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分解——三角支架悬物拉力的分解》说课稿(省级获奖实验说课案例)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说课稿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35b2288d27d3240c8547efb5.png)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说课稿(总10页)-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说课稿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说课稿模板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说课稿1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力的分解”是人教版物理必修Ⅰ第三章第五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前一章“力的基础知识”及“力的合成”之后而编排的。
由于分解法是处理力的运算的手段和方法。
它为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的分解及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并且它对矢量运算普遍遵从的规律“平行四边形定则”作了更加深入的应用。
所以说本节内容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我设计如下的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1)认识力的分解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可以有无数组解。
(2)知道力按作用效果分解,并能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根据几何关系求解分力。
2、过程与方法:(1)在过程中观察合力与分力关系,会分析物体受力及作用效果。
(2)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力的分解。
(3)知道某些情况下,分力可以比合力大,而且可大很多。
3、情感目标:培养分析观察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的研究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力的分解方法对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特别是为以后学习动力学知识更为重要。
因此我确定本节的重点内容为:力的分解方法。
教学难点:目前学生的主要困惑是:如何正确分解一个已知力?因此我把本节课的难点内容确定为:如何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二、说教法与学法在教法上采用实验演示、师生讨论的教学方法。
学法上让学生观察实验、实验探究、分组交流等,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动手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和发现成功的喜悦。
三、说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已掌握了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的方法,并通过力的图示法认识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为本节课的探究学习奠定基础。
四、说教学过程基于以上分析,为使本堂课围绕重点、突破难点,同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力得到提高,我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力的分解说课稿
![力的分解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012c1d15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df.png)
力的分解说课稿一、引言大家好,我是今天的讲师,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解力的分解。
力的分解是力学中的重要概念,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计算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以及其他复杂的运动情况。
在本次讲解中,我将介绍力的分解的基本原理、分解力的计算方法以及一些实际应用案例。
二、力的分解的基本原理力的分解是指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力的过程。
在力的分解中,我们将一个力分解为与给定方向相垂直的两个分力,这两个分力合成后可以得到原始力。
力的分解基于三角函数的概念,即任何一个力都可以分解为两个分力,一个与给定方向相平行,另一个与给定方向相垂直。
三、分解力的计算方法1. 分解力的计算方法一:正弦定理正弦定理是力的分解中常用的计算方法之一。
它适用于已知力的大小和夹角的情况下,通过正弦定理可以计算出分解力的大小。
正弦定理的公式如下:F1 = F × sinθF2 = F × cosθ其中,F1和F2分别为分解力的大小,F为原始力的大小,θ为原始力与给定方向之间的夹角。
2. 分解力的计算方法二:矢量分解法矢量分解法是力的分解中另一种常用的计算方法。
它适用于已知力的大小和方向的情况下,通过将力的矢量图形进行分解,可以计算出分解力的大小。
矢量分解法的步骤如下:(1)根据已知力的大小和方向,画出力的矢量图形。
(2)利用三角函数的性质,计算出分解力的大小。
(3)根据力的方向,确定分解力的方向。
四、力的分解的实际应用案例1. 斜面上的物体运动力的分解在斜面上的物体运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当一个物体位于斜面上时,它受到的重力可以分解为平行于斜面的分力和垂直于斜面的分力。
通过计算这两个分力的大小,我们可以确定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例如物体的加速度和摩擦力等。
2. 绳索与悬挂物体力的分解也可以应用于绳索与悬挂物体的情况。
当一个物体被绳索悬挂时,绳索对物体的拉力可以分解为垂直向上的分力和平行于绳索的分力。
通过计算这两个分力的大小,我们可以确定绳索对物体的支持力以及物体的平衡情况。
2024高中物理说课稿:《力的分解》说课稿范文
![2024高中物理说课稿:《力的分解》说课稿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1bf258b5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08.png)
2024高中物理说课稿:《力的分解》说课稿范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力的分解》这一高中物理知识点,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力的分解》是2024年高中物理教材中的一部分,属于第三章力学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基本知识和向量的概念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高中物理学习中的重要知识点,也是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应用力学知识的基础。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特点,我确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力的分解的概念和原理,掌握分解力的方法和计算;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力的分解问题的能力;③情感目标:在力的分解的应用中,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热爱。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和学情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力的分解的概念和原理,掌握分解力的方法和计算。
难点是:解决力的分解问题时的思维转换和计算方法。
二、说教法学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探究式学习法。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探究和学生合作交流等方式,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动态图像和实例的呈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力的分解的概念和原理。
同时,我也准备了一些实验仪器和实验材料,以进行相关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力的分解的过程,加深他们的理解。
四、说教学过程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将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
下面是我设计的教学环节:环节一、导入新课我将以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开始,比如一个人在河流中划船时,如何利用力的分解来提高划船的效率。
通过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导他们思考力的分解的可能性,并慢慢引出力的分解的概念和原理。
环节二、引导探究我将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比如一人推一物体,如何通过力的分解来减小推力的大小。
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究力的分解的方法和计算。
力的分解说课稿
![力的分解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f3ae9b054a7302768e993964.png)
《力的分解》说课稿万全中学物理组杨晓清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上节课力的合成的逆运算,也为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的分解及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具有基础性和延伸性。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我设计如下的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1)知道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2)掌握根据力的效果进行分解的方法。
(3)能用力的分解分析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1)在过程中观察合力与分力关系,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
(2)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力的分解。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培养分析观察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的研究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如何根据实际效果,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
难点:力分解时如何判断力的作用效果及确定两分力的方向。
二说教法和学法指导在教法上采用实验演示、情境激励、师生讨论的教学方法。
学法上让学生观察实验、实验探究、合作讨论等。
三说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复习引入复习力的合成,引出力的分解。
(二)、问题预设实验探究提出问题: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是否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来分解?已知合力,求分力,解是否唯一确定?预设问题,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
实验中提醒学生思考、交流、总结。
实验探究(演示实验)F1、F2对橡皮筋作用与力F对橡皮筋作用的效果相同,所以F1、F2是F 的分力。
得出结论:力的分解同样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通过作图得出:一个力可以分解成无数对分力预设问题:分力有唯一解的条件?教师指导,学生合作演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协作与交流能力。
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的归纳总结,体会科学探究的严谨性,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三)、数理结合理论探索三角形唯一确定的条件1、已知三角形的两条边及夹角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
《力的分解》说课稿范文
![《力的分解》说课稿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d771330e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22.png)
•••••••••••••••••《力的分解》说课稿范文《力的分解》说课稿范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力的分解》说课稿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力的分解》说课稿11 说教材分析高中物理第一章第六节“力的分解”是在前五节学习了力的初步概念,常见力和力的合成的基础上,研究力的分解问题。
它是前几节知识内容的深化,依据可逆性原理和等效思想强化矢量运算法则,同时矢量运算始终贯穿在高中物理知识内容的全过程,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为以后学习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奠定基础。
因此,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矢量概念是高中物理引进的重要概念之一,是初中知识的扩展和深化。
在初中物理中,学生只学习了同一直线上的力的合成,“代数和”的运算在学生头脑中已成定势,造成了学生的认知断层,因此本节教学的重点是: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在具体情况中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
教学难点是:力的分解中如何判断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分力的方向。
2 说教学目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全面发展,提高科学素养为指导思想,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程标准理念,提出三维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理解分力的概念及力的分解的含义,知道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理解力的分解的方法。
②能力目标:强化“等效代替”的物理思维方法,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德育目标:力的合成和分解符合对立统一规律,联系实际培养研究周围事物的习惯。
3 说教学方法针对本节课的特点,采用实验体验、问题解决式教学法。
其指导思想是请“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观在教学中得以体现,从理论深入到实际。
其操作策略是:①问题学生提。
学生通过提出问题,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
②认知准备。
注重学生认知准备,提高课堂教学的达成度,这堂课前的认知准备分两个层次,一是浅加工阶段的认知准备,如分力、力的分解概念等;二是深加工阶段的认知准备,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击中要害,抓住关键。
力的分解说课稿
![力的分解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e43dd2b7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b9.png)
力的分解说课稿一、引言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解力的分解这一物理概念。
力的分解是物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力的作用方式和力的合成。
在本次授课中,我将从力的分解的概念、原理和应用三个方面进行详细讲解。
二、概念力的分解是指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力的过程。
在力的分解中,我们可以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垂直方向上的分力,也可以将一个力分解为任意方向上的分力。
力的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力的作用方式和力的合成。
三、原理力的分解的原理是基于向量的运算。
力是一个向量,具有大小和方向。
在力的分解中,我们可以利用向量的性质,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力。
具体而言,我们可以利用三角函数来计算力在不同方向上的分力。
四、应用力的分解在物理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下面我将介绍两个常见的应用场景。
1. 斜面上的物体当一个物体位于斜面上时,我们可以将重力分解为垂直于斜面和平行于斜面的两个分力。
垂直于斜面的分力可以用来计算物体在斜面上的压力,而平行于斜面的分力可以用来计算物体在斜面上的摩擦力。
通过力的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体在斜面上的受力情况。
2. 斜抛运动在斜抛运动中,物体同时受到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的力。
我们可以将重力分解为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的两个分力。
水平方向上的分力不会影响物体的竖直运动,而竖直方向上的分力可以用来计算物体的加速度。
通过力的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体在斜抛运动中的受力情况。
五、实验演示为了更好地理解力的分解,我将进行一个实验演示。
我将使用一个斜面和一个小球来演示力的分解的原理和应用。
首先,我将放置一个斜面,并在斜面上放置一个小球。
然后,我将测量小球在斜面上的压力和摩擦力,并利用力的分解来计算它们的大小和方向。
通过这个实验演示,我们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力的分解的概念、原理和应用。
六、总结通过本次授课,我们了解了力的分解的概念、原理和应用。
力的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力的作用方式和力的合成。
《力的分解》配套说课稿
![《力的分解》配套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ab95fe224b73f242336c5ff6.png)
力的分解说课稿1.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课堂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体验发现知识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基于这种理念,我对本节课进行了教学设计.2.下面我就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汇报我的设计思想。
3. 一说教材4. 本节是人教版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五节的内容《力的分解》是在学生学习了力的基础知识以及力的合成之后而编排的。
由于分解法是高中物理解决复杂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它为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的分解及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所以说本节内容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
因此,力的分解这节课在整个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
5.基于以上分析和新课标的要求,我设计了如下三维目标:。
6、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1)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2)掌握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3)能够根据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从实际情况来看,因为力作用效果往往并不明显,所以学生在利用力的分解来解决实际问题时常常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因此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定为:如何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7. 二、说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力的概念,矢量与标量的概念,合力与分力的关系以及平行四边形定则等相关知识。
这些为本节课在知识和方法上铺平了道路。
但由于学生刚进入高中,基础不牢,能力不强,所以在教学中适合选用一些生动形象,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实例,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求知的欲望和动机。
8. 三、说教法学法综合以上分析,本节课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和实验探究法,并辅以实验演示、师生合作等教学方法。
学法则以实验观察、探究和分组交流为主,让学生通过活动自主体验和发现力的分解方法和技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9.四、说教学过程10. 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环节11. 第一新课引入,我是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来导入新课的“情境一:给学生演示:两根细绳悬挂一铁球,随着两绳张角的增大,绳子断掉的实验。
高中物理新版教案- 力的分解【省一等奖】
![高中物理新版教案- 力的分解【省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119b062a80eb6294dc886c87.png)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力的分解》是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的第五节,是在完成了《力的合成》一节的学习并对力的合成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验证的前提下开展教学的。
本节课我自始至终坚持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教师紧紧围绕本节课的重点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归纳、体验等活动发挥课堂主导作用的理念。
首先通过“断桥不断”的模拟实验激发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带着问题与好奇心进入课堂,接着由浅入深,先对力的分解概念进行讲解,在猜测力的分解也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基础上,通过自制实验装置验证力的分解也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培养学生根据物理问题提出假设猜想、设计实验与制订方案、获取并处理信息、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并作出解释的科学探究学科素养,再结合生活中创设“塔吊”、挑战不可能“四两拨千斤”情景,帮助学生形成构建模型、科学推理的科学思维,最后呼应“断桥不断”,加深学生对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和力的分解过程的理解。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的分解概念,强化“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
(2)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3)初步掌握一般情况下力的分解要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分力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1)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并能得出简单结论的能力。
(3)应用力的分解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物理问题。
(4)训练学生用数学工具解决好物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研究周围事物热爱生活的好习惯(2)使学生知道物理来源于生活又可以服务于生活(3)尝试运用力的分解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物理问题,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的意识教学重点:(1)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2)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教学难点: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自制重力分解装置、橡皮条、轻杆、自制实验装置、泡沫桥、弹簧秤、小车等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一,课题引入二,力的分解概念三,验证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用橡皮条拉住物体放置在倾斜的薄板上,请观察:斜面上物体的重力,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假设力的分解同样也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力的分解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力的分解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d919d1fc77da26925c5b0f2.png)
力的分解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分力及力的分解的含义。
2、会用力的分解的方法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3、能够区分矢量与标量。
4、会用三角形定则进行矢量相加过程与方法1、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
2、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日常现象,培养学生探究周围事物的习惯。
重点、难点1、分力与合力的等效替代关系。
2、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复习提问:什么是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力的合成所遵守的法则是什么?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怎样?引入新课题――力的分解。
进行新课1、力的分解展示3.5-1耙的示意图和工作图,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讨论:1、斜向上对杆的拉力F产生了什么效果?2、这样的效果能不能用两个力F1和F2来实现?方向怎样?3、F1和F2与F产生的效果是相同的,那么能个能用F1和F2来代替F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回答问题。
1、一个效果是使耙克服泥土的阻力前进,另一个效果是把耙向上提。
2、一个水平的力F1使耙前进,一个竖直向上的力F2把耙向上提。
3、可以。
教师总结引导:1、F可以用F1和F2来代替,F1和F2就是力F的分力。
求一个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
2、而F1和F2的合力就应该是F。
这说明力的分解和力的合成是怎样的关系?说明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既然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那么力的分解也必然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即把一个已知力F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那么,与力F共点的平行四边形的两个邻边,就表示力F的两个分力。
而我们知道一条对角线可以做出无数个平行四边形,那么在进行力的分解的时候,可以有无数组解。
(可以在图中比较一下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P第2题练习:课本70小结:在下列条件下,力的分解有唯一解①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②已知一个分力大小和方向但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能不能随意分解呢?演示:让同学一手叉腰,另一同学按该同学的肘部,体会上臂和腰部的受力情况来完成。
力的分解说课稿
![力的分解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1dc5dd93a58da0116d174936.png)
力的分解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要说的是《力的分解》,教育科学出版社必修1第二章第六节的内容首先说一下对本节教材的分析: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是一个力可以用几个力来替代、力的分解方法即按效果分解和正交分解法三个板块2.地位与作用(1)教材知识编排的角度本节是整章最后一节,安排在力的合成之后,力的分解可以视为力的合成的“逆运算”.教材首先用等效替代的思想导出一个力的作用效果可以用几个力来替代.然后介绍了力的分解的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理论上一个力可以按平行四边形定则分解为任意组分力,但在实际作用过程中往往按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在此基础上教材着重介绍了正交分解的方法及两种典型力的正交分解:斜方向拉力的分解和斜面上物体所受重力的分解(2)能力培养的角度本节内容十分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本节所学到的等效思想和矢量分解方法不仅在力学体系当中十分重要,同时也为必修二中运动的合成分解,平抛运动、斜抛运动以及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等知识的继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学习者分析:学生之前已经较为系统地学习过力的基础知识和常见的三种力,还在上节学习掌握了力的合成方法,都为本节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和方法基础.教材中介绍了两种力的分解方法,方法的掌握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并不困难,但在具体问题中一个力如何按实际作用效果分解是学生学习本节的难点所在.三、目标分析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根据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的方法.能应用力的分解分析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的意识.2.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根据力的效果进行力的分解的方法.教学难点: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实际分力的方向.关键点:树立等效思想;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关系在上节学生已经学习过,所以本节用该思想来说明一个力可用几个力替代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两种分解方法介绍方面,以“直角分解问题”为基本要求,侧重方法的掌握.对于力按实际作用效果分解这个难点,通过结合实际例子引导学生分析、画分解图等多种方式重点突破.四教法学法及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一、力的分解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二、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1.处理实际问题时,按力的作用效果分解.2.正交分解:把力沿着两个彼此垂直的方向分解,叫做力的正交分解.。
高中物理说课稿:《力的分解》说课稿范文
![高中物理说课稿:《力的分解》说课稿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10ab4361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db.png)
高中物理说课稿:《力的分解》说课稿范文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力的分解》。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力的分解》是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合成,对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它为后续学习牛顿运动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等知识奠定了基础。
同时,力的分解在日常生活和工程技术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本节课的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力的分解的概念、力的分解遵循的原则以及力的分解的方法。
教材通过实例引入力的分解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力的分解的必要性。
然后通过实验探究和理论推导,得出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最后,通过例题和练习,让学生掌握力的分解的方法和应用。
二、学情分析在知识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力的合成的知识,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但是,对于力的分解的概念和方法,学生可能会感到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
在能力方面,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上还有所欠缺。
在心理方面,高一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动手实验和探究。
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畏难情绪,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鼓励。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力的分解的概念,知道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2)掌握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作图法和计算法求分力。
(3)了解力的分解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和理论推导,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作图法和计算法求分力,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力的分解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力的分解说课稿(1)
![力的分解说课稿(1)](https://img.taocdn.com/s3/m/2b22f2343968011ca300911f.png)
力的分解说课稿各位评委:上午好!今天我要说的课题是《力的分解》。
《力的分解》是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物理》(基础版)上册第二章第四节的内容。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习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几个方面进行讲述。
首先说一下我对本节教材的分析:一、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一)对教材总体认识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在前几节学习了力的初步概念,常见力和力的合成的基础上,研究力的分解。
它是前几节知识内容的深化,依据可逆性原理和等效思想强化矢量运算法则,同时矢量运算始终贯穿在物理知识内容的全过程,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为以后学习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奠定基础。
因此,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力的分解掌握不好,后续课中解决力学和运动学等许多问题都会受到影响。
二、学情分析1、学科知识分析:学生已掌握了力的合成,并且它对矢量运算普遍遵守的规律“平行四边形定则”作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所以说本节内容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
2、学生能力要求:我们面对的是中职一年级建筑专业的学生,他们对探究物理知识有一定的兴趣,有较强的求知欲望,但思想上、心理上还不成熟,大部分停留在初中的形象思维。
学生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已掌握了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的方法,并通过力的图示法认识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为了强化对力和矢量的理解,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激发起他们对力学学习的热情。
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在知识与技能方面:从力的等效性理解力的分解;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力;会用作图法和计算法求分力。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培养学生根据要求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学生分组实验,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知识、认知水平以及心理特点,我把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和掌握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作为本节课的重点,把力分解时如何判断力的作用效果及确定两分力的方向作为本节的难点。
力的分解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力的分解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dd07e4b19e8b8f67c1cb9f2.png)
力的分解一、教材内容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5节内容“力的分解”。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分力的概念,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初步掌握一般情况下力的分解要根据实际需要或作用效果来确定分力的方向。
(3)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分力。
2.过程与方法(1)进一步领会“等效替代”的思想方法。
(2)通过探究过程,提高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3)掌握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猜测与探究享受成功的快乐。
三、教学重点、难点在具体问题中如何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和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
四、教学手段、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探究式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引入新课】请男生、女生拉钢丝,男生徒手拉,女生用下面的装置。
活动一:认识力的分解 前面我们学习了力的合成,求几个力的合力叫力的合成,那么,已知一个力求它的分力的过程叫力的分解【创设情景】请看这样一个场景: 公园散步走,偶见癞皮狗。
主人用力拉,乖乖转回头。
【提出问题】主人拉狗,对狗有一个斜向上的拉力,请问斜向上的拉力产生了哪些作用效果。
【抽象模型】斜向上拉水平面上的物体【分析问题】F介绍装置通过斜向上拉力作用前后,记录台秤和弹簧指针位置变化。
观察台秤和弹簧的变化,通过现象分析斜向上的拉力对物体有什么作用效果呢? (学生回答)(教师用水平和竖直方向的力同时拉小车,指针又到原来的位置)用水平方向的力和竖直方向的力共同作用来拉小车,两个测力计的示数和刚才的位置是一样的,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学生回答)我们用水平方向的力F 1和竖直方向的力F 2来代替拉力F 的作用效果,那么F 1、F 2就叫力F 的分力。
前面我们学过,力的合成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那么,力的分解呢? (学生回答)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平行四边形定则中的对角线表示合力,两邻边表示分力,也就是说,F 作为对角线,F 1和F 2作为两邻边。
2021-2022年高中物理《力的分解》说课稿
![2021-2022年高中物理《力的分解》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625359c36c175f0e7dd137b4.png)
2021-2022年高中物理《力的分解》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延续和扩展,他所遵守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是矢量运算普遍遵守的规律。
分解法是高中物理解决复杂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分解的等效替代思想为解决其他类似物理问题奠定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基础。
2、教材加工教材安排了两个实例详细说明如何按照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分力的方向。
教材的编排渗透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认识问题的方法观点。
在学生直接经验中没有对例1的实际问题的感性认识。
因此,根据现有学生情况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在教学内容处理上删去了实例1,增添了另一实例“塔吊”。
自行设计、改进了一些物理实验等来充实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这样调整可以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结合教材的分析、学生具体的认识水平和能力发展需要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根据一个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的基本思路。
学会用平行边形定则画出力的图示、求出分力的大小。
能力目标:在演示实验时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总结实验的能力;在学生分组实验探索实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在实际问题讨论时培养学生运用理想化思想创建物理模型的能力。
德育目标:在实际问题的讨论过程中渗透通过现象看本质的思想方法。
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的确定根据对教材和学生的学习基础的分析确定如下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两个分力方向的确定及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求出分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和物理情境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与用段本节课教学采用情境教学模式,实验探索教学方法的主要原因是:1、有助于转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通常学生的主动探究,使学生的学习方式逐渐向自主、探究合作式转化;2、强化了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过程的解剖问题的方法。
遵循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感性认识到理发认识,透过实际现象去挖掘其本质所在。
3、通过实验、图片、录像、现代媒体技术等教学手段创设出生动形象的真实物理学习情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也为学生明示了一种学习物理的方法。
《三角支架悬物拉力的分解》说课稿(全国获奖实验说课案例)
![《三角支架悬物拉力的分解》说课稿(全国获奖实验说课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95f86c19ee06eff9aef80769.png)
《三角支架悬物拉力的分解》说课稿一、使用教材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五节。
二、实验教学内容力的分解的一个难点问题——三角支架悬物拉力的分解。
其问题情境如下:如图1所示,轻杆的一端C用铰链与竖直墙壁连接,它的另一端O用绳子连接到墙的B点,使轻杆保持水平,绳与轻杆的夹角为θ.在OA绳上悬挂一个重物,使其产生一个向下的拉力F:(1)拉力F产生哪两个作用效果?(2)两分力大小分别是多少?图1三、实验创新要求/改进要点教材中没有实验,在这却需要实验。
这是因为三角支架悬物拉力的作用效果不明显。
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就不算真正掌握了力的分解,如果解决了这个问题,不但对教学有帮助,而且还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塔吊、斜拉桥、路灯都有类似的构造。
四、实验原理/实验设计思路斜绳和水平轻杆受力后都会发生形变,但是不明显。
采用了以下两种方案解决这一难点问题。
1. 将绳和杆换成容易形变的物体(如橡皮筋、海绵、注射器等),放大力的作用效果。
2.在绳和杆的固定处加装拉力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
并配合使用Arduino 板进行程序控制,精确地显示力的作用效果。
五、实验器材创新实验1和创新实验2:海绵、注射器、橡皮绳、木板等。
创新实验3:Arduino板、拉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显示器、细绳、金属杆、金属架等。
六、实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角支架悬物拉力的作用效果,深入体会将力按效果分解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探究三角支架悬物拉力的作用效果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动手动脑能力、交流合作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多种核心素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在完成探究任务的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增进对物理和现代科技的兴趣。
七、实验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将要探究的问题,作为一个任务,布置给学生。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老师的指导,课前共制作了3件比较有意思的产品。
2019《力的分解》说课稿精品教育.doc
![2019《力的分解》说课稿精品教育.doc](https://img.taocdn.com/s3/m/7f493651a45177232f60a29f.png)
《力的分解》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力的分解”是人教版物理必修Ⅰ第三章第五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前一章“力的基础知识”及“力的合成”之后而编排的。
由于分解法是处理力的运算的手段和方法。
它为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的分解及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并且它对矢量运算普遍遵从的规律“平行四边形定则”作了更加深入的应用。
所以说本节内容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我设计如下的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1)认识力的分解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可以有无数组解。
(2)知道力按作用效果分解,并能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根据几何关系求解分力。
2.过程与方法:(1)在过程中观察合力与分力关系,会分析物体受力及作用效果。
(2)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力的分解。
(3)知道某些情况下,分力可以比合力大,而且可大很多。
3.情感目标:培养分析观察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的研究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力的分解方法对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特别是为以后学习动力学知识更为重要。
因此我确定本节的重点内容为:力的分解方法。
教学难点:目前学生的主要困惑是:如何正确分解一个已知力?因此我把本节课的难点内容确定为:如何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二、说教法与学法在教法上采用实验演示、师生讨论的教学方法。
学法上让学生观察实验、实验探究、分组交流等,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动手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和发现成功的喜悦。
三、说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已掌握了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的方法,并通过力的图示法认识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为本节课的探究学习奠定基础。
四、教学设计流程图五、说教学过程基于以上分析,为使本堂课围绕重点、突破难点,同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力得到提高,我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创设情景(视频播放)为什么人从绳子的中间用力拉时能够容易把车拉动呢?设计意图:我从生活情景中引入新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活跃课堂学习氛围,同时能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力的分解示范课公开课一等奖课件省赛课获奖课件
![力的分解示范课公开课一等奖课件省赛课获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843cad4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3d26650.png)
两解
一解
思路点播
实际问题
力的
作用 效果
力的 拟定两分力
方向
分解
定则
作平行 四边形
力的大小 用数学 知识解
化为线 段长短
(2)矢量相加的原则
矢量相加法则
G
1
30 G
0
2
G
G1=Gsinθ:使物体沿 斜面下滑。
G2=Gcosθ:使物体 紧压斜面
力的正交分解
在诸多问题中,常把一种力分解为互相 垂直的两个分力,特别是物体受多个力作用 时,把物体受到的各个力都分解到互相垂直 的两个方向上去,然后求两个方向上的力的 合力,这样可把复杂问题简化,特别是在求 多个力的合力时,用正交分解的办法,先将 力分解再合成非常简朴。
正交分解环节: ①建立xoy直角坐标系,让尽量多的力落在坐 标轴上. ②把不在坐标轴上的力分解到X轴、Y轴上. ③求x、y轴上的合力Fx,Fy
Fx=FX1+FX2+FX3+… FY=FY1+FY2+FY3+…
④最后求Fx和Fy的合力F
大小:F Fx2 Fy2 方向:tan Fx
Fy
(θ是与Y轴的夹角)
(2)过程与办法 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 培养学生观察及设计实验的能力。 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参加课堂活动的热情。 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与生产实践 的意识和勇气。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在具体状况中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 行力的分解。 教学难点 如何鉴定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分解 说课稿 教案
![力的分解 说课稿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950ed96700abb68a982fbb8.png)
力的分解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的分解”概念,知道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2)初步掌握“实际问题中,一般要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分力的方向”;(3)知道一定条件下,分力可以比合力大,而且可以大很多。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生活实例模型化”的思想方法;(2)使学生体验运用规范作图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解分力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组织探讨和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学生体会到在相互交流和合作中可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2)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条件意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的习惯。
感受物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培植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际的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实际问题中,力的分解方法,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解分力。
难点:实际问题中,确定力的作用效果的方法。
教学资源1.多媒体课件2.相关的实验器材(绳子、实心球、电子秤、钩码、直尺、系绳的笔、自制的塔吊模型等)设计思想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本节课从知识内容和学生学情来看有两大突出特点,即:知识不难,难在应用;学生困惑,惑在实际。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采用了教师引领→学生暴露思维难点→创设情境→分层探究→突破难点的设计思路,提供了多处让学生参与的活动,通过亲身感受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到效果的客观存在性,认识到效果的唯一确定性,得到按效果分解的科学方法。
课堂教学中力求给学生提供较多生活情境和参与的平台,形成深刻的感受,达成新课程理念中的三维目标的立体整合。
课堂引入活动一:趣味游戏——把绳子拉直游戏内容:在绳子上挂上质量为2kg的实心球后,两位同学“拼命拉”也无法把绳子拉直。
联系生活:生活中与之类似的实例有:观光索道、悬索大桥、斧头劈材等。
设计意图:创设冲突,点明主题。
衔接过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就可以找到分析这一类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也就能够知道其中的奥秘所在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的分解——三角支架悬物拉力的分解》说课稿
一、使用教材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五节。
二、实验教学内容
力的分解的一个难点问题——三角支架悬物拉力的分解。
其问题情境如下:如图1所示,轻杆的一端C用铰链与竖直墙壁连接,它的另一端
O用绳子连接到墙的B点,使轻杆保持水平,绳与轻杆的夹角为θ.在
OA绳上悬挂一个重物,使其产生一个向下的拉力F:(1)拉力F
产生哪两个作用效果?(2)两分力大小分别是多少?
图1
三、实验创新要求/改进要点
教材中没有实验,在这却需要实验。
这是因为三角支架悬物拉力的作用效果不明显。
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就不算真正掌握了力的分解,如果解决了这个问题,不但对教学有帮助,而且还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塔吊、斜拉桥、路灯都有类似的构造。
四、实验原理/实验设计思路
斜绳和水平轻杆受力后都会发生形变,但是不明显。
采用了以下两种方案解决这一难点问题。
1. 将绳和杆换成容易形变的物体(如橡皮筋、海绵、注射器等),放大力的作用效果。
2.在绳和杆的固定处加装拉力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
并配合使用Arduino 板进行程序控制,精确地显示力的作用效果。
五、实验器材
创新实验1和创新实验2:海绵、注射器、橡皮绳、木板等。
创新实验3:Arduino板、拉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显示器、细绳、金属杆、金属架等。
六、实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角支架悬物拉力的作用效果,深入体会将力按效果分解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探究三角支架悬物拉力的作用效果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动手动脑能力、交流合作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多种核心素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在完成探究任务的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增进对物理和现代科技的兴趣。
七、实验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将要探究的问题,作为一个任务,布置给学生。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老师的指导,课前共制作了3件比较有意思的产品。
加强实验方法指导。
制作收藏仪器证书。
准备课堂颁发给学生。
(二)课堂教学过程:
①提出探究问题:首先让学生简单谈一下课前探究的结果,引导他们运用“替代法”和“放大法”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理论分析。
②分组实验:要求每个人利用一根绳、一支笔、一只手,构造一个三角支架,体验三角支架悬物拉力F的作用效果。
③得出结论: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并在黑板上画出力的分解的示意图,明确两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
④创新实验展示:精选了3个小组的创新实验方案,逐一展示。
⑤对创新实验进行评价:总结问题和亮点。
⑥宣布收藏实验仪器:颁发收藏证书,鼓励学生继续探究创新。
附:3个创新实验:
【创新实验1】:如图2
1实验方法:用橡皮筋代替细绳,用海绵代替了横杆。
给竖直绳施加
拉力,观察橡皮绳和海绵的变化。
2实验现象:当施加力F时,橡皮绳被拉长,海绵被压缩。
3实验结论:力F有沿绳拉绳和沿杆挤压杆的效果。
【创新实验2】:如图3
1实验方法:用橡皮筋代替细绳,用注射器代替了横杆。
给竖
直绳施加拉力,观察橡皮绳和注射器的变化。
2实验现象:当施加力F时,橡皮绳被拉长,注射器向外喷
水。
3实验结论:力F有绳向下拉绳和沿杆向里挤压杆的效果
【创新实验3(重点推荐实验)】:
1实验原理:(传感器+ Arduino板+显示器)
如图5所示,在绳端安装了拉力传感器,它受拉力
才有示数;而在杆的左端安装了压力传感器,它受压力
才有示数。
同时还安装了Arduino板和显示器。
通过
Arduino板的程序设置,将两个传感器的受力在显示器上
图5
定量的显示出来。
2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
(1)定性实验:不给竖直绳加拉力,两个传感器的示数都是零;给竖直绳施加拉力F,两传感器均出现读数,这就定性地说明力F有绳向下拉绳和沿杆向里挤压杆的效果。
(2)定量实验:测量挂上100g的砝码,即F=0.98N时,两个分力的情况。
具体做法是先事先量好角度θ、计算出两个分力的理论值,然后挂上砝码,观察实验读数。
并将实验值与理论值进行对照。
会发现理论值与实验值高度吻合。
证明这套仪器精确度很高。
(3)改变角度实验:调节横杆上的滑块,可以改变角度,重复步骤(2),会发现在不同角度下,实验值和理论值都高度吻合,既证明了力的分解的正确性,又显示出仪器的可靠性。
八、实验创新点
1、本节课的实验方案都是师生自主创新设计的,教材上没有,网上也没有。
2、创新实验1和创新实验2的亮点是采用了“替代法”和“放大法”的设计思想:将斜绳和水平轻杆分别用橡皮筋、海绵和注射器来代替。
具有“实验现象明显”、“实验原理简单”、“实验器材常见”、“想象力丰富”等优点。
3、创新实验3是我们重点推荐的实验,它有如下优点:
①构思巧妙,技术先进。
使用了“传感器+ Arduino板+显示器”做实验,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注意细节、严谨求实的态度,激发学生对现代科技的兴趣。
②可以方便的改变角度。
巧妙的在水平横杆上加装了滑块和紧固螺丝,从而可以方便的改变角度,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③可以进行定量测量。
在这之前,几乎所有的传统实验都只是定性的探究拉力F的效果,不能测量两个分力的大小,这可以说填补了一项空白,实现了“零”的突破。
九、实验效果评价
1、本节课的创新实验,化“抽象”为“形象”,顺利突破了教学难点,达成了教学目标。
2、实验教学过程中用到了多种探究方法,针对同一个问题设计了多个探究方案,精彩纷呈,叹为观止。
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开阔了学生的眼界。
3、所有实验都是师生自主原创。
在原创过程中,充分挖掘出了学生的创新、质疑、自主、合作、动手动脑能力,让学生体验到了探究的成就感,感受了物理和技术的迷人。
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总体来说,该实验教学设计理念先进,教学方法多样。
前期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后期分层次在课堂上进行实验。
既有传统实验,也有创新实验;既有有瑕疵的实验,又有原理完善的实验;既有“草根”实验,又有“高大上”的实验。
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创新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