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友谊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出现恋爱倾向

同伴团体开始成为青少年走向人格独立和自主的中介

交往中存在不同的同伴地位,存在服从与欺侮现象
友谊的获得与发展

友谊在于真诚、平等
友谊在于信任 赢得友谊要靠智慧,保持友谊要靠美 德,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 待人要宽厚
Leabharlann Baidu
为人要热情
四、师生交往
(一)师生关系类型
一、人际交往的定义与特征
(一)定义
人际交往,也称社会交往,是指 人与人之间 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接触,从而在心理和行为 上发生相互影响的过程。
(二)人际交往(沟通)的基本要素
★ 7因素说:人际交往的过程由信息源、信息、
通道、信息接受者、反馈、障碍与背景等七个要 素构成。
障碍 信息源 信息 反馈 通道 背景
类 型
对 立 型 依 赖 型
师生相互态度
师生情感关系
师生在课堂合作状态
教师不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 以教师的主张、决定为准; 学 生主动性、积极性受到压抑, 独立思维受阻 教师包揽一切活动,学生跟着 教师设计的路子走,明显缺乏 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效果
师生交往呈明显单 向型,易发生冲突, 教学效果差 从知识的掌握看, 有一定的教学效果; 但学生独立思考、 独立解决问题的能 力差 教学效果明显下降
教学效果良好 教师对学生严格要 情绪热烈、和 师生之间呈现积极的双向的交 求,热情、和蔼、 谐,课堂气氛、 流,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 各抒己见;教师认真引导 公正,尊重学生, 活跃 发扬教学民主,学 生尊敬教师,接受 指导
(三)学校不良因素的影响。 (四)同辈群体不良因素的影晌。
(五)大众传播及社会文化的影响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调适

1、加强教育者指导思想转变, 充分尊重被教育者。 2、加强感情投入,密切教育者 和被教育者的关系。 3、加强同辈群体的指导。 4、加强对社会文化现象的分析 和导向。 5、积极、鼓励代替简单、粗暴 的教育方式。
个人距离:有一定的分寸感,便于亲切友好地交谈,近程 为45—75CM,出现于朋友间的交往或情侣在公开 场合的交往;远程为75—120CM,出现于熟人间 的交往。
社交距离:社交性或礼节性的较正式的交往。近程为1.2— 2.1M,如在工作环境或社交聚会上;远程为 2.1—3.7M,如上下级交往或商务谈判等场合。 公众距离:在公共场合的人际距离,近程为3.7—7.6M,如 演讲或讲课等;远程为7.6M以外,是几乎容纳一 切人的空间,如集会。
原因:独立性与依附性的矛盾; 建议:首先,妈妈要摆脱“无法沟通”的观念 要将女儿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 在表达方式上应采用平和舒缓的语言。 在日常生活中将自己对女儿的关怀、理解以及对 女儿所受的心疼表达出来, 采用各种灵活轻松的方式与孩子沟通
三、同伴交往
同伴关系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
互不认识 开始注意 表面接触 建立友谊 亲密关系
图: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
人际关系状态及其相互作用水平
阶段 零接触 单向注意 双向注意 表面性接触 轻度卷入 中度卷入 深度卷入 个人 他人 物理近距性 社会和个人背 景的接近 外表吸引力 态度相似性 需要互补性 自我表露


(D.O.Sears等(1985),“Social Psychology,第5版,230页)
二、亲子交往 三、同伴交往

四、师生交往
一、青少年人际交往的特点
1、交往对象的重心、交往的范围扩大
亲子→朋友 家庭、邻里、学校→社会环境 2、交往中心理与行为具有两极性 独立性与依赖性、开放性与封锁性并存
3、交往的目的与方式发生改变
目的扩展到寻求有利于个人发展、社会 发展的交往需求。
二、亲子交往
3、冲突产生的原因
(1)个体生理和心理因素:逆反心理 (2)家庭环境因素 (3)学校教育因素
(4)社会文化因素
青少年的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 种特殊态度,是指受教育在接受教育 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时思维模式和 传统的观念定式与特定的教育情景下 产生的认知信息相对立、与一般常态 教育要求相背离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 向。
希望得到父母的爱和积极情感
希望得到父母的接受和赞许
希望得到父母的信任
(三)亲子冲突

1、冲突的内容:在青春期早期,冲突的内
容大多与家庭生活中的日常琐事相联系,后 期则多涉及社会价值观方面。

2.冲突的趋势:在青少年期早期,青少年与 父母之间的冲突开始逐渐增加,但在整个青 少年期,父母与青少年之间其冲突呈递减趋 势。
教师简单,粗暴, 学生情绪不愉 学生畏服 快,师生相互 疏远、紧张、 对立 教师以领导者自居,师生之间感情 学生采取服从态度 平稳,无冲突
自 由 放 任 型 民 主 型
教师对学生无严格 课堂气氛淡漠 要求,放松指导责 任;学生对学习采 取自由态度
教师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各 行其是,教师能解答学生的问 题,但不能给予及时的正确指 导,不认真检查学习效果
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 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在青少年期,同伴关系大多可以做这两
个方面的划分,即个人友谊与同伴团体。
(一)同伴交往特点


1、平等性
2、情感性

3、持久性
(二)青少年同伴关系的研究

1、青少年期对同伴的需要 2、友谊与恋爱 3、团体 4、同伴地位、服从与欺侮
人格独立的需要、共同经验和体验的分享需要
三、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 (1)第一印象
(2)个人特征,包括才能、外
貌、个性品质
(3)相似与互补
(4)接近性
学会和各种人愉快的相处
经常保持微笑
常和别人保持合作,从中获得乐趣
保 持 幽 默 感
乐于助人
学会和别人分享喜悦
要有目标和追求
尊重弱者
第三节


青少年的人际交往
一、青少年人际交往的特点★
2、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也称月晕或光环效应” 晕轮效应是交
往时对人的某些品质、特征形成了较深刻的印象后,
掩盖了对人的其余品质和特征的知觉。这是一种以 点概面、以偏概全的倾向。
理想化 浪漫化 绝对化
渲染个人生活 美化个人形象 推销个人商品
3、社会促进效应
社会促进效应又称观众效应,指他人在 场对个人行为的心理影响作用。

为3种心理成分。其中情感因素起着主导作
用,制约着人际关系的亲密程度、深浅程度
和稳定程度。
二、人际关系的发展
人们怎样选择与维持友谊,或者说是什么动因促使人们 从开始进行接触进而建立密切而深厚的友谊呢?社 会交换理论
以自我暴露的程度来划分: 1、定向阶段 2、情感探索阶段
3、感情交流阶段
4、稳定交往阶段


人际协调功能
自我调节功能
四、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效应
1、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指首次交往时彼此产生
的第一印象对后继交往行为和关系 的心理影响。
近因效应是指最近交往过程中所形
成的印象对双方关系的重要影响。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的实验材料
陆钦斯(A.S.Luchins,1957)“吉姆印象形成” E 吉姆走出家门去买文具,他和他的两个朋友 一起走在充满阳光的马路上,他们一边走一边晒 太阳。吉姆走进一家文具店,店里挤满了人,他 一面等待着店员对他的注意,一面和一个熟人聊 天。他买好文具告别了朋友就走向学校。在路上 他又遇到了一个前天晚上刚认识的女孩子,他们 说了几句话后就分手了。
补充:关于人际距离
人际距离指交往过程中个体由于心理因素的
影响而与他人在地理空间上保持的距离
人际距离实际上是使人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的 “缓冲地带”,一旦受侵犯,就会产生两种本能 反应: 觉醒反应 阻挡反应
人际距离
亲密距离:亲密距离的近程为0—15CM,亲密无间;远程为 15—45CM,表现为亲密关系。
一个人从事的任何一种活动,如果熟练的成份 占优势, 那么社会促进作用就表现为活动效率 的提高;反之,如果不熟练的成份占优势,就 表现为效率的降低。
第二节 人际关系的概述
一、人际关系的理解 ★ 二、人际关系的发展 三、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 ★
一、人际关系的理解

人际关系是人际交往的结果。 人际关系的心理结构包含着认知、情感和行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的实验
陆钦斯(A.Luchens,1957) I 放学后,吉姆独自离开教室出了校门, 走在 回家的马路上 。马路上阳光非常耀眼,吉姆走到 马路阴凉的一边,他看见路上迎面而来的是前天 晚上遇到的那个漂亮女孩。吉姆穿过马路进了一 家饮食店,店里挤满了学生,他注意到那儿有几 张熟悉的面孔,吉姆安静地等待着,直到引起了 柜台上服务员的注意之后才买了饮料,他坐在一 张靠墙边的椅子上喝饮料,喝完之后他就回家了。
信息接受者
5W模式
拉斯韦尔( G. Lasswell)(1948);
Who——谁传递信息——传递者;
Says What——传递什么内容——表述;
Through What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媒介;
To Whom—传递对象——接收者;
What Effect——有何效果——效果。
小结:人际交往的基本要素
第四章 人际交往与人际关 系发展
良好人际关系是成功的关键,是幸福快乐的根源!
能离群索居忍受孤独的,要么是野兽,要么 是神明。 ——亚历士多德 我对朋友感到愤怒,我说出这愤怒,它消失了。 我对敌人感到愤怒,我没有说出,它滋长了。 ——威廉· 布莱克 人们为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专注于人际 关系超过了其他任何事情 ——坎贝尔
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一)生理因素 1、青少年时期由于大脑的发育成熟并趋于健全, 脑机能越来越发达,思维的判断、分析作用越 来越明显,思维范围越来越广泛和丰富,为逆 反心理的产生提供心理基础和可能。
2、青少年时期青少年在性方面的发育逐渐成熟, 由此而引发的性征越发明显和突出,随之性别 意识、性意识便逐渐强化和建立。 (二)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
(一)青少年期的亲子沟通特点
1、沟通内容方面:
一般来说沟通的话题有所增加 2、沟通的频率较低 3、沟通的满意度方面:青少年的满意 度较低,父母的满意度较高 4、沟通的主动性方面 家庭中的女性在沟通中更主动
(二)青少年对父母的期望

希望得到父母的关怀和帮助
希望父母能够倾听和理解自己
案例
一位母亲,与女儿关系日益紧张,她感觉和女儿越来越无法沟通。女 儿高三,很聪明,只要努力就会考出很好的成绩,但是,她平时经常 看电视、上网,我看着很着急,我说她,她却说“我有打算,你该说 话的时候不说,不该说时偏要说”。 在孩子上初三时,发生过一件事:数学老师要她去老师家补课,因为 女儿的数学成绩不错,而且住的又比较远,就没有去,可从这以后, 老师总是挑她的毛病,于是她向妈妈述说,希望妈妈能找老师评理, 可妈妈没有去,并告诉她:“你各方面努力做好,老师就不会再批评 你了”。至此,女儿认为妈妈软弱,不关心她。结果,女儿数学成绩 下降,中考没能考上重点高中。高中时,女儿得知同桌的母亲对孩子 关怀备至,心里更是不平衡,回家后经常找碴和妈妈争吵。有时候她 明明考了80分,却偏偏告诉妈妈自己不及格,并说”你不用把我想的 太好,也不用把我想的太坏” 。 妈妈说“只要你生活没有遗憾,就是妈妈最大的满足”; 女儿说:“遗憾早就有了,现在说什么还有什么用?晚了,已经来不及 了” 试请你从心理学的角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如何帮助这位母亲?

信息发出者 信息通道 信息 信息接收者
实现人际交往需要什么条件?
(三) 人际交往的特征
1. 信息交流 2.主体互动
三、人际交往的功能 1. 交往功能的理论解释

亚里士多德
本能说

麦独孤
柏拉图 马斯洛
保存个体 生存
社会生活 的需要


2.人际交往的功能


信息沟通功能
情绪互动功能
大学生的室友关系的调查?
如何看待青少年的逆反心理?
本章内容总括
一、 人际交往的概述
二、 青少年人际交往的特点(亲子、同伴、师生关系)
三、 如何处理青少年人际交往中的困难和问题
第一节 人际交往的概述

一、人际交往的定义与特征 ★


二、人际交往的要素
三、人际交往的功能

四、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 ★
陆钦斯 的实验结果
1.若阅读前主试未作任何解释——首因效应
认为吉姆友好、热情、外向 E—I I—E 78% 18%
2.阅读前,预先告诉被试,或在材料的两部分之
间插入其他活动 ——近因效应
结果是材料的后半部分起到更大的作用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二者并不矛盾
• 对陌生人的印象中,首因效应比较明显;对 熟悉人的印象中,近因效应的作用更明显。 • 当两种信息被连续感知时,首因效应起作用; 断续被感知时,近因效应起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