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期末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各种理论的代表人物:

(1)人地关系说:代表:英国地理学家罗士培和美国地理学家巴罗斯。(2)以拉采尔为代表的环境学派;(3)以白兰士、白吕纳为代表的人地相关学派;(4)以赫特纳、哈特向为代表的区域学派;(5)以施吕特尔、苏尔为代表的景观学派;(6)以杜能、韦伯为代表的区位学派。(7)拉采尔创立了环境决定论。(8)赫特纳主要研究地理学方法论。(9)施吕特尔是景观学派的创始人。(10)杜能首创了农业区位论。(11)韦伯创立了工业区位论。(12)克里斯泰勒提出了中心地理论。(13)廖什创立了市场区位理论。(14)白兰士提出或然论/可能论/人地相关论。(15)麦金德创立陆权学派,提出了“大陆心脏学说”。(16)戴维斯主张地理学的统一论。(17)地理环境决定论:孟德斯鸠、拉采尔、亨丁顿(18)人地相关论:白兰士、白吕纳(19)适应论与人类生态论:巴罗斯(20)人地协调论与和谐论:罗士培(21)人地共创论:索恰瓦、景贵和(22)胡佛的运输区位论(23)行为区位论: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和普雷德的行为矩阵(24)苏尔创立了景观学派。(25)人口地理学:拉采尔《人类地理学》、白兰士《人生地理学原理》(26)城市地域结构模式: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式、霍伊特的扇形模式、哈里斯和乌尔曼的多核心模式(27)文化地理学:爱德华·B·泰勒《原始文化》、克罗伯、昌群《什么是文化工作》、钱今昔、张文奎、王熙柽(28)有机组织:拉采尔、豪斯浩弗、契伦(29)政治景观:惠特莱西、哈特向(30)政治生态:范根堡、鲍曼(31)同一领域:琼斯(32)地缘政治学派:拉采尔的国家有机体学说、豪斯浩弗的生存空间论(33)政治地志学派:鲍曼、杰克逊(34)政治职能理论学派:哈特向、毛尔(35)统一场理论学派:琼斯(36)系统政治地理学派:布里吉(37)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主要学说:马汉的“海权论”;麦金德的“心脏地带”学说;斯皮克曼的“陆缘”学说;柯恩的“多极世界”模型;布热津斯基的跨欧亚安全体系(38)海洋同盟论(克莱恩)

二、现代人文地理学的特征:

1、社会性。人文地理学的研究领域是社会现象的区域结构社会性表现:⑴人文现象的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活动。⑵人文地理学的历史性:不同区域人文现象的分布状况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并且还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中。

2、区域性。是地理学的基本特性,也是人文地理学的特性之一。区域差异是人文地理学区别于其它人文学科的根本点。还反映在区域研究、区域角度、区域革命等方面。

3、综合性。人文地理学是从区域的角度来研究人文现象的,这些人文现象内容繁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必须综合研究。研究对象具有综合性。人文地理学是一门横断学科。研究方法具有综合性,既有传统的研究方法,也有众多的现代研究方法、技术手段与方法论。

4.统一性。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统一与结合,即自然与人文的统一。

5.预测性。通过创建模型使其进入理论推导和科学预测阶段。

三、地理环境决定论:

A、主要观点:认为自然环境决定人类生理和心理特征,并由此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

B、理论的发展: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思想萌芽,最早出现于古希腊的奴隶社会。

C、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孟德斯鸠主要研究气候对政治的影响。他认为居住在炎热气候下的人秉性懦弱而寒冷气候使人们能够从事持续的、艰难的、伟大的、勇敢的行动。拉采尔把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机械地应用于地理科学,认为人是地理环境的产物,人和其他生物一样,各种活动都受到环境的严格制约。亨丁顿通过《亚洲的脉动》、《气候与文明》等著作,强调了气候对人类文明发展

的决定性作用。D、理论评价:肯定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具有先进性;反对神权、反封建,具有进步性;混淆了自然与人类的演化规律,有一定的盲目性;片面强调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认为环境决定人类命运、社会的发展等观点是错误的。

四、可能论:

也称或然论。1、基本观点:认为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它包含了自然环境对人类的控制影响,也包含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作用。2、代表人物:白兰士认为在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中,除了地理环境的直接作用外,还有其他许多因素在起作用。白吕纳认为人地是互为影响的,人类活动不只是受制于地理事实,人的意志和才能可以使人能动地改造和适应自然界。3.理论评价:人地相关论研究重心由自然转向了人类社会,对人地关系用心理因素来解释,把社会现象的发展同生物变化等同起来,基本上较客观地反映了人地关系,纠正了环境决定论的错误,过于强调人类的心理因素。

五、农业区位论

A、理论前提: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2、没有可以通航的河流,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种。4、距城市50英里以外是荒野,与其他地区隔绝。5、人工产品的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

B、理论内容:杜能主要分析两个问题:1、在这样的条件下,农业将呈现怎样的状态;2、合理经营农业时,距离城市的远近将对农业产生怎样的影响。

C、理论评价:1、驳斥了自然条件决定农业布局的错误观点,认为决定性因素是地块距离市场的远近。2、采用孤立化研究方法,为后来的区位论研究开辟了道路,至今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3、农业圈层不同,集约化程度不同的理论,在今天仍是农业区划的理论基础。

六、中心地的等级性及其特点:

A、中心地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种类有高低等级之分。根据中心商品服务范围的大小可分为高级中心商品和低级中心商品。低级中心地的特点:数量多、分布广、服务范围小、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档次低,种类少。高级中心地的特点:数量少、服务范围广、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种类多。

B、特点:1、中心地的等级由中心地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级别所决定。2、中心地的等级决定了中心地的数量、分布和服务范围。3、中心地的数量和分布与中心地的等级高低成反比,中心地的服务范围与等级高低成正比。4、一定等级的中心地不仅提供相应级别的商品和服务,还提供所有低于这一级别的商品和服务。5、中心地的等级性表现在每个高级中心地都附属几个中级中心地和更多的低级中心地,形成中心地体系。

七、文化景观的概念、组成及类型:

A、概念:文化景观是指人类为满足某种实际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有意识地在自然景观之上叠加了人类的创造而形成的景观。

B、组成:文化景观的组成可以表述为:以自然因素为基础,人文因素为主导,自然与人文因素并重。文化景观三大主要组成部分为自然基底、具象材料和非具象材料。

C、类型:根据人口密集程度、人们从事的职业、建筑物的密集程度等可以分为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具体的景观类型:农业景观、人口景观、语言景观、宗教景观、流行文化景观等。

八、人口增长类型:

1、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类型。也称“传统型”/“多产多死型”。

2、高出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