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的本质和结构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技术具有双重属性:自然属性表现为任何技 术都必须符合自然规律;社会属性表现在技 术的产生、发展和应用要受社会条件的制约。
❖ 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二是技 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术工艺、与技术 产品(物质设备)。
二、技术的本质特征
“所谓技术就是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生存发展的 需要,利用自己的智慧和自然规律所产生的 一切物质手段、经验方法和技能的总和。”
❖ 生物技术就是利用生物学过程、生物因素或 生物的特殊功能来实现物质生产的一门新兴 技术。内容包括: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细 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四大体系。技术 要素:生物材料技术、生物能源技术和生物 信息控制技术。未来的主导技术就是材料技 术、能源技术和信息控制技术在生物工程上 达到内在的综合统一。
我们根据主导技术具有触发性放大的作用,要抓住 当前的主导技术因素,根据现实的生产力水平,实 现以信息化带动机械化。
❖ 第三,自稳性与变异性。
技术要素的自稳性是指各个技术要素都有 自我稳定的一面,当某个技术要素在受到其 他技术要素的干扰时,它自己就有抗干扰的 能力。近代发生的技术革命使机械工具对原 有手工经验技能产生了威胁,但后来并没有 因此退出生产领域,而是在一定时期与前者 并存。
❖ 因此,只有利用自稳性促进传统技术的发展, 利用变异性加强现有技术的改进,并促进高 技术的产业化,才能使我国的技术结构整体 能力呈现稳步发展、跃迁创新的势头。
二、技术体系及其变迁
❖ 1. 技术体系及其特征 技术体系是技术在社会中现实存在的方式,
是把技术之间的联系放到社会条件下加以考 察而形成的复杂的技术网络系统。
❖ 第二,互补性和主导性。
互补性是指在技术结构内部,各类技术要素之间存 在着互补机制,其中某类技术要素的变化都可能影 响或牵动其它要素的变化。互补性机制保证了技术 结构的整体协调,不至于使技术要素之间存在的相 关链条彼此分化,使技术结构失去整体功能。
由于三类技术要素矛盾运动的过程中各要素发展的 不平衡性,在一定时期内有的要素处于矛盾的主导 地位,其发展制约其他要素的发展变化,这就是技 术要素之间的主导功能。
❖ 从古代单相的技术结构模式(经验型技术结构) 向近代的双相技术结构模式(经验型技术结构 和实体性技术结构)和现代的三相技术结构模 式(经验型技术结构、实体性技术结构 和知识性技术结构)逐步强化的过程。
2.技术结构的演化机理
技术结构的演化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其中
交织着各种矛盾,正是这些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 技术的环境制约性表明技术体系在不同环境 下,其构成可以有相当大的差别。这实际上 是技术体系构成中社会制约性。
❖ 技术主导技术的更替必然带动原有技术体系 的内容、组成和结合方式等一系列的连锁反 应。在原有技术体系的基础上,先导技术的 产生与发展,使原来的主导技术逐步向新的 主导技术转化,于是造成横向网络中的不平 衡性。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引起 了技术体系的更替。
❖ 技术作为人体器官的延长,它表征了生命的 存在之一的人的特征,并构成了人类进化的 现实;
❖ 技术作为文化,它表征了技术在社会实践中 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及技术在 整个文化中的中心地位;
❖ 技术作为知识和知识体系,它表征了技术是 关于做什么和怎样做的知识,是设计、制造、 调整、运作各种人工事物和人工过程的知识、 方法与技能的体系;
三、技术的结构及其演化
❖ 1.技术结构 技术结构是指技术内部各种构成要素的
组织形态和彼此之间的联结方式。(经验形 态、实体形态、知识形态)
❖ 根据技术要素在技术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的 不同,技术的结构类型有:经验型技术结构, 实体型技术结构,知识型技术结构。
❖ 相应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
以蒸汽动力技术为核心的技术体系
❖ 机械制造技术 蒸汽动力技术 采矿冶炼技术
交通运输技术,金属加工技术,化工技术,纺织技术, 煤炭技术,农副产品加工技术,农田排灌技术。
来自百度文库
以电力技术为核心的技术体系
❖ 电信通讯
电力技术 能源技术
照明技术,交通运输技术,电化学技术,水力排灌技 术,机械制造技术,农副产品加工技术,建筑设计 技术,采矿冶炼技术,其他动力技术。
❖ 技术体系内部各类技术之间的关联性日益加 强。技术体系是以材料、能源、控制、工艺 和管理等技术系统,按照一定社会的目的和 技术规范,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 体系中的不同层次、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 技术或者技术系统互相包含、互为前提。
❖ 这一模式首先表明各行各业在横向上的联系
18世纪初,英国的棉花生产得到了较大发展。 改革纺织技术(凯伊的飞梭、珍妮纺纱机、 水力纺纱机、自动织布机)——漂染业和印 花业——机械加工、交通运输、和冶铁和化 工行业连锁式的发展起来。“随着纺织部门 的革命必然会发生整个工业的革命”,“一 个工业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必定引起其他 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通过所有的技术部 门和各种级别的技术,又把全部技术紧密地 联系在一起,维持着生产能力的平衡、市场 供求的平衡,这样就形成了近代第一次产业 革命时期的以机械化为中心的技术体系。
在BM 段,标志着技术规范的建立和发展,人 们按照技术规范进行实践,主要以典型的先 导技术和主导技术为范例,向各个技术领域 转移和扩展,使之得到广泛应用,相关的基 础技术、辅助技术发展起来,导致技术体系 形成,技术革命适应社会需要而蓬勃兴起。
❖ MC段,技术规范得到完善和进一步积累,主 导技术在技术规范的导引下进一步成熟起来, 技术革命形成高潮。
❖ CD段,技术规范趋于稳定,技术实践不仅扩 展到物质生产领域,而且深入到社会生活和 人的精神领域。
❖ DE段,该技术规范已渐渐不能满足人们多方 面的社会需要,在新的技术实践面前已显得 软弱无力,客观上要求冲破原有规范。这样。 随着新的独创型技术发明的出现,原有的技 术体系开始衰落解体,新的技术规范开始孕 育、萌发,新的技术体系逐渐形成崛起
❖ 其次,这一模式表现为主导技术的构成以及 主导技术与相关技术的结合日益综合化。主 导技术的更替形成了不同时代的技术体系。 古代形成了以材料及其加工技术为核心的技 术体系。
近代工业社会,人们围绕能源动力为核心的 技术体系。
本世纪除了物质、能源以外,信息控制技术 活动成为新技术革命的主要内容。
❖ 未来技术体系中的主导技术一般会认为是生 物技术。
技术作为表现人对自然能动作用的关系范畴, 具有其独特的本质特征:
技术本质的不同认识.doc
❖ 第二节 技术的构成要素和技术体系 ❖ 1.技术构成的基本要素
❖ 一、技术的构成
❖ 经验形态的技术要素:经验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的
体验, 主要是对生产方式及方法等直觉体验的积累
和综合。技能则以技术知识、劳动工具和经验为基
自稳性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经验的 积累会转化为技术知识。在历史上属于知识 水平的东西也会成为经验性的常识,从而表 现出变异性。
❖ 如,20世纪70年代的非洲,汽车驾驶员是最 高级的技术人员,因为他掌握最高的技术知 识,但这些指示对于包括日本在内的大多数 欧美国家而言,已经属于生活技能型的操作 了。
❖ 技术体系是在社会中的现实存在方式,它一 方面作为整个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同 时又有其相对独立性。这就要求我们从两个 方面去把握技术体系的概念:
❖ 一方面技术体系有明确的社会目的,它是由 自然、经济、社会条件所决定的,应当把它 看作是一种社会历史过程;另一方面,技术 体系又具有自身的发展逻辑,有其固有的规 律性。
❖ 技术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建制,它表征了技 术活动具有自身的职业化的组织研究机构, 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
❖ 技术作为直接生产力,它表征了人改造自然、 控制自然、驾驭自然的能力。
技术是人对自然界的能动的改造关系或实践关 系。
❖ 技术的本质就是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的劳动过程中掌握的各种活动方式、手段和 方法的总和.
❖技术体系的本质特征
❖ 技术的目的是形成技术体系的外在要求,又 是衡量技术体系功能的基本准则,规范着技 术体系社会存在的形成。
❖ 技术体系整体功能的发挥不仅取决于各个技 术单元的性能,还取决于各单元之间的联结 方式及结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是技术体系 在功能上的突出特征。
❖ 技术体系可按规模大小依次划分为国家的、 部门的、行业的、企业的、产品的技术体系。
础,在劳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主体活动能力,如技 巧、诀窍等实际知识。
❖ 实体形态的技术要素:是工具、机器等生产工具组
成的客观性技术要素。
❖ 知识形态的技术要素:科学的技术知识、技术知识
(人类在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技术经验和技术理论, 有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两类,前者是关于生产过程 和操作方法规范化的描述和记载,后者是关于生产 过程和操作方法的机制或规律性的阐述)、
形成了技术结构的演化机理。
❖ 其中技术要素与技术结构的矛盾决定了技术 结构的转变;
❖ 技术结构与社会物质基础的矛盾决定了主体 技术结构的异位;
❖ 社会的技术基础与经济基础的矛盾,影响到 主体技术异位的时机和速度。
❖ 技术体系的产生和发展一般遵循S型规律。
在AB段,由于社会需要,新的先导技术在技术 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带动主导技术的形 成,使得技术规范开始萌芽,这是技术革命 的萌动阶段。
2.不同形态技术要素之间 相互关系的特点
❖ 第一,相关性与独立性。
各类技术要素之间既是相互联系的又是彼此 独立的。中国古代工匠的经验技能及其经验 知识在世界上可谓首屈一指,可是标志近代 技术革命开端的工具机变革并没有出现在东 方;电力技术的星星之火是英国人点燃的, 但发展壮大却是在德国和美洲大地。如果无 视技术要素之间既独立又相关的统一关系, 将会贻误技术发展的时机。
2. 技术体系的演化与变迁
❖ 技术是历史地演变的,技术体系同样处在历 史演变之中。任何一个技术体系开始形成时 都具有较大的满足社会需要的潜力,但随着 社会需要的不断发展会逐渐从主要地位退到 次要地位,进而被新的技术体系所取代。
日本学者星野芳郎通过对人类技术史的考察,提 出近代技术史上出现的三次技术体系更迭:
❖ 每种技术结构都是社会技术基础中的一个功 能结构单元,也就是结构相位。技术结构的 历史发展模式就是从单相技术结构(经验型) 向双相技术结构(经验型和实体型技术结构) 在向三相技术结构(经验型技术结构、实体 型技术结构和知识型技术结构)逐步强化的 过程。
❖ 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技术要素的结合方式不同, 具体表现为
❖ 目前正在形成和发展中的现代技术体系中的 技术之间的关联性、连锁性就更为突出。没 有微电子技术——没有电子计算机技术;没 有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控制技术——就没 有原子能、空间技术、海洋技术工程、特种 材料以及生产和管理的全面自动化;微电子 技术的发展取决于真空技术、半导体技术和 光刻技术的进步。
第九章 技术的本质和结构
❖ 第一节 技术的本质和特征
一、技术的本质
❖ 技术是什么?
❖ 技术是人对自然界的能动的改造关系或实践 关系的思想。
❖ 这一定义揭示了有关技术的各种含义之间的 联系:
❖ 技术作为“制作”,它表征了技术是按照思 想中的理念制作现实物品或者构建人工世界 的一种活动;
❖ 技术作为合目的手段和人的行动,它表征了 人类改变或者控制客观环境的手段或活动;
❖ 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二是技 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术工艺、与技术 产品(物质设备)。
二、技术的本质特征
“所谓技术就是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生存发展的 需要,利用自己的智慧和自然规律所产生的 一切物质手段、经验方法和技能的总和。”
❖ 生物技术就是利用生物学过程、生物因素或 生物的特殊功能来实现物质生产的一门新兴 技术。内容包括: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细 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四大体系。技术 要素:生物材料技术、生物能源技术和生物 信息控制技术。未来的主导技术就是材料技 术、能源技术和信息控制技术在生物工程上 达到内在的综合统一。
我们根据主导技术具有触发性放大的作用,要抓住 当前的主导技术因素,根据现实的生产力水平,实 现以信息化带动机械化。
❖ 第三,自稳性与变异性。
技术要素的自稳性是指各个技术要素都有 自我稳定的一面,当某个技术要素在受到其 他技术要素的干扰时,它自己就有抗干扰的 能力。近代发生的技术革命使机械工具对原 有手工经验技能产生了威胁,但后来并没有 因此退出生产领域,而是在一定时期与前者 并存。
❖ 因此,只有利用自稳性促进传统技术的发展, 利用变异性加强现有技术的改进,并促进高 技术的产业化,才能使我国的技术结构整体 能力呈现稳步发展、跃迁创新的势头。
二、技术体系及其变迁
❖ 1. 技术体系及其特征 技术体系是技术在社会中现实存在的方式,
是把技术之间的联系放到社会条件下加以考 察而形成的复杂的技术网络系统。
❖ 第二,互补性和主导性。
互补性是指在技术结构内部,各类技术要素之间存 在着互补机制,其中某类技术要素的变化都可能影 响或牵动其它要素的变化。互补性机制保证了技术 结构的整体协调,不至于使技术要素之间存在的相 关链条彼此分化,使技术结构失去整体功能。
由于三类技术要素矛盾运动的过程中各要素发展的 不平衡性,在一定时期内有的要素处于矛盾的主导 地位,其发展制约其他要素的发展变化,这就是技 术要素之间的主导功能。
❖ 从古代单相的技术结构模式(经验型技术结构) 向近代的双相技术结构模式(经验型技术结构 和实体性技术结构)和现代的三相技术结构模 式(经验型技术结构、实体性技术结构 和知识性技术结构)逐步强化的过程。
2.技术结构的演化机理
技术结构的演化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其中
交织着各种矛盾,正是这些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 技术的环境制约性表明技术体系在不同环境 下,其构成可以有相当大的差别。这实际上 是技术体系构成中社会制约性。
❖ 技术主导技术的更替必然带动原有技术体系 的内容、组成和结合方式等一系列的连锁反 应。在原有技术体系的基础上,先导技术的 产生与发展,使原来的主导技术逐步向新的 主导技术转化,于是造成横向网络中的不平 衡性。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引起 了技术体系的更替。
❖ 技术作为人体器官的延长,它表征了生命的 存在之一的人的特征,并构成了人类进化的 现实;
❖ 技术作为文化,它表征了技术在社会实践中 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及技术在 整个文化中的中心地位;
❖ 技术作为知识和知识体系,它表征了技术是 关于做什么和怎样做的知识,是设计、制造、 调整、运作各种人工事物和人工过程的知识、 方法与技能的体系;
三、技术的结构及其演化
❖ 1.技术结构 技术结构是指技术内部各种构成要素的
组织形态和彼此之间的联结方式。(经验形 态、实体形态、知识形态)
❖ 根据技术要素在技术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的 不同,技术的结构类型有:经验型技术结构, 实体型技术结构,知识型技术结构。
❖ 相应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
以蒸汽动力技术为核心的技术体系
❖ 机械制造技术 蒸汽动力技术 采矿冶炼技术
交通运输技术,金属加工技术,化工技术,纺织技术, 煤炭技术,农副产品加工技术,农田排灌技术。
来自百度文库
以电力技术为核心的技术体系
❖ 电信通讯
电力技术 能源技术
照明技术,交通运输技术,电化学技术,水力排灌技 术,机械制造技术,农副产品加工技术,建筑设计 技术,采矿冶炼技术,其他动力技术。
❖ 技术体系内部各类技术之间的关联性日益加 强。技术体系是以材料、能源、控制、工艺 和管理等技术系统,按照一定社会的目的和 技术规范,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 体系中的不同层次、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 技术或者技术系统互相包含、互为前提。
❖ 这一模式首先表明各行各业在横向上的联系
18世纪初,英国的棉花生产得到了较大发展。 改革纺织技术(凯伊的飞梭、珍妮纺纱机、 水力纺纱机、自动织布机)——漂染业和印 花业——机械加工、交通运输、和冶铁和化 工行业连锁式的发展起来。“随着纺织部门 的革命必然会发生整个工业的革命”,“一 个工业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必定引起其他 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通过所有的技术部 门和各种级别的技术,又把全部技术紧密地 联系在一起,维持着生产能力的平衡、市场 供求的平衡,这样就形成了近代第一次产业 革命时期的以机械化为中心的技术体系。
在BM 段,标志着技术规范的建立和发展,人 们按照技术规范进行实践,主要以典型的先 导技术和主导技术为范例,向各个技术领域 转移和扩展,使之得到广泛应用,相关的基 础技术、辅助技术发展起来,导致技术体系 形成,技术革命适应社会需要而蓬勃兴起。
❖ MC段,技术规范得到完善和进一步积累,主 导技术在技术规范的导引下进一步成熟起来, 技术革命形成高潮。
❖ CD段,技术规范趋于稳定,技术实践不仅扩 展到物质生产领域,而且深入到社会生活和 人的精神领域。
❖ DE段,该技术规范已渐渐不能满足人们多方 面的社会需要,在新的技术实践面前已显得 软弱无力,客观上要求冲破原有规范。这样。 随着新的独创型技术发明的出现,原有的技 术体系开始衰落解体,新的技术规范开始孕 育、萌发,新的技术体系逐渐形成崛起
❖ 其次,这一模式表现为主导技术的构成以及 主导技术与相关技术的结合日益综合化。主 导技术的更替形成了不同时代的技术体系。 古代形成了以材料及其加工技术为核心的技 术体系。
近代工业社会,人们围绕能源动力为核心的 技术体系。
本世纪除了物质、能源以外,信息控制技术 活动成为新技术革命的主要内容。
❖ 未来技术体系中的主导技术一般会认为是生 物技术。
技术作为表现人对自然能动作用的关系范畴, 具有其独特的本质特征:
技术本质的不同认识.doc
❖ 第二节 技术的构成要素和技术体系 ❖ 1.技术构成的基本要素
❖ 一、技术的构成
❖ 经验形态的技术要素:经验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的
体验, 主要是对生产方式及方法等直觉体验的积累
和综合。技能则以技术知识、劳动工具和经验为基
自稳性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经验的 积累会转化为技术知识。在历史上属于知识 水平的东西也会成为经验性的常识,从而表 现出变异性。
❖ 如,20世纪70年代的非洲,汽车驾驶员是最 高级的技术人员,因为他掌握最高的技术知 识,但这些指示对于包括日本在内的大多数 欧美国家而言,已经属于生活技能型的操作 了。
❖ 技术体系是在社会中的现实存在方式,它一 方面作为整个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同 时又有其相对独立性。这就要求我们从两个 方面去把握技术体系的概念:
❖ 一方面技术体系有明确的社会目的,它是由 自然、经济、社会条件所决定的,应当把它 看作是一种社会历史过程;另一方面,技术 体系又具有自身的发展逻辑,有其固有的规 律性。
❖ 技术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建制,它表征了技 术活动具有自身的职业化的组织研究机构, 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
❖ 技术作为直接生产力,它表征了人改造自然、 控制自然、驾驭自然的能力。
技术是人对自然界的能动的改造关系或实践关 系。
❖ 技术的本质就是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的劳动过程中掌握的各种活动方式、手段和 方法的总和.
❖技术体系的本质特征
❖ 技术的目的是形成技术体系的外在要求,又 是衡量技术体系功能的基本准则,规范着技 术体系社会存在的形成。
❖ 技术体系整体功能的发挥不仅取决于各个技 术单元的性能,还取决于各单元之间的联结 方式及结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是技术体系 在功能上的突出特征。
❖ 技术体系可按规模大小依次划分为国家的、 部门的、行业的、企业的、产品的技术体系。
础,在劳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主体活动能力,如技 巧、诀窍等实际知识。
❖ 实体形态的技术要素:是工具、机器等生产工具组
成的客观性技术要素。
❖ 知识形态的技术要素:科学的技术知识、技术知识
(人类在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技术经验和技术理论, 有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两类,前者是关于生产过程 和操作方法规范化的描述和记载,后者是关于生产 过程和操作方法的机制或规律性的阐述)、
形成了技术结构的演化机理。
❖ 其中技术要素与技术结构的矛盾决定了技术 结构的转变;
❖ 技术结构与社会物质基础的矛盾决定了主体 技术结构的异位;
❖ 社会的技术基础与经济基础的矛盾,影响到 主体技术异位的时机和速度。
❖ 技术体系的产生和发展一般遵循S型规律。
在AB段,由于社会需要,新的先导技术在技术 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带动主导技术的形 成,使得技术规范开始萌芽,这是技术革命 的萌动阶段。
2.不同形态技术要素之间 相互关系的特点
❖ 第一,相关性与独立性。
各类技术要素之间既是相互联系的又是彼此 独立的。中国古代工匠的经验技能及其经验 知识在世界上可谓首屈一指,可是标志近代 技术革命开端的工具机变革并没有出现在东 方;电力技术的星星之火是英国人点燃的, 但发展壮大却是在德国和美洲大地。如果无 视技术要素之间既独立又相关的统一关系, 将会贻误技术发展的时机。
2. 技术体系的演化与变迁
❖ 技术是历史地演变的,技术体系同样处在历 史演变之中。任何一个技术体系开始形成时 都具有较大的满足社会需要的潜力,但随着 社会需要的不断发展会逐渐从主要地位退到 次要地位,进而被新的技术体系所取代。
日本学者星野芳郎通过对人类技术史的考察,提 出近代技术史上出现的三次技术体系更迭:
❖ 每种技术结构都是社会技术基础中的一个功 能结构单元,也就是结构相位。技术结构的 历史发展模式就是从单相技术结构(经验型) 向双相技术结构(经验型和实体型技术结构) 在向三相技术结构(经验型技术结构、实体 型技术结构和知识型技术结构)逐步强化的 过程。
❖ 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技术要素的结合方式不同, 具体表现为
❖ 目前正在形成和发展中的现代技术体系中的 技术之间的关联性、连锁性就更为突出。没 有微电子技术——没有电子计算机技术;没 有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控制技术——就没 有原子能、空间技术、海洋技术工程、特种 材料以及生产和管理的全面自动化;微电子 技术的发展取决于真空技术、半导体技术和 光刻技术的进步。
第九章 技术的本质和结构
❖ 第一节 技术的本质和特征
一、技术的本质
❖ 技术是什么?
❖ 技术是人对自然界的能动的改造关系或实践 关系的思想。
❖ 这一定义揭示了有关技术的各种含义之间的 联系:
❖ 技术作为“制作”,它表征了技术是按照思 想中的理念制作现实物品或者构建人工世界 的一种活动;
❖ 技术作为合目的手段和人的行动,它表征了 人类改变或者控制客观环境的手段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