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自噬机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凋亡<apoptpsiS>与自噬<autophagy>
表中可以看出,在过去的十年之中,几乎每个生命科学家都知道“凋亡”这个概 念并且有意无意将自己的研究工作与之挂钩。自噬(autophagy)是继凋亡 (apoptosis)后,当前生命科学最热的研究领域,Pubmed记录的文献数量在最 近4年呈爆炸式增长,其中2006年以前相关文献大约1500条。2007年是自噬研究 有历史意义的一年,召开了第一次自噬国际会议,与会人员构成自噬学术圈的奠 基者,并且在各自领域宣传和研究一些基本概念。2007年到2010年9月短短三年 文献发表量达到大约4400条。我们坚信在未来十年“自噬”也将会成为另一个 “万金油”和生命科学的“闪亮新星”。
自噬小体的增多有两种可能
一是形成增加即自噬被诱导; 另外一种是自噬体成熟受抑即自噬体不能和溶酶体结合。
自噬诱导剂 1)Bredeldin A / Thapsigargin / Tunicamycin :模拟内质网应激 2)Carbamazepine/ L-690,330/ Lithium Chloride(氯化锂):IMPase
细胞自噬基本过程
自噬前体
内涵体 自噬内涵体 溶酶体
自噬体
自噬溶酶体
自噬基本过程: 1.自噬前体的形成 2.自噬体的形成 3.自噬溶酶体的融合 4.自噬体的溶解
细胞自噬分类(根据进入溶酶体途径不同)
巨自噬 微自噬 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
巨自噬
内外刺激诱导下,细胞通过自噬基因调控组装自噬前体。自噬体 包裹细胞质,细胞器或细菌等形成自噬体,在微管作用下,自噬 体与溶酶体靠近,自噬体外层膜与溶酶体膜融合,包有内层膜的 自噬体进入溶酶体,形成自噬溶酶体。继而,自噬体内膜被溶酶 体酶降解,继而内容物被降解,营养成分被细胞重新利用。
2)自噬过程很快,被诱导后8min即可观察到自噬体(autophagosome)形成 ,2h后自噬溶酶体(autolysosome)基本降解消失。这有利于细胞快速适应 恶劣环境。
3)自噬的可诱导特性:表现在2个方面,第一是自噬相关蛋白的快速合成, 这是准备阶段。第二是自噬体的快速大量形成,这是执行阶段。
微自噬
主要集中于酵母。当受到饥饿等刺激时,溶酶体膜局部凹陷,吞噬 细胞质或微体,形成自噬体。自噬体脱离溶酶体膜,进入溶酶体腔 ,由溶酶体酶降解,降解物质被细胞再利用。
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CMA)
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CMA):胞质内蛋白结合到分 子伴侣后被转运到溶酶体腔中,然后被溶酶体酶消 化。CMA 的底物是可溶的蛋白质分子,在清除蛋白 质时有选择性,而前两者无明显的选择性。
在大隅良典发现细胞自噬的关键机制之后,研究局面豁然开朗,相关论文发表量骤然上升。
细胞自噬的定义
细胞自噬(autophagy)是真核生物中进化保守 的对细胞内物质进行周转的重要过程。该 过程中一些损坏的蛋白或细胞器被双层膜 结构的自噬小泡包裹后,送入溶酶体(动物 )或液泡(酵母和植物)中进行降解并得 以循环利用。
4)批量降解:这是与蛋白酶体降解途径的显著区别 5)“捕获”胞浆成分的非特异性:由于自噬的速度要快、量要大,因此特异
性不是首先考虑的,这与自噬的应急特性是相适应的。 6)自噬的保守性:由于自噬有利于细胞的存活,因此无论是物种间、还是各
细胞类型之间(包括肿瘤细胞),自噬都普遍被保留下来(谁不喜欢留一手 呢?)。
克里斯汀·德·迪夫(ChristianFra Baidu bibliotekdeDuve)
比利时科学家Christian de Duve 在上世纪50年代通过电镜观察到 自噬体(autophagosome)结构, 并且在 1963 年溶酶体国际会议 (CIBA Foundation Symposium on Lysosomes)上首先提出了 “自噬”这种说法。因此 Christian de Duve被公认为自噬 研究的鼻祖。Christian de Duve 也因发现溶酶体,于1974年获得 诺贝尔奖
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MAP-LC3)
12135-1-AP
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MAP-LC3),简称LC3,参与了自噬的形成,并被证明了是哺乳动物细胞中常见的自噬小 体标记蛋白之一。Western blot可能会检测到LC3的两种形式,这是由于自噬形成时,胞浆型LC3会酶解掉一小段 多肽形成LC3-I,LC3-I跟磷脂酰乙醇胺即脑磷脂(PE)结合转变为(自噬体)膜型(即LC3-II),这两种形式在正 常细胞中都是存在的,而发生自噬的细胞中LC3-II会有明显的增加。
大隅良典
2016年,因“在细胞自噬机 制方面的发现”而获得诺贝尔 生理学或医学奖。大隅教授的 贡献在于,他找到了酵母这种 简单又与人体细胞相似的实验 模型,将复杂的问题化难为易 了。
大隅良典
宫崎骏
在酵母菌体内(左侧)存在一个巨大的细胞器,名为液泡,其功能与人以及其他哺乳动物体内细胞内的溶酶体相类似。 于是他培养了经过改造,缺乏液泡膜降解酶的酵母菌并通过饥饿的方法激活细胞的自噬机制。此时,当这些酵母 菌遭受饥饿时,吞噬小体开始在液泡内部大量聚集(右图)。大隅良典的实验证明酵母菌内部存在自噬现象。此后, 大隅良典教授对数以千计的酵母菌变异样本进行了核对(右侧),并从中找到了据信与自噬作用密切相关的15组基因。
分子伴侣:一类在序列上没有相关性但有共同功能的蛋白质,它们在细胞 内帮助其他含多肽的结构完成正确的组装,而且在组装完毕后与之分离, 不构成这些蛋白质结构执行功能的组份
自噬的特性
1)自噬是细胞消化掉自身的一部分,即self-eating,初一看似乎对细胞不利 。事实上,细胞正常情况下很少发生自噬,除非有诱发因素的存在。这些诱 发因素很多,也是研究的热门。既有来自于细胞外的(如外界中的营养成分 、缺血缺氧、生长因子的浓度等),也有细胞内的(代谢压力、衰老或破损 的细胞器、折叠错误或聚集的蛋白质等)。由于这些因素的经常性存在,因 此,细胞保持了一种很低的、基础的自噬活性以维持自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