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四大板块规划———大武汉的经济地理
武汉各行政区域板块划分
汉阳(19个板块,本P5个)
X088道
汉江
汉江
蔡甸老城
武汉绕城高速
中法新城
汉蔡高速
四环线
五贤路
四环线
武汉绕城高速
嵩阳大道
泛后官湖
常福
东风大道 枫树五路 武汉绕城高速
太子湖路
沌口
东荆河
太子湖 长江
小奓湖
军山大道
蔡甸老城:
北:汉江 西:X088道 南:汉蔡高速 东:武汉绕城高速
南:三环线,
东:三环线,
光谷新中心:
北:谷三路,
南:沪渝高速,
东:绕城高速,
江夏(五个板块)
三环线
武
咸
铁 路
文
化
大
道
汤逊湖
汤逊湖
庙山
金龙大街
腾讯大道
金龙大街
青
郑
高 速
纸坊
五里界
界兴路
藏龙岛
武汉绕城高速
文化大道:
北:三环线 南:金龙大街 西:武咸铁路 东:汤逊湖-腾讯大道
宝丰
北:建设大道 西:二环线 南:汉江 东:硚口路-解放大道 -青年路
汉正街
北:解放大道 西:硚口路 南:汉江 东:前进一路-民权路
常青
北:三环线 西:园博园东路 南:发展大道 东:姑嫂树路
CBD
北:发展大道 西:二环线 南:建设大道 东:青年路
菱角湖
北:发展大道 西:青年路 南:北湖西路长江日报路 东:香港路
新华
北:北湖西路长江日报路 西:青年路 南:解放大道 东:苗栗路
花桥
北:发展大道 西:香港路-苗栗 路 南:解放大道 东:武汉大道
武汉地理优势区位分析
武汉天文上风区位剖析一、农业区位要素剖析1.天然要素地形:由舆图判读出:地形为平原或三角洲,或阵势低平或地形平整坦荡数目:地广人稀地皮宽广,地皮房钱低天气:由舆图判读出:是×天气,(雨热同期、光热水组合好,日照富足、日夜温差大)水源:邻近水源(河道或冰川融水区),水源富足,浇灌方便泥土:是××泥土,泥土肥美深沉或泥土较肥美2.人文要素市场:该地域生齿浓厚或工矿业兴旺或都会较多,市场宽广(对商品农业影响大)交通:邻近河或湖,水陆(海陆)交通方便或河道交汇处,内河航运兴旺(对商品农业影响大)政策:国度政策的支撑(搀扶、鼓舞)科技:科技程度高或科技兴旺休息力:生齿浓厚,休息力丰厚,休息力薪水低产业根底:产业兴旺,产业根底丰富3.天然对农业的倒霉的区位要素洪涝、干旱、台风、春季高温、寒潮等气候灾祸;热量、光照、水源、泥土肥力等缺乏,酸碱度偏高【典例】⑴、西南成为我国商品粮基地的区位要素是:①平原广大,耕地连片,利于大规模机器化操纵;②泥土肥美,土层深沉(或有肥美的黑土);③温带季习尚候,光照富足,雨热同期;④山环水绕,浇灌水源富足。
⑤人少地多,地皮减产潜力大;⑥交通兴旺,铁路公路网浓厚;⑦中国生齿浩繁,对粮食需求量大,大陆市场宽广;⑧国度政策搀扶;⑨有辽中南重产业基地供应机器化设置装备摆设等。
⑵、秦淮一线以南水稻莳植业的区位要素:①亚寒带季习尚候,光热富足,降水丰沛(四川盆地水热富足);②河道浩繁,浇灌水源富足;③阵势低平,泥土肥美、深沉(长江中卑鄙有水稻土,四川盆地有紫色土);④交通方便,市场宽广;⑤生齿浓厚,休息力资本丰厚;⑥种植汗青长久,传统经历丰厚。
【考虑】两广丘陵的农业地区范例重要是哪一种?该地区开展此农业范例的区位上风有哪些?从地皮应用的潜力看,该地区能够开展什么?二、产业区位要素剖析1.天然要素质料:邻近某质料产地,质料富足──质料指向型产业动力:邻近某动力产地(如煤、煤油、自然气、水能、风能…),动力富足──动力指向型地皮:地皮平整坦荡,利于建厂水源:邻近河道、湖泊或降水多,水源富足2.经济要素市场:生齿浓厚某人口麋集,市场宽广(对市场指向产业更显着)交通:临海或海港、临河湖或河道交汇处、临铁路高速公路或航空港,交通方便休息力:生齿浓厚,休息力资本丰厚──休息麋集型产业技能:科教兴旺或邻近初等院校或科研院所,休息力本质高──技能麋集型农业根底:邻近商品粮基地或农业产区,农业根底丰富或农业兴旺3.社会要素国度政策:国度政策的搀扶、鼓舞,国度政策变革(处理失业的工场设在不红利的区位;为减少经济差距停止的西部大开辟)国防平安:某期间国防需求小我私家举动(或偏好):如外洋华人、华裔的投资产业惯性:思索搬家用度或当局的影响或出于对本地经济的思索等4.情况要素风向:紧张净化大气的工场,应该在都会主导风向的上风口地带,大概在主导风向的垂直两侧选择厂址,季风区部署在本地最小风频的风向的下风地带水源:有废水排放的工场应规划在阔别水源地或阔别河道下游区;自来水厂规划在住民区的水源地下游或河道下游地域间隔住民区、农田的远近:占空中积小无净化的产业,规划在城区;用地范围较大、净化较轻的产业可规划在都会的边沿或近郊地域;紧张净化难以管理的大规模企业,宜规划在阔别郊区的近郊或郊野生态情况:产业规划应阔别生态情况软弱地域【典例】⑴、武汉开展钢铁产业的区位前提①距铁矿区近:有大冶铁矿;②动力富足:有葛州坝和三峡的水电,距华北动力基地也不远;③水源充分:有长江和汉江;④阵势平整;⑤产业根底好;⑥水陆交通兴旺:有长江及汉江水运,京广线直通南北,高速公路七通八达;⑦天文区位良好:中部经济区的中间,地区协作前提好,市场十分宽广;⑧科技文明较兴旺,休息者本质较高。
【城市生活指南走进江城】武汉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分
武汉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分武汉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夏季酷热、冬季寒冷的特点。
一般年均气温15.8℃-17.5℃,一年中,1月平均气温最低,0.4℃;7、8月平均气温最高,28.7℃。
夏季极长达135天,因武汉地处北纬30度,夏季正午太阳高度可达38°,又地处内陆、距海洋远,地形如盆地故集热容易散热难,河湖多故夜晚水汽多,加上城市热岛效应和伏旱时副高控制,十分闷热,是中国四大火炉之一,夏天普遍高于37℃,极端最高气温44.5℃。
初夏梅雨季节雨量集中,年降水量为1100毫米。
武汉活动积温为"5150℃,年无霜期240天,年日照总时数2000小时。
武汉地形以平原为主,中部散列东西向残丘。
沿着梅子山、龟山、蛇山、洪山、小洪山、珞珈山、喻家山一带,连同辐射到两翼的马房山、桂子山、伏虎山、凤凰山等构成了武汉地形上的龙脉,武汉的绝大部分重要机构分布于该龙脉两侧,这条龙脉的头是喻家山,腰部是洪山,尾部则是月湖旁的梅子山。
平坦平原(39.25%)位于武汉市长江、汉江两岸以及湖泊周围。
是棉花和蔬菜产区。
垄岗平原(42.56%)位于各湖泊周边和丘陵向平原的过渡带,盛产水稻和鱼。
丘陵(12.32%)分为三列,均被林木覆盖:北列分布在新洲区、黄陂区北部;中列横穿城区;南列分布在蔡甸区、江夏区北部。
低山(5.85%)主要分布在黄陂区和新洲区东北部,海拔在200米~500米以上。
黄陂区和孝感市交界的双尖峰,海拔873米,是武汉最高点。
地质灾害:可考记录中,武汉发生大于3级的地震31次,未发生过大于5级的地震,曾遭受28次域外中强地震的袭击。
1996年,武汉被国务院列为13座国家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城市之一。
武汉拥有长江和汉江、东荆河、滠水河、界河、府河、朱家河、沙河、倒水河和举水河等长江支流。
以城区为中心,以长江为主构成了庞大水网,保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长江由汉南区进入武汉市,自西南向东北流,到天兴洲又折向东南,在左岭附近又折向东北,在新洲区大埠出境,流程150.5公里。
15张地形图,快速了解湖北省武汉市辖的13个区
15张地形图,快速了解湖北省武汉市辖的13个区武汉,别名江城、东方芝加哥,位于湖北省东部,于1949年由武昌、汉口和汉阳合置武汉市,取三地首字而得名。
武汉市是湖北省的省会城市,全省的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是我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素有“九省通衢”的称号。
武汉市的市树是水杉,市花是梅花。
全市共有国家A级以上旅游景区47处,其中5A级景区3处,4A级景区21处。
武汉市境地形种类多样,低山、丘陵、垄岗和平原兼具,全市总面积约848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1121万(2019年末),户籍人口约906万(2019年末),市辖13个区,分别是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东西湖区和汉南区。
江岸区,位于武汉市城区中部,因地处长江岸边而得名。
江岸区是武汉市政机关所在地,全区总面积约64平方公里,户籍口约76万(2018年末)。
境内国家A级景区主要有武汉科技馆、汉口历史文化风貌区和武汉市规划展示馆等。
江汉区,地处武汉市城区中部,因江水(长江)和汉水在此交汇而得名。
全区总面积约33平方公里,户籍人口约51万(2018年末)。
境内风景名胜主要有武汉市博物馆、江汉关博物馆、铜人巷和龙王庙等。
硚口区,地处武汉市城区西部,清代在开凿汉口城护城河时,在河上建了两座石桥,称为大、小硚口,因而得名。
全区总面积约4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约53万(2018年末)。
汉阳区,地处武汉市西南部,隋朝时因位于汉水之北而得名。
全区总面积约108平方公里,户籍人口约68万(2018年末)。
境内国家A级景区主要有高龙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园、晴川阁、中华奇石馆、古琴台景区、黄鹤楼酒文化博览园和葉開泰中医药文化园等。
武昌区,地处武汉市东南部,是湖北省政机关所在地,三国时期,吴帝孙权取“以武而昌”之意,改当时的鄂为武昌。
全区总面积约81平方公里,户籍人口约110万(2018年末)。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本规划是武汉市第7轮总体规划,上一轮是1996-2020。
由市规划院完成,2004年就开始编制了,这个版本也不算是最终版本,毕竟发展形势太快,比如轨道交通又重新修编了。
最终版本应由市人大通过,再报国务院通过。
文中的黑体字是强制性规划。
总则一、编制背景1.《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以来,对武汉市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主要发展目标已提前实现。
为落实新时期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引导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建设部批准,武汉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了《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二、规划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2.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国际国内制造业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区域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战略机遇,全面落实“五个统筹”和湖北省委省政府关于武汉城市发展的总体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城乡统筹,建设最适宜创业和居住的城市。
3.总体规划本着延续历史,面向未来,立足武汉城市发展的新形势、新格局和新挑战,突出按照“战略性、科学性、协调性、法制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原则,确定规划的主要任务是:(1)突出城市发展重点和方向,拉开城市空间发展框架,调整优化主城区空间布局,建立开放式城市空间结构体系。
(2)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积极促进工业化发展,提高城市综合实力。
(3)培育和提升金融商贸、科教文化、交通物流和通信信息产业功能,形成系统完整、特色突出、集聚力强、辐射面广的现代服务功能体系,增强中心城市多元化服务能力。
中国区域经济布局 百度百科
中国区域经济布局百科名片中国区域经济布局根据新的发展观的要求,国家重新调整了区域发展的布局,目的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具体要求是: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有效发挥中部地区的综合优势,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改革发展,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鼓励有条件的东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逐步形成东、中、西部经济互联互动、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目录中国经济“四大板块”十六个国家重点建设地区5个核心经济圈带中国“八大经济圈”中国“十大城市群”中国其他6大城市群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规划(13个)各区域经济中国经济“四大板块”十六个国家重点建设地区5个核心经济圈带中国“八大经济圈”中国“十大城市群”中国其他6大城市群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规划(13个)各区域经济•其他旧版参考资料展开编辑本段中国经济“四大板块”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
编辑本段十六个国家重点建设地区1、辽宁中南地区。
重点发展钢铁工业和门类齐全的重型机电设备制造业等。
2、京津唐地区。
加强机械电子工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3、山东半岛。
重点开发石油和海洋资源,加快石油化工和海洋产业的发展。
4、长江三角洲地区。
加快机械电子工业、石油化工、汽车三角洲地区。
加快机械电子工业、石油化工、汽车等支柱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5、闽南三角洲地区。
以发展劳动资金密集型产业为主。
6、珠江三角洲地区。
在目前接纳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升级。
7 、海南、北部湾沿海地区。
具有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和一定的资源优势。
8 、红水河电力和有色金属基地。
本区域可建成全国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
9 、哈尔滨—长春地区。
本区主要抓好石化、汽车、机电工业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1 0 、以山西为中心的能源基地。
重点开发煤、铝等资源,也是东部耗能产业的良好接纳地。
1 1 、长江干流中上游沿岸地区。
本区水陆交通方便,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发展水电、钢铁、有色金属、磷和盐化工业。
武汉的城市规划有什么特点
武汉的城市规划有什么特点武汉,作为中国中部地区的重要城市,其城市规划具有一系列显著特点。
首先,武汉的城市规划充分考虑了其独特的地理格局。
武汉地处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与汉江交汇于此,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鼎立的地理格局。
这种天然的地理分隔,在城市规划中被巧妙利用,发展出了各具特色又相互融合的功能分区。
武昌以教育、文化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汉口侧重于商业和金融,汉阳则着重发展工业。
这种基于地理特点的功能分区,使得城市的发展更加有序高效,避免了功能的过度集中和混乱。
其次,交通规划在武汉的城市规划中占据重要地位。
武汉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为了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城市规划者们构建了一个庞大而便捷的交通网络。
市内,地铁线路纵横交错,不断延伸扩展,极大地缓解了地面交通压力,提高了市民的出行效率。
同时,公交系统也在不断优化,线路覆盖广泛,为不同区域的居民提供了便利。
在对外交通方面,武汉拥有多个火车站,其中武汉站、汉口站和武昌站分工明确,承接来自不同方向的旅客。
此外,天河国际机场的扩建和航线的增加,进一步加强了武汉与国内外城市的联系。
完善的交通规划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增强了城市的辐射能力和吸引力。
再者,武汉在城市规划中注重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武汉拥有众多湖泊和河流,例如东湖、汤逊湖等。
规划者们重视对这些水域的保护和治理,划定了湖泊保护红线,禁止非法填湖和侵占水域。
同时,围绕湖泊建设了公园和绿道,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也提升了城市的生态品质。
在城市建设中,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和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通过合理规划城市的风道和绿地系统,改善城市的气候和空气质量。
另外,文化传承与保护也是武汉城市规划的一大特色。
武汉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如黄鹤楼、古琴台等。
在城市规划中,对这些历史文化遗迹进行了妥善的保护和修复,使其成为城市的文化名片。
同时,在新的城市建设中,融入了楚文化等本地特色元素,营造出独特的城市文化氛围。
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及趋势分析1 武汉市概况武汉位于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与汉水交汇处。
面积8488平方公里,市区被长江、汉水分隔成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现辖13个区和3个国家级开发区,全市总人口831万人(湖北省总人口为6016万人),其中,7个中心城区人口为481万人。
武汉地处长江中游,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是中国铁路、公路主枢纽之一,武汉天河机场是华中地区最大的航空港。
武汉是我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是华中地区的科技文化教育中心同时,武汉也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流通中心和货物集散地,商品可辐射周边五省近4亿人口。
2 武汉市2008年土地利用现状2008年,武汉市农用地面积为556733.21 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65.1%,建设用地面积为148273.71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7.3%,其他用地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7.6%。
土地垦殖率39.58%土地利用率98.16%土地农业利用率65.12%土地建设利用率17.32%3 武汉市历年土地利用情况(1996-2008年)年份建设用地总量农用地总量未利用地总量耕地面积1996 113464.17 591462.32 149982.34 403051.221997 114140.05 590952.21 149816.57 402536.011998 114955.21 590124.96 149828.66 401667.831999 117063.84 588126.99 149718.00 398755.372000 118539.08 586676.56 149693.19 396514.902001 120816.14 585279.87 148812.82 394956.382002 124842.45 581638.88 148427.50 389157.752003 127254.17 580168.74 147485.91 377558.752004 131449.97 577276.93 146181.93 373569.072005 139699.40 564608.53 150600.89 345119.352006 144541.08 560248.73 150119.01 340654.172007 148273.71 556733.21 149901.91 338344.27(表一)(图一) (图二)(图三) (图四)从图一中看出,在建设用地方面,从1996~2001年期间,建设用地的增加比较平缓稳定;在2002~2005年之间有个较大幅度的变化;2005年之后建设用地的变化基本趋于平缓。
(word完整版)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附有高清大图)
(word完整版)武汉市⼟地利⽤总体规划(附有⾼清⼤图)武汉市⼟地利⽤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12-12-12 来源:市局前⾔⼟地是⼈类⽣存和发展的基础。
基于我国⼈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必须贯彻落实"⼗分珍惜、合理利⽤⼟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地制度,统筹⼟地资源的开发、利⽤和保护,提⾼⼟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
根据《湖北省⼟地利⽤总体规划(2006~2020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武汉市⼟地利⽤总体规划⼤纲(2005~2020年)》,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武汉市⼟地利⽤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于武汉市⼟地资源供需状况和未来15年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确定全市2006~2020年⼟地利⽤主要⽬标和控制指标,统筹安排各类各业各地区⽤地,优化⼟地利⽤空间布局,明确耕地和基本农⽥保护、建设⽤地节约集约利⽤、⼟地利⽤⽣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中⼼城区⼟地利⽤的管控要求,布局和安排⼟地整治⼯程和重点建设项⽬,提出统筹区域⼟地利⽤的调控政策和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规划》以2005年为基期年,2006~2020年为规划期,2010年为近期⽬标年,2020年为远期⽬标年。
《规划》是指导全市⼟地利⽤和管理的纲领性⽂件,是落实⼟地宏观调控和⼟地⽤途管制、规划城乡建设和统筹各项⼟地利⽤活动的重要依据。
第⼀章总则⼀、指导思想和原则(⼀)指导思想以邓⼩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国家加快中西部发展和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下简称"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的战略机遇,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地的根本指导⽅针,统筹区域、城乡、近远期的⽤地需求,协调保障发展、保护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关系,为加快建设中部地区龙头城市和⽣态宜居滨江城市提供⽤地保障。
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
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一、武汉城市圈空间发展现状及态势武汉城市圈国土面积约5.80万平方公里。
据统计2007 年常住人口2987.65万人,占全省的52.5%,统计口径城镇人口1399.17万人,城镇化水平46.8%,按照建设部《城市人口规模预测规程》测算,城镇化水平56.6%。
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一般占全省60%左右,是湖北经济和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
综合分析表明,武汉城市圈空间发展特征鲜明,基础优势较为突出。
一是武汉城市圈土地类型多样,地域分异明显, 呈“一分山、两分水、三分丘陵、四分平原”的基本格局。
二是水资源优势突出,土地资源相对丰富,生态、人文资源较具特色。
三是交通区位优越,产业基础较好。
四是城镇布局与经济格局的圈层特征显著,沿长江、汉江以及京珠、沪蓉高速等轴线拓展趋势明显,其中沿沪蓉髙速公路和长江的城镇产业发展轴具有相当的发展优势与潜力。
同时,武汉城市圈整体发户不足的特征也十分显著,面临的挑战也十分突出。
一是总体经济发展处于雏形阶段,城镇密度偏低。
二是城市体系不够完善,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逐渐拉大,城乡二元结构仍然明显。
三是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空间布局具有明显的趋同特征,产业集群发展滞后。
四是发展模式粗放,武汉处围城镇发展动力不足。
五是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自然生态保护有待加强。
二、规划理念与发展目标1、空间规划理念“两型”社会建设赋予了武汉城市圈前所未有的艰苦使用命,其本质是要求武汉城市圈在全国率先走出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要素集聚能力强、产业布局和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型城市化和工业化道路。
空间是区域发展的载体, 因此,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需要贯彻全新的理念,在空间统筹领域大胆突破和创新,构建新型的空间格局,探索形成有利于“两型社会”建设的空间机制。
本次规划突出“两型”社会发展导向,着重体现四大空间发展理念。
即,强调区域一体化的空间整合理念,加强对各类空间要素的统筹,处理好发挥武汉中心城市作用和促进周边城市加快发展的关系,着力提升区域整体功能;突出绿色工业化的空间集聚理念,以发展多层次循环经济空间为切入点,引导工业相对集聚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空间配置的优化提升,实现产业与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的空间协调;贯彻健康城镇化的空间品质理念,发挥武汉城市圈后发优势, 注重城乡建设标准的科学性、空间的集约性、规划的合理性, 坚持环境优先,建设高品质的城乡生产生活空间;坚持生态现代化的空间管制理念,以生态保护为基础,推行科学的分区发展和空间管制,实现资源保护与发展保障的有机结合。
武汉行政区划图
武汉行政区划图汉口1、江岸区:北起张公堤-姑嫂树路-发展大道-三眼桥路-建设大道-新华路-江汉北路-江汉路-长江-汉北河-谌家矶北-朱家河-府河-金银潭-张公堤2、江汉区:北起张公堤-张公子堤-常腾路-发展大道-汉西路-建设大道-航空路-利济北路-京汉大道-民意四路-满春街-友谊南路-长江-江汉路-江汉北路-新华路-建设大道-三眼桥路-发展大道-姑嫂树路-张公堤3.硚口区:东北起张公堤-张公子堤-常腾路-发展大道-汉西路-建设大道-航空路-利济北路-京汉大道-民意四路-满春街-友谊南路-汉江-张公西堤-张毕湖-张公堤汉阳1,汉阳区:西起知音湖-后官湖-三角湖-升官渡-北太子湖-南太子湖-长江-汉江-知音湖2、武汉经济开发区:北起三角湖-升官渡-北太子湖-南太子湖-长江-大军山-莲官湖-京珠高速-后官湖-三角湖武昌1、青山区:西南起罗家港-友谊大道-青王路-武东火车站-武钢-青山北湖-武钢工业港-长江-罗家港2、武昌区:东北起罗家港-友谊大道-徐东大街-东湖路-东湖南路-卓刀泉北路-八一路-石牌岭路-雄楚大道-南湖花园-江民路-长江-罗家港3、洪山区:(1)南片:东起卓刀泉南路-卓刀泉北路-八一路-石牌岭路-雄楚大街-南湖花园南-江民路-长江-野湖-青菱湖-黄家湖-汤逊湖-南湖-卓刀泉南路(2)北片:西南起徐东大街-友谊大道-青王路-武家湖北-徐东大街4、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西起卓刀泉北路-卓刀泉南路-南湖-汤逊湖-流芳街北-九峰乡-马鞍山森林公园南-喻家山北路-南望山南-东湖南-卓刀泉北路新城区1.黄陂区:西南起白水湖-府河-汉北河-长江-武湖-仓埠街西-黄冈市-孝感市-白水湖2、东西湖区:东北起金银潭西-张公堤北-张毕湖-南北大道-张公西堤-汉江-孝感市-白水湖-府河-金银潭西3、蔡甸区:东起知音湖-后官湖-京珠高速公路-莲官湖-东荆河-仙桃市-汉江-知音湖4、汉南区:北起京珠高速公路-莲官湖-大军山南-长江-仙桃市-东荆河-京珠高速公路5、新洲区:西起武湖东-长江-黄冈市-仓埠街-武湖东6、江夏区:北起汤逊湖-流芳街-严东湖南-鄂州市-咸宁市-长江-野湖-青菱湖-黄家湖-汤逊湖武汉四环:内环:汉口:黄浦大街——解放大道——武胜路——江汉桥——汉阳:鹦鹉大道——大桥路——武汉长江大桥——武昌:彭刘杨路——阅马场——武珞路——中南路——中北路——徐东大街——长江二桥——汉口:黄浦大街。
武汉在哪里经度,纬度基础知识点归纳
武汉坐标(Wuhan Coordinates)武汉是我国湖北省的省会城市,也是我国中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经济中心。
了解武汉的经度和纬度对于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的理解都很有帮助。
下面让我们来探讨一下武汉的具体坐标。
1. 经度和纬度的基础概念经度和纬度是地理坐标系统中最基本的概念,用来确定地球表面上任意点的位置。
经度是指地球表面上从北极到南极延伸的线(子午线)上某个点与本初子午线的角度,是东西方向位置的度量,也被称为东经和西经。
而纬度是指地球表面上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用来度量某一点距离赤道的远近,也被称为北纬和南纬。
2. 武汉的经度和纬度武汉地处我国中部,横跨长江与汉江之间,是一个著名的重要城市。
其具体的经度和纬度分别为114.305392度东经和30.593098度北纬。
这表明武汉位于东经114.305392度,北纬30.593098度的位置上。
3. 关于武汉经度、纬度的地理信息武汉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气候特点。
纬度较低使得武汉地区夏季炎热湿润,冬季寒冷湿润,春秋变化较快。
而经度的位置则决定了武汉地处长江经济带核心位置,有利于水陆交通和经济发展。
武汉地处长江中游,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和自然风光。
4. 个人观点和总结通过了解武汉的经度和纬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座城市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以及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这也让我们认识到地理位置对一个城市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涉及气候、经济、资源等多个方面。
希望通过阅读本文,您对武汉的地理位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以上文章内容的阐述,你可以对武汉的经度、纬度等基础知识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你对这一主题有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
武汉,作为我国湖北省的省会城市,也是我国中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经济中心。
其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在长江经济带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决定了其独特的气候特点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下武汉的经度和纬度所带来的地理信息。
武汉位于东经114.305392度,北纬30.593098度的位置上。
从武汉的形成发展看武汉在区域格局中的城市定位
从武汉的形成发展看武汉在区域格局中的城市定位从经济角度看,城市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的必然结果,城市在区域经济格局中的定位,是由其在发展过程中与经济腹地的互动中形成和发展的。
因此,考察一个城市的缘起及发展。
是确定城市区域格局定位的一个重要方面。
纵观武汉的发展,新中国建立之前,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一是明代中期以来,随着江汉平原的大规模开发而缘起,成为江汉平原的经济中心;二是汉口开埠,成为长江中游地区的经济中心;三是张之洞督鄂,成为全国经济格局中最重要的交通枢纽。
一、江汉平原开发:汉口的缘起与江汉平原经济中心的形成说起武汉,人们往往谈到3500年前的盘龙城,从现代经济的角度看,盘龙城与今日之武汉已没有什么关系。
现代武汉是以汉口的码头贸易为先导形成的,其真正形成是在明代以降。
明清时期江汉平原的大规模开发,促进了汉口的缘起。
汉口的发展又促进了江汉平原的进一步开发,汉口成为江汉平原的经济中心。
1明清时期江汉平原的大规模开发明代之前,江汉平原地区大部分为季节性洪泛区,人烟稀少,经济发展落后。
明代之初,由于战争影响,全国人口锐减,经济凋敞,主要人口集中于江南一带。
明王朝为了缓解江南地区人多地少,而其它地区地广人稀的矛盾,发展农耕,与民休养生息,采取了鼓励“狭乡”向“宽乡”迁徒的政策。
政府提供路费、生产生活资料,鼓励移民到“宽乡”开垦,开垦之田地为“己业”,并免除三年赋税。
在明王朝政策的引领下,长江中游的平原湖区由于土地肥沃。
易于开垦,耕种条件优越成为迁徒开垦的首选,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垸田围垦大兴。
同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抵御洪水的能力也大大提高。
尤其是明代中期长江大堤形成以来,江汉平原更是出现了围垦的高潮。
清代初年,清王朝为尽快恢复经济,继承了明代鼓励迁徒开垦的政策,湖广填四川、江西填湖广,再一次引发了江汉平原的大规模开发。
明代万历年间,江汉平原人口75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0人,到清嘉庆年间,江汉平原人口猛增到1058万人,增长了13.5倍,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285人。
武汉城市功能与定位
关 键 词 : 汉 市 城 市 定位 城 市功 能 武 中 图 分 类号 : 0 文 献标 识 码 : F 7 2 A
文章编号 : 0 — 9 420 )7 2 8 0 1 4 4 1 ( 90 — 6 — 2 0 0 2 0世纪 8 0年代 , 中国进入 了改革开放新 的发展期 , 同全国一样 , 武 汉的经济也获得 了新 的发展活 力。但 是, 在整个 8 O年代 , 由于 国家的经 济政策与投资重点逐 步向东部沿海地 区倾斜 , 9 到 O年代初 , 国家基建投 资的5. 01 %放在东部 , 中部地 区只 占 2 .%, 而 66 作为 中部地 区最 大经济 中心 的武汉 , 因为缺 少国家投 资的拉动 , 而陷于近几 t年来 经济发展少 有 的困难 和不景气 时期 , 经济增长处于相对低 , 的状态 , 奋 武汉 在中 国经 济 中的战略地位也明显减弱 。 进入 9 年代以后 , O 由于 国家在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进行了调整 , 即 在继续 开放开发东部沿海地区经济 的同时 ,进一步开放 开发 中西部地 区, 国家投资重点向 中西部转移。 以上海浦东地区开发 、 工程建 设为 三峡 契机 的长江流域经济带的开发 , 得处 于长江 中游地带 的武汉在国家经 使 济发展 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又重新凸 现出来 , 汉作 为中国重要工业基地 武 和中心 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 , 一些新的主导 产业 和高新技术产业开 始 在武汉形 成, 而且 , 由于 国家批准武汉为对外贸易 口岸 , 武汉作 为中国内 陆地区贸易中心 和转 口码头的地位和作用也得到增强。 武 汉 经 济 地 理 概 况 武汉位于 中国现代经济版图的几何中心 , 离北京 、 距 上海 、 广州I 大 - 经济中心各 10 0 0公里 。 国家最近提 出了武汉 8 1 + 城市阐实验区规划 , 说 明武汉在政府心 目中还是具备相 当重要的地位。 武汉应 明确定位为华中 地区的科教文化中心 、 物流商 贸中心 及现代制造业 中心 , 经济地位 在国 内处北京 、 上海 、 广州之后 , 与天津相 当。武 昌、 口、 汉 汉阳三 地围绕不同 三 的方向侧重发展 ,O年 内武汉 可建设 成常任人 口 10 l 50万 、 D I万亿的 GP 中部大都市。 以下将对武汉市所处的经济地理 环境 以及 战略规划做一下 概述 。 武 昌: 武汉现有 2 O多所大学 . 大部分校区都位于武昌 , 口、 阳也 汉 汉 有几家 : 武汉大学 、 中科技大学 、 华 华中农业大学 、 华巾师 范大学 、 中南财 经政法大学 、 中国地质大学 、 武汉理J 大学 、 湖北大学等综合性大学要保 持 和进 入全 固一流行列 , 武汉化 学院 、 中南民族学院 、 汉音乐学院 、 武 武汉体育学院 、 湖北美术学院等院校的 目 是成 为本专 业国内一流 , 、 标 海 陆、 空部队院校 、 湖北商学院 、二 : 学院 、 1 武汉科技大学 、 武汉汽车工 业学 院 ( 还有些漏的 )等院校要 找准定位.不求 大,但求专 。大学并非一定求
武汉地理介绍
武汉地理介绍武汉位于中国湖北省中部,是湖北省的省会城市,也是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本文将从武汉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地形地貌以及著名的九省通衢等方面来介绍武汉的地理情况。
一、地理位置武汉位于长江中游地区,地理坐标纬度为30°22′N,经度为114°17′E。
三面环水,北依长江,东临汉水,与江西、安徽接壤,濒临鄂西山地。
其区位优势使得武汉成为了交通枢纽和重要的中转站,不仅连接着华中地区各省市,也与全国各大城市相连。
二、气候特点武汉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气温高达30摄氏度以上,冬季气温可下降至0摄氏度以下,昼夜温差较大。
武汉年降水量较多,主要集中在夏季,而春、秋季相对较旱。
三、地形地貌武汉地势较为平坦,以长江为界,分为三镇。
武昌位于长江南岸,是武汉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汉阳位于长江北岸,是武汉人口最为密集的区域,工业发达。
汉口位于长江两岸,是武汉最繁华的商业中心。
此外,武汉还有诸多湖泊,如东湖、西湖等,丰富了城市的自然景观。
四、九省通衢武汉地处三省交界,与湖南、江西、安徽等八个省份毗邻,因此被称之为“九省通衢”。
这使得武汉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成为了中部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
九省通衢也使得武汉成为了一座充满活力和机遇的城市。
总结:就地理位置而言,武汉位于中国湖北省中部,三面环水,地理优势明显。
气候上,武汉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地形地貌上,武汉地势平坦,长江、汉江等水系贯穿其中,城市风景秀丽。
九省通衢的地理特点使得武汉在多个领域具备了独特的优势,成为中部地区重要的城市之一。
武汉情况介绍
武汉情况介绍1. 地理位置、交通武汉位于江汉平原东部,坐落在长江和汉水的交汇处,两条江成丁字形,将武汉一分为三,从而形成了俗称的“武汉三镇”格局,即汉口、汉阳、武昌。
这三镇各有特色,武昌是以文化科教为主,汉口以商业为主、汉阳则是政府重点的开发区。
现在的武汉按城区布局,分为:中心城区(市区)(包括: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洪山区、青山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东湖风景名胜区)和远城区(郊区)(包括东西湖区、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汉南区)。
文思武汉分公司地处东湖新技术开发区。
武汉地质结构以新华夏构造体系为主,地质板块构造稳定,发生地震的几率比较小,历史上记载的地震等级均不超过6级。
水灾曾经是武汉严重的自然灾害,但由于三峡大坝修好后,没有再发生重大水灾险情了。
在我国经济地理圈层中,武汉处于优越的中心位置,与邻省的长沙、郑州、洛阳、南昌、九江等大中城市相距600公里左右,与京、津、沪、穗、渝、西安等特大城市均相距在1200公里左右,交通是全国最便利的城市之一,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运输都十分发达,其中我国东、南、西、北4个方向的高速铁路将在武汉交汇,形成武汉到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成渝等重要经济区域的3—5小时交通圈。
市内交通正在高速的发展中,已建成和在建的过长江的通道共计9条,远期规划要达到13至15条过长江通道,过汉江通道达到7条。
涵盖全市的城市轨道交通也正建设中,其中轻轨汉口段已通车,地铁规划明年也可以有部分通车,公交车可以到包括远城区在内的各个地方,为适应私车发展,目前全市范围内的道路建设也在紧逻密鼓地开展。
近期将会基本形成以轨道交通、城市环线、快速放射线、过江通道为骨架,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为基础的城市道路网,路网平均运行车速接近30公里/小时,其中环线车速可达到60公里/小时。
届时,二环以内点到点车行时间基本将不超过30分钟。
2.政府扶持相关规定应该说武汉市有很多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政策,市政府在1998年就出台了相关政策,各区也在此基础上制订了自己的政策,包括提供免费或低价办公场所、就业补助、项目扶持、税务减免等各方面,其中对外包公司非常看重。
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的困局与思索PPT课件
三.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分析
根据分析数据可 以得出结论: (1)明显存在 着第一产业比重 较高,第二产业 比重较低,即:农 业比重过大,工 业比重过低的现 象。 (2)武汉城市 圈正处于工业化 初期阶段。
第11页/共14页
3.2产内部结构不合理:
A.第一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种植业比重偏高。 B.第二产业,仍以传统制造业占主导地位,其发展受工业化和城市化滞后 的瓶颈制约; C.第三产业构成中的新兴服务业,包括金融、保险、信息咨询、法律服务、 旅游服务等所占比重低。
第9页/共14页
2.2改善武汉城市圈区域经济结构的建 议
武汉城市圈协调发展,一方 面要求武汉更快更好发展, 充分发挥武汉的带动作用, 与此同时在省级层面上应该 更加重视武汉与周边8市的协 调发展,建立健全协调机制,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一 体化市场,引导产业分工合 作,逐步解决劳动力和生产 要素流动的制度障碍,促进 区域整体发展。
第2页/共14页
1.1武汉城市圈等级规模结构特征
很明显,按 照对二城市指数、 四城市指数及十 一城市指数进行 分析,武汉城市 圈呈典型的首位 城市分布。
根据上表所显示的排序以及数据,计算得出武汉城市圈二城 市指数为7.88,四城市指数3.23,十一城市指数2.70。市圈城市规模分级分析
第12页/共14页
主讲人: 小组成员:
第13页/共14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14页/共14页
一、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
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市为核心, 与周边的黄石、鄂州、孝感、黄冈、 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八个城 市通过加快经济一体化进程所形成 的区域经济格局,又称“1+8”城市 圈。
第1页/共14页
武汉地理
武汉地理武汉是湖北省的省会城市,也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它是华中地区最大的城市,位于中国腹地的中心,江汉平原东部,是长江和汉水的交汇处。
武汉市国土总面积8467平方千米,地理位置为东经113度41分——115度05分,北纬29度58分——31度22分。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上,武汉东西最大横距为134公里,南北最大纵距为155公里。
要是从地图上看的话,整个武汉市自西向东像一只翩翩起舞的彩蝶。
武汉市的地形以平原为主,丘陵为辅,总体属于江汉平原,大部分地区在海拔50米以下,黄陂和新洲北部属于中低丘陵地区,为大别山的绵延部分。
江汉平原湖泊众多,“有千湖之省,百湖之市”的说法,这些地方地势低平,近代冲积层就厚达30——50米,是非常好的农耕用地。
武汉地区的河流水系由北部丘陵向南发展,最后注入长江。
武汉交通在我国的经济地理圈层中,武汉市处于非常优越的中心位置,内与湖北省的荆州、宜昌、十堰、襄樊、孝感、黄石等城市相距300公里左右,中层与邻省的的长沙、郑州、洛阳、南昌、九江等中大城市相距600公里左右,外层与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重庆、西安等特大城市相距仅1200公里左右,可以这么说,如果以武汉为中心,画个半径1000公里左右的圆,那中国经济发达的地区就基本都在里面了。
因自古水路交通都发达,又与河南、陕西、四川、贵州、湖南、江西、江苏、安徽相邻,所以武汉市又号称“九省通衢”,去哪里都方便。
武汉行政区划武汉市自古被长江和最大的支流汉水穿越而过,天然的分成了武昌、汉阳和汉口三个基本部分,所以武汉又有“武汉三镇”的说法。
新中国成立后,武汉现在的行政划分为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等13个区,其中前7个为中心城区,后6个为郊区,北部的黄陂就是其中之一。
三镇历史汉阳一名的来历与汉水这条河密切相关。
古语“水北为阳,山南为阳”,古时汉阳在汉水之北,龟山之南,又因得日照多的地方也称“阳”,所以叫汉阳。
汉阳地区最早出现城市;武昌地区发展历史最长,发展了几千年,几乎承载了武汉所有的历史,其实武昌历史最丰富;汉口从明末1635年筑堤到清康熙年间,不过发展了几十年,可是汉口很快一举超越汉阳和武昌成为举国闻名的名镇,成为与朱仙镇、佛山镇和景德镇齐名的四大名镇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城市发展四大板块规划
——大武汉经济地理的四大板块
独立成市产城联动城城互动园园互补
“大光谷“、“大车都”、“大临空”、“大临港”四大板块规划初定。
从武汉地图上来看,恰好在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形成四个犄角。
新增产业及人口在哪里落地?基础设施建设如何与新城市格局配套?如果说武汉2049远景规划描绘了城市发展大纲,那么四大工业板块规划就是具体行动指南。
昨日,市长唐良智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原则通过了大光谷、大车都、大临港规划。
加上此前已通过的大临空规划,至此,我市四大板块规划已全部出炉。
按照“独立成市、产城联动、城城互动、园园互补”的总体要求,四大板块规划为武汉2019年达到3万亿工业总产值指明实现途径,也为今后10年、20年武汉发展格局明晰了路径。
大光谷板块将依托东湖高新区、江夏区、洪山区,未来重点辐射鄂州、咸宁部分区域。
重点发展光电子信息支柱产业、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及汽车、生物产业和环保节能产业等。
发展策略上将落实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生态建设一体化。
大车都板块涉及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阳区、蔡甸区、汉南区全域以及江夏区、洪山区部分区域,未来辐射仙桃—潜江、汉川—天门、洪湖。
将以整车生产为主导,以零配件为支撑,以电子电器、新兴产业等为补充,配套布局生产性服务设施、居住及生活性服务设施。
大临港板块主要涉及新洲区南部、化工区、黄陂区东南部、青山区东部以及洪山区、东湖高新区的局部区域。
将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开放开发,统筹安排港口、产业、新城、交通及公共设施、市政配套、生态环境等各类要素;通过跨江联动、区域协调,统筹配套生产和生活设施。
不走产城脱节、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四大板块规划同步制定了交通、市政设施、生态功能区建设计划,并明确了各自的新城中心,以防“摊大饼”。
行政体制方面,各板块不会再增设领导机构,采取现有行政区领导之间的协商制,争取在建设、招商、产业布局上协同发展。
“四大板块规划是遵循产业发展规律、拓展城市空间格局、提升城市综合实力、促进城市跨越发展的综合性规划和行动指南。
”唐良智强调,各区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以规划为蓝本,高度自觉、主动作为、扎实推进。
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要立刻展开,并纳入明年城建攻坚计划予以推进。
“光车空港”四大板块
大光谷
面积2316平方公里;2019年工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
重点产业和园区:重点发展光电子信息支柱产业、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及汽车、生物产业和环保节能产业等战略产业,优化提升高技术服务先导产业。
近期建设新能源环保产业园、光谷东湖综合保税区、光谷生物城、光谷未来科技城、光谷左岭产业园、花山软件新城、庙山开发区、大桥新区、青菱工业园、金口工业园等十大产业园。
交通体系:重点建设高新五路、光谷五路、高新二路、未来二路、未来三路、武金堤路、通用大道、凤杨大道、四环线等系统性主次干道,近期建设轨道交通2号线二期工程、轨道交通29号线、有轨电车示范线。
生态建设:近期建设大东湖郊野湿地公园、青菱运动休闲郊野公园等两大郊野公园。
大车都
面积1696平方公里;2019年工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
重点产业及园区:以整车生产为主导,以零配件为支撑,以电子电器、新兴产业等为补充。
近期建设金口、黄金口、常福、黄陵、纱帽等5大产业园。
交通体系:加快推进318快速化改造、轨道3号线、有轨电车6号线、武金堤路改造、通用大道、军山大道、通顺大道、有轨电车8号线、蔡黄大道、轨道交通4号线二期、轨道交通11号线西段等工程;进一步加快建设三环线快速化改造、四环线等环线工程,同步推进轨道交通6号线二期、有轨电车1号线和2号线。
生态建设:近期重点建设南太子湖公园、知音生态文化园、龙灵山郊野公园等三大郊野公园,建设面积30.69平方公里。
大临港
面积1275平方公里;2019年工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
重点产业及园区:以长江航运为带动,以港口物流区、集疏运体系为支撑的临港核心产业。
加快阳逻工业倍增示范园、青山工业倍增示范园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引进落户,策划启动大埠新材料产业园、清潭湖生态科技园等园区建设。
交通体系:重点推进江北大道、临港大道“十字”形区域骨干路网。
生态建设:依托武湖生态绿楔、涨渡湖生态绿楔,打造5大类8个郊野公园,人均公园绿地18.9平方米。
大临空面积1100平方公里;2019年工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
重点产业及园区:航空运输及物流、临空高科技产业、航空服务外包、总部经济为主导产业,规划布局航空企业总部区及天河产业园、机场北产业园、横店产业园、佳海产业园等5个园区。
交通体系:以天河机场为核心,加快推进汉孝城际铁路及轨道交通1、6、7、8、10、14等线路建设,完善各组团间干路网连接建设及四环线等6项重点工程。
生态建设:规划水域保护面积约131.9平方公里,依托两大生态绿楔,打造5大类15个郊野公园,人均公园绿地为18.9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