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智能手机对人们的不良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智能手机对人们的不良影响

作者:王罗宇

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09期

摘要: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阐述了自己的物化理论,认为主体创造的物会反过来统治、支配、制约人们,使人被物所奴役,进而丧失自己的主体性地位。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应用,人们逐渐沉溺于智能手机,并遭到智能手机的物化。而这种物化给人们带来了许多不良的影响:使人们在社交中原子化、使人们失去思考的能力。为此,我们要找到解决这些困境的方法,使人们早日摆脱手机物化。

关键词:智能手机;不良影响;卢卡奇;物化理论

近些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飞速发展,手机上网已经成为了主流的上网方式。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17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为97.5%。[3]手机上网的流行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但随之而来的却是手机对人们的物化,即我们主体创造的手机反过来变成了奴役、束缚、制约我们的东西,我们的双手被手机屏幕所霸占,我们的头脑沉溺于网络的虚拟世界。正如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指出的那样:“人的活动、人的劳动成果成了与之相对立的东西。这种对立既有客观的方面,也有主观的方面。”[1]手机对人们的物化使人们逐渐呈现出数字化、原子化、平均化和客体化的趋势,严重阻碍了人们的发展。智能手机给人们带来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智能手机使人们变得原子化

卢卡奇在其物化理论中论述了发达工业社会的劳动分工。在发达工业社会中,依据可计算性来加以调节的合理化原则,人们的劳动分工越来越精细,原本完整的劳动过程被分解为许多局部操作,工人不再从始至终参与产品的生产,而只是专门化地负责某一部分。工人每天在自己的生产线上,机械呆板地重复着设计好的动作,他们只需做好自己生产线上的工作,而不需与其他产品生产线交流,甚至同一产品生产线之间也没有交流的必要,人与人之间的有机联系被切断,人成了孤立被动的原子,变得原子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正如卢卡奇所指出的那样:“生产过程被机械地分成各个部分,也切断了那些在生产是‘有机’时把劳动的各种个别主体结合成一个共同体的联系。在这一方面,生产的机械化也把他们变成一些孤立的原子。”[1]科技的飞速发展提高了生产效率,但却导致了人的原子化。这种人的原子化过程与智能手机的普及过程非常相似。

随着智能手机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已经成为我国网民主要的上网设备。由于智能手机便于携带、功能丰富,人们更加青睐于运用智能手机来上网和互相交流。智能手机正在改变人们的交流方式,以往面对面的交流方式现在变成了以QQ、微信、微博等手机网络手段为主的交流方式。人们之间的关系逐渐被手机网络关系所取代,人们开始忽视周围其他人的存在。可以说,由于智能手机对人们的物化,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渐趋于原子化,变成了原子化的个人。

手机物化使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变得原子化,人们之间越来越冷淡疏远。那么如何解决这种困境呢?作为西方文化的瑰宝,卢卡奇的总体性原则无疑是解决这种困境的金钥匙。总体性原则告诉我们人和社会是一个整体,人作为社会中的人,与社会中的其他各部分是普遍联系的。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是与社会紧密相联的,我们要积极主动地与人沟通交流,并以一种辩证的眼光来看待智能手机。当人们相隔千里之时,智能手机网络能够消除彼此间的距离限制,这时我们就要充分发挥手机网络的优势;而当人们距离很近的情况下,我们就应该放下手机,走向户外,与人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当我们合理地运用智能手机,充分发挥其优势,避免其危害的时候,我们就能够避免陷入原子化的生活状态,从而更好地与人交流。

二、智能手机使我们失去了思考的能力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论述了商品拜物教的本质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给物化下了定义:“从这一结构性的基本事实里可以首先把握住,由于这一事实,人自己的活动,人自己的劳动,作为某种客观的东西,某种不依赖于人的东西,某种通过异于人的自律性来控制人的东西,同人相对立。”[1]物化在社会中普及以后,便作为一种束缚、统治、支配人的外在力量,逐渐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如今人们沉溺于手机,手机就成了统治、支配、束缚、控制人的外在力量,人们已经被手机物化,渐渐失去了思考的能力,这样将会带来两大非常严重的后果:

第一,手机物化使人们产生审美异化,使传统文化遭到漠视。如今手机上网已经成为主要的上网方式。人们以碎片化的方式通过手机网络获得所需要的信息,通过手机软件相互交流。人们的话语权似乎得到空前的解放,人人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言论。同时手机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几乎是“零进入壁垒”的个人化的出版方式,任何个人的思维创造只要转化为电子文本就可以便捷地在网络上大量传播,使人们的思想传播更为简单和便捷。手机网络的这些便利和手机上网的风靡会导致大量的手机用户越来越少关注以传统媒体如报刊、电台、党报、国家电视台等为主要代表的官方舆论场,而把更多精力放在以QQ、微信、微博为代表的民间舆论场。这样,由于手机物化,官方舆论场被我们忽视,而民间舆论场却异常火爆,这两大舆论场就产生了疏离。更为甚者,可能会导致网络谣言的疯狂传播和新媒体事件(经过以网络为主要代表的新媒体的传播而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事件,主要包括:民主主义事件、权益抗争事件、道德隐私事件、公权滥用事件)的爆发。这样一来,传统文化就会被漠视,而娱乐文化、快餐文化、低俗文化却在逐渐占领传统文化的高地。这样是非常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与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相符合。长期沉浸在快餐和低俗文化的泥潭中会腐蚀人们的审美观,使人们产生审美异化。

第二,手机物化使人们忽略实践。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到:“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2]也就是说,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而如今,我们身陷手机物化的沼泽之中,每天头脑中想的都是虚幻的手机世界,而忽略了现实生活,我们已经被手机所控制。正如马尔库塞所说:“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