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手术与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效果对比

合集下载

神经内镜微创手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比较78

神经内镜微创手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比较78

神经内镜微创手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比较摘要:目的比较经神经内镜微创手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10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微创组和开颅组,每组52例。

开颅组患者给予开颅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微创组患者给予神经内镜微创手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 Glasgow 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血肿清除率。

结果微创组患者治疗后Glasgow评分III明显低于开颅组,Glasgow评分V明显高于开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与开颅组患者比较,微创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明显降低,血肿清除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比较,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血肿清除率较高,可以有效的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改善患者术后的神经功能,值得临床上进行广泛的推广应用。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神经内镜微创手术;开颅血肿清除术;临床疗效Comparison of effect of minimally invasive neuroendoscopic surgery and hematomas removal in treatment of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Objective:To compa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endoscopic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and craniotomy for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Methods 104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6 to October 2017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minimally invasive group and craniotomy group,each group of 52 cases. Patients in the craniotomy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craniotomy hematoma removal,patients in the minimally invasive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neuroendoscopic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and Glasgo score,operation time,intraoperative bleeding volume,and hematoma clearance rat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Results Glasbow score III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craniotomy in minimally invasive patients and V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raniotomy.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Compared with the craniotomy group,the time of operation and bleeding in the minimally invasive group decreased significantly,and the clearance rate of hematoma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craniotomy,minimally invasive neuroendoscopic surgery for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has a high clearance rate,which can effectively shorten the operation time,reduce the amount of bleeding in surgery,and improve the postoperative neurological functionof patients. It is worth widely promoting and applying in clinical practice.Keywords: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Neural endoscopic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Excavation of craniotomy hematoma;Clinical efficacy高血压脑出血是神经外科最常见急危重症疾病之一,发病率位于脑卒中第二位,占13%-20%,同时也是脑卒中预后最差的疾病[1]。

微创与开颅手术在脑出血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

微创与开颅手术在脑出血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

微创与开颅手术在脑出血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脑出血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常常导致患者昏迷、瘫痪甚至死亡。

治疗脑出血的方法有许多种,其中微创手术和开颅手术是比较常见的两种方法。

微创手术是利用微创技术,通过较小的创口进行治疗,而开颅手术则是通过切开头皮和颅骨来进行治疗。

两种手术各有优劣,但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和患者更关心的是这两种手术在治疗脑出血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本文将探讨微创与开颅手术在脑出血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

我们来看一下微创手术在脑出血治疗中的疗效。

微创手术是一种较为新颖的脑外科手术技术,相比传统的开颅手术,微创手术创口更小,损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

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微创手术在脑出血治疗中的疗效也得到了不断提高。

微创手术可以更精准地定位脑出血的部位,更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症状,缩小脑出血的范围,有利于患者康复。

微创手术还可以减少组织的损伤,避免开颅手术可能造成的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微创手术也有一些局限性,比如在处理较大的脑出血时,微创手术的操作空间相对较小,可能导致手术难度增加,治疗效果不如开颅手术。

微创手术并不适合所有的脑出血患者。

在选择微创手术治疗脑出血时,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脑出血的位置和大小等因素,谨慎权衡微创手术的利弊。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开颅手术在脑出血治疗中的疗效。

开颅手术是传统的脑外科手术方式,通过切开头皮和颅骨,直接对脑出血部位进行治疗。

开颅手术操作空间大,医生能够更直观地观察脑出血情况,针对性地处理脑出血,因此在处理较大的脑出血时,开颅手术的治疗效果可能更好。

开颅手术还可以同时处理脑出血周围的血肿和瘀血,减轻脑组织的压迫,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开颅手术也存在一些缺点,比如手术创口较大,术后恢复较慢,可能会引起术后并发症,如感染、脑膜脑炎等。

对于一些年龄较大、身体状况较差的患者,开颅手术可能并不是最合适的治疗方式。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开颅手术的利弊,谨慎权衡治疗方案。

微创手术与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对比

微创手术与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对比

微创手术与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对比目的:比较微创手术与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在笔者所在医院分别接受微创手术治疗与开颅手术治疗的5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根据手术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25例)与参考组(25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及住院时间,术后3个月随访,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预后明显优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相比开颅手术治疗,微创手术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治疗中对患者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更快。

标签:微创手术;开颅手术;高血压性脑出血高血压是老年人常见慢性病,是导致脑出血的重要原因,临床调查显示,在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高血压脑出血占80%以上[1]。

高血压脑出血发病率、致残率与死亡率极高,因此临床多早期给予患者外科手术以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解除受损神经元的压迫,预防、减轻出血后的系列病理变化[2]。

近年来,高血压性脑出血发生呈现出年轻化趋势,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的重大疾病。

开颅手术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常规手段,然而这一手术对患者机体损伤较大,因此探讨更为安全、疗效更好的手术方式有着显著临床意义。

本次研究旨在比较微创手术与开颅手术对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5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根据患者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微创手术)与参考组(开颅手术),观察组(25例):男14例,女11例,年龄38~80岁,平均(51.23±2.01)岁,出血量31~75 ml,平均(45.66±2.55)ml,出血部位:脑疝6例,小脑1例,脑叶10例,基底节区8例,入院时患者意识状态:嗜睡1例,浅昏迷9例,中昏迷11例,深昏迷4例;參考组(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39~79岁,平均(50.78±1.99)岁,出血量30~79 ml,平均(44.98±2.38)ml,出血部位:脑疝5例,小脑1例,脑叶11例,基底节区8例,入院时患者意识状态:嗜睡2例,浅昏迷8例,中昏迷12例,深昏迷3例。

微创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术及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比较

微创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术及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比较

微创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术及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比较摘要】目的: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照开颅血肿清除术、微创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的具体效果进行分析。

方法:本次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所接诊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

以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为对照组,以微创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为观察组。

对比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两组总有效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以及术后BI指数对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结论: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以微创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对于保障整体疗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均存在重要意义,值得采用。

【关键词】微创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术;开颅血肿清除术;高血压脑出血【中图分类号】R74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11-0086-02高血压脑出血为中老年最为常见病症,其发生较为突然且发展速度快。

临床多以手术对该类患者进行治疗,且在手术方案上存在有较高的可选择性[1]。

开颅血肿清除术、微创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术均存在有较高的实施率。

本次研究就对以上两种方案具体效果展开分析。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纳入病例120例,为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所接诊,取组中60例,以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即对照组,余下60例按照微创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即观察组。

对照组男34例,女26例,年龄在61~79岁,均值为(70.12±1.27)。

而观察组男38例,女22例,年龄在60~80岁,均值为(71.21±1.09)。

以上对比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按照开颅血肿清除术展开治疗,术前结合CT检测对患者脑内血肿所处位置进行观察,切口位置选择在颞部头皮约5cm位置处,并对颅骨进行钻孔,直接深入到患者颅内,随后将患者硬脑膜进行切开,对颅内血肿进行清除。

而观察组则按照微创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术展开治疗,选用常规颅内血肿穿刺针,结合术前CT检测结果,直接穿刺入患者血肿位置,并借助生理盐水进行冲洗。

高血压脑出血微创置管与开颅手术的疗效比较

高血压脑出血微创置管与开颅手术的疗效比较
1 . 3疗 效 判 断 标 准
血 患者 的格 拉斯哥 昏迷指数 ( G C S ) 评 分 ≤ 9分 , 并且在 患者或
治疗 1 个月 后 , 根据将 G O S评分量 表 ( 格 拉斯 哥预后 评分
家属知情并 且同意的情况下 以随机 的方式将 患者分为开颅手术 量表 ) 进行近期疗效评 定:V恢 复 良好 , 患者 能够重新进入正 常 组 和微创置 管引流组 。 的社交 生活, 并能恢复工作 , 但可遗 留有各种轻 的神经学和病理 以微 创 置 管 手 术 进 行 治 疗 的患 者 为 4 6例 , 其 中男 3 3 例, 女 学缺 陷 ; 1 V中度残疾 , 能够对 自身 的生活进 行 自理 , 但 是有 中度 1 3例; 年 龄为 3 1~ 8 2岁 , 平均 5 6 . 7岁 ; 出血部 位 : 壳核 3 l 例, 病残 ; Ⅲ重度病残 , 患者无法对生活进行 自理 , 但有意识 ; Ⅱ植物 出血量 2 5~ 1 0 0m L : 丘脑 7例, 出血量 2 5~ 7 0m L : 脑叶 2 例, 生存 , 无意识但可存活 ;I 死亡 。优 良为 V恢 复良好 和Ⅳ中度残
1 3例 , 严重 型 ( 3~ 4分) 3例 。
( B a r t h e l 评 分表 ) 进行 判 断 , A D L 1 : 1 0 0分 , 患 者 日常生 活功 能
采 取开 颅去 骨瓣 手术进 行治 疗 的患者为 5 0例 , 其 中男 3 0 良好 , 不 需要他人 帮助 , 能控制大 小便 , 能 自己进食 、 穿衣 、 床椅
【 摘要 】 目的 比较 应用微创置管引流与开颅手术救治高血 压脑 出血的疗效 。方法 选取 9 6 例高血压脑 出血病例 , 随机分成微 创置 管引流组 ( 微 创组 ) 与开颅手术组 ( 开颅组 ) , 微创组 4 6 例采用定 向置管引流方法 , 开颅组 5 O 例采用去 骨瓣减 压法。 比较两种方法 1 个月和 6 个月的疗效 。结果

微创血肿清除术与开颅手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疗效对比

微创血肿清除术与开颅手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疗效对比

微创血肿清除术与开颅手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疗效对比目的探讨微创血肿清除术与常规开颅术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方面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1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开颅手术组与微创血肿清除术组,对两组患者手术创口大小、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及治疗效果方面的差异进行比较。

结果微创血肿清除术组手术创口较小、术中出血少、手术及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与常规开颅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效果比较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微创血肿清除术与常规开颅手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方面均有较好的效果,此外前者还具有创口小、术中出血少、手术及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微创清除术;开颅手术;高血压脑出血[文献标识码] A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HI C H),指高血压基础疾病患者发生的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

该病起病急骤,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及高致死率的特点,5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是该病的高发人群,对中老年人的健康及生命具有极大的威胁。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极大改变,高盐、高脂肪食物的摄入量不断增加,导致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率逐年增高。

常规开颅手术及微创血肿清除术是目前高血压脑出血的主要外科治疗手段,该研究将该院于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1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微创血肿清除术组与常规开颅术组,拟比较两种术式对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整群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该院收治的11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开颅手术组与微创血肿清除术组,微创血肿清除术组:59例患者,男36例,女23例,平均年龄(61.4±10.9)岁;出血部位:基底节区36例,脑室19例,丘脑4例;血肿量:27~80mL,平均(47.3±17.1)mL。

小骨窗开颅和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比较

小骨窗开颅和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比较

小骨窗开颅和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比较目的探讨比较小骨窗开颅和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效果。

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3月入院接受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50例进行治疗对比观察分析,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5例。

给予对照组微创手术(硬通道)钻孔颅内血肿引流术,给予治疗组小骨窗开颅颅内血肿清除术。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结果经治疗后数据统计,两组患者的总治疗有效率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小骨窗开颅和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均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疾病康复。

标签:小骨窗开颅;微创手术;高血压脑出血;疗效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病死率和致残率均比较高,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1]。

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变化,此病呈现上升趋势发展,临床上比较重视此病的治疗。

在临床治疗中,此手术的治疗方法虽多,但由于传统开路手术治疗后遗症较多,术后并发症较严重[2]。

近年来,随着微创手术的发展,临床上逐渐采用微创手术对患者进行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

本次研究主要分析小骨窗开颅和微创手术治疗在针对高血压脑出血方面治疗的效果进行了实验对比研究,其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3月入院接受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50例进行治疗对比观察分析,所有患者均符合高血压脑出血相关临床诊断标准[3]。

其中男33例,女17例;年龄42~86岁,平均年龄(63.41±2.53)岁;所有患者均没有严重的肝肾疾病、既往血压大于或等于140/90 mmHg;经临床数据统计显示,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给予对照组微创手术进行治疗,首先对患者实施头部CT定位,避开重要血管和功能区域,并采用万特福一次性颅内血肿清除套装,术中抽吸部分血肿,术后小剂量尿激酶多次血肿腔灌注,促使残余血肿溶解便于引出。

高血压脑出血神经内镜微创手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的疗效对比

高血压脑出血神经内镜微创手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的疗效对比

高血压脑出血神经内镜微创手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的疗效对比摘要】目的:对比神经内镜微创手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观察组采用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比较两组治疗疗效、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疗效82.00%优于对照组的64.00%,观察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2.00%低于对照组的3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用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有效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神经内镜微创手术;开颅血肿清除术;临床疗效【中图分类号】R6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20)15-0064-03近年来高血压的发病率在不断增加,其常见的并发症为高血压脑出血,大多出现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主要以男性为主,患者发病时会出现昏迷、呕吐、躁动等症状,它会对其呼吸、中枢神经系统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甚至危及生命。

以往临床中主要应用开颅血肿清除术对其进行治疗,但其创伤较大不利于患者的恢复,目前神经内镜微创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患者的治疗中[1]。

本次研究主要对神经内镜微创手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将其按照简单随机化法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58.5±7.6)岁,观察组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47~75岁,平均年龄(60.3±7.4)岁,经过检查所有患者均符合高血压脑出血的诊断标准,患者及家属均已签订知情同意书且已经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排除标准:患有严重精神疾病或存在认知障碍的患者;生存期少于6个月且患有严重躯体疾病的患者;由于颅内动脉瘤所致的血肿。

高血压脑出血微创锥颅血肿引流手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的临床比较

高血压脑出血微创锥颅血肿引流手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的临床比较

高血压脑出血微创锥颅血肿引流手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的临床比较目的比较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与神经内镜微创手术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

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观察组35例采用神经内镜微创手术,对比两组临床效果。

结果两组V级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级别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观察组血肿清除率为(82.5±4.8)%,对照组为(70.4±4.3)%,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使用神经内镜微创手术的效果要显著优于开颅血肿清除术,创伤小,减轻患者医疗负担,且血肿清除率较高,预后较好,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标签:高血压脑出血;神经内镜微创手术;开颅血肿清除术当前临床神经内镜技术与微侵袭神经外科技术迅速发展,对于脑出血而言临床多采用神经内镜微创脑出血脑内血肿清除术。

经由神经内镜微创手术可对直径在约1cm的常规骨孔予以有效利用,进而在直视下对脑内血肿予以彻底、迅速清除,且不会过多损伤脑组织。

为比较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使用开颅血肿清除术与神经内镜微创手术的临床效果,现选取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将详细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

所有患者经为高血压患者,且CT检查后证实为颅内出血。

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观察组35例采用神經内镜微创手术。

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16例;年龄为51至74岁,平均(63.7±4.2)岁;脑出血部位:23例为基底节区,5例为额叶,5例为额顶叶,2例为小脑。

观察组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17例;年龄为52至76岁,平均(65.1±4.8)岁;脑出血部位:22例为基底节区,6例为额叶,4例为额顶叶,3例为小脑。

锁孔入路显微手术与常规骨窗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效果对比分析

锁孔入路显微手术与常规骨窗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效果对比分析

锁孔入路显微手术与常规骨窗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效果对比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危重疾病,常规手术治疗包括骨窗开颅手术和锁孔入路显微手术,两者在治疗效果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对这两种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一、锁孔入路显微手术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微创手术技术,其通过显微镜引导下的创口较小,手术创伤较小,术后恢复较快,减少了颅内组织的破坏和神经功能的丧失。

1.手术过程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是通过凿入颅骨锁孔,经显微镜引导下取栓凝血、移除积血等操作。

手术操作较为精细,需要医师熟练的解剖学知识和操作技术。

2.优点相比于传统的骨窗开颅手术,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创口美观、恢复快等优点,能够减少患者的手术痛苦和并发症的发生。

3.治疗效果锁孔入路显微手术能够较好地控制出血,减少颅内压,但其对于血肿的清除不如骨窗开颅手术彻底。

二、常规骨窗开颅手术常规骨窗开颅手术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方式,其通过开颅取栓凝血、清除积血等操作。

常规骨窗开颅手术是通过开颅切除颅骨、暴露脑组织,手术创伤较大,出血较多,术后恢复较慢。

常规骨窗开颅手术对于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效果较好,能够确保颅内压的降低和神经功能的保护。

三、对比分析从手术过程、优点和治疗效果来看,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和常规骨窗开颅手术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常规骨窗开颅手术能够彻底清除血肿,控制出血,对颅内压的降低效果较好,能够确保治疗效果,但手术创伤较大,恢复较慢,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和常规骨窗开颅手术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上各有优缺点,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对于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来说,还需要医师具备较高的解剖学知识和操作技术,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有效性。

希望本文的对比分析能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为患者的治疗提供更好的选择。

开颅手术和微创软通道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比较

开颅手术和微创软通道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比较

开颅手术和微创软通道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比较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手术治疗大体可分为传统开颅术和微创引流术两大类,这两种手术方式的利弊一直是神经外科治疗争论的焦点。

我院2005年6月至2011年8月对收治的112例HICH患者采用传统开颅(开颅组)和软通道引流术(微创组)治疗,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有明显的差异,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112例均符合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临床和影像也证实为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病情按意识状态分级随机分组。

开颅组60例,男性41例,女性19例,年龄38—72岁;有高血压病史2—10年,发病距离就诊时间1—7h者45例,7h后者15例;GCS5—8分者36例,GCS9~l2分者24例;术前CT扫描后根据多田公式计算,血肿量30—95ml,平均50ml。

微创组52例,男性34例,女性18例,年龄39~55岁,平均(43.0±7.97)岁;有高血压病史3~11年,发病距就诊时间1~7h者39例,7h后者13例;GCS5~8分32例,GCS9一l2分者20例;术前CT扫描后根据多田公式计算,血肿量30—90ml,平均52 ml。

1.2 治疗方法两组常规使用脱水剂控制颅内压,术后应用止血剂、控制血压药、抗生素预防各种感染,重视并发症的防治,应用营养支持、神经功能恢复药等。

1.2.1 开颅组: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23例,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37例,手术清除血肿减压和止血,术后留置创腔引流管。

1.2.2 微创组:根据CT片确定的穿刺点摆好体位,标出穿刺点,于预定部位作纵行头皮切口,长约4.0cm,切口下颅骨钻孔,电凝硬脑膜表面血管,十字切开硬脑膜,电凝脑表,脑穿针按预定方向试穿抽出积血,确认血肿部位及深度,取软通道引流管,沿穿刺针道置入,拔除导引钢条,接20ml注射器缓慢用力抽吸血肿。

在抽吸过程中可旋转引流管,调整引流管的方向及深度,对于不易抽吸的凝固血块,用震荡手法击碎部分血肿,再行抽吸清除。

微创清创术与开颅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比较

微创清创术与开颅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比较
内压 , 但需 全 麻 , 存 在手 术 时间长 、 创 伤大 、 手 术 风 险
大、 术后并 发 症多 等 不 足 。微 创 手 术 主 要是 利 用
1 . 3 观 察指 标 主要 评 估 患 者 治 疗 效 果 、 出血 量 、
手术时间、 并 发症 。临 床 疗 效 评估 标 准根 据 神 经 功 能缺 损评 分标 准 : 基本治愈 : 血肿 清 除 彻 底 , 患者 功
与 开颅 比较 , 微 创 清 创 术 治 疗 高 血 压 性 脑 出血 具 有 更 好 的 临 床
中图分类号 : R 4 7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4— 6 4 4 9 ( 2 0 1 5 ) 0 5— 0 5 5 0一 O 2
高血 压性 脑 出血 是危 及生命 的一 种 临床常见 的
诊 治高血 压性 脑 出血患者 9 8例 , 年龄 4 5— 7 4岁 , 均 有 高血压 病史 , 颅部 C T检查 明确 出血 部位 ; 排 除 病 例: 动脉 瘤 、 脑 血管 畸 形 等破 裂 引 起 的 出血 , 严 重 的
急危 重症 , 致残 率 和 死亡 率 均 很 高 。外科 手 术 治 疗
表 1 两 组 一 般 资 料 比 较
1 . 2 治 疗方 法
两组 患者 均进行 脱穿刺点 , 局 部 麻 醉后 , 应 用 电钻 驱动 颅 内血 肿 穿刺针 穿透 头皮 、 颅骨 , 至硬 膜 处停 止 , 缓 慢 将 塑
颅压 、 利 尿等基 础 治疗 , 并 给予 止 血 、 抗 感染 等 对 症
周雪 华 , 等: 微 创清 创术 与 开颅 治疗 高血 压性 脑 出血 的疗效 比较
5 5 1
尿 激 酶 2~3万 u及 生 理 盐水 3 mL引 流 , 引流量、 引流 时 间 、 冲洗 量 根 据 C T结 果 及 血 肿 实 际 情 况 确

开颅术与微创钻孔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比较

开颅术与微创钻孔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比较

开颅术与微创钻孔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比较目的比较开颅术与微创钻孔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50例,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成开颅组和微创组,开颅组采取开颅术治疗,微创组采取微创钻孔引流治疗,比较两组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

结果微创组肺部感染、脑梗死和再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开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微创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开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微创钻孔引流较之开颅手术可在疗效保证的基础上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死亡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标签:开颅;微创钻孔引流;高血压;脑出血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取外科手术治疗是抢救的重要措施,但对于手术方式的选择应该在保证疗效的基础上做到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死亡率低。

随着微创理念逐渐被患者及医师熟悉,现代手术追求越来越小的创伤。

传统开颅手术后,患者并发症较多,研究者认为这与开颅手术的麻醉方式以及术中对正常脑组织、血管的损伤较大有关[1]。

由于上述原因,新型的微创钻孔引流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其能否在保证疗效的基础上,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死亡率是广大临床研究人员关心的问题。

本文对照观察了微创钻孔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8年1月~2013年5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50例,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成开颅组和微创组,开颅组70例,其中男40例,女30例,年齡39~55岁,平均(47.6±2.9)岁,高血压病史3~10年,平均(6.2±1.6)年;经CT检查结果显示,平均血肿量(38.42±6.78)mL;微创组80例,其中男45例,女35例,年龄40~55岁,平均(47.4±3.0)岁,高血压病史3~10年,平均(6.1±1.4)年;经CT检查结果示,平均血肿量(39.11±6.69)mL。

高血压脑出血开颅手术与微创手术的临床比较

高血压脑出血开颅手术与微创手术的临床比较

高血压脑出血开颅手术与微创手术的临床比较目的: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实施开颅手术和微创手术的临床效果加以对比分析。

方法:临床选取我院在2012年12月-2014年12月实施治疗的12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并将其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患者实施开颅手术,观察组患者实施微创手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有效性和手术效果。

结果: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显著偏少,差异显著(P<0.05);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偏高,差异显著(P<0.05)。

结论: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和开颅手术相比,能够显著减少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并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高血压脑出血;开颅手术;微创手术当前在临床治疗中,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率呈现升高的趋势,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率、死亡率均较高,严重的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安全[1]。

当前在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提高治疗效果,降低病死率是首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进行研究。

具体的研究结果为:1、资料和方法1.1资料将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接收的12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本次高血压脑出血治疗研究的对象,平均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有42例,女性患者有18例,年龄55~79岁,平均年龄为(64.5±2.6)岁,基底节区脑出血25例,丘脑出血22例,小脑半球出血10例,出血破入脑室系统者3例。

出血量15~130 ml,平均(42.5±1.3)ml;观察组男性41例,女性19例,年龄55~78岁,平均年龄(64.4±2.5)岁,基底节区脑出血26例,丘脑出血21例,小脑半球出血10例,出血破入脑室系统者3例。

出血量18~130 ml,平均(43.4±1.5)ml。

针对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P>0.05,无统计学意义,所以本次研究的对象治疗效果具有可比性。

微创与开颅手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疗效比较分析

微创与开颅手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疗效比较分析

微创与开颅手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疗效比较分析目的探讨微创与开颅手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疗效比较。

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开颅手术治疗,研究组患者使用微创手术治疗。

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有利于减少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标签:软通道微创手术;开颅手术;高血压;脑出血;并发症高血压脑出血是临床神经科常见危重疾病之一。

临床表现同出血位置、出血量以及患者全身状况有关,通常表现是突发剧烈头痛并伴有呕吐、恶心、躁动、昏迷及神经功能障碍[1]。

传统上该病治疗主要使用急诊开颅手术,但开颅手术的创伤大,影响到患者的康复。

我院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治疗过程当中,使用微创手术治疗取得理想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3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0例,男46例,女34例,年龄43~69岁,平均年龄(58.1±1.2)岁。

CT 显示患者的平均血肿量为(35.3±5.4)ml。

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同研究组各4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1.2.1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使用开颅手术治疗,患者全身麻醉之后,根据CT 定位血肿中心投影,行5cm的纵行切口,在撑开患者的皮肤并暴露颅骨之后,钻孔扩大骨窗,约2cm×2cm,之后切开患者的硬脑膜锐性分离蛛网膜,应用吸引器来清除血肿[2]。

清除结束之后放置引流管,在头皮下开另一个口进行引流,手术结束之后依次缝合患者头皮[3]。

1.2.2研究组研究组患者使用软通道微创血肿穿刺引流术,使用CT确定血肿的中心靶点植入引流管,患者局部麻醉条件下进行手术,选择最大的血肿层面中心作为靶点,并且要避开大血管以及重要功能结构[4]。

对比分析微创与开颅手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对比分析微创与开颅手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对比分析微创与开颅手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摘要】目的:对比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应用微创与开颅手术的效果。

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研究组20例,进行微创手术,一组为参照组20例,进行开颅,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用时、手术中出血量、治疗两周后血肿面积及手术前和手术后六个月barthel指数。

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手术用时、手术中出血量小于参照组,手术前和手术两周后血肿面积研究组低于参照组。

结论: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中应用微创手术效果好于开颅手术,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减少血肿面积,微创手术效果显著,在临床上优先选择微创手术。

【关键词】微创手术;开颅手术;高血压;脑出血高血压是引起脑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高血压患者部分因为没有重视控制自己的血压、然后情绪波动大、休息不足等导致血压升引起血管破裂,造成脑出血,起病急,发展迅速,若不采取有效的措施会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

治疗以手术为主,通过微创手术或者开颅手术,使患者颅腔内脑脊液的压力降低,清除血肿和坏死组织[2]。

本文主要研究微创与开颅手术对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研究过程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年3月-2021年3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40例,根据病情及血肿量,中线结构无明显移位,分为两组,一组为研究组20例,采用微创手术,男女比例为15:5,年龄为53-72岁,平均年龄为(65.32±1.58)岁,患有高血压时间为2-7年,平均患病时间为(4.12±1.25)年,一组为参照组20例,采用开颅手术,男女比例17:3,年龄为55-76岁,平均年龄为(66.25±1.23)岁,患者高血压时间为3-6年,平均患病时间为(4.01±1.02)年,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发现,差异不明显(P>0.05),可以进行试验。

高血压脑出血开颅手术与微创手术的对比研究

高血压脑出血开颅手术与微创手术的对比研究

高血压脑出血开颅手术与微创手术的对比研究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开颅手术与微创手术的疗效。

方法:收集我院诊断为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60例,分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研究组接受微创手术,对照组接受传统开颅手术。

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2周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手术时间、再出血发生率及病死率。

结果:治疗2周后,研究组和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手术时间、再出血发生率及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本次研究认为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时,能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患者再次出血率及病死率。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开颅手术;微创手术【中图分类号】R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6-0158-02高血压脑出血是脑血管病中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的疾病,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高血压脑出血发病比例明显增加。

高血压脑出血传统的治疗方法为保守内科疗法,但治疗有效率非常低。

随着外科手术技术的提高,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的到了快速的发展。

因此我们拟收集2010年1月~2015年1月我院诊断为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探讨微创手术的治疗疗效。

1.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收集2010年1月~2015年1月我院诊断为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出血部位为基底节、皮层下、小脑及丘脑。

按住院单双号顺序分为2组,30例研究组和30例对照组,研究组接受微创手术,对照组接受传统开颅手术。

研究组平均年龄(65.8±5.1)岁,男性18人,女性12人,平均出血量(46.8±16.7)ml;对照组平均年龄(67.5±6.5)岁,男性17人,女性13人,平均出血量(47.1±15.4)ml;2组人员性别,年龄,出血量,出血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入选标准:(1)年龄40~70周岁,入院后通过CT/MRI证实为高血压脑出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创手术与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效果对比目的:对比微创手术与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效果。

方法:选取
笔者所在医院在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59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研究。

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0例,对照组29例。

观察组患者采用微创手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开颅手术进行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及血肿吸收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及血肿吸收情况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和应用。

标签:微创手术;开颅手术;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疗效
高血压脑出血在临床中属于较为常见的且相对严重的高血压并发症之一,高血压脑出血具有病情危急、预后较差、较高致残概率及较高的致死概率等特点[1-2]。

并且大部分该疾病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识、功能障碍等严重的情况。

高血压脑出血属于神经外科较为常见的急症之一,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每年均有100万人因该疾病死亡[3]。

高血压脑出血主要是指高血压导致患者脑部出现自发性出血的情况[4]。

有临床研究表明,高血压脑出血的死亡概率为30%,而在死亡患者中有75%的死因为基底核区出血。

近年来,我国的老龄化人口不断增加,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的转变,我国的高血压脑出血发病概率也逐年提升[5]。

就目前而言,临床中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手段为手术治疗。

然而并未有统一的治疗方案,不同的治疗方案会出现不同的结局,因此需要为患者选择正确的手术方法具有极高的作用和意义[6]。

本次笔者所在医院对微创手术与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效果进行对比研究,详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59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来进行研究。

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0例,对照组29例。

其中对照组男16例,女13例,患者年龄63~85岁,平均(74.31±3.72)岁;脑叶出血患者有10例,基底出血患者有15例,混合型出患者有4例。

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患者年龄64~86岁,平均(74.49±3.86)岁;脑叶出血患者有9例,基底出血患者有18例,混合型出患者有3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出血区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微创手术来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开颅手术来进行治疗。

对照组:进行气管内全麻,由患者的额颞部骨瓣进行开颅,从而清除脑部内部血肿,在彻底止血之后,置留硅胶管引流,随后需要对头皮切口位置进行缝合,并且固定引流管。

观察组:进行静脉麻醉及局部麻醉,消毒铺巾,应用一次性颅内血肿穿刺针穿刺,采用CT对血肿位置进行定位,在患者血肿量最多及颅骨距离最小的位置来作为手术刺穿点,临床医生需要尽可能避开患者的皮层功能及头部血管,根据患者脑部血肿量来进行穿刺(60 ml以上选择双穿刺针,60 ml以下选择单刺穿针)。

应用电钻将患者的颅骨钻穿,随后采用特制的塑料穿刺针进入患者脑部血肿的位置,将患者血肿部位的液性部位抽取出,手术应为患者抽出30%~50%的血肿量。

对于没有新鲜血液的患者应为其注入尿激酶2万U及适量的生理盐水。

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夹管,即夹4 h的开放引流管。

在为患者用VT检查时如果排血肿量为一半以上或者是血肿个残留量低于10 ml,即可为患者拔针。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及血肿吸收情况。

如果患者的脑部血肿完全被清除,临床症状消失为显效;如果患者的脑部血肿大部分被清除,临床症状有明显的改善为有效;如果患者的病情并未改善,甚至有加重的迹象为无效。

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血肿吸收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血肿吸收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5.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5.45,P<0.05)
2.3 两组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对比
观察组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在我国急性脑血管疾病中占据的百分比为30%左右,该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

一般情况下,该类型疾病患者在1个月内的病死率达到患病总人数的35%,而生存下来的患者会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疾,甚至是变成植物人,该疾病对患者的生命及生活质量产生严重的威胁[7]。

在理论上而言,采用外科手术来为患者清除脑部的血肿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患者减轻脑部血肿的占位效应,能够为患者改善脑部局部供血情况,同时能够防止血肿释放出的毒性物质对患者的脑部产生间接的危害。

就目前而言,应用开颅手术来为患者清除脑部血肿属于较为成熟的治疗手段,其为患者清除血肿相对彻底,手术视野清晰,方便为患者止血。

然而,开颅手术相对复杂,并且切口相对较大,会对患者的头骨及头皮产生较大的损伤,此外,该治疗手段比较容易导致患者出现感染,术后出现再出血的概率相对较大,导致患者术后恢复速度较慢。

近年来,微创清除血肿术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该治疗手段具有操作方便、手术时间短、手术创口小等优点,此外,微创手术不需要患者进行全麻,对患者的身体产生的影响相对较小,产生的医疗费用相对较低,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患者家庭经济负担[8]。

笔者所在医院通过对比开颅术和微创术发现,观察组患者的血肿吸收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血肿吸收情况,并且观察组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5.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5.45,P<0.05)。

综上所述,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疗效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何小平,牛小亚.大量出血的老年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微创手术治疗体会[J].中国临床研究,2015,28(4):469-471.
[2]吴一平,姚建社,邵云,等.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壓脑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J].医学临床研究,2014,31(1):118-119.
[3]徐兴华,陈晓雷,刘磊,等.高血压脑出血神经内镜手术传统开颅手术疗效比较[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15,36(4):309-312.
[4]袁明,谢万福.脑出血开颅手术与钻孔引流的疗效对比[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5,10(3):250-251.
[5]董玉贵,赵立斌,周学伟,等.不同颅内血肿微创手术时机对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影响分析[J].热带医学杂志,2015,15(8):1096-1099.
[6]张罡,彭为,许永刚,等.定向软通道引流术与骨瓣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分析[J].安徽医药,2014,18(10):1933-1934.
[7]罗俊杰,戴永建,吕伟,等.开颅手术与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比较[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6,33(1):135-137.
[8]潘龙健.高血压性脑出血微创治疗的效果及优势分析[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14,27(2):112-1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