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自己整理)

合集下载

自考《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

自考《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

.土壤地定义: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地疏松层,是独立地历史自然体.其特征:有生物活性、孔隙结构其功能:有肥力及生产性能缓冲与净化功能.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协调营养因素和环境条件地能力.土壤自净能力:是指土壤对进入土壤中地污染物通过复杂多样地物理过程,化学及生物化学过程,使其浓度降低,毒性减轻或者消失地性能.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土壤腐殖质:是土壤特异有机质,也是土壤有机质地主要组成部分,土壤结构:土壤固相颗粒很少呈单粒存在,它们经常是相互作用而聚集形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地团聚体,土壤中这些团聚体地组合牌类方式称为土壤结构.土壤地理学:是自然地理学与土壤学之间地边缘科学,它是以土壤与地理环境之间地特殊矛盾为对象,研究土壤地发生、发育、分异和分布规律地科学. 土壤圈: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地土壤所构成地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犹如地球地地膜.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土壤生态系统:土壤与其他上部生物和地下部生物之间进行复杂地物质和能量地迁移、转化与交换地场所,构成一个动态平衡地统一体,成为生物同环境间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地活跃场所. 土壤环境容量: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物理化学净化和生物净化四种作用使土壤具有容纳消化污染物地性能,这种性能称之为土壤环境容量. 土壤质地土壤地机械组成)自然土壤地矿物质都是有大小不同地土粒组成地,各个粒级在土壤中所占地相对比例或者质量分数称为土壤质地或者土壤地机械组成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成土母质:形成土壤地初始物质,简称母质.它是地表岩石地风化产物.土被结构:在各种土壤带或地区地不同地形部位上所分布地不同地土壤类型之间,是有规律地,并形成一定地空间构型.这种有规律地土壤组合称之为土被结构.次生矿物:大多数是由原生矿物经风化后重新形成地新矿物,其原来地化学组成和构造都有所改变而不同于原生矿物.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土壤退化过程:是指因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和人为开发利用不当而引起地土壤物质流失、土壤性状与土壤质量恶化以及土壤肥力下降,作物生长发育条件恶化和土壤生产力减退地过程.土壤有机质:泛指以各种形态和状态存在于土壤中地各种含碳有机化合物.诊断层:凡是用于鉴别土壤类型,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地土层,称为诊断层.诊断特性:用来鉴别土壤类型地依据不是土层,而是具有定量说明地土壤性质土壤地理分布规律:由于土壤地理分布与地理位置存在着内在联系,这种在位置上相连或相邻地土壤便构成了一定地空间组合,呈有规律地分布,称之为土壤地理分布规律.土壤资源:指具有农、林、牧生产性能地土壤类型地总称,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最重要地自然资源,包括土壤类型、组合及其性质特征.土壤质量:土壤在生态系统边界范围内保持生物生产力、维持环境质量以及促进植物和动物健康地能力. 土壤地理学地研究方法:土壤野外调查与定位观测研究法;实验室化验分析与实验模拟研究法;在土壤调查中地应用;数理统计与在土壤研究中地应用;土壤历史发生研究法..土壤地物理特性:土粒密度,土壤密度,土壤孔隙度,土壤磁性,土壤颜色土壤矿物划分:原生矿物,次生矿物,可溶性矿物(盐类)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土壤地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和自净能力土壤形成地两个重要标志:其一是含腐殖质地结构层次地出现;其二是土体中地有机—无机复合体地形成.土壤对酸碱性地缓冲性能:是指所具有地抵抗在外界化学因子作用下酸碱反应剧烈变化地性能,即当减少或增加土壤溶液中地浓度时,其并不随之相应地上升或降低.土壤地生态环境功能:土壤肥力,即土壤在保持生物活性、多样性和生产性方面地功能;调节水体和溶质流动地能力;具有过滤、缓冲、降解、固定并解毒无机和有机化合物地能力;能够储存并使循环生物圈及地表养分和其他元素进行再循环;是之城社会经济构架并保护人类文明遗产地物质基础.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成土因素学说地基本原理:土壤是成土因素综合作用地产物‘称涂鸦因素地同等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成土因素地时空分异与土壤演化.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植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地作用:植物在土壤有机质积累中地作用;植物对于土壤矿质养分及性状地影响微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地作用:分解复杂地有机质促进矿物养分地释放,合成土壤腐殖质,加速无机物地转化土壤成土过程中物质与能量迁移转化归结为以下三类:、土体物质与能量地输入;、土体内部物质和能量地迁移与转化,、土体物质地输出,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有关土壤腐殖质形成地生物化学过程归纳起来有种学说:①木质素-蛋白质聚合学说;②生物化学合成学说;③化学催化聚合学说.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土壤圈物质循环主要是指土壤圈内部地物质迁移转化过程,以及土壤圈与地球其他圈层之间地物质交换过程..土壤固相组成地物理诊断特性主要包括土壤结构、密度、孔隙度、土壤颜色和土壤质地,它们是土壤发生地重要标志,也是影响土壤与环境间热量、水分、养分和气体交换,以及土壤中物质迁移转化地重要因素,因此,成为土壤分类和土壤资源开发利用地重要依据.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土壤颜色采用国际通用地蒙氏颜色卡来表示.土壤空气是土壤地重要组成成分,它和土壤水分共同存在于土壤孔隙之中,是影响土壤肥力与土壤自净能力地因素之一.土壤空气地组成与大气层中空气地组成有明显地不同.影响土壤热量状况地主要因素:①土壤吸收地净热量②使土壤温度变化所需热量;③土壤水相态转化及其扩散所需热量④土壤物质迁移转化所消耗或释放地热量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太阳辐射能是土壤热量最主要地来源,地球表层土壤表面能量平衡模式.一般来说表土年均温高于当地年均气温值.与同时期地气温相比,心土层和底土层温度在秋冬季高于气温,而在春夏季低于气温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土水势是指单位水量从一平衡地土水系统移动到与它同温度而处于参比状态地水池时所作地功.土水势包括:基质势、压力势、渗透势、重力势、总水势.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土壤植物大气地水分运移动态系统土壤水分状况不仅影响土壤中物质能量地迁移转化过程,还影响土壤形成发育地方向和性质..土壤水分状况类型:根据成土环境及土壤特征,可以将土壤水分状况划分为以下类型:①淋溶型与周期淋溶型;②非淋溶型;③渗出型;④停滞型;⑤冻结型.另外,全球土壤水分状况还具有明显地季节性变化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土壤分散系及其特征土壤是由多相态物质如固相物质、液相物质、气相物质及生命体构成地复杂综合体.当某种土壤物质微粒子分布在土壤液态水之中,就构成了土壤分散系.它包括土壤溶液、土壤胶体和土壤浊液.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土壤胶体对土壤养分元素、污染物地迁移转化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与土壤胶体类型及其性质密切相关,土壤胶体均具有双电层结构.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土壤胶体可分为三种类型:① 土壤矿质胶体;② 有机胶体;③ 有机无机复合胶体.土壤溶液是土壤水分及其所含气体、溶质地总称.分析土壤溶液组成、特性及其中化学过程,是土壤地理学、环境科学研究地重要内容.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土壤溶液地溶质主要包括:①无机盐类;②简单有机物;③溶解性气体.土壤溶液中溶质成分具有巨大地时空差异性,它与许多因素存在相互作用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土壤形成地气候因素气候是土壤形成地能量源泉.土壤与大气之间经常进行水分和热量地交换.气候直接影响着土壤地水热状况、土壤中物质地迁移转化过程,并决定着母岩风化与土壤形成过程地方向和强度.如气温、降水及风力对土壤形成发育具有重要地影响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生物将太阳辐射能转变为化学能引入成土过程,并合成土壤腐殖质.在土壤中生活着有数百万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地生理代谢过程构成了地表营养元素地生物小循环,使得养分在土壤中保持与富集,从而促使了土壤地发生与发展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土壤形成地岩石圈(母质)因素母质是土壤形成地物质基础,在生物气候作用下,母质表面逐渐转变成土壤.但母质并不仅是被改造地材料,同时对成土过程有一定作用,这种作用愈是在成土过程地初期愈较显著.母质对成土过程和土壤特性地影响是在母质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施加影响地,可见,母质地这种影响属于钝性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土壤形成地岩石圈(地形)因素岩石圈表面形态即地形,它是土壤形成发育地空间条件,对成土过程地作用与母质、气候、生物等不同,它通过影响地表物质能量地再分配,从而影响成土过程.新构造运动及地形演变更是影响土壤发生发育地重要因素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土壤形成地水圈(水文)因素水分是所有生物活动,特别是高等植物生长发育不可或缺地生命要素和营养元素地载体;是土壤发生发育过程必需地物质及物化与生物反应过程地重要介质.水分参与了土壤形成中地物质与能量地迁移转换和交换过程.水分在母岩风化与成土过程地作用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土壤形成时间因素地作用时间和空间是一切事物存在地基本形式.气候、生物、母质、水文和地形都是土壤形成地空间因素时间作为成土因素则是阐明土壤形成发展地历史动态过程母质气候生物水文和地形等对成土过程地作用随着时间延续而加强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土壤形成地人为因素人为活动对土壤地影响受社会制度和社会生产力水平地制约,而且这种影响具有双向性,即可通过合理利用,使土壤朝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也可因不合理利用引起土壤退化.人类活动一是通过改变成土条件,二是通过改变土壤组成和性状来影响成土过程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土壤形成过程地概念岩石风化和成土过程是地球表层系统中主要地物质运动过程,它们是岩石圈与大气圈、生物圈、水圈、智慧圈界面复杂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地综合.太阳辐射能是驱动表生作用地主要源动力.与成土过程相关地地表元素迁移转化过程归并为:溶解迁移、还原迁移、配合迁移、悬浮迁移和生物迁移过程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土壤地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和自净能力. 土壤发生学认为,土壤形成过程实质上是生物积累过程和地球化学过程地对立和统一.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基本土壤形成过程在自然界中,土壤形成过程地基本规律是统一地,但是,由于成土条件地复杂性和多变性,决定了土壤形成过程总体地内容、性质及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地.因此,根据土壤形成中地物质能量迁移、转化过程地特点,划分出以下基本成土过程: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与土壤有机质迁移转换相关地成土过程有:泥炭化过程矿质化过程.受土壤水分状况影响地成土过程有:碱化过程潜育化过程白浆化过程潴育化过程土壤熟化过程可分为:①改造不利地自然成土阶段;②培肥熟化阶段;③高肥阶段土壤退化过程是指因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和人为开发利用不当而引起地土壤物质流失、土壤性状与土壤质量恶化以及土壤肥力下降,作物生长发育条件恶化和土壤生产力减退地过程.联合国粮农组织()将土壤退化分为侵蚀、盐碱、污染等种类型.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土壤剖面形态特征土壤剖面形态包括土壤颗粒微形态、结构体形态、土层形态、土壤剖面形态、土被结构形态.其中土壤剖面形态、土层形态、土壤结构体形态地观察是土壤资源调查和土壤地理研究地基础性工作.土壤剖面构型基本图式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总之,从土壤发生学观点看,成土因素是土壤形成地外部环境条件,土壤形成过程是土壤发育内部变化地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土壤形态特征则是土壤形成过程地结果.土壤发生类型必然要和它们所处地环境相统一,与成土因素处于动态平衡.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土壤分类是在深入研究聚合土体发生发育、土壤系统发育与演替规律地基础上,根据土壤不同发育阶段所形成地性状和特征,对土壤圈中地各异聚合土体所做地科学区分.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连续存在地自然体即土壤圈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土壤分类地作用;是土壤调查制图地工具;也是土壤科学和其他学科研究地重要基础;土壤分类还是合理利用土壤资源、发挥土壤生产潜力,进行土地评价和土地利用规划地重要依据;同时土壤分类也是国内外土壤科学研究、进行土壤信息交流地重要媒介.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土壤分类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①古代朴素地土壤分类阶段;②近代土壤发生学分类发展阶段;③定量化地土壤系统分类(或诊断分类)阶段.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目前国际上主要土壤分类体系有:美国土壤系统分类()、联合国世界土壤图图例单元、国际土壤分类参比基础() 、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以俄罗斯为代表地土壤地理发生分类等.形成了多种土壤分类并存地局面.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分类系统原则和依据:()综合发生学原则()统一性原则()生产性原则《中国土壤分类系统》(年)设立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和亚种等级分类单元,将中国土壤划分为铁铝土、淋溶土、半淋溶土、钙层土、干旱土、漠土、初育土、半水成土、水成土、人为土和高山土等共个土纲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土壤发生分类地不足表现在:主观性与理论推理性强;过分强调生物、气候等地带性因素;强调中心概念,但土类界限较模糊;发生分类缺乏定量指标.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是以诊断层( )和诊断特性( )为基础地系统化、定量化土壤分类.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为多级分类制,即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族和土系级,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单元名称以土纲为基础,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将中国境内地所有土壤划归为个土纲这些土纲之间地发生联系按土壤景观特征可将个土纲归并为:土壤形成发育主系列即新成土-干旱土-均腐土-灰土-淋溶土-富铁土-铁铝土;过渡系列:新成土-雏形土-变性土;副系列水成型地盐成土-有机土-潜育土;岩成型地新成土和火山灰土;人为土森林土纲系列森林土纲系列是土壤形成发育主系列地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有灰土、淋溶土、富铁土、铁铝土等土纲.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灰土. 地理分布和成土因素灰土广泛分布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即寒温带针叶林气候区.在欧亚大陆北部和北美大陆北部呈现纬向地带性分布.在中国,灰土分布区相对教小,灰土主要集中分布于大兴安岭北端.成土作用与土壤性状特征在寒温带湿润地气候条件下,针叶林对土壤有机物累积过程具有重要地作用,强酸性化合物将矿物分解成为各种氧化物,并使土体发生分异,其土壤剖面特征. 灰土分类与利用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灰土可划分为腐殖灰土和正常灰土两个亚纲.中国灰土区属于重要地原始林区由于初夏大量冰雪融化水与降雨注入土壤,再加土壤心土层还处于冻结状态极易造成严重地土壤侵蚀导致针叶林灰土生态系统地崩溃.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淋溶土地理分布和成土环境淋溶土广泛分布于温带湿润气候区,淋溶土约占全球陆地面积地,横跨了个大自然带.中国淋溶土从寒温带主导成土过程与特性淋溶土具有淀积黏化和次生黏化作用分类与利用淋溶土纲分为冷凉淋溶土、干润淋溶土、常湿淋溶土和湿润淋溶土个亚纲.淋溶土是中国重要地森林土壤资源,也是重要地农业土壤资源,因气候湿润易发生水土流失,在利用中应加防治.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富铁土地理分布和成土环境,富铁土广泛分布于世界亚热带地区. 主导成土过程与特性其主导成土过程有:中度风化作用、强烈盐基淋失作用、明显脱硅和铁铝氧化物富集作用分类与利用富铁土区降水和热量丰富,可种植各种经济作物或粮油作物,生产潜力很大.但因质地黏重,易于遭受侵蚀,在开发利用应加防范.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铁铝土地理分布和成土因铁铝土广泛分布于世界热带雨林气候区、热带季雨林气候区和热带海洋性气候区.其主导成土过程包括:土壤矿物地高度风化分解、盐基元素强烈淋失.分类与利用铁铝土在中国分布面积较小,故只有湿润铁铝土一个亚纲.铁铝土中原有有机质迅速分解,作物携出、淋洗、侵蚀作用都会招致土壤中氮素大量损失.因此,在生产中需要采取各种措施,维持土壤氮素水平,再种植热带经济作物,如油棕、咖啡、橡胶、柠檬、可可等.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草原与荒漠土纲系列草原与荒漠土纲系列包括:均腐土、干旱土两个土纲.这些土纲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其土壤地共同特征是土壤剖面通体具有石灰发应,土壤具有干旱土壤水分状况或半干润土壤水分状况.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均腐土地理分布和成土环境均腐土分布于世界温带半干旱及半湿润气候区..主导成土过程和特性其主导成土过程有腐殖质积累作用和钙积作用. 分类和利用是良好地放牧场和割草场,适宜于各种家蓄饲养,尤其大畜发展.应根据土壤特点,因地制宜地安排农牧林业用地,建立林网粮草轮作制度,促进农牧林业全面发展.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干旱土地理分布和成土因素干旱土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干旱区主导成土过程和土壤特性其主导成土过程有干旱表层地形成、钙积过程、石膏化过程和盐积过程.干旱土地表土层由特征表土、孔泡结皮层和片状层组成分类和利根据土壤温度状况可以将干旱土细分为寒性干旱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水成型土壤系列水成型土壤系列包括盐碱土、有机土、潜育土和冻土.在目前世界主要地土壤分类系统中均未将冻土作为一个独立地土壤分类单元划分出来,但冻土是土壤圈与水圈、大气圈相互作用最为密切地部分之一,因此,冻土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地重要议题.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盐成土地理分布和成土因素盐成土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区地低平洼地、滨海平原以及红树林区.盐成土是在气候、地形、地质水文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下,盐类直接参与成土过程而形成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主导成土过程和土壤特性有盐化过程和碱化过程.. 分类与改良利用盐成土分布区是水资源相对丰富地区域,也具有发展农牧业地巨大潜力.只要坚持“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地原则,并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就能适度开发利用盐成土资源.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有机土地理分布和成土条有机土分布极为广泛:从寒带到热带、从沿海区到内陆区、从平原区到高山区.只要是气候湿润、因地表富集水分和养分而通气状况较差地地段,都有可能分布有机土.在中国有机土分布于东北三江平原、青藏高原东北部边缘. 主导成土过程和土壤特性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有机土地主导成土过程是沼泽化过程.. 分类与利用有机土含有大量有机物和氮素,再加平坦地地形,更有利于开发利用.但因有机土过湿、土壤比热大、解冻升温缓慢,磷、钾等矿质养分含量偏低,故在垦殖时需修建排水系统,增施矿质养分.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潜育土地理分布和成土条件潜育土地形成发育总是和低洼地形相联系,全球潜育土集中分布在欧亚大陆地北极苔原带.中国潜育土分布在东北地区和大江大河中下游地区. 成土过程和土壤特性其主导成土过程有强烈地还原过程和有机质地积累与分解.分类与利用,既是可垦耕地地重要后备资源,又是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护生物多样性地重要基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冻土地理分布和成土条件冻土分布于高纬度地区和高海拔地区,北冰洋沿岸地区是冻土地主要分布.成土过程和土壤特性在冻土形成发育过程中生物化学风化相对微弱,而土壤物理风化强烈,季节性冻融过程会形成石环、石河等..分类与利用由于热量条件差,再加养分贫乏,故开发利用价值不大.冻土在全球变化、自然地理学研究中有重要地作用,当今学术界十分关注全球变化与冻土之间地相互影响.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过渡土纲系列变性土地理分布和成土条件变性土分布于亚热带季节性干旱区..成土过程和土壤特性其主导成土过程有土壤扰动过程和矿物蒙脱化过程..分类与利用.变性土具有质地黏重、耕性差、干缩湿胀性强、肥力水平低等特征,在开发利用时要修建农田水利设施,建立综合性农业生产体系,科学施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雏形土其分布广泛,从极地、亚极地地冰原带、寒温带、温带、亚热带到热带,从湿润气候区到干旱气候区均有分布,其土壤剖面复杂多变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岩成型土纲系列火山灰土火山灰土专指发育在火山喷发物质和火山碎屑物上地土壤,其分布必然与活火山活动有关,属于非地带性土壤,其成土因素多样,属初育土壤,土壤性状受成图母质(火山灰)影响明显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新成土新成土是具有弱度发育或没有土层分化地土壤,它可形成于任何成土环境中,并经历不同地土壤发育与土壤退化过程.因此,新成土剖面发育及其分异也极不明显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人为土及其特性地理分布和成土条件人为土集中分布于农耕历史悠久地地区,成土过。

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

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

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
1. 土壤的定义及形成过程
土壤是由岩石、有机物质、水、气体和生物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透气、透水、透根、透肥的自然体系。

土壤形成过程分为物理作用、化学作用、生物作用和时间作用四个方面。

2. 土壤的结构及成分
土壤的结构包括土粒、土壤孔隙和土壤团聚体等,而土壤成分包括矿物质、有机物质、水、气体和生物等。

3. 土壤类型及其特征
土壤类型包括沙壤、壤土、黄壤、灰褐土、红壤、松散砂、石漠化土壤和承压衰退土壤等,每种类型的土壤都具有独特的特征。

4. 土壤水分和养分循环
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循环是土壤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土壤水分循环包括降雨入渗、土壤水分蒸发和蒸腾、土壤水分下渗等,而土壤养分循环包括生物循环、土壤微生物作用和化学反应等多种机制。

5. 土壤质量评价和改良
土壤质量评价的主要指标包括有机质含量、土壤肥力、土壤酸碱度等,而改良土壤可以采用施肥、养护、植被恢复和人工调节土壤肥力等措施。

以上就是土壤地理学的复习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

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

1.土壤发生学就是研究土壤形成因素—土壤发生过程—土壤类型及其性质三者之间关系的学说。

2.腐殖化:指土壤中有机物质转化为腐殖质的过程。

3..粘化:指土壤中粘粒的形成和聚积过程。

4..钙化:土壤剖面中碳酸盐的淋溶与淀积过程。

5..盐化:指土壤中易溶性盐的积累过程。

6..盐土:易溶性盐积累的浓度达到致害作物的土壤。

7..碱化:钠离子在土壤胶体上的积累使土壤呈强碱性反应并形成物理性质恶化的碱化层。

8...碱土:碱化度和总碱度都高而呈碱性、强碱性的土壤。

9..灰化:主要是冷湿针叶林植被下的一种强酸性淋溶过程10..白浆化:土体上层周期性滞水引起还原离铁、离锰作用而使土壤颜色变浅发白的过程11..富铁铝化:在湿热的生物气候条件下进行的脱硅作用和铁铝相对富集的作用。

12..潜育化:在土体中发生的还原过程。

13..猪育化:土壤干湿交替所引起的氧化与还原交替的过程。

14..熟化:在人为干预下,土壤兼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影响下进行的土壤发育过程。

15..土壤: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是独立的历史自然体。

16..土壤发生层:简称土层:土壤在其发育过程中形成的若干大体与地表平行的土层。

18 .区域性土壤:潮土,草甸土,沼泽土。

19.物质的地质大循环是指地面岩石的风化产物通过各种不同的物质运动形式,最终流归海洋,经过长期的地质变化,成为各种海洋沉积物,以后由于地壳运动或海陆变迁,露出海面又成为岩石,并再次进行风化,成为新的风化壳—母质的过程。

这个需要时间极长而涉及范围极广的过程,称为物质的地质大循环。

20. 物质的生物小循环是指有机质在土体中不断分解和合成的作用。

21.地质大循环是生物小循环的基础,物质的生物小循环是在地质大循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地质大循环就不可能有生物小循环;无生物小循环,仅地质大循环,土壤就难以形成。

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共同作用是土壤发生的基础。

在土壤形成过程中,两种过程是相互渗透和不可分割地同时同地进行着。

《土壤地理学》复习重点

《土壤地理学》复习重点

《⼟壤地理学》复习重点⼟壤学复习资料第⼀章绪论⼀、名称解释▲▲▲1.⼟壤(soil):指地球陆地表⾯具有肥⼒能够⽣长植物的疏松层,是成⼟母质在⼀定的⽔热条件和⽣物作⽤下,经⼀系列的⽣化物理过程形成的独⽴历史⾃然体。

(包括海、湖浅⽔区)特征:具有肥⼒、有⽣物活性、多孔隙结构。

功能:有肥⼒及⽣产性能;可更新性和再⽣性;缓冲和净化功能。

2.⼟壤剖⾯(soil profile):从地⾯垂直向下⾄母质的⼟壤纵断⾯称为⼟壤剖⾯。

3.⼟体构型(profile construction):在⼟壤剖⾯之中⼟层的数⽬、排列组合形式和厚度。

(也称为⼟壤剖⾯构造)4.单个⼟体(pedon):⼟壤剖⾯的⽴体化构成了单个⼟体。

5.聚合⼟体(poly pedon):指在空间上相邻、物质组成和性状上相近的多个单个⼟体便组成聚合⼟体。

(相当于⼟壤分类中最基本的分类单元-⼟系)6.⼟壤圈(pedosphere):指覆盖于地球陆地表⾯和浅⽔域底部的⼟壤所构成的⼀种联系体或覆盖层。

7.⼟壤肥⼒(soil fertility):指⼟壤为植物⽣长发育供应、协调营养因素和环境条件的能⼒。

8.⼟壤⾃净能⼒(soil purification):指⼟壤对进⼊⼟壤中的污染物通过复杂多样的物理过程、化学及⽣物化学过程,使其浓度降低、毒性减轻或者消失的性能。

9.⼟壤地理学:指以⼟壤及其与地理环境系统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它是研究⼟壤的发⽣发育、⼟壤分类及时空分异规律。

⼆、⼟壤地理学的研究内容▲▲⑴关于⼟壤发⽣发育、诊断特性与系统分类的研究。

⑵关于⼟被结构和⼟壤-地形数字化数据库的研究。

⑶关于⼟壤调查、制图和⼟壤资源评价的研究。

⑷关于地理环境、⼈类活动与⼟壤圈相互作⽤的研究。

⑸关于⼟壤资源保护及被污染⼟壤修复技术的研究。

三、⼟壤地理学研究⽅法(了解)⑴⼟壤野外调查与定位观测研究法⑵实验室化验分析与实验模拟研究法⑶遥感技术在⼟壤调查中的运⽤⑷数理统计与SGIS在⼟壤研究中运⽤⑸⼟壤历史发⽣研究法四、⼟壤地理学的发展简史▲▲a)起源:⼟壤地理学是⼟壤科学中发展历史最悠久的⼀个重要基础性分⽀学科,它最早可追溯到⼈类农耕的起始阶段。

土壤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大全

土壤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大全

土壤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大全土壤:地球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在陆地上,在自然和栽培的情况下都能生产植物的疏松散碎的物质。

是连接无机界和有机界的纽带,是生物的生长点和营养泉。

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不断的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由土壤中一系列物理、化学、生物过程所引起的,因而也是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性质的综合反映。

土壤中的水、热、气、肥并不孤立,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土壤肥力可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

高等植物生长需要16种元素,其中C H O N P S K Ca Mg 称为大量元素,Fe Cu B Mo Cl Mn Zn称为微量元素,在土壤中N P K 含量较少,尤其是N元素。

土壤剖面:从地面垂直向下到母质的土壤纵断面。

土壤发生层:土壤剖面中与地面大致平行的物质及性状相对均匀的各层土壤。

是土壤剖面的基本组成元素。

土壤形态:是指土壤和土壤剖面外部形态特征。

如土壤剖面构造、土壤颜色、质地结构、土壤结持性、孔隙度、干湿度、新生体和侵入体等。

这些特征可以通过观察和感觉来认识。

土壤的这些特征是成土过程的反应和外部表现,以土壤的外部形态,可以区分土壤和风化壳的差别,也是区别各土类的重要依据。

门塞尔比色卡:色调是指土壤所呈现的颜色,又叫色彩或色别。

彩度也叫饱和度,是指光谱色的相对纯度或强度,也就是一般所理解的浓淡程度。

亮度也叫色值、明亮度,是指土壤颜色的相对亮度。

土壤自净能力:指土壤对进入其中的污染物通过复杂多样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使其浓度降低,毒性减轻或消失的性能。

原生矿物:是指各种岩石受到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而未经化学风化的碎屑物,其原来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均未改变。

在风化和成土的过程中,原生矿物供给土壤水分以可溶性成分,并为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提供营养物质。

次生矿物:是由原生矿物经风化后重新形成的新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构造都经过改变,而不同于原来的原生矿物。

(完整版)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汇总

(完整版)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汇总

土壤地理学土壤的定义:土壤是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孔隙结构的介质,是陆地表面的脆弱薄层。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发育供应、协调营养因素(水分和养分)和环境条件(温度和空气)的能力。

土壤圈与其他圈层的关系:土壤圈与大气圈在近地表层进行着频繁的水分、热量、气态物质的迁移转化,土壤不仅因其疏松多孔而能接收大气降水及其沉降物质以供应生命之需,而且还能向大气释放二氧化碳等气体,参与碳氮硫磷等元素的全球循环。

土壤圈与水圈的关系密切,如大气降水通过土壤过滤、吸持与渗透进入水圈,成为全球水分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对水体的物质组成产生影响,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供应生命体对水分的需要;水分也是土壤圈物质能量迁移转化的重要载体和影响土壤性质的介质。

土壤圈与岩石圈联系更为密切,岩石圈表层的风化物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矿质营养元素均来源于岩石的风化,土壤侵蚀及其堆积也是岩石圈中沉积岩形成的重要物源。

土壤圈与生物圈的关系也极为密切,土壤是陆地生物圈的载体,土壤支撑绿色植物,并供应其根系吸收水分和养分;同时生物活动又对土壤圈的形成发育具有深刻的影响。

土壤剖面:从地面垂直向下到母质层的土壤纵断面。

从上至下依次为枯枝落叶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和母岩层枯枝落叶层:堆积枯枝落叶,下部已初步分解腐殖质层:腐殖质含量高,与矿物颗粒紧密结合形成暗色土层淋溶层:物质淋失,颜色较浅淀积层:淋溶层淋移物质在此层淀积,形成柱状、核状、棱柱状结构,较紧实母质层:土层较深,受成土因素影响小,保持母质特性母岩层:未风化的岩石土壤质地或机械组成:土壤颗粒的不同粒级所占的重量百分比组合即粒级大小及组成比例,反映土壤砂粘程度将粒径大小相近、性质相似的土粒归为一类,称为粒级土壤粒级分为石块、砾石、砂粒、粉粒、黏粒五个大类别石块、砾石和砂粒由原生矿物组成,粉粒由抗风化能力较强石英组成,黏粒由次生矿物组成砂质土:透水性强,保水性差;通气性强,为好气条件;潜在养分少,保肥性差,养分转化快,有效性好,热性土;疏松易耕粘质土:透水性差,保水性强;通气性差,;潜在养分多,保肥性强,养分转化快,有效性差,冷性土;粘重难耕质量差壤土:砂粘适中,兼有砂质土和粘质土的优点,是农业生产上质地理想的土壤通气透水性良好,保水保肥性能好,含水量适宜,土温比较稳定,粘性不大,耕性较好,宜耕期长,适宜耕作各种作物上砂下粘:蒙金土土壤结构:土壤固相颗粒经常是相互作用而聚积形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团聚体,土壤中这些团聚体的组合排列方式称为土壤结构土壤结构的类型单粒状结构:由松散的未胶结的土壤颗粒组成粒状结构:团粒状结构多出现在土壤表层,按团聚体的大小分为粒状、团粒状、团块状块状结构;柱状结构;片状结构;大块结构团粒状结构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在农业生产上最有价值的土壤结构型是水稳性的团粒结构1)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的总孔隙度高达55%,孔隙的比例较为适宜,而且在土壤中的分布均匀,大小相间分布。

土壤地理学复习整理资料汇总

土壤地理学复习整理资料汇总
➢ 影响土壤原生矿物的因素主要有: 土壤的母岩和母质的成因类型 母岩成土的环境条件 矿物的抗风化能力
度量土壤结构的指标
1、孔隙度:土壤是复杂的多孔体,土粒与土
粒之间,土团与土团之间只是点面接触,因此,土 壤中贯穿着大小不一,弯弯曲曲,的空洞,称为孔 隙(soil pores) 。即土壤中土粒与土粒、结构体 与结构体之间,通过点面接触关系,形成大小不一 的空间(空隙)。
土壤孔隙的多少常以孔隙度来衡量,单位体积土 壤中孔隙所占的体积百分数,称为土壤孔隙度或土
土壤形态学特征
土壤结构:指土壤颗粒胶结的状况
土壤固相颗粒很少呈单粒存在,它们经常 是相互作用而聚积形成大小不同、形状各 异的团聚体(aggregate),这些团聚体的 组合排列称为土壤结构(soil structure)。 土壤结构是成土过程的产物,故不同的土 壤及其发生层都具有一定的土壤结构
土壤结构类型
由于土壤形成条件不同,土壤结构的形状、大小和 稳定性是多种多样的。依据土壤结构的几何形状和大小, 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以结构的长、宽、高为 轴,按其发展方向来分):
1、粒状——团块状结构:(grained structure) 2、块状结构: (blocky structure) 3、核状结构: (nutty structure ) 4、柱状结构 : ( columnar structure) 5、棱柱状结构: (prismatic structure) 6、片状结构: (platy structure)
土壤形态学特征
•土壤质地:土壤是由许多大小不同的土粒按
照不同的比例组合而成的,这些不同的粒级 混合在一起表现出来的土壤粗细状况,称之 为土壤质地,也称为土壤机械组成。
砂土

土壤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DOC)

土壤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DOC)

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是独立的历史自然体。

聚合土体:在空间上相邻、物质组成和性状上相似的多个单个土体所组成的聚合体。

土壤圈物质循环:指土壤圈内部的物质迁移转化过程及其与地球其它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

土壤自净能力:指土壤对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通过复杂多样的物理过程、化学及生物化学过程,使其浓度降低、毒性减轻或者消失的性能。

土壤发生层:土壤剖面中与地面大致平行的物质及性状相对均匀的各层土壤。

土壤次生矿物:原生矿物在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新形成的矿物。

粒级:根据土粒的不同将粒径大小相近、性质相似的土粒归为一类。

土壤质地:土壤中各个粒级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或质量分数。

灰分:植物组织回落土壤之后,将经历化学变化和降解过程,则构成植物组织的元素将逐渐变为最终的矿质形态。

土壤腐殖质:是一种分子结构复杂、抗分解性强的棕色或暗棕色无定型胶体物,是土壤微生物利用植物残体及其分解产物重新合成的一类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土壤结构:土壤原生矿物颗粒与次生矿物颗粒,其它土壤颗粒单元或土壤自然结构体相互组合重排的一种物理排列样式。

土粒密度:指单位容积土壤固相颗粒的质量(风干)。

土壤密度:指单位容积原状土壤的质量(风干)。

土壤孔隙度:指单位原状容积土壤中空隙所占容积的百分数。

土壤水分状况:周年内土壤剖面中各土层的含水量及其变化过程,是土壤水分循环过程的集中体现,它是土壤水量平衡和土壤水文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

土壤热容量:是描述土壤温度变化速度及其幅度的物理量,包括质量热容量和容积热容量.土壤导热率:是指在单位截面、垂直截面的单位距离土壤温度相差1开氏度、单位时间内所传导的热量。

土壤热扩散率:是指给特定土壤施加一定的热量,并通过扩散形式传送热量至土壤其他部分,所引起的土壤温度随时间的变化速率。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是指土壤胶体所能吸附各种阳离子的总量。

土水势:指单位水量从一个平衡的土-水系统移动到与它温度相同而处于参比状态的水池时所作的功。

土壤地理学复习知识点汇总完整版

土壤地理学复习知识点汇总完整版
化学催化聚合学说动植物残体的中间分解产物如氨基酸酚类蛋白质土壤腐殖质本质素等2两种有机质转化过程的相互关系有机质的转化是土壤形成中最重要的过程矿质化过程是腐殖化过程的前提腐殖化过程是矿质化过程的部分结果
第一章 土壤的组成与性质
第一节 绪论
一、 土壤的基本概念(掌握)
定义: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位置:地球陆地表面
存环境质量的作用
二、 土壤圈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掌握)
(一)土壤圈概念和研究意义 ● 概念:由瑞典学者马特松(S.Matson 1938 年)首先提出。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
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犹如地球的地模,通过它与其他圈层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化。 (二)土壤圈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地位
2.土壤污染 ▲ 概念:人类活动产生的有害物质进入土壤后,当其含量超过土壤的容量和自净能力时,引起的土壤理
化性质恶化,农作物产量和质量降低,人畜健康受到危害的现象。 ▲ 污染物类型:①工业三废;②城市污水和垃圾;③化肥和化学农药;④放射性物质。 ▲ 土壤污染的后果:①降低农副产品的品质;②威胁人类的健康与安全;④降低土壤维护和改善人类生
粒级分析也叫机械组成分析或土壤颗粒分析。
2. 划分:砾石、粗砂粒、细砂粒、粉砂粒、黏粒。
4
(二)土壤质地(土壤机械组成)
1.概念:是指不同粒级(组)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或重量百分数。
2.分类:根据土壤机械组成的相似与否,把土壤质地划分为 3 大类别,12 个类型(美国制):
土壤质地类型表
类别
类 型(12 个)
三 、土壤有机质 1.概念:是以各种形态和状态存在于土壤中的含碳有机化合物。包括: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中间分解产 物、腐殖质。其中以腐殖质为主。 据土壤有机质含量,将土壤分为:

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

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

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㈠土壤的含义1.土壤的定义:土壤是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的具有肥力的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成土母质在一定水热条件和生物作用下,经一系列生化物理作用而形成的独立的历史自然体。

具有一定肥力,生物活性,多孔隙结构等是土壤的基本特征。

2.土壤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是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㈡土壤土体构型1.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至母质的土壤纵断面;2.土体构型:是指土壤剖面中的土层数目、排列组合形式和厚度;又称土壤剖面构造;3.单个土体:土壤剖面的立体化就构成了单个土体,是土壤最小体积单位的三维实体;4.聚合土体:指在空间上相邻,物质组成和性状相近的多个单个土体组成的聚合土体。

相当于土壤分类中的最基本分类单元-土系。

㈢土壤圈1.土壤圈:指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又称为“土被”2.土壤圈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地位①土壤圈是地球表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土壤圈是自然环境中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重要环节和活跃场所;③土壤圈具有广泛的生态环境功能;④具有地理环境指示意义。

㈣土壤地理学研究的内容和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土壤地理学是以土壤及其与地理环境系统的关系为研究对象。

第二章土壤矿物质㈠土壤矿物质的形成于转化1.土壤矿物主要来自成土母质或母岩,是土壤的主要组成物质。

土壤矿物构成了土壤的“骨骼”,它对土壤组成、性状和功能具有巨大的影响。

2.原生矿物:是指那些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其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均未发生改变的原始成岩矿物。

直接来源于母岩特别是岩浆岩。

3.次生矿物:原生矿物在风化后分解或重新形成的矿物,其化学组成,构造和性质都发生了改变。

它包括层状的硅酸盐矿物和氧化物类。

并具有强烈的吸附代换性能、能吸收水分和膨胀,因而具有明显的胶体特性,又称为黏土矿物。

㈡土壤粘土矿物的性质1.层状硅酸盐矿物的基本结构单元:硅氧四面体铝氧八面体硅铝铁率:①判断细粒部分层状铁铝硅酸盐矿物的组成②可以判断风化程度2.粘土矿物的种类及性质高岭组(1:1型矿物)特点:(1)1:1型的晶层结构(2)无膨胀性(3)电荷数量少阳离子交换量只有3-15Cmoles(+)Kg-1。

土壤地理学的复习资料

土壤地理学的复习资料

1.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

2.S.Matson最早提出了的概念。

3.土壤地理学是和的边缘学科。

4.俄罗斯学者是土壤地理学的奠基者,又是地理景观学说的创始人和现代科学的地理学的奠基者。

5.大约在两千多年前的《》可以说是世界上有关土壤地理的最早文献。

《》可说是我国最早的土壤分类文献。

6.美国土壤学者是美国土壤科学的奠基者,他提出了美国第一个土壤分类系统。

7.西欧农业化学土壤学派和农业地质土壤学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和。

8.是土壤形成过程的结果,也是土壤形成过程的外部表现。

9.从1967年起国际土壤学会提出把土壤剖面划分为O有机层、A 、E淋溶层、B淀积层、C 和R母岩等六个主要发生层。

10.土层附加符号s和t分别表示的含义是和。

11.目前世界通用的门赛尔颜色系列和门赛尔比色卡,其命名是用、和的颜色三属性来表示的。

12.新生体分为化学起源和二种。

13.20世纪40年代,美国土壤学者提出了与道库恰耶夫相似的函数关系式。

14.土壤发育的外在推动力来自于。

15.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是。

16.土壤形成因素中,不提供任何新物质,只引起地表物质与能量的再分配的因素是。

17.是土壤的主要组成物质,构成了土壤的“骨骼”。

18.硅酸盐粘土矿物的晶体是由和铝氧八面体片连接而成的结晶体。

19.是水的最主要的作用,使矿物风化更为彻底。

20.土壤生物中是土壤有机质转化的主要动力。

21.生物残体的矿质化过程是土壤中进行腐殖质化过程的,腐殖化过程是生物残体矿质化过程的。

22.土壤水分和空气同存在于中,两者互相消长着。

23.土壤有效水指的是与田间持水量之间的土壤水。

24.土壤通气性主要决定于土壤中的多少。

25.土壤结构的形成必须具有和。

26.土壤胶体按其成分和特性主要有三种:27.土壤酸度分为两个基本类型:28.的研究成果,可反映出土壤科学的发展水平。

29.诊断学分类的基本观点是:分类所依据的具体指标是可以直接感知和定量测定的,土壤类型的划分,主要是根据诊断层和。

《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

《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

《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1.土壤形态:是指土壤外部的特征。

2.剖面: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

3.发生层:土壤剖面中与地表大致平行的层次,它是由成土作用而形成的,因此,称为土壤发生层。

4.土层:由非成土作用形成的层次,称土壤层次。

5.单个土体:是土壤剖面的立体化形式,作为土壤的三维实体,其体积最小。

6.聚合土体:两个以上的单个土体组成的群体,又称土壤个体或土壤实体等。

7.土壤界面线类型:(1)平整状(2)波状(3)袋状(4)舌状(5)指状、水流状(6)参差状、冲蚀状(7)锯齿状(8)栅栏状8.土壤剖面形态特征:即土壤剖面的外部形态特征及其表现的土壤性状,是土壤形成过程的产物。

9.土壤颜色:主要决定于土壤的化学组成、矿物组成。

影响因素:有机质、矿物质、水分、质地和生物活动。

10.色调:指占优势的光谱色。

共有10个色调:R、Y、G、B、P;YR、GY、BG、PB、RP;11.亮度:指土壤颜色的相对亮度,绝对黑为0、绝对白为10。

12.彩度:指光谱色的相对纯度或强度,也就是一般理解的浓淡程度。

13.土壤质地:指土壤颗粒粗细的情况。

14.土壤结构:指土壤颗粒胶结的状况。

15.土壤结持性:是土壤对机械应力所表现出来的状态,包括粘着必和可塑性。

16.土壤孔隙状况:指土壤孔隙的大小、孔隙的多少。

17.土壤干湿度:土壤干湿的程度不同,反映土壤含水量的多少。

18.土壤新生体:不是成土母质中的原有物质,土壤形成发育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

19.土壤侵入体:侵入体不是由于成土过程形成,是有外界进入的特殊物质。

包括岩石状态、冰冻形态、人为形态及生物形态等四种类型。

20.矿物分解的阶段性:①碎屑阶段②钙淀积阶段③酸性硅铝阶段④富铝化阶段21.矿物风化程度的量度指标:①硅铝率(Sa):Sa=SiO2/Al2O3②硅铁铝率(Saf):Saf=SiO2/(Al2O3+Fe2O3)③铁的游离度:指土壤中游离氧化铁(未被铝硅酸盐禁锢)的铁占土壤全铁量的百分数。

(整理)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

(整理)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

(整理)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土壤地理学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土层。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协调营养因素(水分和养分)和环境条件(温度和空气)的能力土壤自净能力指土壤对进入其中的污染物通过复杂多样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使其浓度降低,毒性减轻或消失的性能。

1、土壤组成和性质原生矿物是指各种岩石受到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而未经化学风化的碎屑物,其原来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均未改变。

次生矿物是由原生矿物经风化后重新形成的新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构造都经过改变,而不同于原来的原生矿物。

土壤矿物质的迁移转化1.土壤矿物质的风化过程(1)物理风化(2)化学风化(3)生物风化2.矿物分解的阶段性(1)碎屑阶段(2)钙淀积阶段(3)硅铝风化阶段(4)富铝化阶段(1)碎屑阶段在物理风化作用下,岩石矿物发生机械粉碎形成碎屑风化壳。

风化壳中细土粒很少,主要为粗大岩石碎块,化学风化作用微弱,所以岩石矿物的化学成分没有改变,也未发生迁移,属风化的最初阶段。

(2)钙淀积阶段岩石进入风化第二阶段,化学和生物作用加强,原生矿物进一步遭到分解破坏,最易移动的元素Cl、S及一部分Na被分解淋失,一部分被生物吸收。

Ca、Mg、K等大部分保留在风化壳中,有些被分解出来并与碳酸根生成不易溶解的碳酸盐,如CaCO3等,在土壤或风化壳中聚积,形成钙淀积风化壳,故称钙淀积风化阶段。

(3)硅铝风化阶段在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潮湿气候条件下,风化壳中的盐类受到大量分解淋溶,硅酸盐和铝硅酸盐分解形成的硅酸,也很快被淋失,风化壳中的阳离子显著减少,残留在风化壳中的主要是高岭石、伊利石等次生粘土矿物,因风化过程中盐基大量淋失,并相对地堆积了Si、A1、Fe组成的次生粘土矿物,所以叫硅铝风化阶段。

(4)富铝化阶段这是岩石风化的最后阶段。

硅铝风化壳进一步受到高温多雨的风化淋溶,不但风化壳中的盐基彻底淋失,而且硅铝酸盐分解出的硅酸也大量淋失,A12O3和少量Fe2O3残积在风化壳或土壤中,故称富铝化阶段。

(完整版)土壤地理学(期末复习)

(完整版)土壤地理学(期末复习)

《土壤地理学》期末复习整理绪论一、土壤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是以土壤及其与地理环境系统的关系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的发生发育、土壤分类及时空分异规律;进而为调控、改造和利用土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的学科;是自然地理学与土壤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也是一门综合性和生产性很强的学科。

二、土壤: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是独立的自然历史体。

特征:具有肥力、垂直层次分异、生物活性、孔隙结构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它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至母质的土壤纵断面。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至母质的土壤纵断面;土壤剖面的立体化就构成了单个土体(pedon)。

单个土体(pedon):能代表土壤个体的体积最小的三维土壤实体。

面积一般为1~10m2。

聚合土体(polypedon):在空间上相邻、物质组成和性状相近的若干单个土体的组合。

三、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位置土壤圈是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部分.它处于地球表层不同圈层界面及其相互作用的交叉带.是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的中心环节.也是结合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纽带。

土壤圈物质循环是指土壤圈内部的物质迁移转化过程及其与地球其他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

土壤圈:覆盖于地表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它是地圈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土壤对生物圈的影响支持和调节生物过程;提供植物生长的水、肥、气、热;决定自然植被的分布;土壤各种限制元素对生物的不良影响。

2. 对大气圈的影响影响大气的化学组成、水分与热量平衡;吸收氧气.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对全球大气变化有明显影响.碳汇。

3. 对水圈的影响影响降水在陆地和水体的重新分配;影响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水平分异和水体化学组成。

4. 对岩石圈的影响来自岩石圈的风化.同时作为“保护层”对岩石圈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四、土壤的功能:(一)生产功能1营养库2 养分转化和循环3 雨水涵养作用4 生物支撑作用5 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二)生态功能1 维持生物活性和多样性。

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

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土壤剖面:土壤剖面是一种具体土壤的垂直断面,一种完整的土壤剖面应当涉及土壤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发生学层次,以及母质层次。

2、土体构型:土体构型是各土壤发生层有规律的组合、有序的排列状况,是土壤剖面的最重要特性。

3、土壤发生层:土壤发生层是指土壤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剖面层次(或土体构造层次)。

4、地带性土壤:含有地带性分布规律的土壤。

5、物质的地质大循环:物质的地质大循环是指地面岩石的风化、风化产物的淋溶与搬运、堆积,进而产生成岩作用。

6、脱硅富铝化过程:盐基和氧化硅易被淋失,铁、铝氧化物相对淋失较少,铁、铝出现富集状态。

7、硅铝率:土壤粘粒部分氧化硅和氧化铝的分子比率。

反映土壤分化分解的强烈程度。

8、冰川沉积物:是在冰川运动中或消融时因搬运能力减少,而将其携带的多个岩石碎屑沉积下来的堆积物。

9、洪积物:间歇性水流(重要是沟谷和季节性河流)所挟带、搬运的碎屑物,当水流能量减少时而堆积下来的物质。

10、土纲:土壤分类的最高级别,是对某些有共性的土类的归纳与概括。

11、土类:亚纲下列的分类级别。

土类是高级分类中的基本分类单元。

12、诊疗层:用于鉴别土壤类别的、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化规定的特定土层。

13、潴育层:在地下水升降或季节性潴积水分条件下,经潴育化作用形成的土壤发生层。

14、隐育土:指在地区性因素(母质、地形、水文地质等)作用下,呈斑块状散布于地带性土壤之中的土壤。

15、初育土:初育土是指发育程度微弱,母质特性明显,发生层分异不明显或只有轻度发育的幼年性土壤。

16、白浆土:白浆土是在温带半湿润及湿润气候条件下,通过白浆化等成土过程形成的含有暗色腐殖质表层、灰白色的亚表层——白浆层及暗棕色的粘化淀积层的土壤17、灰化过程:灰化过程系指在冷湿、郁闭的针叶林植被下,土体中进行的强烈的酸性淋溶过程。

18、气候带:根据气候要素的带状分布特性而划分的带状气候区域。

19、GIS:即地理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支持下,运用系统工程与信息科学理论,科学管理与综合分析含有空间内涵的地理数据,以提供对规划、管理、决策和研究所需的技术系统二、填空题1、我国现行的土壤分类在土纲级分为 12 个土纲,即铁铝土、淋溶土、半淋溶土、钙层土、干旱土、漠土、初育土、半水成土、水成土、盐碱土、人为土、高山土。

土壤地理学期末复习

土壤地理学期末复习

土壤地理学期末复习整理绪论一、土壤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是以土壤及其与地理环境系统的关系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的发生发育、土壤分类及时空分异规律;进而为调控、改造和利用土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的学科;是自然地理学与土壤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也是一门综合性和生产性很强的学科.二、土壤: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是独立的自然历史体.特征:具有肥力、垂直层次分异、生物活性、孔隙结构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它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至母质的土壤纵断面.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至母质的土壤纵断面;土壤剖面的立体化就构成了单个土体(pedon).单个土体(pedon):能代表土壤个体的体积最小的三维土壤实体.面积一般为1~10m2.聚合土体(polypedon):在空间上相邻、物质组成和性状相近的若干单个土体的组合.三、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位置土壤圈是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部分,它处于地球表层不同圈层界面及其相互作用的交叉带,是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的中心环节,也是结合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纽带.土壤圈物质循环是指土壤圈内部的物质迁移转化过程及其与地球其他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土壤圈:覆盖于地表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它是地圈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1. 土壤对生物圈的影响支持和调节生物过程;提供植物生长的水、肥、气、热;决定自然植被的分布;土壤各种限制元素对生物的不良影响.2. 对大气圈的影响影响大气的化学组成、水分与热量平衡;吸收氧气,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对全球大气变化有明显影响,碳汇.3. 对水圈的影响影响降水在陆地和水体的重新分配;影响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水平分异和水体化学组成.4. 对岩石圈的影响来自岩石圈的风化,同时作为“保护层”对岩石圈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四、土壤的功能:(一)生产功能1营养库2 养分转化和循环3 雨水涵养作用4 生物支撑作用5 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二)生态功能1 维持生物活性和多样性.土壤性质直接决定着植物、微生物的生长繁殖.2 更新废弃物的再循环利用.3 缓解、消除有害物质4 调控水分循环系统.5 稳定陆地生态平衡.(三)环境功能:环境的缓冲净化体系.(四)工程功能(五)社会功能:是支撑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最珍惜的自然资源.五、土壤资源:是具有农、林、牧业生产力的各种类型土壤的总称.土壤资源的特性:1 土壤资源数量的有限性.2 土壤资源质量的可变性.3土壤资源空间变异及相对固定性.大尺度分异、中尺度分异与小尺度分异.六、土壤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 土壤发生、分类的研究;2. 土壤地理分布规律研究;3. 土壤调查、制图和土壤资源的数量统计与质量评价研究;4. 土壤生态系统的研究;5. 土壤资源保护与污染土壤的修复.七、土壤地理学研究方法土壤野外调查与定位观测研究法;实验室化验分析与实验模拟研究法;遥感技术在土壤调查中的应用;数理统计与S-GIS在土壤研究中应用;土壤历史发生研究法.八、西欧土壤地理学派1. 以化学家李比希(1803-1873)为代表的农业化学土壤学派,植物营养学;2. 以地质学家法鲁(1794-1877)为代表的农业地质土壤学派,岩石风化;3. 以土壤学家库比纳(1897-1970)为代表的土壤形态发生学派,土壤微观形态.九、俄国土壤地理学派1. 19世70~80年代,苏联科学家道库恰耶夫(В.В.Докучаев,1846~1902)在发表的着作俄罗斯黑钙土中,全面地阐述了土壤发生、发展过程,创立了土壤发生学派.其主要观点有:1)土壤形成过程是由矿物和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和成土过程所形成的.2)壤是一个独立的历史自然体,在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等5大成土因素的联合作用下形成.2. 道库卡耶夫的继任者威廉姆斯(В.Р.Вильямс)进一步发展了该学说,创立了统一形成理论.他特别指出:1)强调了土壤形成过程是以生物为主导.更加强调了生物在土壤发生和肥力发展上的作用.2)土壤形成是以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共同形成的.进一步完善了土壤形成与发生的基本理论.他建立了“统一形成学说”和“土壤肥力学说”、“土壤结果学说”.十、美国土壤诊断学派(詹妮、史密斯):提出了诊断层与诊断特性的概念,并建立了标准化、定量化的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体系,成为世界土壤学界应用最为广泛的土壤分类体系.十一、我国土壤科学发展史1.古代:根据土壤颜色划分土壤.2.中国近代土壤地理学的发展缓慢,1930年之后受欧美土壤学理论的影响,开展了中国境内的土壤调查研究.3.20 世纪50年代受道库恰耶夫土壤发生学派影响,开展土壤地理发生学研究.4.近年来中国土壤地理学研究正向标准化、定量化和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十二、土壤地理学的发展前景(一)围绕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发展(二)搞好本学科的基础研究(三)加强综合研究(四)积极应用新技术和新方法当今土壤地理学的发展趋势为:1.重视土壤圈物质循环及全球土壤变化;2.土壤资源持续利用研究得到重视;3.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和土壤信息系统的研究不断加强;4.土壤退化的时空变化、形成机制和监测对策;5.土壤地理学研究内容日益扩展;6.加强与发展土壤地理学基础性理论研究.第一章土壤形态、组成与性质第一节土壤形态一、土壤形态是土壤的外部特征,包括土壤剖面构造、颜色、结构、质地、孔隙特征、紧实度、湿度、根系、洞穴等.土壤形态是土壤形成过程的结果和外部表现,也是土壤发育至现阶段的标志.二、土壤剖面:土壤剖面:土壤剖面是自土地表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土壤发生层(土层):土壤剖面中由成土作用而形成,与地表大致平行的层次.单个土体:体积最小,土层性质和形态一致,横切面呈六边形的土壤剖面内立体化三维实体.聚合土体:两个以上的单个土体组成的群体,又称土壤个体或土壤实体.聚合土体是一个景观单位,是土壤分类和制图的基本单位,相当于美国土壤分类的土系或土型,我国土壤分类中的土种或变种.三、土层:是成土母质在成土作用影响下沿垂直方向产生分异的结果,是根据颜色、结构、质地、新生体等特征进行划分的.1. 国际土壤学会OAEBCR划分法:有机层(O);腐殖质层(A);淋溶层(E);淀积层(B);母质层(C);母岩层(R).2. 道库恰耶夫的ABC层划分法:腐殖质聚积层(A)、过渡层(B)和母质层(C).3. 土层界线类型:土层之间的界线大多数是平整状.波状界线,见于森林土壤的腐殖质层下限;袋状界线见于草原土壤的腐殖质层下限;舌状,见于生草灰化土灰化层下限和草原土壤的腐殖质层下限;指状,亦称水流状,见于冻土腐殖质层下限,指的长宽比大于5,也可由腐殖质沿根孔或掘土动物穴向下流动而成:参差状,也有称冲蚀状,见于强度灰化土的灰化层下限,是强淋溶作用土壤的特征:锯齿状,有时见于粘质灰化土;栅栏状,见于碱土脱碱化层与柱状层之间.四、土壤剖面构型:因土壤发育程度不同而形成的构造类型.根据所含层次可分C剖面、AC剖面等.而根据复杂程度可分简单剖面和复杂剖面两大类.1 、简单剖面1 )原始剖面:AC剖面,很薄腐殖质层下为母质层,如石灰土,石质土;2 )弱分异剖面:层次分异不明显,ABC各层间无明显;3 )正常剖面:具有完成土壤发生层,土壤厚度正常;4 )侏儒剖面:土壤发生层完整,但土层厚度甚薄;5 )巨型剖面:湿润热带气候下岩石高度风化形成的厚度达数米甚至上十米的剖面;6 )侵蚀剖面:剖面上部被侵蚀,又称截头剖面,因侵蚀程度不同分为强度、中度和弱度侵蚀剖面;2. 复杂剖面1 )异源母质剖面:上层成土物质与母质、母岩不一致.2 )埋藏剖面:由于后来物质覆盖,剖面深处出现一个或一个以上埋藏剖面.3 )多元发生剖面:具有两个以上的特征发生层.4 )堆叠剖面:原有剖面多次被沉积物覆盖.5 )翻动剖面:剖面表土以下剖面被人为翻动到地表.6 )人造剖面:人类活动将混杂的土壤物质堆积或填回形成的剖面,如高速公路的边坡.土壤剖面特征反映了土壤的发育程度、成土因素及形成演化过程.五、土壤形态学特征(一)土壤的颜色:土壤颜色决定于土壤的化学组成与矿物组成,主要包括有机质、矿物质、水分、质地和生物活动等,其中不同的色彩与不同的矿物组成和成土环境有关.1.黑色:一般与腐殖质含量呈正相关,是肥力高的标志.但有些情况除外,如黑粘土、碱土.此外,硫化物、二氧化锰等矿物及土壤湿度和质地都对土壤黑色深浅有影响.2.白色:与石英、高岭石、石灰和水溶性盐类组分有关.此外,长石、潮湿状态的蓝铁矿、石膏等也可使土壤呈白色.红色:主要与赤铁矿或水化赤铁矿在土壤中的聚积有关,富含氧化铁的土壤,排水越好越红.3.黄色:与水化氧化铁.首先是褐铁矿在土壤中聚积的结果,土壤中铁的硫酸盐在土壤改良过程中硫化物氧化形成的黄钾铁钒,呈鲜明的草黄色.4.棕色:云母、伊利石及氧化铁混合的粘质土壤.5.紫色:游离态的锰氧化物含量高的证据6.纯蓝色:北方沼泽土类潜育层的普通颜色,蓝铁矿.7.绿色、橄榄色:过度潮湿条件下形成的土壤中,含有独特带有绿色的含铁高的粘土矿物.(二)土壤质地:土壤质地指土壤颗粒粗细的情况.通过手指研磨定性判断,室内通过机械组成的分析法进行,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砂土,不论加水多少都不能搓成条或片;沙壤土,湿时可搓成大拇指粗的土条,再细即断;轻壤土,湿时可搓成直径3毫米土条,弯曲或提起一端即断裂;中壤土,湿时可搓成直径8毫米土条,拿起一端不断,但弯曲成直径3厘米圆圈即断裂;重壤土,湿时可搓成直径2毫米土条,弯曲成直径2—3厘米圆圈不断,压扁有裂纹;粘土,土质滑腻,湿时可搓成直径2毫米以下的土条,易弯曲成小环,压扁无裂纹. (三)土壤结构:土壤结构是土壤颗粒胶结的状况.土壤团聚体是在土壤形成和发育过程中,由更小的无机和有机颗粒以一定空间排列,垒结成的土体.土壤结构形状有片状、棱柱状、柱状、角块状、粒状结构等.根据发育程度可分无结构、弱发育结构、中度发育结构和强发育结构等级别.(四)土壤结持性:土壤结持性是土壤对机械应力所表现出来的状态,包括粘着性和可塑性.在野外,记载干、润、湿时的结持性.干时结持性:风干状态在手中挤压的破碎难易程度,分为松散、松软、坚硬等级别. 润时结持性:松散、极疏松、疏松、坚实等级别.湿时结持性:粘着性,在野外以土壤物质在拇指与食指间最大粘着程度表示,分为无粘着、稍粘着、粘着等级别.可塑性:加水湿润土壤物质,在手中搓成直径3mm的圆条,继续搓细,视其改变形状而至断裂的能力,分为无塑、稍塑、中塑和强塑等.(五)土壤孔隙状况:孔隙的大小、孔隙的多少;通过较大结构体表面进行观察,分为微孔隙、细孔隙、中、粗孔隙及少孔隙、中孔隙和多孔隙等.(六)土壤干湿度、紧实度等六、土壤干湿的程度,反映土壤含水量的多少.在野外,靠人手对土壤感觉凉湿的程度及用手指压挤土壤是否出水的情况来判断.分为干、润、潮、湿等.土壤湿度,根据手感,可分为五级(干、潮、湿、重湿、极湿):干:土壤放在手中没有水分感觉,随后不能用手捏在一起;潮:土壤用手能捏在一起,用手摸时有凉的感觉;湿:用手捏时,可以在手指上留有印痕;重湿:用手捏时,可以使手湿润;极湿:用手捏时,有泥水挤出.七、新生体:土壤发育过程中土壤物质重新淋溶淀积和集聚的生成物.根据新生体可判断土壤类型、起源及发育程度.新生体分为化学起源和生物起源两大类.1. 化学起源的新生体:易溶性盐类:氯化物,白色脉纹、斑点、粉膜,多见盐渍土,在干旱、半干旱草原区及荒漠区.石膏:白色略带黄色的结晶体,石膏壳、粉膜、脉纹等,是半干旱和干旱地区的荒漠土壤.碳酸钙:广布于各自然带,与石灰岩类广泛分布及碳酸盐高度的地球化学迁移能力有关.常见于弱淋溶土、钙积土、荒漠土等.二氧化硅:白色的硅土粉膜状物质,多见于冰沼土、灰化土、灰色森林土、热带和亚热带荒漠土和潮湿热带土壤中.氧化物、锰等化合物:三氧化二铁、三氧化二铝、氧化锰等黑色、锈棕色斑纹、结核.多见于灰化土、湿成土、水稻土.八、侵入体侵入体不是由于成土过程形成,是有外界进入的特殊物质.侵入体主要与人为活动有关,因此常见于耕作土壤,城市绿地土壤中更为多见,如混入的砖头、瓦片、玻璃、塑料、灰渣等.第二节土壤组成一、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指土壤中的各种含碳有机化合物.包括: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和这些生物残体的不同分解阶段的产物,以及由分解产物合成的腐殖质.二、有机质的来源:1.微生物(最原始);2.植物残体(地上部分和地下的根系);3.土壤中的动物(如:蚯蚓、蚂蚁、螨虫、线虫);4.各种有机肥料和有机废物.三、土壤有机物质的组成1.碳水化合物;2.含氮化合物;3.木质素;4.含磷、含硫化合物;5.脂肪、蜡质、单宁、树脂.四、物质分类1.新鲜有机质;2.半分解的有机质;3.腐殖质(占土壤有机质的90%).五、土壤腐殖质:是除未分解和半分解动植物残体及微生物体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土壤腐殖质含量高低作为衡量土壤肥力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1.非腐殖物质—有机残体未分解(原始形态)或部分分解的有机物质.在增加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方面有着重要作用.2.腐殖物质—是经土壤微生物作用后,由多酚和多醌类物质聚合而成的含芳香环结构的、新形成的黄色至棕黑色的非晶形高分子有机化合物.--土壤有机质的主体.六、土壤矿质化过程1.矿质化(miner alization):指复杂的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简单的无机物的过程.2. 有机质的矿化率:土壤有机质因矿质化作用每年损失的量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百分数称有机质的矿化率(percent mineralization).3.影响土壤有机质矿质化的因素:(1)温度(temperature)25-35℃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最为旺盛,利于OM矿质化分解,提供作物所需养分. (2)通气状况(a eration status)A.好气条件下:生成CO2、H2O和其它矿质养分,分解速度快,彻底,释放大量热能,不产生有毒物质;B.嫌气条件下:分解速度慢,分解不彻底,释放热量较少,除产生植物养分外,还原性有毒物质多,如CH4,H2S和H2等.(3)土壤水分(wetting and drying cycle)土壤水分适中利于有机质分解,一般在田间持水量的50-100%为宜.水分过少不利于微生物的活性,过多形成嫌气环境,降低了含氧量,分解缓慢且不彻底.(4)土壤酸碱度(soil acidity)强酸性不利于微生物活动,不利于矿质化进行(5)有机残体特性(specificity of organic relict)A.物理状态(physical state)糖类、蛋白质易于分解;木质素、脂肪、树脂、蜡质难分解;纤维素和半纤维素介于中间.生物残体中有机组分含量决定了矿质化快慢.如针叶林、稻草、玉米秸秆矿化较难;而糖类、蛋白质含量高的豆科绿肥,矿化作用较快.B.微生物分解碳和氮的比例为25:1或30:1时,最有利于分解.C/N过大,不易分解C.硫酸、磷酸能加速矿物质养分的转化,硫、磷等元素缺乏也会抑制土壤有机质分解. (6)土壤特性(soil specificity)A. pH 中性条件下利于OM分解.B. 质地愈粘重,腐殖化系数愈高,愈难分解.七、土壤腐殖化过程1.腐殖化作用(humification)腐殖质(humus):土壤腐殖质是土壤中一类性质稳定,成分、结构极其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腐殖化作用(humification):进入土壤中的有机质转化形成腐殖质的过程.2.腐殖质化过程腐殖质化过程与矿质化作用是同时发生,方向相反的矛盾过程,利于矿质化作用的环境条件几乎都会抑制腐殖质化进度.同时,生物残体的矿质化过程是土壤进行腐殖质化过程的前提,而腐殖质化过程是生物残体矿质化的部分结果.3.腐殖化系数:通常将每克有机物(干重)施入土壤后,所能分解转化成腐殖质的克数(干重),称之为腐殖化系数.八、土壤生物及其在有机质的转化和土壤形成中的作用土壤生物---土壤中活的有机体.主要是指土壤中的植物(根系)、动物和微生物.土壤生物以最紧密的方式和各种生物的生命活动联系在一起,并组成自然界特定地域的土壤与生活在其中的生物群落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动态平衡的综合体—土壤生态系统.土壤生态系统结构组成包括:①生产者(自养).高等植物根系、藻类和化能营养细菌.②消费者(异养).土壤中的草食动物和肉食动物.③分解者.细菌、真菌、放线菌和食腐动物等.④参与物质循环的无机物质和有机物质.⑤土壤内部水、气、固体物质等环境因子.1.土壤动物:长期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土壤或地表凋落物层中的动物.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土壤中物质和能量的转化,是土壤生态系统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作用:(1)破碎土壤中的生物残体,为微生物活动和有机物质进一步分解创造条件.(2)改变土壤的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学性质,对土壤形成及土壤肥力发展起着重要作用.2. 土壤中的植物根系改变土壤结构和通气、导水性能;植物根系通过根表细胞或组织脱落物、根系分泌物向土壤输送有机物质,这些有机物质:(1)一方面对土壤养分循环、土壤腐殖质的积累和土壤结构的改良起着重要作用;(2)另一方面作为微生物的营养物质,大大刺激了根系周围土壤微生物的生长,使根周围土壤微生物数量明显增加.3. 土壤微生物: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动力.(1)细菌细菌是土壤微生物中数量和活动范围最大的一类.包括自养型和异养型两种,其中异养型有可分好气性、嫌气性和兼气性三类.(2)真菌土壤中真菌包括酵母、霉菌等.在土壤中呈菌丝状分布,个体不多,但生物总量远大于细菌和放线菌.真菌在酸性森林土、泥炭土和土壤表层较多,能参与腐殖质的形成,并将有机质彻底分解,使土粒结合成团聚体,改善土壤物理性.(3)放线菌放线菌具有菌丝,在土壤中数量仅次于细菌,耐旱,广泛分布于各种土壤,尤其在碱性、较干旱和有机质丰富的土壤中特别多,对有机质分解,特别使木质素等难分解物质的降解有很大作用.(4) 藻类藻类是土壤微植物区系内最高等的类群,以蓝绿藻、绿藻和硅藻为主,能通过固氮作用形成蛋白质,尤其在渍水土壤中较明显.九、土壤酶:土壤酶是指在土壤中能催化土壤生物学反应的一类蛋白质.1.土壤酶活性:是指土壤中胞外酶催化生物化学反应的能力.常以单位时间内单位土重的底物剩余量或产物生成量表示,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受土壤性质和耕作管理措施)2. 土壤酶的种类: 氧化还原酶类、转移酶类、水解酶类、裂解酶类十、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1、养分较完全,提供植物生长所需养分.2、促进养分有效化;3、提高土壤保肥性;4、提高土壤缓冲性;5、促进团粒结构(aggregate structure)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质(physical property);6 、改善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1)络合重金属离子(heavy-metal ion),减轻重金属污染;2)减轻农药残毒(toxicity of pesticide residue);腐殖酸可溶解、吸收农药,如DDT易溶于HA;3 )全球C平衡的重要C库(含C平均为58%);7 、其它方面作用:1 )OM含有多种生理活性物质,有利于植物生长;2 )腐殖酸在一定浓度下能促进酶和植物的生理活性.十一、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原则坚持两个原则:1 、生态平衡原则;2 、经济原则(有机无机并重).十二、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1、施用有机肥;2、秸秆还田(沃土计划);3 、合理轮作(种植绿肥);4、保护性耕作.第三节土壤水分一、土壤水的类型1.吸湿水(紧束缚水):土粒通过吸附力吸附空气中水汽分子所保持的水分.(土壤吸湿水含量受土壤质地和空气湿度的影响)特点:吸附力很强,达31~10000个大气压,使ρ水增大,可达cm3;无溶解能力,不移动,通常在105~110℃条件下烘干除去.对植物无效.风干土有吸湿水,烘干土无吸湿水.烘干土重=风干土重1+吸湿水%2.膜状水:吸湿水达到最大后,土粒还有剩余的引力吸附液态水,在吸湿水的外围形成一层水膜,这种水分称为膜状水.特点:保持力较吸湿水低, ~ 31 大气压,密度较吸湿水小,无溶解性;移动缓慢,由水膜厚往水膜薄的地方移动,速度仅~ hr .对植物有效性低,仅部分有效.3.毛管水:借助于毛管力(势),吸持和保存土壤孔隙系统中的液态水.分为毛管悬着水和毛管上升水.意义和作用(1)毛管水上升高度特别是强烈上升高度,对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如果它能达到根系活动层,对作物利用地下水提供了有利条件.(2)若地下水矿化度较高,盐分随水上升至根层或地表,也极易引起土壤的次生盐渍化,危害作物,这是必须加以防止的.其主要的防止办法就是利用开沟排水,把地下水位控制在临界深度以下.临界深度:是指含盐地下水能够上升到达根系活动层并开始危害作物时的埋藏深度,即这时由地下水面至地表的垂直距离.4.重力水:受重力作用可以从土壤中排出的水分,主要存在于土壤通气孔隙中.二、土壤水分常数:土壤中某种水分类型的最大含量,随土壤性质而定,是一个比较固定的数值,故称水分常数.1.吸湿系数吸湿水达到最大值时的土壤吸湿水量叫最大吸湿量.测定吸湿系数是在空气相对湿度98%(或99%)条件下,让土壤充分吸湿(通常为一周时间),达到稳定后在105℃~110℃条件下烘干测定得到吸湿系数.土壤质地愈粘重,吸湿系数愈大.2.凋萎系数:植物产生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凋萎系数.土壤凋萎系数的大小,通常用吸湿系数的~倍来衡量.质地愈粘重,凋萎系数愈大. (非活性孔度=凋萎系数×容重)3.田间持水量Field Capacity:土壤中毛管悬着水的最大含量称为田间持水量.是指降雨或灌溉后,多余的重力水已经排除,渗透水流已降至很低或基本停止时土壤所吸持的水量.它是反映土壤保水能力大小的一个指标.计算土壤灌溉水量时以田间持水量为指标,既节约用水,又避免超过田间持水量的水分作为重力水下渗后抬高地下水位.4.毛管持水量:毛管上升水达最大量时的土壤含水量.毛管上升水与地下水有联系,受地下水压的影响,因此毛管持水量通常大于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是计算土壤毛管孔隙度的依据.(毛管孔度=毛管持水量×容重)(通气孔度=总孔度-非活性孔度-毛管孔度)5.饱和持水量:全部土壤孔隙充满水时的含水量称为饱和持水量.土壤水的有效性:土壤水的有效性是指土壤水能否被植物吸收利用及其难易程度.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水称为无效水,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水称为有效水.最大有效水含量是凋萎系数至田间持水量的水分.1)吸湿水达到最大值时的土壤吸湿水量叫最大吸湿量.2)膜状水达到最大厚度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最大分子持水量.3)作物无法从土壤中吸收水分而呈现永久凋萎,此时的土壤含水量就称为凋萎系数.4)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田间持水量.5)土壤所有孔隙都充满水分时的含水量称为土壤全蓄水量或饱和持水量.三、土壤水含量的表示方法1.质量含水量(水w %)。

土壤地理学复习重点

土壤地理学复习重点

土壤地理学复习重点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1. 土壤的概念: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土壤不仅有自己的发生发展历程,而且是一个从形态、物质组成、结构和功能上可以剖析的物质实体,可以看作是独立的历史自然体。

土壤是一个开放系统,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化。

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

2. 土壤地理学的研究内容:1.土壤的发生研究:研究土壤的形成、变化、和发展的规律。

2.土壤分类的研究:根据土壤自身的发生发展规律,对外部形态和内在性质相同和相似的土壤,并入相当的分类单位。

3.土壤地理分布规律的研究:一定的环境会出现一定的土壤,土壤分布是有规律的。

4.土壤调查、制图和土壤资源的数量统计与质量评价的研究。

5.土壤生态系统的研究。

6.土壤保护的研究,对土壤资源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制定治理措施。

3. 土层:是原来的成土母质在成土作用的影响下产生分异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土壤层次可根据其颜色、结构、结持性、新生体等特征进行划分。

(每一种成土类型都有其特征性的发生层组合,从而形成了各种土壤剖面,主要的有:有机层(O )、腐殖质层(A )、淋溶层(E )、淀积层(B )、母质层(C )、母岩(R ))4. 土壤质地:土壤颗粒粗细的状况。

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

5. 新生体:土壤发育过程中土壤物质重新淋溶淀积和集聚的生成物。

包括:1.化学起源的新生体,如易溶盐类、石膏、碳酸钙、二氧化硅、腐殖质等。

2.生物起源的新生体:由生物作用产生的新生体,如粪粒、蠕虫穴、根孔等。

6. 土壤原生矿物:指各种岩石受到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而未经化学分化的碎屑物,原来的化学成分和结晶构造均未改变。

7. 次生矿物:是原生矿物经化学风化后形成的新矿物,其花学成分和构造都经过改变,不同于原生矿物。

8. 土壤矿质的风化过程: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矿物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综合作用下,不仅改变了原有的物理性状,而且改变了原有的化学组成和性质,甚至形成了新的矿物。

《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

《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

《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第1章绪论1.1: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土壤质量:就是土壤生态界面内保持植物生产力、确保环境质量、推动动物与人类身心健康犯罪行为的能力。

或在自然或人工生态系统中,土壤具备动植物生产持续性、维持和提升水质、空气质量以及提振人类身心健康生活的能力。

影响土壤构成发育的因素存有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及时间,俗称为五大成土因素。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至母质的土壤纵断面;土壤剖面中与地面大致平行的物质及形状相对均匀的的各层土壤,称为土壤发生层,简称土层,是土壤剖面的基本组成单元土壤剖面之中土层的数目、排列组合形式和厚度,泛称为土壤剖面结构或土壤构型。

土壤剖面的立体化就形成了单个土体。

在空间上相连、物质共同组成和性状上相似的多个单个土体便共同组成生成土体2:土壤系统简析:土壤发育的两个原因:(1)土壤是一个复杂的物质与能量系统,土壤是由固定物质、液体、气体等多相物质和多土层结构组成的复杂并具有?活性?的物质与结构系统。

在系统范围内多相物质和各土层之间不断地展开物质与能量的搬迁、转变与互换,这就是促进土壤发育与变化的内因和动力。

(2)土壤系统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人类智慧圈之间不断地展开物质搬迁转变与能量互换,这就是促进土壤构成和演进的外驱动力。

土壤系统具有高度非线性和可变性特征,是自然界最为复杂的系统之一。

它包含着复杂多样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这使得土壤系统永远不能处于静止的平衡状态。

土壤系统界面具备两个特点:一就是土壤系统在地表与大气圈、水圈、地上生物群落之间的界面比较清楚;二是在地表以下,土壤系统与非土壤系统的界面也即为土壤与单薄母质的界限就是逐渐过渡阶段的。

1.2土壤圈与全球变化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犹如地球的地膜,其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生物体的生物膜,通过它与其他圈层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土壤:土壤位于地球陆地表面,覆盖于岩石圈之上的由风化产物经生物改造作用形成的具有肥力的薄疏松物质层。

2.土壤地理学:研究土壤的空间分布和组合及其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3.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4.土壤系统:土壤系统是由固相(矿物质和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分和土壤溶液)和气相(土壤空气)三相物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组成的有机整体,表现出肥力、能量交换和净化功能。

5.土壤生态系统:土壤与其地上部生物和地下部生物之间进行复杂的物质与能量的迁移、转化和交换,构成一个动态平衡的统一体,成为生物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活跃场所。

6.土壤圈: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被层,犹如地球的地膜。

地球表层系统五大要素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土壤圈7.同晶替代: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不变的现象叫做同晶替代(同型异质替代)。

同晶替代常见的是以低价代高价的金属离子,所以产生的电荷以负为主。

粘土矿物以负电荷为主,通过静电引力吸附阳离子。

8.土壤剖面: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称为土壤剖面。

9.土壤胶体:土壤胶体:胶体是一种高分散体系,由分散相与分散介质构成。

在胶体化学中,一般指分散相物质的粒径在1—100毫微米之间的为胶体物质,而土壤胶体微粒直径的上限一般取2000毫微米。

包括:土壤矿质胶体、有机胶体、有机-无机复合胶体。

10.阳离子交换(CEC):阳离子交换:土壤中带负电荷的胶粒吸附的阳离子与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进行交换,称为阳离子交换(吸收)作用。

影响阳离子交换量的因素:胶体类型、土壤质地。

11.盐基饱和度(BSP):交换性盐基离子总量占交换性阳离子总量的百分比。

12.土壤密度:单位体积土壤(不含孔隙)的烘干重量。

土壤物理参数之一。

单位为g/cm3。

13.土壤容重一定容积的土壤(包括土粒及粒间的孔隙)烘干后的重量与同容积水重的比值,用符号ρb表示14.土壤热容量:指单位容积或单位质量的土壤在温度升高或降低1摄氏度时所吸收或所放出的热量15.土壤热导率:指土壤传导热量的性能。

16.硅铝率:土壤黏粒的氧化硅与氧化铝的摩尔比率。

以SiO2/Al2O3表示17.土壤腐殖质:是暗色无定型的高分子化合物,仅是土壤有机质中的一个部分。

是有机物质的微生物降解产物,也是合成产物。

18.pH:溶液中氢离子活度的负对数。

代表与土壤固相处于平衡的土壤溶液中氢阳离子活度的负对数。

19.原始成土过程:在裸露的岩石表面或薄层的岩石风华无声着生低等植物,在地衣、苔藓及真菌、细菌等微生物的作用下,开始累积有机质,并为高等植物的生长发育创造了条件。

这是土壤发育的最初阶段,即原始土壤的形成。

20.成土母质:形成土壤的初始物质,简称母质。

它是地表岩石的风化产物。

21.富集作用:某些物质进入土壤或某一土层并显著积累的过程22.风化作用: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在空气、水、温度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过程。

23.淀积作用:土壤中物质移动并在某部位相对积聚的过程24.富铝化作用:潮湿热带、亚热带地区土壤矿物高度风化而使铁铝氧化物富集的成土作用25.铁铝化作用:热带、亚热带地区原生铝硅酸盐矿物强烈分解,土壤中形成和聚积次生铁铝氧化物的过程26.土壤资源是指具有农、林、牧生产性能的土壤类型的总称。

生产性有限性动态性多用性时空性27.土壤退化是指在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所发生的导致土壤的农业生产能力或土地利用和环境调控潜力(即土壤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包括暂时性的和永久性的) 甚至完全丧失其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特征的过程。

类型a土壤水蚀b土壤风蚀c土壤化学性质恶化d土壤物理性质恶化e土壤生物活动退化28.土壤污染是指当加入土壤的污染物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或污染物在土壤中积累量超过土壤基准量,这些物质还通过植物的吸收富集危害人体。

根据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的性质,可以将土壤污染物分为有机污染物和无机污染物。

生物修复、物理修复、化学修复以及联合修复技术1、论述土壤与环境的关系:土壤在地理环境中总是处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界面之上,而且成为它们相互作用的产物。

土壤不仅受到岩石圈、水圈、生物圈的制约,还反过来对这些圈层产生影响。

(1)对生物圈的影响:支持和调节生物过程;提供植物养分、水分。

(2)对大气圈的影响:影响大气圈的化学组成、水分和热量平衡;吸收氧气,释放CO2、CH4、H2S、N2O(3)对水圈的影响:影响降水在陆地和水体的重新分配、水循环和水平衡(4)对岩石圈影响:地球保护层、减少其遭受各种外营力的破坏。

1.土壤的重要性:(1)土壤是人类农业生产的基地(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和生物生产的基地) ①营养库作用:是陆地生物所需营养物质的重要来源②在养分转化和循环中的作用:无机物的有机化,有机物的矿质化;③雨水涵养作用:是一个巨大的水库;④对生物的支撑作用;土壤中拥有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生物群;⑤在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中的作用;(2)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①保持生物活性、多样性和生产性;②对水体和溶质流动起调节作用;③对有机、无机污染物具有过滤缓冲降解固定解毒作用④具有贮存并循环生物圈及地表的养分和其它元素的功能。

(3)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①数量的有限性固定性②质量的可变性③空间位置的固定性2.土壤矿物质包括哪些类型?什么叫原生矿物?土壤中主要原生矿物有哪些?它们的性质如何?什么叫次生矿物?次生矿物有哪些?特点如何?(1)土壤矿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主要来自成土母质,按其成因可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两大类。

(2)原生矿物:指各种岩石受到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而未经化学风化的碎屑物,其原来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均未改变,颗粒较粗,有些表面可能受到轻微蚀变,内部结晶仍然完好。

主要分布于沙粒和粉粒内(3)土壤中主要原生矿物及性质①硅酸盐、铝硅酸盐类矿物:是土壤多种营养元素的来源。

②氧化物类矿物:这些矿物都极稳定,不易风化、对植物的养分意义不大。

③硫化物类矿物:极易风化,成为土壤中硫素的主要来源。

④磷酸盐类矿物:是土壤中无机磷的重要来源。

(4)次生矿物:大多数是由原生矿物经风化后重新形成的新矿物,其原来化学组成和构造都有所改变而不同于原来的原生矿物,颗粒纤细,结晶较差,甚至是极细的非结晶质颗粒。

分布于黏粒内(5)主要次生矿物及特点:①简单盐类:是原生矿物经化学风化后的最终产物,结晶构造都较简单,常见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土壤中。

②次生氧化物矿物:多样,颜色鲜艳③次生铝硅酸盐类:是构成土壤粘粒的主要成分,具结晶构造。

1:1型矿物(高岭土、埃洛石),2:1型膨胀型矿物(蒙脱石、蛭石),2:1型非膨胀型矿物(伊利石),2:2型矿物(绿泥石)3.土壤有机质是什么?其来源如何?主要组成分有哪些?A.土壤有机质是泛指以各种形态和状态存在于土壤中的各种含碳有机化合物。

包括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和这些生物残体的不同分解阶段的产物,以及由分解产物合成的腐殖质等。

B.来源:土壤有机质主要来源于动植物残体。

自然土壤的有机质主要来源于高等植物残体,但因植被类型不同,植物残体的数量和成分差异很大,一般是森林>草原>荒漠。

农业土壤的有机质主要来源是施肥和灌溉。

C.主要组成分:①非腐殖物质——化合物(60%-70%),常见的化合物有糖类、含氮化合物、含磷化合物、含硫化合物、木质素及脂类。

②腐殖物质4.土壤有机物质的转化过程包括哪些内容?A.矿质化作用:有机质在生物作用下分解为简单的无机化合物的过程。

第一阶段为有机物质的降解阶段,也就是将大分子有机物降解成为小分子有机物。

第二阶段是微生物将第一阶段降解形成的简单的有机化合物最终分解为无机化合物,同时释放能量。

B.腐殖化作用:进入土壤的生物残体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腐殖质的过程。

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

5.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表现哪些方面?提供植物需要的养分①碳素营养②氮素营养③磷素营养④其他营养:B.改善土壤肥力特性①物理性质:促进良好结构体形成;降低土壤粘性,改善土壤耕性;降低土壤砂性,提高保蓄性;促进土壤升温。

②化学性质:影响土的表面性质;影响土壤的电荷性质,影响土壤保肥性;影响土壤的络合性质;影响土壤缓冲性。

③生物性质:影响根系的生长;影响植物的抗旱性影响植物的物质合成与运输;药用作C.有机质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改善生态环境、降低重金属污染、对农药污染的影响、对全球碳平衡的影响。

土壤有机质具有离子交换作用、络合作用和缓冲作用。

E.土壤有机质是植物生长激素。

6.土壤气相与大气的区别:①CO2 比大气中高②O2比大气中低③水汽含量比大气中多④有较多的还原性气体7.土壤酸碱度与土壤养分之间的关系?土壤酸度可分为活性酸度和潜在酸度。

土壤活性酸度是指土壤溶液中所含H+引起的酸度,亦称为土壤有效酸度,常用PH表示;土壤潜在酸度是指由土壤胶体或吸收性复合体表面吸收的交换性H+和AL3+所引起的酸度。

(2)关系:A同一平衡体系中中的两种酸度;B潜在酸度远大于活性酸度。

土壤酸碱度对土壤肥力及植物生长影响很大,我国西北、北方不少土壤pH值大,南方红壤pH值小。

因此可以种植和土壤酸碱度相适应的作物和植物。

如红壤地区可种植喜酸的茶树,而苜蓿的抗碱能力强等。

土壤酸碱度对养分的有效性影响也很大,如中性土壤中磷的有效性大;碱性土壤中微量元素(锰、铜、锌等)有效性差。

在农业生产中应该注意土壤的酸碱度,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调节。

8.土壤组成?(1)固体成分:矿物质(岩石风化而来)、有机物(生物残体及腐殖物质组成)、生物(包括植物和微生物)(2)粒间孔隙:水分(外部进入土壤,含有溶解物质,是稀薄的溶液)和气体(氧气氮气二氧化碳和水汽)9.土壤系统的功能表现:植物的肥力库、能量的转化机和去污的净化器10.土壤质地对土壤性质有哪些影响?土壤质地:土壤是由许多大小不同的土粒、按不同的比例组合而成的,这些不同的粒级混合在一起表现出来的土壤粗细状况。

类型:砂土、壤土、粘土三级。

(1)影响土壤水分空气和热量状况养分的转化,不同质地其粒间空隙及土粒与团聚体外围的水膜都有不同的特性(2)影响土壤毛管水传导度,沙土砾质土的土壤孔隙答,传导率低;黏土孔隙小,传导率高,但流动阻力大(3)影响土壤结构类型11.团粒结构体的形成机理及形成意义?(题)土壤结构是土壤单粒和复粒的排列、组合形式。

单粒是土壤充分分散后单个存在的颗粒。

复粒是土壤单粒通过各种作用二聚集在一起的颗粒群。

其中经过团聚作用二形成的颗粒群,称为团聚体。

形成意义:a影响土壤养分的调节释放b利于养分的储存c利于耕作团粒结构是土壤肥力高的一种表现12.土壤热量来源:太阳辐射能、生物能、地热13.去污的净化器包括哪几个?(题)(1)物理净化:指土壤通过扩散与稀释淋洗挥发吸附、沉淀等作用,使其所含的污染物的浓度或活性降低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