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词“星”的隐喻解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量词“星”的隐喻解析

作者:李静静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27期

摘要:在语言学研究越来越微观的今天,表微小义的不定量量词范畴边缘成员“星”却无人研究,其句法结构和其他的量词并无二致,均为数量名结构,但它的认知语义、组配理据却有独有的特征。

关键词:星;隐喻;认知语义

作者简介:李静静(1989-),女,汉族,山东省烟台市人,文学硕士在读,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方向:理论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7--01

量词作为彰显现代汉语特色的词类,已经受到了学者们的极大关注。但有些鲜有学者提及,比如不定量词“星”。本文在对北大语料库(网络版)穷尽性的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继而用隐喻这一认知机制对其各种句法语义情况进行认知上的统一解析。

一、隐喻界定

隐喻很早就有学者研究过,其最早始于亚里士多德《诗学》的隐喻研究,一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理查兹提出“隐喻互动论”,后来,布莱克使此理论趋于完善,始终局限在隐喻的修辞学领域,而真正的跨学科研究则从70年代才开始,其最终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基础理论,则来自于莱考夫、约翰逊1980年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他们主张,隐喻是一种跨概念域的映射,即静态概念映射。为了更好彰显隐喻的动态性,我们应在莱氏和约氏的基础上增加认知凸显在两个概念域建立相似性联系的过程性和基础性。

据此,我们先分析“星”的认知语义特征,后在分析“N”的过程中,着重探讨隐藏于显性表层背后的两个概念域间的隐性概念融合规律,即隐喻机制。

二、隐喻解析

“N”的句法语义特征很复杂,上一节界定了隐喻,本节将对其复杂情况进行初步分析,并从隐喻角度进行解析:

(一)“N”的类别属性概况

(1)客观存在物

1)散光物

约占总数30%的实例中的中心词所表征的物质具有自然或非自然发光、动态的属性:

一星灯光一星火花一星儿炭头儿一星泪光;一星半点绿光一星鬼火”

其中,前四例属非自然散光物,“绿光、鬼火”两例是自然发光物,且是动态的。

2)非散光物

此类物质,不具有上述属性,它们多半有整一有形或粉状无形或模糊痕迹的属性,约占总数的23%:

a.固体29例:尘土烟灰面粉眼珠子微尘灰尘面包痕迹血迹”等;

b.液体4例:笔墨泡沫唾沫泪水;

c.气体2例:星儿喜庆的味儿漂亮的味儿;

(2)主观抽象物:

1)隐喻类:隐喻是人们跨概念域的认知活动,此类实例:思想亮光思想火花理想之华等;

2)非隐喻类:此类物质存在于单概念域中:信息智慧音讯药效兴趣睡意勇气等;

(二)搭配的隐喻动因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星”和“N”的组配情况很复杂,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本节将从隐喻视角进行详细解析。

(1)“星”的认知语义特征

在从认知角度,对《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古汉语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的有关“星”的释义进行分析后,认为,“星”的细、碎、散等语义特征,均是“斑点、液体滴状物、星星和天体”等实体的客观属性,在经过人们的认知加工后主观化而来的,即以上四种实体作为输入信息反复刺激人的视觉等感知器官后,为人们的认知所捕捉,继而其“黑、小、(不)美好、整体、液态、动态、连续状、发光、离散”等客观属性得到认知凸显,进行深层概念整合,而后转化成长时记忆里的固化的百科知识,易勾起人们的记忆。如此一来,人们在隐喻的指导下,进一步以固化经验为基础,认识人类自身周围的具有相似性的事物,也就是

说,人们接触、感知和提取人为或自然的“星”的发光等属性后,便将它们储存于永久记忆中,以后在认知活动中,便以其标准衡量陌生的或临时记忆中的事物属性的概念融合程度,继而决定了句法表现形式。

(2)“星”和“N”搭配动因

概念域“星”和概念域N的组合是由于“星”向“N”的隐喻映射而形成的:

1.“星”的闪烁发光和动态游走等属性的先期获得,使得其和拥有类似属性的客观物的组合成为可能,于是便有了“一星亮光、一星火花”等句法形式。

2.离散、小等属性使得“星”和“尘土、烟灰、味儿”等有了合乎语法的组合,于是有了“一星烟灰”等。

3.N由客观物向具有类似属性的抽象物的扩展,也带来了“星”修饰范围的扩大,于是就有了“一星思想亮光、一星思想火花”等。

结语

复杂多样的“数星名”组合背后必然隐藏着深层的认知动因,本文正是在此认识上,重点分析了表细小义的不定量量词“星”为什么会修饰种类繁多的中心名词,探讨了微观的促成机制。

参考文献:

[1]何杰:《现代汉语量词研究》,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5第一版.

[2]宗守云:《汉语量词的认知研究》,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10第一版.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五版) 2012.第五版.

[4]王寅:《认知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1第一版.

[5]陈忠:《认知语言学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1第一版.

[6]许慎:《说文解字》,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6.

[7]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版),商务印书馆,1999版.

[8]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2第一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