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色会传教士与客家方言研究
客家骄子罗蔼其 潜心研究《客方言》
客家骄子罗蔼其潜心研究《客方言》在山清水秀的径南镇星曜村,有一座造型别致的围屋,叫“荆荣第”,散发着古朴的书香气息。
这座围屋就是客家方言大师罗蔼其(字岁翙)的故居,他撰写的中国第一部最翔实的客家方言专著——《客方言》成为传世之作。
1868年,罗蔼其出生在以读书为荣的村子里,历来文化氛围浓郁,他生于书香门第,父亲和祖父都教过书,祖父罗清熙是清道光年间举人。
其故居有一副长联:“贫困何伤只须瓶有粟盆有花架有书囊有诗任世事迁移岁岁春风还故我,平安又报犹愿子言孝父言慈弟言恭兄言友叙天伦欢乐家家和气集千祥”,传统文化对罗蔼其深受影响,使他从小受到客家崇文重教传统的熏陶和影响,为其日后研著《客方言》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自幼聪颖好学、成绩优秀的罗蔼其,不负乡里、师友所望,于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应广东乡试中举。
其后曾任兴宁学务公所总董,直至被钦点奉政大夫会议处文案,入京官内阁中书。
在京中,罗蔼其更是客家人的骄傲,他才华横溢,草拟文稿,深受同僚敬重,都称罗蔼其是“大手笔”,称颂他在语言文学方面的造诣。
1915年,思乡情切的罗蔼其自京返乡,从事教育工作。
为了让家乡子弟传承国学精华,他在故乡开办“遁夫山房”,招收弟子,“授以尔雅、音韵、训诂”。
讲课时,旁征博引,“讲贯精微”,学生深有所得,远近乡村学子慕名投其门下者甚众,其中有的后来成了有名的学者、大学教授,如梅县古公愚(直)、兴宁罗鸿诏(康禄)等。
在乡期间,适逢续修兴宁县志,罗蔼其被聘主持其事。
为此,他做了许多实际工作,厘定采访条例,悉力征集各种史料,尤其注重舆地、户口与方言的调查,及人物、艺术与史迹的实录。
惜因时局骤变,未及成书,但为以后进一步研究家乡情况,为撰写《客方言》打下了充实的基础。
《客方言》成书于20世纪20年代,全书共十二卷,17万多字,收入了客家话词目971条,对每一词目的出处、来源,引经据典,对照解释。
该书材料丰富,论证缜密,文风严谨,既吸收了前任的研究成果,又对进一步开展客家方言研究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是一部承前启后的力作。
由客家人说到创建南洋客属总会
由客家人说到创建南洋客属总会
谢佐芝
【期刊名称】《东南亚研究》
【年(卷),期】1997(000)006
【总页数】2页(P58-59)
【作者】谢佐芝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07
【相关文献】
1.致力华教与百姓健康--访印尼客属联谊总会文教部主席熊敬雪 [J], 陈添地
2.巴色会与广东客家人下南洋关系考略 [J], 冷剑波
3.泰国的客家人与客属总会 [J], 陈思慧;郑一省
4.战后华南与东南亚侨批网络的整合与制度化--以南洋中华汇业总会为中心 [J], 陈丽园
5.《下南洋》导演或开拍客家人印尼落地生根纪录片 [J], 本刊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9世纪客家方言文献《启蒙浅学》中的反切字
第54卷㊀第4期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 o l .54㊀N o .4㊀2018年7月J o u r n a l o fG u a n g x i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P h i l o s o p h y an d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E d i t i o n J u l y,2018d o i :10.16088/j.i s s n .1001G6597.2018.04.00219世纪客家方言文献«启蒙浅学»中的反切字张荣荣(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漳州363000)㊀㊀[摘㊀要]19世纪客家方言文献«启蒙浅学»载有一种反切字,分为两类:构字部件(即反切注音中的反切上㊁下字)只表音,构字部件表音且表意.这类反切字与化学字㊁合音字文字类型不同,其独特性体现为构字部件具有表意功能,是人们对比中西文字及对汉字优劣反思之后的结果,也是汉字表音性与表意性相结合的尝试.[关键词]«启蒙浅学»;反切字;表音;表意[中图分类号]H 123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1G6597(2018)04G0011G06巴色会(t h e b a s e lm i s s i o n a r y s o c i e t y)传教士于1880年出版了客家方言课本«客家书 启蒙浅学»(F i r s t B o o ko fR e a d i n g)汉字本,编者不详,全书分上㊁下两段,每段分上㊁下两卷,共238个短篇,5.2万多字.庄初升㊁刘镇发认为 这是供客家子弟读书识字的启蒙教材,也是反映客家社会的物种㊁风俗㊁习惯和观念等的一部百科全书 [1]5.书中的生造字特殊㊁醒目,庄初升㊁黄婷婷指出: «启蒙浅学»中俗字的数量大大超出了同音㊁近音字的数量.不难发现,在这些俗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编写者通过各种构字方法生造的方言字.由于生造字占方言用字的比例很大,出现的频率高,所以在整本书中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㊁科学的复杂系统. [2]356他们将该书的生造字分为三类:加 口 旁㊁形声构字㊁反切构字.反切构字由反切注音法衍生而来,由能切出该词词音的反切上㊁下字为构字部件,将其按一定位置摆放组合而成,如等;在此基础上还可添加与文字记录的词的意义相关的形旁形成三合反切字,如«启蒙浅学»反切注音为旧亦切㊁立森切,添加 ㊁扌,写为.刘颖昕«客家启蒙课本‹启蒙浅学›(1880)的方言用字研究»[3]及其硕士学位论文«巴色会客家方言文献的用字研究 以‹启蒙浅学›(1880)为中心»[4]㊁庄初升和黄婷婷著«19世纪香港新界的客家方言»第六章[2]都提到这类字,刘颖昕㊁庄初升㊁黄婷婷称其为 反切构字法造的字 ,本文沿用 反切字这一名称.裘锡圭认为翻译梵音经咒的 ㊁现代方言字甭㊁化学字 羟 羰 为合音字①, 羟 等化学字与 甭 这类字性质相似,只是 羟 羰 所从的 气 和 碳 所从的 石 都已省去[5]108.我们认为,«启蒙浅学»的反切字㊁清代吴方言文献«越谚»中 等字及化学字(如羟㊁羰㊁巯㊁烃)字形结构相似,但本质不同,以下略做辨析.一㊁反切字与其它类型文字辨析1.反切字与合音字辨析徐睿渊认为: 合音,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合而为一,是因连读或快读而出现的语流音变的结果.11[收稿日期]2018G02G12[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 海外珍藏汉语文献与明清南方汉语研究 (12&Z D 178);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明清时期南方方言文献文字研究 (17C Y Y 028)[作者简介]张荣荣(1982-),女,陕西洛南人,闽南师范大学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方言文献文字㊁词汇研究.①㊀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08页认为合音字就是读音由用作偏旁的两个字反切而成的字 .合音现象在汉语方言中普遍存在. 就现有材料看,大部分方言中的合音只是个别现象,未成系统;许多方言的合音词都和否定词㊁代词相关. [6]332合音字以语流中两个音节融合为一个音节为前提,字随音变,原先由两个字记录两个音节变为用一个字记录合音后的音节.造合音字一般采取两种方法:(1)新造字形.新造的合音字的形体与合音前的词的词形无关,如 不可 为 叵 , 之于 为 诸 .(2)字形合并.合音前的双音词词形合并,书写在一个汉字框架内,如 甭 及«越谚»中的方言字,孙琳称其为 合音会意字 [7]39.反切与合音不同,张渭毅将其归纳为:第一,反切是注音法,合音记录的是语言中的一个词;第二,反切上下字的组合跟被切字之间只是单纯注音关系,两者不能互相替换,而合音字和两个分音字的组合记录的是同一个词,可以互相替换;第三,合音完全处于自然,反切是自觉运用拼音原理,建立在对汉字读音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8]107反切字㊁合音会意字的读音都可采用构字部件相切的方式来提取,字形都是记录两个音节的文字以左右或上下结构合并为一个文字,但其本质㊁产生原因及过程不同,表现为:(1)合音会意字是 音变字变 的结果,记录的是汉语中本有的词,反切字为标音字,所记的词语无法用现有汉字书写,因此用反切方法把它的读音记下来;(2)合音前合音会意字的构字部件以记录音节的单字在汉语中经常同时出现,反切字为了记音需要,临时找声㊁韵与标音需求吻合的汉字,组合是临时的㊁随机的.因此,«越谚»中㊁㊁㊁㊁㊁㊁等字及吴㊁闽及其他北方方言的甭 等字是合音字,不是反切字.2.反切字与化学字辨析化学反切字有 羟 羰 巯 烃 4个,它们和方言反切字一样,可以看作 合音合形合义字 ,只是充当反切上字和反切下字的部分有所省略而已.以上四个化学字的字形不在于记音,在于表意.梁国常指出: 今造 羟 字,读巠羊切,音强,取用氢氧相结合也. [9]1-5中国化学研究会1922年发表的«有机化学译名草案»指出: 专以意译及造字为主 如译H y d r o c a r b n r e取其从氢从氧. [10]«化学命名原则»有云: 羰读如汤 皆会意. [11]化学字记录化学词时先根据意义造字形,再按照字形左右(或上下)部件相切的办法确定字音,构字构件可以省略.反切字用来记音,化学字最初用来表意,因此,化学字不是反切字.二㊁«启蒙浅学»所载反切字据统计,«启蒙浅学»所载反切字共48个,列表如下①:表«启蒙浅学»所载个反切字21①该表反切字的读音㊁释义㊁字形参考了杨泽生«一种特殊的形声字 ‹客家书 启蒙浅学›中的反切形声字及相关问题»(未刊稿)一文.据该文第2页脚注①: 反切字注音据罗马字本,为阅读方便,原来标注在音节右下角或右上角的六个声调符号 阴平㊁阳平㊁上声㊁去声㊁阴入㊁阳入分别改为1㊁2㊁3㊁4㊁5㊁6并统一于右上角,原表示后鼻音的̇n统一改为ŋ .又据该文第3页脚注①:本表 ‹› 内的字为改正之字, ‹› 前面一字为讹误字,本表反切为«启蒙浅学»原书所有.个)分为:充当反切上㊁下字的偏旁都不表意(上表第1-4字);B .充当反切上字的偏旁表意(上表第5-17字);C .充当反切下字的偏旁表意(上表第18-24字);D.充当反切上字和下字的偏旁都表意(上表第25-32字).三合反切字(16个)即上表第33-48字.我们将以上A ㊁B ㊁C ㊁D 四类进一步概括为两类:1)反切上字或下字只表音,不表意,与佛经译音反切字无异,即A 类;2)反切上或下字具有表音㊁表意双重功能,即B ㊁C ㊁D 类,又可分两种情况:(1)反切上字或下字具有表意功能,如B ㊁C 类;(2)反切上字㊁下字都具有表意功能,如D 类.三㊁«启蒙浅学»所载反切字的独特性反切字不是«启蒙浅学»特有的文字现象,佛经译音㊁民族语文字也存在反切字①.最早见于佛经,相关讨论如施向东«拼音造字法不自西夏文始»(1985)㊁郑贤章«‹龙龛手镜›研究»(2004)㊁孙伯君«西夏新译佛经中的特殊标音汉字»(2007)㊁张凤«试论汉字型文字的反切字»(2013).民族语文字中,西夏文反切造字法详见史金波«西夏文辞书及其特点和历史价值»(1983)㊁«再谈西夏文反切上下字合成法»(1985);赵丽明«汉字侗文与方块侗字»(1991)介绍侗族记录款词和侗歌采用的反切字有四种类型;罗长山«古壮字与字喃的比较研究»(1992)介绍壮字中也有反切字.将«启蒙浅学»所载反切字与方言反切字㊁化学字对比,其独特性可概括为:有三合反切字;B ㊁C 类是其他反切字所没有的.将«启蒙浅学»所载反切字置于汉字发展史之中,与其他各类文字比较,可以认为«启蒙浅学»所载反切字的独特性显著体现为其具有表意功能.(一)三合反切字的表意功能31①杨泽生«一种特殊的形声字 ‹客家书 启蒙浅学›中的反切形声字及相关问题»(未刊稿)一文将汉字史上的其他反切字分为三类:译音反切字㊁方言反切字㊁化学反切字.我们认同佛经中有译音反切字,但该文所举方言反切字㊁化学反切字不能算反切字,本文第一部分已辨析.三合反切字是给二合反切字A 类添加形旁形成的,如等字,相应章节末三合反切字注音分别为 立夭切 ① 乃田切 氐森切 丢切 ,当写为.构字时给A 类反切字添加部件 扌 口 亻 氵 疒 辶 等, 扌 等为部首,表示类属义,揭示了反切字字义的大致范围.这类三合反切字的确是«启蒙浅学»特有的文字现象.(二)二合反切字的表意功能«启蒙浅学»所载二合反切字的B ㊁C ㊁D 类具有表意功能,它们通过选择与反切字记录的词意义相同㊁相近㊁相关的反切上㊁下字作为构字部件,构字部件可以揭示反切字的字义,以此实现反切字的表意功能.两合反切字的表意构件是整字实现表音功能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同时兼有表音㊁表意功能,作为构字部件的反切上㊁下字既拼切所记录的词的读音,意义又贴近反切字的字义,如;构字部件 啄 歪 丢 急 諞 屑 窄 拂 丫 敝 字义贴近.«启蒙浅学»所载二合反切字具有表意功能的构件只存在于具体的反切字中,不能类推,不具有能产性,不能用一个反切字的表意构件解读其他反切字的字义.这种表意方式与传统表形㊁表义构件不同,汉语官话文献中少见,民族语文字中常见.李乐毅指出壮语及喃字有一种形声字,其声旁兼有表义作用,或可称为 会意兼形声字 ,例子各有两个[12]69上例中构字部件苦 亮 代 礼拜 等具有揭示整个字义的功能.施维国认为:对于越南人而言,有时汉字的部首尚不能确切地表达某些具体的意思,故而干脆使用一个完整的汉字,凭借这一具体的表意部分来指导读者阅读字喃. [13]56王锋指出南方汉字系民族文字中有一种音意合体字: 由一个汉字表音㊁一个汉字表意合成,这类字在合体字中占有较大比重,也是汉字仿造字的重要类型. [14]153-154王锋列举的民族文字如壮字(为 田 义)㊁白文(为 厚 义)㊁苗文(为 蛋 义), 田 厚 蛋 作为构字偏旁所表的意义就是整个词的意义,也是具体意义.(三)两种反切字表意功能的比较二合反切字AңB ㊁C ңDң三合反切字,体现了反切字表意功能从无到有㊁不断增强的变化过程.«启蒙浅学»在已有反切字基础上通过两种方式实现表意功能:1)选择与反切字记录的词意义相同㊁相近㊁相关的反切上字或下字;2)在A 组字上添加提示性形旁标示反切字所记录的词的意义类属.其表意部件的功能及特点也不同,体现为:1)两合反切字充当表意偏旁的反切上㊁下字构字时不具有类推性,这是B ㊁C ㊁D 类反切字表意偏旁与形声字形旁的最大不同,也是这种表意反切字的局限性;三合反切字的表意偏旁本为汉字部首,提示反切字所表示的词的意义类别,表意偏旁的意义可以推及其他字.2)三合反切字的表音㊁表意偏旁截然分开;两合反切字表意偏旁是整字实现表音功能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兼有表音㊁表意功能.(四)反切字与形声字表音㊁表意功能的比较三合反切字表意功能由表类属义的部首承担,表音功能由反切上㊁下字相切而来,与形声字形旁㊁声旁功能相似,因此三合反切字可称之为 反切形声字.二合反切字的表音㊁表意功能与形声字不同.形声字的声符显示造字之初声符与形声字具有同音或近音关系,反切字表音体现在构成反切上㊁下字拼切组合过程中.形声字的形旁一般为部首,意义具有概括性,可以推及其他字;二合反切字的表意功能体现在构字部件上,构字时不具有类推性.因此二合反切字不能看作形声字.41①«启蒙浅学»章节的标题上也写为 拉夭切 ,这个例子只是个别现象.此外,«启蒙浅学»所载反切字的独特性还体现为:传统反切字大多为两合反切字,反切上字㊁下字部件组合顺序相对固定,以左右结构居多,«启蒙浅学»打破了这一结构,反切上字㊁下字在组合成反切字时构件组合位置更加灵活㊁自由,还出现了三合反切字.四㊁«启蒙浅学»所载反切字出现及消亡的原因汉字是表意文字,单纯表音的汉字相对较少,«启蒙浅学»所载反切字体现了汉字向表音方向发展的探索.佛经译音及西夏文反切字无表意功能,«启蒙浅学»所载部分反切字兼有表音㊁表意功能,可见到了清代,反切字表意意识越来越强.«启蒙浅学»汉字本出版于19世纪80年代,处于清末切音字运动前夕,国人已展开了对中西文字差异及汉字优劣的比较与反思.王东杰指出: 时人对汉字的批评涉及形㊁音㊁义几个层次,达到了全盘性地步,固是受到现实刺激,也和近代来华西人有意无意的文化 诱导 分不开.早在明季,来华耶稣会士就花了很大工夫用在汉语汉字的学习上,其中金尼阁(N i c o l a sT r i g a u l t)«西儒耳目资»就引发了一些中国人对汉字拼音化的联想.晚清传教士再入中国,也设计了不少方言拼音方案.不过这些大抵为了传教士传教方便,主要目的并非改造汉字.19世纪下半叶,传教士开始有意识地引导中国人反思中西文字的差异性. [15]81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人们尝试以声音为本的文字观,«启蒙浅学»所载反切字就是尝试的产物. 但自19世纪晚期开始,面对学战的中国人文化自信力大为降低,认为汉字艰深造成中国人识字率低下,必须进行文字改革.为此,他们提出了一套以声音为本的文字观,明显体现出西来观念的影响,但也从中国自身的学术发展脉络中汲取了养分. [15]89«启蒙浅学»所载反切字并不一味追求汉字的表音功能,在满足记音职能的基础上,还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其揭示意义的职能,如«启蒙浅学»二合反切字中的B㊁C㊁D类及三合反切字,这是中国文字根深蒂固的表意性质对其的影响.王东杰认为: 清季文字改革本身就直接产自这一社会权势变迁造成的文化压力. [15]89«启蒙浅学»所载反切字也是受西学影响㊁社会权势变迁造成的文化压力形成的结果.«启蒙浅学»所载反切字昙花一现,最终没有流传开来.原因主要包括:«启蒙浅学»知者甚少;客家方言不是强势方言;汉字以传统形声字为主的格局早已形成.另外,还有以下因素导致这些反切字没有流传下来:(,使用频率不高,据统计,全文48个反切字(316次)(20次)㊁ (9次)(8次)出现超过8次,大多数反切字出现仅为2至3次.除«启蒙浅学»外,南方其他方言文献目前还未发现反切字.(2)«启蒙浅学»,其语言处于非规范的自然状态,反切字的使用还不稳定,还会书写为其他字形,如又可写为 .(3)汉字字形有表意功能,反切字为表音文字,即使«启蒙浅学»所载二合反切字的B㊁C D类的构字部件兼顾表意功能,其所表的意义也是具体的字义,不具有类推性,与传统汉字字形所表的意义不同.五㊁«启蒙浅学»所载反切字的价值及影响«启蒙浅学»所载B㊁C㊁D类及三合反切字,体现了人们在增强表音汉字表意性上做出的各种努力和尝试.«启蒙浅学»反切字是一种重要的文字类型,是汉字表音表意思维模式呈现多元化与文字积极探索多种表音㊁表意类型的结果,是一种游离于传统六书之外的文字结构类型,是反切造字法和南方汉字系民族文字造字法两种思维方式融合的结果.它体现了方言文字在形成过程中对民族语文字和传统反切字造字类型的吸收和借鉴,在民族语文字创制方面有重要贡献.译音反切字为最早的反切字,用来记音,反切上㊁下字以上下或左右结构形式合并为一个汉字.西夏文反切字选取反切上㊁下字的部分部件重新组合成反切字,作为偏旁的反切上㊁下字都有省略,将省略的偏旁补出来才能准确理解整个反切字.壮文反切字不多,侗文中有两个或三个汉字切侗语一个音节的现象.译音反切字㊁西夏文或壮侗语中的反切字,反切字的构字部件只有表音作用.«启蒙浅学»所载二合反切字B㊁C㊁D类及三合反切字的构字部件具有表意作用,B㊁C㊁D类反切字构字部件与壮语㊁字喃㊁白文㊁苗文中形声字形旁的表意类型相同,构字部件的位置灵活多样,它结合了传统反切造字法和南方汉字系民族文字的造字法.反切字的发展一脉相承,文字史上的其他反切字以译音反切字为基础,以各种变式存在于民族语文字㊁51方言文字中.此外,合音会意字及化学反切字的字形也有仿照反切字的痕迹,可见反切字的影响之大.[参㊀考㊀文㊀献][1]㊀庄初升,刘镇发.巴色会传教士与客家方言研究[J].韶关学院学报,2002(7).[2]㊀庄初升,黄婷婷.19世纪香港新界的客家方言[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3]㊀刘颖昕.客家启蒙课本«启蒙浅学»(1880)的方言用字研究[C]//陈晓锦,张双庆.首届海外汉语方言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210-223.[4]㊀刘颖昕.巴色会客家方言文献的用字研究 以«启蒙浅学»(1880)为中心[D].广州:中山大学中文系,2010.[5]㊀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08.[6]㊀徐睿渊.福建厦门方言的合音[J].方言,2013(4).[7]㊀孙琳.«越谚»方言字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09:39.[8]㊀张渭毅.论反切起源问题[J].菏泽学院学报,2008(1).[9]㊀梁国常.无机化学命名商榷[J].学艺,1921(3).[10]㊀中国化学研究会.有机化学译名草案[J].学艺,1922(9).[11]㊀化学名词审查委员会.化学命名原则[M].国立编译馆,1945.[12]㊀李乐毅.方块壮字与喃字的比较研究[J].民族语文,1987(4):69.[13]㊀施维国.从越南古代医著看字喃的特点[J].现代外语,1993(2):56.[14]㊀王锋.试论南方汉字系民族文字[J].贵州民族研究,2002(2):153-154.[15]㊀王东杰.从文字变起:中西学战中的清季切音字运动[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81.T h eF a n q i eC h a r a c t e r s i n19t hH a k k aL i t e r a t u r e Q i m e n g q i a n x u eZ H A N GR o n gGr o n g(C o l l e g e o fL i b e r a lA r t s,M i n n a n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Z h a n g z h o u363000,C h i n a)A b s t r a c t:F a n q i e c h a r a c t e r s,t h e s p e c i a l c h a r a c t e r s i n19t hh a k k a l i t e r a t u r eQ i m e n g q i a n x u e,c a nb e d i v i d e d i n t o t w ot y p e s:o n ei st h a tt h e i rc o m p o n e n t so n l y r e p r e s e n tt h e i rs o u n d s,a n dt h eo t h e ri st h a tt h e i r c o m p o n e n t s i n d i c a t eb o t h t h e i r s o u n d s a n d s e n s e.D i f f e r e n t f r o ms o u n d c o m p o u n d c h a r a c t e r s a n d c h e m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s,t h e c o m p o n e n t s o f f a n q i e c h a r a c t e r s h a v e t h e f u n c t i o n t o i n d i c a t e t h e s e n s e o fw o r d s,w h i c h i s t h e r e s u l t f r o m c o n t r a s t i n g C h i n e s ec h a r a c t e r sa n d w e s t e r nc h a r a c t e r s,a n ds u mm a r i z i n g a d v a n t a g ea n d d i s a d v a n t a g e o f t h eC h i n e s e c h a r a c t e r s.T h e c r e a t i o no f f a n q i e c h a r a c t e r s i s a l s o a n a t t e m p t t o c o m b i n e t h e s e n s e a n d t h e s o u n d s o fC h i n e s e c h a r a c t e r s.K e y w o r d s:Q i m e n g q i a n x u e;f a n q i e c h a r a c t e r s;s o u n dGm a r k i n g;s e n s eGm a r k i n g[责任编辑㊀刘文俊]61。
湖南汨罗方言的先行体貌助词_正_陈山青
摘要:文章描写湖南汨罗方言先行体貌助词“正”的句法分布,分析“正”的语法意义,考察其语源及在汉语方言中的地理分布,并推测汨罗及湖南东部湘、赣语毗连地带方言中的“正”极有可能来自客家话。
关键词:湖南汨罗方言先行体貌助词正1.汨罗方言“正”的多种用法湖南汨罗湘语“正[]”(阴去,白读)的用法有三:(一)形容词。
“正”相当于“好”、“成”,多用于动词或能性述补结构后,充当补语性成分。
如“媒话正得(媒说成了)”、“莫急,车修得正(别急,车能修好)”。
另外,文读的“正[¸Õ¸Õ¡£±íʾÊÂÇéÔÚÇ°²»¾Ã·¢Éú¡£Èç¡°ÎÒÙµÕý³Ô·¹£¨ÎÒÃǸճԷ¹£©¡±¡¢¡°ÎÒÔÚÉϺ£³ö²îÀ´£¬Õýµ½ÎÝ£¨ÎÒ´ÓÉϺ£³ö²î»ØÀ´£¬²Åµ½¼Ò£©¡±¡£²Å2。
近代西方教会在粤东客家地区的传播及其影响述略_韩小林
[收稿日期]2002-12-01[作者简介]韩小林(1964—),男,四川岳池人,嘉应学院政法系,副教授。
第21卷 第1期 2003年2月 嘉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JOURNAL OF JIAYING UNIVERSITY (Phi lo sophy &Social Sciences) V ol.21 N o.1 Feb.2003近代西方教会在粤东客家地区的传播及其影响述略○韩小林(嘉应学院政法系,广东梅州514015) [摘 要]以梅州为中心的粤东客家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成为近代西方宗教势力发展的重要地区。
西方宗教传入粤东客家地区,进一步激化了当地的社会矛盾,同时,他们也创办了一系列近代化的学校,传播了近代西方文化,特别是一些先进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近代化人才,为粤东客家地区乃至整个广东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贡献。
西方传教士又把粤东地区的客家文化传入西方各国,在加强中西文化交流和了解方面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关键词]西方教会;天主教;基督教;粤东客家地区[中图分类号]B 9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42X (2003)01-0110-04 粤东客家地区毗邻赣、闽两省,前接珠江流域地区和潮汕平原,是广东相对封闭的、商品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
随着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东方的不断扩张,特别是1842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独立自主地位的逐渐丧失,国门洞开,闭关锁国的中国也被迫纳入整个世界资本主义的势力范围,使近代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深深打上了半殖民地的烙印。
伴随着西方殖民主义势力在中国的进一步扩张,西方教会势力也得到不断拓展,粤东客家地区也不例外。
而且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人文环境,使粤东客家地区成为西方教会势力发展的重要地区。
本文拟对近代西方教会在粤东客家地区的传播和影响作粗略的探讨。
1 西方天主教大概于明末传入闽西地区,清代嘉庆末年,天主教传入丰顺县境。
西方传教士编写的客家方言词典
现代商贸工业西方传教士编写的客家方言词典田璐(上海大学,上海200444)摘要:中西方不断的交流与碰撞,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教,在此过程中,编写了针对客家方言的词典,其 中客语英语,客语法语,客语德语,客语荷兰语词典特点鲜明,影响深远。
关键词:传教士;客家方言+司典中图分类号:K4 文献标识码:A doi:10. 19311/ki. 1672-3198. 2017. 36. 0881传教 教背景1807年,马礼逊牧师 国伦敦就职,他到达广州,开始传教,这成 中国传播 教新教的发端。
四十年代之后,巴色会成为第一 客家人传播 教的组织。
2多纳和玛坚绣编写的《客英词典》是用罗马字系 统注音的,这种罗马字注音系统和瑞士巴色会所采用 的莱 斯标准字母系统不同,这是一 教传教士 的和记 方方言的系,并经由中华教育会 ,是标准的官话罗马字系。
由于英国、美国国力的迅速强盛% 国的差会也随之崛起,基本上可以 、二 之交的在华传教势力。
所以罗马字系 样的背景下产生,它的 是以英文正字 础的。
3不同的客语词典3.1客语英语词典3. 1.1韩山明《客英字典》传教士 传教 于1847年,之后形成了一 模较大的有组织的 传教 。
形成这一热的原因有三。
第一,在西方传教士 涌入中国的国际大背景下,瑞典教会也决定 其中,扩大自己的教会阵营。
第二,瑞典的自由教会运动打破 一直以来一教 的局面,为传教士 传教奠定 ;础。
第三,瑞典的工业快速发展为海外传教事业的发 展提供了经济保障(尹建平,2000)。
1846年,巴色会德国分会 人韩山明牧师和德国人黎 牧师前来中国传教。
从1847年到1951年,韩 、黎 等一波又一波的传教士前赴后继地来到客家地区 传教,在这一批又一批传教士的之下,巴色会成为客家地区影响最大的 教教派。
韩 编写的《客英字典》是第一部客家方言字。
此字典是16开本,一共180页,按照 的顺编排。
此字 经完成13 的编排,还有8个及编排,总 1000 节,1900 字。
西方传教士编写的客家方言词典
西方传教士编写的客家方言词典中西方不断的交流与碰撞,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教,在此过程中,编写了针对客家方言的词典,其中客语英语,客语法语,客语德语,客语荷兰语词典特点鲜明,影响深远。
标签:传教士;客家方言;词典1 传教士传教背景1807年,马礼逊牧师在英国伦敦就职,他到达广州,开始传教,这成了在中国传播基督教新教的发端。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之后,巴色会成为第一个向客家人传播基督教的组织。
2 罗马字拼音纪多纳和玛坚绣编写的《客英词典》是用罗马字系统注音的,这种罗马字注音系统和瑞士巴色会所采用的莱普修斯标准字母系统不同,这是一种基督教传教士当时普遍采用的用来描写和记录汉语南方方言的系统,并经由中华教育会采用,是标准的官话罗马字系统。
由于英国、美国国力的迅速强盛,英美两国的差会也随之崛起,基本上可以左右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的在华传教势力。
所以罗马字系统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它的设计是以英文正字法为基础的。
3 不同的客语词典3.1 客语英语词典3.1.1 韩山明《客英字典》瑞典传教士来华传教开始于1847年,之后形成了一股规模较大的有组织的来华传教热潮。
形成这一热潮的原因有三。
第一,在西方传教士大量涌入中国的国际大背景下,瑞典教会也决定参与其中,扩大自己的教会阵营。
第二,瑞典的自由教会运动打破了瑞典一直以来一教独尊的局面,为传教士来华传教奠定了基础。
第三,瑞典的工业快速发展为海外传教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经济保障(尹建平,2000)。
1846年,巴色会德国分会委任瑞典人韩山明牧师和德国人黎力基牧师前来中国传教。
从1847年到1951年,韩山明、黎力基等一波又一波的传教士前赴后继地来到客家地区进行传教,在这一批又一批传教士的努力之下,巴色会成为客家地区影响最大的基督教教派。
韩山明编写的《客英字典》是第一部客家方言字典。
此字典是16开本,一共180页,按照声韵调的顺序编排。
此字典已经完成13个声母的编排,还有8个未来得及编排,总计大概1000个音节,1900个汉字。
论广西客家话与客家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及其智慧系统建设
论广西客家话与客家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及其智慧系统建设作者:陈迪来源:《山西农经》2020年第05期摘要: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具有自己的语言风格,研究语言文化的多样性能有效推动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近年来,由于客家话传承者受到自身因素及外部多元语言文化的影响,客家话的传承遇到了难题。
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既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还蕴含着深厚的客家话语言底蕴,享有“南珠之乡”的美誉。
研究与分析北海市合浦县的客家话,对传承与保护客家语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广西客家话;文化传承与保护;智慧系统;北海市合浦县文章编号:1004-7026(2020)05-0130-02;;;;;;;; 中国图书分类号:J607 ;;;;;;; 文献标志码:A语言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更是人们精神的核心。
受历史因素的影响,合浦人民从中原大地一路迁徙到合浦县,交流语言不仅有廉州话,还有白话和客家话,充分彰显了语言的多样性。
因此,合浦县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对于研究客家文化十分有利,有助于智慧系统的建设,以此实现对客家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分析与讨论了广西客家话与客家文化的传承、保护及其智慧系统建设。
1; 合浦县及客家话简介1.1; 合浦县简介合浦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隶属北海市。
现在的合浦县主要包含15个乡镇,人口居住以汉族为主,还有少数的壮族和瑶族,总人口约为103万,客家人占总人口的1/4。
为了躲避战乱,客家人从中原大地一路迁徙到合浦县,历经艰辛和磨难,但客家人却始终秉持着“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的祖训,充分彰显了客家人对语言有效保护和传承的决心和信心[1]。
1.2; 合浦客家话合浦客家话又被称为“新民话”,虽然与广东梅县的客家话同属一个语系,但与其他沿海地区的语言风格不同。
由于合浦县客家话发展较早,故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
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通过语言可以了解一个地区人民的精神风貌。
无论是语音、词汇,还是声调和语法方面,客家话与普通话之间都具有较大的差别。
巴色会与广东客家人下南洋关系考略
巴色会与广东客家人下南洋关系考略· 摘要·巴色会在中国以客家人为主要传教对象。
进人中国后,巴色会传教士以香港为基地,一方面向内陆客家人传教,成功吸引了大量客家信徒,再借由殖民政府与传教组织之间的联系,招募客家籍信徒,赴南洋开垦,从而建立起了一条完整的移民和传教链条,提供了一个跨国的横向流动网络。
在这个移民网络中,香港是一个中间支点,广东客家地区是出发地,东南亚是目的地,巴色会则是其中的一根链条。
巴色会传教士以传教为目的,却促成了历史上一部分广东客家人向南洋的移民,对广东客家人的海外移民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巴色会;客家;南洋;移民巴色会与广东客家人下南洋关系考略冷剑波(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广东梅州 514015)作者简介:冷剑波(1983一),男,湖南益阳人,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下南洋,在传统意义上指中国内陆人向东南亚地区的移民,客家人又称“过番”。
下南洋是广东客家人海外移民史中最重要的一个篇章。
在以往的研究中,将客家人下南洋的原因无外乎归结为迫于生计、天灾人祸、投靠亲友等,如光绪《嘉应州志》记载:“州俗土瘠民贫,山多田少,男子谋生,各抱四方之志。
” [ 1 ]丘菊贤《客家迁徙南洋论略》、魏明枢《近现代客家人“过番”的历史文化背景》、罗英祥《漂洋过海的客家人》和李小燕《客家人的“过番”习俗》等都探讨了客家人下南洋的过程和原因[ 2 5 ],但他们均毫无例外地忽视了基督教巴色会传教士在客家人下南洋中曾发挥过的重要媒介作用。
此外,虽然对于基督教与客家人的关系问题已吸引了学术界不少的关注,如谭树林《近代来华基督教传教士与客家源流研究》、左芙蓉《基督教在近代客家人中的传播与影响》、庄初升和刘镇发的《巴色会传教士与客家方言研究》、何大进《明末清初来粤的传教士与西学东渐》等[ 6 9 ],但对于西方传教士与客家人向海外移民的关系,却都未曾提及。
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史料进行重新梳理,分析考察巴色会传教士与客家人移民东南亚的关系及发挥的作用,以期对客家人的海外移民史研究做一点补充。
四川客家话与亚文化圈研究
四川客家话与亚文化圈研究
程世平;张雪山
【期刊名称】《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5(000)005
【摘要】语言(语音)符号是伴随着人类文明源起的关键因素和共生现象,它有着远比文字符号更久远的历史信息.客家话在文化精神方面包含着厚重的中国社会以祖先崇拜血缘纽带关系为核心的民间宗教因素.客家移民能够世世代代异地繁衍发展,其与客家语言及其承载的历史文化因素直接相关.客家话在社群迁徙与聚居区域变迁进程中的历史流动中无疑隐含着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客家话亚文化圈的形成,是一个社会时代变迁主流文化迁移为亚文化的自然历史过程.20世纪华语华文的"巨大变化",在于思想统一与观念普及致使差异消弥带来的语言特色、语种生命和方言类别的弱化.语言的历史传承与流动变迁蕴涵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作为汉语言亚文化语音类别的四川客家话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应有相当的保护与研究价值.
【总页数】5页(P27-30,57)
【作者】程世平;张雪山
【作者单位】中国宗教学会理事,四川省社科院特约研究员;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92
【相关文献】
1.客家入川史与四川客家话的形成 [J], 向学春
2.四川黄联关客家话与梅县客家话的比较 [J], 段英
3.客家话的古汉语遗存研究r——以闽西的客家话为例 [J], 翁汀辉
4.四川客家话与江津话、宜宾话入声演变比较 [J], 左福光
5.从语音特征看广西北流与四川华阳两地\"凉水井\"客家话的亲缘关系 [J], 刘莉;梁森炎;梅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近代来华基督教传教士与客家源流研究——以欧德礼、毕安、肯比尔为中心
近代来华基督教传教士与客家源流研究——以欧德礼、毕安、
肯比尔为中心
谭树林
【期刊名称】《学术研究》
【年(卷),期】2007(000)009
【摘要】客家源流问题是客家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客家是否源起汉族曾几次引
发客家研究的热潮,许多来华基督教传教士也加入了这一论争.本文以欧德礼、毕安、肯比尔为中心,论述了近代来华基督教传教士参与客家源流问题论争的缘由及影响.【总页数】7页(P39-45)
【作者】谭树林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历史系,江苏南京,21009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5;K28
【相关文献】
1.近代来华基督教传教士所创中外文期刊之影响——以《印支搜闻》为中心 [J],
谭树林
2.论近代来华新教传教士本地化基督教文化推广策略--以英国传教士伯格理为个案[J], 李凤彩
3.区域基督教史研究的用心之作——评《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和桥梁——近代山
东早期来华基督新教传教士及其差会工作》 [J], 张德明
4.近代来华传教士与地方社会的互动关系——以美国南浸信会传教士高第丕夫妇在
华活动为中心的考察 [J], 毕晓莹
5.近代来华基督教传教士译著中的代笔问题 [J], 于醒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巴色会传教士与客家方言研究
The Churchmen of the Basel Missionary Society and the Studies on Hakka Dialect
作者: 庄初升[1];刘镇发[2]
作者机构: [1]韶关学院,中文系,广东,韶关,512005;[2]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学系,香港,九龙;
出版物刊名: 韶关学院学报
页码: 1-8页
主题词: 巴色会;香港新界;客家方言;传教士
摘要:巴色会是19世纪中叶以来以香港作为基地专门向客家人传教的基督教教会组织.巴色
会传教士编写了大量的客家方言圣经译本和其他的客家方言著作,准确地反映和完整地保留了一
百多年前香港新界一带客家方言的基本面貌,并最早使用西方现代语言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达到了当时这一领域的最高学术水平.。
大众传媒与客家意象民间化研究
大众传媒与客家意象民间化研究
蔡慧;张勇华
【期刊名称】《地方文化研究》
【年(卷),期】2015(000)005
【摘要】客家意象不断地被学术、政府等构建,但作为客家意象的主体客家人是如何接受了这种被建构的客家意象,就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经笔者的梳理发现,网络传播、广播频道、电视频道对建构的客家意象传播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把艰深的学术话语体系转化为通俗的民间话语,形成了客家意识的上下互动.
【总页数】4页(P18-21)
【作者】蔡慧;张勇华
【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西赣州,341000;赣南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58
【相关文献】
1."客家"界说摭零r——兼论对当代客家研究的思考r"客家"界说摭零r——兼论对当代客家研究的思考 [J], 郭一丹
2.区域社会中的客家研究与客家学r——以"客家研究新视野丛书"为例 [J], 余达忠
3.客家的族群意象与文化表述——论作为意识形态、研究对象和文化资源的客家[J], 周建新
4.祖先、神明与客家传统社会——民间信仰研究(2)——开台祖先崇拜与家族意
象确立——以台湾中部客家移民族谱为据 [J], 陈瑛殉;刘宏伟
5.客家香花佛事舞蹈审美意象研究 [J], 肖灿;刘德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9世纪初期的“方言热”:来华新教士的语言工程
The "Dialect Fever" in the Early 19th Century:The Language Project of the Protestant
Missionaries in China
作者: 黄卓越
作者机构: 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北京100083
出版物刊名: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04-112页
年卷期: 2018年 第3期
主题词: 新教传教士;方言;官话;19世纪初期
摘要:由于受清政府对外政策的限制,19世纪初来华的新教传教士只能在东南沿海地区活动,为能够与当地人进行深入地接触,他们曾在一段时期内,对其所居地的方言投入了高度的热情,并为此编撰了多种教材、词典等,其中大多是用英文撰写的。
总观19世纪初至60年代所编撰的这些方言书籍,显然在比重上要超过新教士们对“一般语言”或“官话”研习的著述;与之同时,不仅方言的种类是有区别的,而且时之的兴趣也会随殖民步履的迈进而有递变,这些均决定了有必要以整体化与细分化相结合的方式对之加以观照。
当然,自19世纪60年代始,这一“方言热”已有明显地削减,取而代之的是一向官话研习转移的趋势。
明清广东方志中有关客家方言的记载
明清广东方志中有关客家方言的记载
夏远鸣
【期刊名称】《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3(34)5
【摘要】“客家话”是伴随着客家意识产生而产生的一种方言名称,是显示客家族群特征的一个重要载体.从明中叶开始,广肇惠地区出现客家方言的称谓,在同一时期的粤东北地区没有把自己的方言称为客话.清末民初时期,客家方言名称传入粤东北客家人聚居的核心地带,并被客家知识分子接受与传播.
【总页数】4页(P15-18)
【作者】夏远鸣
【作者单位】嘉应学院客家研究所,广东梅州5140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58;H176
【相关文献】
1.方志中的历史记忆与官绅关系——以晚清知县邱才颖在方志中的不同记载为例[J], 王一娜
2.从方志记载看明清时期水稻的分布 [J], 闵宗殿
3.苏州地方志记载明清进士资料讹误例说 [J], 陆青松
4.明清时期商於古道修治研究——以地方志记载为主的考察 [J], 杨增强;李雪峰;
5.从方志记载看明清时期我国水稻的分布 [J], 闵宗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风格独特的公会客家话
风格独特的公会客家话
邱泳惠
【期刊名称】《贺州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2(028)002
【摘要】贺州市公会客家话中有不少风格独特的用词、歇后语等,其中很多词语与普通话或汉语其他方言相比,在构成、读音、使用诸方面有着非常有趣的地
方。
%Among the Hakka people in Gonghui Town,Hezhou City,there are many unique words and phrases,and a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s,and so on;in comparison with Mandarin or other Chinese dialects,it is quite different but interesting in formation,pronunciation,and usage.
【总页数】3页(P58-60)
【作者】邱泳惠
【作者单位】贺州学院外语系,广西贺州54289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1
【相关文献】
1.独特的体验成就独特的品质和风格 [J], 塞萨雷·艾罗迪
2.民族性与文学创作风格的塑造——论现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风格的独特性 [J], 林瑞艳
3.非裔文学独特的音乐叙事风格研究——以布鲁斯音乐风格为例 [J], 林晓彬
4.找准形象定位,打造独特风格--广播电台情感节目主持风格分析 [J], 赖丽容
5.贺县公会客家话的声调 [J], 邓玉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事业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在 学 术 上, 巴色会传教士所做的贡献也是十分巨大的。 本文从语言科学的角度,探讨巴色会传教 士对客家方言研究所作出的开创性的成就。 二、巴色会传教士有关客家方言的著 作 除了客家方言圣经译本之外,巴色会 传教士有关客家方言的著作还涉及客家方 言字典、客家方言词典、客家方言语法和 客家方言课本等方面。下面就目前我们所 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分门别类地作一些简 要的介绍。 (一)客家方言圣经译本 根据邹嘉彦、游汝杰的统计,客家方 言圣经译本 共 ; : 种,其 中 汉 字 本 = ! 种, 罗马字本 ! " 种。对照其他方言译 本 的 数 量,他们指出, “各大方言译本的数量,则 以闽语为 最 多,占 = : > ; ?,其 次 为 吴 语、 粤语、客话,最少的是赣语。湘语和赣语
收稿日期: ! " " ! # " $ # " $ 作者简介:庄初升( ,男,福建平和人,韶关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汉语方言学、汉语音 % & ’ ( #) 韵学和社会语言学研究。
万方数据
・ /・
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P P /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英国 伦 敦 会 的 传 教 士 米 怜 牧 师 (! " # $ )到马六甲传教,所接触到 % & ’ ’ & ( )* & ’ & + " 的华人以闽南人为主。到了, . /年,也在 马六 甲 传 教 的 麦 都 思 牧 师(! " # $% ( ’ 0 " 1 )出版了《福建方言字典》 2 " + 1 " 4 5 6 1 7 0 3* (89 & : 0 & ; + ( 1 < 0 5 "2 ; = > = " " +9 & ( ’ " : 0 ; < 0 5 " 3; ) ,这是西方传教士编撰 ? 5 & + " 7 "@ ( + 6 ( " A A 的第一部闽南方言字典。总之,在鸦片战 争以前,西方传教士最早接触的华人是广 府人,其次是闽南人,他们对汉语方言的 研究,也以研究粤方言和闽南方言开其先 河。 鸦片战争以后,最早向客家人传教的 基督教教会组织是巴色会。巴色会(B 5 " )又称“巴色差会” C ( 7 " ’* & 7 7 & ; + ( 1 ; : & " 0 3D 3 或“巴色传道会” ,是“福音教驻巴色的差 会” (B 5 "E # ( + " ’ & : ( ’* & 7 7 & ; + ( 1 ; : & " 0 0 A 3D 3( ) 的 简 称,属 于 基 督 教 新 教 之 信 义 C ( 7 ’ " 宗,其总部位于瑞士北部的巴色城,与德 国、法国交界。 , F . 年,在香港任政府公 职兼 从 事 传 道 工 作 的 德 国 人 郭 士 立 牧 师 (! )写信 " # $G ( 1 ’ H 1 & " 4 1 & : 58 6 6 7 0I 6 0 J ( < < A 给德国的同道友人,说“余又认识一部华 人曰客家方言族者,此种民族,勤俭耐劳, 吾既习其语言,与之过从,且招之会集而
基牧师被潮州府尹驱逐出境,并限其日后 不准再到潮汕地区传教,迫于无奈,他只 好返回香港转而向客家人传教。所以, “自 一八五二年十二月,他(指黎力基)和韩 山明牧师及差会新派来的韦永福牧师经过 三人会议,并已取得差会同意之后,便改 换方针,开始三人合作,专向客籍民族传 道。一八五三年春,他和韦永福牧师到沙 头角工作,以后再迁入布吉李朗接替韩山
就是上述所说的一个典型的代表。 一、关于巴色会 % ( " - 年,英 国 伦 敦 会(/ 0 1 2 0 13 4 5 6 ) 的 传 教 士 马 礼 逊 牧 师 5 4 0 1 7 8 0 ; 4 < = 9: 9 )抵 达 广 州,揭 开 (> < ? @> 0 A < 8 =3 0 8 8 4 5 0 1 了近代西方基督教新教到中国传播的序幕。 因为在鸦片战争之前清政府只开放广州作 为对外通商的口岸,所以马礼逊从% ( " -年 来华到% ( . $年去世期间都只能在广州和澳 门传教,所接触的华人都是说粤方言的广 府人。换一句话说,粤方言区是中国最早 接受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地区,这是由当时 特殊的历史、地理环境决定的。马礼逊于 (B % ( ! (年出版了《广东土话字汇》 0 ; 7 A C 6 ) ,这是西方传教 D 7 8 E = F <G 7 1 = 0 1H 4 7 D < ; = 90 士编撰的第一部汉语方言词典,对于汉语 方言学来说无不具有筚路蓝缕的意义。西 方传教士较早接触的华人还有南洋马六甲 一带的说闽南话的闽南人。 % ( % * 年,同属
[ ] . 明牧 师 的 工 作 ……” 。总 之,巴 色 会 在
华早期的传教工作,实际上是以香港岛作 为基地,往北辐射到新界沙头角、新安布 吉(今属深圳) 、东莞李朗以至惠阳淡水等 客家地区。 韩山明牧师是有史以来第一位专向客 家人传教的基督教传教士,从, F R年来华 到, Q F年去世,他在短短的R年间奠定了 巴色会在华工作的坚实基础,并开创了客 家研究的先河。 , Q F 年,韩山明牧师在太 平天国著名人物洪仁玕的帮助之下撰写成 了《太 平 天 国 起 义 记》 (B 5 "S & 7 & ; + 7; < 2 6 + > D & 6 > B 7 5 6 " +( + 4T 1 & & +; < 0 5 "G U ( + > A A A ) ,该书在论及洪秀全的诞生 7 & V + 7 6 1 1 " : 0 & ; + 和童年的时候也对客家风俗详加载述, “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巴色会传教士与客家方言研究
庄初升!,刘镇发"
( ; % )韶关学院 中文系,广东 韶关 * % ! " " * ! )香港理工大学 中文及双语学系,香港 九龙)
! " " !年 -月 第! .卷 第 -期
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 I 0 C 8 1 7 D 0 E : F 7 0 C 7 1K 1 4 ? < 8 5 4 = 0 ; 4 7 D : ; 4 < 1 ; < J 9
I C D @ ! " " ! B 0 D @ ! . L 0 @ -
% & 世纪以来,特别是鸦片战争之后, 西方基督教各教派的传教士纷纷来到中国, 开始在东南地区各地传播基督教福音。由 于中西语言、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早年 来华的西方传教士的传教工作通常都是十 分困难的。为了克服工作障碍和提高工作 效率,使基督教教义在中国平民百姓中更 加广泛和深入地传播,西方传教士一般都 要先学会说所到之地的方言口语,再着手 编写和出版方言圣经译本、方言字典、方 言词典、方言启蒙课本和其他方言学著作, 供当地教徒和其他传教士使用。这些方言 圣经译本和方言学著作利用近代西方语言 科学的观点和方法,详细地记录、缜密地 描写和科学地分析了多个地点的汉语方言, 达到了当时这一领域的最高学术水准,为 今天的汉语方言学乃至汉语史留下了许多 不可或缺的宝贵遗产。我们认为,来自欧 洲的巴色会传教士之于客家方言的研究,
[ ] (9 ) # ! : " 的译本则还没有发现。 ” 根据我们掌
握的文献资料,巴色会的客家方言圣经译 本实际上包括了罗马字拼音本、汉字本和 汉字罗马字拼音对照本。 、罗马字拼音本。这类的客家方言圣 ! 经译本出现得最早。 ! " # $ 年,黎力基牧师 在柏林出版了《马太传福音书》(@ A 2B C A D E F G H1 @ 2 1A I I J A H 2 G 1 C K F L 2 @ G A F L I - @ % J A L L A B M J G B ,通篇 8 D 2 D) "章: ! 页均使用罗马字 拼音给客家方言圣经注音,没有出现任何 一个汉字,这是最早的一部罗马字拼音本 的客家方言圣经译本,也是最早的一部客 家方言圣经译本。罗香林在《香港与中西 文化之交流》一书中指出, “黎牧师旋赴潮 汕等地传教,既屡遭阻折,乃转而代韩山 明牧师于宝安等地,发展教务,并着手以 客家方言翻译圣经,初成马太福音,以罗
[ ] F 谓研究客家最早的历史文献” 。 , Q F年Q
注意到中国有一个称为“客家人”的族群。 , F M年,巴 色 会 派 遣 瑞 典 人 韩 山 明 牧 师 (! )和德国人黎力 " # $B 5 " ; 4 ; 1 "2 ( ) N 6 1 A 基牧师(! )前来中国 " # $! 6 4 ; ’ 5@ " : 5 ’ " 1 O 传教,于翌年.月, L日抵达香港。由于在 , M P年北京条约尚未签订之前清政府只允 许基督教传教士在五口岸传教,一般不准 深入到内地活动,所以,韩山明牧师被巴 色会指定为专向香港一带的客家传教,开 始学习客家话;黎力基牧师被巴色会指定 万方数据 为专向潮汕人传教,开始学习潮州话。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