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包拯、纪晓岚……八大经典家训!
中国古代八大经典家训
![中国古代八大经典家训](https://img.taocdn.com/s3/m/fc9204c7c1c708a1294a4401.png)
从先秦到明清,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家训可谓汗牛充栋,有些堪为经典,国人家喻户晓。
我们从中遴选出十份家训罗列如下。
这些家训出自各色人等之手,既具有很广泛的代表性,又是经典中的经典。
我们愿与读者一起来赏析。
1.周公·《诫伯禽书》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子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有道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周公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可谓良苦用心。
2.司马谈·《命子迁》司马谈对武帝感恩戴德又尽职尽责。
由于责任心极强,司马谈在临死的时候,拉着儿子司马迁的手,边哭边嘱咐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并认为,“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司马迁不负父亲之命训,最终写出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名垂青史。
3.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全文短短八十六字,阐述的是敬业奉献、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时至今日,世人读来依旧发人深省。
4.包拯·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中国古代十大经典家训
![中国古代十大经典家训](https://img.taocdn.com/s3/m/601368b4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a9.png)
中国古代十大经典家训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是国家更加富强的必不可少的一点。
远古时代,人类社会经历了氏族、家族、家庭的变迁,然而,这些都是形成一个国家的基石。
在国家不安定和国法不明确之际,家训即可发挥稳定社会秩序的力量。
因为,家族为了维持必要的法制制度,就拟定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家族中人,这便是家法家训的最早起源。
中国历史上家训不可胜数,小编选出十个史上比较有名的家训与大家共享。
一、周公的《诫伯禽书》“一饭三吐哺”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洛邑,大封诸侯。
他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
周公告诫儿子说:“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
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
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唯恐因怠慢而失去人才。
我听说,德行宽裕却恭敬待人,就会得到荣耀;土地广大却克勤克俭,就没有危险;禄位尊盛却谦卑自守,就能常保富贵;人众兵强却心怀敬畏,就能常胜不败;聪明睿智却总认为自己愚钝无知,就是明哲之士;博闻强记却自觉浅陋,那是真正的聪明。
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即使贵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
不知谦逊从而招致身死国丧,桀纣就是这样的例子。
你怎能不慎重呢?”伯禽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没过几年就把鲁国治理成民风纯朴、务本重农、崇教敬学的礼仪之邦。
有道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周公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可谓良苦用心。
二、司马谈的《命子迁》“此孝之大者”司马谈学富五车,所以他后来做了汉武帝的太史令,通称太史公,掌管天时星历,还职掌记录,搜集并保存典籍文献。
这个职位是武帝新设的官职,可以说是武帝为司马谈“量身定制”的。
因此,司马谈对武帝感恩戴德又尽职尽责。
由于责任心极强,司马谈在临死的时候,拉着儿子司马迁的手,边哭边嘱咐,这就是司马谈的《命子迁》。
族谱和名人家风家训
![族谱和名人家风家训](https://img.taocdn.com/s3/m/039d9fa9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9118c46.png)
族谱和名人家风家训
族谱,又称宗谱、家谱、家乘、祖谱、谱牒、宗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
名人家风家训,是一些著名的家庭或个人为了传承家族文化、教育子女而制定的家规家训。
这些家规家训往往体现了他们的家族传统、人生经验和智慧,对于后人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以下是一些名人家风家训的例子:
1.诸葛亮《诫子书》: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
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2.颜之推《颜氏家训》:南北朝学者颜之推的《颜氏家训》被誉为中国古代家训之祖。
这部著作共有七卷二十篇,各篇内容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但主要是以传统儒家思想教育子弟,讲如何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等。
3.包拯家训:包拯以公廉著称,刚直不阿,执法如山。
他在晚年为子孙后代制定了一条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
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
这些名人家风家训不仅对于他们的家族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对于整个社会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它们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道德规范,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也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中国古代有名的家训
![中国古代有名的家训](https://img.taocdn.com/s3/m/d6d29c4d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27.png)
中国古代有名的家训1.《颜氏家训》: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北齐文学家颜之推2.《朱子家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明末清初理学家、教育家朱柏庐3.《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4.《放翁家训》: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5.《包拯家训》: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
——北宋名臣包拯6.《王阳明家训》: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
——明代著名文学家、军事家王阳明7.《诫伯禽书》: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
——周公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诫伯禽书》是中国第一部家训书8.《诲学说》:玉不琢,不成器。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9.《袁氏世范》:小人当敬远,敬而远之,免致生患。
——南宋官员、学者袁采10.《聪训斋语》:世之聪明多暗毁,愚者多福泽,盖聪明者自恃其聪明,而事事欲胜人,愚者安分守己,故人与之媲美。
——清代名臣张英11.《治家格言》: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清代学者朱柏庐12.《曾国藩家书》:家勤则兴,人勤则俭,永不贫贱。
——晚清名臣曾国藩13.《郑氏规范》:为家长者,当以至公无私为本,以道义处事,无论卑幼,皆当严而有恩。
——元代浦江郑氏家族14.《温公家范》: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15.《庞氏家训》: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清代庞尚鹏16.《钱氏家训》: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利在一时固谋也,利在万世者更谋之。
——五代十国吴越国王钱镠17.《司马温公家范》:凡为家长,必谨守礼法,以御群子弟及家众。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18.《陆氏家训》:子弟之贤不肖,系诸父兄之教。
——南宋陆九韶19.《庭训格言》:凡人尽孝道,欲得父母之欢心者,不在衣食之奉养也。
惟持善心,行合道理,以慰父母而得其欢心,斯可谓真孝者也。
——清代康熙帝20.《姚氏家训》:凡为人子者,当以尽孝为务;为人妻者,当以从夫为务。
古代最经典的十大家风家训
![古代最经典的十大家风家训](https://img.taocdn.com/s3/m/40ed41aa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d3.png)
古代最经典的十大家风家训
古代最经典的十大家风家训包括:
1. 周公《诫伯禽书》中提到“一饭三吐哺”,意为要谦虚恭敬,把对方奉为贤者,认真请教。
2. 诸葛亮《诫子书》中提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味着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冷静,才能实现远大的志向。
3. 司马谈《命子迁》中提到“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要善待父母、忠君报国和实现个人价值。
4. 颜之推《颜氏家训》中提到“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意在强调培养个人能力和技能的重要性,比积累财富更重要。
5. 李世民《诫皇属》中提到“每餐一食,则念耕夫”,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动的尊重和感激,要珍惜食物,不忘初心。
6. 包拯《包拯家训》中提到“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强调了廉洁自律的重要性,严格要求家族成员不得违法乱纪。
7. 欧阳修《诲学说》中提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强调了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要不断琢磨自己,提高自己的素质。
8. 袁采《袁氏世范》中提到“厚于责己而薄责人”,意味着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多反思自己的过错,少指责别人的不足。
9. 朱柏庐《朱子家训》中提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意味着做事要有计划和准备,不要等到事情发生了才手忙脚乱。
10. 李毓秀《弟子规》中提到“凡是人,皆须爱”,强调了人与人之间要互
相关爱和尊重,无论身份地位如何。
这些家风家训对于现代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它们不仅传递了古代人们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也为我们树立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中国古代的一些家训集萃
![中国古代的一些家训集萃](https://img.taocdn.com/s3/m/3f7efa71964bcf84b9d57b99.png)
中国古代的一些家训集萃“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常将有日思无日,莫等无时思有时”、“教子有五:导其性,广其志,养其才,鼓其气,攻其病,废一不可”……从先秦到明清,我国流传下无数古语家训,在国人心中流淌千年。
立身篇三国·诸葛亮《诸葛亮集》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明·王夫之《王夫之集》立志之始,在脱习气。
习气熏人,不醪而醉。
……以之读书,得古人意。
以之立身,踞豪杰地。
以之事亲,所养惟志。
以之交友,所合惟义。
惟其超越,是以和易。
明·彭士望《耻躬堂文集》少年须常有一片春暖之意,如植物从地茁出,天气浑含,只滋根土,美闷春融,绝无雕节,自会发生盛大。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礼云:欲不可纵,志不可满。
宇宙可臻其极,情性不知其穷。
唯少欲知足,为立涯限。
唐·杜甫《又示宗武》觅句新知律,摊书解满床。
试吟青玉案,莫羡紫罗囊。
假日从时饮,明年共我长。
应须饱经术,已似爱文章。
十五男儿志,三千弟子行。
曾参与游夏,达者得升堂。
宋·欧阳修《欧阳永叔集》“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
人之性,因物而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付弈。
治家篇宋·刘清之《戒子通录》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饥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等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明·王夫之《姜斋文集》和睦之道,勿以言语之失、礼节之失,心生芥蒂。
如有不是,何妨面责,慎勿藏之于心,以积怨恨。
天下甚大,天下人甚多,富似我者,贫似我者,弱似我者,千千万万。
尚然弱者不可妒忌强者,强者不可欺凌弱者,何况自己骨肉。
有贫弱者,当生怜念,扶助安生;有福强者,当生欢喜心,吾家幸有此人撑持门户。
古代好家风的典型人物事迹
![古代好家风的典型人物事迹](https://img.taocdn.com/s3/m/9db60a7d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f31fb65.png)
1、孟母三迁说起中华经典家风故事,小编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著名的人物,在完善儒家的学说方面,孟子贡献非常的大,但是孟子也并不是一开始就常的热爱学习,这都归功于他的母亲逐步教化的结果。
2、曾国藩家训古今名人家风家训故事有不少,令人印象为深刻的当属曾国藩家训的故事。
曾国藩教子与治家的理念和实践,是社会公众一致认可并极力推崇的。
他一生戎马俊彳忽,但对子女、对家庭的教育却从未放松过。
曾国藩特别强调"勤以持家〃,还强调“和以治家",更是以此为家族宗旨。
3、祖昌教孙南北朝时期的祖昌,任刘宋朝大匠卿,是朝廷管理土木工程的高级官员。
他的孙子不爱读书,常常被望子成龙的儿子祖朔之骂。
因长期被骂,孙子越来越讨厌读书。
祖昌觉得儿子的教育方法不对,告诫儿子说到〃他读书不行,说不定干别的事灵巧。
4、曾子杀猪《曾子杀猪》是出自书记《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上的一个关于历史经典家风故事,成为言传身教的典范。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曾子的妻子有一次要去赶集,孩子哭闹着也要去。
妻子哄孩子说,你不要去了,我回来杀猪给你吃。
当她赶集回来后看见曾子真要杀猪连忙上前阻止说到只不过是开玩笑的话。
曾子却说,小孩子是不能和他开玩笑的。
你这次欺骗了孩子,孩子以后就会再不信任你。
说完这句话,曾子就把猪杀了。
5、诸葛亮《诫子书》千古第一良相诸葛亮,以才智多谋著称于世。
其实他不仅是政治家、军事家,还是T立品格高尚、学识渊博的父亲。
他临终前曾给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名为《诫子书》,他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这封家书简练严谨,充满智慧,句句经典,堪称家训中的经典之作。
《诫子书》可以说是浓缩着诸葛亮一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处世思想,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6、陆游《放翁家训》说起古代家风家训故事,小编想到了陆游。
提起陆游,我们往往先想到的是他留给后世无数经典的诗词,抑或他的爱国情怀,其实很少有人知道,陆游在教育子女上,也颇有心得。
中国古代名人家训10篇,传承好家训,弘扬好家风!
![中国古代名人家训10篇,传承好家训,弘扬好家风!](https://img.taocdn.com/s3/m/b19bffa7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29.png)
中国古代名人家训10篇,传承好家训,弘扬好家风!家训是指家庭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
家训是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的教养、原则都有着重要的约束作用。
家训或单独刊印,或附于宗谱。
家训之外,其他名称还有:家诫、家诲、家约、遗命、家规、家教。
家训在中国形成已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个人、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有良好的作用。
家训是中华民族的巨大财富一、姬旦《诫伯禽书》作者周公旦(约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称周公。
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
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走如马,不与马争走;智如士,不与士争智。
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
译文:亲戚故人没有发生严重过失,就不要抛弃他。
不要对某一人求全责备。
有德行的人即使力大如牛,也不会与牛竞争力的大小;即使飞跑如马,也不会与马竞争速度的快慢;即使智慧如士,也不会与士竞争智力高下。
德行广大者以谦恭的态度自处,便会得到荣耀;聪明睿智而用愚陋的态度处世,你将获益良多。
诫伯禽书》讲的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即使贵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
不知谦逊从而招致身死国丧,桀纣就是这样的例子。
你怎能不慎重呢?”谦虚谨慎二、司马谈《命子迁》司马谈(约公元前165-公元前110年),西汉时史学家,汉武帝时任太史令,司马迁之父。
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译文:孝道可分成三个阶段,幼年时期便是承欢膝下,事奉双亲;到了中年,便要从事奉父母延伸到事奉君王,藉以为国家尽忠,为民众服务。
到了老年,就要检查自己的身体和人格道德,没有缺欠,也没有遗憾,最终圆满于立身行道,这才是孝道的完成。
通过扬名后世来显耀父母,这才是最大的孝道。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三、诸葛亮《诫子书》诸葛亮(公元181年——234年),字孔明,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蜀汉丞相,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更是中国人心目中智者的化身。
古代的家风家训
![古代的家风家训](https://img.taocdn.com/s3/m/5725f73b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27.png)
古代的家风家训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古代士大夫的生活信条。
“人必有家,家必有训”,运用家训教诫家人、子弟,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家训,许多已成经典。
比如,周公旦的《诫伯禽书》、司马谈的《命子迁》、诸葛亮的《诫子书》、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李世民的《诫皇属》、包拯的《包拯家训》、欧阳修的《诲学说》、袁采的《袁氏世范》、朱柏庐的《朱子家训》等等,不胜枚举。
家训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伦理道德的要求、文化知识的教育、谋生技能的传授、为人处世的告诫等,几乎涉及个人、家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古代的家训和家风,既给今人提供了丰富的教育知识,又给今人提供了思路和启迪。
即使历史已越千百年,这些经典的家训和家风所反映出来的价值追求也并没有过时。
它仍然能在古人的智慧与今人的困惑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达到借古人之智慧解今人之困惑的目的。
古人家训的例子
![古人家训的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0ae04721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62d9e5d.png)
古人家训的例子
1. 曾国藩家训可是相当厉害啊!就像一座灯塔指引着曾家子孙前行。
他教导后代要勤奋,你看那曾国藩自己,不就是靠着勤奋努力才成就一番大业的吗?
2. 傅雷家书那也是充满智慧啊!好比是一把钥匙打开了子女心灵的大门。
傅雷对儿子的那种严格和关爱,不正是父母对孩子深深期望的体现吗?
3. 朱子家训,哇哦,那真的很实用呢!就如同春雨滋润着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心。
里面说要节俭,这不是我们都应该时刻牢记的吗?
4. 诸葛亮的诫子书多经典呐!仿佛是一束光照亮了子孙的人生道路。
“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多么深刻的道理呀!
5. 陶渊明也有家训呢,虽然简单但很有力量呀!如同清新的风让人感到舒适。
他让后代保持质朴,这种纯粹多难得呀!
6. 包拯家训那是相当严厉哟!就像是一把戒尺警示着后人。
不准贪污受贿,这在任何时候都是不能触碰的底线啊!
7. 李鸿章的家训也有着独特之处啊!恰似一张地图引导着后人的方向。
教导要懂得屈伸,在生活中可不就得这样吗?
8. 郑氏规范那可是出了名的详细呢!犹如一本百科全书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那么多规矩,不就是为了让家族兴旺吗?
我觉得古人家训真是博大精深,里面蕴含的智慧值得我们好好去领悟和实践。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六个家训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六个家训](https://img.taocdn.com/s3/m/77ca6b97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8f.png)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六个家训X和西方有些类似的是,中国也有自己的家庭教育和家族理想,那就是族规和家训。
在电视剧《白鹿原》中,我们看到白鹿原上的人们在祠堂聚会时都要跟着一起念《乡约》,甚至还实行族规,惩罚不遵者。
不过《白鹿原》中的乡约不能经典且全面地代表中国的家庭教育文化,它代表更多的是一个隶属于集体性质的约定。
而家训是最能体现中国古代家庭教育和家族理想的经典代表。
什么是家训?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家训?今天咱们就一起来了解,学习下。
什么是家训?家训,别称家诫、家范、庭训,是指族中长辈对子孙的垂诫与训示。
家训是随着家庭的产生而出现的一种教育形式,随着家庭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完善,与社会制度也有着密切联系。
每个家族,一般都有族规、家训,内容也因家族而异。
家训内容一般都会涉及:国法家法,严格遵守;同族和睦,闾里友好;敬贤尊长,抚孤助困;合乎礼教,以正名分;尊祖敬宗,规范祭祀;修身齐家,约束言行。
家训,说白了就是以前的家庭的治家之仪轨,修身之准则,必须人人遵守,堪为“一家之法”。
国家有法律,家庭也应该有自己的规训。
家训对一个家庭风气、氛围和人文环境的培养与形成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历史上比较有名的家训一,《包拯家训》《包拯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包拯告诫后世子孙,当官不得贪赃枉法,否则开除族籍,不准再回包家;死后,不得入葬包氏祖坟;不遵家训,不从吾志,就不承认他为包氏子孙。
包拯还嘱咐家人,把《家训》刻石,竖立在堂屋东壁,警诫后人。
现今,我们重温包拯家训,目睹包拯手迹,其凛然正气,清廉之风,仿佛仍在身边,无不鼓舞世人。
包拯手书家训,可谓传家至宝,字字珠玑,对子孙有很强的教化、指导作用!二,诸葛亮《诫子书》《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中华优秀家训家规
![中华优秀家训家规](https://img.taocdn.com/s3/m/7e53194d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dd.png)
中华优秀家训家规
1、孔府: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2、杨震: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3、闻喜裴氏:厚德载福,宽让能宁。
4、诸葛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5、王羲之:执事有恪,厥功为懋。
6、客家家训:在官无傥来一金,居家无浪费一金。
7、陶渊明: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8、颜之推:与善人居,如如芝兰之室。
9、钱鏐: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必谋之。
10、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1、包拯: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12、司马光: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13、张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14、苏东坡:以迈往之气,行正大之言。
15、黄庭坚:藏万卷书可教子,遗金满籯常作灾。
16、《徐氏家谱》家规:
一、尊先祖,孝父母,赡老幼;
二、睦家庭,和社会,善乡邻;
三、端身范,教子女,勤俭业;
四、保生态,重自然,健肌体;
五、敬师表,重读书,崇科学;
六、守诚信,敦礼让,举公道;
七、知荣耻,懂感恩,济弱困;
八、绳祖武,铭训规,贵践行。
家训:
爱国守法,睦族敬宗。
仁爱为本,诗礼传家。
格物致知,精进有为。
中国古代十大家训关键词
![中国古代十大家训关键词](https://img.taocdn.com/s3/m/3868bf991a37f111f1855b21.png)
中国古代十大家训关键词作者:小边来源:《家族办公室》2017年第01期从先秦到明清,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家训可谓汗牛充栋。
这些家训出自各色人等之手,有些堪为经典国人家喻户晓。
我们从中遴选出最著名的十份家训的关键词及部分原文,以飨读者。
1周公:《诫伯禽书》——谦“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土。
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土。
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
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
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
可不慎欤!”2司马谈:《命子迁》一孝“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3一诸葛亮:《诫子书》和《诫外甥书》——志《诫子书》月:“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外甥书》曰:“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
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
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
若志不强毅,意气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不庸,不免于下流。
”4颜之推:《颜氏家训》——谨“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与瞑目而无见者也。
”“父子之间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
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矣。
中华文化的家规家训
![中华文化的家规家训](https://img.taocdn.com/s3/m/b9172238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83.png)
中华文化的家规家训1.施惠勿念,受恩莫忘。
——《朱子家训》2.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朱子家训》3.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论语季氏》4.父不慈则子不孝——《颜氏家训·治家篇》5.兄弟不睦,则子侄不爱——《颜氏家训·兄弟篇》6.钝学累功,不妨精熟——《颜氏家训·文章篇》7.巧伪不如拙诚——《颜氏家训·名实篇》8.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
——《颜氏家训·养生篇》9.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颜氏家训·勉学篇》10.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
——《颜氏家训·名实篇》11.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颜氏家训·教子篇》12.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
——《颜氏家训·勉学篇》13.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
——《颜氏家训·教子篇》14.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生禽。
——《朱子家训》15.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
——《朱子家训》16.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朱子家训》17.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朱子家训》18.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朱子家训》19.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朱子家训》20.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朱子家训》21.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朱子家训》22.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朱子家训》23.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颜氏家训·勉学篇》24.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
——《颜氏家训·名实篇》25.涉险畏之途,干祸难之事,贪欲以伤生,谗慝而致死,此君子之所惜哉!——《颜氏家训·养生篇》26.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家规家训学习内容
![家规家训学习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8805b637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3e.png)
家规家训学习内容参考学习(一):1、孔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家训:“诗礼传家!”孔子注重子女的品德教育,认为学《诗》能培养真诚情感,学《礼》则能懂得道德规范,从而为人处世更加和谐。
2、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家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强调了修身学习的重要性,教导子女要宁静致远、淡泊名利。
3、包拯,北宋名臣,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有“包公”“包青天”之美誉。
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包拯的家训体现了其公廉正直的品格,对后世子孙有着严格的道德要求。
4、郑板桥,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
家训:“夫读书中举、中进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
”郑板桥告诫家人,当官事小,做人第一,体现了其开明的家教思想。
5、张之洞,清代名臣、洋务派代表人物。
家训:“兄弟不可争产,志须在报国,勤学立品。
”这是张之洞的临终遗言,教导子孙要团结和睦、立志报国、勤奋学习并树立良好的品格。
6、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
家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强调了的爱国情怀和忧国忧民的精神,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7、曾国藩,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
家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
曾国藩家书中有大量关于治家、修身、劝学的教诲,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8、傅雷,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
家训:“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
”傅雷在教育子女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和严格的要求,他注重培养子女的艺术修养和人格魅力,留下了许多关于家庭教育的宝贵经验。
9、朱熹,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家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朱熹注重家庭教育,他的家训中强调了通过实际的经验和观察来学习和获取知识,对后世家庭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名人优秀家风家训摘抄
![名人优秀家风家训摘抄](https://img.taocdn.com/s3/m/d9877532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61.png)
名人优秀家风家训摘抄1. 曾国藩家训说:“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就像存钱罐,勤劳是往里塞硬币的手,节俭是那个小小的出口,只有这样,财富的小金库才永不干涸。
2. 颜氏家训有云:“积财千万,无过读书。
”嘿,读书在颜家就像种超级果树,种得越多,收获的智慧果实就越能堆满整个宇宙,比金山银山还值钱呢。
3. 诸葛亮的《诫子书》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这就好比,安静是修身的宁静港湾,在那里可以把品德这艘小船修补得稳稳当当,而节俭就是给品德加油的神奇魔法油。
4. 傅雷家书里提到:“真诚是第一把艺术的钥匙。
”那真诚在傅雷家就像哆啦A梦的任意门,打开就能通往艺术的奇妙世界,没有这扇门,艺术就把你拒之千里啦。
5. 纪晓岚家训中“四戒”“四宜”像是他家的独家魔法咒语。
遵守“四戒”就像给灵魂穿上了防护铠甲,不会被坏东西轻易扎破;做到“四宜”呢,就如同给自己装上了火箭助推器,噌噌地向着美好奔去。
6. 包拯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
”这家训好似包公的三把铡刀,寒光闪闪悬在子孙头顶,谁要是贪污腐败,就像鸡蛋碰石头,直接被铡得粉碎,回不了家喽。
7. 郑板桥说:“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在郑家这就像一条铁打的定律,自己动手就像小蚂蚁搬运食物,虽然渺小但很伟大,要是想靠别人,那简直是想等着天上掉馅饼把自己砸成肉饼。
8. 司马光的家训一定觉得诚实是颗超级种子,他说为人要诚实。
一旦种下这颗种子,就能长出参天大树,那树高得能捅破老天,树荫大得能覆盖整个家族的道德领土。
9. 梁启超对子女的教育那可是像打造超级战队。
他的教育理念就像神奇的魔法棒,点一点孩子们就像小超人一样,在各自的领域闪闪发光,那光芒简直比太阳还耀眼。
10. 苏洵的家训也许觉得知识就像宝藏。
子孙们在知识的海洋里挖掘宝藏,要是不努力就像个拿着破勺子的小笨贼,啥也捞不着,努力了就能像开着巨型挖土机,收获满满当当。
(经典)古代有名的家风家训
![(经典)古代有名的家风家训](https://img.taocdn.com/s3/m/9666e5c25022aaea998f0ff1.png)
(经典)古代有名的家风家训包拯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押字)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
包拯在家训中说道,子孙后代做官者中,若有贪污的人,都不能回老家,也不允许死后葬在祖坟上。
包拯的家训,不仅是他对后人的训诫,也是他一生的写照。
欧阳修《诲学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
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欧阳修劝戒子孙要努力学习,提升自身修养。
告诫后代:人都要经过雕琢磨砺才能有所作为,人的习性是最容易受外面物质环境影响的,若不能时刻磨炼自己,提升学识修养与品德内涵,就会舍君子而为小人了。
纪晓岚“四戒”“四宜”:四戒:一戒晚起;二戒懒惰;三戒奢侈华丽;四戒骄傲。
四宜:一宜:勤奋读书;二宜:尊敬老师;三宜:普爱众生;四宜:小心饮食。
纪晓岚还有一封《训大儿》的家信,受到后人的推崇。
在信中教育儿子要谨慎交友,三思后行。
懂得辨别君子与小人,要多交正直有用的人。
陆游家训:后生才锐者,最易坏事。
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
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学,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
自此十许年,志趣自成。
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
吾此言,后生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
陆游非常注重对孩子的教育,为此他专门给子孙写了一段的家训。
他告诉后代:孩子的品行应从娃娃抓起,有了好的道德操守,才是一个人格健全的人,才能真正服务社会;而教育孩子,要先成人,后成才。
陆游认为孩子的成长与环境是分不开的,因此要广交益友。
韩愈家训名言:1、有人问我尘世事,摆手摇头说不知。
2、须就近有道之士,早谢却无情之友。
3、退一步自然优雅,让三分何等清闲。
4、忍几句无忧自在,耐一时快乐神仙。
5、贫莫愁兮富莫夸,哪见贫长富久家。
6、宁可采深山之茶,摸去饮花街之酒。
7、大丈夫成家容易,七君子立志不难。
有名的家规家训
![有名的家规家训](https://img.taocdn.com/s3/m/1e8df870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43a565c.png)
有名的家规家训
1、《命子迁》作者:司马谈(?一前110),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子司马迁。
汉武帝时任太史令。
2、《诫伯禽书》作者:周公旦(约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称为周公。
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
3、《诫子书》《诫外甥书》作者:诸葛亮(181-234),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民间传说中著名的智慧人物。
4、《颜氏家训》作者:颜之推(531-591),祖籍琅琊临沂,先世随东晋渡江。
他经历南北两朝,洞悉南学北学的短长。
5、《诫皇属》作者:唐太宗李世民(598-649),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时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
6、《包拯家训》作者:包拯(999-1062),北宋名臣,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有“包公”“包青天”之美誉。
7、《诲学说》作者:欧阳修(1007-107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8、《袁氏世范》作者:袁采,生年不详,卒于1195年,1163年进士,后官至监登闻鼓院,类似负责信访接待,
为官刚正。
9、《朱子家训》作者:朱柏庐(1627—1698),明末清初江苏昆山县人。
著名理学家、教育家。
10、《弟子规》作者:李毓秀(1647-1729),字子潜,号采三。
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
11、《家诫要言》孤寡极可念者,须勉力周恤。
11、《增广贤文》处富贵地,要矜怜贫贱的痛痒。
12、《增广贤文》宁可人负我,切莫我负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诸葛亮、包拯、纪晓岚……八大经典家训!
人必有家,家必有训。
中国人的家训智慧,自古及今,源远流长。
1.孔子“训子鲤”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
一日,孔子站在庭院中,他的儿子孔鲤低着头,很快地走过去。
孔子拦住他问:“学诗了吗?”孔鲤答:“没有”。
孔子说:“没学诗你怎么说话?”孔鲤便
回去学习诗文。
第二日,孔鲤又碰上了站在庭院内的孔子。
孔子问:“学礼了么?”孔鲤答:“没有。
”孔子说:“不学礼你怎么做人。
”于是孔鲤回去习
礼了。
这个故事叫做“过庭训”,后来古人将父亲训斥儿子称为“过庭训”。
2.司马谈“命子迁”
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司马谈认为自孔子过世后的四百多年间,诸侯兼并、史记断绝,当今海内统一,有许多明主贤君、忠臣义士等的事迹。
然而作为一名太史令不能尽到写作的职责,内心十分不安,因此临终时边哭边嘱咐儿子司马迁,希望他能子承父业,
不要忘记撰写史书。
司马迁不负父命,最终写出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
之离骚”的《史记》。
3.诸葛亮“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欲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慆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
这是诸葛亮在晚年时写给他八岁儿子的一封家书。
在这封家书中,诸葛亮要求儿子要勤学励志,从淡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下功夫。
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
文末又谆谆教诲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诸葛亮为了蜀汉之国事日夜操劳,无暇顾及儿子的教育问题,于是写下这封书信告诫儿子。
4.韩愈家训名言
1、有人问我尘世事,摆手摇头说不知。
2、须就近有道之士,早谢却无情之友。
3、退一步自然优雅,让三分何等清闲。
4、忍几句无忧自在,耐一时快乐神仙。
5、贫莫愁兮富莫夸,哪见贫长富久家。
6、宁可采深山之茶,摸去饮花街之酒。
7、大丈夫成家容易,七君子立志不难。
8、吃菜根淡中有味,守王法梦中不惊。
从这几句家训格言中,不难看出韩愈正直坦诚的个性,以及对待人生是一种因缘自适、随遇而安、达观的生活态度。
这也是他要告诫后代的。
5.陆游家训
后生才锐者,最易坏事。
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
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学,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
自此十许年,志趣自成。
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
吾此言,后生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
陆游非常注重对孩子的教育,为此他专门给子孙写了一段家训。
他告诉后代:孩子的品行应从娃娃抓起,有了好的道德操守,才是一个人格健全的人,才能真正服务社会;而教育孩子,要先成人,后成才。
陆游认为孩子的成长与环境是分不开的,因此要广交益友。
6.纪晓岚“四戒”“四宜”
四戒:
一戒晚起;二戒懒惰;
三戒奢侈华丽;四戒骄傲。
四宜:
一宜:勤奋读书;二宜:尊敬老师;
三宜:普爱众生;四宜:小心饮食。
纪晓岚还有一封《训大儿》的家信,受到后人的推崇。
在信中教育儿子要谨慎交友,三思后行。
懂得辨别君子与小人,要多交正直有用的人。
7.欧阳修《诲学说》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
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选自欧阳修《诲学说》
欧阳修劝戒子孙要努力学习,提升自身修养。
告诫后代:人都要经过雕琢磨砺才能有所作为,人的习性是最容易受外面物质环境影响的,若不能时刻磨炼自己,提升学识修养与品德内涵,就会舍君子而为小人了。
8.包拯家训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押字)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
包拯在家训中说道,子孙后代做官者中,若有贪污的人,都不能回老家,也不允许死后葬在祖坟上。
包拯的家训,不仅是他对后人的训诫,也是他一生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