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量表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价值观量表综述
价值观是多种人文、社会学科关注的一个问题,哲学、经济学、伦理学、教育学、人类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都在这一领域进行过不同角度的探索(李德顺,1996)。其中,哲学关注价值观所反映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伦理学关注价值观对人的行为的规范性;人类学关注价值观表达的文化特征;教育学关注影响价值观形成和改变的个体社会化过程及其教育干预;经济学关注人类经济行为的深层心理原因和类型;社会学关注社会结构及社会变迁对价值观的影响;社会心理学则关注价值观的心理结构、过程、功能及其测量。这些研究相互补充和拓展,使价值观的研究不断深入。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价值观既是个体的选择倾向,又是个体态度、观念的深层结构,它主宰了个体对外在世界感知和反应的倾向,因此是重要的个体社会心理过程和特征;与此同时,价值观还是群体认同的重要根据——共享的符号系统,因此又是重要的群体社会心理现象。
价值观的分析层面:个体价值观、社会价值观、文化价值观以上价值观定义的出发点或前提是将价值观看成个体的心理现象和个体的社会心理现象,而社会学家Parsons 则把价值观视为社会成员共享的符号系统(shared symbolic system,1951),文化人类学家更是将价值观作为某一文化类型的特征加以研究。
1.个体价值观。个体价值观是指上面谈到的“价值体系”。杨中芳
(1994)认为该体系包括:(1)对人及其与宇宙、自然、超自然等关系的构想,对社会及与其成员关系的构想(简称世界观);(2 )它也包括从文化所属的具体社会中,为了维系它的存在而必须具有的价值理念(简称社会观);及其(3 )成员个人所必须具有的价值理念(简称个人观)。这套价值体系给文化社会成员一个有意义的生活目标,以确保社会制度稳定及正常运作,并给予其成员一套行为准则。
2.社会价值观。个体价值体系中关于个体与个体之间关系或个体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架构,通常也被称作“社会价值观”(social values),但它主要是指价值体系中有关“社会性”的部分,如个体在小群体中与他人的合作、竞争等策略,而不是指社会层面的价值观(Beggan &Allison,1994)。社会价值观(societal values)是指“隐含在一套社会结构及制度之内的一套价值,这套价值的持有使现有的社会架构得以保持。社会制度在这里包括社会化、社会控制、社会规范及社会奖惩等。它通过规范、价值、惩罚等,给个人带来外在压力,也通过社会价值的内化,给个人带来就范的压力”(杨中芳,1994)。为清楚起见,笔者把个体价值体系中的社会价值观称之为“社会性价值观”(socialvalues),而将隐含于社会制度中的价值观称之为“社会价值观”(s-ocietal values)。这一区分是价值观研究从仅仅关注个体价值观层面走向同时关注社会价值观层面所必须进行的。
3.文化价值观。杨中芳(1994)认为,文化价值观是一个文化中的成员在社会化过程中被教导的一套价值,大体上,这一套价值是共存于文化成员之中的。Schwartz(1994a )也指出:不同社会中的成
员在有意无意的价值社会化(value socialization)中表露出来的共同性(commonalitics),反映出支撑和保持这一社会(society)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系统的文化的显要性。他在这里所说的价值社会化中表露出来的“共同性”就是一个社会文化中的“文化价值观”。
二、价值观的内容分类
研究者基于不同的理论对价值观的内容分类有过许多探索。例如:Perry(1926)将价值观区分为6类,即认知的、道德的、经济的、政治的、审美的和宗教的;有人的分类是经济的、道德的、审美的、工艺的、仪式的和社团的;Allport, Vernon & Lindzey(1960)根据德国哲学家E.Spranger(1928)《人的类型》一书对人的分类,将价值观分为经济的、理论的、审美的、社会性的、政治的和宗教的 6 类并编制了“价值观研究”量表。其中经济型的人具有务实的特点,对有用的东西感兴趣;理论型的人具有智慧、兴趣,以发现真理为主要追求;审美型的人追求世界的形式和谐,以美的原则如对称、均衡、和谐等评价事物;社会性型的人尊重他人的价值,利他和注重人文精神;政治型的人追求权力、影响和声望;宗教型的人认为统一的价值高于一切,信神话或寻求天人合一(Braithwaite & Scott,1990)。基于这一价值观分类而编制的量表“价值观研究”则在1960年修订以后被广泛使用,成为六七十年代在西方非常流行的价值观量表。
Rokeach价值观分类
终极性价值观工具性价值观
舒适自在的生活有抱负的
令人兴奋的生活心胸开阔的
有成就感有能力
和平的世界欢愉的
美丽的世界干净的
平等有勇气的
家庭安全宽容的
自由愿助人
幸福诚实的
内心的和谐富于想象的
成人的爱独立的
国家安全智识的
快感有逻辑
得救有爱心的
自我尊重服从的
社会认可礼貌的
真正的友谊负责的
智慧有自制能力的
Rokeach(1973)的分类突破了上述分类的框架,他将价值观分为“行为方式”与“终极状态”两大类:终极性价值观(terminal valu-es)和工具性价值观(instrumental values);每一类由18 项价值信念组成。
Rokeach 的这种划分体现了他对价值观具有层次性质和有顺序的
认识,并且,也真正表达了价值观作为“深层建构”和“信仰体系”与“行为选择”之间相互体现与依存的性质和关系。他的“价值观调查”量表使得价值观可进一步操作化,人们亦可使用排序的方法表达他们认为哪一种价值更值得和更为重要。
我国学者王新玲(1987)、寇yù@②(1993)曾使用Rokeach 的量表(Rokeach Values Survey,简称RVS)对城市中学生进行过测查研究,探讨了道德判断及职业选择与价值观的关系。黄希庭、张进辅、张蜀林(1989)也使用这一量表对两千多名青少年进行过测查。
在Rokeach的基础上,Brithwaite和Law(1990)发展出了“目标和方式价值观调查表”。他们的划分不同于Rokeach 之处在于测量了价值的绝对重要性而不是相对重要性,区分了社会目标和个人目标。Kluckhohn(1953)则从所有人类都面临的5大问题来划分价值取向:(1)人与自然的关系;(2)理想人格类型;(3)人与他人的关系的形态;(4)关于时间评价和组织;(5)人的本性。
Hofstede(1980)通过对40个国家11.6万个被调查者价值观的研究,确定了 4 个价值观的潜在维度,他认为这是任何社会必须面对的人类基本问题。这 4 个维度是:权力距离、避免不确定性、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性或女性气质。从人类基本问题出发来进行价值观的分类反映了价值观作为“深层建构”和“信仰体系”的特性,并且细化了“终极性”价值观和整理了“工具性”价值观。但其在揭示心理结构方面却显然是不够的。
许志超和Traindis(1986)着眼于不同文化下的人们所持有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