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化手法在文学中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陌生化手法在文学中的应用。 陌生化手法运用于文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陌生化使语言变得困难,有意造成障碍。这一点在诗歌方面表现得特别明显。有些诗人有意用有些困难的声音模式和韵律,苦心孤诣地营造诗歌语言,造成语言的扭曲和反常。如: 杜甫诗《船下夔州郭宿雨湿不得上岸别王十二判官》 依沙宿舸船,石獭月涓涓。 风起春灯乱,江鸣夜雨悬。 晨中云外湿,胜地石堂烟。 柔橹轻鸥外,含情觉汝贤。 这首诗写诗人乘船顺江而下,到夔州天晚停宿,大雨如注,不能上岸去会朋友,内心怅然。早晨诗人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钟声,诗人未用“响亮”一类的描写听觉的词语来描写,而是用描写触觉的“湿”来描写,把钟声形容成“湿”是杜甫利用痛感在文体上的创造,这种创造把那种因下雨无法上岸去会朋友的怅然、不安、遗憾的心情巧妙地描写出来,从而使人品味不已。

按平常的说法,只能说“风起春灯晃”、“江鸣夜雨落”、“钟声云外传”,可杜甫却用“乱”来形容“春灯”在风中的摆动,用“雨悬”来形容大雨之不断,用“湿”来形容钟声之形态,这明显是言语的“陌生化”。看起来,“乱”与“悬”似乎偏离了正常的语言的规范,却暗示出诗人在大雨中不能上岸去会老朋友那惆怅、沮丧的心理。由于诗人处在此种心境中,不能不以别样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所以“春灯乱”、“夜雨悬”既是对风中春灯摆动和大雨如线般悬挂着的独到描写,又流露出诗人此刻不能会见朋友的那种不安、焦急的心情。

第二,陌生化手法有意挑战传统的已被接受的观念和思想,从不同角度进行描述,使习以为常的事物变得反常。 比如,《红楼梦》中刘姥姥游大观园一幕,就是利用刘姥姥的视点使大观园变得“陌生化”了。第五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周瑞家的把刘姥姥领进堂屋,等候王熙凤,讲到刘姥姥第一次看到挂钟时的感觉,有如下一段描写: 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很似打罗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似的,却不住地乱晃,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东西?有煞用处呢?”正发呆时,陡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一般,倒吓得不住地展眼儿。接着一连又是八九下,欲待问时,只见小丫头们一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 这是作者故意不说出钟的名字,只是以一个乡下老太婆的感觉对这个荣国府中的人们习焉而不察的事物——钟进行了描述,使读者仿佛第一次看到它、听到它一样,从而摆脱了自动化和习惯化,延长了对钟的感知过程,产生了“陌生化”效果。

三、文学“陌生化”的审美特征。

詹姆逊指出“陌生化使事物变得陌生,使感知重新变得敏锐。”怎样营构这陌生和新奇的艺术魅力?俄国形式主义营构艺术迷宫的主要的陌生化艺术程序是诗语的难化、陌生化的变形、结构的延宕等手法。

诗语难化。 “艺术的手法是将事物…奇异化”的手法,是把形式艰深

化,从而在艺术中感受过程本身就是目的,应该使之延长。“这就是说,为了打破自动化感受的定势、冲破审美注意的惯性,使接受者获得新颖奇异之感,并使这种感受长久地留在接受者的审美屏幕上,艺术家必须通过变形与重组,不仅打破原有形式的规范与格局,而且独辟蹊径、趋奇走怪地编织异于前人的艺术迷宫。这种精心编织的艺术迷宫无疑是增加了形式的艰深化,增大了接受者审美接受的难度。但百川归海,最终都为了达到“艺术更新人类的记忆”的目的

2、陌生化变形。 艺术变形是指改变原有的自然形态,使其符合诗意的审美追求。陌生化变形具有形式化、新奇化与独创性特点。陌生化的变形集中体现在音响、节奏、外形、形象、情节(指情节安排)、结构、韵律、对偶排比、各种比喻及反讽等修辞手法,以及叙述视点等等形式维度上。

3、结构的延宕。 延宕是指文学作品中通过分裂、结构性对比、插笔等等艺术手法,制动情节的直线发展,迟滞高潮的到来,增加感受的时延,推迟审美快感的到来的一种艺术程序。诗是通过言语的受阻、扭曲来达到增加感受的时延,叙事作品则通过延宕推迟审美快感的到来。 延宕的分解、重复——韵脚和同义反复、排比反复、心理排比、延缓、叙事重复、童话仪式、波折和许多情节性手法。四、陌生化”作为一个诗学概念在西方诗学理论发展史上的意义。

首先,它起到了把文学与其他的语言使用形式区别开来的作用。日常生活的语言是一种自动化的语言,它采取的是最大的节约原则和概括原则。在日常语言中,事物只以其某一特征出现,或如公式一样导出。

而文学语言或诗歌语言是一种困难的、艰深的、扭曲的、障碍重重的语言,其目的是为了阻滞和延缓感受,使感觉摆脱自动化,并使之达到最大限度的强度和尽可能持久。因此,它首先是使现代诗学理论建立起来的先决条件,即把诗歌语言视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结构。这种思想为后来的结构主义对文学语言的结构分析奠定了基础。

其次,它建立起一种新的文学本体观,即把文学看作纯粹的形式和手法的总和,认为文学的内容、思想感情与文学无关。按照这种观点,文学发展的历史就是形式和手法的更迭史。手法的更迭与时代变迁、社会环境和作家个性心理都无关系,因为这些都属于“非审美系列”因素。真正决定文学发展的是手法和语言演变的内部规律。这规律就是它们会自动地老化,久而久之再也不能唤起读者新的感受。所以,为使读者感觉新鲜,就必须使手法和语言给人以“陌生化”或“奇特化”的感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