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族学的跨文化比较研究法

论民族学的跨文化比较研究法
论民族学的跨文化比较研究法

论民族学的跨文化比较研究法

【原文出处】世界民族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199703

【原刊页号】40-50

【分类号】D5

【分类名】民族研究

【作者】包智明

【复印期号】199712

【标题】论民族学的跨文化比较研究法

【正文】

内容提要在民族学研究领域里,存在两种不同的跨文化比较研究:广义的和狭义的跨文化比较研究。本文重点探讨了默多克等人创立的(狭义的)跨文化比较研究法。本文不但论述了这种方法在资料运用和分析方法方面的特点,而且指出了它在方法论上存在的若干问题。本文认为,尽管默多克等人为了完善这种方法进行了诸多的努力,但仍然没有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在方法论上遇到的难题,因而这种方法并没有能够发展为被民族学家普遍运用的主流方法。

***

一、跨文化比较研究的含义及不同观点

几乎在所有的科学研究领域里,为了检验某种命题或归纳出一般的法则,人们都在不同程度地使用着比较的方法。在民族学[1]研究领域内,比较方法运用得很广泛。民族学自产生之初就是以异己社会文化为研究对象的。这是民族学的一个研究传统。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虽然民族学的研究对象、范围逐步扩大,但这一学术传统保留至今。民族学者在观察异己社会文化时,有意无意地与自己所处的社会文化相比较。研究者面对的异己社会文化是多种多样的,而对这些多种多样的异己社会文化的认识,自然要使用比较的方法。

民族学之所以确立为一个不可动摇的独立的学科,与比较方法的运用是分不开的。所有的民族学研究都在有意或无意地使用着比较方法。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民族学研究本身就是比较研究。哪怕是对一个单一社会文化的民族志的描述,其使用的概念、采用的视角和描述的对象,不可否认都是以民族学的背景知识为基础的。而民族学的知识正是对不同社会文化比较研究的成果。可以说,比较方法贯穿于整个民族学研究过程中。但是,本文把比较方法作为民族学的一个方法进行概括时,抛开那些间接的、隐含的比较研究,而考察那些直接地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的社会文化所进行的比较研究。也就是说,我们在这里要讨论的就是所谓的跨文化比较研究(cross-cultural comparativestudies或cross-cultural survey 或cross-cultural comparison或cross-cultural research)。

在跨文化比较研究中,由于比较的对象、比较的项目和标准以及比较的目的不同,会有不同的比较研究。民族学是以所有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探讨人类文化的普遍性和多样性为目的的一门学科。因此,把所有的社会文化作为比较的对象是理所当然的。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在比较对象的规模、比较的内容及目的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摩尔根(L.H.Morgan)的《人类家庭的血亲和姻亲制度》和弗雷泽(J.G.Frazer)的《金枝》,可以说是民族学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比较研究的早期代表作。摩尔根通过对世界诸民族的亲属分类和亲属称谓的考察,提出了进化主义的亲属体系的发展阶段说;弗雷泽在分析整理世界诸民族的资料的基础上,论述了有关宗教、礼仪和王权的发展过程。而默多克(G.P.Murdock)的《社会结构》则可以认为是20世纪在全球范围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的典范之作。默多克以全世界250个民族社会的民族志资料为基础,运用统计手段,采用比较方法,论述了他的亲属理论。与上述几

位学者在全球规模内所作的比较研究不同,不少学者则把特定的文化区域或少数的几个民族社会作为考察的对象。如福蒂斯(M.Fortes)和埃文思-普里查德(E.E.Evans-Pritchard)主编的《非洲政治体系》是以非洲8个不同社会的比较研究,提出了非洲社会的两种不同的类型:原始国家和无国家社会。又如费孝通在《被土地束缚的中国》一书中,选择了地处中国沿海地区的江村和地处云南内地的禄村、易村和玉村进行比较,从而提出了他的有关中国土地制度的理论。

在民族学的研究领域,有两种不同的跨文化比较研究:广义的跨文化比较研究和狭义的跨文化比较研究。所有的民族学的比较研究,广义上均可以称为跨文化比较研究,而狭义的跨文化比较研究则是指默多克等人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引入统计分析手段的、全球规模的跨文化比较研究。

引入统计分析方法的跨文化比较研究,早在19世纪末就被英国民族学大师泰勒(E.B.Tylor)提出。但是,这种研究方法到了本世纪30年代以后,才正式运用于多种不同文化的比较研究而引起学术界的广泛注意。以默多克为中心的美国耶鲁大学的学者们,为了使这种跨文化的比较研究的方法更容易操作和能使更多的人采用这种方法,他们对已有的民族志资料进行整理,根据不同的内容和地区,进行项目分类,建立了著名的“人类关系区域档案”(HRAF)。默多克认为,民族学是关于人类行为的科学,因而通过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可以验证有关人类行为的某种假说,从不同项目(变量)间的相关关系得出一般性的法则(或理论)。默多克以把这种方法运用于他所著的《社会结构》等著作和论文中而闻名于国际学术界。他为了进一步完善跨文化比较研究法,还提出了选择信赖度高的民族志资料和克服样本片面性的方案。[1]利用这个档案资料,其他学者也作过相当著名的跨文化比较研究,如福特(C.S.Ford)的生育行为的研究、怀廷(J.W.M.Whiting)的育儿模式与个性的研究、恩伯(M.Ember)的家族形态与社会条件的研究等。

结构主义者对跨文化比较研究有其独特的看法。英国著名的结构主义人类学家利奇(E.R.Leach)认为,社会科学中用于比较的资料,与自然科学中的资料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在民族志中被描述的文化环境是不可控制的。同时,由于人类行为在规范与实际行为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而随观察者的不同,民族志的描述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他认为,民族学中的统计概率几乎没有什么意义。在结构主义者看来,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并不是建立某种理论或检验某种假说的方法,而仅仅是解释人类文化基本结构的手段。在默多克出版《社会结构》的同一年,莱维-斯特劳斯(C.Leve-Strauss)也出版了《亲属的基本结构》一书。两位学者采用完全不同的视角,考察了多种不同的社会文化。但一般来说,人们并不认为莱维-斯特劳斯的《亲属的基本结构》的研究是跨文化的比较研究,这是因为莱维-斯特劳斯认为,亲属结构是一种女性的交换体系,而他考察多种不同的社会文化是为了解释他的已有的这种假说,而不是为了通过比较研究来归纳出某种理论或法则。也就是说,莱维-斯特劳斯的比较研究的目的是解释他的亲属结构的理论。可见,学术上的关注点的不同,对比较研究的观点和运用就截然不同。

中国学者对跨文化比较研究法也有一定的研究。李亦园的研究就是一例。[1]他对跨文化比较研究的重要性的说明尤其简洁明了。他指出:“(跨)文化比较研究法的基本前提是利用全世界各种不同文化为样本,以其资料做比较研究,以便验证对人类行为的假设。这一前提并非仅仅是由于人类学家着眼于全人类不管是原始或文明的文化之偏好,而是有其理论上的重要意义。”[2]李亦园以怀廷常用的一个例子来说明了这一重要意义。怀廷的这个例子指的是,心理学家西尔斯(Robert Sears)等人于1950年前后在美国堪萨斯市进行的有关儿童教养与人格的关系的一项研究。西尔斯的研究重点是想了解儿童断奶的时间与引起儿童情绪上困扰不安的关系。他以80个婴儿为样本作研究,发现凡是断奶时间愈延后者,引起儿童情绪上困扰不安的情形愈大。但是,西尔斯的研究结果,对于人类学家,特别是像怀廷这样

从事跨文化研究的学者来说是不能满足的。因为这个结果仅仅代表一个民族或文化的情况,是否适合于人类不同的文化就很难说了。怀廷以这个疑惑为出发点,用西尔斯同样的变量,对75种不同的文化进行跨文化的考察,发现两个变量间的关系与西尔斯的研究结果恰好相反。也就是说,在多种民族文化中,断奶的时间愈延后,则引起儿童情绪不安的情况愈低。通过怀廷的这个例子,李亦园进一步指出了跨文化比较研究对人类行为研究的重要性。他认为,跨文化的比较研究不但可以免去单一文化狭窄范围的囿限,同时又可以使研究者发现更多更宽广的人类行为的幅度。他说:“我们对人类行为的研究自然不能仅以某一种文化的人为对象,而我们的目的也是要尽量发现人类行为的变异,因此,(跨)文化比较研究法无疑是研究人类行为方法中的一种重要的方法。”[3]

二、拉德克利夫-布朗的比较社会学

我们在讨论有关跨文化比较研究的问题时,不能不提到拉德克利夫-布朗(A.R.Radcliffe-Brown)在这方面所作出的贡献。拉德克利夫-布朗不但创立了民族学的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和方法,而且为推动民族学的比较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拉德克利夫-布朗的民族学(社会人类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比较方法的应用,甚至他把自己的研究称之为“比较社会学”研究。他为了促进民族学的比较研究,即他的比较社会学研究,付出了他毕生的精力。“比较社会学”这个名称贯穿于他的整个学术生涯。下面,我们在比较社会学这一主题之下,论述他在民族学跨文化比较研究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比较社会学”这个名称最初是由法国著名社会学家迪尔凯姆(E.Durkheim)在他的《社会学方法论》一书中提出的。但是,由于他把比较社会学等同于社会学本身,因而当初比较社会学并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而拉德克利夫-布朗则不同于迪尔凯姆,他不但第一个建立了一门有别于社会学本身的比较社会学,而且在大学里第一个开设了比较社会学的讲座。1935年,拉德克利夫-布朗应吴文藻的邀请来燕京大学讲学时,就开设了比较社会学的课程。其实,在1926~1931年间,拉德克利夫-布朗就在澳大利亚的悉尼大学以及从1931年起在美国的芝加哥大学开设过比较社会学的课程。据吴文藻1936年在燕京大学出版的《社会学界》第9卷上发表的《布朗教授的学术背景与其在学术上的贡献》一文中的说法,拉德克利夫-布朗于1909年在剑桥大学初次开设社会人类学讲座时,就已使用了“比较社会学”这个名称。

[1]

拉德克利夫-布朗1931年在英国科学进步协会100周年大会上演讲时,第一次对他的比较社会学的性质进行了界定。他说:“在社会人类学中已经成长起一门研究,这就是我称之为比较社会学的研究。我希望用这个名称来表示这门科学,这门科学将自然科学的通则方法应用于人类社会的观察,以及文化或文明这个术语所包辖的一切东西。这种方法可以这样定义,即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证实,一个具体现象或事件只是一般规律的例证。在研究一组现象时,我们的目的是发现存在于那群现象中的普遍规律。”[2]拉德克利夫-布朗在他晚年(1950年)完成的人类学入门书的第一章“定义”中为比较社会学下了更简明的定义:“如果我们要获得人类社会的科学知识,这些只能通过对一些不同类型的社会进行系统考察和比较才能获得。像这种比较研究,我们称之为比较社会学。”[3]拉德克利夫-布朗的比较社会学,可以说深受迪尔凯姆以及法兰西社会学派的影响,其影响贯穿于他的整个学术生涯。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在法国或巴黎无论哪一所大学里所说的社会学都是与我一直形容为比较社会学的那种研究完全一致的。”[4]

拉德克利夫-布朗的比较社会学是通过他区别民族学和社会人类学或区别旧派社会人类学和新派社会人类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拉德克利夫-布朗是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历史的方法和通则的方法进行区别的。在他看来,民族学或旧派社会人类学使用的是历史的方法,它的兴趣在于对原始民族的历史进行构拟,并对其人种和语言进行分类。社会人类学或新派社会人类学用的是通则方法,它的目的是探索统治人类社会行为的普遍规律。拉德克利夫-

布朗所提倡的正是这种寻求普遍规律的新派社会人类学。在他看来,“这些规律只有采用比较方法,即对多种不同文化进行比较才能发现。”[5]拉德克利夫-布朗的比较社会学,实际上就是他所说的新派社会人类学。

拉德克利夫-布朗和马利诺夫斯基(B.K.Malinowski)一同被认为是功能主义社会人类学的创始人。功能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构成文化或社会的各要素之间紧密地相互关联而构成一个整体。功能主义者的基本观点虽然一致,但在其方法论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比如,马利诺夫斯基认为,文化是一个整体,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或要素)只有与整体的关联中才具有意义。因而他反对从作为整体的文化中抽出个别文化要素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的做法。但是,作为整体的文化又很难相互间进行有效的比较。这就是马利诺夫斯基功能论在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时在方法论上遇到的难题。拉德克利夫-布朗则不同,他提出了“社会结构”的概念,使不同社会间的跨文化比较研究,在方法论上成为可能。在他看来,每个社会都有其结构,而这种结构是可以直接观察到的人与人之间形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6]拉德克利夫-布朗的“社会结构”的构思,为民族学(社会人类学)的比较研究,提供了在方法论上可操作的重要概念。

社会结构是拉德克利夫-布朗比较社会学的关键性概念。可以说,拉德克利夫-布朗的比较社会学研究,实际上就是社会结构的比较研究。在他的主持和影响下,有不少有关社会结构比较研究的名著问世。其中,拉德克利夫-布朗与福德(D.Forde)合编的《非洲亲属和婚姻体系》和福蒂斯与埃文思-普里查德合编的《非洲政治体系》是最有代表性的两部精品。这两本书集中体现了拉德克利夫-布朗等人的跨文化比较研究或社会结构的比较研究的特点。他们的比较研究,与后面将要论述的默多克等人的跨文化比较研究相比,在方法论上至少有两个方面的明显不同。第一,比较研究的资料,来自执笔者亲身的实地调查;第二,比较研究的对象限定在特定区域(即非洲)若干不同的民族社会。拉德克利夫-布朗等人的这种跨文化比较研究,在规模上远远不能与默多克等人的全球规模的跨文化比较研究相比。但是,这种小规模的比较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默多克等人在方法论上遇到的问题。由于规模限定在非洲这一特定区域的若干民族社会,因此研究者通过实地调查亲自收集可供比较的资料,在方法论上成为可能。这就保证了调查资料的质量,避免了默多克等人所遇到的样本资料的品质问题。同时,由于拉德克利夫-布朗等人的比较研究,并没有像默多克那样把全球纳入比较研究的范围,因而也就避免了样本选取的片面性问题和高尔顿氏问题(Galton'sproblem)。

可以说,拉德克利夫-布朗的比较社会学方法就是社会人类学(民族学)的比较方法。拉德克利夫-布朗去世之后,社会人类学界不再使用“比较社会学”这个名称。但他的理论思想则被后人所继承和发展,比较方法仍然是今日社会人类学的主要方法。

三、默多克的跨文化比较研究法

前面已经提到,有两种不同的跨文化比较研究:广义的和狭义的跨文化比较研究。凡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或文化)所进行的比较研究,在广义上均可以认为是跨文化比较研究,如拉德克利夫-布朗的比较社会学以及福蒂斯和埃文思-普里查德等人有关非洲政治体系的比较研究均属于此列。狭义的跨文化比较研究,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跨文化比较研究”,特指默多克等人的跨文化比较研究。默多克等人的跨文化比较研究的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利用人类关系区域档案,采用统计分析的手段,进行世界规模的跨文化比较研究。因此,人类关系区域档案的建立和完善,也是默多克跨文化比较研究法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笔者将从介绍人类关系区域档案入手,论述默多克的跨文化比较研究法及其在方法论上的一些问题。

1.人类关系区域档案及其运用

人类关系区域档案[1],英文称Human Relations Area Files,缩写为HRAF。该档案在默多克等人的倡议下,1949年正式建立于美国耶鲁大学。实际上,建立人类关系区域档案的

工作开始于30年代中期。1935年默多克在进行母系社会与父系社会的相关关系的研究时,感觉到在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时的最大难题是寻找合适的样本资料。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在他的建议下,在耶鲁大学人类关系研究所成立了以广泛搜集和对民族志资料进行分类并建立一个档案库为目的的附设机构。这个机构1937年正式启动,其第一项工作就是,1938年完成并出版了一本民族志资料的分类索引——《文化资料大纲》(Outline of Cultural Materials)。默多克等人根据这本分类索引,收集和分类民族志资料,终于在1949年建立了民族志资料的档案库——人类关系区域档案。

人类关系区域档案最初在20所大学的共同支持下,成为独立于耶鲁大学之外的法人组织。这个组织最初把经过编码的民族志资料编印成册,提供给支持该组织的20所大学。从而形成了由这20所大学组成的民族志资料档案库的网络组织。目前这个组织有了很大的发展,其成员遍布世界各个重要研究机构。亚洲个别研究机构也加入了这个网络并获得其卡片式档案版,如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京都大学等。由于利用这个档案库的研究机构越来越多,又增加了显微胶片版的发行。目前亚洲的一些研究机构藏有这种显微胶片版,如日本的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和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等。

人类关系区域档案是根据《文化资料大纲》一书的编码系统建立的。《文化资料大纲》为文化项目由大到小逐次设计代码(code),如把“性训练”编在“社会化”这个大的项目(code 86)中的第四个小项目-“性训练”项目(code 864)之中。因此,“性训练”的代码就是864。根据这个编码系统,收集、分类和筛选民族志资料。把入选的民族志资料逐页进行复制,页边标上文化项目的代码。如果某页的内容涉及多个文化项目,则复制多份,每份标上相应的文化项目的代码。然后按码归档,放入已标好号码的卷柜中。在使用这个档案时,首先查阅《文化资料大纲》,找出你想要查阅的文化项目的所有有关资料。比如查阅“性训练”的有关内容,只要找到标有864号码的抽屉即可,这里存放着该档案中所有有关性训练的资料。

1954年默多克等人编辑出版了又一本分类索引:《世界文化大纲》(Outline of World Culture)。这本索引对全世界的不同区域和民族文化进行分类编码,以供研究者更方便地选择不同区域和民族文化进行跨文化的比较研究。该索引把全世界的文化分为8个区域:(1)亚洲,(2)欧洲,(3)撒哈拉以南非洲,(4)中东,(5)北美,(6)大洋洲,(7)俄国,(8)南美。每个区域又分为若干小区域,每个小区域继续分为各自不同的民族文化。研究者可以根据不同的研究需求,选择不同的民族文化进行比较研究。

由此可见,《文化资料大纲》和《世界文化大纲》两本索引书是利用和查阅人类关系区域档案的必备工具书。有了这两本工具书,研究者可以查阅到档案中的任何文化项目在不同地区或民族文化中的资料,对进行跨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很大方便。然而,对很多研究者来说,人类关系区域档案利用起来还是有一些不便之处。先从索引查找编码,再由编码一个抽屉一个抽屉地寻找所需要的资料,毕竟很费时间,况且并不是每一个研究机构都藏有人类关系区域档案。因此这个档案的利用率和普及率是很有限的。默多克等人为了弥补这个缺陷,1967年编辑出版了《民族志图表》(Ethnographic Atlas)。该书把世界862个民族文化单位与40项文化项目用图表的形式横竖排列起来,对研究者查阅十分方便。这本书把人类关系区域档案的基本资料浓缩为一本书,把各区域、各民族单位的各个文化项目的情况用符号表示出来,成为“微缩的人类关系区域档案”。《民族志图表》所提供的资料虽然比较简单,但使用起来方便快捷,有利于在世界范围内普及和利用。

到目前为止,国内还没有发表运用人类关系区域档案进行跨文化研究的成果。但是,国内已有一些学者发表文章,提出建立自己的民族研究的数据库或档案库的设想。[1]如果中国有了自己的民族文化的档案库,必将有力地推进对中国各民族社会的跨文化比较研究。近些年来,由于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已有人类关系区域档案的光盘版正式发行,这无疑将促进该档案在世界范围内的运用和普及。

2.默多克的跨文化比较研究法

民族学的比较研究,根据采用的角度不同、标准不同可以分为几种类型:既有以邻接的几个民族或一定文化区域为对象的比较研究,也有以整个人类社会为对象的比较研究,又有文化的单一项目的比较研究和文化多侧面的比较研究。在论述默多克所倡导的跨文化比较研究的方法时,我们必须注意到他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倾向。第一,关注普遍性事物。他在概括跨文化比较研究法的初期论文中,确信所有人类的文化,虽然在表面上呈现多样性,但在其深层却包含着共性。而且他认为只有这种共性才是使科学分析成为可能的根本立足点。从个性到共性或普遍性,或者通过个性强调普遍性的思考方式,可以从他格外关注威斯勒(C.Wissler)的“普遍性的文化类型”(universal cultural pattern)概念中略见一斑。威斯勒的理论在当时盛行的历史主义的潮流面前,还未来得及抬头就销声匿迹了,[2]而默多克从威斯勒的理论中看到了美国文化人类学的跨文化比较研究的萌芽。第二,重视理论与事实的结合。像默多克本人多次强调的那样,[3]他的理论中有明显的从资料的积累出发的构筑理论的倾向,而不是由特定问题的解决来建立理论。可以说,对事实的尊重和资料的重视的态度贯穿于他的整个学术生涯。而且他的立场,很容易地与事实的收集(=记述)和一般化(=比较)这一人类学的古典分类体系联系起来了。他在《民族学》(Ethnology)[4]上刊登的几篇论文基本上都是基于这种分类体系写成的。

跨文化比较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泰勒。泰勒在1889年发表的《社会制度发展的研究方法》一文中,基于多达350个民族单位的资料,对社会制度各要素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这项研究可以认为是运用跨文化比较研究法的最早的成果之一。进入本世纪之后,霍布豪斯(L.T.Hobhouse)等一些人对生业形态和社会组织进行了比较研究。再往后就是默多克等人的研究了。他们的研究使跨文化比较研究法获得了飞跃性的发展,并确立为民族学独立的研究方法。他们的研究使以往的方法在以下几方面获得了改进。第一点,不是使用到手的所有资料,而是从中提取具有代表性的样本;第二点,尽管还不太完善,但系统地使用了数学统计的技术;第三点,对所分析的概念进行精确的定义;第四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使原来的个体性的研究向群体性的研究转换,建立了“人类关系区域档案”。建立这种档案的目的在于使研究资料共有化以及使这种档案制度在各大学普及。他们的这些努力和目标,在多大程度上获得实现另当别论,但最起码他们的努力,使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进入了兴盛期,从而使跨文化比较研究法的运用对象和领域不断被拓宽。

默多克在进行跨文化研究时,仍然沿用了传统民族学的概念体系,尽管他发明了诸如nuclear family(核心家庭)、sib(氏族)等一些概念,但没有超出传统民族学的框架。但是,默多克的分析方法却与以往的民族学有很大的不同,其特点表现在:引用统计分析的手段,对人类关系区域档案的资料进行定量分析。默多克的统计分析的内容主要有3个方面:(1)频度分析;(2)相关分析(Q系数);(3)假设检验(X[2,]值)。默多克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现象同时出现的频度来确定它们之间的关联程度,以此来验证以往的理论或提出新的理论假设;他用Q系数分析不同文化现象的相关程度,再用X[2,]值检验有关相关关系的理论假设。

表1是不同居住规则与继嗣规则的出现频度表。默多克用此表验证了林顿(R.Linton)的一个理论:母系继嗣与从母居结合,父系继嗣与从父居结合。默多克认为,表内的数据支持了林顿的理论。[1]

表2为外婚制母系继嗣与亲属称谓的统计分析表。默多克用此表来验证他所提出的一个定理:存在外婚制的母系世系群、母系氏族和母系半偶族而不存在外婚制的父系亲属群体的情况下,有对父亲的姊妹的亲属称谓向父亲姊妹的女儿扩大、对兄弟女儿的亲属称谓向母亲兄弟的女儿扩大的趋势。[2]从表内的统计结果来看,Q值均显示较高的正相关程度(+0.88和+0.84),而X[2,]值则显示最高值(1000)。因此,默多克认为,表2的统计结果完全证实了

上述定理。根据统计学的原理,如果相关系数很小,说明相关程度很低或不相关;如果假设检验的X[2,]值(在某一显著水平下)达不到一定的数值以上,就可否定提出的假设。如默多克在《社会结构》中的表51和表52的统计结果就否定了“命题30”的真实性。[3] 表1居住规则与继嗣规则的相关[4]

表2外婚制母系继嗣与亲属称谓[5]

(附图

由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默多克的跨文化研究的目的并不是发现和解释不同社会的文化差异,而是通过对代表全世界的数百个社会的文化变量的统计分析,提出和验证民族学的理论,充实和发展民族学的理论体系。默多克的这种尝试的确为民族学的理论体系增添了不少光彩。他用这种方法,不但验证了以往学者提出的理论,而且还提出和验证了不少新的理论假设。默多克不但在分析方法上,而且还在理论上对民族学所作的贡献是不可否认的。

默多克把多达数百个社会的文化现象以表格的形式一同展现出来,并进行统计学的定量分析,验证其理论假设。这样的研究方式在默多克之前的学者的研究中是没有的。应该说默多克为民族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手段。然而,默多克的跨文化研究法还存在不少方法论上的难题,尽管默多克及其继承者们在不断地完善这种方法,但仍然没有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难题,因而默多克的跨文化研究法始终没有发展为民族学的主流方法。尽管如此,作为一个研究手段,他的方法还会在民族学研究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3.跨文化比较研究法的几个方法论问题

人类关系区域档案建立以及《社会结构》出版之后,默多克的跨文化比较研究在得到学术界肯定的评价的同时,也受到了尖锐的批评。批评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方法论方面。实际上,

存在于跨文化比较研究中的一些方法论上的问题,并不仅仅是默多克跨文化比较研究中的缺陷,而是整个民族学跨文化比较研究在方法论上所面临的共同难题。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概括这些问题,[1]并论述默多克和其他跨文化比较研究者们为解决这些难题所作的努力。

第一,比较的单位的问题。在《社会结构》中被选择作为统计的单位的是250个“社会”。但在以后的研究中,如在“世界民族志样本”中,他比较的单位由“社会”变为“文化”,而在《民族志图表》中,又重新使用“社会”。在他的表述中,既有把这两个概念区别使用的时候,也有把这两个概念等同起来的时候,缺乏明确的连贯性。他在这两个概念的使用上的混乱,与两个问题有关。其一,比较单位的界限,即界定可识别的单位的问题;其二,比较的层次问题,即如何操作在民族志资料中内在的抽象度的差异问题。无论针对哪一点,默多克的观点都不明确。此外,把规模上相差悬殊的社会和文化单位放在同一个层面上进行比较,也是跨文化比较研究法被攻击的一个焦点。比如把只有数百人口的小岛作为比较的单位的同时,把拥有十余亿人口的中国也作为比较的单位。这是常被批评家提出来的极端例子。

第二,高尔顿氏问题。高尔顿氏问题,实际上也是与比较的单位有关的又一个问题。这是一个有关对样本单位之间的比较的可能性和历史关联性的疑问。早在19世纪末,在泰勒的研究中已经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并被英国学者高尔顿(Francis Galton)爵士所质问。在某种习惯或文化特性通过传播分布于广袤地域的情况下,跨文化的相关关系在多大程度上一方面反映功能性的关联,另一方面反映文化的传播和继承的历史关联,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在跨文化的统计分析中,多个不同社会或文化单位的某种文化变量与另一种文化变量之间的共变关系,所反映出来的是制度间的一种功能关系,而非比较单位间的历史关系。由此可见,这种跨文化的比较研究掩盖了比较单位之间可能存在的历史关系。实际上,抽样单位之间有可能存在历史渊源关系。如果这种历史关系存在,那么统计结果并非是一种功能关系,而是历史传承或文化传播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被统计分析所证实的理论假设的真实性值得怀疑。

第三,样本的片面性问题。默多克把研究的重点主要放在技术上比较落后的单纯的社会,而对工业社会的资料未予重视。即便对前者来说,在统计分析时可适用的资料方面,也存在既有丰富的社会、又有匮乏的社会的情况。因此,作为资料,其重要程度有明显的差别,如狩猎采集社会的资料多选自澳大利亚的原住民社会。甚至根据比较的要素的不同,在地域分布上也存在倾斜的情况。虽然我们不可能得到完全随机的样本,但至少在这里存在方法论上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四,民族志资料的品质问题。统计时使用的民族志资料,是由不同的调查者在不同的背景下带着不同的目的记述下来的。调查者的知识背景、价值观和资料的记述方式也有很大的不同。民族志的作者,既包括受过专业训练的职业民族学家,也包括没有受过民族学专业训练的其他人士。即便是一个有经验的职业民族学家的民族志作品,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也会有一些错误或偏差,更何况出自非民族学家之手的民族志资料难免会有品质问题。但是,在跨文化比较研究中,为了扩大比较的范围,不能不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民族志资料。因此,如何进行民族志资料的品质控制,是民族学跨文化比较研究所面临的根本问题。

到60年代,默多克针对学术界提出的上述方法论问题,进行了部分的完善跨文化比较研究法的工作。我们从《世界文化大纲》、“世界民族志样本”、《民族志图表》等研究成果中,可以看出他在这方面所作的努力。他在“世界民族志样本”中讨论了如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样本的问题。为了解决样本选择在地域上的片面性的问题,他提出了样本的分布与分类相结合的方案,即首先把整个世界分为非洲、地中海及周边地区、东欧亚大陆、太平洋岛屿(包括澳大利亚大陆)、北美洲、南美洲等6大地域。每个地域又细分为10个小地域。在共计60个地域中,根据人口、语言等5个不同的标准,总计选择了565种文化作为样本。这篇论文不仅是修正上述样本片面性的一个尝试,而且同时也可以认为是默多克针对高尔顿氏问题所

提出的一个解决方向。在后来出版的《民族志图表》中,进一步追加大量样本,使其样本达到了862个区域社会,展示了符合进行定量的跨文化比较研究要求的丰富的样本。该书提出了5个基本原则,完善了《社会结构》等以往著作中的不足,把整个世界系统地划分为从大的地域到个别民族(或社会)的不同层次的文化单位。

默多克的这些新思路,又引起了各种各样的争论。这时的争论,并没有波及到整个民族学的领域,而只是在从事跨文化比较研究的民族学者内部,主要围绕那些极具技术性和专门化的问题进行讨论。这种发展趋势,似乎暗示了跨文化比较研究法在民族学中的地位的下降。默多克在建立“人类关系区域档案”之后,以这个组织为基础培养了很多继承人。在他们的努力下,使跨文化比较研究的领域获得了明显的扩展。而且为了解决跨文化比较研究中出现的方法论问题提出了不少具体的方案。在默多克的后继者中,拉乌尔·纳罗尔(Raoul Naroll)对跨文化比较研究法的完善,所作的贡献最突出,发表的论著也最丰富。关于比较的单位的问题,纳罗尔提出了“文化单位”(cultunit)的概念,并提出以他界定的“文化单位”作为跨文化比较研究的标准单位的建议;[1]关于高尔顿氏的问题,他提出了利用两个变量在邻近民族中的分布情况来判定其相关的种类(功能关系还是历史关系)的5种方法;[1]关于民族志资料的品质问题,他提出了判定某一民族志资料的品质的25项标准。[2]默多克、纳罗尔以及其他学者(如怀廷),为完善跨文化比较研究法所作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在方法论上遇到的上述难题,但仍然没有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难题。实际上,由于跨文化比较研究本身的特殊性,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它所面临的方法论问题。

默多克对跨文化比较研究法在民族学中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可磨灭的。但是,对他的理论和方法,有必要进行一分为二的评价。从民族学的整体来看,他的方法在学术界远远没有获得主导的地位,也很难让人看到有突破性发展的前景。因此,在学科史上对跨文化比较研究法下肯定的定论还为时过早。

Abstract There are two different sorts of cross-cultrualcomparative researches in the field of ethnological studies:those in broad sense and those in narrow sense.This articlefocuses attention on the methodology of cross-culturalcomparison(in narrow sense)created by G.P.Murdock et al.,while expounding the methodology's features in usingmatetials amd in analysis.The article also points out thatthere are still several methodological problems in Murdock'sresearches.The author holds that Murdock et al.have made alot of efforts for inproving such a methodology,but theyhavenot settled the difficult methodological problem once and forall,and thetefore their methodology has not so far become themainstream method generally adopted by ethnologists.

(包智明,博士后、副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北京,100081)

注释:

[1]本文中“民族学”一词的含义包括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和民族学。

[1]G.P.Murdock,World Ethnographic Sample,American Anthropologist,59:664-687,1957.

[1]参见李亦园:《文化比较研究法探究》,载《思与言杂志》(台湾)第十三卷第五期,第277~289页。

[2]同上,第277页。

[3]同上。

[1]参见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编:《社会学界》,第9卷,1936年,第30页;另参见《吴文藻人类学社会研究》,民族出版社,1990年,第183页。

[2]A.R.Radcliffe-Brown(edited by Srinivas),Method in Social Anthropology,p.55,University of ChicagoPress,1958.

[3]Ibid,p.141.

[4]Ibid,p.85.

[5]Ibid,p.71.

[6]A.R.Radcliffe-Brown,Structure and Function in PrimitiveSociety,p.190.Glencoe and Illinois,The Free Press,1952.

[1]中文出版物中,已有有关“人类关系区域档案”的介绍,作者在写作时,也做了必要的参考。参见李亦园:《文化比较研究法探究》,《思与言杂志》(台湾)第十三卷第五期,第279~280页;陈长平:《试论中国民族学数据库之建设》,中国民族学学会编:《民族学研究》第十一辑,民族出版社,第259~261页。

[1]参见陈长平:《试论中国民族学数据库之建设》,中国民族学学会编:《民族学研究》第十一辑,民族出版社,第252~261页;郑凡:《关于建立中国民族社会学数据库的设想和倡议》,载《云南社会科学》1995年第5期,第50~54页。

[2]C.Wissler,Man and Culture,New York,ThomasY.Crowell.1923.

[3]G.P.Murdock,The Science of Culture,American Anthropologist,34:200-215,1932.

[4]Ethnology 1962年由默多克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创办,是以民族志资料的积累和系统化为目的的学术刊物。

[1]G.P.Murdock,SocialStructure,p.59.New York,The Macmillan,1949.

[2]Ibid,Theorem 20'p.166.

[3]Ibid,pp.176-177。

[4]表格中括弧内数据为笔者所加,表示各继嗣规则中,不同居住形式所占的百分比。参见G.P.Murdock,Social Structure,Table 9',p.59,New York,The Macmillan,1949.

[5]G.P.Murdock,Social Structure,Table 41,p.167.

[1]除了这里概括的四个问题之外,还有一些问题被提出来,如古迪纳夫(W.H.Goodenough)指出,在跨文化的比较研究中,为了能够正确地描述各自不同的文化和进行科学的比较研究,必须区分当地人的认识概念(主位概念emic)和科学的分析概念(客位概念etic)的区别。在他看来,在跨文化比较研究中的最大难题就是界定这种科学的分析概念(etic)。李亦园则在论文中,指出了跨文化比较研究中存在的另外一个方法论问题,即分等及评分的问题。参见李亦园:《文化比较研究法探究》,载《思与言杂志》(台湾)第十三卷第五期,第284~285页。

[1]Raoul Naroll,On Ethnic Unit Classification.Current Anthropology,5:286,1964.

[1]Raoul Naroll and Roy G.D'Andrade,Two Futher Solution toGalton's Problem,American Anthropologist,65:1053~1067,1963.

[2]Raoul Naroll,Data Quality Control in Cross-cultural Surveys,In Raoul Naroll and Ronald Cohen(eds.),A Handbook of Method in Cultural Anthropology,pp.935-937,New York,Natural History Press,1970.

跨文化比较研究(1)

社会人类学期末复习试题 跨文化比较研究 跨文化比较研究是为了从具体的社区或个案通过田野工作的研究概括与归纳出一般原理与原则.(拉德克利夫--布朗认为,从根本上说,这种方法在于力图通过相似现象的比较而求得某种概括.它力求从一大堆变项中抽取出一些公分母.) 游群 游群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政治类型,它是由具有亲属关系的核心家庭构成的30-150个成员的集团,实行外婚制,从事狩猎、采集经济,劳动分工属自然分工。 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指社会组织利用社会规范对其成员的社会行为实施约束的过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控制,泛指对一切社会行为的控制;狭义的社会控制,特指对偏离行为或越轨行为的控制。它可以协调社会运行的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修正他们的运行轨道,控制他们的运行方向和运行速率,使之功能耦合、结构协调、相互配套、尽量使各社会运行系统同步运行,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互惠性交换 互惠性交换是交换体系中的一种类型。它是指双方互惠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交换的动机并不是赢利,而是为了社会责任,有些互惠性交换还是为了在此过程中赢得声誉。 婚姻 婚姻的定义,如果说的简单一点,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结合”。而男女两性的结合是最基本的形式。婚姻的真正内核并不只是两性的结合,而是对这种结合的公开认可和批准。 格尔兹 美国解释人类学家的代表人物,全名克利福德·格尔茲,主要著作有:《文化的解释》、《地方性知识》、《尼加拉:19世纪巴厘的剧场国家》等。在这些著作中,最鲜明地体现着解释理论的是《文化的解释》。主要观点:一,“深描说”“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我把文化看做这些网,因而认为文

新编跨文化交际期末复习资料

1.Iceberg:{Edward. 7. Hall.--标志着“跨文化交流”学科的开始} Culture can be viewed as an iceberg. Nine-tenths of an iceberg is out of sight (below the water line). Likewise, nine-tenths of culture is outside of conscious awareness. The part of the cultural iceberg that above the water is easy to be noticed. The out-of-awareness part is sometimes called “deep culture”. This part of the cultural iceberg is hidden below the water and is thus below the level of consciousness. People learn this part of culture through imitating models. / Above the water: what to eat, how to dress, how to keep healthy;Below the water: belief, values, worldview and lifeview, moral emotion, attitude personalty 2.Stereotype:定型主义 a stereotype is a fixed notion about persons in a certain category, with no distinctions made among individuals. In other words, it is an overgeneralized and oversimplified belief we use to categorize a group of people. 3.Ethnocentrism: 民族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 is the technical name for the view of things in which one’s own group is the center of everything, and all others are scaled and rated with reference to it. It refers to our tendency to identify with our in-group and to evaluate out-groups and their members according to its standard. 4.Culture:Culture can be defined as the coherent, learned, shared view of group of people about life’s concerns that ranks what is important, furnishes attitudes about what things are appropriate, and dictates behavior. 5.Cultural values: Values inform a member of a culture about what is good and bad, right and wrong, true and false, positive and negative, and the like. Cultural values defines what is worth dying for, what is worth protecting, what frightens people, what are proper subjects for study and for ridicule, and what types of events lead individuals to group solidarity. 6.Worldview: A worldview is a culture’s orientation toward such things as God, nature, life, death, the universe, and other philosophical issues that are concerned with the meaning of life and with “being”. 7.Social Organizations: The manner in which a culture organizes itself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institution within that culture. The families who raise you and the goverments with which you associate and hold allegiance to all help determine hoe you perceive the world and how you behave within that world. 8.Globalization: refers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a world economy, in which national borders are becoming less and less important as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existing everywhere and nowhere, do business in a global market. https://www.360docs.net/doc/8d16568458.html,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is any behavior that is perceived by others. So it can be verbal and nonverbal, informative or persuasive, frightening or amusing, clear or unclear, purposeful or accidental, communication is our link to the rest of the humanity. It pervades everything we do. 10.Elements of communication process:交流过程的基本原理 (1).context: The interrelated conditions of communication make up what is known as context.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 跨文化交际)【圣才出品】

第1章跨文化交际 1.在你的日常活动中哪些是比较典型的跨文化交际? 答: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日常活动中比较典型的跨文化交际有: (1)进出口公司的工作人员与外国商人谈生意; (2)我们和外国旅游者、外国留学生、外国教师交往; (3)阅读外国小说,观看外国电影、电视节目的过程等等。 2.你认为强调个人之间的文化差异有什么利弊? 答:强调个人之间的文化差异的利弊有: (1)利:每个人都隶属于若干群体,而且,没有两个人隶属的群体是完全相同的。即使在同一群体中每个人的态度、价值和信念也不会完全一样。因此,每个人都应该被认为是独特的,强调个人的差异,就是在从地区、职业、年龄、性别等方面来研究不同文化对个体的影响,这有助于跨文化交际深入开展。 (2)弊:过于强调个人间的文化差异也有一定弊端,个体只是一种或多种文化的具体情况,根据传统的观念,文化通常不是指个人行为,而是指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个人间的差异研究只有在我们把他们当作群体代表时才有意义,没听过“个人文化”的说法。过分强调个人文化间的差异会使跨文化交际变得非常繁琐,实际上取消了跨文化研究的意义。

3.我国的地区文化差异是否可以作为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方面? 答:我国的地区文化差异可以作为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方面。 (1)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性排序如下:主流文化——亚文化——地区文化——小群体文化。 (2)地区文化的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广袤,地势高低起伏,地形复杂多变,由于空间分布差异,各地区形成了具有各自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 (3)同时,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这些也构成了地区文化的一部分。这些地区文化,从总体上看,特点显著,区别性强,差异性大,值得进行跨文化研究。

跨文化研究

以中国文化为视角的霍夫斯泰德跨文化研究及其评价 陈东平 (南开大学商学院,天津300071;湖北大学商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摘要:霍夫斯泰德提出了基于中国文化的长期导向/短期导向文化维度。他的文化维度模型也被研究者 借鉴来研究中国文化。文章以中国文化为视角探讨了霍夫斯泰德跨文化研究的完善过程,结合中国文化 的实际特点评价了利用文化维度模型对中国文化研究的可取之处和不足。旨在使我国企业正确地认识跨 国经营中的文化差异问题,寻求符合中国文化特点的企业跨文化管理模式。 关键词:中国文化;跨文化;文化维度 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志码:A 20世纪70年代中期一场以“软化管理”为特征的管理革命在美国兴起。研究者试图通过文化的视角来分析企业管理中组织和个体的行为,寻求个体价值实现和组织目标的交叉点,创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科学管理模式。跨文化管理学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起来的,体现了现代管理学的新方向。当前,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逐步推进,跨国经营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未来经营发展的必然趋势,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成为企业跨国经营中不得不面对的重要问题,跨文化管理及其研究也愈发显示出重要性。 在跨文化研究中,荷兰学者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的文化维度模型是当今跨文化研究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个理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利用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研究方法来研究中国文化价值观及其对管理的影响。那么,霍夫斯泰德的文化模型是否能够很好地解读中国文化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四维”文化模型及其文化主体意识 1.“四维”文化模型 1967~1973年,霍夫斯泰德先后两次(1967~1971;1971~1973)对分布在40个国家和地区的11.6万名IBM员工进行文化价值观调查,其目的是想通过对具有相似教育背景、智力水平和个性特征的IBM 员工的调查,从他们对相同问题的不同答案中寻求文化上的原因。在此期间,霍夫斯泰德还以同样的问卷对非IBM的管理学员进行了一次研究。1980~1983年霍夫斯泰德又增加了10个国家和3个地区为研究对象。结合十几年的调查研究,通过对大量问题的因素分析,霍夫斯泰德(1983)总结了四大维度来解释民族文化差异对雇员工作价值观的影响。这四个文化维度分别为:权力距离(Power Distance)、个人主义/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男性化/女性化(Masculinity/Femininity)和不确定性规避(Uncertainty Avoidance)。它们的含义如下: (1)权力距离。权力距离是指一个国家的机构或组织内的权力较小的成员期望和接受权力被不平等地分配的事实的程度。可接受的程度越大,表明权力距离越高。反之,则越低。 (2)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是指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己与他人以及社会的关系,社会是关注个人的利益还是关注集体的利益。 (3)男性化/女性化。男性化指社会中的主导价值观对自信和获取金钱以及其他物质资料的强调程度;女性化指一个社会中的主导价值观对工作和生活质量的关注程度。

跨文化交际论文参考问题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论文题目: 中西方时间观念的比较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比较 中西方教育的比较 中西方问候语的比较 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 中西方宗教文化对比 中西方儿童文学的差异 从文字比较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礼貌中的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 论中西方激励机制的差异比较和在医疗管 理中的应用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中西方文化差 异对比分析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对交际模式的影响  从历史中透视中西方经济差异形成的原因 浅谈跨越中西方文化障碍 日常生活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析中西方隐私观的差异  中西方古代体育和谐思想比较研究 中西方传统犯罪控制思想之比较 土地与海洋的对话——中西方文化与人格 差异之浅见  汉英商标翻译与中西方文化差异 中西方孝文化探析  从文化视角看中西方教育思想的差异 中西方语言与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哲学语言观的差异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从素质教育看中西方教育的差异及思考  中西方立宪文化差异比较——以价值观为 视角 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因素——中西方价值观念差异 中西方股票期权制度实际操作的差异性分 析 英美社会与文化论文 1. The Contrast and Analyses of Customs

in Britain and China 英国和中国习俗之研究 2.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English Names 英语姓名的文化内涵 3. Black Culture and American English 黑人文化与美国英语 4. The Phenomenon of “Political Correctness” in American English 论美国英语中的政治正确现象 5. English Euphemism and Culture 文化因素与委婉语 6.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Address Terms: English and Chinese 英汉称呼语中的文化差异 7.Influence of Greek Myths to British and American Culture 希腊神话与英美文化 8. An Investigation 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and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Among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关于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 敏感度的调查 9.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in Translating Tourist Materials 中国旅游资料翻译中的跨文化意识 10. Cross-Cultural Training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中国大学中的跨文化培训 11. Acculturation Strategies among Chinese Overseas Students 中国海外留学生的文化适应策略 12. On Tour Commentary Translation---A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 从跨文化角度看导游词翻译 13.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on the Internet 互联网上的跨文化交际 14.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atrical Tricks to

跨文化交际与翻译真题·

跨文化交际与翻译真题2015.6.5临床专业 一、案例分析(答题说明:每题10分,合计10.0分。) 1. Situation: Two Americans, Bill and Tony, are talking about Tony’s unhappy experience with his Chinese college. Bill: Hi, Tony. How’re you doing? Tony: Fine. Just got back from visiting the home of one of my Chinese colleagues. Bill: Oh, have a good time? Tony: Oh yes, very good. Mind you, I was bit hurt about the way they treated my present. You see, I know they like western music so I brought them back some of the latest tapes from the UK. Had them all wrapped up beautifully and gave them to them as soon as I got inside the door and what do you think happened? Bill: What? Tony: Nothing. Well, more or less, they said thank you but then just put them away in a corner. Didn’t even bother to unwrap them. I must say I felt a bit miffed after all the trouble I’d taken. 参考答案:答题点:Gift giving in the West 三、跨文化单选(答题说明:每题1分,合计15.0分。) C22. Cathy is talking to her friends Bill and Tod outside the cinema. Cathy: Well, what did you think of the film, then? Bill: Oh, I thought it was great. Didn’t you think so?

跨文化交际期末试题[完整]

考试需知:考试前每一列学生把课本放在第一排。考试时间为2.5个小时,试卷1为闭卷考试,前面40分钟用于完成试卷1。待老师收上试卷1后,发下课本,学生做试卷2,试卷2 为开卷考试。可携带纸质词典进考场,不许携带电子词典及手机进考场。 Test Paper 1 Ⅰ. Filling the blanks: 1.Generally speaking, in terms of contextuality, the communication in the West is low-contextual while that in the East is high-contextual 2.Generally speaking, in terms of world views, the West adopts Dualistic view, while the East adopt s holistic view 3.Generally speaking, in terms of thought patterns, the West follows Analytic and abstract thinking, while the East follows synthetic and concrete thinking 4.Generally speaking, in terms of discourse patterns, the West uses Deductive pattern, while the East uses inductive pattern 5In the Axial Age, the great thinkers in China are Confucius,

霍氏跨文化研究理论

霍夫斯戴德的文化价值理论 Geert Hofsted’s Cultural Value Theory (太原工业学院外语系张晓玲) 摘要:荷兰文化学者吉尔特·霍夫斯戴德教授的跨文化研究理论总结了反映民族文化差异和价值观念的五个独立维度,并且计算出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这五个维度上的量值,基本上描绘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从而揭示了不同文化之间量的差异性。本文从霍夫斯戴德提出的“洋葱式”文化里论入手来阐述他的文化价值理论,同时强调其理论无论是对于跨文化研究这门学科或是社会实践都有着诸多值得借鉴之处。 关键词:霍夫斯戴德文化理论文化差异 Abstract:In the early 1980s, Geert Hofstede analyzed a large data base of employee values scores collected by IBM between 1967 and 1973 covering more than 70 countries. From the initial results, and later additions, Hofstede developed a model that identifies four primary dimensions to assist in differentiating cultures: Power Distance (PDI) , Individualism (IDV), Masculinity (MAS), and Uncertainty Avoidance (UAI) and Long-Term Orientation ( LTO).In his opinion, culture is like the layers of an onion around a core that consists of values. This paper briefly explicates the research method, results and limitations of Hofstede’s theory. Key Words: Geert Hofstede,cultural value theory, cultural differences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中西文化的差异导致了跨文化交际中的冲突,导致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跨文化研究就是指跨越文化的界限,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化之间进行比较,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交流,从而使得不同的文化和文明都能得到同等的尊重和理解。与国外跨文化交际研究情况相比,我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偏重于语言教学。虽然学者们一再呼吁其他学科的参与,但至今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发表的论文质量不断提高,研究人员的队伍持续扩大,开课的学校逐年增加,但是,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看,理论建构的工作还有待加强,研究范围还需进一步拓宽,特别是研究的模式需要大力改进。演绎性、思辨性的文章居多数,而系统收集数据作出分析研究的文章为数很少,许多文章都沿袭这样的路子:某个观点或理论十一些例证+结论,以大规模抽样调查为基础的文化价值理论框架目前尚不多见。1而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University of Maastricht)跨文化研究学者吉尔特·霍夫斯戴德(Geert Hofstede)的研究为我们进行跨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为跨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理论框架。 一、霍夫斯戴德的文化理论 霍夫斯戴德把文化比喻成洋葱,有很多层。2最外表的一层称象征物(Symbols),是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第二层是英雄人物性格(Heroes),在一种文化里,人们所崇拜英雄的性格代表了此文化里大多数人的性格,因此,了解英雄的性格很大程度上也就了解了英雄所在文化的民族性格;第三层是礼仪(Rituals),礼仪是每种文化里对待人和自然的独特表示方式,如中国文化中,重要会议、就餐时的位置安排等,很有讲究,又比如日本人的鞠躬和进门脱鞋;最里面的一层是价值观(Values),指人们相信什么是真、善、美的抽象观念,也是文化中最深邃、最难理解的部分。 二、霍夫斯戴德文化价值理论中表现民族文化差异的五个维度 霍夫斯戴德的跨文化研究理论基于他从1968年至1972年间对IBM公司分布于全球64个国家的子公司中的雇员在价值观念和民族文化差异方面进行的一项大型研究项目。这个研究项目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涵盖了23个国家的学生,19个国家的社会精英,23个国家的商业航空公司飞行员,15个国家的高消费者,

跨文化交际开题报告

关于跨文化交际中的禁忌问题 A Probe into the Differences of Taboo Between Western and Chinese Cultures (一)选题依据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尤其是跨文化交际也越来越频繁,在跨文化中的语用失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禁忌是世界各民族之间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禁忌规范了人们的言语行为与社会交际,而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直接导致了汉英禁忌语的迥异,就是禁忌语,跨文化交际是现代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语言禁忌现象就成了最基本的要求,可以使跨文化交际更加得体,更清晰的展示出中西方禁忌语的异同,以便在跨文化交际中能避免出现言语不当的问题,并通过中西方禁忌语的异同研究出来。 (二)选题意义 禁忌是世界各民族之间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禁忌规范了人们的言语行为与社会交际。而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直接导致了汉英禁忌语的迥异。所以,无论是在英语还是汉语中,我们都会遇到一些因传统或社会风俗不同,会引起对方强烈反感,这样便导致了有些词语我们要避免使用,就是禁忌语。在经济和信息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之间的交流也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是现代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语言禁忌现象就成了最基本的要求,可以使跨文化交际更加得体。 本选题重点关注日常交流中跨文化交际语的禁忌语,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在跨文化交际的视野里,界定和区分了禁忌语的几种类型,分析了中西方禁忌语不同的种种原因,以期在注重语言知识的同时,避免不必要的交际失当,从而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在日常对话中避免语用失误的出现,即使出现也能很快认识并改正,而此篇论文的目的就是总结前人研究的成果,更清晰的展示出中西方禁忌语的异同,以便在跨文化交际中能避免出现言语不当的问题,并通过中西方禁忌语的异同研究出其折射的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这样可以更透彻的了解中西方文化,对于跨文化交际很有帮助。 (三)课题写作的目标 禁忌语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和语言现象,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习惯有着紧密的联系,这在每个民族和每种语言中都有体现。中西方文化和信仰差异导致了禁忌语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于是,这篇论文要先陈诉清楚禁忌语的定义,来源,特征,然后总结出中西方禁忌语的异同,最后从这些异同中总结出产生中西方禁忌语相似和差异的原因,最终从这些原因中总结禁忌语折射在文化上的差异。了解了这种差异,才能避免的跨文化交际因为文化差异而发生一些问题,有助于更好地跨文化交际。 (四)课题的基本内容 Content

跨文化交际(胡超版)期末试题

跨文化交际(胡超版)期末试题

Test Paper Ⅰ. Filling the blanks: 1.G enerally speaking, in terms of contextuality, the communication in the West is low-contextual while that in the East is high-contextual 2.G enerally speaking, in terms of world views, the We st adopts Dualistic view, while the East adopts holistic view 3.G enerally speaking, in terms of thought patterns, the West follows Analytic and abstract thinking, while the East follows synthetic and concrete thinking 4.Generally speaking, in terms of discourse patterns, the West uses Deductive pattern, while the East uses inductive pattern 5In the Axial Age, the great thinkers in China are Confucius, Lao Tze, Mo Tze, and the great thinker in India is Siddhartha Gautama, the great figure in Palestine are Hebrew prophets, and the great thinkers in the West are Plato, Homer and Archimedes Ⅱ. Choose the best answer: 1.Non-verbal messages are classified into two comprehensive categories: those that are primarily produced by the body, such a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nd those that the individual combines with the setting, such as _______, _______, _______.D A.physical contact, eye contact, paralanguage; space, time, man B.facial expression, touch, taste; space, time, silence C.appearance, movement, gesture; surrounding, occasion, man D.movement, smell, paralanguage; space, time, silence 2.In Chinese writing, there are usually more adjectives, proverbs and allusions than in English writing. Some Western scholars name this style “flowery”, stating that its aim is to give a more fanciful impression than information, and the information is usually of beauty, fragrance, happiness, and any other “goodness”aspects so as to attract people. We may term this style as_______-oriented. Western writing is more direct with objective inform ation. To them, much-repeated words may mean less after a while. We may term the Western writing as ________-oriented.C A. adjective, objective B. Chinese, Western C. impression, information C. indirect, direct 3. As to the human nature orientation, the traditional Western belief holds that _______, while the Asian people believe that_______.B A. basically good; basically bad B. evil but perfectible, basically good C. the mixture of good and evil; the mixture of good and evil; D. unknown 4. As to the Man-Nature orientation, the traditional Western belief holds that _______, while the Asian people believe that_______.D A. subjugation to nature; harmony with nature B. harmony with nature; mastery over nature

跨文化交际研究现状

跨文化交际研究现状 中国跨文化外语教学的研究有近 60年的历史,近些年来有了更快的发展。如今,外语教学中有关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已经引起了许多教育家,语言学家的极大关注。外语教学应当结合相关文化来进行,这一点似乎已经成为当今外语教学界的共识。近年来,文化成了热门话题,文章和论著都有不少。无论是讨论教学还是教材,教学大纲还是课程设计,几乎无一不强调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强调在习得语言的同时习得相关的文化。而我们的英语教学侧重于语言教学,对文化方面涉及不多致使学生一开口常常是“汉语思维,英语形式”。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导致交际失败。正如托马斯(Thomas)指出:“语法错误从表层上能看出,受话者很容易发现这种错误,这种错误一旦发现,受话者便会认为说话者缺乏足够的语言知识,因此可以谅解。语用失误却不会被像语法错误一样看待。如果一个能说出一口流利英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他可能会被认为缺乏礼貌或不友好,他在交际中的失误便不会被归咎于语言能力的缺乏,而会被归咎于他的粗鲁或敌意。”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需要在外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现在外语教学中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以及文化教学很多只停留在文化知识层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大文化信息量的导入,引导学生主动发觉文化差异方面的信息。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学生也才能有掌握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如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勿庸置疑的,关键问题是在于如何培养。高一虹教授指出,新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模式应该有以下特点:1.它以文化意识的培养为中心,有对文化多元性的意识和对差异的宽容态度,对异文化共情能力,以及对自身文化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的觉察和反省。2 .注重态度和情感层面,也包括认知层面,特别是批判性的反思能力。3. 不限于目的语文化,而是通用于与任何

跨文化交际笔记

第一章跨文化交际 一、什么是跨文化交际——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 跨文化交际之所以在今天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主要原因是由于交通工具的进步与通讯手段的发展,使得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能够频繁地接触和交往。 L.S.Harms认为,在世界范围内的交际经历了五个阶段:语言的产生;文字的使用;印刷技术的发明;近百年交通工具的进步和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跨文化交际。近二十年来的交际是以跨文化为特征的。 二、对跨文化交际的不同理解 有的人认为每个人在文化上都是独特的,所以任何两个人之间的交际都是跨文化交际。 有的人认为,不同国籍人们之间的文化差异与不同职业的人们之间的文化差异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只是程度上的差异。 有的人认为,跨文化交际研究应该把重点放在亚文化系统的语篇系统方面。 有的人认为,作大范围的国与国之间的对比对于改进跨文化交际益处不大,应该把眼光放在更具体的文化差异上。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范围应该也包括地区、职业、年龄、性别等方面的文化差异的探讨。 文化通常不是指个人的行为,而是指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作者认为作跨国、跨种族、跨民族研究不仅应该是跨文化交际研究包括的内容,而且应该是放在首位的。至于地区、阶级、阶层、职业、性别、年龄等不同层次的差异也应该给予关注。至于个人之间的差异的研究只是在我们把他们当做群体的代表时才有意义。在研究一个国家的文化特点时,我们的眼光首先应集中在它的主流文化上,其次才注意它的亚文化和地区文化的特点。 主流文化亚文化地区文化小群体文化 (不同年龄、职业、性别群体的文化)第二章跨文化交际学 一、跨文化交际学在美国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与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关系密切 1.首先在美国兴起。美国有来自各个国家的移民,有各自的文化系统和风俗习惯,逐渐在美国社会形成了多元文化的格局;美国与各国交往频繁。 2.Edwar Hall 《无声的语言》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认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使用时间、空间表达意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对时间、空间、交际的关系作了深入探讨) 3.1970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国际传播学会承认跨文化交际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成立了跨文化交际学分会。1972年,第一届跨文化交际学国际会议,日本东京。 4.70年代,影响最大的书籍。《跨文化交际学选读》 5.跨文化交际学内容:

跨文化交际练习

跨文化交际练习 班别:学号姓名 Directions: For each problem in this part, you are presented with one situation with four utterances underneath. Read the description on each situation with the utterances and decide which is/are the appropriate utterance(s) in that situation where communication is done in English. 1. On the way home, a student addresses his cousin Li Ming in English: a. “Hello, cousin!” b. “Hello, Li Ming!” 2. In the office of the English Department An English student studying in China is telephoning the secretary of the department. Jack: “Hello, I’d like to speak to Li Ming, please.” Song: a. “I’m Li Ming.” b. “This is me.” c. “Li Ming is speaking.” 3. In the students’ dormitory Andrew: “ Would you like to watch a football match?” Xiao Zhang: a. “I’d love to, but I’m busy at the moment.” b. “I haven’t finished my homework yet.” c. “ Excuse me, but I’m not free.” 4. At a friend’s home in England. A Chinese student gives a birthday present to her English friend. Mary: “Thank you. It’s beautiful.” Xiao Zhao: a. “Really? Do you like it?” b. “Don’t mention it. It’s only a small thing.” c. “I’m glad you like it.” 5. At a bus stop Man: Excuse me, do you know which bus goes to London Road, please? Woman: Sorry, I’ve no ideas. Man: a. It doesn’t matter. b. Oh. c. Thank you anyway. 6. Joyce is talking to her friend, Brenda. Joyce: “Do you mind posting this letter for me on your way home, Brenda?” Brenda:a. You’re welcome. b. I don’t care. c. I don’t min d. d.No, not at all. 7. In a factory, Li, the guide, is interpreting for a group of foreign guests. When they have finished visiting one workshop, he would like the group to follow him to the next workshop. He says: a. This way, please. b. Come here! c. Follow me! d. Move on! 8. Li had something to tell the manager, Mr Smith. He went to his place, entered the room and said: a. You’re not busy, I hope. b. Got a minute? c. Can I have a word with, Mr Smith. d. I’m terribly sorry to trouble you, Mr.Smith. 9. You’re v isiting a new British friend. His house is very beautiful. Do you _______ a. tell him how beautiful it is ? b. ask how much it costs? c. ask if he’ll take you round every room? 10. You’ve arranged to meet a friend at 2pm. But you missed the train and you know you’ll be at least two hours late. Do you ________ a. decide not to meet your friend, and phone him the next day? b. phone him, apologize and tell him you’ll be late? c. decide not to phone, and just arrive late? 11. A British friend is having dinner at your house. His plate is empty. You offer him more food and he says no. Do you ___ a. keep offering until he says yes? b. just put the food on his plate without asking agai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