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公示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名单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名单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是中国政府设立的最高科技奖项,旨在表彰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团队和单位。
根据你的要求,我将从多个角度回答你关于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问题。
首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分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四个级别,每个级别又分为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两个类别。
每年的奖项评选都会公布一批获奖项目和获奖人。
从历年来看,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名单非常庞大,涵盖了各个科学技术领域的突出成果和贡献。
以下是一些历年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名单:2019年度:特等奖,无。
一等奖,《高通量测序技术及其应用》等项目。
二等奖,《高速铁路技术与系统集成》等项目。
三等奖,《新一代高效绿色制浆造纸技术与装备》等项目。
2018年度:特等奖,《高效节能先进冶金与连铸技术》等项目。
一等奖,《高速铁路技术与系统集成》等项目。
二等奖,《高性能大型数字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等项目。
三等奖,《高效绿色制浆造纸技术与装备》等项目。
以上只是一小部分的名单,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每年都会有新的获奖项目和获奖人。
这些项目涵盖了从基础科学研究到应用技术开发的广泛领域,包括但不限于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工程技术、农业科技等。
除了具体的获奖项目和获奖人名单,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评选过程也非常严谨和公正。
评选工作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组织,经过专家评审、初评、复评等环节,最终确定获奖名单。
总结起来,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是中国政府设立的最高科技奖项,每年会公布一批获奖项目和获奖人名单。
这些项目涵盖了各个科学技术领域的突出成果和贡献。
评选过程严谨公正,经过多个环节的专家评审和筛选。
以上是部分历年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名单,具体的名单可以通过相关渠道查询得到。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书公示内容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书公示内容(2018年度)一、项目名称气候变化对区域水资源与旱涝的影响及风险应对关键技术二、提名专家及提名意见1、提名专家本成果由王浩、周绪红、邓铭江三位院士联合提名,王浩院士为责任专家。
专家基本信息如下:(1)王浩,中国工程院院士,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2)周绪红,中国工程院院士,土木工程专业,重庆大学教授(3)邓铭江,中国工程院院士,水利工程专业,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开发工程建设管理局教授级高工2、专家提名意见(1)王浩院士提名意见本人认真审阅了提名材料,结合应用情况调研,提出以下提名意见。
依据科技报告,成果在国家973计划、部委计划等项目支持下,经十余年联合攻关,取得了气候变化影响下区域水资源和旱涝事件演变规律、驱动机理、趋势与风险预估、综合应对等4项主要成果。
结合客观性评价等材料,认为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原创特色如下:一是基于水循环系统的区域水资源与旱涝评价理论,二是基于“分离-耦合”的区域水资源与旱涝驱动机理识别技术,三是基于“三层风险”评估的水资源与旱涝综合应对技术及实践。
依据证明材料和调研,成果已得到深入应用,成效显著。
一是应用于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等国际和国家重大报告,以及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规划和行动方案,提升了行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与科技水平;二是应用于国家、相关流域和省区的水资源管理、防汛抗旱等业务工作,有效提高了业务支撑能力,应用区域的旱涝中高风险区面积降低了20%以上;三是应用于淮河平原区低洼易涝地治理等重大工程的规划、设计和运行,仅淮北平原区,年均农业可利用水资源量增加了22亿方以上。
成果推动了应对气候变化、水资源调控、旱涝灾害防控等技术进步;已发表论文3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8项(国际专利1项),获省部级特等奖和一等奖4项。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周绪红院士提名意见本人认真审阅了提名材料,结合应用情况调研,提出以下提名意见。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内容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内容一、项目名称高清、超高清电视显示模组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二、提名单位意见我单位认真审阅了该项目推荐书及其附件材料,确认全部材料真实有效,相关栏目均符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办公室的填写要求。
按照要求,我单位和项目完成单位都已对该项目的拟推荐情况进行了公示,公示期间无异议。
电视显示模组作为电视机的关键部件,对电视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升级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项目组在国家863计划等课题的支持下,从以下4点进行了技术创新,技术指标优于国内外同类产品:1)电视整机和显示模组一体化设计开发,2)多分区动态背光开发,3)显示图像评价及场景自适应画质处理技术,实现了电视显示性能指标的突破,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技术体系并且实现了大规模产业应用推广。
该项目在电视模组、LED背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取得核心专利多项,包括国外专利2项,并主持制定国际标准1项。
基于该项目关键技术成果,AA上市了全球首款超薄大尺寸动态LED背光液晶电视,并且领先日韩企业推出了具有行业领先水准的高动态、高色域的超高清液晶电视产品。
该项目关键技术成果应用到千余个机型产品,部分产品批量出口美洲、欧洲、澳洲等海外市场,并且推广应用到欧洲LOEWE、美国INSIGNIA 等品牌,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该项目属于平板显示技术领域。
以平板显示为代表的新型显示技术是国家战略型新兴产业的重要方向。
本项目开发的电视显示模组技术主要应用于电视广播接收领域。
电视广播是我国普及率最高、覆盖面积最广的主流媒体,是我国信息产业的战略必争之地。
我国作为电视机生产大国,传统电视企业亟待通过掌握显示关键核心技术,实现转型和技术升级。
电视显示模组是电视机的关键部件,本项目在863等国家重大专项支持下,在电视整机和显示模组一体化设计开发、多分区动态背光开发、支持动态背光控制级对比度提升的SOC设计、显示图像评价及场景自适应画质处理技术四个方面深入展开研究,实现了电视显示性能指标的突破,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技术体系并且实现了大规模产业应用推广。
推荐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公示 项目名称《寂静的土壤》
—1 —
项目简介: 该书是依据作者长期从事土壤科学研究,亲赴 30 多个国家的考察和交流,用自己 对土壤的认识、反思和感悟写成的。旨在说明土壤不仅是人类和地球上的生命生存和 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对土壤的认识也是一种文化,是文明根脉与国家文脉和 梦想的展现。该书使读者了解土壤是粮食安全、水安全和生态系统安全的基础,领会 土壤的美丽和价值,同时意识到需要倍加爱护这一重要却易被忽视的资源。 该书以‚自然—社会—土壤‛复合系统为对象,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理念、 文化、梦想‛为脉络,构成全书框架。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土壤的前世今生, 叙述土壤的生产、环保等八大功能,解析土壤形成多样的自然条件和复杂的社会环境; 第二部分是土壤学的历史文化,论述土壤学在历史上的成功经验、失败教训及其在发 展过程中淀积的文化内涵;第三部分是我们的土壤梦,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指出当前 土壤面临的挑战和美好的未来! 主要创新点如下: (1)从土壤是地球皮肤的视角,解读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 展的物质基础。把源自土壤的信息构思成生动的故事,为土壤代言; (2)把土壤科学 与民族文化和乡土历史结合,使土壤象征着国家根脉、文脉和梦想; (3)以 160 多幅 照片展示美丽的土壤,营造一种亲临现场的氛围,这在中外图书中所见不多。 该书是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原创性科普图书基金资助项目,2016 年入围第八届 吴大猷科学普及著作奖评选最后一轮;2017 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科普图书奖,并被推 荐参加全国优秀科普作品评选活动;2018 年获江苏省科技奖(科普类) 。 该书从 2015 年 10 月出版以来, 重印 2 次, 累计销售 4500 册 (2017 年 6 月 23 日) 。 图书成品质量优良,好评如潮。日本土壤学家永塚镇男、久马一刚,美国土壤学家 Dick Arnold,法国土壤学家 Volkoff,俄罗斯土壤学家罗斯里科娃等人写信、邮件、书评对该 书出版表示祝贺与赞赏,并将该书介绍给其各国读者。国内生态学家王兆骞、土壤学 家李天杰、朱鹤健、王秋兵等人在《土壤》 《土壤通报》 《生态环境学报》和《干旱区 研究》等相关领域期刊发表评论文章。 《中国科学报》和搜狐等媒体竞相报道。国家最 高科技奖获得者李振声院士在读了该书第一版后,高度评价该书,并专门题字‚寂静 的土壤孕育着万紫千红的生命世界‛ ,后在重印时放入扉页。 该书对后续科普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1)2015 年以来,南京土壤所多次 举办以‚寂静的土壤‛为主题的中学生、大学生和研究生夏令营活动; (2)2017 年 12 月 5 日,南京土壤所举办《土壤与邮文化》科普展览庆祝世界土壤日,华中农业大学、 沈阳农业大学和四川农业大学纷纷承办,龚子同研究员亲自向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师 生普及土壤知识并赠书。张甘霖研究员以‚美丽的土壤‛为主题多次在高校学术和科 普讲座中宣讲相关内容; (3)课题组师生在《小学生素质教育》 《科学世界》 《科学大 院》 《土壤观察》 《科学网》和《中国科学报》等媒体上发表科普文章; (4)博士生杨 顺华在作者引导下,积极参与科普创作,荣获中国科学院网络科普联盟‚2017 年科普 启明星‛奖和南京分院科普创作大赛一等奖; (5 ) 《土壤与邮文化》荣获第九届江苏省 优秀科普作品三等奖(微信类) ; (6)2018 年 7 月以来,以‚土壤时空‛微信公众号为 平台持续开展科普工作,已发布 33 篇原创文章,多篇优秀作品得到广泛传播,订阅人
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材料
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材料一、项目名称大渡河流域梯级电站群智慧化建设与运行关键技术二、提名单位意见项目针对大渡河流域梯级电站群智慧化建设与运行关键问题,持续开展了10余年的研究,研发了流域大坝与边坡安全监测、预警技术,提出了运行性态实时监控和风险预警技术,实现了流域电站群安全危险源分级动态管控;提出了流域多电站一键调度技术,首次在大型流域调度中实现由单机组“直调”向多电站“一键调”的重大转变;研发了设备健康状态智能诊断技术,实现了设备健康状态由“人工感知”向“智能感知”的转变,开辟了预警设备故障、减少检修冗余的新路径;创建了智慧化工程建设技术,首创了智慧工程理论体系,实现了工程建设由“定性经验管理”向全要素、全方位、全周期“数据驱动管理”的重大转变,梯级电站群建设和运行表明取得了安全、优质、高效地成效。
项目获知识产权149项,发表论文291篇,其中SCI、EI收录92篇,出版专著5部,纳入行业标准9项,获省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22项,有力推动了大型流域智慧化建设与运行的理论发展和技术进步。
经鉴定,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已成功应用于双江口、瀑布沟、大岗山、猴子岩等百余座水电工程,应用工程曾获国际里程碑工程奖、詹天佑奖和中国电力优质工程奖等重要奖项,并在国家能源集团(原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和四川省国资委系统推广,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16亿元,应用前景广阔。
提名该项目为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我国是世界水电装机、发展前景和开发难度最大的国家,作为水电开发主要形式,流域梯级电站群安全建设运行对国家安全、绿色发展关系重大。
国内外曾有多座因建管缺陷导致渗漏甚至溃决的案例;俄罗斯萨扬水电站因设备健康状态无法及时诊断,致75人死亡,直接损失130亿美元;美国奥罗维尔水电站因维护和调度不当引起溢洪道破坏,紧急撤离18.8万人。
国家能源集团在大渡河流域开发居于主体地位,已建在建电站16座,电站群装机2700万kW,库容158亿m3。
推荐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公示项目名称基于磁共振成像的多模态分子
教授 Jia-Hong Gao 和 Ai-Ling Lin 也来函邀请将我们关于老年性痴呆 AD 患者的磁共振 图片编入其关于神经退行性疾病多模态磁共振研究综述中。
推广应用情况:
1)成果应用 应用单位遍及四川大学附属华西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等
全国 36 家医院,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附件 26-35)。
应用单位联系 人/电话 杨建勇
/13802543290 耿道颖
/13918539866 刘士远
/13761304518 宦怡
/13891808716 胡春洪
/13506219750 肖文波
/13486192697 卢光明
/13951608346 周正扬
/13951984590 杨明
/13913951919
应用单位名称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 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 医院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 长征医院
第四军医大学附属 西京医院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 医院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 属第一医院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 院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 属鼓楼医院
南京市儿童医院
要应用单位情况 应用技术 MR 分子影像和功能影像学技术和方法
分子和功能 MR 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 用
项目名称
推荐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公示 基于磁共振成像的多模态分子影像与功能影像的研究与应用
推荐单位 教育部
推荐单位意见: 我单位认真审阅了该项目推荐书及附件材料,确认全部材料真实有效,相关栏目均
符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的填写要求。 分子影像和功能影像为 21 世纪新兴交叉前沿学科,为我国十二五和十三五的重点
2.功能 MR 成像的研究与应用:将 fMRI 与多种影像数据处理算法结合,系统研究 多种脑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创建脑功能损伤的评价方法。①在国际上率先发现了脑 默认网络在阿尔兹海默病进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其功能连接可作为临床影像学标志; ②运用功能数据与抑郁症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建模,在国际上率先得到较为准确 的抑郁症诊断模型;③采用先进的基于表面形态学算法,针对孤独症生成简明的预测 模型。④发现轻微肝性脑病脑结构、功能连接均存在异常,为疾病的早期干预提供了 重要证据。⑤本项目组还参与了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牵头的“人类 1000 脑功能连接 组学计划”,贡献了 10%的病例,共同构建世界级数据资源库,实现多个脑疾病相关的 fMRI 数据的共享。
推荐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公示
(6)本项目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 SCI 收录论文 43 篇,EI 收录论文 137 篇, SCI 他引 184 次,获国际知名岩土期刊《Computers and Geotechnics》杰出论文奖; 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22 项,充分体现了本项目成果在国内外岩土工程界的认可度。
2011.01-2015.12 翟一欣/021-65989999
开挖面稳定施工控制技术
上海:软土越江隧道及管
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
2008.01-2015.12 翟一欣/021-65989999
线工程施工控制技术
杭州:高承压水砂性地层
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 超大直径盾构隧道施工安 2010.2-2014.12 翟一欣/021-65989999
创新成果 3:建立了基于土体小应变特性的基坑开挖变形和地下工程开挖环境影响 位移控制分析方法以及基于邻近建(构)筑物自身变形承受能力的变形控制指标,提 出了基于超固结土特性的开挖条件下桩基础设计方法,建立了基于考虑邻近建(构) 筑物自身承受能力控制标准的地下工程开挖环境影响控制技术。
项目成果在上海长江西路越江隧道、虹梅南路越江隧道、打浦路隧道复线、浙江 钱江隧道,上海轨道交通汉中路站、昌邑路站、龙漕路站以及上海东西通道、世纪大 都会等深基坑工程,上海轨道交通 7 号线、9 号线、12 号线等区间隧道工程以及杭州 地铁 1 号线越江隧道等重大项目中得到了成功应用,近三年直接节约投资金额 2.44 亿 元。此外,还获得三年以上应用工程的节约投资金额 0.95 亿元。该项目成果推动了软 土地下工程安全和环境影响分析理论与控制技术的发展,项目授权专利 24 项(含发明 22 项、实用新型 2 项)、申请受理发明专利 12 项;授权软件著作权 3 项;发表论文 180 篇,其中 SCI 收录 43 篇,EI 收录 137 篇,SCI 他引 184 次,获国际知名岩土期刊杰出 论文奖;研究成果纳入上海市有关规范,对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和学科发展作出了重要 贡献,对于软土地下工程设计和施工领域具有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
推荐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公示项目名称生物质电站安全高效
201310216142.7 2015-06-24 1705516
权利 人 华北 电力 大学
华北 电力 大学
哈尔 滨科 能熔 敷科 技有 限公 司 华北 电力 大学
华北 电力 大学
哈尔 滨科 能熔 敷科 技有 限公 司
发明 人
发明专 利有效 状态
董 长 有效
青、张
腾、杨
勇平、
张俊
姣、陆
强、王
孝强、
覃吴
该项目理论上有实质性创新,技术上有重大突破。项目成果通过了教育部成果鉴 定,鉴定意见认为:该项目创新性强,应用前景广阔,总体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项目成果已在全国 40 余家生物质电站成功应用,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对照国家科技进步奖授奖条件,推荐该项目申报 2017 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高效发电关键技术”项目的科技成果鉴定会。鉴定委员会听取了工作报告、技术报告、 用户使用报告和查新报告的汇报,审阅了技术资料,并进行了质询和讨论,认为该项 目创新性强,应用前景广阔,总体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一致同意通过鉴定。(见 附件2评价证明-鉴定报告)
(2)用户评价 本项目成果在多家电厂成功应用,得到了用户的认可和好评:该项目技术先进, 自投入使用以来,运行稳定,锅炉及给料设备燃料适应性强,锅炉效率高,年利用小 时数高,厂用电率低,节约了能源,同时大量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并解决了大量农 村人口就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见附件3应用证明) (3)科技查新评价 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G03)的查新报告结论认为:该课题综合了下列技术要点, 在所检出的国内外文献中未见报道。(见附件2评价证明-查新报告)
项目成果已在全国 40 余家生物质电站成功应用,居于世界领先水平。我国生物质 发电装机容量 2020 年预计达到 3000 万 kW,该成果的推广可形成节约标煤 90 万吨/年 的能力,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21年整理)国家科技进步奖申报项目公示
国家科技进步奖申报项目公示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国家科技进步奖申报项目公示)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国家科技进步奖申报项目公示的全部内容。
关于王拥军教授等人拟申报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公示(一)项目名称:肾精亏虚型慢性病与“肾藏精”藏象理论体系创新研究及应用(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1.提名者上海市人民政府2.提名意见项目围绕“肾藏精”、“肾主骨、生髓、通于脑”理论,通过全国多学科团队协同创新,率先提出“肾精亏虚型慢性病”概念,建立了从“肾”论治慢性病的规范化临床方案,提高了“肾精亏虚型慢性病"防治水平,并率先建立了“肾藏精”藏象理论体系。
(1)建立了大型慢性病队列,证明了慢性病以“肾精亏虚”为主,提出了“肾精亏虚型慢性病”概念。
(2)证明“肾精亏虚型慢性病”的共性规律是神经-内分泌-免疫—循环(NEIC)系统功能紊乱,干细胞微环境及细胞信号通路失调。
(3)证明补肾填精方提高了“肾精亏虚型慢性病”的防治水平,并建立了从“肾”论治慢性病临床规范化方案。
(4)揭示了补肾填精法治疗“肾精亏虚型慢性病”的共同生物学机制,得到了国际学术界广泛认同.(5)建立了中医“肾藏精”藏象理论体系,传承并发展了中医藏象理论。
先后获得国家“973”计划项目等资助,发表论文698篇,其中在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SCI论文272篇,总影响因子945。
研制中药新药2项(仙灵骨葆胶囊、复方苁蓉益智胶囊),在全国58500余家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广应用10多年,惠及三千多万慢性病患者,社会和经济效益巨大,显著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为推进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做出了重要贡献.特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提名2024年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公示
附件3提名202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公示一、项目名称区域环境污染人群暴露风险防控技术及其应用二、提名看法该项目针对区域环境污染人群暴露风险防控的技术难题,历经十年探讨与应用,在区域环境污染人群暴露调查(监测)、健康风险评估、典型区域人群暴露风险防控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
项目建立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区域环境污染人群暴露调查技术和暴露监测指标,以及适合多介质环境污染和多途径人群暴露特征的区域环境污染人群暴露评估技术,确定了我国人群环境暴露行为模式和人群暴露参数;研发了区域环境污染健康风险评估技术,构建风险信息管理系统,制定国家污染物环境健康风险名录,开发了典型区域环境污染物人群暴露风险防控成套技术。
项目创新成果得到国内外专家和用户单位的高度认可,并在我国21个省/市/自治区的环境与健康工作中得到充分应用,对于我国开展区域环境污染人群暴露风险调查、评估与防控供应了重要支撑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举荐该项目申报202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当前我国环境污染呈现复合型、压缩型和结构型特征,环境污染导致的人体健康危害事务频发,对人群健康和社会稳定造成严峻危害。
目前,国内缺乏系统的统筹环境污染、人群暴露和健康危害各环节的风险防控技术。
同时,由于我国环境污染具有多介质、多途径和多污染物叠加的区域性特征,环境污染导致的人群暴露与健康风险特征非常困难,不能照搬美、欧、日等国家现有的技术方法。
本项目以区域环境污染人群健康风险防控的主要技术难点为探讨对象,在区域环境污染暴露调查(监测)、健康风险评估、典型区域人群暴露风险防控等关键技术领域进行科技创新,建立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区域环境污染人群暴露风险防控技术并推广应用。
主要科技创新包括四方面:(1)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区域环境污染人群暴露调查技术。
针对国内外环境与健康现场调查技术的不足,探讨区域环境污染人群暴露调查的关键技术;建立主要行业特征污染物的暴露监测指标与新型污染物精细化暴露分析技术方法。
国家科技进步奖公示材料(最新整理)
国家科技进步奖公示材料项目名称:功率型高频宽温低功耗软磁铁氧体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提名者及提名意见:提名者:浙江省提名意见:功率型软磁铁氧体材料是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关键基础材料,我国过去与国外差距巨大。
该项目开展了长期产学研合作研究,发明了锰锌和镍锌铁氧体多离子联合替代新技术,研发了高频宽温锰锌和镍锌功率铁氧体新配方,突破了锰锌和镍锌块体铁氧体烧结等生产关键技术和薄片铁氧体流延生产关键技术,建立了块体和薄片高频宽温低功耗铁氧体成套生产工艺。
系统创新和集成核心生产装备,分别建立了我国首条块体和薄片高频宽温低功耗铁氧体生产线,实现了规模化稳定生产。
该项目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锰锌铁氧体工作频率由200kHz以下提高到5MHz,镍锌铁氧体工作频率达10MHz,功耗显著降低,温度特性明显改善。
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9项,制定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10项,发表论文50多篇,出版著作1部。
项目参加企业发展为我国技术水平和产品性能最好的龙头企业,为我国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重大科学工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该项目改变了我国功率铁氧体的落后面貌,推动我国功率型软磁铁氧体产业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经审查确认推荐材料真实有效。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功率铁氧体广泛应用于能源、信息、交通、国防等重要领域,是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关键基础材料。
电力、电子设备的小型、高效和节能化,对功率铁氧体工作频率和功率损耗的要求日益提高。
我国功率铁氧体技术水平过去与国外差距巨大,受到专利和技术封锁,长期存在工作频率低、功率损耗高、温度特性差等严重问题。
该项目针对锰锌和镍锌功率铁氧体进行了长期产学研合作研究,解决了高频条件下保持低功耗的难题,突破了高频宽温低功耗功率铁氧体核心生产技术,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和广泛应用,推动我国功率铁氧体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主要创新如下:(1)发明高频宽温铁氧体多离子联合替代新技术,揭示了离子替代对铁氧体磁性能、频率特性和温度特性的作用规律及机理,研发了高频宽温锰锌和镍锌功率铁氧体新配方。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推荐项目公示 (2015年度)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推荐项目公示(2015年度)项目名称:水利水电工程岩体开挖卸荷效应关键技术及其应用推荐单位:湖北省项目简介:本项目主要内容包括国内外研究进展、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卸荷岩体质量评价、卸荷岩体各向异性、卸荷岩体尺寸效应、卸荷岩体流变特性、卸荷岩体断裂性能、卸荷岩体屈服准则、卸荷岩体本构关系、卸荷岩体地震作用、卸荷岩体开挖优化设计、卸荷岩体分析方法、卸荷岩体参数反分析、卸荷岩体工程加固机理、高陡岩质边坡生境构筑技术、生态修复基材活化集成技术、卸荷岩体力学的工程应用、应用前景分析等18个部分。
1、首次系统构建了卸荷岩体力学理论体系。
提出了卸荷岩体力学的新概念,揭示了卸荷岩体的力学效应、各向异性、尺寸效应、流变特性、断裂性能等力学行为,建立了卸荷岩体的屈服准则及其本构关系。
2、创建了考虑开挖卸荷效应的工程岩体稳定分析的技术体系。
凝练了工程岩体开挖卸荷效应分析的基本原则,提出了开挖卸荷分区及考虑卸荷效应的力学参数分析方法,建立了开挖卸荷岩体的工程分类与质量评价体系。
3、创新性的揭示了工程岩体开挖卸荷变形机理。
解析了水利水电工程边坡开挖卸荷变形的成因机制,解译了岩体开挖卸荷效应影响下的拱坝坝肩开挖边坡与坝体的相互作用机制,建立了坝肩边坡和坝体的安全评价体系。
为工程岩体开挖优化、质量控制、建基面合理利用以及高水位安全运行等提供了技术支撑,成功地解决了小湾、隔河岩等30余个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岩体开挖卸荷效应关键技术难题。
4、构建了高陡边坡工程防护与生态防护集成新技术。
揭示了加锚裂隙岩体的加卸载路径效应,提出了考虑裂隙卸荷效应的岩体加固区域、时机及其措施优化的理论与方法,研发了植被混凝土生态防护技术与新型基材活化技术,解决了高陡岩质边坡生境构筑与植被修复中基材养分长效性问题。
技术经济指标、应用推广及效益情况技术经济指标:1、采用本项目提出的开挖卸荷分析方法,更好的解释了工程岩体开挖卸荷变形机理;2、采用本项目建立的坝肩边坡和坝体的安全评价体系,客观合理地解决了坝肩边坡与高拱坝在高水位运行下的安全稳定性;3、采用本项目提出的高陡边坡工程防护与生态防护集成新技术,更好的满足了工程和生态防护的需求;边坡生态防护生境构筑新技术中,防冲刷基材生态防护技术其面层强度0.38MPa至0.45MPa,降雨强度120mm/h条件下其侵蚀模数小于60 g/m2.h,具有较强的抗冲刷能力,可保证基材在高陡坡体自身的稳定;植被混凝土活性化基材微生物量水平:固氮菌、磷细菌、钾细菌数量分别达到1.5×107cfu/g、2.5×107cfu/g、4.6×106cfu/g,相对其他边坡防护技术所用基材,微生物量提高25倍至45倍,解决了高陡岩质边坡生境构筑与植被修复中基材养分长效性问题。
(完整版)国家科技进步奖公示材料
国家科技进步奖公示材料项目名称:功率型高频宽温低功耗软磁铁氧体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提名者及提名意见:提名者:浙江省提名意见:功率型软磁铁氧体材料是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关键基础材料,我国过去与国外差距巨大。
该项目开展了长期产学研合作研究,发明了锰锌和镍锌铁氧体多离子联合替代新技术,研发了高频宽温锰锌和镍锌功率铁氧体新配方,突破了锰锌和镍锌块体铁氧体烧结等生产关键技术和薄片铁氧体流延生产关键技术,建立了块体和薄片高频宽温低功耗铁氧体成套生产工艺。
系统创新和集成核心生产装备,分别建立了我国首条块体和薄片高频宽温低功耗铁氧体生产线,实现了规模化稳定生产。
该项目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锰锌铁氧体工作频率由200kHz以下提高到5MHz,镍锌铁氧体工作频率达10MHz,功耗显著降低,温度特性明显改善。
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9项,制定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10项,发表论文50多篇,出版著作1部。
项目参加企业发展为我国技术水平和产品性能最好的龙头企业,为我国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重大科学工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该项目改变了我国功率铁氧体的落后面貌,推动我国功率型软磁铁氧体产业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经审查确认推荐材料真实有效。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功率铁氧体广泛应用于能源、信息、交通、国防等重要领域,是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关键基础材料。
电力、电子设备的小型、高效和节能化,对功率铁氧体工作频率和功率损耗的要求日益提高。
我国功率铁氧体技术水平过去与国外差距巨大,受到专利和技术封锁,长期存在工作频率低、功率损耗高、温度特性差等严重问题。
该项目针对锰锌和镍锌功率铁氧体进行了长期产学研合作研究,解决了高频条件下保持低功耗的难题,突破了高频宽温低功耗功率铁氧体核心生产技术,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和广泛应用,推动我国功率铁氧体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主要创新如下:(1)发明高频宽温铁氧体多离子联合替代新技术,揭示了离子替代对铁氧体磁性能、频率特性和温度特性的作用规律及机理,研发了高频宽温锰锌和镍锌功率铁氧体新配方。
202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名单
202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名单
202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是中国政府每年评选出的一项重要科技奖项,用于表彰在科技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个人、团队和项目。
以下是202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名单:
一等奖:
1. “高速铁路复杂环境下的列车运行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
2. “典型自然灾害及其风险评估与减灾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
3. “大型水电站建设与运行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
二等奖:
1. “新一代高效燃气轮机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
2. “新一代高性能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项目。
3. “航空发动机高效低排放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
三等奖:
1. “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
2. “新型城市轨道交通系统集成与运营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项目。
3.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医学协同创新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项目。
这些项目代表了2020年在不同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和进展的科技
成果。
这些成果的获得者是来自科研院所、高校、企事业单位以及
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团队。
他们的研究和应用推动了中国科技的发展,并对经济社会的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
以上是202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名单,这些项目和成果的获奖,彰显了中国在科技创新和发展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也为科技工作
者树立了榜样,进一步激发了科技创新的热情和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荐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公示项目名称智能配电网优化规划与运行支撑关键技术推荐单位教育部推荐单位意见:我单位认真审阅了该项目推荐书及附件材料,确认全部材料真实有效,相关栏目均符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的填写要求。
项目在国家973、863等重大项目支撑下,通过十多年与企业联合攻关,在智能配电网优化规划与智能配电网运行支撑两个方面取得了理论创新和工程应用,解决了智能配电网规划与运行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实现了规模化推广应用,对提高智能配电网可靠性和故障处理能力做出了突出贡献,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项目已成功应用于上海、广西、山东、天津、江苏、云南等十多家大型供用电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通过本项目实施,应用主体的电网供电可靠性逐年提高,网损率逐年下降,新能源接入容量稳步提升,配电自动化水平和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保障了上海世博会、亚信峰会的顺利召开,促进了实施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推动了配电行业科技进步。
依托研究成果建设了世博园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以及崇明岛智能电网集成综合示范工程等。
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18项,实用新型专利22项,软件著作权8项,申请国外发明专利1项;发布行业标准6项;出版著作4本,发表论文95篇,含SCI、EI86篇,他引953次。
对照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条件,推荐该项目申报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于动力与电气工程领域。
我国配电网发展相对滞后,网架结构不合理、可靠性水平低、自动化程度不高;当前,微网、分布式电源、储能设备、电力电子装置的应用日益增多,以及用户对经济性、可靠性、信息化需求的提高,给配电网规划与运行带来了极大挑战。
国家能源局提出十三五期间配电网建设改造投资不低于2万亿元。
在国家973、863等重大项目支撑下,本项目经过十多年校企联合攻关,解决了高可靠智能配电网优化规划与运行支撑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实现了规模化推广应用。
取得了如下重大创新成果:1)复杂不确定性智能配电网高可靠优化规划方法:为应对源网荷复杂多重不确定性场景,从源头创新了考虑新能源出力随机性、柔性区域边界、负荷不确定性以及多种主动管理措施,满足高可靠性和环保需求的智能配电网优化规划方法,发明了适合多微网接入的智能配电网结构,解决了传统配电网规划方法适应性差的难题。
有效提高可靠性,增强供电能力,提高新能源消纳能力,典型实施区域年停电时间4.7分钟。
2)智能配电网定性定量综合评价方法:为全面评估配电网发展水平,建立了涵盖量化和非量化指标的智能配电网综合评价体系,揭示了微网、分布式电源、储能设备对配电网经济性、可靠性、电能质量等方面的影响,自主开发了智能配电网综合评价分析软件,解决了传统配电网评价单一的难题。
大幅提高建设决策水平。
3)智能配电网分布式自愈技术:为提高智能配电网故障处理能力,提出了涵盖分布式故障定位、隔离、恢复的智能配电网运行策略,发明了基于局部拓扑的智能分布式馈线自动化方法,研制了智能分布式配电装置,突破了多电源多联络复杂配电网的大范围应用,解决了传统配电网自动化率低的难题。
典型实施区域馈线自动化投运率100%,故障自动处理时间从80秒减少到10秒以内。
4)智能配电网全景信息一体化交互技术:建立了考虑多种新能源的智能配电网全景网络拓扑一体化信息模型,自主开发了配电网信息支撑平台,国内首次成功实现具有新能源和储能接入控制、电动汽车和电网能量双向交互、信息采集管理和共享的智能配电网综合示范应用,树立了低碳、高可靠的智能配电网推广建设范本。
典型实施区域信息覆盖率100%。
获授权发明专利18项,实用新型专利22项,软件著作权8项,申请国外发明专利1项;发布行业标准6项;出版著作4本,发表论文95篇,含SCI、EI 86篇,他引953次。
在全球智能电网(中国)峰会、中国国际供电会议(CICED)等特邀报告十余次。
以美国密歇根科技大学、瑞典皇家理工学院教授为代表的国际同行评价做出重要贡献。
以周孝信院士为主任的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鉴定意见认为本项目对提高智能配电网可靠性和故障处理能力做出了突出贡献,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获2016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项目已成功应用于上海、广西、山东、天津、江苏、云南等十多家大型供用电企业百余实施区域,建设了世博园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以及崇明岛智能电网集成综合示范工程等,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实施区域的电网供电可靠性逐年提高,网损率逐年下降,新能源接入容量稳步提升,配电自动化水平和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促进了实施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推动了配电行业科技进步。
客观评价:获授权发明专利18项,实用新型专利22项,软件著作权8项,申请国外发明专利1项;发布行业标准6项;出版著作4本,发表论文95篇,含SCI、EI 86篇,他引953次。
在全球智能电网(中国)峰会、中国国际供电会议(CICED)等特邀报告十余次。
以美国密歇根科技大学、瑞典皇家理工学院教授为代表的国际同行评价做出重要贡献。
以周孝信院士为主任的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鉴定意见认为本项目对提高智能配电网可靠性和故障处理能力做出了突出贡献,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获2016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推广应用情况:项目已成功应用于上海、广西、山东、天津、江苏、云南等十多家大型供用电企业百余实施区域,建设了世博园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以及崇明岛智能电网集成综合示范工程等,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实施区域的电网供电可靠性逐年提高,网损率逐年下降,新能源接入容量稳步提升,配电自动化水平和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促进了实施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推动了配电行业科技进步。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1]授权发明专利,程浩忠、龚小雪、缪源诚、姚良忠、王立峰、张小越,含微网的配电网络的接线结构,ZL201110129557.1,上海市电力公司,上海交通大学,阿尔斯通电网英国有限公司[2]授权发明专利,刘东、凌万水、黄玉辉、翁嘉明、陈飞、王云,基于局部信息的配电网分布式馈线自动化拓扑计算方法,ZL201310048306.X,上海交通大学[3]授权发明专利,刘东,于洋,陆一鸣,于文鹏,翁嘉明,凌万水,基于本体的电网公共信息模型的验证工具及其方法,ZL201210013995.6,上海交通大学[4]授权发明专利,李振坤、符杨、蒋一鎏、卫春峰,一种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故障后供电恢复的方法及系统,ZL201310500931.3,上海电力学院[5]授权发明专利,程浩忠、武鹏、马洲俊、徐群、余浩斌、沈忠旗、汤晓伟、张立波、龚小雪,基于负荷测录系统的配电网单相断线判定及寻址方法,ZL201210106902.4,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电力公司[6]授权发明专利,刘东、凌万水、黄玉辉、翁嘉明、陈飞、王云,应用于分布式馈线自动化线路的联络开关判别系统及方法,ZL201310047768.X.,上海交通大学[7]授权发明专利,刘东、尤毅、黄玉辉、于文鹏、凌万水、翁嘉明,基于负荷监测仪的单相断线故障区域的判定系统及其方法,ZL201110457625.7.,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电力公司[8]授权发明专利,刘亚东,刘嘉美,代杰杰,陈佳俊,胡赟,盛戈皞,钱勇,胡岳,江秀臣,基于全波形信息的配网线路故障区段定位方法ZL201410437624.X,上海交通大学[9]授权发明专利,李克文,高立克,谢雄威,吴丽芳,莫凤芝,俞小勇,吴智丁,祝文姬,配电自动化终端装置功能和性能的检测方法,ZL20121031234.X,广西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10]授权发明专利,陈海波、时珊珊、张宇、白纪军、刘隽、徐忠喜,一种储能并网系统一体化状态监测方法,ZL201310077826.3,上海市电力公司,国家电网公司,华东电力试验研究院有限公司主要完成人情况:1、姓名:程浩忠,排名:1,行政职务:研究所所长,技术职称:教授,工作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完成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总负责人,提出总体研究思路及其关键技术的解决方法。
具体包括:提出了考虑供电模式、环保和负荷不确定性的配电网规划方法,平衡经济性和可靠性的配电网最优接线模式,考虑分布式电源出力随机性和负荷不确定性的配电网规划方法,考虑电能质量、经济性与可靠性的有源配电网综合评价体系,发明了多微网接入的配电网接线模式。
对创新点中的第1、2创新点均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2、姓名:陈海波,排名:2,行政职务:总工程师,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完成单位: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研究了虚拟现实技术在配电网中的典型应用,提出了配电网信息支撑平台的架构和扩展方法,建立了设备状态信息管理系统、检修辅助决策系统,开发了智能配电网中的一体化量测装置,主持了配电网规划方法与评价体系在上海市电力公司临港新城、国际医学园区、世博园区、陆家嘴、崇明岛、迪士尼乐园等地的具体实施。
对创新点中的第4创新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3、姓名:刘东,排名:3,行政职务:无,技术职称:研究员,工作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完成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提出了智能分布式馈线自动化原理,完成了智能分布式自愈装置的总体设计。
具体包括:提出了局部拓扑建模方法与实现机制,建立了智能分布式馈线自动化IEC 61850的设备与节点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局部拓扑的分布式自愈算法,实现馈线的分布式故障定位、隔离与非故障区域供电恢复;提出了配电网自愈算法的形式化验证方法。
对创新点中的第3、4创新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4、姓名:符杨,排名:4,行政职务:院长,技术职称:教授,工作单位:上海电力学院,完成单位:上海电力学院,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提出了考虑地理信息和柔性区域边界的变电站供区优化方法,将地理信息和行政边界限制由聚类距离和罚函数方法来体现,提出了改进K-Means算法,保证了供电区域划分方案经济性的同时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对创新点中的第1创新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5、姓名:高立克,排名:5,行政职务:主任,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完成单位: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提出了基于供电可靠性的涵盖量化和非量化两方面指标的配电网综合评价体系,可精确体现出配电网差异,为量化配电网的薄弱环节和今后改进力度提供了技术支持手段,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配电网改造方案。
对创新点中的第2创新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6、姓名:刘亚东,排名:6,行政职务:无,技术职称:讲师,工作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完成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针对配电网分布式故障定位的难题,创造性的提出了基于全波形信息的配网线路故障定位方法,利用GPS 同步信号实现分布式终端的同步采样,利用故障后消弧线圈动作前的故障分量进行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