珍惜和传承民俗文化,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继续发扬光大,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出贡献。

中国民俗文化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

中国民俗文化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

中国民俗文化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中国民俗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源远流长。

从古代祭祀和宗教到现代节日和婚礼,中国民俗文化具有深厚而多样的历史演变和特点。

一、历史演变1. 古代祭祀和宗教中国古代是祭祀和宗教的社会。

人们通过祭祀祖先、神灵和天地之神来获得运气和保护。

这些祭祀活动体现了人们对宗教信仰的虔诚,同时也促进了家族的凝聚力和社会的稳定性。

例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重要节日,都源于古代祭祀活动。

2. 民间传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自身生活和文化习俗的关注也越来越深入。

民间传统渐渐地取代了宗教信仰成为民俗文化的主要表达形式。

这些传统包括结婚、葬礼、房屋祭祀、年俗等,它们更加纳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之中,代表了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部分。

3. 现代节日随着时代的变迁,新的节日和习俗也逐渐形成。

例如五一节、国庆节等,它们代表了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文化特征。

同时,一些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中也得到了新的体现,如情人节和光棍节等。

二、特点1. 重视人际关系中国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关注人际关系。

家庭、宗族和朋友关系在民俗文化中都非常重要。

婚姻、葬礼、宗族祭祀等事务都需要家庭成员和亲友玩聚在一起,共度祭祀。

2. 特别的标志和仪式中国民俗文化中有一些非常特别的标志和仪式,如红色的婚礼和丧葬装束。

这些标志和仪式经常被人们用来区分不同的场合和社会阶层。

3. 丰富的象征和意义中国民俗文化中还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象征和意义。

这些象征和意义代表了中国人民对于人生、命运和信仰的理解和追求。

例如,红色象征喜庆和幸福,黄色象征土地和收成,同时,对于花草树木的穿腰带、贴门神等行为也代表了人们对于幸福和祈福的追求和信仰。

4. 多样化和包容性中国民俗文化又非常的多样化和包容,其中蕴含了各种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

无论是北方的庙会活动还是南方历史悠久的水上婚礼,都代表着中国民俗文化的丰富性和包容性。

总之,中国民俗文化是一个深厚而多元的文化形式,它不仅代表着古代社会的宗教和信仰,也包含了现代社会的文化特征和价值观。

民俗文化特点有哪些

民俗文化特点有哪些

民俗文化特点有哪些民俗文化特点有哪些,民俗文化在空间上的横向传播过程。

民俗播布是一种民俗文化的传播,它体现了某一民俗前后左右的空间伸展。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民俗文化特点有哪些。

民俗文化特点有哪些11、农耕型文化特点土地观念是农耕型文化的核心,因此,在我国古代每个村社都有土地庙,都要敬奉土地神,皇帝每年都要到天坛、地坛祭拜天地,象征性地躬耕,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小农生产所追求的是满足自身需要的使用价值,而不是经商赢利的交换价值。

2、血缘纽带的伦理型特点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父系氏族社会都是在血缘亲族的基础上形成的。

敬祖孝亲、承宗接代、绵延世泽的“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礼治秩序的核心观念。

中国封建社会的人际关系被概括在两个“五伦”的公式中天、地、君、亲、师,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

3、君师合一的内圣外王型文化特点中国封建社会里,政治权力的最高代表是君王,伦理权威的最高代表是圣人。

君师合一,就是政治与伦理合一。

儒家讲求的内圣外王之道是君师合一的理论体系,也就是“伦理——政治”型文化范式的基本架构。

民俗的特点民俗最重要、最显著的特征是它的稳定性和变异性。

这两种特征并不矛盾。

不可能存在毫无变异的稳定,也不可能存在没有稳定因素的变异。

这两者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

我国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民俗特色。

民俗的`稳定性特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家族观念的稳定性。

我国家庭制度的传承与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息息相关。

人们长期耕种土地,长期居留于某一地域,因而形成了“安土重迁”的观念。

纵是迁动,也一般是由于十分严重的自然灾害等而“举族迁移”。

人们一般有固定的居住地、固定的生产和生活范围,甚至还有固定的“祖坟山”。

祠堂就是家族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

另外,人们很早就确定了“家”的血亲关系原则与家族内部“长幼有序”的伦理原则,进而利用种种民俗强化家族观念、维持家族稳定、沿袭家族传统,对祖先的崇拜就是支撑家族意识的精神支柱。

民俗的概念及特点

民俗的概念及特点

民俗的概念及特点民俗的概念及特点,民俗文化是民众的生活文化,它与民众所处的特定的自然、人文环境紧密相关,这种文化会自然形成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具有巨大的精神影响力,下面来看看民俗的概念及特点。

民俗的概念及特点1民俗的概念与内容、范围民俗的概念首先是一种文化,是依附于人们生活、习惯、情感和信仰而产生的一种文化。

它是对民间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

它是在民众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精神的文化事象。

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之一,更是根植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的与人们生活关系极为密切的传统文化之一。

“无古不成今”,民俗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水乳交融。

它不仅为我们创造新文化提供珍贵的参考,还是我们创造高雅文化的`基础。

民俗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

有人将民俗包括的内容概括为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

也有人将民俗分为更具体的八个方面:生产劳动民俗、日常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礼仪民俗、游艺活动民俗、民间观念民俗、民间文化民俗。

民俗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还要广,因为它不但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包括相当部分的物质文化遗产。

蕴含着众多传统美德的民俗文化,与当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报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勤俭廉政、笃实宽厚、勇毅力行等,也可谓建设新时代道德文明的源头活水。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也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之一。

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会带来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的长治久安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平衡实现和全面小康社会的早日建成。

习俗的来历、来源及形成基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受到自然周期性变化带来的各种制约和限制。

在灾害性自然现象面前,人类总是千方百计地“与天奋斗”。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习俗的来历、来源及形成基础有哪些。

中国江南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与民俗特征

中国江南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与民俗特征

中国江南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与民俗特征中国的江南地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土地肥沃,水乡众多,自然风光秀丽宜人。

这里的民间文化艺术有着独特的地域特色,这些文艺表达形式从无声到有声,从书画到舞蹈,从饮食到服饰,构成了江南这片土地的独特人文风情,也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江南的民间艺术文化内涵江南的民间艺术主要反映了这个地区的历史传承、生活场景、人文特色和宗族文化,在历史上一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涵盖了书画、雕塑、音乐、戏曲、民俗等诸多方面。

书画方面,江南的苏州、杭州等地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大本营,这里出产的文房四宝和人文景观均为中国文化的代表。

诸如独具地方风情的园林、水墨画、篆刻等传统艺术稀有的身影,反映了江南的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今日这些精品已被全世界认可。

音乐方面,江南地区的音乐文化传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音乐艺术,并自成独特体系。

其中的古典音乐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以李清照、辛弃疾等文人墨客的发扬光大,成为中国文化艺术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戏曲方面,江南是扬剧、越剧、黄梅戏等传统剧种的主要发源地,这些地方戏曲演员以精湛的表演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广大观众,成为了中国戏曲艺术的重要代表和文化遗产。

民俗方面,江南的民间艺术表现出深厚的民俗文化,涵盖了舞蹈、歌唱、手工艺等方面。

这些民俗文化在富含地域特色的基础上,传承了中华民族千年文化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江南的民俗特征作为中国最具特色的地区之一,江南的民俗文化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其特征如下:1.饮食方面“糕点香、鱼米养”,江南地区的饮食文化气味纯正,口感细致,受到国内外人士的喜爱。

比如苏州的月饼,松饼以及松江的汤圆,等等,都是极具特色的代表。

2.婚俗方面,江南地区的婚礼是一门细致的学问。

濮阳的新娘堵门、苏州的“五违”之类的习俗,都体现出这片土地独特的风俗。

3.民间艺术方面,江南的民间艺术细腻、饱满,以花鼓、秧歌、小跑吞、泥塑、剪纸、刻瓷、陶瓷、织造和绘画等为代表。

中国民俗文化的地域特色与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化的地域特色与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化的地域特色与文化遗产中国民俗文化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之一,它以其独具特色的地域性和丰富多彩的文化表现形式吸引了广大民众的关注。

中国各地的民俗文化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和社会发展条件下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它们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也成为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中国民俗文化的地域特色和其所代表的文化遗产。

一、中国民俗文化的地域特色中国的地域特色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广袤的土地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在不同的地域中,民俗文化展现出了不同的特征。

1. 北方民俗文化北方民俗文化以节令、祭祀为主要表现形式,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都有着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如放烟火、包饺子、踩高跷、赛龙舟等。

此外,北方地区还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如“元宵节”、“腊八节”、“小年”等,这些传统节日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2. 南方民俗文化南方民俗文化以民间歌舞、戏曲为主要表现形式,如广东的“南音”、“大锣鼓”等,福建的“闽南歌仔戏”、“黄梅戏”等,浙江的“越剧”、“昆曲”等。

南方人民喜欢结伴而行,到山水田园中追逐玩耍;喜欢共同研究,传承古文化,保留古代的文化遗产。

3. 西南民俗文化西南民俗文化表现为婚丧喜庆、祭祀活动和节日庆祝等,如云南的“泼水节”、“火把节”等,广西的“钦州渔民节”、“南宁龙头山庙会”等;西南地区的民间音乐也很有特色,如“三弦”、“四胡”、“芦笙”等。

4. 西北民俗文化西北民俗文化以独具特色的节日庆祝和风俗活动为主要表现形式,如河北的“葫芦节”、“马头节”等,内蒙古的“那达慕大会”、“骑马射箭”等,陕西的“华山论剑”、“秦腔大观”等。

二、中国民俗文化的文化遗产中国民俗文化的独特性和丰富性,使其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遗产,中国民俗文化具有非凡的价值和意义。

1. 宗教信仰方面的遗产中国的民俗文化中,蕴含着诸多宗教信仰的元素。

中国民俗文化的特点与范围

中国民俗文化的特点与范围

中国民俗文化的特点与范围一、中国民俗文化的特点中国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特征。

其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多元性:中国民俗文化具有多元性,表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

其次,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之间的民俗文化也有很大的差异。

此外,中国民俗文化还受到不同宗教、哲学思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2. 历史性:中国民俗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

从古至今,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这些民俗文化反映了中国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状态、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

3. 地域性:中国民俗文化具有强烈的地域性特征。

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往往具有不同的特点。

例如,南方地区的民俗文化注重细腻、柔和,而北方地区的民俗文化则更加粗犷、豪放。

4. 传承性:中国民俗文化具有传承性。

许多民俗文化都是通过口传身教的方式传承下来的。

这些民俗文化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二、中国民俗文化的范围中国民俗文化的范围非常广泛,涵盖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民俗文化领域:1. 饮食文化:中国的饮食文化非常丰富多样,包括各种地方特色小吃、茶文化、酒文化等。

2. 服饰文化:中国的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各朝代的服饰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同时,不同地区的服饰也有很大的差异。

3. 居住文化:中国的居住文化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包括传统的四合院、江南水乡的园林建筑等。

4. 节日文化:中国的节日文化丰富多彩,包括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以及各种地方性的节日。

5. 民间艺术:中国的民间艺术种类繁多,包括剪纸、泥塑、木雕、皮影戏等。

这些民间艺术作品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审美价值。

6. 民间信仰:中国的民间信仰多种多样,包括佛教、道教、儒教等宗教信仰,以及各种地方性的神灵信仰。

这些信仰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民俗学定义

民俗学定义

1.民俗学定义:民俗即民间风俗,是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

民俗是在民众中传承的社会文化传统,是被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这种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民俗的基本特征:传承性.变异性.地域性.原始性与神秘性3.民俗的社会功能:教化功能(是指民俗在个人行为过程中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规范功能(是指民俗对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和控制作用。

).娱乐功能.(指民俗能对社会成员心理产生愉快的调剂作用。

)维系功能(指民俗统一人们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成员保持向心力和凝聚力。

)4.民俗学发端于19世纪初期的德国。

早期代表人物是格林兄弟。

1812年格林兄弟的《儿童和家庭故事》标志着民俗学学科的诞生。

1878年,英国民俗学会成立,并创办了第一份民俗学杂志《民俗学刊>5.民俗文化对旅游的作用: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民俗文化旅游丰富了旅游活动,提高了旅游地的经济效益 .6.旅游对民俗文化的积极作用:旅游能促进民俗文化交流与传播旅游促进了旅游接待地民俗文化的现代化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7.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消极影响:民俗文化的同化和庸俗化民族传统文化受到冲击8.福娃的民俗意蕴:《尚书•洪范》释五福为:“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汉代桓谭解为:“寿、富、贵、安乐、子孙众多”。

贝贝——“鱼”:图腾崇拜. 人们某些美好愿望的理想象征. 辟邪消灾晶晶——“熊猫”:在中国最早的典籍,如《尚书》、《诗经》中,就有对熊猫的描述。

物种稀缺,濒临灭绝,被奉为“国宝”欢欢——“火”:光明、洁净的象征家庭保护功能吉祥的喻意迎迎——“羊”:图腾崇拜司狱之神道德模范吉祥化身妮妮——“燕子”;春归之兆请子之鸟富贵象征交往礼节1.握手礼:作用:(1)能体现交往双方对对方的态度(2) 能体现人们的礼仪修养(3)能促进人们的交往。

中国民俗文化_中原民俗文化的特点及文化特质

中国民俗文化_中原民俗文化的特点及文化特质

中国民俗文化_中原民俗文化的特点及文化特质摘要:中原民俗文化类型丰富,表现为世俗性、渗透性、鲜活性的特色,而其特质表现为“根文化”、规范化和诗意追求。

关键词:中原民俗文化特色特质中原民俗的类型及特点中原民俗文化表现为民间生产、民间生活、民间社会、民间信仰、民间艺术、武术等几方面。

①总起来,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物质民俗文化。

以生产、交换、交通、服饰、饮食、居住等为主要内容。

二、社会民俗文化。

以家庭、亲族、村镇、社会结构、生活礼仪等为重点。

三、精神民俗文化。

包括信仰、岁时节日、伦理道德、民间口头文学、民间艺术、游艺竞技等。

就中原民俗的特点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世俗性。

世俗性表现在“敬畏”、“感恩”、“祈福”与“戏谑”。

世俗性表现在“敬畏”。

首先体现在对“自然”法则的敬,中原先民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形成了天人合一的观念。

这些观念我们可以在传统岁时节庆活动中看得非常清楚。

这种态度还体现在对英雄人物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精神的敬上。

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传说都是这方面的代表。

而“敬”的基础是“畏”,这在民俗的很多方面表现出来。

比如祭灶(腊月二十三)民谚:“二十三,祭灶官。

”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

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

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

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间信息的职责。

这天晚上灶君要升天向玉皇汇报人间善恶,于是人们便用“祭灶糖”为他饯行,带有贿赂性质,希望他上天说好话。

在人们的意识里,这个灶神更倾向于向天帝打小报告、说坏话,所以要粘住他的嘴巴。

这与其说是敬,不如说是畏。

再如对祖先的敬,在民间意识里,祖先升天后,已变成自由之鬼,对祖先的敬首先是害怕他们重新回家祸害存世之人,其次才是希望他们保佑家人。

这还表现在民间生活及各行各业的信仰和禁忌中。

世俗性表现在“感恩”。

民间对祖先的祭祀不能都看做是封建迷信,这里面包含着人对先祖的一种感谢和思念的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俗的特征源远流长的中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积累了大量珍贵的物质文化资源。

中国民俗,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扬,独具特征。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体现在那些土生土长的中国传统节日上。

春节表达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愿景,清明节里表达对逝去的亲人的怀念,中秋节传达思乡思念亲人,还有端午节、元宵节、重阳节、腊八节、七夕节、冬至节、火把节、盂兰盆节、中元节、鬼节等等。

千百年来,中国的老百姓利用这些传统节日,表达自己的某种感情。

体现出了中国特色的民俗。

例如人们在春节的时候燃放鞭炮,张贴红对联,清明节扫墓献花,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重阳登高插茱萸等。

二:体现在一些民族的活动庆典上。

中国各地的婚礼习俗,因地而异,丰富多彩。

有的地方盛行走婚,有的地区迎亲要在傍晚举行,而现在的大都市,迎亲方式则更具有现代生活得气息:迎亲轿车队,省去了闹洞房等流程。

也有部分地区新娘在结婚出发前要与父母兄弟及闺中女友一起吃汤圆,表示离别,新郎与女方家人见面后应持捧花给房中待嫁这新娘此时新娘女友要故意刁难新郎,往往需要新浪开红包菜准许见到新娘。

中国民俗文化源于广大的老百姓,属于广大的民众,反映的是民众的生活,思想。

它与民众所处的特定的自然和历史环境紧密相关。

楚地曾经有过了不起的屈原,就逐渐的形成华中地区、长江流域十分盛行的端午节。

这就是形成于特定历史自然环境下的民俗特征。

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农耕生产为主业的社会,因而围绕着农耕生活累积形成的中国民俗具有一种大农业的特点。

作为一个56个民族齐聚一堂的多民族国家,中国民俗具有独特的民族气质。

中国民俗文化由此而具有的另外几个特征如下:一是多元性与复合性,中国民俗因为民族文化的关系呈现出多元与复合特征。

中国自立国之始,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形成今天56个民族共处的状态。

在中华各民族的不断融合中,民族习俗被接纳到中华文化体系之中,但程度不一地保存着各自的民俗特性,从而丰富了中国的民俗文化。

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不仅体现在各民族不同习俗上,还表现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民俗共存上。

既有繁华的都市民俗,也有古朴的乡村民俗,还有部分地区不同程度地保持着原始的民俗生活形态。

在中国统一的地域空间内共存着不同性质的民俗文化,体现了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

我们在探讨中国民俗多元性特点时,不能忘记中国民俗的另一特性即复合性。

多元性与复合性紧密相关。

中华文化向以包容四方的气象著称于世,其中民俗涵化之功甚伟。

自古及今民族文化的融合,首先是民俗层面的接纳,民俗化人于细微处,却影响深远。

汉俗中复合了不少少数民族习俗,可以说从来就没有纯粹意义的汉俗,只有民俗复合时间的早晚而已。

同样,现存的各少数民族也程度不一地受到汉俗影响。

二是阶层性与地方性,首先看阶层性,这是就社会民俗的纵向分布而言。

中国传统社会中,处于社会中下层的广大民众,是民俗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承载者,因此民俗文化主要体现了他们的认识与思想要求,具有较强的民间性特点。

不仅中下层社会相较于上层社会有着层位的差别,就是中下层社会内部亦有着民俗差异。

农民与手工业者是物质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因此形成了淳朴、节俭、勤劳的民俗本色。

而属于中层社会的商人与城市平民,他们的民俗观念与民俗行为有着自己的层位特色,在行业的竞争与酬对中,他们逐渐养成铺张、浮靡、好新慕异的风尚。

居于社会支配地位的达官贵人,他们拥有明显区别于社会中下层的生活方式,因此有着不同的生活习俗。

当然在传统社会中,各阶层之间仍然有着部分具有共同意义的习俗。

其次是地方性,这是就民俗的区位性特点而言。

除了中华民族文化大传统之外,各个地方依自己的特殊生境形成了服务地方的文化小传统。

乡民的生活文化具有明显的地方性,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还有一种说法是“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这是较概略的区分。

总之,民俗文化的发生、发展、演变是在一定地域空间下进行的,它受地理环境、人们谋生方式与历史传统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民俗文化显现出浓烈的地方特色。

三是神秘性与实用性,神秘与实用是中国传统民俗的一大特性,这是就民俗事象本身性质来说的,在中国传统社会里,民众的实用目的,大多依靠神秘的民俗行为来促成,神秘性事象无论怎样复杂,目的也只有一个,即服务于人们的生活需要。

首先看中国民俗的神秘性。

民间传承着大量古老风习,“万物有灵”的原始观念依然浓烈,民俗事象大多蒙上了神秘色彩。

佛、道二教的传播与流行,尤其是道教对民俗生活的介入,使中国传统民俗的神秘色彩更为浓厚。

其次,实用性。

实用性是中国民俗最本质的特点,民俗服务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人们依赖民俗开展生产,繁衍后代,寻求精神愉快。

民众创造了民俗,民俗服务了民众。

民俗信仰的直接功利性是它区别于一般宗教信仰的根本特征之一。

当然,中国民俗的实用性,不仅仅表现在信仰心理方面,更重要的是许多民俗活动在民众实际生活中发挥着效用。

四是稳定性与变异性,民俗文化因其传承的特殊性,在日常生活中人相袭,代相传,具有相对稳定的特性。

但民俗作为一种基础文化,它在传承与传播过程中并非一成不变。

相反,它随着时空的变化不断地发生变异,形成了与稳定性相联系的变异性特征。

稳定性,是中国民俗性格突出表现之一。

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农业社会,虽然发生了几十次大规模的王朝更迭的战争,但农业社会的基础并未动摇,几千年一以贯之的农业宗法社会性质没有发生大的改变,由此围绕着农耕社会所形成的大农业民俗得到相对稳定的传承。

这种稳定性主要有以下体现:家族观念的稳定性,节俗传统的稳定性,以及人生仪礼习俗的稳定性。

但是,中国民俗性格的稳定性只是相对而言,我们在讨论民俗的稳定特性时更应强调其变异的特性。

变异性是中国民俗的显明特征之一。

民俗在传承中变异,在变异中传承。

民俗的变异性从总的方面看,与历史性、地方性相关联,同类民俗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都会有各自的特点。

民俗的变异性还表现在横向的地域分布中。

我们在论述民俗地方性特征时已涉及到民俗的地方变异问题。

同一种民俗事象,在各地会出现不同形态,有的是因为发生的基础不同,有的是在传播过程中的变形。

民俗的变异性,一般说来有三种情况:一种是民俗表现形式的变化;一种是民俗性质的变异;再一种是旧俗的消亡。

民俗的变异性特征为移风易俗提供了学理的依据,人们可以依据民俗变异的规律,“化民易俗”,删繁就简,推陈出新,为建设民族的新文化服务。

下面举例来说明中国民俗的某些特征。

(1)地域性特征。

北方:以东北的少数民族为代表,他们的共同特征是粗犷、豪放。

特别突出的是蒙古族的摔跤、赛马,鄂伦春人的狩猎,鄂温克人驯养四不象等。

西北地区:热情、奔放、欢快、勇敢。

颇具特色的民族活动如哈萨克的姑娘追、叨羊,维吾尔族的盘子舞、手鼓舞、沙巴依舞,锡伯族的射箭活动等。

西南地区:民族众多,民俗特点多姿多彩,极富于情调。

主要活动如壮族的赛歌会,僳僳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白族的三月街、蝴蝶会和绕三灵等活动。

江南地区:主要有南京秦淮河夫子庙,苏州丝绸博物馆,杭州茶道表演,绍兴咸亨酒店和乌蓬船,黄山西递村,以及安徽九华山庙会。

楚国民风:楚,指的是湖南和湖北两地。

主要有武汉编钟博物馆,荆州渔家乐,湘西猛洞河漂流和土家族的吊脚楼,以及岳阳洞庭湖国际龙舟大赛。

岭南风情:主要有深圳的民俗村,泉州的南音会馆,莆田妈祖庙,通什民族博物馆等。

(2)稳定性与变异性。

清明节,元宵节,重阳节等许多民俗节日,早在几百上千年年前就已经形成,一直流传到今天,体现出了民俗的顽强生命力。

但是同时,民俗在长期的继承发展中,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如宋代的《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清明节的气象就与与当今的清明活动有着很大的差异;改革开放后,随着政策的宽松,物质的丰富,凡符合当地人情的传统风俗习惯,几乎全部得到恢复并改进。

春节,除夕之夜,无论城乡,几乎是家家户户全家老幼一起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文艺晚会。

随着通信的发展,用电话、贺卡、明信片、手机短信、因特网拜年成了时尚。

从初一起,一些村就组织打锣鼓、扭秧歌、篮球、拔河等文体活动,直到正月十五闹元宵,吃喝玩乐、唱大戏、闹社火、放烟火,比传统过年家人聚在一起唠家常要红火热闹得多。

随着观念、时代的改变,一些习俗也在简化: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人们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行为随着时代前进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回归恢复传统风俗习惯的同时,不断简化掉那些过于繁琐守旧的习俗。

例如春节不再拜那么多的祖宗牌位,不再挨门磕头拜那么多的同族长辈;举办婚礼丧礼时都简化掉不少繁琐礼仪,其中基督教徒及其家属礼仪最简。

他们举办婚礼时,信徒们在长老主持下,为新郎、新娘唱赞歌,举行新式礼仪。

丧葬时,家人不披麻戴孝,不哭丧嚎丧,信徒为死者唱赞美诗埋葬后,家属不再为逝者过三七、五七、百日、周年和三年大祭;所有参加婚丧大典的信徒都不在主人家坐席就餐,对当地传统的民俗观念影响冲击很大。

这些都体现出民俗的变异性特征。

总体来说,中国民俗特征有以下几点:通过传统的民众节日,活动,庆典等体现;源于百姓;具有多元性、地方性和变异性。

中国民俗是我们祖先创造的珍贵文化遗产,深刻认识它的特征,对于我们继承和发扬优秀民俗文化,促使中国民俗文化不断发展,中国文化的前进有着重要的意义。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07级7班张平02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