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客家文化
引题:黄河之水,一泻千里,黄河文化,源远流长。

从唐宋逐渐形成的客家文化,是黄河文化的一条支流。

今天我就带大家走进客家人的世界,了解并且感受客家文化。

提问:什么是客家?
答1客家人在历史上几乎一直处在漫无止境的迁移中,一直被视为做客他乡的族群,在辗转客居的过程中,土著居民用“客人”,“客“,客仔”来称呼他们,久而久之,他们也习惯和接受了“客人、”的名称,自称为“客人”或者“客家”。

答2”客家“是一个文化概念,而不是一个种族概念,它是由两个因素构成,第一,自北方南迁移的大量汉人,第二,南迁汉人在迁入某一地区,以其人数,经济,文化的优势,同化了当地居民,又吸收原住居民的固有文化中的有益成份,形成具有自己发言,习俗,精神,自觉意识,和社会文化传统的特殊社会群体一种新文化载体的民系——客家民系。

客家之源
客家人的“源“是在河洛。

也就是黄河,洛河流域这一广阔区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原地带。

客家人迁移之因
1犁地面积与人数的逆向发展。

早在东汉时,河洛地区,就是全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有“十亩共桑之迫”“人稠地土狭,不足相供。


2自然灾害,外族压迫,战乱使得数以百计的人背井离乡,去寻找较为安宁的环境。

3官职迁调
4,游学经商
5争斗,
客家迁移不是一次性迁移到闽,赣,湘三省交界地区,而是逐渐迁移,并且不断加入新的百姓。

客家传统文化的特征
1女劳男逸。

自宋灭亡以后,元朝为了根绝后患,企图搜素追随宋室迁移,进行抗元斗争的客家人,被搜捕到的都有诛九族的危险,受男尊女卑的思想,男的都不敢外出,所有的耕作,搬运,劳动,不得不由妇女来替代,男的在家中负起读书,手艺,营商,抚育,烹饪的责任。

先代如此,后代也就相沿成习,所以客家妇女没有不从事耕作和劳动的。

2平等意识。

在农忙时候,家里人手不够,不是去雇请工人,而是去找左邻右舍来帮工,也就是你来替我做工,不是我用钱买来的,而是你发挥友爱精神来给我帮忙。

这种平等精神是孕育于长期的移民生活,在客家人逃难迁移的时候,一路上经历不少的艰难困苦,毒蛇猛兽,土匪强盗,碰到危险的时候只有你帮我,我帮你才能共度难关,请是请不来的,也没有人愿意受请。

还有,客家人到了一个地方,土人一定会成群结对的用武力赶跑他们,每当土人出动欺辱他们时,全
村的左邻右舍都不请自来帮忙打仗,因为今天你帮我打土人,说不定明天你也靠我帮你打土人,这是玩命的事情,不是请得来的,只能说帮,还有客家人居住的都是别人不要的贫瘠丘陵和山地,大家都有地,但是都不多,没有佃农,所以只有靠帮。

3浓厚的乡土情谊文化
乡土情谊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更是客家传统文化的特征之一。

虽然客家人饱经迁移之苦,但是客家人的乡土情谊却没有消失,
首先表现的是血亲情谊,客家人以家族庞大为荣,以手足少为耻辱,一荣具荣,一耻俱耻。

这也是客家人迁移的一个原因,家族如果有人发达了,那必定要带动家族的其他人一起发达。

其次乡党的团结友爱之情,乡村如果有人收欺辱了,全村人变会团结起来与其抗衡,这也是很多村庄排斥外姓的根源,
再次族谱家乘和地方志,个姓氏大都有编族谱或家谱,无论迁移到国内各省,或播迁到海外,历代子孙都要继续编写。

最后是方言,客家人屡经迁移,分布地区广大,又很分散,客家人大都居住在山区,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的说法。

客家人内部凝聚力强,主义保持自己的方言,新媳妇进门不会说客家话的要学习客家话,小伙子外出工作,回家探亲更得说客家话,女儿远嫁,或娘家也必须说客家话。


则会被斥为“忘了祖宗,忘了本
4圆的文化
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和饱经离乱播迁之苦,是客家人更具有圆的文化心态。

崇拜天,敬重神灵的精神气氛,思想环境,铸就了圆的文化心态。

祭祀的天坛呈圆形建筑地坛呈方形建筑,象征着天圆地方,市间流通的钱币也是外圆内方写字用的砚台,也是外方内圆,筷子也是圆的。

等等,这些都是圆的观念在支配。

和合是谷神话里的象征团结友爱的神名,年画里的“和合二仙”蓬首,笑面,其一手持荷花,另一手捧圆盒,取和谐,合好之意。

人们用于婚礼时张贴或作为中堂悬挂,以图吉利。

围楼,作为客家人的一种民居建筑形式也体现着客家人圆的文化形态
大家都知道中秋拜月是期求团圆,但是在客家人眼中除夕年夜饭才是真正实现团圆,在除夕夜,在外谋生的男人,远在国外的亲人,一般都会赶回来斥年夜饭,一碗碗肉丸,鱼丸,腐卷都意味着团圆,而除夕夜,意味的是一年到头的最后一个夜晚,是年之末尾,所以称为除夕,而天明即大年初一为’一元复始’是新的一年的开头,头尾相接,如同一个圆圈,除夕夜作为圆周的焊接点,在客家人眼中是非常重要的。

客家文化的主要内容
1客家衣食
客家饮食的主要特点:粗糙,节俭
原因:遭受战乱,灾祸,饥荒而背井离乡,长途转迁,到了谋生地方,因为要从事开垦,建家园,所以生活不得不节俭,刻苦。


客家的主食是稻米和番薯,一日三餐中。

中上人家两顿吃干饭,晚餐吃粥,或者早晚两顿斥粥,中午吃饭,一般贫苦人家,除了农忙时可得一粥二饭的享受外,其余时间三餐都吃粥,一般人家都是吃熟米饭或熟米粥,因为熟米无论做成粥或者饭数量都比生米多,许多清苦人家会在饭里加入番薯芋头,萝卜等,节约粮食。

粉条类食物是客家人一大特色,米粉,冬粉,薯粉,河粉,西粉,冬粉牛丸是客家人的一道名菜。

咸菜更是客家饮食不可缺少的一角。

萝卜干,菜干,芥菜干,酸菜,豆腐乳都是客家的主要咸菜。

客家特殊饮食风俗
七色菜
客家人每逢正月初七要煮食“七色菜”。

何谓“七色菜”?七样菜者,即葱子、芹菜、蒜子、韭菜、芫姜、豆腐、鱼肉等合共一锅煮熟,全家老幼大小齐齐吃。

此种岁时食俗,今人看来类似“打火锅”,纯属是一种饮食习惯。

其实不然,究其内蕴,它有着深邃的食俗文化内涵。

:葱子之“葱”,是以客家话“聪明”之“聪”为谐音,意谓吃了会使人“聪明”;芹菜之“芹”,是以客家话“勤劳”
之“勤”为谐音,意谓吃了会使人“勤劳”;韭菜之“韭”,是以客家话“长久”之“久”为谐音,意谓吃了会使人幸福“长久”;“芫萎”之“芫”,是以客家话“缘分份之“缘”为谐音,意谓吃了会使人“有缘有分”;豆腐之“腐”,是以客家话“富裕”之“富”为谐r音意谓吃了会使人“富裕”尹鱼肉”之“肉”,是以客家话“福禄”之“禄”为谐音,意谓吃了会使人“有福有禄”。

用七样菜谐音作比喻,起球家庭幸福。

酿豆腐
客家每逢年过节或喜庆和人宴请嘉宾。

独有酿豆腐的习惯,酿豆腐的料子,是豆腐,猪肉,大乌咸鱼,辣椒酱,酱油,薯粉,七项具备,才能做出正宗的酿豆腐,相传此菜与北方过年吃饺子有关。

客家先人从中原南迁后,仍保留其习俗。

但岭南少麦缺面,过年时吃不上饺子。

后来,先人们想出一个办法,把做饺子的馅料填进豆腐块中,代替饺子,从中得到一点慰藉。

还有传言说从前,有位兴宁人和一位五华人是好朋友,秉性耿直执着,结成同年。

一天,他俩在兴宁县城相遇,相邀到饭馆吃饭,在商议吃什么菜时,兴宁人说要吃豆腐,五华人说要吃猪肉,两个人互不相让的争吵起来,店老板怕他们会翻脸,丢了生意,便想出一条妙计。

店老板把捣碎的猪肉拌上鲜美的佐料,然后酿进一块块豆腐里,先煎后煮。

弄得又香又甜,两个人吃起来,觉得
滋味比单独一样吃不知要好多少倍,从此,酿豆腐变成了客家地区的民菜
挟食
旧时客家人由于择山而居,耕地面积相对较少,所以产粮也就不多,因此客家人更加爱惜粮食,深深地知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一粒饭一根菜掉在桌上也会捡来吃下去。

在他们眼中,糟蹋粮食的人是败家子。

暴殄天物,那是罪过。

在客家地区的一些山村,从前有一种奇特的“挟食”之俗:在偏僻山村举办的婚嫁、生子满月、老人寿诞等喜庆宴席上,男宾女客常常分席入坐。

席间,女客吃食甚少,而把各种菜肴挟进事先准备的食器里,带回家去给未能赴宴的老人和孩子吃。

相传,这种敬老爱幼的风俗,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

从前,有个名叫小凤的姑娘,十分聪明贤慧。

她出嫁后不久,公公、丈夫皆相继去世,只能与家婆相依为命。

一天,村里有人大寿,小凤前去帮忙干活。

席间,小凤惦记着在家的家婆,她只喝了一些汤,而将肉菜挟在空碗里。

散席后,她急忙送菜回去给家婆吃。

谁知走得太急了,进门时不小心摔倒了,把一碗肉也撒了。

小凤伤心难过极了,家婆劝慰她,把肉菜挟起来,洗净后煮过就可以吃了。

后来有一天,雷电交加,小凤以为自己给婆婆吃了“倒地肉”,雷公来惩罚她了。

她唯恐祸及婆婆,便冒雨跑到村外一棵古树下去躲避。

婆婆急忙去叫小风回家。

这时只听“轰”的一声巨响,古树被雷电击倒了,而小凤却躺在一堆白银上。

婆婆叫醒昏过去的小凤,搬回银子,婆媳从此过上了好日子。

从此,贤孝的小凤和她的“挟食”之举,远近传为美谈,并相沿成俗了。

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的渊源
客家人的祖先,由中原逐步南迁,中原到达华南地区,他们迁移路线遥远,所到之处也都是些荒山原野,于是披棘斩刺,艰苦卓绝,在和荒山原野的奋斗过程中,心有所感就把那种喜怒哀乐的感受,用歌声表示出来起初只是一种单调的欢呼或哀丧,后来配合挑担,砍树,挖地,撑船等的劳动而哼出曲调,更为呼朋引伴而唱出的情歌或为了与远山河岸那边的人高声谈话而变成歌声,慢慢形成所谓的山歌。

客家山歌的内容
1.歌谣突显出客家人对爱情的炽热追求。

客家少女在口语中称作阿妹、细妹、老妹,不称姑娘。

她们大胆、执着、勤劳、勇敢、富有卓见、温柔多情,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对爱情有热烈的追求。

2.歌谣反映了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

梅州客家除少部分是上层阶层,大部分是贫苦农民、雇工和小手工业者。

他们备受土豪劣绅的剥削欺压,官府横征暴敛,土匪骚扰,生活环
境极其恶劣,几乎把生活逼上绝境。

有许多山歌反映了苦难人民的心声,如:
正月里来是新年,做人阿妹不值钱。

爹娘家产涯无份,当作猪牛去卖钱。

3.歌谣是对真善美的追求,假丑恶的摒弃。

客家人向来崇尚礼仪,追求的是真善美,对假丑恶则深恶痛绝,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客家人追求的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人动手丰衣足食的古训。

即使是现在大家日子好了,家长们仍然经常教训孩子们不要大吃大喝,要勤劳俭朴。

4.歌谣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心声。

客家山歌作为一种民系文化,它并不是停滞不前的,而是与时俱进、具有时代的特点,它作为民间媒介的时尚广播,传递的是时代的心声。

如:自南昌起义打响革命第一之后,中国革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革命星火燎原,传遍神州大地。

1927年李坚真回到丰顺县动员农会推翻打倒土劣豪绅时唱道:哎哟哟……农友快来入农会,捏成拳头团结紧,减租减息不还债,组织起来斗豪绅。

客家山歌的内容广泛,语言朴素生动。

歌词善用比兴,韵脚齐整。

歌词句式为7字4句,每句为“2、2、3”的组合。

词曲不固定,一般都是即兴编唱。

可以一曲多词,反复演唱。

客家宗教信仰。

多神崇拜
客家人信奉的神明多而庞杂,除了全人类普遍存在的天地,自然物,鬼魂崇拜和汉民族普遍信仰的正统佛教,道教之外,还有许多地方性的神明,其属性非佛非道非儒,而又亦佛亦道亦儒。

定光佛
定光佛也叫燃灯佛。

他的原形是北宋初年活动在汀州的高僧,叫郑自严,青年时期在江西学习佛法。

他的修行路线和南迁汉人中客家先民一致,这样,郑自严就与客家先民同呼吸,共命运,他到武平后,入乡随俗,用当地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修道传道,取得百姓的敬信。

定光佛在世时,民间就流传着许多有关他的神话传说事迹。

这些神话传说事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一是除蛟伏虎,为民除害。

如定光大师云游天下时,路过大和县怀仁江时,江水突然暴涨,浊浪翻滚,当地百姓说是蛟龙经常在江中兴风作浪,危害百姓。

定光大师手写佛偈一首,投入江中,江水骤退,变成一片沙洲,后来当地人称之为“龙洲”。

淳化年间(990-994年),牧场中的牛被老虎伤害。

定光大师闻讯后,直奔牧场,在牛被老虎咬死的地方立一木牌,写上偈语。

第二天天亮,猛虎死于路中。

二是疏通航道,寻找泉水。

相传景德初(1004年),定光大师应邀到江西南康盘古山弘法途中,经过某一条江河时,江中布满槎桩,船只常常触桩而沉没。

定光大师用手抚摸着
槎桩,说道:“去,去,莫为害!”当天晚上,天未下雨而江水暴涨,槎桩均被江水冲走。

定光大师到了盘古山后,发现井水枯干,禅院缺水,遂用禅杖敲井沿三下,说道:“快出,快出!”到了晚上,落泉溅崖之声不绝于耳,天明,井水涌出满溢。

三是筑陂引水,兴修水利。

传说长汀县十里铺的定光陂就是定光大师为民修筑的。

相传宋朝年间,十里铺未建陂前,这一带田高水低,汀江之水不能灌溉农田,遇到天旱,百姓只有流离乞食,田园逐渐荒芜。

这时从赣南来了一位和尚,法号定光,见此情状,即发心修陂。

他拿一根鞭子,把一堆乱石像赶猪一样,赶到一处河面开阔的地方,筑成一条坚固的石陂,把水拦住,使水比田高,农民得以引水灌溉,解除了这一带的旱情。

武平县也有类似的传说。

说某地筑陂,久而不能合垅。

一日,一老妇人给筑陂的儿女送饭,途中巧遇定光大师。

定光变作乞丐,向老妇人乞食。

老妇人不知乞食者即定光大师,就将筑陂事及家中困苦情状告诉他,面露难色。

定光大师退下后,老妇人见他饥饿状,动了恻隐之心,就叫定光大师回来,将饭食全部给他。

饭罢,定光大师到水陂,叫众人回避,自己脱下草鞋,甩往垅口,水陂就合拢了,而且非常坚固,经久不毁。

四是祈雨求阳。

据传,祥符四年(1011年),汀州久雨不晴,当时的汀州郡守赵遂良就请定光大师搭台祈晴,天果然
放晴了。

赵遂良卸任后,胡咸秩接任郡守之职。

期间又发生旱灾。

胡咸秩遣使者到南安岩请定光大师祈雨。

定光大师写一偈语给来使带回汀州。

使者刚进入汀州境内,天上突然大雨倾盆。

五是为民请命。

咸平六年(1003年),官府向寺院征收布匹,布匹由当地百姓代交。

定光大师于心不忍,写了一封要求免征布匹的信,夹在上交的布匹中。

官府发现后,十分恼怒,拘捕定光大师询问。

定光大师拒不回答。

郡卒张晔愈怒,令人焚烧衲帽。

可是火烧尽了,衲帽却越烧越白,只好把他放了。

从此定光大师就一直穿白衣。

六是神通广大。

相传宋真宗时,有一次在京都宴请全国高僧。

在皇帝面前无人敢就坐。

定光大师姗姗来迟,进殿后就大大方方地坐在皇帝的对面。

宋真宗感到惊讶,问道:“大师从何处来?几时起行?”定光大师答道:“今天早上从汀州来。

”真宗不相信,又问:“汀州太守是谁?”答道:“是胡咸秩。

”宴毕,真宗故意叫定光大师带一些斋饭赐给胡咸秩。

斋饭带到汀州还不冷。

胡咸秩惊诧万分,上表谢恩。

真宗接到胡咸秩的表文后,才相信定光大师非等闲之辈,称之为“现世佛”。

又传定光大师某日到武平县梁山下的萝斗坑一带化缘。

某富翁不但不理睬他,甚至连定光大师借锅煮饭也不给柴火。

定光大师说:“我只好用腿当作柴火了。

”说罢,竟将双腿伸入灶膛,哔哔啪啪烧了起来。

一会儿饭熟,
吃毕,定光大师扬长而去。

富人发现定光大师双腿完好,而家中的饭桌、板櫈的腿却被烧光,就拿着打狗棍追上去。

定光大师行走如飞,来到水口,背起一块大石头放在梁山顶,让石头悬空而立,摇摇欲坠,使为富不仁的富翁担心巨石从山上滚下来而惶惶不可终日,以示惩罚。

七是送子医病。

相传宁化余某,曾向定光佛祈求子嗣。

不久,其妻果真怀孕,生下一子。

余某夫妇感恩不尽,抱着儿子一齐到武平南安岩均庆寺叩谢。

想不到在离南安岩20
里处,小儿子突然死去。

余某夫妇仍坚信定光佛法力无边,定能使自己的儿子死而复生,就把儿子暂且安放在荒岭,一起到南安岩均庆寺进香祈祷。

拜毕,回到荒岭,只见死去的儿子已复活,正坐在那里吃馒头呢。

后世人称此荒岭为“寄子岭”,至今武平犹有此地名。

定光佛的治病功能,据刘将孙著《定光圆应普慈通圣大师事状》称:“庐陵西峯凡病而祷者,捧纸香上,良久可得药。

药五色,红黄者即愈,褐者缓,黒者不可为。

或轻如炉灰,或实如粟粒。

此又耳目之近、东西州之逺所可证者。

故阖郡自示寂以来通称之曰圣翁,敬之也。


人们为了表示对定光佛的敬重,广建庙宇,而且历代都有人维修,扩建,至今庙貌庄严香火鼎盛,在武平县逢年过节和各种打櫵活动中,都有供奉定光佛、
猎神信仰。

由于狩猎在畲民生活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信奉猎神自古以来就是畲族(客家人)的主要信仰之一,客家人受畲族影响,普遍信奉猎神。

南靖县塔下张姓客嫁人社区和永定县湖坑李姓客嫁人社区都盛行猎神信仰,塔下是把溪岸一陡立的石壁作为猎射神的象征,“村民认为壁越陡、流越急,‘猎射神’越有灵感。

出猎前祭祷,猎获后用猎物祭谢。

若山里田园遭野兽侵害,亦祭祷‘猎射神’。

”湖坑则“一半以上的村子有个‘猎射先师’。

‘猎射先师’的象征或是溪水急流边石壁,或筑一小石坛,坛后立一石。

打猎前,在猎神前烧香祷告,猎获后用猎物祭谢,若猎获丰,再用三牲祭谢。

若要猎虎、野猪,要在猎神前杀猪祭祷。

石崇拜
家人的民间信仰庞杂多样,与其先民的万物有灵观念,以及由此派生出的自然崇拜的渊源有关。

而在自然崇拜中的石崇拜是闽西客家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民间信仰,不管是在乡间的小路,还是在田头地尾,常见有伯公坛(即社公神坛)。

在大石头上,在大树底下,用三块石头垒起来,就成了人们烧香祈拜的场所。

田头伯公多安放在田头,崎岖的山路或石岩缝中,传说患腰椎病者前往烧香,向石缝中插木枝后可治……与公王、伯公相联系,客家人对石头的崇拜尤为热诚。

在上杭官庄坝的镇龙庵里,供奉着一个大石头,据说它是定光佛的化身,用它来求雨甚灵。

当地老百姓还传说,这个石
头菩萨原来是放在回龙的龙山上的,清末有个疯子把它推了下来,后来被官庄人(一说朱堡人)找到了,就把它供奉在镇龙庵里。

每逢天旱无雨,当地老百姓就要把它抬出来巡游打醮,有时放在太阳底下曝晒,有时放到河里浸泡,很快就会下雨。

据说以前共有三个石头菩萨都很灵验,其中一个在官庄坝,是用来求雨的;另一个在朱堡村,是求晴的,还有一个在江西,是求风的。

后来,其余两个菩萨都不见了,只有官庄这个在“文革”期间被保护了下来,因而流传至今。

客家人对石崇拜的表现,还可以举出许多事例。

如以前上杭的紫金山上有一座麒麟殿,殿前的天井边竖有一块“摸子石”,高约80厘米,直径约20厘米,呈圆柱形。

当地把它视为吉祥物。

每当暮色苍茫的时刻,殿内显得肃穆朦胧,更呈神秘色彩,这时,常会有一两个少妇悄悄地来到“摸子石”边,解开衣服,露出肚皮,在“摸子石”上轻轻地摩擦几下,尔后扣好衣服,满意而面带羞色地离去。

他们相信这样会生出一个白白胖胖的娃娃来,
长汀县近郊风景区的朝斗岩,有一尊石雕的裸体男童神,名为“吉祥哥”。

不少信女登山进香,母女在拜过观音、弥勒后,便来到“吉祥哥”前,虔诚膜拜。

拜毕,女儿站在一旁面颊飞上红云,母亲就代为祈祷,口念:“吉祥哥,吉祥哥,聪明伶俐福定多;请您勿在厅中坐,保佑伢(我)女生个靓阿哥。

”边念还边伸手触摸“吉祥哥”的“雀雀”,
刮下一些石粉末,像包珍珠宝贝般用红纸裹着带回冲茶给女儿饮服,据说从此会生育。

客家特殊民俗
1买水浴尸,
客家人都有买水浴尸的送终风俗,死者家属,在未正式成服以前,孝子,孝女,媳妇,儿孙们,将上衣反穿,腰束麻皮,持壶或碗哀哭着去河溪中间向河神买水,先在河岸上插上点燃的香纸,在丢几文钱与河中,顺水舀水,舀水多少都不能再重舀回来时不能哭泣,至堂上为死者抹脸,俗称为沐浴
捡骨葬
拾骨葬,俗称“捡骨”,是一种二次葬的葬礼活动。

人正常死亡者,用薄木或木疏松的材料为棺,浅理入八九十厘米尺,以使尸体速朽。

三、五年后(只取单数)子孙择日揭坟开棺,将尸骨腐肉洗净,按坐姿置骨架于高约二尺,直径一尺的陶制陶瓮内,俗称陶瓮为“金坛”,称装骨于金坛内因为“捡金”。

金坛内以朱砂洒于骨上,并书死者姓名、生卒年月,封盖深埋于家族墓地,立墓碑。

如非正式死亡或夭亡者,亦作二次墓,但不“捡金”,也不立碑。

也有地区实行多次葬的形式,即初葬后,等棺木朽烂,再备新棺,殓骨复葬,俗称“翻尸”。

经多次翻尸,直至捡不出尸骨为止,也有地区
死者入葬三年开棺拾骨,以被单罩于棺上,意为鬼怕光亮,防其逃遁。

然后由捡骨老人将腐骨拾入瓦器内,盖上红纸,外面用石灰密封埋入深土中。

客家文化的丰富多彩是我不能用语言描述完的,我的家乡连城县林坊乡,也大都是客家人,在民俗活动中。

林坊游龙,是我们林坊人的骄傲,也是维系林坊人和在外游子的纽带,白天龙似乘云而飞腾;入夜龙灯明灭绰约,腾跃如翔海底,极其壮观。

在当地亦有“龙游大地,喜到人间”之说。

表达百姓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美好愿望。

现在让我来向大家介绍我们乡村的大龙,游龙的时间为每年的正月十三到正月十六,其中三天在乡里游,一天在县城里游。

早在正月十三前,家家户户在村里扎龙、画龙,由乡里统一做龙头,家有喜事或运势不佳者出一节龙,连接成大龙后,从宗氏祠堂出发到各家各户巡游,在160年前林坊人远赴湖南学艺,将游龙和武术带回家乡,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先说这条龙是什么样子的吧。

龙头龙尾的形象大家以后知道,要着重介绍的是龙身。

龙身是有一节一节的龙板组成的。

龙板由一块四米长宽十五厘米的坚实的木板作底,然后用竹篾编成龙的基本骨架。

而后将纸糊上去,再用毛笔画出一片一片的龙鳞,加上颜料和一些装饰的花,那就显得很漂亮。

龙身还有三个小“莲花灯”插在上面,“莲花灯”中心可以放蜡烛以便照明。

因为一般是在晚上游龙的。

龙身里面也放蜡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