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历史考证:事实的确定

合集下载

第二节 历史认识的层次:事实判断、成因判断和价值判断

第二节 历史认识的层次:事实判断、成因判断和价值判断

第二节历史认识的层次:事实判断、成因判断和价值判断像其他学科的认识一样,历史认识也是由一个一个的判断构成的。

历史认识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可以称之为考实性认识,它是通过对史料的分析批判来历史事实的认识,也就是我们在第六章说的“确定事实”或弄清楚“是什么”那个层次上的认识;第二个层次可以称之为因果关系或规律性的认识,它是在已经确认的事实基础上对各个事实之间的相互关系或联系的认识,也就是我们在第六章说的“解释事实”或弄清楚“为什么”的认识。

第三个层次可以称之为评价性认识,它是在前两个层次的认识基础上对历史上出现的事件、人物、制度和过程等进行是非善恶或利弊得失的评价以借鉴于现实的认识。

与这三个层次的历史认识相对应,历史判断也相应地分为三个层次,即事实判断、成因判断和价值判断。

考察这三种历史判断各自的特点和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是本节的任务。

一,事实判断事实判断的目的在于求得历史事实之真相,为进行其它两个层次的判断打下坚实基础。

因此,事实判断是历史判断中最基础的判断。

离开了事实判断这个基础,其他各种历史判断都会成为无本之木。

郭沫若[链接文本素材库和图片:(郭沫若[1892~1978] ,中国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

四川乐山人。

1907年秋至1913年夏,先后在嘉定府中学、四川省高等分设中学堂、成都高等学校理科就学,曾多次带头参加反抗旧教育制度的学潮,并参加了四川保路运动。

1914年7月,考入日本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备班医科。

次年7月,升入冈山第六高等学校。

1918年8月,往福冈,升入九州帝国大学医科。

五四运动爆发后,和几位留日学生组织“夏社”,搜集日本各报章杂志有关列强侵略中国的言论和资料,投寄国内各学校、报馆,并撰写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政治宣传的文章。

1921年6月,与郁达夫等人建立著名文学团体“创造社”。

1923年3月,于九州帝国大学医科毕业,获医学士学位。

1924年5月,译完〔日〕河上肇《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一书,从此初步倾向马克思主义。

部编历史教科书深度开发: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辨析

部编历史教科书深度开发: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辨析
其次,“李鸿章是坏人”。这不是事实陈述, 而是有一个价值判断。价值判断往往以好坏、善恶、 美丑、进步与落后等为标准,涉及信念和价值观。 这种主观的评价会因为评价主体的改变而改变。在 课文“人物扫描”部分详细介绍了李鸿章的生平大 事,其中有“靠镇压天平天国和捻军起家。……对 外主持签订《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丧 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12] 在“相关史事”中介 绍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表述中有“轮船招商 局长期使用官款……1873 年至 1893 年,它获利白 银 600 多万两,但大都归入李鸿章等人的私囊”[13]。
“实证”属于科学的范围,是寻找支撑“判断” 的事实或史实。这是历史学习的核心任务之一, “实证”就是探寻客观事实,从理论上讲客观事 实必有真伪。因此,实证的过程实际上又回到了 事实判断的原点。比如,课文中有这样的观点:“洋 务运动……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 作用。”[6] 据此,有学生对李鸿章是否对抵制外国 资本入侵做出贡献展开了争论。这个建立在已有判 断基础之上的“判断”,很明显是一个事实问题的 争论。李鸿章事实上到底做了什么,成了平息争论 的关键。课文中相关史事部分对轮船招商局的表述 中有“……该局成立时只有 3 艘轮船,1877 年收购 美国旗昌轮船公司……”[7]。再加上课文相关史事 中还提到“轮船招商局长期使用官款……1873 年至 1893 年,它获利白银 600 多万两……”[8] 依据这两 个史实李鸿章毫无疑问是为“抵制外国资本入侵”
课文中的这些信息,大部分是事实陈述。也有价值 引导的部分存在。镇压农民起义、对外签订不平等 条约、中饱私囊,这些“事实”指向的是刽子手、 卖国贼、贪污犯。因此,很多师生自然做出了“李 鸿章是坏人”的价值判断。于是冲突出现了,另一 些学生提出,李鸿章在签署《马关条约》时遭刺杀, 在签署《辛丑条约》时据理力争,屈辱条约的签署 是因为清政府腐败无能,不能归咎于李鸿章。以李 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建树为依据,他是洋务派代表 人物之一,按照正常的情理,李鸿章应该是“好人”。 对李鸿章的判断陷入了自相矛盾与争论之中。从根 源上讲,这种判断的冲突是依据不同的事实标准, 混淆了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结果。此外,人性也 是复杂的,李鸿章的“好与坏”很难简单地定论。

史学引论期末复习整理

史学引论期末复习整理

《史学引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一、填空题(10空,20分)1、人们常常将“历史记录”和“历史本身”混为一谈,这并非意味着人们在故意犯错误。

2、“历史”一是指“实实在在发生过的往事”,二是指“对这种往事所做的记录、陈述和对这种往事真相的追究”。

前者可称为“实在的历史”,后者可称为“描述的历史”。

3、一般来说,对往事本身的研究,称为本体论,关于对往事的记录的研究,称为认识论。

4、对历史本身的关注和探索是历史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

5、决定论认为,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某种独立与人类主体之外的客观或主观的力量,起着支配性作用。

6、选择论认为,认识历史活动中的能动因素,社会是人的活动场所,历史是人主观选择的产物。

选择论充分肯定了人的自由意志作用。

7、决定论有多种类型和形式,根据决定因素的不同,可分为神意决定论、自然决定论、经济决定论、文化决定论和精神决定论等。

上述几种决定论都是一元决定论。

8、而“历史”与“科学”之间的关系所涉及的,其实是历史的“客观性”问题。

9、历史具有过去和现在双重指向,求真和致用也就成为历史价值的两个基本方面。

10、“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

”克罗齐认为,当代性并不是某一类历史的特征,而是全部历史的本质特征。

11、历史兼容了过去与现在,这种时间上的二重性导致了价值的二重性,即求真与致用。

12、历史考证的目的,是要通过考察和证明,以求的正确解释历史问题的史料依据或事实依据。

13、凡属史料或史事的整理、鉴别、审查、辨订等工作,以及偏重于这一路向的相关研究及其成果,都可归入历史考证的范畴。

14、专就历史考证而言,依据中国传统的考证意识,可分为文献考证与事实考证两大类。

15、西方学着习惯于将考证分为外考证与内考证两大类。

16、求真的三种类型:朴素求真观、科学求真观和相对求真观。

17、致用的三种类型:贵族本位的、国族本位和社会本位的致用观。

二、名词解释(4个,共20分)(1)实在的历史所谓“实在的历史”就是历史本身,亦即那种已经离我们而去、消失得无影无踪、但确实存在过且又不为后人的意图所左右的过去,“确有其人”、“确有其事”中的“人”与“事”。

专题01 史料实证-2021年高考历史复习核心素养重点突破

专题01  史料实证-2021年高考历史复习核心素养重点突破

2017年全国卷1
【2017年全国卷1】表2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 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2010年新课标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唐武德元年”可知李世民不是皇帝,故A项说法错 误,排除。《新唐书·高祖本纪》记载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 故可知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的说法错误,排除B。上述 四则史料都提到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故C项正确。只 有《新唐书·太宗本纪》提到太宗有疾,其他没有提到,孤证 不立,故D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史料的分类
二十四史 (注:不包括清史)
睡虎地秦简 1975年湖北云梦
牛郎织女的传说 (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以上史料属于上述分类的哪种分类?
(一)按史料价值又可以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材料两 大类:
1.第一手史料:原始资料。
即历史人物、事件、现象发生的那个时代留下来的材料, 特别是当事人和目击者提供的史料,直接反映了所研究对 象的情况。
学业质量水平要求
课标举例
课标举例
课标举例
02 史料与史料研习
史料的分类
史料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按表现形式,二是按史料 价值。
(一)按表现形式又可以分为四类: 1.文献资料:以文字形式记录的资料。 ①以纸张为载体的。如:官私史书、文书档案、传记谱牒、 文集日记、野史笔记,书籍、报刊、杂志、信件等。②以 电子媒介为载体的。如:电子邮件、BBS跟帖等。 2.实物史料:历史上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如:遗 迹、遗址、遗物、出土文物等。 3.口述资料:口头讲述并被记录下来的资料。如:神话传说、 史诗、俗谚、遗训,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记、座谈录等。 4.音像资料:是音像手段与历史资料的有机融合,反映历史 活动的声像记录。

历史历史事件考证

历史历史事件考证

历史历史事件考证历史事件考证历史是人类的记忆,记录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和人类文明的进程。

然而,历史并非完全可信,因为它往往是由人们主观地记录和解释的。

因此,历史事件的考证显得尤为重要。

历史事件考证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各种来源进行研究和分析,以确定其真实性和可靠性。

下面,我们将探讨历史事件考证的重要性以及一些方法和挑战。

首先,历史事件考证的重要性在于帮助我们了解真实的历史。

历史往往被用于政治宣传或塑造特定的历史形象。

通过考证历史事件,我们可以辨别出历史事件中的真实与虚构,从而更好地了解历史的本质。

例如,有关某个国家的历史事件可能被官方篡改,以符合当时的政治需要。

通过历史事件的考证,我们可以揭示真相,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其次,历史事件考证有助于纠正历史误解。

由于历史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很容易出现历史误解。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考证,我们可以发现并纠正这些误解。

例如,关于某位历史人物的评价可能是主观的或基于偏见,通过考证历史事件,我们可以重新评估这位历史人物的影响和贡献。

那么,如何进行历史事件的考证呢?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多方面的资料搜集来获取相关信息。

这些资料包括历史文献、考古发现、口述历史、地理环境等。

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和比对,我们可以得出更加准确的结论。

其次,我们可以借助科学技术的发展,如放射性碳测年、DNA分析等,来验证历史事件的时间和人物。

这些科学方法可以提供客观和准确的证据,有助于历史事件的考证。

然而,历史事件的考证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久远,很多相关资料已经丢失或损坏。

这使得历史事件的考证变得更加困难。

其次,历史事件的记录往往带有主观色彩,需要我们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和判断。

此外,历史事件的考证也需要跨学科的合作,涉及到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在进行历史事件考证时,我们应该保持客观和谨慎的态度。

我们需要对历史事件进行全面的研究和分析,以确保得出准确的结论。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时代背景,以避免将当时的价值观和标准强加于历史事件上。

史学概论-庞卓恒简化版

史学概论-庞卓恒简化版

第一章历史和历史学历史一词有三层基本含义:一是指过去发生的事件与过程,即客观历史本身;一是指有关过去的记录与研究,即历史著述,即是经过人脑的思考、加工而形成的主体化的历史;它还指一门学科,或一门专业。

第一节什么是历史一、历史与历史著述的区别和联系历史,广义说来,是指宇宙间万事万物发生、发展、灭亡的过程,它是一切事物固有的属性。

没有无历史的事物。

相对于广义的历史而言,人类社会的发生发展史即是狭义的历史。

通常意义上的历史学就是以这狭义的历史为研究对象的。

所谓历史著述,是指历史记录者、研究者、认识者通过对客观历史的记录、描述、研究而形成的历史书籍。

它是客观历史经过记录者、研究者的主体加工而形成的含有主体烙印的历史。

历史著述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历史记录属于初始层次,它是对历史事物、现象的记录,其基本特点即是侧重记人、记事、记物,而较少分析其因果关系或相互联系,史学著作则属于较高层次,它是历史认识者,研究者通过对历史事物,现象和过程的把握,借助于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对包括历史记录在内的各种史料进行鉴别、分析而达到的对历史事件或过程的相互联系或性质、特点等等的认识。

历史本身是活生生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而历史著述则是对这一过程的描述和反映。

前者是客观的,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向前运动发展着,而后者则是主观认识的产物,反映着人们对历史过程的看法。

所以,历史与历史著述有着本质的不同.两者之间存在着“被加工原形”与“加工产物”的关系。

任何历史著述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着客体历史本身,即使是经著述者本人故意歪曲了的历史著述,也在不同侧面,不同层次上折射着历史的真实。

历史著述是以客观历史本身为基础、为反映对象的,离开客观历史本身,历史著述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这就决定了历史著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与客观历史的真相相吻合。

但无沦如何,两者的吻合不可能达到绝对的一致。

这是由客观真理的绝对性与人的认识能力的相对有限性的矛盾决定的。

二、历史是人类社会经历过的客观存在的过程历史长河中的每一事物、现象都是历史的一分子,都是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

《游子吟》冯秉诚牧师

《游子吟》冯秉诚牧师

《游子吟》冯秉诚牧师第一章神存在的真实性一、神的普遍启示1.井然有序的宇宙;2.地球本身是设计的证明;3.奇妙的生物界二、灵性世界1.目睹鬼附身的经历;2.美国心脏科权威的书三、人类的道德律和崇拜神的自然倾向1.人类崇拜神的自然倾向;2.人类良心、道德律的一致四、神的特殊启示1.刘牧师信主和服事经历;2.许医生的得救见证;3.我个人的一点见证五、直接证据--神曾经访问过我们星球六、一些反思(本章参考书目)第二章《圣经》是神默示的一、《圣经》的作者和正典的形成二、《圣经》的教训三、《圣经》的历史性四、《圣经》手抄本的可靠性五、《圣经》的预言六、《圣经》的力量七、小结(本章参考书目)第三章谁是真神?一、佛教1.教主释迦牟尼;2.原始佛教;3.小乘佛教;4.大乘佛教二、回教1.回教创始人穆罕默德;2.回教的基本信仰三、基督教1.基督教的基本信仰;2.奇异的耶稣;3.耶稣的历史性四、耶稣是独一真神1.耶稣自己的宣告;2.耶稣的超然能力;3.亲友的认同;4.耶稣的复活和《圣经》预言的应验五、基督教和其他宗教六、辨别诸灵七、真神挑战假神八、基督徒和其他宗教信徒第四章耶稣基督复活的证据一、事件本身的证据1.尸体不见了;2.耶稣复活后的显现;3.门徒改变了二、历史考证1.当事人的见证;2.史学家的记载三、《圣经》预言的应验四、耶稣复活的历史印痕1.纪念主日;2.圣餐和洗礼;3.十字架的荣耀;4.教会的兴起五、学者、专家的证词六、复活之事至今无法推翻七、小结——选择(本章参考书目)第五章现代科学与基督教信仰一、科学与信仰水火不容吗?二、神只存在于缝隙之中吗?1.阿基米德和拉普拉斯的夸口;2.勃克感言;3.人能造一个活细胞吗?4.光的本质; 5.非线性三体系统的可测性; 6.人体特异功能; 7.物质是由物质组成的吗?三、基督教信仰既符合科学又超越科学(本章参考书目)1.《圣经》中的科学预见;2.基督教与现代科学的发展;3.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逐渐认识神;4.基督教信仰的超越性第六章创造论与进化论一、进化论是尚未被证实的假说二、两种模式三、热力学定律四、宇宙的起源1.宇宙不是永恒的;2.大爆炸理论的确立;3.大爆炸理论的超然性质;4.宇宙的起源和科学家的信仰五、生命的起源1.米勒的实验;2.DNA的形成;3.化石的证据;4.地球的生命来自外星球?六、自然选择面对的困难1.进化的原料和动力;2.进化方式:连续式还是跳跃式?3.进化过程:均变还是突变?4.中间环节的缺失七、创造论与进化论八、论战的实质1.基督徒的看法;2.达尔文与进化论第七章进入永生一、罪的普世性1.人人都是罪人;2.《圣经》中罪的含义;3.罪性和罪行;4.如何判断是否有罪?5.人的罪性从何而来?二、天堂和地狱1.生命不灭;2.天堂和地狱三、人犯罪的后果四、神的伟大救恩五、好人不信耶稣也要下地狱吗?六、临终时才信耶稣岂不更好!1.真信徒还是假信徒;2.现代人的难处;3.信耶稣就是永生七、有的基督徒也不怎么样!八、现在太忙了!九、做基督徒会失去自由吗?十、一切都有把握了才能信吗?十一、愿意相信,但觉自身条件还不够十二、天国近了,别再迟疑(本章参考书目)附录:愿主的旨意成全--我得救、蒙恩的见证修订版前言下载电子书下载word包回封面。

大三历史学专业的史料考证与研究方法

大三历史学专业的史料考证与研究方法

大三历史学专业的史料考证与研究方法在大三历史学专业中,史料考证和研究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

通过深入学习和实践,我们能够掌握各种考证技巧和研究方法,提高历史研究的准确性和深度。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史料考证和研究方法。

一、史料考证1. 文献查阅与分析在进行史料考证时,首先需要进行文献查阅。

我们可以通过图书馆、电子数据库等途径获取相关文献。

查阅到的文献需要进行仔细的阅读和分析,了解其中的信息和观点,并判断其价值和可靠性。

2. 史料辨伪史料辨伪是史料考证中的重要一环。

在进行史料辨伪时,我们需要对史料进行详细的分析和对比。

比较不同史料的来源、内容、风格和立场,判断其真实性和可信度。

同时,还要注意是否存在伪造、篡改等情况,尽可能找到更多的证据来进一步验证。

3. 考据方法考据方法是历史学中常用的史料考证方法之一。

通过对史料的文字、用词、结构等进行研究和比较,以确定其真实性和时代性。

考据方法需要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精确的判断力,对于研究古代文献和手稿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方法1. 比较研究比较研究是历史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

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历史现象和文化进行比较,找出其异同之处,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比较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提供更多的视角和思考方法。

2. 统计与数据分析在历史研究中,统计与数据分析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对历史事件进行量化和定量分析。

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历史数据,我们可以得出更准确的结论和推论。

统计与数据分析方法在研究历史趋势、经济变迁、人口统计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3. 口述历史研究口述历史研究是一种通过访谈和采集个人口述史料进行研究的方法。

通过与历史事件的亲历者或相关人士进行交流和访谈,我们可以获取更多的细节和内部信息,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

口述历史研究可以为我们提供珍贵的一手资料,但也需要注意甄别和验证的问题。

总结起来,大三历史学专业的史料考证和研究方法涉及多个方面,需要我们进行系统学习和实践。

《教育研究方法(第三版)》怎样做历史研究

《教育研究方法(第三版)》怎样做历史研究
戴震、章学诚被称为“乾嘉最高两大师”。
第1节
历史的考证研究
(二) 兰克学派
“兰克学派”的史笔,从容流畅,且有音乐节奏,……他从不讳言史家需要艺术天才和造诣, 他一直认为大气磅礴的叙事,仍是史家的重要任务。他的书不仅仅为专家而写,也可供非专业者阅 读。”
兰克学派的真正贡献在于: 它不仅收集和利用档案资料,而且辨别档案文献的真伪,强调在引 用史料之前,必须进行严格的史料辨伪或史料批判。
也有人认为,校勘学的主要工作有三:“一是发现错误,二是改正,三是证明所改不误。” 校勘既可以作为历史研究中的辅助方法,也可以作为独立的研究方法。 在教育研究领域,独立的校勘研究似乎并不多见,但在编辑教育著作或引用他人的文献时,需 要基本的校勘而且需要有一定的校勘技巧。
第1节
历史的考证研究
案例6-1
第2节
历史的叙事研究
就历史的叙事研究而言,叙事的形式主要包括纪传体(含“年谱”)、编年体和纲目体三种。
从叙事的主题来看,历史的叙事研究主要有思想史叙事、制度史叙事和学术史叙事。
第2节
历史的叙事研究
一、 历史发生学研究
历史的发生学研究主要指考察某个历史现象的由来、发生、原因及其各种现象之间的关系。
第1节
历史的考证研究
(二) 校勘学与版本学、目录学
传统的校勘学主要是指对古籍的校勘,它与版本学、目录学相关,三者一起构成“古典文献 学”。
版本学侧重研究各种版本的源流(发生和传播)、差异、优劣及其演变规律,并以此为校勘提 供基础;目录学侧重书名、卷数、页码、作者、版刻以及索引和提要。
在实际的操作中,校勘学、版本学、目录学三者往往相互支持、彼此呼应。 广义的校勘学包括了版本学和目录学,有人统称之为“目录版本校勘学”或“版本目录学”。 在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领域卓有成就者,被称为“版本目录学家”或“校雠学家”。

历史考证:事实的确定

历史考证:事实的确定
8考察史料中的记载第三节考证方法的综合运用商代先公先王的世系史记有完整记载但其记载是否属实有待于后人考证王国维于1917年2月撰成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遍征相关金文及古籍资料与卜辞相对照
第四章 历史考证:事实的确定
考证,又称考据。历史考证的目的, 是要通过考察与证明,以求得正确解释 历史问题的史料依据和事实依据。 凡属史料或史事的整理、鉴别、审 查、辨别等工作,以及偏重于这一路向 的相关研究及其成果,都可归入历史考 证的范畴。
知人论世 《汉书》称颂《史记》“其文直,其事核, 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遂成为 信用决定信史的经典概括。 刘知几反对文学家参与修史,也是因为文 学家喜欢藻饰,史学素养不够。 讨论:当前官方修清史。
外考证的具体方法: 1、考察来源 2、考察史料的制作 3、考察形式 4、考察印章 5、考察字体 6、考察文体 7、考察著录 8、考察史料中的记载
2、内考证:衡量文本内容的可信度。 (二)一般途径 参伍错综:1、资料的搜集、排比;2、比 较鉴别与综合考证。 广集资料、鉴别真伪、究明正诂、分类归 纳
二、外考证:版本、校勘、与辨伪 (一)版本的鉴别与校勘 1、版本学:原本、真本、善本 2、校勘学 四种校法(陈垣):一、对校法,二、本 校法,三、他校法,四、理校法。
第三节 考证方法的综合运用
一、多重证据法:殷先公先王考 证实 商代先公先王的世系,《史记》有完整记 载,但其记载是否属实,有待于后人考证 王国维于1917年2月撰成《殷卜辞中所见先 公先王考》,遍征相关金文及古籍资料, 与卜辞相对照。 时隔月余,以甲骨文资料,又撰成《殷卜 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
王国维自称“二重证据法”:“古来新学 问之起,大都由于新发现。……有孔子壁 中书出,而后有汉以来古文家之学。有赵 宋古器出,而后有宋以来古器物、古文字 之学。晋时汲冢竹简出土后,同时杜元凯 之注《左传》,稍后郭璞之注《山海经》, 已用其说。然则中国纸上之学问,有赖于 地下之学问者,固不处自今日始矣。”

第四章 历史研究的基础——史料

第四章  历史研究的基础——史料

一、什么叫考证? 二、为什么要进行史料的考证? 三、史料考证的分类 四、史料考证的方法
一、什么叫考证?
考证就是在广集史料的基础上,辨别 史料形成的时间、地点、作者、来源,分 析史料记载的确切含义、价值、真实程度 和记载人的可信程度。
它是完成史料学基本任务的重要手段。
二、为什么要进行史料的考证?
2、为什么要校勘史料
文献史料存在错讹:
(2)统治者为维护自己的统治,对文 献中不利于他们的内容有意删改或篡改。 有两种情况: 第一,为了某种政治目的而删改。 第二,避讳,造成我国文献的改字、空 字和缺笔现象 。
3、校勘的方法
(1)对校法 是用同书的祖本或别本互 校的一种方法。最基本的方法。
(2)本校法 用本书校本书的校勘方法。 (3)他校法 用他书校本书。 (4)理校法 是以充足理由为依据的校 勘方法,也称为推理校勘法。

第二节 史料的搜集


一、史料的基本类型 二、史料的搜集方法 三、史料的制卡摘抄
一、史料的基本类型

依据史料存在方式的不同,可以把史料
分为实物、文献、口碑、声像四种类型。
1、实物史料
实物史料: 指人类在过去的活动过
程中遗留下来的不含文字或含少量文字
的残存物,它是历史研究中的第一手资
料。
1、实物史料
1、广征博采

广征博采 是搜集史料的一种基本原
则,即指搜集史料面要宽,量要多,使所 搜集的史料尽可能完备。
1、广征博采

(1)方法途径:
第一,依靠国家机构、学术团体有组
织、有计划地集体分工协作。

第二,充分利用自然科学的先进技术 手段。
1、广征博采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1、“历史”一词的基本含义。

基本含义:过去发生的事实(客观历史本身);对过去事实的记载(主体化历史);一门学科、一门专业。

2、如何从广义和狭义上理解“历史”?广义: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狭义:人类社会史。

“广义地说,历史是指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它可以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个方面。

狭义地说,我们通常所讲的历史是指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即人类社会史。

“广义地说,历史是指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它可以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个方面。

狭义地说,我们通常所讲的历史是指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即人类社会史。

”3、什么是历史记录?历史记录属于初始层次,是对历史事物、现象的记录而非分析因果关系或相互联系,其基本特点即是侧重记人、记事、记物,而较少分析其因果关系或相互联系。

4、什么是历史著述?历史著述属于较高层次,是历史认识者、研究者通过对历史事物、现象和过程的把握,借助一整套理论和方法,对包括历史记录在内的各种史料进行鉴别、分析而达到的对历史事件或过程的相互联系、性质特点等等的认识。

5、人类社会史有哪些特点?特点:客观实在性;时间性;变化激烈性;意识性和复杂性。

第二章:1、什么是历史学?历史学就是以史料为基础和中介,在一定的观念、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帮助下,记载或思考、重建客观历史,并寻找其发展规律及其特点的学科。

2、简述历史学的结构。

历史学的结构是以史料为基础,史料包括:文字记载、史迹遗存、口碑史料;历史学是以史实为主体,包括:通史、断代史、专门史、国别史等;历史学是以理论为指导,其中包括:历史本体论、历史认识论、史学方法论等。

3、什么是史料?史料:指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并能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

4、史料具有哪些作用?史料的作用:1、人类对历史的认识离不开史料。

2、历史研究离不开史料。

(1)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和前提;(2)史料是否充备和正确,也是确定历史学家选择研究方向的重要依据;(3)史料可以使各种现象互相补充,相互论证,对正确描述历史事实,取得科学的结论和阐述观点有极大的帮助。

舌尖上的历史与文化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中国农业大学

舌尖上的历史与文化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中国农业大学

绪论单元测试1.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A:文化自信B:制度自信C:理论自信答案:A2.今天我们生产山西老陈醋的主原料高粱最有可能大约是哪个时期在中国大面积开始引种的()A:汉朝时期B:周朝时期C:明朝时期D:辽宋时期答案:D3.葡萄酒在中华民族时尚饮品的历史记载有()那么久远。

A:秦汉时期B:唐宋时期C:民国时期D:明清时期答案:A4.中华民族应用生物发酵技术酿造醋的历史超过了4000年,依据历史考证,中华民族4000年前用于酿造醋的最主要原料更有可能的是()等A:黍(稷/黄米)B:高粱C:粟(小米/谷子)D:稻(大米)答案:ACD5.目前商业市场上推出即流行又时尚的“精酿啤酒”是最新的创新产品。

()A:对B:错答案:B第一章测试1.从人类起源到极其漫长的进化历史进程中,驱使人类不断大范围的迁徙并最终遍及全球的最最关键和重要原因是()A:寻找赖以生存的食物B:族群间的争斗与竞争C:寻找水源充足的地方D:寻找温暖的地方答案:A2.中华民族有史料记载(齐桓公与管仲)最早的国营企业的建立是因为()。

A:生活必须B:战争需要C:收税于无形D:商业发展答案:C3.今天我们去吃西餐时,一般在西餐桌上一定会放有盐瓶和胡椒瓶,是因为盐和胡椒曾经是()。

A:西方人的一种习俗B:权利、地位和财富的象征C:西式餐饮中的必需品D:方便使用(食用)答案:B4.从人类起源到极其漫长的进化历史进程中,食物最终影响和改变人类进化最重要的有哪些()A:煮制食物的器具应用,从简单到丰富B:青铜器的出现和冶炼技术发展C:食物加工工具的应用,从粗到细D:火的应用,食物从生变熟答案:ACD5.如果从中华历史的长河中去探寻,今天油炸方便面和非油炸方便面的始祖就是江苏扬州伊府面和陕西礼泉烙面。

()A:错B:对答案:B第二章测试1.我国有一言九鼎和问鼎中原的成语。

其中的鼎是什么含义?A:一种盛食器B:一种盛水器C:一种武器D:一种烹调器答案:D2.甲骨文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遗址。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关系初探素材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关系初探素材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关系初探修订中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将“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作为学生的核心素养,这引起广泛的讨论。

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的关系进行了思考。

下面借助清末废科举、美国内战前的南方奴隶制两个历史问题,提出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希望为核心素养的持续讨论,提供一点参考。

一、从内涵看,“史料实证”属于“历史解释”求真是历史研究的永恒追求。

从内涵上说,“史料实证”旨在通过可信的史料努力实现探求历史真实的目的,即进行事实判断,而事实判断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不仅限于获得历史真实,即不能满足于事实判断,而应以“史料实证”为基础,即在事实判断的前提下,结合相关史实,遵循一定的史观、原理和方法,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原因、意义与影响等进行深入探讨,实现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价值判断。

也就是说,历史解释是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结合。

可见,“史料实证”是做出合理“历史解释”的基础与前提,是“历史解释”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史料实证”在本质上属于“历史解释”的范畴。

下面将通过两个案例来说明这一观点。

案例1-1:废科举后士人的反响1905年9月2日,慈禧太后下令,次年起“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5392页。

]。

许多人“想当然”地认为,废科举断送了读书人的前途,因此必定会引发士人的强烈反应。

阅读相关研究成果后发现,废科举是在平稳中完成的。

以下史料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废科举令颁布后士人的平静反应:前日报载有上谕,立即停止科举……今日科举已成历史上陈迹矣。

许多醉心科举之人,有痛哭者矣。

[ 胡香生辑录、严昌洪编:《朱峙三日记(1893—1919)》,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69页。

]1905年10月15日:下诏停止科考,士心散涣,有子弟者皆不作读书想,别图他业,以使子弟为之,世变至此,殊可畏惧。

考证的名词解释

考证的名词解释

考证的名词解释考证是指通过查找历史资料、文献、碑铭等,深入研究和分析,以确定某一历史事件、人物、事物等的真伪、过程、背景以及相关细节的一种学术研究方法。

它是一种重要的历史研究手段,通过对历史资料的辨别、整理和解读,能够准确地还原历史事实,为后人提供可靠的历史参考。

以下将探讨考证的起源、方法和重要性。

历史学家普遍认为,考证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18世纪的欧洲,当时的历史学界逐渐从传统的修辞史观向以实证和事实为基础的历史研究方法转变。

这一转变从柏拉图学派的斯特拉图开始,他在著作《齐柏林法则》中提出了一种通过研究陈列室内的史实文物和物质证据,来还原历史事实的方法。

考证的方法主要包括对文献的研究和解读,对碑铭、史料等实物的鉴定,或通过外部证据来推断历史事件。

首先是对文献的研究,这是最常用的考证方法之一。

历史事件、人物、事物等往往会在历史文献中有所记载,通过仔细研究文献的内容和背景,我们可以辨别真伪,还原历史真相。

其次是对碑铭、史料等实物的鉴定,这些实物往往是直接的历史见证,通过对它们的研究和分析,可以推测出相关事件的真实情况。

最后,通过外部证据来推断历史事件也是很重要的考证方法。

例如,在研究某个历史事件时,我们可以研究当时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以及与该事件相关的其他历史事件,来推断出它的真实过程和影响等。

考证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考证有助于还原历史事实。

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它是由一系列事件和人物构成的。

通过考证,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这些事件和人物,把握历史的脉络和规律;其次,考证对于传承历史文化和价值也很重要。

历史是一块人们心灵的瑰宝,它承载着民族和人类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通过考证,我们可以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和价值;此外,考证还对历史学的发展和进步起到推动作用。

历史学是一门学科,它需要一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证的研究方法。

考证正是这样一种方法,它为历史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考证也有一些局限性和挑战。

高中历史 课程标准解读“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关系初探素材

高中历史 课程标准解读“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关系初探素材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关系初探修订中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将“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作为学生的核心素养,这引起广泛的讨论。

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的关系进行了思考。

下面借助清末废科举、美国内战前的南方奴隶制两个历史问题,提出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希望为核心素养的持续讨论,提供一点参考。

一、从内涵看,“史料实证”属于“历史解释”求真是历史研究的永恒追求。

从内涵上说,“史料实证”旨在通过可信的史料努力实现探求历史真实的目的,即进行事实判断,而事实判断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不仅限于获得历史真实,即不能满足于事实判断,而应以“史料实证”为基础,即在事实判断的前提下,结合相关史实,遵循一定的史观、原理和方法,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原因、意义与影响等进行深入探讨,实现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价值判断。

也就是说,历史解释是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结合。

可见,“史料实证"是做出合理“历史解释”的基础与前提,是“历史解释”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史料实证”在本质上属于“历史解释”的范畴。

下面将通过两个案例来说明这一观点。

案例1-1:废科举后士人的反响1905年9月2日,慈禧太后下令,次年起“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5392页。

].许多人“想当然”地认为,废科举断送了读书人的前途,因此必定会引发士人的强烈反应。

阅读相关研究成果后发现,废科举是在平稳中完成的。

以下史料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废科举令颁布后士人的平静反应:前日报载有上谕,立即停止科举……今日科举已成历史上陈迹矣。

许多醉心科举之人,有痛哭者矣。

[胡香生辑录、严昌洪编:《朱峙三日记(1893-1919)》,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69页.]1905年10月15日:下诏停止科考,士心散涣,有子弟者皆不作读书想,别图他业,以使子弟为之,世变至此,殊可畏惧.[ 刘大鹏遗著、乔志强标注:《退思斋日记》,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46页.以下四天的日记均出自此书,因此仅标注页码.] 1905年10月17日:日来凡出门,见人皆言科考停止,大不便于天下,而学堂成效未有验,则世道人心不知迁流何所,再阅数年又将变得何如,有可忧可惧之端。

历史求证方法

历史求证方法

历史求证方法
历史求证法是历史学家和研究者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旨在通过审核有关已知
事件的历史凭据,从而验证一种史学猜测或说法的真实性。

有时,历史求证涉及对某种事件或表现形式是否真实或发生的文件,人物或口
头传说进行评估。

例如,在古埃及文化中,可从石碑,绘画和遗址上发现的痕迹以及其他令人信服的历史凭证来支持古埃及学者对先知考古斯(Prophets)及其功绩的传说。

另一方面,历史求证法还可用于验证历史文献或记载的准确性。

通过研究历史
文献中已知的一般事实,以及其他新文献中相关的事件,可以识别出历史文献中存在的缺陷或误导。

最后,历史求证法也可以用于证明某本书,写作,采访或类似的文学形式的真
实性。

书面文件的真实性可以通过考查其涵盖的历史视角,研究背景,以及文字和语言包括到历史事件中来来检验,以此证明其正确性。

总而言之,历史求证法是一种重要而强大的研究工具,可以有效识别出历史发展趋势并证实史学观点的真实性。

历史学家如何确定历史事件的真实性

历史学家如何确定历史事件的真实性

历史学家如何确定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对于历史学家来说,确定历史事件的真实性是他们工作的核心任务之一。

这并非是一项简单直接的工作,而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复杂性的过程,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

首先,历史学家会依赖于文献资料。

这些资料可以是官方的档案、史书、信件、日记等。

然而,文献资料并非完全可靠,它们可能存在偏见、误记或者故意的篡改。

因此,历史学家需要对来源进行谨慎的评估,判断作者的立场、动机和所处的时代背景。

比如,一个为了迎合统治者而撰写的历史记录,可能会夸大某些事件或者忽略一些不利的信息。

除了文献资料,实物证据也是重要的依据。

考古发现的遗址、文物、建筑等都能为历史事件提供直接的证明。

例如,通过对古代城市遗址的发掘,可以了解当时的城市布局、建筑风格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

一件出土的兵器可能揭示当时的战争技术和军事策略。

但考古证据也有其局限性,解读这些实物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术,而且有时候实物的含义可能存在多种解释。

再者,历史学家还会参考同时代的其他相关资料进行相互印证。

如果多个独立的来源都记载了同一件事,那么这件事的真实性就更有可能得到确认。

但这种相互印证也并非绝对,因为不同的资料可能会受到相同的时代偏见或者信息传播误差的影响。

在分析历史事件时,历史学家还会考虑事件发生的背景和逻辑。

他们会研究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以此来判断某个事件是否符合当时的环境和条件。

如果一个被描述的事件与当时的整体背景格格不入,那么就需要对其真实性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另外,历史学家也会运用跨学科的方法。

比如,借助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理解历史事件中的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

通过这些学科的视角,可以更全面、深入地剖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

然而,确定历史事件的真实性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时间的流逝往往会导致信息的缺失和模糊。

很多重要的细节可能已经永远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使得历史学家难以还原事件的全貌。

关于“历史事实”

关于“历史事实”

关于“历史事实”节选自陈新《西方历史叙述学》第177~185页。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历史事实通常被人们认为是历史研究或历史叙述的基本元素,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叙述,我们得到了历史叙述文本,它将历史事实呈现给读者。

然而,如果我们细致地思考一番历史事实概念,就能知道它与历史叙述研究的关系并非如此简单。

鉴于这个概念一直是史学界与历史哲学界长期争论的话题,我们今天再次讨论它,只能进一步证明它是深入历史哲学领域的一块不可绕过的路标。

我们只有将历史事实置于历史叙述研究的整体中,才能对它有比较确定的认识,并且使历史叙述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得到解答的理论基础。

★历史事实的三种解释:历史事实的概念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澄清它,能使实证主义者、现在主义者、结构主义者等一切加入历史叙述行列的人,拥有各自的立场。

我们无须分辨不同立场的历史学家是先确立起他们的历史事实概念,再进行历史叙述,还是先进行历史叙述,再根据历史叙述目的的需要,规定了历史事实的定义。

重要的是,只有通过分析历史事实概念在各家学说、理论中与其他概念的关联,我们才能够为自己的解释寻找一个适当的出发点。

关于历史事实概念的解释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即符合论的解释、融贯论的解释和辩证的解释(这三种解释的命名分别依据了沃尔什和托波尔斯基的说法。

沃尔什在《历史哲学导论》的第4章《历史学的真实性和事实》中讨论了符合论与融贯论思考中历史真实与事实之间的关系;托波尔斯基在《历史学方法论》的第10章中讨论历史事实,将对它的解释分为本体论的解释、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解释、辩证的解释。

前两者与沃尔什的论述大致相同,但是否能够按本体论与认识论、方法论的概念来区分,笔者认为是值得质疑的,因为既然在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之间有了明确的区分,那么历史事实无论从哪个方面进行解释都是认识论的结果,而且都是以本体论中的概念的身份存在着。

故而,笔者采用了沃尔什讨论的立场,因为符合论与融贯论都是基于认识论的学说,它们表达了托波尔斯基说明的前两种解释,而托波尔斯基持有的辩证的解释更好地发展了沃尔什曾粗略谈到的关于历史事实解释的中间立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订正史实的几种基本证据形式 史料考证的核心是订正史实。 三种基本证据形式 1、书证:群书印证 2、物证:文物、考古遗迹、地下出土的古 文字史料 3、理证:长平之战坑杀赵降卒四十万人的 争论
第三节 考证方法的综合运用
一、多重证据法:殷先公先王考 证实 商代先公先王的世系,《史记》有完整记 载,但其记载是否属实,有待于后人考证 王国维于1917年2月撰成《殷卜辞中所见先 公先王考》,遍征相关金文及古籍资料, 与卜辞相对照。 时隔月余,以甲骨文资料,又撰成《殷卜 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
第四章 历史考证:事实的确定
考证,又称考据。历史考证的目的, 是要通过考察与证明,以求得正确解释 历史问题的史料依据和事实依据。 凡属史料或史事的整理、鉴别、审 查、辨别等工作,以及偏重于这一路向 的相关研究及其成果,都可归入历史考 证的范畴。
1、考证工夫是历史研究的基本工夫。 2、历史考证是历史研究的专门领域。
二、外考证:版本、校勘、与辨伪 (一)版本的鉴别与校勘 1、版本学:原本、真本、善本 2、校勘学 四种校法(陈垣):一、对校法,二、本 校法,三、他校法,四、理校法。
(二)史料文献的辨伪 所谓伪书,一指作者隐匿本名而假托前人 的作品,二指原有其书已亡佚,后人假托 原书之名而拼凑出一部同名的新书,三指 明真书中有伪材料。 辨伪之书:胡应麟《四部正讹》、姚际恒 《古今伪书考》、崔述《考信录》、阎若 璩《古文尚书疏证》、梁启超《古书之真 伪及其年代》、张心澄《伪书通考》
梁启超 《中国历史研究法》:辨伪“公例”十二 条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辨伪六条方法
三、内考证:由知人论世而征实考信 (一)史料记载人信用与能力的考察 内考证首先要确定史料记载人的信用和能 力问题。
知人论世 《汉书》称颂《史记》“其文直,其事核, 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遂成为 信用决定信史的经典概括。 刘知几反对文学家参与修史,也是因为文 学家喜欢藻饰,史学素养不够。 讨论:当前官方修清史。
陈寅恪的“多重证据法”:“取地下之实 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取异族之故书 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证,取外来之观念与 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 二、内在和谐原则:胡惟庸党案考 证伪 吴晗征引中日史料达100多种,考证胡惟庸 党案。

凡和谐者即可证其实,凡不和谐者即可证 其伪 三、演绎推理法:“三年之丧”非殷制考 郭沫若反驳胡适 胡适考证殷时已实行三年丧制 郭沫若考证认为“三年之丧实为孔子所创 制”。 四、“问答逻辑”:谁杀死了约翰﹒道埃
这就要求史家治史必须对所用史料精加考 证。 史家的本分首先在弄清事实。 二、中西考证源流 (一)中国 1、先秦:孔子、孟子、韩非子、荀子 2、汉唐:实事求是 3、宋明:古典文献学
4、清代:乾嘉考据学 5、近代:新考据学 (二)西方 1、古希腊罗马:赫卡泰厄斯、修昔底德、 波里比阿 2、中世纪:奎恰尔迪尼:《意大利史》 3、近代:实证主义史学孔德、尼布尔、兰 克
王国维自称“二重证据法”:“古来新学 问之起,大都由于新发现。……有孔子壁 中书出,而后有汉以来古文家之学。有赵 宋古器出,而后有宋以来古器物、古文字 之学。晋时汲冢竹简出土后,同时杜元凯 之注《左传》,稍后郭璞之注《山海经》, 已用其说。然则中国纸上之学问,有赖于 地下之学问者,固不处自今日始矣。”
第一节 历史考证的必要性及其源流
一、考证的必要性 史料之“不具或不确”,是考证学发生的 总根源。 1、史料之“不具” 只有历史遗迹被认知并进入历史研究和历 史编纂的领域,才能真正具有史料的价值 和意义。史料之少 现存的史料庞大无比,史学家即使穷尽毕 生的精力,也无法窥其涯涘。史料之多
2、史料之“不确” 就文献史料而言,任何一种现存的记录都 不是完全可信的。 纸面上的“往事”不过是对“印象”的记 录,事后的“印象”不可能与客观实在的 “往事”完全重合。 总而言之,所有的史料,都与历史研究的 理想要求存在一定的距离。
第二节 外考证和内考证
一、考证的基本类型与一般途径 (一)基本类型 中国: 1、文献考证 2、事实考证 西方:伯恩海姆《史学方法论》 1、外考证:考察和确定文本的真伪及其产 生的时间、空间等问题。
2、内考证:衡量文本内容的可信度。 (二)一般途径 参伍错综:1、资料的搜集、排比;2、比 较鉴别与综合考证。 广集资料、鉴别真伪、究明正诂、分类归 纳 西方朗格卢和瑟诺博斯《史学研究法导论》 内外考证分三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