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几点体会
浅探高中语文的诗歌教学
![浅探高中语文的诗歌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4deedbe5856a561252d36fd0.png)
浅探高中语文的诗歌教学摘要:高中的语文教学中诗歌仍是教学中的难点与重点。
高中课本中选用了一定数量的古诗与现当代诗歌,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能喜欢诗歌,学会鉴赏诗歌,能够很好地取得教学效果呢?笔者根据实践,阐述了观点。
关键词:高中语;诗歌教学;教学方法中国有源远流长的诗歌文化,大多数人在稚龄就开始接触诗歌,感受诗歌。
可是高中的语文教学中诗歌仍是教学中的难点与重点。
高中课本中选用了一定数量的古诗与现当代诗歌,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能喜欢诗歌,学会鉴赏诗歌,能够很好地取得教学效果,便成了我们在教学中应该积极思考的问题。
我经过五年多高中语文教学实践的摸索、研究,在品味新课标教学理念的基础之上,对于中学语文的诗歌教学有了一些个人的浅识拙见:一、诵读教学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还要坚持诵读教学。
因为诗歌是语言的文学,并且有音调和谐、节奏鲜明、韵律铿锵、句式整齐的特点。
现在的语文教师正在逐渐意识到诵读的重要性,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多多少少安排了诵读环节,让学生进行诵读体验,或是先讲后读,或是先读后讲,或是边读边讲,教与学实现了统一。
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诗的特点,体会诗歌的音乐美,熟悉并感受诗歌蕴含的情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比如在学习《孔雀东南飞》时,我给了同学们一定的时间来反复诵读,感受诗歌。
在诵读的过程中,大多数同学都能够感受到诗歌押韵的特点,借助形象思维,设身处地体会理解诗中爱情悲剧的主题,在诵读与思考中解决了很多问题,既使学生有所收获,又减轻了课上压力,同时还调动了同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知人论诗鉴赏法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
因此,我们鉴赏诗歌,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地了解,“知其人,方能解其言”。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会接触到很多著名的诗人。
对于他们的生平事迹,我们就不能随便地一言带过,而是应该多收集整理,在课堂上用生动的语言传授给学生,或者由学生自己收集整理,在课堂上以比赛或讨论的形式交流。
论中学语文中的诗歌教学
![论中学语文中的诗歌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91835b4fa8956bec0975e38d.png)
会 到作者的感情 交流 , 这样既有助 于学生对诗歌 的记忆 , 又在 无形 中提升 了学生的诗歌鉴赏能了 ,这种教学方法时非常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效的 , 非常值 得我们教师去学习。 3 . 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3 . 1 在诗歌教学过程 中,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最佳阶段 , 诗 歌涵盖了语文教学 的听 、 说、 读、 写 四大能力 , 是语文学 习的浓 缩, 所 以, 我们在诗歌教学 中一定要 注重学生能力 的培养 。首 先要让学生发挥联想 和想象 , 感受到诗歌 中的艺术形象 , 体 会 到诗歌的意境 , 诗歌的意象和诗人 的形象在最初 的理解 中, 只 是一些零 散的印象 , 指导学 生运用联 想和想象 , 也根据 自己 的生活体验和理解 , 把这些意象进行组合 , 创造出一些有条理 的生活 图景和画面来 , 把 自我融 入诗歌 中去 , 从而把握诗人 的 自我形象 , 更好 的体会诗 人在诗歌 中创造 的意 境 , 这 是一种 很好 的培养学 生阅读 、 思考 、 探究等能力 的方法 , 值 得我们教 师在诗歌教学过程 中运用。 读 的熟读 , 背诵 的背诵 。其具体要求共有 三方 面, 第 一, 理解 结语 : 语文新课标推 出之后 ,逐步把 诗歌 教学放在 了语 文教学 古诗歌的详 细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 , 第二 , 逐步培养背诵诗 歌 的良好学习习惯 , 第三 , 要让学生掌握初步鉴 赏古诗歌 的能 的重点 , 所 以, 我们教师引起对诗 歌教 学的重视 , 改变传统 的 诗歌 教学 方法 , 创新 出新 的诗 歌教学 方法 , 来不断提 高我国 力, 为将来 的学 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 中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使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达到更深 2 . 教师要注重诗歌欣赏的教学过程 层 的水平 , 从 而为将来 的自主独立 学习打下扎实 的基础 , 所 2 . 1 诗歌欣赏 的过程是 学生 了解诗歌 理解诗歌学 习诗歌 的重要 的阶段 ,因此我们教师在古诗歌教学过程 中一定要注 以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努力 , 不断提高我们 自身的综合水平 。 重 诗歌欣赏这个 阶段 。 首先 , 教 师要对诗歌的作者 以及作者在 参考文献 : 创 作诗 歌时大 的社会背景进行详细 的讲解 ,这样有助于学生 【 1 】 . 陆平. 语 文教 学参 考书功 能之 考察[ D 】 . 课程 与教 学论.
古典诗歌教学方法的一点心得
![古典诗歌教学方法的一点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f90bdc6f27d3240c8447ef8c.png)
古典诗歌教学方法的一点心得吉利红(邢台市第五中学,河北邢台054000)古人云:“美人之光,可以养目;智者之诗,可以养心。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学习古典诗歌能够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能够让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古典诗词像一一条横亘古今的河流,流淌着中华文学艺术的精髓,激荡着历史精魂的心曲。
成为传统民族的灵魂的载体。
文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读诗的功用不仅在消愁解闷.不仅是替有闲阶级添一件奢侈品,还在于它使人到处都可以感觉到人生世相新鲜有趣,到处可以吸收维持生命和推展生命的活力。
”正因为古典诗词有如此巨大的魅力,所以我国历来把诗词教学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由于古典诗歌距离学生时代久远.与学生的生活、经县咏怀五百字》的第一层次,诗人反复致意,表达对君王的忠诚。
今天的读者很难理解杜甫那宗教般的情怀,常常觉得杜甫非常的迂腐.总是不能进入杜甫的情感世界。
我在授课时,将杜甫的忠君思想与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进行类比.指出忠君思想在封建社会是一个既普遍有非常崇高的道德标准。
杜甫的真诚的忠君思想既是他所处的封建时代的产物,也是他高于一般人之所在。
因此.我们不仅不应该认为杜甫是愚忠,而应将他视为当时的道德楷模。
如此类比,不仅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杜甫,同时还能够引导学生对古人“理解之同情”,具有举一反三的作用。
对比法。
对于古人异于现代人之处,讲授时除了可以用类比法,有时根据需要,还可以通过对比进行情境引导。
我在讲授杜甫的作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有学生对其诗中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之句质疑,以为杜甫的想法不符合人之常情,是虚伪的表现。
为了纠正这位同学的认识,我先设计了一个问题:作为父亲(或母亲)的你,面对自己夭折的小孩,会有什么样的感想。
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
但大体集中在“非常伤心”、“后悔没能好好照顾小孩”、“死生在天,强悲亦无益”等方面。
古诗教学心得3篇精选
![古诗教学心得3篇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ba8bf63f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bc.png)
古诗教学心得3篇精选古诗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素养;有助于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古诗教学心得,欢迎大家阅读。
古诗教学心得一: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历史悠久,令世人瞩目,这是人类精神文明宝库中极为灿烂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些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充盈着精华与瑰宝。
深邃的哲理、优美的诗情、隽永的文字像黄钟大吕在现代社会中奏出悦耳的旋律,这一切正是青少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
正因为如此,新课改以来,我们语文教师纷纷投入到古诗文教学这块阵地中,利用古代美文的熏陶优势,大量诵读、积累古诗文,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体会、移植诗人的思想精华,使语文素养得到综合提高。
通过培训和多年来的语文教学,在古诗文教学方面,我也有一二心得,现交流如下:1、营造氛围,培养兴趣。
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个人如果对某件事情发生了强烈的兴趣,他才会参与它,热爱它,学习古诗文也同样如此。
为了让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产生兴趣,我在班级布置上别出心裁,专门列出一个“每周古诗文专栏”,定时更换栏目内容,学生记诵,积累其中的内容并且定时检查;再者是在班级文学社的手抄报内,设制古诗文专刊,总结归纳学生每日记诵的古诗文,以供学生传阅、学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自身的古诗文功底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好的激励。
教师的出口成诗、字字珠玑是对学生最好的熏陶和感染,这种人格魅力,会促使、激发学生努力学习、自觉积累。
因而,我在教学的百忙之余,见缝插针,搜集了《古代文学作品选》、〈〈唐诗三百首〉〉、〈〈宋词〉〉、〈〈千家诗〉〉等古文作品,一方面自己记诵、积累;另一方面更是激励学生学诗、背诵,并且在年级以内设立“超师奖“,在学期末与学生进行比背古诗文,这样在比、背中造成一种声势,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兴趣也就培养了起来。
2、以点代面,多方积累。
笛卡尔曾说: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
有了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还不行,还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中学语文现代诗歌的教学反思及初探
![中学语文现代诗歌的教学反思及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0f65f5ce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68a3b66.png)
中学语文现代诗歌的教学反思及初探中国语文教育一直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素养培养,而现代诗歌正是在表达个人情感与审美追求方面具有独特价值的文学形式。
然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对现代诗歌的教学常常面临诸多挑战和困惑,如何有效地教授现代诗歌、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成为一个亟待探索的问题。
本文将从教学反思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学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的优化途径。
一、现行课程存在的问题当前中学语文课程中,现代诗歌教学存在一些显著问题。
首先,现代诗歌的语言结构与传统古诗词存在巨大差异,学生对其理解能力相对较弱。
其次,教师对于现代诗歌的教学方法欠缺系统性和灵活性,往往停留在传授知识的层面上,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造能力。
再者,现行课程对于现代诗歌的选材与数量限制较多,导致学生接触到的现代诗歌种类匮乏,难以适应多样化的审美需求。
二、教学策略的探索与尝试面对上述问题,中学语文教学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改进。
首先,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通过学习现代诗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审美活动,提高鉴赏品味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其次,教师应该加强对现代诗歌的解读教学,通过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语言表达方式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现代诗歌的内涵。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实践,培养他们的诗歌创作能力和个性表达能力。
三、增加教学资源的丰富度为了丰富中学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的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教师可以结合多种媒介资源,如音频、视频等,为学生呈现更生动、立体的现代诗歌作品。
同时,可以借助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引入大量优秀的现代诗歌作品,使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和接触机会。
此外,通过举办诗歌朗诵比赛、诗歌分享会等活动,营造全校范围内的诗歌氛围,激发学生对于现代诗歌的热爱和创作热情。
四、改进考试评价方式当前中学语文考试评价方式往往偏重于填鸭式的知识考察,忽略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为了更好地评价学生对于现代诗歌的理解与表达能力,应该适当调整考试评价方式,引入开放性、综合性的评价指标。
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反思
![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16ee034d04a1b0717fd5ddb3.png)
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反思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模式。
”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是如果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
而且,专家们都说写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
诗歌单元的教学让笔者感觉收获很大,这里来谈谈笔者的教学感受。
诗歌作为我国科学文化的精髓是我国文学史的一个奇葩,是我国丰硕的文化遗产。
中国古代诗歌记载着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历史,有着独特的审美风格和博大的精神力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爱国思想、审美情趣和健全人格。
古代诗歌在中小学语文课本中代表着高品味的文学趣味,中小学生可以从诗歌中吸取精华,冶情操,丰富中小学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如何通过诗歌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接受爱国主义熏与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学生在诗歌教学实践中受到心灵的冶和潜移默化的感染,培养伟大的人文精神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教育意义。
高中阶段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又要求对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
我们在教法上传统采用创设情景法将学生带入特定意境中感受作品形象对古代诗词有自己的感悟。
既然是感悟和鉴赏,我们在教学中除了教师有自己的感悟外,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有自己的感悟和独特想法,让教学也带有个性化色彩。
往往我们忽视了学生的感受,使得诗歌教学陷入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局面,下面是笔者上课的一个实例,从这个实例来谈对诗歌鉴赏课的个人感悟。
在上了几节关于炼字型的诗歌鉴赏课后,笔者带着学生总结一下这类题型一般的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高二学生对于诗歌鉴赏也有一定的阅读体验,这点他们也可以总结出来。
通过展示近几年高考中关于炼字类型的诗词让学生去研究讨论如何答题能抓住得分点,接着师生共同探究找出答题式: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描景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情境(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读韵、品情、感悟——浅谈初中语文诗歌教学
![读韵、品情、感悟——浅谈初中语文诗歌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a590853acfc789eb172dc8a5.png)
诗歌 是人 类最 美 的语 言艺术 ,是 全人 类共 同 的精神 财 富。在 我 感 体验 。 国数 千年 的历 史 长河 中 ,诗歌 一直 是表 达 思想情 感最 主要 的 艺术 形
一
行详细的剖析 ,以期能引发学生与诗人心灵上的共鸣。 二是 结合 这 首诗 的标题 ,采 用师 生讨 论 的方 式来剖 析诗 人所 要
表达 的情 感 ,如 :农历 十 一月 四 日是什 么 季节 ?这样 的季节 对 诗人 的心 理会 产 生哪 些影 响? “ 风雨大 作 ”进一 步说 明了什 么? 表达 了
一
是 对作 者 陆游所 处 的时代 背景 、个 人经 历和 诗人 的心 理等 进
式 。在 当代 ,在我 国 的基 础教 育事 业里 ,诗 歌体 裁更 是 引起 了学 者 们 的重视 ,被 大量 引 用到 了语 文教 材 中。苏 教版 初 中三 年 的语 文教 材 中总共 收录 了大约 五 十篇古 代诗 词 形式 的课 文 ,除去 其 中少量 的 词牌 体 ,仅古 诗就 多 达三 十六 首 ,而且 还 不包 括一 些现 代诗 歌 。 由 此可 以看 出诗歌在 我 国现 代教 育体 系 中的地 位 有多 么 的重要 。在 初 中语 文教 学 的课 堂上 ,与 诗歌 课文 的 形式 一样 ,教 学语 言 的运 用也 是一 种艺 术 。这不 仅 关系 着教 师 能否将 诗 歌的 美感 展现 出来 ,还 关 系着 学生 们对 诗歌 的理解 程度 。对 此 ,笔 者现 围绕 读诗 、品诗 与感 悟 诗 歌三 个层 面探 讨 了如 何增 强初 中语文 诗歌 教学 的 有效 性 ,以期 为 初 中语 文教 师提 升诗 歌教 学质 量而 提供 一些 参考 和意见 。 感情 “ 读诗 ”之韵 诗 歌教 学注 重增 强学 生对 诗歌 的意 境体 会 ,尤其 是诗 歌的 韵律 以及 汉字 的读 法 。 “ 读诗 ” 能够增 强 学生 的情 感体 验 ,使学 生 体会 到 诗歌 的韵律 之美 ,但对 于教 师来说 ,应如何 引 导学 生读 , 怎 样读 , 才 是关 键所 在 。在教 学 实践 中 ,教师 应教 会学 生 掌握 正确 的 阅读方 法 ,并且教会学生用感情去诵读。如 再别康桥》一课,在这一课 中 ,在 朗诵 完课 文 之后 ,笔者 首 先 纠正 了学 生们 韵律 掌控 方面 的不 足 ,如诗 的第 一句 , “ 轻轻 的”与 “ 我走 了 ”之 间要做 稍 微 的停顿 , 第 二句 中 的 “ 如”要 将发 音稍 稍拖 长 ,第 四句 “ 作别 西天 的云彩 ” , 音调 中要 把 “ 云 ”这个 字 刻 画清楚 … 。其 次引 导学 生 学 习诗歌 的 韵 律 是怎 样表 现 出来 的 ,笔者 带领 学 生提 取 了诗 中的一 些 关键词 ,如 “ 轻轻 的来 ” “ 西天 的云 彩” “ 新 娘” “ 荡 漾” “ 招摇 ”、 “ 水草 ” “ 漫 溯” “ 放歌 ” 等等 ,并 将这 些 关键 词进 行对 比,如 此 ,则 清 晰地展 现 了诗 歌 韵律 ,使 学生 们 掌握 了 朗读诗 歌 的技巧 ,明 白了 “ 用感情 去 朗读 ” 并不 是仅 仅一 种 心理 活动 ,而 是 可 以通 过 诗歌 的停 顿 、发 音 和韵 律 等方 式来 突出情 感 ,并 以此来 展 现出 诗歌韵 律 的美感 。 二 .品味诗歌的情感 诗歌 是将 情感 、思想 等融 于意境 之 中 ,要 读懂 一首 诗歌 并且 懂 得 鉴赏 ,就必 须要 掌握 一 定 的文体 知识 ,否 则 ,学 生所 读懂 的仅 是 诗歌 的皮 毛 ,其 内涵 则很 难通 过 阅读 而领 会和 掌握 。同样 ,要 懂得 品 味诗歌 的情 感 和意 境 ,也需 要学 生具 备 一定 的 阅读能 力 理 解能 力和想象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把握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 大 文学源 头 ,按 照历 史 的顺序 把握 诗 歌发 展 的脉络 ,进 而 引导 学生 通过 阅读 掌握 句 法 、用韵 、对 仗 等诗歌 的基本 知识 ,再 次 才是 培养 学 生的 品味 诗歌 的情 感 。诗 人写 诗绝 非无 病 呻吟 ,而往 往 是有 感 而 发 ,或是 抒 发 自 己的理想 和抱 负 ,或 是抒 发 自己强烈 的爱 国主 义热 情 。如 陆游 的一 首诗 《 十一 月 四 日风雨大 作* ,这 首诗 出现在 初 中 语 文八 年级 上册 的 第二 单元 。在 这一 课 中 ,笔者 从 四个方 面来 展 现 了这首 诗 的原貌 ,解读 了它 的来 龙去 脉 ,增 强 了学 生对 这 首 诗的情
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体会论文
![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体会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b7c9291a0b4e767f5acfce95.png)
浅议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体会摘要:初中诗歌教学,无论古今中外,都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诗歌教学质量如何,是衡量语文教师知识水平包括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以及相关学科的试金石。
那么,如何搞好中学诗歌教学呢?本文将展开来探讨。
关键词:诗歌教学激趣品读练笔长期以来,诗歌教学一直是困扰许多语文教师教学的一个难题。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实施,我们对诗歌教学的重视程度越来越深,教学要求越来越高,但实际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许多诗歌教学的课堂仍然在“低效状态”下徘徊。
如何切实提高诗歌的有效教学,成为我们当前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
一、反复诵读,体会诗歌内涵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诗歌因句精词粹、音韵和谐、意境优美而被大家所喜爱,它最适合朗读、吟颂。
教学实践表明,诵读是课堂中一个关键性的教学环节,是一种贯穿始终的教学方法。
因此,在平时的诗歌教学中,教师可先播放配乐录音进行示范朗读,激发学生对诗歌朗读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由表及里、逐步深入地品读诗歌,以达到感其形、揣其意、悟其情、记其文的目的。
1.读出音韵节奏。
如,读“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等诗句时,应指导学生把握“绿”、“闹”字的重音朗读;读杜牧的《赤壁》时,为了更好地明确此诗的结构层次和情感表达,就应对前两句的叙事和后两句的议论朗读语调进行区分使用。
2.读出诗歌大意。
例:一次外出听一位老师教学《在山的那边》一诗时,对于诗中“山”和“海”所蕴含的意义,老师没有进行深入讲析,而是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原诗,边读边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抓住文中重点字、词、句品味,几遍下来,许多学生自然理解了“山”与“海”所蕴含的象征意义:“重重困难”与“理想境界”。
二、发挥意境想象再现法诗是语言的艺术,其善用含蓄、精练的语言表露诗人的感情。
好的诗词都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特点,故要欣赏诗歌,必须发挥想象、联想。
让学生在品读诗歌、解析诗歌时将精练的诗歌,以诗般精美、流畅的语言,加以丰富的联想、想象,以多变的形式,去书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文章。
浅谈诗歌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浅谈诗歌教学中的几点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6aee4f3f0b4c2e3f572763fe.png)
、
此语为座右铭 。
黄永武先生认 为 , 要体察作者繁复心境 , 当从历 史知识中去注意时 、 、 三个要 素 。就 时而言 , 地 人 考 察作品的年代 , 以推测 当时 的时事 ; 地而 言 , 可 就 考 察作品的地点 , 以省察 当地 的情况 ; 人而言 , 可 就 考 察作者的性情 , 以窥见其风格 与内心 的志趣 ; 可 考察 作者 的交游 , 以印证其 指称及相互 的影响。而且 , 可 时有穷通 , 地有广 隘 , 有荣辱 , 合这 三者 的浮沉 位 综 冷暖 , 便可知作者 一生 的际遇 , 考察 这 际遇 , 又可 以 明白作品整个 的思想背景 。 二 、 视朗读积累 。 重 在反 复吟诵 中提 高理解 能力 诗歌本是用于 歌唱 的 , 人类情 感 的载体 。诗 是 歌所特有 的鲜 明的节奏 、 和谐 的音韵 , 只有通过 朗读 才能体会 出来 。因此 , 师在教 学 中应该 重视 和运 教 用这种方法 。学生通 过朗读 , 会 出诗人 或喜或 悲 体 或怨或怒 的情感 , 自然 而然地 获得与 诗人感 情 上的 共鸣 。如杜甫“ 日放歌 须纵酒 , 春作 伴好 还 乡” 白 青 的喜悦 ,安得广厦千万 问 , “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的 忧思 ; 白“ 能摧 眉折腰事权 贵 , 李 安 使我不得开心颜 ” 的激愤 ; 苏轼“ 大江东去 浪淘尽 ” 的豪 放 ; 飞“ 岳 三十
肯, 谈谈 自己的见解 ; 第二 , 短时间内背诵 这首诗。 在 这样 日积月累 , 三年下来 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三 、 究技巧 。 讲 有助于鉴 赏作 品的诗境 艺术技巧 , 是创 造优 秀作 品不可或 缺 的条件之 如果没有高超 的艺术技巧 , 就不可能有李 白、 杜 甫、 苏轼 、 黄庭坚 的诗 , 也不会 有苏东坡 、 辛弃疾 的词 和关汉卿 、 马致远 的戏剧 , 更绝 不会 产生 《 红楼梦》 、 《 三国演义》 这样 的名著 。艺术技巧分 为内容 和形式 两方面 , 果作 品不讲 究技 巧 , 忽 格律 声色 的讲 如 疏 求 , 么文学作 品的结 构 、 那 辞采 、 声律 、 韵美 , 乏 神 将 善可陈 , 不见精彩。艺术的形式美落空 , 就很难将 那 最生动 、 圆满的艺术 内容 表现 出来 。所 以作 品的 最 优劣成败 , 跟艺术技巧很有关系 , 是可以断言的。 诗歌 的表达技 巧往往 表现在 三大 方面 : 达方 表 式、 表现手法 、 修辞 手法 。 表达方式是诗 人表达 思想感 情 的重要手 段 , 常 见 的有记叙 、 描写 、 抒情 、 论。其 中抒情 表现 得尤 议 其突 出。表现手法 又叫艺 术手 法 , 指诗 歌 的章法 是 和技巧 , 渲染 、 托 、 蓄 、 典 、 有 衬 含 用 象征 、 移情 、 比 对 等。修辞 手法 有比喻 、 拟人 、 比、 对 借代 、 夸张 、 比 、 排 衬托 、 设问 、 问等。巧妙地 运用表达技巧能使描写 反 的事物更 为形 象生动 , 的主 旨更加突 出, 诗 使诗中字 句更 为精 巧。 四、 借助 多媒体 。 优化诗歌教学过程 诗歌是想 象和激 情 的语 言 。它 或寄情 于花 草 , 或抒 发个 人情感遭遇 。诗 歌所 特有 的含 蓄和意 境 , 带给我们 无穷的审美 享受 , 同时也 给我们 的教 学带 来 了一定的困难 。如何 让 学 生把 握 诗歌 的感情 意 蕴, 由文字感知上升 到心灵 的体 味 , 与诗人产生感情 上的共鸣 , 为诗 歌教学 的一个 难点 。而恰 当地运 成 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 能有效地 弥补常规教学 的不足 , 调动学生所有的感觉 器官 , 使其 全身 心地投 入到诗 歌特定的氛 围情趣 中 , 以声传 情 , 以形传 意 , 寓教 于 乐 。因此 , 合理地运 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 以优化诗 可 歌教学过程 。 比如在教学王维 的《 山居秋暝》 明月松间照 , “ 清 泉石上流” , 时 可用 图片将 朗朗明月 、 密密松林 、 潺 潺 流水表现 出来 , 至 可 以用音 乐 表现 水流 的声音 。 甚
中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10篇)
![中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e9af76c0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97.png)
中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10篇)中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1常言道“三分__七分读”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实施,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得到了语文教师的极大重视。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中也多次提到应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故,读书是如今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
朗读教学应该成为语文教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初中语文作为一门具有丰富语言性质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因此,我深刻认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朗读的功能价值是每个语文教师待研究和认真解决的重大课题。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在教学实践中对“朗读”的功能和应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就初中语文诵读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一、诵读是初中语文的灵魂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作为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它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所谓语文朗读,主要是指将书面语言转变为有声语言,以富有感染力的声音来表达书面语言,可以改善和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在朗读中学生可尽情沉浸在读的海洋,用生动的语言展示自己,表达自我,愉悦自我,陶冶身心。
初中语文教材大多是经典之作,这些作品从各方面表现了人类的创造精神和审美过程,通过“语言的中介”把学生的精神世界与广阔的生活沟通起来,使学生从中获得生活的乐趣、情感的陶冶。
因而,教师要根据文学的审美特性,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将文学作品中具体生动的形象渗入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一种沁人肺腑的情感陶冶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
这就达到了读的目的,既陶冶情操又净化心灵两全其美。
例如《春》,《我爱这土地》。
诵读的确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让学生浮躁的心慢慢变得宁静,只有心宁静了学生才会回归课堂达到有效学习,才会创造高效课堂。
要不怎么说“读”是语文学习的主线,是素养的储备积累和能力形成的主渠道呢!二、诵读可谓是以身作则,感同身受在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以身作则,引导学生重视朗读,是一种主要的教学策略。
关于新课标下诗歌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新课标下诗歌教学的几点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0879499151e79b8968022612.png)
歌 教 学 的 的 现 状 与 施 教 方 略 初 探 [J】. 新 语 文 学 习 ( 师 版 中 教 学 专辑 ), 0 , ( 2 6 2). 0
识性 的拓 展讲 解 ,使 学 生达 到 拓 展 阅读 的 目的 ,调动 学 生 : 习 诗歌 的 主动 性 。拓 展 讲 解 的 内容不 必 面 面俱 到 ,应 尽 量 简 单准 确 , 点到 实质 , 以培养 学 生 查 阅 资料 的 习惯 。其 次 , 由 于诗 歌 具有 多义 性 、含 蓄性 和 暗 示性 等 特 点 ,因 而诗 歌 教 学 要进 行 开放 式 的 解读 与 赏 析 ,这 种 开放 式 的可 能 性解 读 是 一 种 考 虑 时代 背 景 、 历史 现 实 、文 化 内涵 以及字 句 中 复杂 幽 蕴 的 意蕴 等 因素 的 既有 深 度 又有 准 确性 的 “ 读 ”与 讲解 ,而 细
释 词 + 代 背 景 + 清 段 落 结 构 + 析 思 想 内容 + 结 艺 术特 标 , 让学 生 难 以适 从 , 其结 果 只 能 是让 学 生 远离 了诗 歌 ,远 交 理 分 总 色 ”的 “ 五段 论 ”式的僵 化模 式 。这种 机械 的程序 与 僵化 的教 离 了文 学 ,远 离 了语 文 。
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几点体会
![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几点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83503c9f6bec0975f465e218.png)
一 张 晓 文
一
涉 足 数 学 课 堂 ,便深 感 解 决 问题 使师 生 学生 “ 一读 、二 划 、三复述 ” 。
1)要 求 学 生 边 读 边 思 , 主 要 用 默 读 方 式 。
情 。志 与 情在 人 认识 事物 的 概 念 中属 于 理 性 的 蓄 ,之 所 以意 蕴深 长 、耐 人 寻味 的主 要 原 因所
内 容 。人 类 认 识 事 物 有 哪 些 规 律 ? 人 类 认识 在 。沿着这 个思路 引导学 生透过意 象这个 表面 的
I _ ]
事物 离 不 开 以下 规 律 :由 易到难 、由表 面 到本
够 成 一 幅 图 画 ,例 如 陶 渊 明 的 《 洒 》 : “ 庐 如反掌 。有 了以上的基 础 ,学 生理解现 代诗歌 就 饮 结 在 人 境 , 而 无 车 马 喧 。 问 君 何 能 尔 ,心 远 地 自 更 容 易了。学生不 难根据 《 的人 》中的意象 , 有
偏 。采 菊 东 篱 下 ,悠 然 见 南 山 。山气 口夕佳 ,
背的层 次上进行 ,等等 。在此 ,笔者谈 几点多年 来 。 来 从事 诗歌教学 的体会 。
2 诗 歌教学 中要注意 通过 意象理 解作者 1诗 歌教 学 中捕 捉意象 是理解 诗歌主 旨 的志 与情 理 解 诗 歌 最 关 键 的一 步 是 如 何通 过 意 象 理 的第一 步
有 的 诗歌 中 的意 象 以个 体 出现 , 先 要 通 过 感 性 的 栋 梁之 才 ;作 者拿起 武器 ,收复 失地 , 也就 是诗歌 为国立功 ,做 国家栋 梁之 才。这个 主 旨 例 如李 贺 的 《南 园 》 : “ 儿 何 不 带 事物。 男
吴 钩 , 收 取 关 山 五 十 州 。 请 君 暂 上 凌 中的 意 象 。 就 显 而 易 见 了 。 学 生 也 不 难 根 据 陶 渊 明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诗歌教学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诗歌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7c580a8c02d276a200292e7d.png)
四、 让学生发挥想象 。 口头 或 书 面 表 达 诗 中 所 描 写 的 画面
俗 话说 : “ 读 写不 分 家 。” 在教 学 诗 歌 时 , 教 师 可 以采取读写结合 , 以写促读的形式 , 让学生在读中感 悟诗人的情感 , 在写 中表达诗人的志向。 初 中生的想 象力丰富 , 求知欲望强烈 , 所 以大 部 分 学 生 十 分 希 望 在 课 堂 上 有 表 现 自己 的机 会 。 因此 , 教师 在 教 学 中应 给学生表现 自我的机会 , 在教学诗歌时更应如此。 例 训练方式 。 在教 《 天净沙 ・ 秋思 》 一诗 时 , 在学 生反复诵读 全 1 . 教师或学生范读 , 其他同学听读 , 想象 诗句 中 如, 教师可让 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 以 口头形式表达 描 绘 的画 面 , 从 而 感 受 诗 歌 的 意 境 和 诗人 的情 感 。 例 诗后 , 如, 在学 习九年级下册《 我爱这土地》 时, 通过教师的 诗 的前 四句所描绘的画面。有些学生可能会将它 直 教 师 不 妨 先 让 学 生合 上 书本 闭 眼想 象 , 然 后 表 达 范读 , 学 生 可 以想 象 到 抗 日战 争 时 期 国土 沦丧 , 山河 译 , 破碎 , 到处弥漫着 战争硝烟 的画面 , 感受到诗人艾青 自己想 象出来 的内容 ,这样就能使 学生更加 深刻 地 学 习《 天上 的街市 》 时, 对 祖 国 的一 片 赤 胆 之 心 。 又 如 , 朗读 《 天净沙 ・ 秋思 》 理解诗 所描写 的意境 。又如 , 我有一 个梦想》 , 让 学 这首 元 曲 时 ,教 师 可 要 求 学 生 想 象前 几 句 的景 物 描 教 师 可 以 当 堂 布 置 口头 作 文 《 天上的街 市》 这首诗 以丰富 写, 感受诗歌意境 , 这 样 学 生 通 过 诵 读 就 能领 略诗 人 生模仿诗歌进行创作 。《 的想象和联 想激 活了学生 的思维 ,当时就有学生 口 的思 乡悲 苦 之 情 。 “ 我有一个梦想 , 有一天 , 我成 了太阳 , 要 将 2 . 指 导学生 正确把握 诗歌 朗读 中的停 顿 、 重音 头创作 : 等。例如 , 教学九年级下册余光 中《 乡愁》 一诗时 , 教 光 和 热 献 给 祖 国 。 ” 师可 先让 学 生 熟 读 ,然 后 让 学 生 思 考 该 怎样 停 顿 和 以上是笔者平时诗歌教学 中的几点体会 ,其实 重音 。 教 师 可 让 学 生 朗 读 “ 乡愁 是 一 湾 , 浅浅的, 海 只要我们教师平 时在教学 中多做一些总结 ,学生 的 峡, 我/ 在这头 , 大 陆/ 在那头 ” 一句 , 然 后 让 学 生 回 答 学 习兴 趣 又 何 愁 不 能 提 高 呢 ? 停 顿 和重 音 , 并要求学生指出“ 浅浅的” 为何 要 重 音 。 ( 作 者 单位 : 湖 南 省 祁 东县 白鹤 铺 镇 中 学 )
中学语文如何做好诗歌教学
![中学语文如何做好诗歌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54ed16e06294dd88d0d26b4c.png)
中学语文如何做好诗歌教学诗歌教学是中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要注重诗歌教学。
那么怎样提高中学语文的诗歌教学效果呢?有的语文教师,只让学生死记硬背,这种方法是错误的,实践证明:单纯依靠学生的死记硬背难以取得预期目的。
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应该从教学方法上入手,改变过去单纯记忆的方式,从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理解能力和意象捕捉能力入手,不断提高中学语文诗歌教学质量。
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歌主旨诗歌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文字更简练、表达的意境也更丰富。
要想正确理解诗歌的主旨,不但需要熟读诗歌本身,对字面意思有一定的理解,还要分析诗歌的创作背景,做到对诗歌的全面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正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对于中学生来讲,由于语文基础知识有限,分析和比较能力还很薄弱,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应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通过对诗歌的正确分析,培养学生的总结分析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对诗歌的主旨有全面正确的认识,能够通过一定阅读基础和背景材料,将诗歌主旨归纳总结出来。
有的诗歌中的意象以个体出现,例如李贺的《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其中“吴钩”“关山五十州”“凌烟阁”、“万户侯”都是意象,学生都能找出来。
通过这种培养和指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得到了提高,不但能够实现对诗歌主旨的正确理解和分析,还对日后的语文学习有着极大的帮助。
从目前的中学语文诗歌教学来看,这种教学方法取得了成功,对学生能力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语文教学成绩的提高也是有利的促进。
所以,我们在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中要对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进行重点培养。
二、培养学生的意象捕捉能力在中学语文学习中,学生是否具备一定的意象捕捉能力是学生能否持续提高语文成绩的关键。
而学生意象捕捉能力的培养不但要靠正常的阅读教学,还应将诗歌教学作为重要的媒介和手段。
中学语文诗歌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教学形式,与普通阅读教学不同,对学生意象捕捉能力的培养效果也比较明显。
初中语文转型期诗歌教学几点体会
![初中语文转型期诗歌教学几点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cd6498bc69dc5022aaea00af.png)
初中语文转型期诗歌教学的几点体会摘要:(一)认识初中语文与小学语文中诗歌练习中的几点不同。
(二)帮助学生领会诗的意境。
(三)帮助学生合理补充形象。
(四)深入品位,推敲语言。
(五)引导学生用比较法读诗。
关键词:初中诗歌体会诗歌是—种常见的文学体裁。
它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
它诞生得最早,普及面最广,成就也最高对整个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强大的影响和渗透力。
诗歌教学要充分引导学生分析诗义怎样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运用精炼的语言描写形象创造意境,表达主题。
开阔学生胸怀,美化学生心灵,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语言魅力,艺术构思技巧,可以培养精炼、准确地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可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不断提高其表情朗读的水平。
诗歌教学和其它文体一样,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模式。
一般说来要扣住诗歌特点,引导分析诗是如何运用精炼语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而达到抒情言志的。
在小学语文的诗歌学习中,学生对诗歌的分析一般停留在表象上,未从细节上去对诗歌进行鉴赏,而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却要求有较深程度的理解。
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现谈谈我对初中语文转型期诗歌教学的几点体会:一、认识初中语文与小学语文中诗歌练习中的几点不同(1)考察分值不同。
小学语文的诗歌分析一般包括对原句填空和翻译课文中的诗句,多数都是课堂上讲到的内容,分值多为8-12分,初中语文的诗歌分析一般为4-6分。
(2)鉴赏内容层次不同。
小学语文的诗歌分析一般为作者、体裁等较浅显的文学常识的记忆,而初中语文的诗歌分析已深入到对诗歌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等难度较度较高方面的分析。
(3)鉴赏要求不同。
小学语文的诗歌分析要求学生能明确诗歌的基本内容,据此作答,而在初中语文的诗歌分析中要求学生既要能理解诗歌内容,又要能明确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所用的表现手法,诗眼对诗歌感情表达的作用等。
初中语文诗歌学习中要求掌握的内容比小学时有了较大的提升。
初高中衔接阶段诗歌教学实施心得
![初高中衔接阶段诗歌教学实施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4bc8db40f7ec4afe04a1df1c.png)
初高中衔接阶段诗歌教学实施心得高中第一册第一单元及配套《读本》第一册第一单元,以现当代诗歌为教学内容,精选现当代著名作家的经典诗词作品,意在使学生从进入高中的第一节课开始,就能较为广泛地接触诗歌,并通过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意识及高雅的情趣。
但无论是从教学目标的确定还是具体教学的实施,都需要首先考虑到高一起始阶段的实际程度,否则不仅读诗的趣味没养成,反会使学生望而却步,谈诗而色变。
事实上,学生已经具有诗歌学习的初步经验,但由于初中对诗鉴赏能力的要求不高,考查又重知识而轻能力等原因,实际在教学中并不是很重视,基本只要求学生读读背背,主要了解诗歌的内容,诗歌的学习习惯未充分养成,应有的能力没有完全培养出来。
因此,从高一年级普通学生的实际读诗经验及对自由体诗歌的实际领会程度出发,衔接阶段的诗歌教学,应注意激发学生诗歌学习的兴趣,指导学生养成诵读、联想想象及分析评价的学习习惯。
同时,尊重诗歌作为语言艺术的本色,努力通过品读语言来赏析其中的情思和意味,并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让学生热爱文学,热爱语文,进而对学生高中三年乃至一生的学习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好的读书习惯就是在不断的个人实践与他人正确引导中慢慢形成的。
诗是人类心灵的赞歌。
我们高一新生有的是朝气、有的是热情、有的是力量,他们最需要的是我们的正确引导。
南开大学宁宗一教授说过: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文章还是属于传统阅读部分(他把阅读分为三类:传统阅读、趣味阅读、时尚阅读),它们更需要的是“给”,是“引导”。
不“给”,学生们就不大愿意看,不“引导”他们就不会全懂。
第一册第一单元中外诗歌,教学中一定要突出诵读;从最基本的诗歌解读方法学起,如借助联想和想象,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及优美的境界、凝练的语言,领悟诗歌中蕴涵的哲理;1、从学生心理需求设计教学设计教学应充分考虑学生对课文的心理预期、领会程度、内心的疑问,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将感情全部投入,让学生自动自发地进入到诗的学习中,变成课堂的主人。
浅谈诗歌教学的几点体会
![浅谈诗歌教学的几点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98c37d23453610661ed9f4ea.png)
0教 学研究 0
S C I E N C E&T E C H NO L OG Y I N F OR MA T I O N
2 0 1 3年
第2 1 期
浅谈诗歌教学的几点体会
马 秀扬
( 叶县 昆 阳镇 中学 , 河南 叶县 4 6 7 2 0 0 )
【 摘 要】 诗歌 是人类精 神宝库 中 极 为灿 烂的一部分 , 应是语 文教 学中的一 个重点 , 但在语文教 学中却存在着不同程度 , 不 同形式的忽视诗 歌教 学的现象。如何才能有效地 引导学生学习诗歌应是语 文教 师致 力于探 索的。 本文就将 自己在诗歌教学 中的几点粗浅认识提 出来供 大家参
学 生的思 维, 让学生用最短 的时 间进入课堂学 习的最佳状 态 , 这样做 , 不仅能 自然地过 渡到下一个教学环节 . 而且能有效地 激发学生的学 习 兴趣 , 点燃学生 的智 慧火花 , 使其主动获取知识 。 我 以为可采取 以下方 法来激发学生 的兴趣 2 . 1 名句 、 成语或典故吸引法 选初 中课本 的诗歌大多是文质兼美的佳作 . 其 中不乏脍 炙人 口 的技能 。所谓导 ” 悟” , 就是引导和诱导学生悟性 思维 , 以到达体会和感 悟作 品意蕴 的目的
2 _ 3 情景感染法
诗歌里 面饱含着丰 富的情感 因素 . 对 于中学生来说 , 要 将作 品中 的情感 因素迁移过来 . 化为 自己的情感体验 。 往往需要一种氛 围, 一种 感情 氛围 如果教师能着眼于这方面来设计导人 , 借助多媒体展示画 面. 配上相关 的乐 曲或描述性的语言等方法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 情境 . 将 有利于引起学生深 切的情感体验 和浓厚 的学 习兴趣 . 有利于 1 倡导主动参与 、 勤于探 究的学 习方式 帮助学生迅速而有效地理解诗歌 内容。如何其芳的诗《 秋天》 , 导人时 相对 于现代文来说 , 诗歌往往显得含蓄 、 深奥 。 令人难 以接近。要 就可 以借 助多媒体展现几 幅秋天绚 丽多姿 的画面 .并配上 和谐的乐 让学 生全 身心地沉醉 于秋 天的丰收 和美 景之 中. 然后再 学习课文 想让学 生真正领悟诗歌 的精髓 , 就应 该让学生 明白 : 诗人 的创作 与他 曲. 学生便 能在脑海 中形成 一幅幅鲜活 的画面 . 更能深切地 体悟这诗 们 的生平及 创作背景 息息相关 。 如果 把作品 比作一 粒种子 . 那 么诗人 时 . 的生平 和创作 背景就是促其生根发芽的土壤。 学生明 白了作者生平和 中蕴 含 的情 感 。 除上述做法外 , 还有以画画激趣 、 以朗读激趣等方法 。 教师应充分 创作背景后 , 老师就可布置预习任务 , 让学生通过上 网、 查 阅书籍 等方 在教 学中根据需要 灵活运用 . 有 式搜集 与诗 歌有关 的背景资料 .并让 他们试着用 简洁的语言归 纳概 挖掘诗歌 中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因素 . 推动学习的进程。 括, 学生通过查 阅大量而丰富 的资料 。 提高 了自主学 习能力 . 培养 了他 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
浅析中学语文诗歌教学
![浅析中学语文诗歌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9b1c3f3f31126edb6f1a1024.png)
河 南省平舆 县二 高 王铁 刚
二是教法失 当。现行的诗歌教学,更多 感受音乐美 ,体味诗人 的情感 。诵读 主要 由
【 摘
要】 诗歌是人类的母语,是语 言
文化 最精 华的体 现,也是 最能 集中体现语 言
的还是考虑其应试性 ,过分强调语文 的工具 以 下几 个 阶段 组成 :
一
“ 文学性”的文学样式。以往 的诗歌教 学普 性、实用性,而忽视 了艺术教育的美育功能 ,
遍 缺 乏语 文 本 位 、 文 学 本 位 意识 ,甚 至 于还 无视诗歌写景状物、抒 情明理的表现特点 ,
是正确朗读。该 阶段要求读准字音 ,
自然上 口。课 本中出现的一些 生字词 和多音 准字音。 另外, 在朗读时要做到不增减、 颠倒、 诗意。二是流利朗读 。朗读时做到语气连贯 , 节奏分 明,旬读清 晰,没有句 中停顿错误 , 符合 诗句 节拍 ,句 中停顿长短适宜 ,长短句 能读 出应有气势 , 各种句式能读 出恰 当语气,
一
堆文字符号 。降低 了诗歌教学的趣味性 ,
【 关键词 1 中学语文;诗歌教学
中学语文诗歌教 学现状
抑制 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阻碍了 学生实际鉴赏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
一
、
3 . 课 程评 价 方 式单 一
1 . 学生阅读诗歌存在 障碍
一
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体现在诗歌教学 中就 并且 能读懂 诗歌 的大致 内容 。三是有感情地
会 失去依托。例如岑参 “ 忽如一夜春 风来 ,
1 . 知人 论 世 ,理 解文 本 写作 背 景
品的思想和感情都有了无限多的设定 和体现 高学生 的诗歌鉴赏能力 ,要着重做好以下几 歌没有 了相应 的手法 和技巧 ,抒发 的感情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几点体会
发表时间:2011-12-19T11:26:36.910Z 来源:《教育学》2011年9月(下半月A版)供稿作者:杨小红
[导读] 在教学或是在与学生交谈过程中,总有学生说诗歌很难理解,尤其表现在把诗歌翻译成白话文的时候。
杨小红(吉林省双辽市双山中学 136400)
[摘要] 语文中的诗歌教学,引导学生学会捕捉意象是理解诗歌主旨的第一步,要通过意象去挖掘理解作者的志与情,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抒发能力。
[关键词] 中学语文;诗歌教学;意象
诗歌现代汉语释为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
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用现代汉语解释为这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
《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
”《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
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在当今世界林林总总的艺术形势中只有一种用言语表达的艺术--那就是诗歌。
作为教师,在教诗歌时总能看到学生全神贯注的情态、理解与满足的笑脸,这与在教授其他文学时看不到的神情,充分体现了诗歌所具有的不同于别的文学体裁、不同于别的艺术形势的艺术魅力。
在此,笔者谈几点多年来从事诗歌教学的体会。
一、诗歌教学中捕捉意象是理解诗歌主旨的第一步
在教学或是在与学生交谈过程中,总有学生说诗歌很难理解,尤其表现在把诗歌翻译成白话文的时候。
在这里,我教大家一个小窍门,这也是我的一点心得。
理解诗歌其实很容易,也很简单,对于有些比较简单、通俗易懂的诗歌,在了解背景的情况下,不用教学参考书也能猜出八九成来。
怎么猜?首先要理解几个概念。
诗歌的主旨是什么?诗言志,歌抒情,诗歌的主旨就是言志抒情。
志是志向,情是情感,志与情在人认识事物的概念中属于理性的内容。
理性是相对于感性来说的,这是由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所引发出来的,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是一个“由易到难、由表面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一个过程。
诗歌要表达理性的主旨,必须先要通过感性的(表面的、个别的、具体的)事物,也就是诗歌中的意象(能听到或看到或感受到的形象),通过一些文学形势的运用才表达出来的。
因此,捕捉意象是理解诗歌的第一步。
在有的诗歌中的意象以个体出现,例如李贺的《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其中“吴钩”、“关山五十州”、“凌烟阁”、“万户侯”这些词语都是意象。
本诗通过这些词语表现了一个“男儿”保家卫国、奋发向上、争取功名的情感。
有的诗歌中的意象能够在读她的人的脑海里形成一幅图画,例如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五句话中,第一、三、四句分别构成三副不同的画面,这些画面自然而然的就让学生理解了作者“悠闲自得”的生活状态。
当然,现代诗歌也是一样的,例如陈然的《我的“自白书”》中:“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我不需要什么自白,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
……”其中带有动作的“把”、“对着”词语和“铁镣”、“皮鞭”、“刺刀”等名词这些都是意象,表现了作者面对迫害时不惜自身也要面对自己理想与追求的内心情感。
把这些表现理性的重点找出来了,诗歌的大致意思也就能理解了。
二、诗歌教学中要注意通过意象理解作者的志与情
理解诗歌最关键的一步是如何通过意象理解作者的志与情。
这个问题要我看也很简单,不过先要有这么个概念:诗歌中的意象意义绝对不是它的本意。
我们大家都学过词,一个词一般有它的三重意思,就是词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
这是诗歌之所以含蓄、之所以意蕴深长、耐人寻味的主要原因和魅力所在。
沿着这个思路引导学生透过意象(个别的、具体的、感性的)这个表面的意思去推测本质的(一般化的、抽象化的、理性的)情志,这就是诗歌教学的重点所在。
通过让学生找出意象也就是让学生去想:在当时的背景下,这个意象的引申意义或比喻意义可能是什么?学生不难根据李贺的《南园》诗中的意象作出如下推测:吴钩=武器,关山五十州=国土,凌烟阁=建功立业,万户侯=国家栋梁之才,这下意象的引申就出来了,表现为:作者拿起武器,收复失地,为国立功,做国家栋梁之才。
这个主旨就显而易见了。
学生也不难根据陶渊明的《饮酒》中的意象图作如下推测:结庐图=僻静,采菊图=悠闲,飞鸟图=自由。
再让学生说出“真意”的含义是什么就易如反掌。
有了以上的基础,学生理解现代诗歌就更容易了。
学生不难根据《我的“自白书”》中的意象,对意象意义作如下推测:铁镣、皮鞭、刺刀=压迫、剥削,任、胸口对着=直接面对。
对比突出陈然先生反压迫、反剥削的信念,学生就能自己推测出来了。
三、诗歌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诗歌不仅仅是陶冶学生的情操,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让他们写出的东西有诗情画意,让他们说出的话含蓄、耐人寻味,够得上文明、够得上有水平。
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其中“沉舟”、“千帆”、“病树”、“万木”是意象,都应取它们的比喻意义进行推测理解:沉舟=沉沦不前的人,千帆=众人竞争向上的局面,病树=受挫折萎靡不振,万木=众多的人,这句话揭示了社会上个体与整体之间相反的两个面--你沉沦、萎靡不振,社会却仍然是相互竞争、向前发展的。
所以,沉沦与萎靡不振,并不能抵挡社会向前发展的步伐,只能有害于自己的发展,最终被社会所淘汰。
作者在诗中回顾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似乎在嗟叹自己,勉励自己,也在劝勉朋友。
可引导学生造句:把改革开放比作“千帆”、“万木”,把自己比作“沉舟”、“病树”。
基础好的学生能造出如下类似的句子:如果改革开放是千帆竞渡,我决不会做沉舟;如果改革开放是万木争春,我决不会做病树。
总之,语文教师在诗歌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通过感性的(表面的、个别的、具体的)东西,去挖掘理性的(本质的、一般的、抽象的)东西,并且要做到活学活用,这样才能达到诗歌教学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