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学第一章 炮制的起源和发展

合集下载

中药综合知识-炮制

中药综合知识-炮制

第一节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一、中药炮制的起源中药的炮制是随着中药的发现和应用而产生的,有了中药就有中药的炮制,其历史可追溯到原始社会。

人类为了生活、生存必须劳动生产,必须猎取食物。

由于人类的增值,鸟兽鱼之类不敷食用,则尝试草木之类充饥,人们常误食某些有毒植物或动物,以致发生呕吐、泄泻、昏迷,甚至于死亡,有时吃了之后使自己疾病减轻或消失,久而久之,这种感性知识积累多了便成了最初的药物知识。

为了服用方便,就有洗净、将整枝整块的擘成小块、锉为粗末等简单加工,这便是中药炮制的萌芽。

《韩非子?五蠹篇》载:“上古之世……民食果蓏蜯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胃,民多疾病。

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礼纬·含文嘉》明确指出:“燧人始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有异于禽兽。

”这种利用火来炮生为熟的知识,逐渐应用于处理药物方面,从而形成了中药炮制的雏形。

中药炮制古称“炮炙”系指用火加工处理的方法。

据《说文》载:“炮,毛炙肉也。

”段注:“毛炙肉,谓不去毛炙之也。

”《礼记·内则》:“涂之以谨(墐)涂,炮之。

”郑玄注:“炮者,以涂烧之为名也。

”孙希旦集解:“裹物而烧之谓之炮。

”《说文》:“炙,炙肉也,从肉在火上。

”《诗经·小雅·**叶传》:“炕火曰炙。

”“炮”、“炙”均源于食物加工,可见早期的炮制主要是用火加工处理药物。

酒的发明与应用,在我国非常久远。

起源于旧石器时代,在新石器时代有所进展,而广泛应用于奴隶制社会时期。

新石器晚期的龙山文化,则发现有专用酒器,殷商文化中发现更多的专用酒器,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鬯”字,鬯就是芳香性的药酒,供祭祖用。

酒的发明与应用,丰富了用药经验并被引用于炮制药物,就产生了辅料制法,充实了药物炮炙的内容。

第一节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二、中药炮制的发展中药炮制的发展大约可分为四个时期:春秋战国至宋代(公元前722年至公元1279年)是中药炮制技术的起始和形成时期;金元、明时期(公元1280年至1644年)是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清代(公元1645年至1911年)是炮制品种和技术的扩大应用时期;现代(1912年以后)是炮制振兴、发展时期。

《中药炮制学》基础知识之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

《中药炮制学》基础知识之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

《中药炮制学》基础知识之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①掌握中药炮制与中药炮制学的基本概念及其任务;②熟悉中药炮制学的起源、发展情况,熟悉重要的中药炮制文献;③了解中药炮制的有关法规。

第一节概述┍中药:以天然药物为主要来源,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也是人们对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

分三种商品形式①中药材:中药的原药材;│②中药饮片:经过切削、炮制供煎汤剂的中草药。

③中成药:以中草药为原料,经制剂加工制成各种不同剂型的中药制品,包括丸、散、膏、丹各种剂型┝炮制:是我国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也是我国医药学独有的制药术语。

│┌在古代是指制药总称,在现代多指单味药材加工成饮片。

炮制的同义词,历代有炮炙、修治、修制、修合、修事、治削、合和、合药、饮片加工等。

│└“炮”字代表各种与火有关的加工处理技术。

“制”字代表各种更广泛的加工处理方法。

┝中药炮制: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中药炮制学: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中药炮制学的任务┌遵循中医药理论体系,继承中药传统炮制技术和理论的基础├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探讨炮制原理,改进炮制工艺,制订饮片质量标准└提高中药饮片质量,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从而不断创新与发展•不同专著的炮制名称:┍张仲景《金匮玉函经》┇炮炙┝雷《雷公炮炙论》┇书名以“炮炙”,正文多用“修事”┝缪希雍《炮炙大法》┇炮炙┝陈嘉谟《本草蒙筌》┇制造┕张仲岩《修事指南》┇书名以“修事”,正文用“炮制”第二节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中药炮制的起源:┍起源于用药实践,其历史可追溯到原始社会。

┕中药炮制产生的前提条件①中药的发现和应用;②火的出现和应用,炮生为熟,形成了中药炮制的雏形(火制);③酒的发明与应用,产生了辅料制法,充实了药物炮制的内容;④陶器的发明与应用,创造了必要的工具条件。

中药炮制技术PPT

中药炮制技术PPT

第一章 绪 论
2 中药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
《炮炙大法》---我国第二部炮制专著 ---明代—缪希雍
书中在卷首归纳出“雷 公炮炙十七法”
第一章 绪 论
3 中药炮制品种和技术的扩大和应用时期
《修事指南》---我国第三部炮制专著 ---清代—张仲岩
张氏认为炮制在中医药 中非常重要:“炮制不 明,药性不确,也则汤 方无准而病症无验“。
第一章 绪 论
炮制理论、工艺、


规格、质量标准、
历史沿革及其发展
方向的学科。
第一章 绪 论
❖历史上曾有“炮炙”、“修治”、“治 削”、“修事”、“炮制”等称谓。
第一章 绪 论
一、中药炮制的起源
中药的使用
火的出现
酒的出现
“药食同源”
“炮生为熟” “充实内容”
中药炮制技术
中药系 孙立艳 讲师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中药炮制起源与发展
什么是中药?
第一章 绪 论
什么是中药炮制?
炮制前后
GAP ?
原药材
炮制技术
炮制前
GAP
饮片
炮制 后
第一章 绪 论
什么是中药制剂?
制剂前后
饮片
中药制剂技术
制剂前
GMP
汤剂 散剂 注射剂
制剂 后
GMP ?
中药炮制
根据中医药理论, 依照辨证施治用药 需要和药物自身性 质,以及调剂、制 剂的不同要求,所 采取的一项制药技 术。
第一章 绪 论
第三节 有关中药炮制的法规标准
3、《全国中药炮制规范》--又称部颁标准,属于国家药品质量标准 ---由卫生部药政局组织编写,于1988年出版。

最新《中药炮制技术》PPT--第一章-绪论教学讲义ppt

最新《中药炮制技术》PPT--第一章-绪论教学讲义ppt

第一章 绪 论
1 中药炮制技术的起始与形成时期
《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经典著作
书中记载”秫米 半夏汤“---制半 夏(毒) “口父 咀,渍酒 中”---切制。
第一章 绪 论
1 中药炮制技术的起始与形成时期
《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
书中记载药物应 用的炮制原则 “有毒无毒,阴 干暴干,采造时 月’
第一章 绪 论
第二节 传统的制药原则
清代—徐大椿(灵胎) ---《医学源流论.制药论》
❖ 制药的具体方法: 1.制其形:改变药物的外观形状和分开药用部位。 2.制其性:改变药物的性能。 3.制其味:调整中药的五味。 4.制其质: 改变药物的性质(药性和功用)或质地。
第一章 绪 论
第三节 有关中药炮制的法规标准
中药炮制技术的起始与形成时期
2
中药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
3 中药炮制品种和技术的扩大和应用时期
4
中药炮制振兴、发展时期
第一章 绪 论
1 中药炮制技术的起始与形成时期
《五十二病方》---我国最古老的医方书 ---现存记载中药炮制最早的医药文献
书中记载”炮、 炙、 燔、煅、熬、细 切”等炮制术语 及简单工艺。
第一章 绪 论
1 中药炮制技术的起始与形成时期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第一部国家成药规范 ---宋代—陈师文
炮制正式成为国家法 定制药技术标准的组 成部分。
第一章 绪 论
2 中药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
《十药神书》---我国最早的痨瘵(结核病)专著 ---元代—葛可久
书中自序说:“此书得 自师传,在吴中治劳症, 起死者数千人”。 甲子十灰散—首次提出 炭药止血理论。

《中药炮制》

《中药炮制》

《中药炮制》《中药炮制》> 总论第一章炮制的起源和发展中药在制剂及配制成药之前,大部分需要经过各种不同的方法加工处理。

这种加工处理的过程,就叫做“炮制”。

中药炮制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炮制”在古代一名“炮炙”,或称“修治”。

它是根据医疗和制剂需要,研究中药炮制理论、操作技术及其发展等内容的一门实用科学。

“炮”和“炙”从字面上讲都离不开火。

它反映了古代的制药情况。

现代操作方法虽然已经大大发展和改进了,但“炮炙”的名称,仍然不能丢。

因为中药炮制方法是根据中药传统理论而制定的。

中药炮制不仅实践内容丰富,而且有它的科学依据。

药材炮制方法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药品质量的优劣。

中药是人类在找寻食物的过程中发现的。

古人在使用药物时,为了便于服食,就必然相应地产生了洗涤、打碎、劈成小块等最简单的加工方法。

当人类发明了用火以后,不仅能使生食变为熟食,同时也为药物“炮炙”加工具备了客观条件。

到了夏商时代,由于酒醋和油盐的发明,以及人们对烹调技术的掌握,对于制药的发展,又起到了促进作用。

由此可知,炮制的起源和发展,既非一个时代所产生,更非某一个人所独创,而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最早的一部医书《黄帝内经》已有制药的记载。

如《灵枢·邪客》篇的半夏秫米汤,其中应用的“法半夏”,即是制过的半夏。

到秦、汉、三国时代,已发明了炼丹术。

炼丹虽然不能实现统治阶级长生不老的奢望,但在制炼过程中掌握了升华、蒸馏等方法,从而促进了制药化学的发展。

到后汉对药物炮制更为重视,张仲景在他所著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所用方剂大多数注明了炮制,如:麻黄去节,杏仁去皮,附子炮,大黄酒洗等。

大约与此同时,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不但把当时所用的药物功用作了总结,并记载了很多有关炮制的资料,如桑螵蛸用蒸法仍为现代所采用。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不仅在炮制方法和技术上有所改进,而且对制药工具的选择也进行了研究,如切制骨碎补时须用铜刀、石榴皮忌用铁器、煎药用瓦罐等,大多与现代科学是符合的。

中 药 炮 制 学

中 药 炮 制 学

中药炮制学炮制:又称炮炙,修制,修事,修治。

炮炙-----用火加工处理药材的方法。

炮-----毛炙肉;裹物而烧;炙-----炕火为炙;把肉在火上。

第一章绪论中药必须经过炮制之后才能入药,这是中医用药的一个特点,也是中医药学的一大特色。

中药炮制是一项制药技术。

中药炮制——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的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第一节中药炮制的发展概况一、中药炮制的起源:二、中药炮制的发展:(一)春秋战国至宋代:在宋以前,炮制的原则、方法。

适用品种已初具规模,是炮制技术的形成时期。

(二)金元、明时期:元、明时期,在前人炮制作用解释的基础上、经系统总结而形成理论,是中药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

(三)清代:清代对某些炮制作用有所发挥,炮制品有所增多,是炮制品种和技术进一步扩大应用时期。

(四)现代第一部炮制学专著:雷斅《雷公炮制论》。

第二部炮制学专著:缪希雍《炮制大法》。

第三部炮制学专著:张仲岩《修事指南》。

第二节炮制的分类一、雷公炮炙十七法:二、三类分类法:三类:火制、水制、水火共制、净制、切制、炮炙。

三、五类分类法:五类:修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制法。

1,炮---将药物埋在灰火中。

2,褴---是对药物进行焚烧、烘烤。

3,煿---以火烧物,使之爆裂。

4,炙---药物加辅料后,用文火炒干。

5,煨---药物埋在尚有余烬的灰火中慢慢令熟。

6,炒---汉以前多为熬。

7,煅---在火上煅烧。

8,炼---药物长时间在火上烧。

9,制---为制药物的偏性,使之就范。

10,度---指度量物体大小长短。

11,飞---水飞。

12,伏---伏火药物按一定程序于火中处理,经过一定时间,在相应温度下达到一定要求。

13,镑---利用多刃刀具将药物刮削成极薄片。

14,摋---打击之意,使药物破碎。

15,嗮---晒。

中药炮制学绪论

中药炮制学绪论
《中药炮制学》
中药 炮制 的基 本理 论
炮制学与炮制的含义。 炮制的目的。 炮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炮制对药性及药物化学成分的影响。 炮制品的质量要求。 药物炮制的作用和原理。 炮制工艺及设备的研究。
《中药炮制学》
中药 炮制 的基 本技 能
净制、切制、炮炙的操作方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 论(P1)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 二、中药炮制的发展(春秋战国至宋代)
2.《黄帝内经》(战国至秦汉)
我国第一部医学经典著作。 有使用中药炮制品的记录:
① 生铁落饮(煅法) 小金丹(炼丹) 鸡矢醴(烘焙)
② 治半夏 ③ 血余炭(燔制)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 二、中药炮制的发展(春秋战国至宋代)
第一章 结论
第一节 概述 三、中药炮制学的特点
三、中药炮制学的特点
1.中药炮制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中药炮制学与中医临床各学科密切相关 3.中药炮制学与现代多学科知识密切相关 4.中药炮制学的研究将推动中药现代化的进程
第一章 结论
第一节 概述 三、中药炮制学的特点
1.中药炮制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现代化就是将传统中医药的优势、 特色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采用现代 科学技术研究中医药,改进中药生产工 艺和质量评价体系。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P3)
一、中药炮制的起源 二、中药炮制的发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 一、中药炮制的起源
(三)中药炮制学的含义 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
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中药炮制——制药技术。

中药炮制学学习课件第1章节

中药炮制学学习课件第1章节
中药炮制学学习课 件
汇报人: 2023-12-11
目录
• 中药炮制的基本知识 • 中药炮制的历史沿革 • 中药炮制的现代研究概况 • 中药炮制与临床应用 • 中药炮制的规范化和产业化
01
中药炮制的基本知识
中药炮制的概念与分类
总结词
中药炮制是指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剂型前,进行必要的加工处 理过程。这些处理可以改变药物原有的化学性质,使其在医 疗应用时更有效、安全、稳定。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这个 过程的学科。
详细描述
中药炮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 部分。根据药物的性质和医疗的需要,中药炮制有多种不同 的方法和工艺。
中药炮制的目的与作用
总结词
中药炮制的目的主要是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烈性,增强药物疗效,提高药 物质量,改变药物性能和形态,便于制剂和贮藏等。
详细描述
通过中药炮制,可以改变药物的化学性质,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和吸收效果,从 而达到提高药物疗效的目的。同时,炮制还可以降低药物的毒性和烈性,减少 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用药的安全性。
中药炮制研究的新技术新方法
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的中 药炮制过程模拟与优化研究取得 了重要进展,为自动化和智能化
中药炮制提供了可能。
纳米技术、微纳制造等前沿科技 为中药炮制过程中的物质提取、 分离和纯化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等多学科 交叉为中药炮制研究提供了新的
理论和技术支持。
炮制工艺优化
针对不同中药材和药物剂型,优化炮制工艺参数,提高炮制效率和 成品质量。
炮制质量控制
建立和完善中药炮制的质量控制体系,包括原料药质量、炮制工艺 流程和产品质量标准等方面,确保炮制过程的质量稳定。

中药炮制

中药炮制

绪论第一节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宋代,雷敩撰成《雷公炮炙论》,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明代缪希雍撰的《炮炙大法》是我国第二部炮制专著,“雷公炮炙十七法”.清代张仲岩著《修事指南》为我国第三部炮制专著第三节中药炮制的常用辅料一、液体辅料1.酒,有黄酒、白酒之分。

能活血通络,祛风散寒,行药势,矫味矫臭.炙药用黄酒,浸药多用白酒。

2.醋具有引药入肝、理气、止血、行水、消肿、解毒、散瘀止痛、矫味矫臭作用.3.盐水,食盐性味咸寒,能强筋骨,软坚散结,清热凉血,解毒,防腐,并能矫味.4.姜汁,能发表散寒、温中止呕、开痰、解毒. 5.蜂蜜,蜂蜜生则性凉,熟则性温,故能补中6.麻油,能清热,润燥,生肌。

因沸点较高,常用以炮制质地坚硬或有毒的药物,使之酥脆,降低毒性.二、固体辅料1.麦麸,能和中益脾。

与药物共制能缓和药物的燥性,增强疗效。

麦麸还能吸附油质,亦可作为煨制的辅料.2.米,能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除烦止渴,止泻痢。

与药物共制,可增强药物功能,降低刺激性和毒性,如米炒党参、斑蝥等.3.土,中药炮制常用的是灶心土、黄土、红土、赤石脂等.灶心土味辛温,能温中和胃、止血、涩肠止泻等.4.河砂,坚硬的药材经砂炒后质地松脆,便于粉碎和利于煎出有效成分,以提高疗效.5.滑石粉,能利尿、清热、解暑.6.蛤粉,能清热、利湿、化痰、软坚。

第四节炮制品的质量要求5.水分一般炮制品的含水量宜控制在7%~13%。

蜜炙品类含水分不得超过15%;酒炙、醋炙及盐炙品类等,含水分不得超过13%;烫制、醋淬制品含水分不得超过10%.6.有毒成分的限量指标:一般应包括毒副作用成分、重金属的含量、砷盐含量、农药残留量.如制川乌含双酯型生物碱以乌头碱、次乌头碱及新乌头碱的总量计,不得过0.040%;马钱子含士的宁应为1.20%~2.20%,其炮制品马钱子粉含士的宁应为0.78%~0.82%;巴豆炮制品巴豆霜含脂肪油量应为18.0%~20.0%.二、贮藏保管1.贮藏保管方法①传统的贮藏保管法:包括清洁养护法、密封(闭)贮藏法及对抗同贮法②贮藏保管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远红外辐射干燥技术、气幕防潮技术、气调贮藏技术、气体灭菌技术、60Co-γ射线辐射技术、低温冷藏技术、蒸汽加热技术、中药挥发油熏蒸防霉技术及包装防霉法等.净选与切制第一节净选一、清除杂质按药物性质与不同目的又分为:1.挑选2.筛选3.风选4.水选二、分离和清除非药用部位1.去根或茎2.去皮壳3.去毛4.去心.去心作用包括:一是除去非药用部位,如牡丹皮、地骨皮、巴戟天、五加皮的木质心不入药用,在产地趁鲜将心除去。

中药炮制技术之中药炮制技术的起源与发展

中药炮制技术之中药炮制技术的起源与发展

政治因素
政策支持
政府对中药炮制技术的政策支持是其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历史上,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 策、法规和标准,规范了中药炮制技术的传承和发展,推动了其科学化和现代化进程。
政治决策
政治决策对中药炮制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变革时期,政治 决策往往决定了中药炮制技术的命运。例如,在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和科学 技术的进步,政府对中药炮制技术的改革和创新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推动了其现
近现代时期
现代化
近现代时期,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医学的不断发展,中药炮制技术也逐步走 向现代化和科学化,许多新的技术和设备被引入到中药炮制领域。
国际化
同时,中药炮制技术也逐渐走向国际化和标准化,许多国家的医药界开始学习 和借鉴中药炮制技术,并将其应用于本国的药物加工处理中。
03
中药炮制技术的影响因素
中药炮制技术之中药炮制技术的起源与
发展
$number {01}
目录
• 中药炮制技术的起源 • 中药炮制技术的发展历程 • 中药炮制技术的影响因素 • 中药炮制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 中药炮制技术的应用与价值
01
中药炮制技术的起源
原始社会时期
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开始意识到某些 植物具有药用价值,于是开始尝试对 这些植物进行简单的加工和炮制,以 便更好地利用其药用功效。
中药炮制技术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炮制技术的研究有助于揭示中药的作 用机制
通过对不同炮制方法的比较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中药 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为科学地应用中药提供理论 依据。
炮制技术的研究有助于推动中药现代 化进程
通过对炮制技术的改进和创新,可以提高中药的生产 效率和产品质量,推动中药产业的现代化发展。

初级中药师炮制学复习材料

初级中药师炮制学复习材料

中药炮制学第一单元中药炮制学概况一、中药炮制与中药炮制学含义(一)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炮制"一词的衍变:"炮炙"、"治削"、"修事"、"修治"、"修制" (二)中药炮制学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应用性学科。

中药炮制学的任务:继承中药炮制理论与技术;研究中药炮制理论,探讨炮制原理;改进炮制工艺,制定中药饮片质量标准;保证中医临床安全有效。

二、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一)古代中药炮制专著1、南北朝刘宋时雷敩《雷公炮炙论》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

该书标志着中药炮制已从本草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专门学科。

系统总结了前人药物加工炮制,并在工艺操作上有创新,如:水飞、煅法、米泔水浸法等。

2、明代缪希雍《炮炙大法》第二部炮制专著。

收载了439种药物的炮制方法。

总结了著名的"雷公炮炙十七法"。

3、清代张仲岩《修事指南》第三部炮制专著(二)与炮制有关的主要古籍对炮制理论的论述《黄帝内经》:记录了两个重要的炮制品种,"血余炭"、"治半夏"。

《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汤液本草》、《本草蒙筌》。

三、有关中药炮制的法规(一)国家级标准:《中国药典》一部正文中均有炮制一项,还有部分饮片单列,附录中有"中药炮制通则"。

(二)省级标准:各省市炮制规范、各省市药材标准(三)部(局)级标准《中药饮片质量标准通则》(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药炮制规范》第二单元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一、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一)净制去杂,纯净药物,保证中医临床用药准确。

如:巴戟天去木心非药用部位,拣出外形相似的其他有毒药物,如:八角茴香中的莽草,黄芪中的狼毒、天花粉中的王瓜根等。

中药炮制技术 第一章 绪论

中药炮制技术 第一章 绪论




4. 现代(1)特点:继承、整理、提高 (2)主要文献: 1、 徐楚江等 中药炮制学 1985,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 中国药典 2000版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3、 卫生部政管理局 全国中药炮制规范 1988,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4、 王孝涛等 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 .古代部分 1989,南昌:江西科学技术 出版社; 5、 王孝涛等 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 现代部分 1989,南昌:江西科学技术 出版社; 6、 张世臣等 中药炮制学 1991,贵阳:贵阳人民出版社; 7、 叶定江等 中药临床的生用与制用 1991,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8、 李大经等 中国矿物药 1988,北京:地质出版社; 9、 郭晓庄等 有毒中草药大词典 1992,天津:天津科学技术翻译出版公司; 10、叶定江等 中药炮制学 1996,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1、龚千锋等 樟树中药炮制全书 1990,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2、叶定江等 中药炮制学 1999,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3、王正益等 中药炮制学 2001,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二、中药炮制的发展概况
(一)中药炮制发展的四个历史时期的划分 1、春秋战国至宋代(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12世纪)是中药 炮制技术的起始和形成时期; 2、金元、明时期(公元13至16世纪)是炮制理论的形成时 期; 3、清代(公元17至18世纪)是炮制品种和技术的扩大应用 时期; 4、现代(公元19世纪以后)是炮制振兴、发展时期。
中药炮制技术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概况
第二节 中药炮制的研究
第三节 有关炮制的法规
1、中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防治疾病和预防保健 的药物。 分为:中药、中药饮片、中成药三种商品形式

炮制(上)

炮制(上)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概述一、中药炮制与中药炮制学中药炮制在中药的应用中占有重要地位,中药必须经过炮制才能入药。

炮制调剂中药材制剂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炮制含义的沿用和发展:古代有炮炙、修治、修事、修制、合和、合药、制药、治、制、制造等名称。

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第二节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一、中药炮制的起源二、中药炮制的发展(一)炮制技术的起始和形成时期(春秋战国至宋公元前722~公元1279)春秋战国——五十二病方——现存最古老方书——记载了七种炮制方法战国至秦汉——黄帝内经——第一部医书——“治半夏”、“血余炭”秦汉——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药书——载有毒药物、矿物药的炮制伤寒杂病论——重视药物炮制,在处方药物的脚注,记载炮制方法与要求。

南北朝刘宋——雷敩——雷公炮炙论——第一部炮制专著书中总结了前人的炮制经验,记载了多种药物的炮制方法,介绍了炮制的作用。

对后世中药炮制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

唐——新修本草——第一部药典书中记载了许多炮制方法,如:煨、燔、作曲、作大豆黄卷等,对许多矿物药的炮制方法亦有记载,使炮制技术比以前更加丰富。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政府组织编写的法定方书书中收录了185种中药的炮制方法和要求。

设有专章讨论炮制技术,将炮制列为法定的制药技术,提出“依法炮制”。

(二)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金元、明公元1280~1644)中药炮制得到长足发展,在形成炮制技术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传统的炮制理论。

元——王好古——汤液本草——“酒制升提”理论元——葛可久——十药神书——“炭药止血”理论明——陈嘉谟——本草蒙筌——第一次系统概括了辅料炮制的原则,提出了中药炮制的最早分类方法“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酒制升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论
第一章炮制的起源和发展
中药在制剂及配制成药之前,大部分需要经过各种不同的方法加工处理。

这种加工处理的过程,就叫做“炮制”。

中药炮制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炮制”在古代一名“炮炙”,或称“修治”。

它是根据医疗和制剂需要,研究中药炮制理论、操作技术及其发展等内容的一门实用科学。

“炮”和“炙”从字面上讲都离不开火。

它反映了古代的制药情况。

现代操作方法虽然已经大大发展和改进了,但“炮炙”的名称,仍然不能丢。

因为中药炮制方法是根据中药传统理论而制定的。

中药炮制不仅实践内容丰富,而且有它的科学依据。

药材炮制方法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药品质量的优劣。

中药是人类在找寻食物的过程中发现的。

古人在使用药物时,为了便于服食,就必然相应地产生了洗涤、打碎、劈成小块等最简单的加工方法。

当人类发明了用火以后,不仅能使生食变为熟食,同时也为药物“炮炙”加工具备了客观条件。

到了夏商时代,由于酒醋和油盐的发明,以及人们对烹调技术的掌握,对于制药的发展,又起到了促进作用。

由此可知,炮制的起源和发展,既非一个时代所产生,更非某一个人所独创,而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最早的一部医书《黄帝内经》已有制药的记载。

如《灵枢·邪客》篇的半夏秫米汤,其中应用的“法半夏”,即是制过的半夏。

到秦、汉、三国时代,已发明了炼丹术。

炼丹虽然不能实现统治阶级长生不老的奢望,但在制炼过程中掌握了升华、蒸馏等方法,从而促进了制药化学的发展。

到后汉对药物炮制更为重视,张仲景在他所著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所用方剂大多数注明了炮制,如:麻黄去节,杏仁去皮,附子炮,大黄酒洗等。

大约与此同时,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不但把当时所用的药物功用作了总结,并记载了很多有关炮制的资料,如桑螵蛸用蒸法仍为现代所采用。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不仅在炮制方法和技术上有所改进,而且对制药工具的选择也进行了研究,如切制骨碎补时须用铜刀、石榴皮忌用铁器、煎药用瓦罐等,大多与现代科学是符合的。

到了唐宋时代,我国第一部制药专著《雷公炮炙论》,把当时流传的炮制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对后世炮制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梁代陶宏景的《本草经集注》是继《神农本草经》之后的药物名著,提到蜜的炼制方法,认为“凡用蜜皆先火煎,拣去其沫,令色为黄,则丸药经久不坏”。

这给后世炼蜜法提供了宝贵资料。

唐、宋、金、元时代(公元618~1368年),医学昌盛,药物炮制亦随着不断进步,尤其是宋代国家开办官药局,进行熟药官卖,大力提倡制备成药,炮制方法相应地日益发展。

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载的炮制法,名目较前增多。

同一煨法,就有面裹煨、纸裹煨的分别,比《雷公炮炙论》已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明代在药物方面更有辉煌的成就。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专列“修治”一项。

《本草纲目》虽非炮制专著,但所载炮制方法,极大部分仍为今天药学界所遵循。

此外,缪希雍的《炮炙大法》是一部论述炮炙的专著。

它依据药物类别,分成水、火、土、金、石、草、木等十四都,叙述了四百多种药物的炮制方法。

从内容来看,对于炮炙法的记载,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挥。

明代在李时珍《本草纲目》之前,有陈嘉谟的《本草蒙筌》,对炮制问题作了概括性的总结。

他说,“制药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

火制四:煅、炮、炙、炒也;水制三:渍、泡、洗也;水火共制二:蒸、煮二者焉。

制法虽多,不离于此。

”他提出了炮制的总要求,阐明了炮制的作用,如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而软坚,用醋注肝而住痛,童便制除劣性而降下,米泔制去燥性而和中,乳制润枯生
血,蜜制甘缓益元,麦麸皮制抑酷性勿伤上路,陈壁土制借土气以补中焦,乌豆汤、甘草汤制可解毒,致令平和。

”这些理论至今仍然有效地指导中医、中药的实践。

到清代,对于药物的研究,大多致力于药物的临床应用,炮制方法只附载于各家本草中。

从鸦片战争到解放前夕的一百多年中,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使中国陷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

中医药学遭受到歧视和排斥,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中医药事业受到严重摧残,处于奄奄一息的境地。

中药炮制在旧社会的遭遇也不例外。

解放后,中医药在党的中医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获得了空前未有的发展,与中医中药不可分割的中药炮制也得到党的重视,所以各地的炮制经验,得以相互交流,炮制方法和技术得以迅速提高。

各地将长期以来所积累的炮制经验进行了总结,制订了地区性的中药炮制规范。

在编著中国药典时,又根据各地的炮制经验,通过全国中医药人员反复讨论,把我国的传统经验,分别载入药典中,作为一种法定的形式固定下来,成为炮制工作的依据。

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等单位编写了《中药炮炙经验集成》,这给中药炮制的技术交流和科研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宝贵的资料。

为了探索中药材炮制后所起的变化,1954年以来,全国各地有关科研单位,先后通过化学、药理、临床等途径,对150多种中药材进行了下列几方面探索性的研究。

(1)浸泡对药材质量的影响研究:通过对槟榔等药材的炮制研究,发现某些主要成分由于浸泡有所损失,证明不适当的浸泡方法,对药物质量是有影响的。

天津市药材公司等单位根据药材的特点,分别采用“喷淋滋润法”、“少泡多润法”、“泡透水尽法”,对传统的浸泡软化方法加以逐步改进,取得较好效果。

(2)药材不同入药部位的研究:有些单位对药材不同入药部位(如:钩藤的钩与茎、枝,当归的头、身、尾,人参的参身与参芦等)的作用及化学成分是否不同作了研究。

初步认为:不同入药部位亦无显著差别,分别入药没有必要。

(3)关于药物炮制去毒的研究:几年来对毒药的传统炮制作了较系统的研究,初步探讨了附子(包括乌头、半夏、马钱子、硫黄、甘遂等药材)的炮制原理,证实了中药炮制去毒是有科学意义的。

(4)关于药物加辅料炮制的研究:分别对醋制(延胡索、甘遂、皂矾、自然铜)、酒制(黄芩、黄连、黄柏)、盐制(泽泻)、米泔水制(苍术)等辅料制作原理作了研究。

结果有的是有科学道理的,有的则不然。

(5)关于药物炒制的研究:对槟榔、黄柏、麦芽、谷芽、当归、青皮、酸枣仁等药材炒制前后,化学成分、药理、临床疗效的变化,作了比较,认为炒制不同的药材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

为了适应中医药事业的发展,195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创办了中药研究所。

成都、北京、南京、上海、江西、湖北、辽宁、黑龙江等中医学院先后成立了中药系。

他们把中药炮制作为一门学科进行教学,均设有中药炮制课。

上述情况说明:中药炮制和其他事物一样,是从社会实践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特别是建国以来,中药炮制的生产技术和技术设备,以及科研、教学都得到了巨大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我们一定要用现代科学知识来整理和研究中药炮制的理论和技术,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大搞技术革命,使中药炮制逐步向机械化、电气化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