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自己整理)

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自己整理)
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自己整理)

1.土壤:土壤位于地球陆地表面,覆盖于岩石圈之上的由风化产物经生物改造作用形成的具有肥力的薄疏松物质层。

2.土壤地理学:研究土壤的空间分布和组合及其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

3.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4.土壤系统:土壤系统是由固相(矿物质和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分和土壤溶液)和气相(土壤空气)三相物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组成的有机整体,表现出肥力、能量交换和净化功能。

5.土壤生态系统:土壤与其地上部生物和地下部生物之间进行复杂的物质与能量的迁移、转化和交换,构成一个动态平衡的统一体,成为生物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活跃场所。

6.土壤圈: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被层,犹如地球的地膜。地球表层系统五大要素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土壤圈

7.同晶替代: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不变的现象叫做同晶替代(同型异质替代)。同晶替代常见的是以低价代高价的金属离子,所以产生的电荷以负为主。粘土矿物以负电荷为主,通过静电引力吸附阳离子。

8.土壤剖面: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称为土壤剖面。

9.土壤胶体:土壤胶体:胶体是一种高分散体系,由分散相与分散介质构成。在胶体化学中,一般指分散相物质的粒径在1—100毫微米之间的为胶体物质,而土壤胶体微粒直径的上限一般取2000毫微米。包括:土壤矿质胶体、有机胶体、有机-无机复合胶体。10.阳离子交换(CEC):阳离子交换:土壤中带负电荷的胶粒吸附的阳离子与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进行交换,称为阳离子交换(吸收)作用。影响阳离子交换量的因素:胶体类型、土壤质地。

11.盐基饱和度(BSP):交换性盐基离子总量占交换性阳离子总量的百分比。12.土壤密度:单位体积土壤(不含孔隙)的烘干重量。土壤物理参数之一。单位为g/cm3。

13.土壤容重一定容积的土壤(包括土粒及粒间的孔隙)烘干后的重量与同容积水重的比值,用符号ρb表示14.土壤热容量:指单位容积或单位质量的土壤在温度升高或降低1摄氏度时所吸收或所放出的热量15.土壤热导率:指土壤传导热量的性能。16.硅铝率:土壤黏粒的氧化硅与氧化铝的摩尔比率。以SiO2/Al2O3表示17.土壤腐殖质:是暗色无定型的高分子化合物,仅是土壤有机质中的一个部分。是有机物质的微生物降解产物,也是合成产物。18.pH:溶液中氢离子活度的负对数。代表与土壤固相处于平衡的土壤溶液中氢阳离子活度的负对数。19.原始成土过程:在裸露的岩石表面或薄层的岩石风华无声着生低等植物,在地衣、苔藓及真菌、细菌等微生物的作用下,开始累积有机质,并为高等植物的生长发育创造了条件。这是土壤发育的最初阶段,即原始土壤的形成。20.成土母质:形成土壤的初始物质,简称母质。它是地表岩石的风化产物。21.富集作用:某些物质进入土壤或某一土层并显著积累的过程22.风化作用: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在空气、水、温度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过程。23.淀积作用:土壤中物质移动并在某部位相对积聚的过程24.富铝化作用:潮湿热带、亚热带地区土壤矿物高度风化而使铁铝氧化物富集的成土作用25.铁铝化作用:热带、亚热带地区原生铝硅酸盐矿物强烈分解,土壤中形成和聚积次生铁铝氧化物的过程26.土壤资源是指具有农、林、牧生产性能的土壤类型的总称。生产性有限性动态性多用性时空性27.土壤退化是指在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所发生的导致土壤的农业生产能力或土地利用和环境调控潜力(即土壤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包括暂时性的和永久性的) 甚至完全丧失其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特征的过程。类型a土壤水蚀b土壤风蚀c土壤化学性质恶化d土壤物理性质恶化e土壤生物活动退化28.土壤污染是指当加入土壤的污染物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或污染物在土壤中积累量超过土壤基准量,这些物质还通过植物的吸收富集危害人体。根据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的性质,可以将土壤污染物分为有机污染物和无机污染物。生物修复、物理修复、化学修复以及联合修复技术

1、论述土壤与环境的关系:土壤在地理环境中总是处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界面之上,而且成为它们相互作用的产物。土壤不仅受到岩石圈、水圈、生物圈的制约,还反过来对这些圈层产生影响。(1)对生物圈的影响:支持和调节生物过程;提供植物养分、水分。(2)对大气圈的影响:影响大气圈的化学组成、水分和热量平衡;吸收氧气,释放CO

2、CH4、H2S、N2O(3)对水圈的影响:影响降水在陆地和水体的重新分配、水循环和水平衡(4)对岩石圈影响:地球保护层、减少其遭受各种外营力的破坏。1.土壤的重要性:(1)土壤是人类农业生产的基地(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和生物生产的基地) ①营养库作用:是陆地生物所需营养物质的重要来源②在养分转化和循环中的作用:无机物的有机化,有机物的矿质化;③雨水涵养作用:是一个巨大的水库;④对生物的支撑作用;土壤中拥有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生物群;⑤在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中的作用;(2)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①保持生物活性、多样性和生产性;②对水体和溶质流动起调节作用;③对有机、无机污染物具有过滤缓冲降解固定解毒作用④具有贮存并循环生物圈及地表的养分和其它元素的功能。(3)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①数量的有限性固定性②质量的可变性③空间位置的固定性

2.土壤矿物质包括哪些类型?什么叫原生矿物?土壤中主要原生矿物有哪些?它们的性质如何?什么叫次生矿物?次生矿物有哪些?特点如何?

(1)土壤矿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主要来自成土母质,按其成因可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两大类。

(2)原生矿物:指各种岩石受到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而未经化学风化的碎屑物,其原来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均未改变,颗粒较粗,有些表面可能受到轻微蚀变,内部结晶仍然完好。主要分布于沙粒和粉粒内(3)土壤中主要原生矿物及性质①硅酸盐、铝硅酸盐类矿物:是土壤多种营养元素的来源。②氧化物类矿物:这些矿物都极稳定,不易风化、对植物的养分意义不大。③硫化物类矿物:极易风化,成为土壤中硫素的主要来源。④磷酸盐类矿物:是土壤中无机磷的重要来源。

(4)次生矿物:大多数是由原生矿物经风化后重新形成的新矿物,其原来化学组成和构造都有所改变而不同于原来的原生矿物,颗粒纤细,结晶较差,甚至是极细的非结晶质颗粒。分布于黏粒内(5)主要次生矿物及特点:①简单盐类:是原生矿物经化学风化后的最终产物,结晶构造都较简单,常见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土壤中。②次生氧化物矿物:多样,颜色鲜艳③次生铝硅酸盐类:是构成土壤粘粒的主要成分,具结晶构造。1:1型矿物(高岭土、埃洛石),2:1型膨胀型矿物(蒙脱石、蛭石),2:1型非膨胀型矿物(伊利石),2:2型矿物(绿泥石)3.土壤有机质是什么?其来源如何?主要组成分有哪些?

A.土壤有机质是泛指以各种形态和状态存在于土壤中的各种含碳有机化合物。包括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和这些生物残体的不同分解阶段的产物,以及由分解产物合成的腐殖质等。B.来源:土壤有机质主要来源于动植物残体。自然土壤的有机质主要来源于高等植物残体,但因植被类型不同,植物残体的数量和成分差异很大,一般是森林>草原>荒漠。农业土壤的有机质主要来源是施肥和灌溉。

C.主要组成分:①非腐殖物质——化合物(60%-70%),常见的化合物有糖类、含氮化合物、含磷化合物、含硫化合物、木质素及脂类。②腐殖物质4.土壤有机物质的转化过程包括哪些内容?A.矿质化作用:有机质在生物作用下分解为简单的无机化合物的过程。第一阶段为有机物质的降解阶段,也就是将大分子有机物降解成为小分子有机物。第二阶段是微生物将第一阶段降解形成的简单的有机化合物最终分解为无机化合物,同时释放能量。

B.腐殖化作用:进入土壤的生物残体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腐殖质的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

5.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表现哪些方面?提供植物需要的养分①碳素营养②氮素营养③磷素营养④其他营养:B.改善土壤肥力特性①物理性质:促进良好结构体形成;降低土壤粘性,改善土壤耕性;降低土壤砂性,提高保蓄性;促进土壤升温。②化学性质:影响土的表面性质;影响土壤的电荷性质,影响土壤保肥性;影响土壤的络合性质;影响土壤缓冲性。

③生物性质:影响根系的生长;影响植物的抗旱性影响植物的物质合成与运输;药用作C.有机质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改善生态环境、降低重金属污染、对农药污染的影响、对全球碳平衡的影响。土壤有机质具有离子交换作用、络合作用和缓冲作用。E.土壤有机质是植物生长激素。

6.土壤气相与大气的区别:①CO2 比大气中高②O2比大气中低③水汽含量比大气中多④有较多的还原性气体

7.土壤酸碱度与土壤养分之间的关系?土壤酸度可分为活性酸度和潜在酸度。土壤活性酸度是指土壤溶液中所含H+引起的酸度,亦称为土壤有效酸度,常用PH表示;土壤潜在酸度是指由土壤胶体或吸收性复合体表面吸收的交换性H+和AL3+所引起的酸度。

(2)关系:A同一平衡体系中中的两种酸度;B潜在酸度远大于活性酸度。

土壤酸碱度对土壤肥力及植物生长影响很大,我国西北、北方不少土壤pH值大,南方红壤pH值小。因此可以种植和土壤酸碱度相适应的作物和植物。如红壤地区可种植喜酸的茶树,而苜蓿的抗碱能力强等。土壤酸碱度对养分的有效性影响也很大,如中性土壤中磷的有效性大;碱性土壤中微量元素(锰、铜、锌等)有效性差。在农业生产中应该注意土壤的酸碱度,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调节。

8.土壤组成?(1)固体成分:矿物质(岩石风化而来)、有机物(生物残体及腐殖物质组成)、生物(包括植物和微生物)(2)粒间孔隙:水分(外部进入土壤,含有溶解物质,是稀薄的溶液)和气体(氧气氮气二氧化碳和水汽)

9.土壤系统的功能表现:植物的肥力库、能量的转化机和去污的净化器

10.土壤质地对土壤性质有哪些影响?土壤质地:土壤是由许多大小不同的土粒、按不同的比例组合而成的,这些不同的粒级混合在一起表现出来的土壤粗细状况。类型:砂土、壤土、粘土三级。(1)影响土壤水分空气和热量状况养分的转化,不同质地其粒间空隙及土粒与团聚体外围的水膜都有不同的特性(2)影响土壤毛管水传导度,沙土砾质土的土壤孔隙答,传导率低;黏土孔隙小,传导率高,但流动阻力大(3)影响土壤结构类型

11.团粒结构体的形成机理及形成意义?(题)土壤结构是土壤单粒和复粒的排列、组合形式。单粒是土壤充分分散后单个存在的颗粒。复粒是土壤单粒通过各种作用二聚集在一起的颗粒群。其中经过团聚作用二形成的颗粒群,称为团聚体。

形成意义:a影响土壤养分的调节释放b利于养分的储存c利于耕作团粒结构是土壤肥力高的一种表现

12.土壤热量来源:太阳辐射能、生物能、地热

13.去污的净化器包括哪几个?(题)(1)物理净化:指土壤通过扩散与稀释淋洗挥发吸附、沉淀等作用,使其所含的污染物的浓度或活性降低的过程。

(2)化学净化:这是指土壤通过氧化还原、化合分解、酸碱反应、络合与螯合等过程,使其所含的污染物浓度或活性降低、毒性减小或者消失过程。

(3)物理化学净化:指通过胶体的吸附、解吸和凝聚等物理化学过程,使其所含的污染物浓度或者活性降低、毒性减小或者消失的过程。

(4)生物净化:指土壤通过生物生理代谢,即生物降解与转化作用,使土壤所含的污染物的浓度或者活性降低、毒性减少或者消失的过程。

14.道库恰耶夫土壤形成因素学说基本观点(题)(1)土壤是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2)成土因素的同等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3)成土因素的发展和变化影响土壤的发展和变化(4)成土因素具有地理分布规律,土壤也有地理分布规律。不足:没有强调地形的作用,没有认识到还有其他深层因素的作用。

14.分析各种成土因素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1)生物:将太阳辐射能转变为化学能引入成土过程,并合成土壤腐殖质。在土壤中生活着有数百万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分解有机质,促养分释放,使养分在土壤中保持与富集,从而促使了土壤的发生与发展。

(2)气候:水分和热量条件,影响着岩石的风化过程,植物微生物活动和有机质、土壤溶液土壤空气的迁移转化。

(3)母质:首先,直接影响着成土过程的速度、性质和方向。其次,母质对土壤理化性质有很大的影响。成土过程进行得愈久,母质与土壤的性质差别就愈大。

(4)地形:是土壤形成发育的空间条件,通过影响地表物质能量的再分配,从而影响成土过程。新构造运动及地形演变更是影响土壤发生发育的重要因素。

(5)时间:母质、气候、地形、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强度,均随着土壤年龄的增长而加深,可从土壤剖面分异、土壤形态和性质上反映出来。

(6)人为因素:人为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受社会制度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制约,而且这种影响具有双向性,即可通过合理利用,使土壤朝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也可因不合理利用引起土壤退化。人类活动一是通过改变成土条件,二是通过改变土壤组成和性状来影响成土过程。

15.人为活动对土壤影响的性质与其他自然因素的不同点人为对土壤的影响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定向地培育土壤;人为活动是社会性的,它对土壤形成发育的影响也受社会制度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制约;人为活动对土壤发生发育的影响具有双向性,即可通过合理利用,使土壤朝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也可因不合理利用引起土壤退化

16.有机质的累积与分解对土壤形成有哪些影响?(1)腐殖质和土壤上层矿物质相混合,使土壤矿物的颜色变暗黑,这就构成了土壤剖面的腐殖质层。腐殖质层具有胶体性质。带负电荷,能吸收各种盐基和氢离子,使土壤溶液呈酸性、中性和碱性等不同的反应,而且决定着土壤剖面的性状,影响土壤的形成。(2)腐殖质的组成和性质也反映了不同土壤形成过程的特征。

17.土壤氧化还原作用对土壤形成有哪些影响?土壤形成过程中物质的转化、迁移和土壤剖面的发育,控制着土壤养分的形态和有效性,制约着土壤中某些污染物的形态和转化

18.土壤系统动态有哪些表现方式原始成土过程、灰化过程、黏化过程、富铝化过程、钙化过程、盐渍化过程、碱化过程、泥炭化过程、腐殖质过程、白浆化过程、潜育化过程、潴育19.土壤系统动态形成的内因?物质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同时存在,相互作用

20.论述物质的地质大循环和物质生物小循环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地质大循环:过程:基岩出露地表——风化淋溶——风化壳——搬运——沉积物——沉积岩;时间极长、范围极广。意义:形成疏松多孔的成土母质,为植物生长提供了基础。生物小循环: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对立的统一过程。过程:低等生物使母质积累有机质和养分——地衣、苔藓——高等绿色植物:意义:控制了自然界养料物质无限制的淋失,使有限的营养元素得到无限的利用,使母质转化成土壤,促进土壤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不停地运动和向前发展。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关系 1.)二者是相互矛盾,相互关联,相互统一的。 2.)地质大循环是营养元素淋失过程,生物小循环是营养元素集中过程,所以相互矛盾。 3.)

没有生物小循环,土壤肥力就不会产生与发展;没有地质大循环生物,岩石的营养不能释放,生物不能生存,生物小循环不能进行。 4.)生物小循环是在地质大循环的基础上进行,成土过程和风化作用是交织在一起,同时同地进行。 5.)生物小循环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因此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生物小循环是开放式的成螺旋上升的循环。生物小循环释放出养分可以参加到地质大循环中去,地质大循环释放养料又不断地加入到生物小循环中来。

21.简述土壤分类的目的及意义(1)目的:A、是土壤调查制图的工具B、是土壤科学和其他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C、是土地评价和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依据D、是国内外土壤学术交流的媒介(2)意义:反映土壤科学水平实际上:为保护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服务22.简述土壤发生学分类的基本观点及优缺点

(1)土壤发生学分类强调土壤与成土因素和地理景观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成土因素及其对土壤的影响作为土壤分类的理论基础,同时也结合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作为土壤分类的依据。(2)优点:贯彻发生学原则,各级分类单元,按土壤的发生演变规律来划分,采用演绎法,逐级细分。缺点:①侧重于成土因素,对土壤本身属性注意不够,分类指标不具体;②侧重研究中心地带的典型土壤类型,对过渡地带土壤类型注意不够,还只停留在定性描述或半定量阶段;③对耕作土壤虽所重视,但重点仍放在自然土壤上。④土壤命名仍采用连续命名法,有冗长之弊,不便应用。

23.诊断学分类的基本观点和优缺点(1)分类所依据的具体指标是可以直接感知和定量测定的土壤属性,土壤类型的划分主要根据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2)优点:A侧重于以土壤本身属性进行分类,分类指标具体,可以观察和量测,便于定量分类。B主要采用归纳法,即用大量的土系归纳而成,土系的分类指标统一,不因土壤分类系统的变化而变化。C采用拼音命名,简单明了,可以顾名思义。缺点:①未能完全贯彻发生学原则,即同一发生类型被分成不同土纲,不同发生类型被合为同一土纲;②指标过于繁琐分散;③有些高级分类单元概括过广④对耕作土壤重视不够;⑤土系不反映与根系生长密切相关的表土层变化,土系之间也缺乏必要的联系;⑥在诊断层、诊断特性的具体含义和划分上还存在混淆不清和争议的地方。

24.简述发生学分类制和诊断学分类制的区别?(1)发生学分类制A分类依据以成土因素为主,尤其是生物、气候条件B中心概念C演绎法D定性E连续命名法

(2)诊断学分类制.A以土壤属性为主,具体依据诊断层和诊断特性B边界概念C归纳法D定量E字根拼缀法

25.简述土壤分类的发展趋势土壤分类的历史进程是从发生学分类到形态学分类再到诊断学分类,目前正向子自动化数值分类方向发展。今后的土壤分类应当以发生学原则为基础,以诊断属性为依据,以定量化为手段。

26.冻土(重):指地表至100cm深度范围内有永冻土壤温度状况,地表具有多边形或石环等冻融蠕动形态特征的土壤。分为冰沼土和冻漠土。分布于高纬度地带和高山垂直带上部。成土条件:气候、植被、地形和母质(4)成土过程(重):成土年龄短,呈原始土壤形成阶段特征,以物理风化为主,生物、化学风化微弱。冰沼土:①存在永冻层,冬季地表先冻→泥喷泉,夏季上层先解冻→泥流,混和了上下层物质,土壤剖面分化不明显。

②低温、蒸发小,低平、排水不畅,土壤水分经常处于饱和状态。冻漠土:降水少,土壤淋溶作用弱,剖面中往往有石膏、易溶性盐和碳酸钙的累积,呈碱性使表土结皮龟裂(5)特征:土层浅薄,冰沼土O-Oi-Cg 冻漠土:J-Ah-Bz-Ck

27.灰化土(重):灰化土是指具有灰化淀积层的土壤。欧亚大陆北部和北美洲北部。我国大兴安岭北端和青藏高原的高山、亚高山垂直带中。(3)成土条件(重):a.气候(寒温带针叶林下发育) b.植被(以针叶林为主) c,地形(山地、丘陵、平原、坡度较平缓);d.母质(多为更新世冰川沉积物)(4)成土过程:冷湿针叶林下,发育泥炭层,含水量大,创造了还原淋溶环境。

1.灰化层的形成①碳酸盐分解淋溶阶段②代换性盐基分解淋溶阶段③铁铝锰分解淋溶阶段④灰化层的形成阶段

2.灰化淀积层的形成:从灰化层淋溶下来的物质,在下移过程中,遇到盐基,发生凝聚而沉淀。由于嫌气性细菌的作用,使富里酸盐遭到分解,所释放出来的盐基呈氧化物状态淀积下来淀积作用的结果(5)形态特征:O-Ah-E-Bsh-C;E层含硅质白色粉末多片状结构28.弱淋溶土:指石灰质在土壤剖面中发生淋溶与累积、并伴随有粘粒的形成与淀积的土壤。分为灰色森林土、褐土、灰褐土和燥红土。分布于欧亚大陆,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的半湿润半干旱地区.(3)成土条件:1 气候:弱淋溶土分布于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地区,气候类型多样而且过渡性地带多,气候差异大,2 植被:植被类型复杂多样。自然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褐土分布区自然植被为常绿硬叶林、灌丛和森林草原。 3 地形与母质:分布在山地、山丘或者丘陵地带中。成土母质有黄土、花岗岩、片麻岩、砂岩、页岩、泥板岩等风化物。(4)成土过程:弱淋溶土的降水量介于淋溶土和钙积土之间,其剖面的pH值比淋溶土高,比钙积上低。弱淋溶土分布区一年中一般有一个降水时期而且雨热同季,但地中海沿岸地区则夏热干燥而冬暖降水,有利于岩石风化粘化层的形成和碳酸盐类的淋溶,由于降水量不很多,一年中有明显的干旱季节,因此,碳酸钙的淋溶都不深,在一定深度形成钙积层和粘化层。灰色森林土:O-Ah-AhB-BC-C,褐土:Ah-B-BC-C,燥红土:Ah-B-C29.淋溶土:淋溶土是指湿润土壤水分状况下,石灰充分淋溶,具有明显黏粒移淀的土壤。包括暗棕壤、棕壤、黄棕壤和白浆土等土类。分布于世界温带、暖温带和亚热带湿润地区(3)成土过程:1、黏化过程:指土壤中由于黏粒的生成或淋溶、淀积而导致黏粒含量增加的过程。2、腐殖质累积过程:生物量答,产生凋落物多,复盐基作用明显,腐殖质累积显著。30.富铝土(重):在热带和亚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土体中的硅酸盐矿物受到强烈分裂分解,盐基不断淋失、而氧化铁、铝在土壤中残留和聚集所形成的土壤,其中氧化铝的稳定性最强,所以称为富铝土。广泛分布在世界上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在我国富铝土分布于南方热带、亚热带地区,大致北起长江两岸,南至南海诸岛,东起台湾、澎湖列岛,西达云贵高原钦州:亚热带季风型海洋性气候。(3)成土条件:a气候:气候高温多雨,温度年较差较小b自然植被:以热带雨林、季雨林、南亚热带雨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c地形母质:地形山地丘陵为主,母质为各酸性和基性岩,并以富铝风化壳为主。

(4)成土过程:富铝化过程和生物富集过程(一)富铝化过程:1.矿物分解阶段:长期处在温、热的气候条件下,岩石矿物的化学风化作用极为强烈,除抵抗风化作用极强的石英外,其他原生矿物都发生分解,产生大量的可溶性盐基化合物2.中性淋溶阶段:前阶段的矿物分解产物,因受到淋溶而下移,由于淋溶初期盐基很丰富,使溶液近于中性反应,硅酸和盐基流动性大而大量淋失,而铁、铝氧化物因流动性小而相对累积起来,形成富含铁铝的红色土体。3.铁铝聚积层的形成阶段:当盐基淋失到一定程度,以致土层上部呈酸性反应时,铁铝氧化物开始溶解而表现较大的流动性。(二)生物富集过程:1.残落物的大量积累,2.灰分元素的吸收与富集 3.生物与土壤之间强烈的物质、能量循环,4.腐殖质的累积过(5)形态特征:土层较深厚,2m以上层次分异不明显,但仍可划分腐殖质层Ah,铁铝层Bs和母质;耕作富铝土无枯枝落叶层,一般有结层,厚薄不一,结层厚,多半有平行于地表的横向裂隙,成层片31.钙积土:钙积土是指碳酸钙在土壤剖面中明显累积的土壤。包括: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钙土、黑垆土(2)地理分布:主要分布在温带、暖温带以及热带的内陆地区,是半湿润、半干旱向干旱气候过渡区。(3)成土条件:1.气候:我国温带、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半干旱- 干旱气候。2地貌类型: 起伏和缓、波状层状高平原和低丘。以平原、高原、台地、阶梯为主。3.母质:黄土状沉积物为主(4)成土过程:腐殖质积累过程和钙积过程1.有机质的累积过程①湿热同季,夏季草类生长旺盛,提供有机质,冬季温度低分解慢,有利有机质积累。②草本植物既有地上部分又有地下部分提供有机质③土壤中钙多,与胡敏酸形成胡敏酸钙,活性小,有利于积累有机质。④草本植物的草根以密集的须根群大量渗入并均匀分布在整个剖面上,有机质含量自表层向下逐渐减少。2.钙化过程土壤形成的水分条件是季节性淋溶、易溶性盐类大部分淋失,硅铁铝等氧化物在土体中基本不动,而钙镁在土体中迁移转化,淀积为钙积层或石化钙积层。32.荒漠土:荒漠地区所发育的地带性土壤。灰漠土、灰棕漠土、棕漠土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荒漠地区。(3)成土条件A.气候:深居内陆,属干旱的大陆性气候,降水少,蒸发强,温差大。B.植被:荒漠植被,超旱生半乔木、半灌木、小半灌木和灌木占优势,成分简单、覆盖稀疏,C.地形和母质:冲一洪积平原、丘陵、低山、剥蚀高原和盆地,高差悬殊,母质丘陵低山以残积物和坡积残积物为主,平原地区以洪积物、冲积物与黄土状沉积物为主,多属砂砾堆积物。(4)成土过程:腐殖质累积作用微弱:有机质含量少①来源少,地上部分每年只有1%的干物质成为凋落物,细根死亡的数量少②干热条件下,矿质化迅速(二)石灰的表聚作用明显:气候干旱、淋溶微弱①风化成土过程中形成的石灰质就地聚积②土壤深层的石灰质随水分蒸发上升由重碳酸钙变为CaCO3淀积③植被残体在土表矿质化33.盐渍土:盐渍土是盐土和碱土以及各种盐化、碱化土壤的总称。盐土是指土壤中可溶性盐含量达到对作物生长有显著危害的土类。盐分含量指标因不同盐分组成而异。碱土是指土壤中含有危害植物生长和改变土壤性质的多量交换性钠。分布在内陆干旱、半干旱地、滨海地区也有分布。(3)成土条件A.气候:除滨海盐渍土外,多分布在干旱或半干旱气候区。B.地形:多为低平地、内陆盆地,局部洼地以及沿海低地等水盐汇集处C.水文地质:地下水埋深越浅,矿化度越高,土壤积盐越强。D.母质:一般是近代或古代的沉积物。E.植被。盐土植物(4)成土过程:盐化过程和碱化过程(一)盐化过程:地表水、地下水以及母质中含有的盐分、在强烈的蒸发作用下,通过毛管水的垂直和水平移动逐渐向土表积聚的过程。积盐过程可细分为:(1)地下水影响下的盐分积累作用;(2)海水浸渍影响下的盐分积累作用;(3)地下水和地表水渍涝共同影响下的盐分积累作用;(4)含盐地表径流影响下的盐分积累作用(5)残余积盐作用;(6)碱化-盐化作用。(二)碱化过程:是指交换性钠不断进入土壤吸收性复合体的过程。具备两个条件:(1)有显著数量的钠离子进入土壤胶体;(2)土壤胶体上交换性钠的水解34.变性土(1)概念:又称膨转土,是指具有强烈胀缩和扰动特性的黏质土壤。分布在南、北纬45°间。大面积出现在热带、亚热带季节性干旱地区。(3)成土条件:A.母质:各种基性母岩母质上发育。B.地形:在海拔1000m以下的平坦地貌面或低洼地,以海拔低于300米的地形为多。C.气候:热带、亚热带以至温带。季节性干旱(4)成土过程:蒙脱化过程和开裂过程(一)蒙脱化过程:蒙脱石来源:1. 由母质中继承下来。2. 新生成作用①含有盐基和二氧化硅的碱性水溶液,通过非膨胀性硅酸盐黏粒的复硅作用而产生。②由原生矿向次生矿物转化而成。(二)开裂过程原因:①富含2∶1型膨胀性矿物质。②明显的干湿季变化。自翻转作用(自幂作用)导致:1. 剖面均一化;2. 具有滑擦面和楔形结构3. 黏土小洼地37.初育土::初育土是指发育程度微弱、母质特征明显,发生层分异不显著的土壤。石质土、粗骨土、黄绵土、风沙土、紫色土、石灰土、磷质石灰土、火山灰土。分布零星,散布于各个地带,与周围其他土壤类型的界线清楚。(3)成土条件:存在一个或多个阻碍土壤向成熟方向发展的因素。A.母质:在一定的生物气候条件下,某些母质或母岩的性质对土壤形成起很大延缓作用,如风沙土、紫色土、石灰土、磷质石灰土、火山灰土等的形成都深受特殊母质和母岩的影响。B.地形:坡度陡峻及高低起伏的地形易于造成土壤侵蚀。C.气候:干旱多风的气候有利于初育土的形成,如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风沙土。高温多雨,降水变率大的气候也有利于初育土发育,如石灰岩、紫色砂岩地区。D.植被:初育土上植被大多较为稀疏,尤其是森林植被的覆盖度更低E.时间:成土时间短暂也是形成初育土的一个重要因素。F.人为因素: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土地,造成土壤退化。(4)成土过程(一)幼年性特点:土层浅薄,母质特征明显,有机质累积作用较弱。原因:①由于母质处于不稳定状态,经常更新。②母质的某种特性很强,短期内不能消除。(二)具有地带性的烙印 1.初育土各土类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地带性;2.土壤性状与相应地带性土类有相似之处;3.初育土进一步发育有可能形成地带性土壤。38.人为土:指自然土壤经人类活动影响改变了原来土壤的成土过程而获得新特性的土壤。(2)地理分布:分布在人类开发较早,耕作历史悠久的地区,或是人工排灌和耕作活动容易引起土壤深刻变化的地区。(3)成土条件:人为活动:气候、植被、地形、土壤通过灌排、耕作和施肥等农业措施,不断克服原有土壤的不良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土壤的其他性状也相应发生变(4)成土过程:(一)水耕熟化过程1.有机质的变化:OM增加,随淹水时间增长而增多,故我国水稻土自北向南有增高的趋势,但芳构化程度降低。 2.盐基淋溶和复盐基作用3、铁、猛的淋溶和淀积4、机械淋溶作用(二)旱耕熟化过程39.土壤资源是指具有农、林、牧生产性能的土壤类型的总称。特点:生产性有限性动态性多用性时空性40.世界土壤资源的现状a耕地面积小,而且分布不均b类型繁多,利用差异大41.我国土壤资源的主要特点及存在问题(1)特点:a土壤类型众多,土壤资源丰富,生产潜力较大b山地土壤资源所占比重较大,适宜综合利用c土壤资源人均数量偏少、整体质量较差d土壤资源空间分布与利用不平衡(2)存在问题:突出问题是耕地减少和土壤退化。a耕地面积减少,人地矛盾突出b土壤侵蚀严重,危害巨大c土壤资源退化,肥力下降d土壤盐碱化、沙化加剧e土壤污染日益严重,农田生态环境恶化。42.土壤资源评价是以土壤类型为研究对象,以土壤属性为主,综合环境和生产条件等,评定土壤质量,包括土壤的适宜性与限制性,生产潜力和利用措施,为土壤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土壤的分类管理提供依据。土壤资源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土壤生产力。包括质和量两个方面:质:表现为土壤发展农、林、牧业生产的适宜性和限制性量:单位面积产量、面积43.土壤资源评价的原则a土壤生产力是土壤资源评价的基础。b土壤的利用方向和土宜是土壤资源评价的中心。c各种因素的综合分析是土壤资源评价的重要环节。d坚持当前与长远、养地与用地相结合的原则,是土壤评价的出发点。44.土壤资源评价的内涵:根据评价目标和对象的不同,土壤资源评价可分为土壤适宜性评价,土壤肥力与生产力评价和土壤质量综合评价等。45.土壤质量:土壤在生态系统边界范围内保持生物生产力、维持环境质量和促进植物和动物健康的能力。包括土壤肥力质量、土壤环境质量、土壤健康质量46.土壤质量评价:确定可测定的全面评价土壤质量的指标体系,建立其评价标准;研究耕作措施等因素对土壤质量变化的影响,筛选出评价土壤质量短期和长期变化的指标体系;根据现有的研究结果和数据找出适宜的指标和评价方法。7.土壤质量评价标准及方法(1)标准:a易于评价b从小田块尺度到景观尺度上都能够测量出土壤功能的变化c能及时做出评价并制定出管理决策d易于为多数农户理解e对农业生态区的变化敏感f是具有代表性的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属性数据g包含定性的和定量的评价方法。(2)方法:定性描述土壤质量的方法较直观,如望闻摸;定量依据土壤质量指标,采用数学方法对土壤质量进行评价48.土壤质量评价指标选择原则a有效性原则 b 敏感性原则c 实用性和可重复性原 d 可靠性原则e 通用性原则f可获取性原则49.退化土壤改良的主要途径第一,保土阶段。第二,改土阶段a土壤物理改良b土壤生物改良c土壤化学改良

50.侵蚀土壤资源的优化利用a水利工程措施b生物工程措施c农业技术措施51.盐渍化土壤资源的优化利用①建立良好的田间排灌体系②优化灌溉管理与应用精确灌溉技术③井、沟、渠相结合控制地下水位④综合应用生物农艺改良利用和防盐措施⑤土壤肥力培育⑥种植水稻或耐盐作物⑦合理的土地利用布局⑧区域水资源的合理调配。52.沙化土壤资源的优化利用a实施生态保护工程b建立生态复合经营模式c合理开发水资源d控制农垦,保护草地e加强土壤管理

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的通知 国土资发 [2008] 176 号

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 [2008] 176 号 2008-09-09 信息来源:国土资源部耕地保护司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解放军土地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各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部机关各司局及有关直属事业单位: 十多年来,全国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从起步到全面推进,在补充耕地、保护耕地资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农用地结构,保障粮食和生态安全,惠民利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面临严峻挑战。当前,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还存在目标单一、补充耕地力度不够,占补平衡任务没有完全落实,规划统筹乏力、资金征收使用还有差距、监管工作不到位等突出问题。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切实加大补充耕地力度,部从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新机制出发,按照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多元投入、规范管理的思路,进一步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使其真正成为实施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手段,推进开源节流的重要抓手,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平台,既保护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又促进新农村建设、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成效。现就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严格补充耕地,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 地方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严格依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规划和年度补充耕地计划,切实组织完成补充耕地任务,确保本行政区域内耕地不低于规划规定的保有量任务。要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各类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应立足于本市、县行政区域内补充完成。对于后备资源少确实难以完成的,可由省级国土资源部门在省域内统筹安排,严禁跨

《食品微生物学》复习资料总结版

《食品微生物学》复习资料总结版

《食品微生物学》复习资料 一.微生物学发展中的几个重要人物的贡献。 1初创期--形态学时期:代表人物:列文虎克,首次观察并描述微生物的存在。 2奠基期--生理学时期:代表人物:巴斯德,建立胚种学说(曲颈瓶试验);乳酸发酵是微生物推动的;氧气对酒精发酵的影响;用弱化的致病菌防治鸡霍乱。科赫,建立了科赫法则,证实了病原菌学说,建立微生物学实验方法体系。3发展期--生化、遗传学时期:代表人物:Buchner,开创微生物生化研究;Doudoroff,建立普通微生物学。 4成熟期--分子生物学时期 二.什么是微生物?广义的微生物和主要包括哪几大类? 1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是指大量的、极其多样的、不借助显微镜看不见的微小生物类群的总称。 2微生物主要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某些藻类。 3微生物分类: 六界(病毒界1977年加上,我国陈世骧):

三元界: 三.微生物具有哪些主要特性?试简要说明之。 1体积小,比表面积大。2吸收多,转化快。3生长旺,繁殖快。4适应性强,易变异。5分布广,种类多。 四.细菌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大小及繁殖方式如何? 1细菌的基本形态分为:球形或椭圆形、杆状或圆柱状、弧状和螺旋状,分别称为球菌、杆菌、弧菌和螺旋菌。 2细菌细胞的大小一般用显微测微尺测量,并以多个菌体的平均值或变化范围来表示。 3细菌的繁殖主要是简单的无性的二均裂殖。

球菌:单球菌,双~,链~,四联~,八叠~,葡萄球菌。。大小以直径表示 杆菌:种类最多,长杆菌(长/宽>2);杆菌(=2);短杆菌(<2)。。大小:长度×宽度 弧菌:弯曲度<1 ;螺旋菌2≤弯曲≤6;螺旋体:弯曲度>6 ..大小:自然弯曲长度×宽度 细菌的重量:1×10^-9~1×10^-10mg,及1g细菌有1~10万个菌体 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质膜、细胞质及细胞核等四部分 五.细菌细胞壁的结构(Gram+、Gram-)与功能?Gram染色的原理和步骤?知道常规的几种Gram+、Gram—的菌种。 1结构:在细菌菌体的最外层,为坚韧、略具弹性的结构。 其基本骨架是肽聚糖层,由氨基糖(包括N-乙酰葡萄糖胺,NAG和N-乙酰胞壁酸,NAM两种)和氨基酸组成。 2 Gram+的细胞壁具有较厚(30-40nm)而致密的肽聚糖层, 多达20层,磷壁酸是革兰氏阳性菌的特有成分,可加强肽聚糖的结构。 3 Gram-的细胞壁薄(15-20nm)、结构较复杂,分为外膜(基本成分是脂多糖LPS)、肽聚糖层和壁膜间隙。 4功能:(1)保护细胞及维持外形(如果人工去掉细胞壁后,所有菌的原生质均变成圆形)。

工程地质复习资料

工程地质复习资料 主编:金建邦校核:金俊鹏第一章地壳的物质组成 1.试对比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种类岩石在成因、产状、矿物成分、结构构造 等方面的不同。 2.什么是地质作用,地质作用有哪些类型? 地质作用:形成和改变地壳物质组成和内部构造,塑造地壳外部形态特征的各种自然作用。 类型:内力地质作用:构造运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地震; 外力地质作用: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 3.火成岩有哪些结构、构造、产状,是如何分类的? 火成岩结构:显晶质结构、斑状结构、隐晶质结构、玻璃质结构; 火成岩构造:块状构造、气孔构造、流纹构造; 火成岩产状:深成侵入岩: 岩基、岩珠; 浅成侵入岩: 岩墙(岩脉)、岩床、岩盖与岩盆; 分类:按火成岩二氧化硅含量分为: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及酸性岩; 按岩浆冷凝环境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侵入岩又可分为深成岩和浅成岩。 4.何谓沉积岩,有哪些结构、构造,分类? 沉积岩:由沉积物固结变硬而形成的岩石; 其结构:碎屑结构、非碎屑结构; 其构造:层理构造、递变构造、波痕与泥裂; 其分类:碎屑岩、化学及生物化学岩, 进一步划分为:碎屑沉积岩、火山碎屑岩、非蒸发岩和蒸发岩 5.何谓变质岩,如何鉴别? 变质岩:原先生成的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经高温高压及化学活动性很强的气体 和液体作用后,在固体状态下,发生矿物成分或结构构造的改变形成的新的岩石。 鉴别标志:在变质作用过程中常形成某些特征性的矿物,如红柱石、蓝晶石、硅线 石、滑石、石墨等,这些变质矿物的出现是鉴别变质岩的重要标志。 第二章地质年代与第四纪地质概述 1.简述第四纪松散沉积物主要有哪些类型,并说明其主要特点。 主要类型:残积土:残积碎屑物粒径由地表向深处由细变粗是其最重要的特征 坡积土: 厚度变化大,成分与高处的岩石性质有关,一般不具节理 洪积土: 具有明显的层理以及夹层、透镜体等 冲击土: 磨圆度和分选性较好,清楚的层理构造,良好的韵律性,沉积

土地整理复习资料(四川农业大学).docx

一、阐述我国开展土地整理的目标 1保护耕地资源,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2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协调土地供需矛盾 3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二、两次全国土地整理规划的差异? 2001-2010:规划目标是补充耕地面积 2010-2015:增地、提等、增效和改善环境 规划内容差界是第二次全国土地整理规划内容比较第一次新增建设用地整理和生态环境整治三、什么是土地整理?土地整理的主要类型及含义? 土地整理(土地整治人是指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未利用以及生产建设破坏、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活动。 农用地整理: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建设用地整理:包括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和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 土地复垦:对生产建设活动和白然灾害损毁的土地,釆取整治措施,使其达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宜农未利用地开发:以增加耕地面积、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的活动 区域性综合整治:统筹城乡土地利用,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四、什么是土地增减挂钩项目?与土地整理项目有什么关系?

五、土地整理规划的层次、体系和主要内容战略层次: 国家宏观战略层: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耕地保护和建设用地需求平衡 省级区域调控层:特定时期区域发展政策与土地利用优化的耦合关系 地区工程操作层:土地生态安全、耕地整理与粮食安全、土地科学创新等 区县项目落实层:因地制宜落实整理项目 体系: 全国规划(纲领)、省级规划(承接)、市级规划(实施)、县级规划(实施)四级,也可根据需要编制村土地整治规划。 主要内容: 1.总则:规划目的、依据、等2?规划背景:土地利用现状、上一轮土地整理情况、土地整理的机遇和挑战3.土地整理潜力评价4?土地整理战略和冃标5.土地整理布局和时序安排 6.绿色空间构建与镇村体系 7.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8.土地整理重点工程9 .资金安排与效益分析10.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六、简述土地整理潜力的概念和主要类型 土地整理潜力: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生产力水平下,针对某种土地用途,通过在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等方面釆取一系列措施,使待整理土地资源增加可利用空间,提高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调整产权关系的潜在能力。 1、农用地整理潜力 2、建设用地整理潜力 3、土地复垦潜力 4、未利用地开发潜力

微生物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细菌乙醇发酵与酵母菌乙醇发酵 酵母菌乙醇发酵,在厌氧和偏酸(pH3.5-4.5)的条件下,通过糖酵解(EMP)途径将葡萄糖降解为2分子丙酮酸,丙酮酸再在丙酮酸脱羧酶作用下生成乙醛,乙醛在乙醇脱氢酶的作用下还原成乙醇,1分子葡萄糖产生2分子乙醇、2分子二氧化碳和净产生2分子ATP。 细菌乙醇发酵,细菌即可利用EMP途径也可利用ED途径进行乙醇发酵,经ED途径发酵产生乙醇的过程与酵母菌通过EMP途径生产乙醇不同,故称细菌乙醇发酵。1分子葡萄糖经ED途径进行乙醇发酵,生成2分子乙醇和2分子二氧化碳,净产生1分子ATP。 2菌落与菌苔 菌落,生长在固体培养基上,通常来源于一个细胞、肉眼可见的微生物细胞群体叫做菌落。菌苔,当菌体培养基表面密集生长时,多个菌落相互连接成一片,称菌苔。 3原生质体与原生质球 原生质体指人工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的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细胞壁的合成后,所剩下的仅由细胞膜包裹着的细胞,一般由革兰氏阳性细菌形成。 原生质球指用同样的方法处理,仍有部分细胞壁物质未除去所剩下的部分,一般由革兰氏阴性细菌所形成。 4温和噬菌体与烈性噬菌体 温和噬菌体,有些噬菌体感染细菌后并不增殖,也不裂解细菌,这种噬菌体称为温和噬菌体烈性噬菌体,能在寄主细菌细胞内增殖,产生大量噬菌体并引起细菌裂解的噬菌体称为烈性噬菌体。 5选择性培养基与鉴别培养基 选择性培养基,是根据某一种或某一类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对某种化合物的敏感性不同而设计的一类培养基。利用这种培养基可以将某种或某类微生物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来。 鉴别培养基,是根据微生物的代谢特点在普通培养基中加入某种试剂或化学药品,通过培养后的显色反应区别不同微生物的培养基。 6连续培养与分批培养 连续培养,在培养容器中不断补充新鲜营养物质,并不断地以同样速度排除培养物,使培养系统中细菌数量和营养状态保持恒定,这就是连续培养法 分批培养,将少量单细胞纯培养物接种到恒定容器新鲜培养基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定时取样测定细菌数量。培养基一次加入,不补充,不更换。 7恒化培养法与恒浊培养法 恒化培养法,通过控制某种限制性营养物质的浓度调节微生物的生长速度及其细胞密度,使装置内营养物质浓度恒定的培养方法 恒浊培养法,根据培养液细胞密度调节培养液流入的速度,使装置内细胞密度保持恒定的培养方法 8随机培养法与同步培养法 同步培养法,使被研究的微生物群体处于相同生长阶段的培养方法 随机培养法,在一般培养中,微生物各个体细胞处于不同的生长阶段的培养方法 9碱基转换与颠换 碱基转换,DNA链中嘌呤被另外一个嘌呤,或嘧啶被另一个嘧啶所置换,叫做转换 颠换,DNA链中嘌呤被另外一个嘧啶,或者嘧啶被另外一个嘌呤所置换,叫做颠换。 10 转化与转导 转化,是受体菌直接吸收来自供体菌的DNA片段,通过交换将其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组中,

工程地质复习资料整理

名词解释 一、矿物和岩石 1.矿物:在各种地质作用中所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2.岩石:矿物的自然集合体。 3.造岩矿物:组成岩石主要成分的矿物。 4.颜色:矿物对不同波长可见光吸收程度不同的反映。 5.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 6.解理:矿物在外力作用下,沿着一定方向破裂并产生光滑平面的性质。(最完全解理、完全解理、中等解理、不完全解理、最不完全解理) 7.断口:如果矿物受外力作用,无固定方向破裂并呈各种凹凸不平的断面,称为断口。 8.岩浆岩产状:岩浆岩体的形态、规模、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形成时所处的地质构造环境及距离当时地表的深度等方面的特征。(分两类:侵入岩体产状、喷出岩体产状) 9.岩浆岩结构:指岩石中矿物的结晶程度、晶粒大小、晶粒形状以及它们的相互组合关系。 10.岩浆岩构造:指岩石中的矿物集合体的形状、大小、排列和空间分布等所反映出来的岩石组成的特征。 11.沉积岩结构:指沉积岩组成物质的形状、大小和结晶程度等特征。 12.沉积岩构造:指沉积岩各种物质成分形成的特有的空间分布和排列方式。 13.沉积岩岩层产状: 14.变质岩结构:变晶结构、碎裂结构、变余结构(残余结构) 15.变质岩构造:片理构造、块状构造、变余构造 二、地质构造 1.地质作用:引起地壳组成物质、地壳结构和地表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 2.地质构造(构造形迹):残留在岩层中的褶皱、断层和裂隙等变形或变位的现象。 3.构造运动(地质运动):指由内力地质作用引起的地壳组成物质和结构发生变形和变位的运动。 4.地层:指在一定地质时期内先后形成的具有一定层位的层状和非层状岩石的总称。 5.褶皱:岩层在构造运动中受力作用而形成的连续弯曲变形。 6.褶曲:组成褶皱构造的单个弯曲。 7.节理:指那些有一定成因、形态和分布规律的裂隙。(原生节理、构造节理、次生节理) 8.断层:岩层或岩体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发生破裂,沿破裂面两侧有明显相对位移的构造现象。

土地整理与复垦开发

土地整理与复垦开发 积极开展土地整理与复垦开发,对于缓解人地矛盾,实现耕地占不平衡,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重要的手段,有利于耕地保护目标的实现,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土地质量的提高,耕地面积的增加,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土地整理与复垦开发的概念 土地整理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 土地复垦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掘、塌陷、压占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以及自然灾害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进行整治,回复利用的活动。 土地开发是指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将未利用土地资源开发成宜农地的活动。 二.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政策出台的背景 10多年来,我国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从起步到全面推进,在补充耕地、保护耕地资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农用地结构,保障粮食和生态安全,惠民利民等方面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存在目标单一、补充耕地力度不够、占补平衡任务没有完全落实、规划统筹乏力、资金征收使用还有差距、监管工作不到位等突出问题。 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建设用地不断增加、耕地总量锐减,鉴于我国国情和耕地锐减的严峻形势,党中央和国务院为了强化切实保护耕地,实行耕地占补平衡治本之策,修编的《土地管理法》将土地整理正式列入国家法律,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土地整理工作将更加全面和细化。 为了全面合理做好土地整理工作,2003年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指出,“土地开发整理”包括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土地开发三项内容。 2008年10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了“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的概念,对土地开发整理的三大块内容进行了重新排序,这明显突出了土地整理的重要,强调了以土地整理为重心,土地复垦为辅助,土地开发为补充的精神。 三.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的政策、理论依据 (一)中央对土地整理的期望与要求 1.坚守18亿亩耕地,必须完成耕地计划补充任务。 2.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进一步改善耕地质量。

土地整治复习要点

绪论 ●土地整治的实质:合理组织土地利用,提高土地供给能力●土地整治工作程序:项目规划设计,项目工程建设,工程监理和竣工验收,整理后的产权调整,评价等环节●土地整治最终目标:协调人地关系,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专项土地整治: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村镇规划建设;城镇旧城区改造;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工程压废地复垦●土地整治类型:所有权整治和使用权整治;城市土地整治和农村土地整治;农地整治建设用地整治土地开发土地复垦;资源性和资产性土地整治●建设用地整治包括:村镇用地整治;城镇用地整治;独立工矿用地整治;基础设施用地整治●土地复垦按废弃原因分类:生产建设中挖损、压站、塌陷造成破坏的土地;因道路改线、建筑物废止、村庄搬迁以及垃圾压占造成废弃的土地;各类工业污染造成的废弃地;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废弃地;废弃坑、塘、洼的复垦●农村土地整治:以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为平台,对田、水、路、林、村、房进行综合整治—主要做法:开展农田整治;推进村落整治;发展非弄产业;促进城乡互补●农村土地整治意义:扩大农村内需、促进经济发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结构经济社会发展结构性矛盾;●农村土地整治特点:统筹规划、整村推进、集聚集约、整合资金;尊重农民意愿、导入社会参与、确保农民受益、保持农村特色●土地整治工作四个基本目标: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生态环境●农地整治分为:耕地;林地;园地;牧草地和养殖水面等●农地整治主要内容:调整农地结构、归并零散土地;平整土地、改良土壤、复垦废弃地、治理中低产田;对道路、沟渠、和水利设施的修补和重建;重划地界确定权属;改善环境条件维护生态平衡●土地整治发展趋势:目标综合化;对象一体化;标准生态化;目的公共化●土地整治学科基础:土地利用学、土地系统工程学、土地信息工程学●土地可持续利用包括:生态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土地整理理论基础:土地整治学科基础;可持续利用理论;人地协调理论;生态经济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中国开展土地整治的宏观背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护耕地资源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 区域土地整理规划 ●目的意义:完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强化土地利用规划管理职能;土地开发整理实施的“龙头●编制程序:准备工作;分析评价;专题研究;拟定规划供选方案;协调论证;确定规划方案●区域土地整理潜力的基本特征:针对性;地域性;多样性;复杂性;相对性;时限性●区域土地整治潜力的构成:技术;生产;生态;景观优化●区域土地整治评价方法:单一指标评价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区域规划目标确定的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土地的需求状况;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通过整理复垦开发要补充的各类土地面积;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用地需求;县内土地整治复垦开发为耕地、园地、林地等的潜力●土地整治重点项目选定的依据:一般基于土地开发整治重点区域与重点工程;以完成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为目的;对重点工程的实施有重要支撑作用;重点项目一般能在规划期的近期内落实●土地整治重点项目选定方法:根据区域土地开发整治潜力分析、划区结果和规划目标初步提出项目类型、范围与规模;进行实地考察邀请当地干部群众座谈分析项目实施可行性;与有关部门协商进行综合平衡;确定项目的界限测算面积●区域土地整治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因子的选取:自然生态评价因子(气候、水、土、地形地貌、植被)社会经济评价因子(社会环境、经济资源与环境、技术资源与环境)●区域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针对一定区域的土地生态问题选取评价因子;确定因子的权重;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将属性与空间数据结合起来进行评价●区域土地整治效益评价指标:直接指标;代理指标●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直接经济效应;间接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评价指标: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增加率;人均绿地面积增加率;基本农田面积增加率;土地盐碱化治理率;土地污染治理率●社会效益评价指标: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土地生产率提高率;农户户投比提高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率;人均耕地面积提高率;耕地面积比率提高率;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率 ● ●

浙江农林大学微生物学复习资料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 绪论微生物与人类 1.人类迟至19世纪中叶才真正认识微生物世界,其中的障碍有哪些?它们是如何被克服的? 各举例说明之。 答:人类认识微生物世界中遇到的障碍以及被克服的相关例子如下: (1)个体微小。列文虎克利用其自制的显微镜,克服了肉眼的局限性,首次观察到多种微生物的个体形态。 (2)外貌不显。主要由科赫学派克服的,他们创立了许多显微镜技术,染色技术、悬滴培养技术和显微摄影技术,使人们对细菌等的外貌能清楚地观察到。 (3)杂居混生。由科赫等人发明的明胶和琼脂平板分离微生物纯种的方法,克服了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杂居混生状态,从而进入了研究微生物纯培养阶段。 (4)因果难联。把微生物作用的因果联系起来的学者很多,如巴斯德提出了活的微生物是传染病、发酵和腐败的真正原因;科赫提出了证明某病的病原菌的“科赫法则”等。 2.微生物学发展史如何分期?各时期的时间、实质、创始人和特点是什么?我国人民在微生物学发展史上占有什么地位?有什么值得反思? 答:(1)微生物学发展史的分期以及各时期的时间、实质、创始人和特点如下:①史前期(约8000年前~1676年)——朦胧阶段 a.代表人物:各国劳动人民。 b.特点:未见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凭实践经验利用微生物的有益活动进行酿酒、发面、制酱、娘醋、沤肥、轮作、治病等。 ②初创期(1676~1861年)——形态描述阶段 a.代表人物:列文虎克。 b.特点:自制单式显微镜,观察到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出于个人爱好对一些微生物进行形态描述。 ③奠基期(1861~1897年)——生理水平研究阶段 a.代表人物:巴斯德和科赫。 b.特点:微生物学开始建立;创立了一整套独特的微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开始运用“实践-理论-实践”的思想方法开展研究;建立了许多应用性分支学科;进入寻找人类和动物病原菌的黄金时期。 ④发展期(1897~1953年)——生化水平研究阶段 a.代表人物:E.Büchner。 b.特点:对无细胞酵母菌“酒化酶”进行生化研究;发现微生物的代谢统一性;普通微生物学开始形成;开展广泛寻找微生物的有益代谢产物;青霉素的发现推动了微生物工业化培养技术的猛进。 ⑤成熟期(1953年~至今)——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阶段 a.代表人物:J.Watson和F.Crick。 b.特点:广泛运用分子生物学理论和现代研究方法,深刻揭示微生物的各种生命活动规律;以基因工程为主导,把传统的工业发酵提高到发酵工程新水平;大量理论性、交叉性、应用性和实验性分支学科飞速发展;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和独特实验技术推动了生命科学各领域飞速发展;微生物基因组的研究促进了生物信息学时代的到来。 (2)我国人民在微生物学发展史上占有的地位与反思

土地整理与复垦-模拟题

《土地整理与复垦》模拟题 一,单选题 1.国家投资土地开发项目净增耕地面积不低于项目规划设计面积的() A.0.05 B.0.1 C.0.4 D.0.6 [答案]:D 2.国家投资土地整理项目净增耕地面积不低于项目规划设计面积的() A.0.03 B.0.05 C.0.1 D.0.2 [答案]:C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五十五条规定:征收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的()上缴中央财政用于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 A.0.3 B.0.4 C.0.5 D.0.6 [答案]:A 4.一次性开发未确定土地使用权的国有荒山,荒地,荒滩()以上的,报国务院批准 A.400公顷 B.600公顷 C.800公顷 D.1000公顷 [答案]:B 5.()是村庄间联系的道路,是村庄对外联系的通道,承担着运进农业生产资料,运出农产品重任. A.干道 B.支道 C.田间道 D.生产路 [答案]:B 6.()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土地复垦走上了法制轨道 A.《关于加强生产建设项目土地复垦管理工作的通知》 B.《关于组织土地复垦方案编报和审查有关问题的通知》 C.《土地复垦技术标准》 D.《土地复垦规定》 [答案]:D

7.在地面坡度变化均匀,能够找到挖填分界线的地块可选用()计算土方平整量. A.散点法 B.方格网法 C.截面法 D.换算法 [答案]:B 8.土地整理项目区内的农村道路按主要功能和使用特点可分为干道,支道,田间道和生产路,其中田间道一般宽为() A.6-8m B.4-6m C.3-4m D.1-2m [答案]:C 9.梯田田面长边应沿等高线布设,形状呈长条形或带形,其适宜长度为(). A.50-100m B.100-150m C.150-200m D.200-250m [答案]:C 10.()是联系村庄与田块,为货物运输,作业机械向田间转移及为机器加水,加油等生产服务的道路. A.干道 B.支道 C.田间道 D.生产路 [答案]:C 11.某变压器总共控制4眼机井,机井水泵功率为15KW,则应选择的适宜的变压器型号为(). A.S9-50/10 B.S9-63/10 C.S9-80/10 D.S9-100/10 [答案]:D 12.新增耕地率=新增耕地面积÷() A.项目建设规模 B.整理前耕地总面积 C.整理后耕地总面积 D.整理后农用地总面积 [答案]:A

土地开发复垦整理业务辅导材料

土地开发复垦整理业务辅导材料 第一部分:概念及政策、理论依据 一、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的概念 土地开发是指对滩涂、盐碱地、荒草地、祼土地等未利用的宜农土地进行开发利用的活动。 土地整理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农村地区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 土地复垦是指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污染破坏的土地和洪灾、滑坡崩塌、泥石流、风沙等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状态的活动。 二、政策、理论依据 (一)中央对土地整理的期望和要求 1.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必须完成耕地计划补充任务。 2.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进一步改善耕地质量。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任务,要求土地开发整理取得实效。 4.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土地开发整理,土地开发整理资金长期稳定投入得到了政策和法律的支撑。 (二)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土地整理

中发…1997?11号文件,明确提出“积极推进土地整理,搞好土地建设。这是土地开发整理一词最早写入中央政府的文件中。 1999年?土地管理法?,确定了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和耕地开垦费、土地复垦费等资金专项用于土地开发整理,确立了土地开发整理资金投入主渠道,保证了土地开发整理有长期稳定的投入。 2004年?国务院关于将部分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4]8号)明确规定:土地出让金纯收益的15%以上用于农业土地开发,进一步扩大了土地开发整理资金渠道。 国家对土地开发整理资金征收与投入 2001-2006年,中央分成的30%部分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共征收489.94亿元。从今年起,国家将新增费征收标准提高了一倍,进一步扩大了资金规模。2006年中央分成征收部分为167亿;按照新的征收标准,今年预计不少于200亿元。 2001年至2007年上半年,国家累计投入中央分成的新增费总额达463.66亿元。目前,全国用于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土地整理、耕地开发的总投入,每年达到1000亿元左右。 中央一号文件 2005年: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部分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要结合土地开发整理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 2006年: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部分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安排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都要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建设标准农田。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第三版-期末复习资料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第三版-期末复习资料

1.曲颈瓶实验巴斯德否认了自然发生学说 2.微生物发展的五个时期:史前期(朦胧阶段);初创期(形态描述阶段),列文虎克---微生物的先驱者;奠基期(生理水平研究阶段),巴斯德---微生物学奠基人(显微镜的发现),科赫--细菌学奠基人;发展期(生化水平研究阶段)布赫纳---生物化学奠基人;成熟期(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阶段) 3.巴斯德的成果:①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说②证实发酵由微生物引起③发明了狂犬病毒减毒疫④苗制备方法⑤发明巴氏消毒法 4.微生物有哪五大共性?其中最基本的是哪一个?为什么?①.体积小,面积大;②.吸收多,转化快;③.生长旺,繁殖快;④.适应强,易变异;⑤.分布广,种类多。其中,体积小面积大最基本,因为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废物的排泄面和环境信息的交换面,并由此而产生其余 4 个共性 5.细菌的三个形态杆菌,球菌,螺旋菌 6.细菌的一般构造: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区。特殊构造:鞭毛,菌毛,性菌毛,糖被(微荚膜,荚膜),芽孢 7.细菌的细胞壁的功能:①固定细胞外形和提高机械强度,保护细胞免受外力的损伤;②为细胞生长、分裂和鞭毛运动所必需;③阻拦酶蛋白或抗生素等有害物质进入细胞;④赋予细菌特有的抗原性和致病性(如内毒素),并与细菌对抗生素和噬菌体的敏感性密切相关。 8.肽聚糖由肽和聚糖,肽聚糖单体构成,①、四肽尾,由四个氨基酸分子按L 型与D型交替方式连接而成,接在N-乙酰胞壁酸上。②、双糖单位: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通过β-1,4糖苷键连接,溶菌酶水解此键。③、肽桥:甘氨酸五肽,肽桥变化甚多,由此形成了“肽聚糖的多样性”) 9.磷壁酸是革兰氏阳性菌的特有成分,(主要成分是甘油磷酸或核糖醇磷酸),是噬菌体的特异性吸附受体; 10.外膜是革兰氏阴性菌的特有结构(位于壁的最外层,成分:脂多糖LPS(类脂A:是革兰氏阴性菌致病物质内毒素的物质基础,是许多噬菌体在细胞表面的吸附受体;核心多糖;O-特异侧链);磷脂和若干外膜蛋 11.假肽聚糖的β-1,3-糖苷键被水解。 12.缺壁细胞:实验室中形成:自发缺壁突变:L型细菌 人工方法去壁:彻底除尽(原生质体) 部分去除(球状体) 自然界长期进化中形成:支原体 13.试述革兰氏染色的机制 程序染液 G+ G- 初染结晶紫紫色紫色 媒染碘液蓝紫色蓝紫色 脱色乙醇95% 蓝紫色无色 水洗 H2O 蓝紫色无色 复染番红蓝紫色红色 14.PHB:聚羟基丁酸酯,细胞内含物之一,具有贮藏能量,碳源及降低细胞内渗透压作用。 15.鞭毛分为L环,P环,S-M环,C环。 16.何谓“拴菌”试验?他的创新思维在何处?

工程地质复习资料整理小抄

1.矿物:是天然产出的均匀固体,它是各种地质作用的产物,是岩石的基本组成部分。 2.岩石:是地壳的基本组成物质,是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的产物,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 3.层理:是指岩层中物质成分,颗粒大小,形状和颜色在垂直方向发生变化时产生的纹理,每个单元层理构造代表一个沉积动态的改变。 4.片理:指岩石形成薄片状的构造。板状、千枚状、片状、片麻状构造可通称为片理。在变质岩中极为常见,是重要特征之一 5.岩层:被两个平行或近于平行的界面所限制的、由相同或相似岩性组成的层状。 6.岩石结构:是指岩石中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及彼此间的组合方式。 7.工程地质条件:指工程建筑物所在地区地质环境各项因素的综合。 8.工程地质问题:指已有的工程地质条件在工程建筑和运行期间会产生一些新的变化和发展,构成威胁影响工程建筑安全的地质问题。 9.地质构造:构造运动使岩层发生变形和变位,形成的产物称为地质构造。 10.岩层产状:指岩层的空间位置,是以岩层面的空间方位及其与水平面的关系来确定的 11.褶曲: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 12.节理:岩层沿破裂面没有明显位移或仅有微量位移。 13.活断层:目前正在运动着的断层,或是近期曾有过活动而不久的将来可能会重新活动的断层 14.地层:在一定地质历史时期内形成的一套岩层 15.地质图:把一个地区的各种地质现象,如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按一定比例缩小,用规定的符号、颜色、花纹、线条表示在地形图上的一种图件。 16.隔水层:指不能给出并透过水的岩层。隔水层还包括那些给出与透过水的数量微不足道的岩层,也就是说,隔水层有的可以含水,但是不具有允许相当数量的水透过自己的性能,例如粘土就是这样的隔水层。 17.含水层:指能够给出并透过相当数量重力水的岩层。构成含水层的条件,一是岩石中要有空隙存在,并充满足够数量的重力水,二是这些重力水能够在岩石空隙中自由运动。 18.残积层:母岩经风化、剥蚀,未被搬运,残留在原地的岩石碎屑,称为残积层。 19.水的硬度:地下水的硬度是指水中所含钙、镁离子的数量。 20.淋滤作用:大气降水渗入地下的过程中渗流水不仅能把地表附近细小的破碎物质带走,还能把周围岩石中易溶成分溶解带走。经过渗流水的物理和化学作用后,地表附近岩石逐渐失去其完整性、致密性,残留在原地的的则未被冲走,又不易溶解的松散物质。 21.岩石吸水率:是指在常压下岩石的吸水能力,以岩石所吸水分的重力与干燥岩石重力之比的百分数表示。 22.弹性模量:应力与弹性应变的比值。 23.热胀冷缩作用: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白天阳光强烈照射,岩石表层首先受热膨胀,内部未变热,体积不变;晚上,由于气温下降,岩石表层开始收缩,这时岩石内部可能还在升温膨胀。这种表里不一致的膨胀、收缩长期反复作用,岩石就会逐渐开裂,导致完全破坏。 24.风化程度:岩石风化后工程性质改变的程度。 25.黄土:黄土是以粉粒为主,含碳酸盐,具大孔隙,质地均一,无明显层理而有显著垂直节理的黄色陆相沉积物。 26.软土:是天然含水量大、压缩性高、承载力和抗剪程度很低的呈软塑—流塑状态的粘性土。 27.岩体:指场地中经过变形和破坏好的岩石组合,是一种或多种岩石中的各种地质界面和大小不同的、形状不一的岩块的总体。 28.结构面:只存在于岩体中的各种不同成因、不同特征的地质界面,包括各种破裂面、物质分异面、软土夹层及泥化夹层等。

土地整理与复垦模拟题(开卷)

《土地整理与复垦》模拟题(开卷) 一.单项选择题 1.国家投资土地开发项目净增耕地面积不低于项目规划设计面积的(D)。 A. 5 % B.10% C.40% D. 60% 2.国家投资土地整理项目净增耕地面积不低于项目规划设计面积的(C)。 A.3% B. 5% C. 10% D. 20%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五十五条规定:征收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的(A)上缴中央财政用于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 A.30% B. 40% C. 50% D. 60% 4.一次性开发未确定土地使用权的国有荒山、荒地、荒滩(B)以上的,报国务院批准。 A. 400公顷 B. 600公顷 C. 800公顷 D. 1000公顷 5. (B)是村庄间联系的道路,是村庄对外联系的通道,承担着运进农业生产资料、运出农产品重任。 A.干道 B.支道 C. 田间道 D. 生产路 6. (D)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土地复垦走上了法制轨道。 A. 《关于加强生产建设项目土地复垦管理工作的通知》 B. 《关于组织土地复垦方案编报和审查有关问题的通知》 C. 《土地复垦技术标准》 D. 《土地复垦规定》 7.在地面坡度变化均匀,能够找到挖填分界线的地块可选用(B)计算土方平整量。 A.散点法 B.方格网法 C.截面法 D.换算法 8.土地整理项目区内的农村道路按主要功能和使用特点可分为干道、支道、田间道和生产路,其中田间道一般宽为(C)。 A.6-8m B. 4-6m C. 3-4m D. 1-2m 9.梯田田面长边应沿等高线布设,形状呈长条形或带形,其适宜长度为(C)。 A.50-100m B.100- 150m C. 150-200m D. 200-250m 10. (C)是联系村庄与田块,为货物运输、作业机械向田间转移及为机器加水、加油等生产服务的道路。 A.干道 B.支道 C. 田间道 D. 生产路 11.某变压器总共控制4眼机井,机井水泵功率为15KW,则应选择的适宜的变压器型号为(D)。 A.S9-50/10 B.S9-63/10 C.S9-80/10 D.S9-100/10 12.新增耕地率=新增耕地面积÷(A)。 A.项目建设规模 B.整理前耕地总面积 C.整理后耕地总面积 D.整理后农用地总面积 13.国家投资项目对土地整理项目丘陵区新增耕地面积的下限要求为(A)。 A.10hm2 B. 20hm2 C. 30hm2 D. 40hm2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整理汇总

一、解释下列名词 1.伴胞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其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边形成一颗菱形或双锥形的碱溶性蛋白晶体——δ内毒素,称为伴胞晶体(59) 2.菌落:分散的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成为菌落。 3.选择培养基:用来将某种或某种微生物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来的培养基。根据不同种类微生物的特殊营养需求或对某种化学物质的敏感性不同,在培养基中加入相应的特殊营养物质或化学物质,一直不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有利于所需微生物的生长。(91) 4.革兰氏阳性菌:在革兰氏染色法里,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胞膜内形成了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革兰氏阳性菌由于其细胞壁厚度大和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故遇乙醇或丙酮酸脱色处理时,因失水反而使网孔缩小,在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处理不会溶出缝隙,因此能吧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仍呈紫色。(49)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特点是厚度大、化学组分简单,一般只含90%肽聚糖和10%磷壁酸,从而与层次多、厚度地、成分复杂的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有明显的差别。革兰氏阴性菌因含有LPS外膜,故比革兰氏阳性菌更能抵抗毒物和抗生素对其毒害。(40) 5.LPS:脂多糖,位于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最外层的一层较厚的类脂多糖类物质,由类脂、可信多糖和O-特异侧脸三部分组成。(43) 6.营养缺陷型:某些菌株发生突变(自然突变或人工诱变)后,失去合成某种(或某些)对该菌株生长必不可少的物质(通常是生长因子如氨基酸、维生素)的能力,必须从外界环境获得该物质才能生长繁殖,这种突变型菌株成为营养缺陷性(85)(218) 7.氨基酸异养型生物:不能合成某些必须的氨基酸,必须从外源提供这些氨基酸才能成长,动物和部分异养微生物为氨基酸异养型生物。如乳酸细菌需要谷氨酸、天门冬氨酸、半胱氨酸、组氨酸、亮氨酸和脯氨酸等外源氨基酸才能生长。(baidu) (氨基酸自养型:能以无机氮为唯一氮源,合成氨基酸,进而转化为蛋白质及其他含氮有机物。 8.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团圆性、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55) 9.鉴别培养基:用于鉴别微生物。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特殊化学物质,某种微生物在培养基中生长后能产生某种带些产物,而这种带些产物可以与培养基中的特殊化学物质发生特定的化学反应,产生明显的特征性变化,根据这种特征性变化,可讲该种微生物与其他微生物区分开来(91) 10.PHB:聚-B-羟丁酸,直径为0.2~0.7um的小颗粒,是存在于许多细菌细胞质内属于类脂兴致的碳源类贮藏无。不溶于水,可溶于氯仿,可用尼罗蓝或苏丹黑染色。具有贮藏能量、碳源和降低细胞内渗透压的作用。(53) 11.糖被: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胶状物质。(60)

工程地质学复习资料整理打印版

1.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要素统称为工程地质条件,包括建筑场地及其邻近地区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结构、水文地质、口然地质作用与现象等。 2.工程地质学;是介于地质学和工程学之间的一门边缘交叉学科,它研究在工程设计、施工和营运的实施过程中,合理的处理和正确的使用自然地质条件和改造地质条件等地质问题。 第2章岩石的成因类型及其工程地质特征 地球的构造 地壳(crust):由固体岩石构成,分硅铝层(花岗岩层)和硅镁层(玄武岩层)。 地^(mantle):上地幔主要是硅氧,呈熔融状态,是岩浆的发源地:下地幔主要是铁镁氧化物和硫化物。 地核(core):由铁银组成,密度大。外核是液态的,内核是固态。 地壳运动主要起因于地幔物质的对流 组成地壳的化学成分,含量由多到少依次为 0(49.13%)、Si、Al、Fc、Ca、Na、Mg... § 2.1主要造岩矿物 §2.1.1矿物的基本概念 地壳由岩石组成,岩石由矿物组成。 矿物(mineral):地壳中的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行程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其中构成岩石的矿物称为造岩矿物。 §2.1.2矿物的物理性质 矿物的物理性质决泄于矿物的化学成分和内部构造 矿物的颜色和条痕 颜色:由矿物对可见光波的吸收作用产生。 自色:(矿物的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所组成的)矿物的本身的颜色 他色:某些杂质引起的颜色 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 矿物的透明度和光泽 矿物表面对可见光的反射能力。 分为: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非金属光泽。造岩矿物大部分属于非金属光泽。 具体又分为:①玻璃光泽②珍珠光泽③丝绢光泽④油脂光泽和树脂光泽⑤金刚光泽 ⑥土状光泽 透明度是指矿物允许可见光透过的程度。 矿物的硬度 矿物抵抗外力机械作用的强度。 硬度是矿物的一个重要鉴左特征,鉴别矿物硬度时,是用两种矿物对划的方法来确左矿物的相对硬度。 由软到硬分十度,称为摩氏硬度汁:1-滑石2-石膏3-方解石4-萤石5-磷灰石6-正长石7-石英8-黄玉9-刚玉10-金刚石 解理和断口 解理一受外力作用,矿物能沿一泄方向破裂成平而的性质。 分为:极完全、完全、中等或不完全解理 断口一受外力打击后,无规则地沿着解理而以外方向破裂。

土地整理与复垦模拟题(开卷)

《土地整理与复垦》模拟题(补) 单项选择题 1.国家投资土地开发项目净增耕地面积不低于项目规划设计面积的(D)。 A.5% B.10% C.40% D.60% 2.国家投资土地整理项目净增耕地面积不低于项目规划设计面积的(C)。 A.3% B.5% C.10% D.20%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五十五条规定:征收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的(A)上缴中央财政用于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 A.30% B.40% C.50% D.60% 4.一次性开发未确定土地使用权的国有荒山、荒地、荒滩(B)以上的,报国务院批准。 A.400公顷 B.600公顷 C.800公顷 D.1000公顷 5.(B)是村庄间联系的道路,是村庄对外联系的通道,承担着运进农业生产资料、运出农产品重任。 A.干道 B.支道 C.田间道 D.生产路 6.(D)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土地复垦走上了法制轨道。 A.《关于加强生产建设项目土地复垦管理工作的通知》 B.《关于组织土地复垦方案编报和审查有关问题的通知》 C.《土地复垦技术标准》 D.《土地复垦规定》 7.在地面坡度变化均匀,能够找到挖填分界线的地块可选用(B)计算土方平整量。 A.散点法 B.方格网法 C.截面法 D.换算法 8.土地整理项目区内的农村道路按主要功能和使用特点可分为干道、支道、田间道和生产路,其中田间道一般宽为(C)。 A.6-8m B.4-6m C.3-4m D.1-2m 9.梯田田面长边应沿等高线布设,形状呈长条形或带形,其适宜长度为(C)。 A.50-100m B.100-150m C.150-200m D.200-250m 10.(C)是联系村庄与田块,为货物运输、作业机械向田间转移及为机器加水、加油等生产服务的道路。 A.干道 B.支道 C.田间道 D.生产路 11.某变压器总共控制4眼机井,机井水泵功率为15KW,则应选择的适宜的变压器型号为(D)。 A.S9-50/10 B.S9-63/10 C.S9-80/10 D.S9-100/10 12.新增耕地率=新增耕地面积÷(A)。 A.项目建设规模 B.整理前耕地总面积 C.整理后耕地总面积 D.整理后农用地总面积 13.国家投资项目对土地整理项目丘陵区新增耕地面积的下限要求为(A)。 A.10hm2 B.20hm2 C.30hm2 D.40hm2 多项选择题 1.根据土地整理后的主导用途,可将土地整理分为(AD)。 A.农用地整理 B.未利用地整理 C.废弃地整理 D.建设用地整理 2.滩涂开发项目的主要特点包括:(A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