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用反比例解决问题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2.2 反比例》-人教版(1)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2.2 反比例》-人教版(1)1.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反比例的概念及相关性质,学会解决与反比例有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意识到反比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反比例的概念,能够解决与反比例有关的问题。
•难点:灵活运用反比例进行问题求解。
3. 教学准备•教材: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材。
•教具:黑板、彩色粉笔、教学PPT、练习册。
4.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讲解反比例的概念,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概念。
第二步:知识讲解1.讲解反比例的性质和特点。
2.示范如何解决反比例的问题。
第三步:练习与讲评1.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
2.收集学生答案并进行讲评,帮助学生理解问题解决思路。
第四步:拓展应用1.给学生提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思考反比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第五步:总结与反思1.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反思,指出需进一步提升的地方。
5. 教学延伸1.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反比例的理解。
2.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反比例相关知识,拓展学习广度。
6. 教学反馈•收集学生反馈意见和问题,为下节课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7. 教学资源•教学PPT及练习册。
以上为本节课教案的详细内容,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学习中有所收获,掌握反比例相关知识,提升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一等奖创新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一等奖创新教案《用比例解决问题》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能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
2.掌握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1.经历思考量与量之间关系的过程,体会函数思想。
2.经历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习惯。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用正、反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难点:能依据正、反比例的关系解决问题。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学生准备练习本教学过程板块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1.复习铺垫。
课件出示:(1)一辆汽车行驶的速度不变,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行驶的速度和时间。
提出问题:①每道题中各有哪三种量?②其中哪种量是不变的?③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相关联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学生讨论后解答)预设生1:(1)题中有速度、时间和路程三种量,速度不变,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
生2:(2)题中有速度、时间和路程三种量,甲地到乙地的路程不变,汽车行驶的速度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
2.引入新课。
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也可以运用比例知识来解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正、反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操作指导通过复习巩固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板块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活动1 用正比例知识解决问题1.课件出示教材59页例5。
张阿姨家上个月用了8 t水,水费是40元。
李奶奶家上个月用了10 t水,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2.读题,并汇报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预设生1:已知条件是张阿姨家上个月用了8 t水,水费是40元;李奶奶家用了10 t水。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反比例优秀教案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反比例优秀教案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反比例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1、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2、下表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二、自主探究(一)教学例11.出示例1,提出观察思考要求: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个表同复习的表相比,有什么不同? (1)表中的两种量是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所需的加工时间。
教师板书:每小时加工数和加工时间(2)每小时加工的数量扩大,所需的加工时间反而缩小;每小时加工的数量缩小,所需的加工时间反而扩大。
教师追问:这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吗?为什么?(3)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都是600.2.这个600实际上就是什么?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和零件总数,怎样用式子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师板书:零件总数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零件总数3.小结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每小时加工数和加工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每小时加工数变化,加工时间也随着变化,每小时加工数乘以加工时间等于零件总数,这里的零件总数是一定的。
(二)教学例21.出示例2,根据题意,学生口述填表。
2.教师提问:(1)表中有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吗?教师板书:每本张数和装订本数(2)装订的本数是怎样随着每本的张数变化的?(3)表中的两种量有什么变化规律?(三)比较例1和例2,概括反比例的意义。
1.请你比较例1和例2,它们有什么相同点?(1)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
(2)都是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3)都是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
2.教师小结像这样的两种量,我们就把它们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3.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关系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教师板书: xy =k(一定)三、课堂小结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成反比例的量,知道了什么样的两种量是成反比例的量,也学会了怎样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反比例教案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反比例教案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反比例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通过实践活动,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2、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参与意识,训练其观察能力及概括能力;3、利用多媒体动画的演示,让学生体验到反比例的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感受反比例的变化,概括反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教学准备:20支铅笔、一个笔筒;相关课件;学生分小组(每组一份观察记录单)每次拿的支数105421拿的次数总支数教学过程:一、复习1、什么叫做“成正比例的量”?2、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键是什么?3、练习:课本表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二、小组协作概括“成反比例的量”的意义(一)活动一师:好,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学具,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按要求认真填写观察记录单。
看哪个组完成的又快又好!1、学生汇报观察记录单的填写结果。
2、引导观察:在填、拿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3、师:你能根据表格,写出这三个量的关系式吗?4、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发现每次拿的支数变化,拿的次数也随着变化,但每次拿的支数和拿的次数的积即总支数总是一定的。
5、揭示反比例的意义(阅读课本,明确反比例关系)6、如果用x、y 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积,反比例关系式怎样表示?(二)活动二:(例3)1、课件出示例3,指名读题,学生独立完成2、总结归纳出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三、强化练习发展提高1判定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主要看它们的( )是否一定。
2全班人数一定,每组的人数和组数。
( )和( )是相关联的量。
每组的人数×组数=全班人数(一定)所以( )和( )是成反比例的量。
3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糖果的总数一定,每袋糖果的粒数和装的袋数。
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能够烧的天数。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2.2 反比例》9-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2.2 反比例》9-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反比例的概念、性质,能够利用反比例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实践、创新。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掌握反比例的概念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难点:能够灵活运用反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板书
3.教材
4.课堂练习
四、教学过程
第一步:引入
通过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反比例的概念,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反比例关系。
第二步:概念讲解
1.讲解反比例的定义和特点。
2.通过示例讲解反比例的表示方法和性质。
第三步:练习与讨论
1.给学生一些简单的练习题,让他们掌握反比例的解题方法。
2.让学生相互讨论,分享解题思路,加深对反比例的理解。
第四步:拓展练习
1.设计一些拓展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思考反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五步:总结与展望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反比例的重要性,并展望下节课的内容。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内容涵盖了反比例的基本知识点,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
反比例的理解仍有困难,需要进一步导引和训练。
下节课可以加强实际问题的训练,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反比例的应用场景。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计划,希朿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掌握反比例的知识点,并能
够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2023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优秀教案(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优秀教案(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优秀教案第【1】篇〗《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用比例解决问题”(教科书P59—60的例5、例6,以及P60页做一做的内容,练习九3—7题。
)【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包括正、反比例的应用题,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
教材通过例5和例6两个例题,讲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法,使学生掌握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特点以及解题的步骤。
正、反比例应用题,首先要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能从题中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或积)是一定,从而判断这两种量是否成正(或反)比例,然后设未知数X,用比例解答。
判断过程也是正反比例意义实际应用的过程。
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正、反比例应用题中所涉及到的基本问题的数量关系是学生以前学过的,并能运用算术法解答,本节课学习内容是在原有解法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参与,合作交流、发现归纳出一种用正、反比例关系解决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路和计算方法。
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之前,已经认识了正比例意义和反比例意义,会判断生活中含有正、反比例意义的数量关系,也会解决生活中有关归一、归总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主要学习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含有归一和归总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
教学应用正比例解决问题,教材由张大妈与李奶奶的对话引出求水费的实际问题,为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解决,然后学习用比例的知识解决。
在学习用反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时,与学习正比例的方法相似,也是先让学生用已有的方法解决问题,然后学习用反比例的意义判断实际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也为中学数学、物理、化学学科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作较好的准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第1篇】【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熟练掌握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是让学生画线段图来分析题意,这部分内容是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也就是不同的解题思路来分析。
从而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种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为下一步学习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熟练掌握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例2分析一个数量的两个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确定把什么看作单位1学生不难理解,教学时,要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学生就不会感到有太大的困难了。
例3分析的是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与例1相同。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解答稍复杂的`求一个数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思路,并能正确解答。
2、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培养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分析和掌握把什么量看作单位1及谁是谁的几分之几。
【教学难点】分析和理解两个数量的比校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些。
【教学过程】备注活动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题意。
1、教师出示例2的情境图。
2、让学生结合图叙述题意。
活动二:动手画图,分析题意。
1、你能不能用上节课我们讲过的学习方法,借助于其它的方法来分析一下这道的意思呢?学生动手画线段图,分析。
小组交流。
与教师共同再一次感受如何画线段图。
(教师板书)重点让学生明确谁是单位1。
2、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确定解题的思路。
3、可能会有两种不同的思路。
教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
4、全班交流,订正。
5、问:这两种解法有什么区别?有什么联系?活动三:教学例3.教师出示例3。
1、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根据这句话应当把什么看单位1?3、学生试画出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4、学生自己解答。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分析的?与全班交流。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反比例优秀教案(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反比例优秀教案(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反比例优秀教案【第1篇】《反比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反比例教学目标:1.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反比例。
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反比例。
3.利用反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体会变化的量的关系。
教学重点:认识反比例关系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教学过程:师:出示问题:解决问题:节日期间去公园游玩的 人数和所付门票费如下表所示:人数/人 1 2 3 4 5 6 ……门票费/元 5 10 15 20 25 30 ……利用上图,说一说哪两个量是相关联的,哪个量是不变的,题目中的两个变量是什么关系?为什么?生(仔细读题后回答):人数和门票费是相关联的量,每人应付的门票费是不变的,人数和门票费成正比例,因为人数和门票费是相关联的,并且门票费与人数的比值不变。
师:谁能说一下什么是相关联的量?生:如果一个量变化时,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这两个量是相关联的。
师: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生:如果一个量变化时,另一个量也变化,并且它们的比值不变,我们就说这两个量成正比例。
师:通过这些问题,我们回顾了相关联的量和正比例,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两个量的另外一种关系:反比例。
(板书课题:反比例)请同学们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
生:阅读目标:1、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反比例;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探究长方形相邻两边边长的变化规律。
(1)课件出示教材46页表1和表2。
用x,y表示长方形相邻两边的边长,表1是面积为24cm2的长方形相邻两边边长的变化关系,表2是周长为24 cm的长方形相邻两边边长的变化关系。
请把表格填写完整,并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单位:cm) 表1 x 1 2 3 4 y 24 12 表2 x 1 2 3 4 y 11 10(2)生独立填表。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2.2 反比例》13-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2.2 反比例》13-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反比例的概念和性质。
2.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运用反比例关系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反比例的概念理解。
2.反比例关系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
1.分辨反比例关系与正比例关系。
2.灵活运用反比例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
1.教材:《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
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课件、教辅资料等。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引出反比例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反比例。
2. 概念解释
详细讲解反比例的定义,以及反比例关系中的一些特点和性质,让学生对反比例有深刻的理解。
3. 解题示范
通过几个简单的例题,引导学生掌握反比例的解题方法,包括绘制反比例图、列出反比例表等。
4. 练习与拓展
让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引导学生应用反比例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5. 总结
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巩固所学知识。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反比例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简单地运用反比例关系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七、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2.思考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应用反比例关系进行分析和解决。
本教案为六年级数学下册《4.2.2 反比例》的教学安排,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提高对反比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反比例-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反比例-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概念,掌握反比例的特点和判断方法。
2. 使学生能够运用反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反比例的意义和判断方法。
2. 反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反比例与其他数学概念的联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反比例的意义、判断方法和应用。
2. 教学难点:反比例与其他数学概念的联系,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PPT、教学素材。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反比例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讲解:详细讲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方法和应用,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3. 课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反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后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对反比例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对上一节课的知识进行提问,检查学生的复习情况。
3.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提问回答,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3.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个别辅导,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拓展1. 开展数学兴趣小组活动,让学生深入研究反比例相关知识。
2. 组织数学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3. 结合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反比例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九、教学总结本节课通过讲解、练习、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反比例的概念、判断方法和应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反比例教案范文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反比例教案范文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反比例教案范文第【1】篇〗一、教学目标1.利用反比例函数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2.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提高学生用函数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二、重点、难点1.重点:利用反比例函数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2.难点: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正确写出函数解析式3.难点的突破方法:用函数观点解实际问题,一要搞清题目中的基本数量关系,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看看各变量间应满足什么样的关系式(包括已学过的基本公式),这一步很重要;二是要分清自变量和函数,以便写出正确的函数关系式,并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三要熟练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意义、图象和性质,特别是图象,要做到数形结合,这样有利于分析和解决问题。
教学中要让学生领会这一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
三、例题的意图分析教材第57页的例1,数量关系比较简单,学生根据基本公式很容易写出函数关系式,此题实际上是利用了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同时也是要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
教材第58页的例2是一道利用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和性质来解决的实际问题,此题的实际背景较例1稍复杂些,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能力,掌握用函数观点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补充例题一是为了巩固反比例函数的有关知识,二是为了提高学生从图象中读取信息的能力,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以便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反比例教案范文第【2】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熟悉作函数图象的主要步骤,会作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2.体会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的相互转换,对函数进行认识上的整合。
3.培养学生从函数图象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初步探索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列表,描点,连线,提高学生的作图能力;通过观察图象,概括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有关性质,训练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增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023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反比例优秀教案(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反比例优秀教案(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反比例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内容教科书P47~48例2,完成教科书P51“练习九”中第8、10、11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从生活实例中抽象出成反比例关系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
2.使学生在建构反比例意义的过程中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等能力,初步感受函数、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发展思维能力。
3.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
教学难点在探究中抽象出反比例的意义,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对比感知,初步了解反比例关系1.课件出示两个表格。
师:上节课我们研究了成正比例关系的量,请大家观察两个表格,判断每个表格里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并说明理由。
【教学提示】引导学生观察两个表格中数量的变化情况,感知两个量背后的不变量。
【学情预设】预设1:第(1)题中的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这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增加,另一种也增加,而且=速度(一定),所以这道题中,路程与时间成正比例关系。
预设2:第(2)题中的两种量不成正比例关系,一种量增加,另一种量反而减少。
预设3:我发现第(2)题中的两种量所对应的一组数相乘都得300。
2.对比感知,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的发言有理有据,非常棒!第(1)题中的两种量符合正比例的变化规律,而且两种量的比值一定,成正比例关系;第(2)题中的两种量不符合正比例的变化规律,那它们之间成什么关系呢?学生猜测,教师总结并引入课题。
(板书课题:反比例)【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观察表格中的两种量,发现其变化规律,渗透函数思想。
组织学生复习正比例的意义和判断方法。
通过学生对原有正比例知识的回忆,初步感受正比例与反比例的不同变化规律。
二、构建反比例概念,理解反比例的意义1.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优秀教案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优秀教案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优秀教案第【1】篇〗人教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教案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目标:1.能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同时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
2.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解答比较简单的应用题,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
3.经历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4.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研究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动脑思考的惯。
教学重点:正确判断题中涉及的量是否成正、反比例关系,准确运用正、反比例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够利用正、反比例的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过程:一、导入1.复铺垫出示⑴一辆汽车行驶的速度不变,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⑵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行驶的速度和时间。
提问:每道题中各有哪三种量?其中哪种量是不变的?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如何变化?成什么比例?学生讨论后回答。
2.引入新课出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也能够使用比例知识来解决。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用正、反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教师板书课题。
二、新授1.用正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出示例5主题图,学生汇报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再指名学生完整叙述题意,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例5:XXX家上个月用了8t水,水费是28元,XXX家用了10t水。
XXX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让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解决例5的问题。
算术方法:28÷8×10正比例知识解答:(用水的吨数和船脚是两种相联系关系的量,船脚与用水吨数的比值稳定,可用正比例知识解答)解:设XXX奶奶家上个月的船脚是x元。
8x=28×10x=35答:XXX奶家上月的船脚是35元。
拓展:XXX家上个月的水费是42元,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解:设上个月用了xt水。
28x=42×8x=12答:上个月用了12吨水。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2.2 反比例》11-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2.2 反比例》11-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理解反比例的概念,并能举出反比例的例子。
2.熟练掌握反比例的计算方法,能够解决与反比例有关的应用问题。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理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反比例的定义和特征。
2.利用比例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三、教学难点1.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需要正确理解反比例的性质和运用方法。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直观感受。
四、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
2.黑板、彩色粉笔、教学PPT和视频资源。
3.练习题和活动题,用于课堂练习和巩固。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展示一组图表,让学生思考反比例的概念,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对反比例有初步认识。
)第二步:讲解基本概念1.定义反比例,并解释反比例的特征。
2.举例说明反比例的实际应用。
第三步:例题讲解1.讲解反比例的计算方法。
2.解答一些基础的练习题,让学生掌握基本方法。
第四步:课堂练习1.给学生布置一些练习题,让他们独立解答。
2.师生互动,共同解答难题,加深学生对反比例的理解。
第五步:拓展应用1.引导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2.小组讨论,分享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六、课堂总结1.概括反比例的特征和计算方法。
2.强调反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七、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独立思考一些实际问题,并用反比例的方法解决。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反比例的概念和运用,提高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发展出更深层次的数学思维能力。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精推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精推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什么叫解比例,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2、使学生能应用解比例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
3、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学情分析学生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学习解比例。
重点难点掌握解比例的方法。
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说我们都学了比例的哪些知识(什么叫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2、好,下面我们就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一个问题,出示:6:2=( ):3你是怎样想的你的依据是什么师:如果我们知道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解比例(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打开书第42页,阅读理解第一自然段,什么叫解比例。
(指名回答,并要求学生在书上标注,同时板书意义。
)教学意图:一是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经验的回忆,索取对本节课相关的知识点;二是搭建从已知走向未知的桥梁,为学习新知提供合适的空间。
活动2【讲授】新授内容教学例2:师:有谁知道法国巴黎标志性建筑是什么哪些同学去过那你们知道它大概有多高师:老师告诉你们这座塔的高度是320米,在北京的“世界公园”里有一座埃菲尔铁塔的模型,它的高度与原塔的高度的比是1:10,同学们想知道这座模型的高是多少米吗出示例 2.那我们就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1)学生读题,理解题目里的条件和问题。
(2)学生试做,师生共评,指名板演。
分析:题目中的1:10你是怎样理解的(模型:实物=1:10)列比例需要四项,未知的项要怎样(设未知数X) 怎样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解比例(先试做再小组交流,然后我们求同存异,总结出你们的方法。
指名板演,老师规范格式,对比方法。
两种方法: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改写成等积式;利用求比值方法。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反比例教案模板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反比例教案模板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反比例教案模板第【1】篇〗反比例函数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反比例函数,并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关系的函数解析式;2、会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并结合图象分析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3、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及普遍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4、体会数学从实践中来又到实际中去的研究、应用过程;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数学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结合图象分析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教学难点:描点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教学用具:直尺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过程:1、从实际引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我们在小学学过反比例关系.例如:当路程S一定时,时间t与速度v成反比例即vt=S(S是常数);当矩形面积S一定时,长a与宽b成反比例,即ab=S(S是常数) 从函数的观点看,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有两个变量可以分别看成自变量与函数,写成:(S是常数)(S是常数)一般地,函数 (k是常数, )叫做反比例函数.如上例,当路程S是常数时,时间t就是v的反比例函数.当矩形面积S是常数时,长a是宽b的反比例函数.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反比例关系的例子.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下面的例子仅供2、列表、描点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例1、画出反比例函数与的图象解:列表x-6-5-4-3123456-1-1.2-1.5-26321.51.2111.21.52-6-3-2-1.5-1.21说明: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反比例函数,无法推测出它的大致图象.取点的时候最好多取几个,正负可以对称着取分别画点描图一般地反比例函数 (k是常数, )的图象由两条曲线组成,叫做双曲线.3、观察图象,归纳、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前面学习了三类基本的初等函数,有了一定的基础,这里可视学生的程度或展开全面的讨论,或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知识的学习.显示这两个函数的图象,提出问题:你能从图象上发现什么有关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呢?并能从解析式或列表中得到论证.(下列答案仅供参考)(1) 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可以扩展到k >0时的情形,即k>0时,双曲线两支各在第一和第三象限.从解析式中,也可以得出这个结论:xy=k,即x与y同号,因此,图象在第一、三象限.的讨论与此类似.抓住机会,说明数与形的统一,也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过程.(2)函数的图象,在每一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从图象中可以看出,当x从左向右变化时,图象呈下坡趋势.从列表中也可以看出这样的变化趋势.有理数除法说明了同样的道理,被除数一定时,若除数大于零,除数越大,商越小;若除数小于零,同样是除数越大,商越小.由此可归纳出,当k>0时,函数的图象,在每一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同样可以推出的图象的性质.(3)函数的图象不经过原点,且不与x轴、y轴交.从解析式中也可以看出, .如果x取值越来越大时,y的值越来越小,趋近于零;如果x取负值且越来越小时,y的值也越来越趋近于零.因此,呈现的是双曲线的样子.同理,抽象出图象的性质.函数的图象性质的讨论与次类似.4、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其图象的性质.大家展开了充分的讨论,对函数的概念,函数的图象的性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数学学习要求我们要深刻地理解,找出事物间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能数学地发现问题,并能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给以一定的解释.即数学是世界的一个部分,同时又隐藏在世界中.5、布置作业习题13.8 1-4教学设计示例2反比例函数及其图像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使学生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2.使学生能够根据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3.使学生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会画出它们的图像,以及根据图像指出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增加或减小而变化的情况;4.会用待定系数法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二)能力训练点1.培养学生的作图、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2.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教学思想方法.(三)德育渗透点1.向学生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观点;2.使学生体会事物是有规律地变化着的观点.(四)美育渗透点通过反比例函数图像的研究,渗透反映其性质的图像的直观形象美,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培养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能力.二、学法引导教师采用类比法、观察法、练习法学生学习反比例函数要与学习其他函数一样,要善于数形结合,由解析式联想到图像的位置及其性质,由图像和性质联想比例系数k的符号.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教学重点:反比例的概念、图像、性质以及用待定系数法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因为要研究反比例函数就必须明确反比例函数的上述问题.2.教学难点:画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因为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有两个分支,而且这两个分支的变化趋势又不同,学生初次接触,一定会感到困难.3.教学疑点:(1)反比例函数为何与x轴,y轴无交点;(2)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只能说在第一、三象限或第二、四象限,而不能说经过第几象限,增减性也要说明在第几象限(或说在它的每一个象限内).4.解决办法:(1) 中隐含条件是或 ;(2)双曲线的两个分支是断开的,研究函数的增减性时,要将两个分支分别讨论,不能一概而论.四、教学步骤(一)教学过程提问:小学是否学过反比例关系?是如何叙述的?由学生先考虑及讨论一下.答:小学学过: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看下面的实例:(出示幻灯)1. 当路程s一定时,时间t与速度v成反比例;2.当矩形面积S一定时,长a与宽b成反比例;它们分别可以写成 (s是常数), (S是常数)写在黑板上,用以得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板书)一般地,函数 (k是常数, )叫做反比例函数.即在上面的例子中,当路程s是常数时,时间t就是速度v的反比例函数,能否说:速度v是时间t的反比例函数呢?通过这个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只要满足 (k是常数, )就可以.因此可以说速度v是时间t的反比例函数,因为 (s是常量).对第2个实例也一样.练习一:教材P129中1 口答.P130 1根据前面学习特殊函数的经验,研究完函数的概念,跟着要研究的是什么?答:图像和性质.通过这个问题,使学生对课本上给出的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以后学生要研究其他函数,也可以按照这种方式来研究.下面,我们就来看桓隼?猓海ǔ鍪净玫疲?/P>例1 画出反比例函数与的图像.提问:1.画函数图像的关键问题是什么?答:合理、正确地选值列表.2.在选值时,你认为要注意什么问题?答:(1)由于函数图像的特点还不清楚,多选几个点较好;(2)不能选,因为时函数无意义;(3)选整数较好计算和描点.这个问题中最核心的一点是关于的问题,提醒学生注意.3.你能不能自己完成这道题呢?学生在练习本上列表、描点、连线,教师在黑板上板演,到连线时可暂停,让学生先连完线之后,找一名同学上黑板连线,然后就这名同学的连线加以评价、总结:注意:(1)一般地,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由两条曲线组成,叫做双曲线;(2)这两条曲线不相交;(3)这两条曲线无限延伸,无限靠近x轴和y轴,但永不会与x 轴和y轴相交.关于注意(3)可问学生:为什么图像与x和y轴不相交?通过这个问题既可加深学生对反比例函数图像的记忆,又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再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图,提问:1.当时,双曲线的两个分支各在哪个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 随x的增大怎样变化?2.当时,双曲线的两个分支各在哪个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 随x的增大怎样变化?这两个问题由学生讨论总结之后回答,教师板书:对于双曲线(1)当:(1)当时,双曲线的两分支位于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少;(2)当时,双曲线的两分支位于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3.反比例函数的这一性质与正比例函数的性质有何异同?通过这个问题使学生能把学过的相关知识有机地串联起来,便于记忆和应用.练习二:教材P129中2由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教师巡回指导.P130中2、3填在书上上面,我们讨论了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不同类型的例题:(出示幻灯)例2已知y与成反比例,并且当时,,求时,y的值.用提问的方式对此题加以分析:(1)y与成反比例是什么含义?由学生讨论这一问题,最后归结为根据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这句话说明了: .(2)根据这个式子,能否求出当时,y的值?(3)要想求出y的值,必须先知道哪个量呢?(4)怎样才能确定k的值?用什么条件?答:用待定系数法,把时代入,求出k的值.(5)你能否自己完成这道例题:由一名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二)总结、扩展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1.什么是反比例函数?2.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什么样的?3.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是什么?4.命题方向及题型设置,反比例函数也是中考命题的主要考点,其图像和性质,以及其函数解析式的确定,常以填空题、选择题出现,在低档题中,近两年各省、市的中考试卷中出现不少将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几何知识、三角知识等综合编拟的解答题,丰富了压轴题的形式和内容.五、布置作业1.教材P130中4,5,62.选做:P130中B1,2六、板书设计反比例函数习题〖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反比例教案模板第【2】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对反函数的学习,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反函数的解决实际问题,与生活息息相关,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反比例-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反比例-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反比例的概念,能够用代数式表示。
2.理解反比例的特点,能够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反比例的概念和特点。
2.反比例的代数式表示。
教学难点
1.运用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意识到反比例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
引入反比例的概念和特点。
2. 教学重难点
解释反比例的代数式表示,并教授运用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 拓展知识
通过一些例子拓展反比例的社会意义。
4. 实践演练
学生组成小组,进行反比例的练习,以巩固所学知识。
5. 活动评价
通过讨论、总结,评价本次课堂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资源
1.PPT教学课件。
2.学生用纸笔。
五、教学评估
1.课堂小测试,测试学生对反比例的掌握情况。
2.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作为评估依据。
六、教学反思
本次课程采用了PPT课件来讲解反比例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图像的变化。
而在教学中,我还加入了一些实例来阐明反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其作用和重要性。
但需要注意的是,实践演练环节需要根据学生的水平决定难度,以保证教学效果。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解比例优秀教案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解比例优秀教案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解比例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目的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判断出应用题中所涉及的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2.通过复习,能够使学生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熟练的解答应用题.3.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以及判断推理能力.教学重点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熟练的解答应用题.教学难点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熟练的解答应用题.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2)总价一定,每件物品的价格和所买的数量.(3)小朋友的年龄与身高.(4)正方体每一个面的面积和正方体的表面积.(5)被减数一定,减数和差.谈话引入:我们今天运用正反比例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板书:用比例知识解应用题)二、探讨新知.(一)教学例5(用比例解答下题)修一条公路,总长12千米,开工3天修了1。
5千米.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路还要多少天?1.学生读题,独立解答.2.学生反馈:3.分析:(1)为什么需要用正比例解答?(2)12和要求的天数之间有什么关系?4.小结:我们在做题时,根据注意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不仅需要判定运用什么比例方法,而且还要注意找准题目中的`对应关系.(二)反馈.1.某车队运送一批救灾物品,原计划每小时行60千米,6。
5小时到达灾区,实际每小时行了78千米.照这样计算,行完全程需要多少小时?2.大齿轮与小齿轮的齿数比为4∶3.大齿轮有36个齿,小齿轮有多少个齿?三、巩固反馈.1.一张大纸,如果裁成长36厘米,宽26厘米的小纸张,可以裁成28张;如果裁成长18厘米,宽13厘米的小纸张,可以裁成多少张?2.某车间有男工25人,女工20人.如果男工增加15人,要想使男工和女工人数的比不发生变化,女工应该增加多少人?3.一项工程,10人去做24天可以完成;如果每人的工作效率不变,现在需要提前4天完成,需要多少人?4.两个底面半径相等的圆柱体,第一个圆柱的高是第二个圆柱高的.第二个圆柱的体积是60立方米,第一个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四、课堂总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解比例优秀教案第【2】篇〗教学目标:1、了解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 数学抽象: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概念,抽象出比例的基本性质,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2. 逻辑推理:引导学生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根据已知条件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
3. 数学建模:让学生学会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比例模型,运用比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反应物A的摩尔质量是2克/摩尔,所以消耗的反应物A的摩尔数是x / 2。
反应物B的摩尔质量是4克/摩尔,所以消耗的反应物B的摩尔数是y / 4。
因为摩尔比是1:2,所以我们可以列出比例方程:x / 2 = y / 4。
解这个方程,我们可以得到:x = 2 * y / 4 = y / 2。
所以,消耗的反应物A和反应物B的质量比是1:2。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比例解决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知识拓展:
介绍与比例解决问题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因为我们没有给出总距离,所以无法具体计算出x的值。
例题5:
一个化学反应中,反应物A和反应物B的摩尔比是1:2。如果反应物A的摩尔质量是2克/摩尔,反应物B的摩尔质量是4克/摩尔,那么在反应中消耗的反应物A和反应物B的质量比是多少?
解答:
设消耗的反应物A的质量为x克,消耗的反应物B的质量为y克。
根据题意,反应物A和反应物B的摩尔比是1:2,所以消耗的反应物A和反应物B的摩尔数之比也是1:2。
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反比例教学设计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反比例教学设计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反比例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回顾反比例函数的概念.通过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体会反比例函数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有效的模型.2.归纳总结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进一步体会形数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过程]1.回顾、梳理本章的知识:如同已经学过的有关方程、函数的内容一样,本章内容分为3块:(1)从生活到数学:从问题到反比例函数,即建构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2)数学研究: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3)用数学解决问题:反比例函数的应用.2.可以设计一组问题,重点归纳、整理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进一步感受形数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例如:(1)由形到数——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的关系式;由图象的位置或图象的部分确定函数的特征;(2)由数到形――根据反比例函数关系式或反比例函数的性质,确定图形的位置、趋势等;(3)形数结合——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综合应用2例如:如图,点P是反比例函数y?上的一点,PD垂直x轴于点D,则△xPOD的面积为________3.设计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一建立模型一求解一解释与应用”的基本过程.例如:为了预防“非典”,某学校对教室采用药薰法进行消毒.已知药物燃烧时.室内每立方米空气中的含药量y(mg)与时间x(min)成正比例,药物燃烧后,y与x成反比例(如图).现测得药物8min燃毕,此时室内空气中每立方米含药量为6mg。
(1)写出药物燃烧前、后y与x的函数关系式;(2)研究表明,当空气中每立方米的含药量低于1.6mg时,学生方可进教室.那么从消毒开始,至少需要多少时间,学生方能进入教室?(3)研究表明,当空气中每立方米的含药量不低于3mg且持续时间不少于10min时,才能有效灭杀空气中的病菌,那么这次消毒是否有效?〖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反比例教学设计第【2】篇〗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从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讨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似关系,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2.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二)能力训练要求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表达式.(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结合实例引导学生了解所讨论的函数的表达形式,形成反比例函数概念的具体形象,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同时体验数学活动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教学重点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教学难点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教具准备投影片两张第一张:(记作5.1a)第二张:(记作5.1b)教学过程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我们在前面学过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知道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为y=kx+b,其中k,b为常数且k≠0,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y=kx,其中k为不为零的常数.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只有这两种类型的表达式,如从a地到b地的路程为1200km,某人开车要从a地到b地,汽车的速度v(km/h)和时间t(h)之间的关系式为vt=1200,则t=中t和v之间的关系式肯定不是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关系式,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式究竟是什么关系式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揭开的奥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反比例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以前学过的用归总方法解答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能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反比例的量,加深对反比例概念的理解,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2.提高学生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能力和对反比例的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解答应用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归总应用题。
教学难点:正确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一辆汽车行驶的速度不变,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行驶的时间和速度。
看上面的题,回答下面的问题:
(1)各有哪三种量?
(2)其中哪一种量是固定不变的?
(3)哪两种量是变化的?这两种量是按怎样的规律变化的?他们成是什么关系?
3.这节课,我们就应用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解疑合探:
1.教学例6
(1)出示例6:书店运来一批书,如果每包20本,要18包。
如果每包30本,要
捆多少包?
(2)学生读题后,思考和讨论下面的问题:
①问题中有哪两种量?
②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③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2.做一做:课本P59“做一做”1、2题,让学生先判断两个量的关系,再进行解答。
三、质疑再探: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又掌握了什么新的本领?有哪些收获?
2.你还有什么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一起讨论解决?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解决。
四、运用拓展:
1.课本P61练习九第4题。
学生读题后,先说说题中哪个量是一定的,再独立进行解答。
2.完成练习九第5、6、7题。
3.总结
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步骤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