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课件-第七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4-2
经济地理学课程第7章 区域的结构与组织
二、区域产业结构模式
式中:x是某产业产品的需求增加率; s是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率。
如果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大于1,则表示富于弹 性;反之,则是非弹性的。主导产业的产品需 求收入弹性系数必须大于1。在此前提下,产 品需求收入弹性系数越高的产业就越有条件成 为主导产业。
二、区域产业结构模式
4.高生产率上升率
一、区域产业分类
关联产业:
概念——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 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 产业。
类型:
前向联系产业:利用主导产业产品的产业。 后向联系产业:为主导产业提供生产资料的产业。 侧向联系产业:为主导产业提供技术、能源及其它服务的
产业。
主导产业与关联产业的联系
二、区域产业结构模式
(二)关联产业配套 关联产业的配套就是根据主导产业来合理规划、
促进其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使主导产业与关 联产业之间形成紧密的产业配套,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以主导产业为核心,依据前向联系、后
式中:a—某产业横向逆阵系数的平均值; A—全部产业横向逆阵系数的平均值的平均。
如果某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大于1,说明该产业感应程 度高,容易受各产业部门影响的程度较大。
在经济快速增长时,感应度系数较高的产业其发展速 度一般都比较快。
二、区域产业结构模式
影响力系数:反映产业的后向联系程度,是指某产业 的生产发生变化时使其它产业的生产发生相应变化的 系数。 影响力系数=b/B
一、区域产业分类
(四)其他产业分类
二、区域产业结构模式
区域产业结构模式代表了区域内各产业之间的 典型组合方式。学术界曾提出过多种区域产业 结构模式,解释各产业之间的组合或配置方式。 多用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和基础产业构成的区 域产业结构模式。
7经济地理第七章区域经济结构解析
区域经济结构类型:
狭义: 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企
业结构、技术结构、要素结构等。
广义:还包括区域经济的空间结构。
区域经济结构的研究重点是区域产业 结构与区域空间结构。
区域产业结构定义: 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 比例关系。 (产业(industry:工业、产业、制造业。
区域空间结构的定义: 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 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就是区域经济的空 间结构。
区域空间结构的重要性
合理的空间结构能够实现要素的空间优化 配置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合理组合,从而克 服空间距离对经济活动的约束,降低成本,提 高经济效益。
即:区域空间结构能够产生特有的经济效益:
节约经济,经济活动因选择合适的区位而节约
运费、劳务支出和管理费用所产生的收益。
集聚经济,因相关活动在空间上合理集聚而在 技术、市场、劳动力、基础设施、资源和产品利用 等方面得以互补、共享所产生的收益。 规模经济,经济活动因区位优势获得良好的发 展机会,引起规模增大所产生的收益。
第七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区域经济结构
区域产业结构
区域空间结构 技术创新与区域结构变迁 农村工业化与农区发展
第一节
区域产业结构
一、区域产业分类
二、区域产业结构模式
三、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 四、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一、区域产业分类
产业即经济活动部门,它需要一定的投入、
在区域经济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根据产业的上述某些方面的特点即可选择
产业分类的依据(标准)。
如原料的特点、生产过程特点(技术或要 素投入特点)、产品特点、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 用等。
《经济地理学》电子讲义(学生用)详解
《经济地理学》讲义艾大宾内江师范学院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2011年7月第四次修订1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发展规律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
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文地理学中最为发达的一门分支学科。
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状况和研究特征,一方面与经济活动的发展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又受到地理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重要影响。
一、研究对象(一)欧美学者观点1、多数欧美学者的观点可综合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方面的问题;2、经济活动包括生产活动(如工农业)、交换活动(商业)、消费活动(服务业、旅游)等各相关部分;3、空间方面包括经济活动的区位和分布、空间组织和发展、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包括环境条件和资源的各种利用等);4、这种研究包括各种尺度,从小区域到国家,到世界性的研究。
(二)前苏联学者观点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以巴朗斯基、科洛索夫斯基和萨乌什金为代表的区域学派,认为经济地理学研究地域生产综合体(TPC)或经济区。
研究其形成过程、功能、内部结构、空间形成、内外经济联系、进一步发展的途径和地理配置规律,比较重视自然条件的评价和地区特征的分析。
另一种是以费根和康斯坦丁诺夫为代表的部门统计学派,认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生产配置(各经济部门的发展和配置),着重研究其规律。
1976年,全苏地理学会第六次大会指出“经济地理学的任务是:研究各经济部门的发展和配置,地域生产综合体的形成,经济区划以及自然条件和资源评价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2可以看出,出于计划经济体制的背景,前苏联学者的观点注重强化生产关系和政府的作用,而弱化了市场经济本身的空间结构规律研究,与欧美学者的研究形成鲜明的对比。
(三)我国学者的相关讨论关于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我国学者主要有如下观点:1、吴传钧等。
经济地理学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体系,其核心是生产活动的地域布局体系,其研究的中心内容是经济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地域系统的形成过程、结构特征、发展趋向和优化调控。
《经济地理学教案》课件
《经济地理学教案》PPT课件第一章:导言1.1 课程介绍经济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经济地理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1.2 经济发展与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和空间变化1.3 经济发展与区域规划区域规划的概念和目标经济发展与区域规划的关系第二章:农业生产与农业地理2.1 农业生产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土地利用和土地资源气候和气象条件2.2 农业地理分布和农业区划主要农作物的地理分布农业区域的划分和特征2.3 农业现代化与农业发展战略农业现代化的含义和技术进步农业发展战略的选择和实施第三章:工业发展与工业地理3.1 工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工业部门的分类和发展趋势工业布局的选择和优化3.2 工业地理分布和工业区划工业地理分布的模式和特点工业区域的形成和发展3.3 工业结构调整与工业升级工业结构调整的动力和阻力工业升级的策略和路径第四章:服务业与服务业地理4.1 服务业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服务业的定义和分类服务业发展的经济和社会因素4.2 服务业地理分布和服务业区划服务业的地理分布特征服务业区域的形成和演化4.3 服务业现代化与服务业发展战略服务业现代化的含义和趋势服务业发展战略的选择和实施第五章: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一体化5.1 区域经济发展的概念和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的含义和特征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框架5.2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含义和实践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类型和层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践案例5.3 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与政策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和实施第六章:城市发展与城市地理6.1 城市发展的历史与理论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城市发展的主要理论6.2 城市地理分布与城市类型城市的空间分布模式不同类型的城市及其特征6.3 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城市规划的原则与方法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第七章:交通地理与物流7.1 交通地理的重要性交通系统的基本构成交通地理对经济发展的影响7.2 交通网络的布局与规划交通网络的类型与布局交通网络的规划与优化7.3 物流产业与物流地理物流产业的定义与功能物流地理的重要性与实践第八章: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8.1 人口地理与人口经济学人口增长的规律与影响人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8.2 资源地理与资源经济学自然资源的分类与分布资源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8.3 环境地理与环境经济学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影响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发展第九章:国际贸易与地理9.1 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与地理分布国际贸易的含义与重要性国际贸易的地理分布与特征9.2 贸易模式与贸易影响贸易模式的类型与变化贸易对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影响9.3 国际贸易政策与贸易地理国际贸易政策的目的与工具贸易政策对国际贸易地理的影响第十章:全球化与经济地理10.1 经济全球化的概念与进程经济全球化的定义与发展阶段经济全球化对经济地理的影响10.2 全球化背景下的区域经济发展全球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挑战与机遇区域经济发展的全球化策略10.3 全球化进程中的经济地理研究经济地理研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新趋势经济地理学在全球化研究中的贡献与展望第十一章:经济地理信息系统(GIS)11.1 GIS在经济地理学中的应用GIS技术的基本原理GIS在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领域11.2 GIS数据的采集与管理空间数据的来源与类型GIS数据的处理与管理方法11.3 GIS空间分析与决策支持空间分析技术在经济地理学中的应用GIS在区域规划与决策支持中的作用第十二章:经济地理学与现代物流12.1 物流系统与经济地理学的关系物流系统的构成与功能物流系统对经济地理学的影响12.2 物流中心与经济地理学物流中心的概念与类型物流中心对经济地理学的影响12.3 现代物流技术在经济地理学中的应用现代物流技术的发展与特点现代物流技术在经济地理学中的应用案例第十三章:经济地理学与可持续发展13.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与核心要素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与目标13.2 经济地理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经济地理学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贡献经济地理学在可持续发展实践中的应用13.3 可持续发展策略与经济地理学可持续发展策略的类型与实施经济地理学在可持续发展策略制定与评估中的作用第十四章:经济地理学与区域创新体系14.1 区域创新体系的概念与特征区域创新体系的基本构成区域创新体系的特点与功能14.2 经济地理学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作用经济地理学对区域创新体系理论的贡献经济地理学在区域创新体系研究中的应用14.3 区域创新策略与经济地理学区域创新策略的类型与实施经济地理学在区域创新策略制定与评估中的作用第十五章:经济地理学未来展望15.1 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趋势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新的理论方向经济地理学实践应用的新领域15.2 跨学科研究在经济地理学中的重要性跨学科研究的方法与意义跨学科研究在经济地理学中的应用案例15.3 经济地理学教育与人才培养经济地理学教育的目标与内容经济地理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方法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档详细介绍了《经济地理学教案》PPT课件的十五个章节内容,涵盖了经济地理学的多个方面,包括农业生产与农业地理、工业发展与工业地理、服务业与服务业地理、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城市发展与城市地理、交通地理与物流、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国际贸易与地理、全球化与经济地理、经济地理信息系统(GIS)、经济地理学与现代物流、经济地理学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地理学与区域创新体系,以及经济地理学未来展望。
第七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
经济活动区域分析 区域的结构与组织
地理学上的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 经济地理学上的区域——指人类经济活动所占据的空间范 围。其内涵有:(1 )空间,且其是经济活动赖以存在的依 托(2)有大小之分,故而有层次或等级之分。(3)有同质 区域(据研究的某一种或某类经济活动、要素、问题等式的 一致性或相似性划分的区域)和集聚区域(据经济活动的内 在功能联系的强弱程度而划分的区域)。(4)区域有自已 的结构(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和功能(对内表现为组织区 内的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对外表现为国民经济系统中的一 个重要组成部分,且扮演着某个角色)。(5)区域对外都 表现出特有的经济个性,是一个经济实体。区域之间存在着 相互联系,在发展方面相互影响和制约。(6)区域有由形 成、发展、成熟、衰退或再生等阶段所组成的生命周期,演 变过程大致相同。
10.03.2019 4
此外:支柱产业——指在区域经济增长 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 潜导产业 —— 指当前规模较小,对区域 经济增长影响有限,但是代表了未来产业进 步的方向,发展潜力大,前景广阔的产业。 (三)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 分为资源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10.03.2019 18
(二)集聚与扩散机制 1、集聚机制: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 地理空间上的集中趋向与过程。 集聚机制形成源于三方面:(1)经济活动的区位 指向( 2 )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 3 )经济活动对 集取聚经济的迫求。 集聚引力,使区域经济在空间上发展不平衡,其 原因是:( 1 )集聚导致区域的极化现象( 2 )加 剧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与不平衡(3)促进发达地 区、城市、城市密集区、专业务化地区、产业密 集带等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力量(4)引发和加剧经 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城市与农村、专业化地 区与一般地区等之间形成发展关系上的“马态效 应”,即强者恒强,弱者恒弱。
区域的结构与组织
研究区位、聚落、城市化地区和全球性
2
区域差异
区域系统以及人类居住方式、经济活动、 资源有效利用在自然环境背景下所有活动 的地域差异;
3
对存在于区域内的各种行为单位利益及
区域发展 模式
价值观念的矛盾和冲突进行分析,并系统 地探讨各类问题的解决方法,提出区域发 展的优化模式。
2. 区域经济结构
上海
70%的出口商品通过外贸口岸进入国际市场; 90%的外资或县外内资是受上海影响而进入嘉善。
嘉善
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
空间近邻效应
空间近邻效应
指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之间或各区域之间的空间 位置关系对其相互联系所产生的影响。 产生原因: 就近组织生产和经营活动有助于节约成本 降低企业的决策风险 影响: 促使区域经济活动就近扩张 影响各种经济活动的竞争 带来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在发展上的相互促进
这些理论还有哪些更实际的用途?
城市规划 区域发展规划 产业发展可行性分析
2. 产业功能分类 主导产业
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其特点包括: 生产规模大 产品输出率高 在全国同类产品中占有较高的比重 与区域内其它产业的关联效应强
支柱产业
是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 比重高的产业。
2. 产业功能分类
指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 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 协作的产业。
关联 产业
潜导 产业
是指当前规模较小,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有 限,但是代表了未来产业进步的方向,发展 潜力大,前景广阔的产业。
基础性 产业
指为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提供公 共服务的产业。按其作用性质可进一步分成生产 性基础产业、生活性基础产业、社会性基础产业。
区域经济结构
推论:
一个区域的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高,那么, 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就 越小,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 重就越大。反之,则相反。
图7. 3
六国劳动力的三次产业分布
我国西部地区劳动力产业结构的转移与配克定理并 不完全一致。表现在: ①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劳动力大规模地不经过第二产 业就直接向第三产业转移。 ②第二产业所吸纳劳动力与其发展不成正比, 西部 经济欠发达地区未经过第二产业的成熟期,在规模 经济和减员增效的过程中,其原有的劳动力也开始 大批向第三产业转移。
短。一般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及任务,选用不同 的分类方法。
三次产业分类
三次产业的划分最初源于西方经济理论,西方经济 学家根据产品的性质和生产过程的特征将国民经济 部门划分为三次产业。
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次)产业
(primary industry) ,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 门称为第二(次)产业(secondary industry),为 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次)产 业(tertiary industry)。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关联产业是指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 出、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 套、协作的产业。 按照与主导产业的联系方式,可以分成前向关联 产业、后向关联产业和侧向关联产业。 前向关联产业是指利用主导产业产品的产业,对 主导产业具有前向拉动作用;后向关联产业是为 主导产业提供生产资料的产业,对主导产业具有 后向推动作用;侧向关联产业是为主导产业提供 技术、能源等其他服务的产业。 例如,纺织工业为主导产业,其前向关联产业为 服装加工业,后向关联产业有石化工业、棉花种 植业,侧向关联产业如交通运输业、能源工业等。 关联产业的类型、规模及布局都与主导产业密切 相关。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总结第一章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前些年关于经济地理最有影响力的书籍是由苏格兰学者奇泽姆1889年出版的《商业地理手册》。
经济地理学这个名称是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他的《地理考察》笔记中首次提出。
1、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研究大致可分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和经济地理学三个阶段。
2、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①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研究区位理论→对区域经济整体的研究→对区域之间发展问题的研究)②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研究客体企业组织→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球性经营的研究)③研究思维方式的变化(规范性分析→行为主义对行为差异的考虑→解构主义地理学→注重制度和社会文化因素对经济空间现象的影响)。
经济地理学定义: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3、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①经济活动的内容②经济活动区位③经济活动空间组织④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4、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①通论经济地理学②区域经济地理学③部门经济地理学④公司地理学。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6、区位:主要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7、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场所的理论,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称为区位主体。
区位条件:某一场所所具有的属性或资质。
8、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区位因子分为经济因子和非经济因子,而经济因子又分为成本因子和收入因子,同时成本因子又分为运费因子和非运费因子。
9、简述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①土地因子:任何经济或都以一定的空间为依托,土地的自身特性,以及所处的经济区位都对经济活动区位有重要影响。
②原材料因子:它是经济活动尤其是生产活动所加工的对象,主要通过运费大小、可运性、可替代性、以及价值尤其是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以影响。
9.区域的结构与组织
主导产业的特点-区域性、阶段性和关联性, 主导产业的特点 区域性、阶段性和关联性, 区域性 前两个不能绝然分开, 前两个不能绝然分开,区域性是阶段性的另一 种表现形式: 种表现形式: [1] 阶段性:一个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出现不 阶段性: 同的主导产业,这是主导产业升级换代所致; 同的主导产业,这是主导产业升级换代所致; 小资料:上个世纪 年代中期 年代中期, 小资料: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日本在世 界经济增长的竞赛中已摘到了金牌( 界经济增长的竞赛中已摘到了金牌(年增长率 )。此时 为8%—10%)。此时,日本的主导产业是纺 )。此时, 织品,玩具等劳动密集型的产品; 织品,玩具等劳动密集型的产品
到了60年代中期, 到了 年代中期,日本已经在此类产品的出 年代中期 口中积累了足够的资金,产业开始了第一次升级, 口中积累了足够的资金,产业开始了第一次升级, 日本电气、钢铁和化工产品开始成为主导, 日本电气、钢铁和化工产品开始成为主导,把纺 织品和玩具产业甩给了跟在自己身后的台湾、 织品和玩具产业甩给了跟在自己身后的台湾、新 加坡、韩国和香港。 加坡、韩国和香港。 等到了70年代中期,日本开始了新一轮的转 等到了 年代中期, 年代中期 汽车、半导体、 型,汽车、半导体、精细化工等高附加值产品开 始成为主导, 始成为主导,自己旧有的产业甩给了已经成为 四小龙”的第二集团。 “四小龙”的第二集团。第二集团则把劳动密集 型的产业甩给了东盟、南亚和其他东亚国家。 型的产业甩给了东盟、南亚和其他东亚国家。
意义——在区域经济增长中,主导产 意义 在区域经济增长中, 在区域经济增长中 业处于支配地位。 业处于支配地位。通过与其它产业之间的 较为广泛和密切的联系, 较为广泛和密切的联系,主导产业的发展 就能影响和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 就能影响和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进而对 区域经济增长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 区域经济增长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
第7章第1节 区域经济增长-因素、机制、阶段理论
位对另一个单位施加 的不可逆转或部分不 可逆转的影响”,就 是“支配效应”。
➢(2)乘数效应
乘数效应:增长极通 过产业关联和区域关联 对周围地区发展产生示 范、组织和带动作用, 通过循环和因果积累, 这种作用不断强化和放 大,使其影响范围和程 度加大。
乘数又叫“倍数”,它本是 1931年英国经济学家卡恩提出来的 ,指经济活动中一个变量的增减同 与其相关的变量发生反应的倍数关 系。
位、大到国家发展格局,等等)
【考研真题】
名词:4分 乘数原理(兰州大学2020) 简答:10分 循环积累因果原理(兰州大学2020) 增长极理论(兰州大学2019,2018)
论述影响一个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西南大学人文地理学2017)
• 若极化小于扩散,则溢出为正,有利于 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循环积累因果原理
循环积累因果原理的实质
➢ 区域经济增长是由多个环节组成的一个循环演进的过程。 ➢ 各个环节互为因果; ➢ 其作用强度具有累积效应,使得影响不断增强(正向的或
负向的)。
(二)循环积累因果原理
1.冈纳·默戴尔(冈纳·缪尔达尔) ➢ 技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
:老子追求的是金钱;儿子作为大富翁之子来到人世,追求 的是社会地位;孙子生活在丰裕的财产和优越的社会地位之 中,追求的是音乐。
香港中文大学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萧条时期促生娱 乐经济学,经济下行,娱乐上行”。梅兰芳1930年在美国大 萧条时期唱红《汾河湾》;卓别林的《城市之光》《摩登时 代》因在大萧条时期反映失业和机械化条件下工人高劳动强 度的内心痛苦引起共鸣;2009年春晚赵本山力推小沈阳使其 年票房超过1亿。
经济地理学(全套课件552P)
区域经济地理学
以明确的区域整体为单位,研究其经济发展条 件和经济活动体系的地理空间组织,侧重于区域内 外的分工与协作、区域经济结构、地域生产综合体 (系统)的形成与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等方 面。
研究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的两类组织(决策)方式 既研究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的状态,也研究经济活动
地理空间组织的过程 既要分别针对不同的经济活动 ,也要分别针对不同尺度
的地理空间和不同特征的地理空间)来讨论经济活动的 地理空间的组织,更要分别讨论经济活动个体的地理空 间组织方式和区域整体经济体系的地理空间组织方式
1.2 学科特性
经济地理学的特性,指的是经济地理学研究对 象本身所固有的特殊性质。
地理性与系统性是地理学的基本属性,也是经 济地理学的根本特性。
经济地理学的地理性
地理学必须与地域条件结合,研究各种现象的 地域分异规律,这是地理学的灵魂,离开了地域性 或地域性不强,实际上是失去了地理性,或是地理 性不强。
人-地复合系统
物流
人类经济 活动系统
人流 信息流
地理环境 系统
元素(组成)
结构
状态
过程
经济地理学
通论经济地理学
企业(公司)地理学 产业(部门)经济地理学
区域地理学
农工 业业 地地 理理 学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交 通商 运业 输地 地理 理学 学
旅
游 地
…
理
学
通论经济地理学
通论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理论层次最高的一 个分支。它是经济地理学理论与方法的高度综合和概 括。它研究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的一般原理,既讨 论经济活动的区域选择,也探讨区域整体经济活动体 系的地理空间组织,还包括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思维方 式和技术方法,经济地理学的性质、任务以及发展趋 势等。
经济地理学课本知识框架结构
2010-12-22
12
第七章 区域结构与组织
模式 分类 区位指向 集聚扩散 空间近邻 形成机制 陆大道 演变 弗里德曼
2010-12-22
克拉克定理 演进 Kuznets法则 Hoffman定理 雁形理论 模式 极核式 点轴式 网络式 对称式
区域产业结构 区域 区域空间结构
技术创新的影响 农村工业化的影响
2010-12-22
3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论
理论前提背景目的
形成机制
理论核心:杜能圈
理论意义
杜能圈变形
杜能农业区位论结构
2010-12-22 4
理论前提
运费指向
应用
理论核心:三指向
劳动力指向
意义与局限性
集聚指向
韦伯工业区位论理论框架
2010-12-22 5
1.名词: 名词: 杜能圈;一般因子;特殊因子;集聚因子; 杜能圈;一般因子;特殊因子;集聚因子;分散 因子;原料指数;区位质量;等费用线; 因子;原料指数;区位质量;等费用线;综合等 费用线; 费用线;劳动费指数 杜能揭示的农业生产空间配置原理是什么? 杜能揭示的农业生产空间配置原理是什么? 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 杜能是如何修正自己的理论的? 杜能是如何修正自己的理论的? 韦伯工业区位论的主要内容? 韦伯工业区位论的主要内容? 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最小运费原理? 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最小运费原理? 根据原料指数如何选择工业区位? 根据原料指数如何选择工业区位? 评价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意义。 评价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意义。
2010-12-22 19
13
1.概念题 : 区域 ; 区域产业结构 ; 主导产业 ; 关联 概念题:区域; 区域产业结构;主导产业; 概念题 产业; 基础性产业; 霍夫曼比例; 区域空间结构; 产业 ; 基础性产业 ; 霍夫曼比例 ; 区域空间结构 ; 区域创新网络 2.什么是佩蒂-克拉克定理? 什么是佩蒂-克拉克定理? 3.什么是库兹涅茨法则? 什么是库兹涅茨法则? 4.试述雁行形态说。 试述雁行形态说。 试述雁行形态说 5.列举几种区域空间结构模式 列举几种区域空间结构模式 6.试述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 试述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 试述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 7.试分析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集聚与扩散机 试分析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集聚与扩散机 制。 8.区域创新网络的要素与特征 区域创新网络的要素与特征
《经济地理学》教案--第七章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教案第七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教学目的:让学生掌握区域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
能够运用所学的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理论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经济地理问题,认识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难点:产业结构评价及其演进理论。
重点:产业结构演进机制及其演进理论。
空间机构模式及其演变。
学习指导:提前预习,上课用心听讲,勤于思考,理论联系实际,多读一些经济地理学导论方面的书籍和文章。
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
时间安排:8课时。
推荐的参考文献和阅读材料:1.吴传钧等.现代经济地理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2.杨吾扬等.高等经济地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3.杨万钟等.经济地理学导论(第四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陆大道.中国地理学发展若干值得思考的问题.地理学报,2003年1月第58卷第1期.5. 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 产业集聚:区域经济腾飞的新动力/showarticle.php?id=132&class=66.王青云. 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研究综述/showarticle.php?id=522&class=67.我国区域规划的发展态势与面临问题/showarticle.php?id=518&class=18.新工业革命与中国21世纪发展战略/showarticle.php?id=129&class=6 2005-4-39.孙久文. 简论“点轴模式”形成的条件及其适用性10.《经济地理》杂志,中国地理学会、湖南省经济地理所.11.Economic Geography.12.The Progress of Human Geography.第一节区域经济结构区域经济结构: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
经济地理学第7章经济活动区域分析
当集中成束,形成发展轴,沿着这些轴线布置若干个重点建设的工业点、
工业区和城市,这样布局既可以避免孤立发展几个城市,又可以较好地引 导和影响区域的发展。
(二) 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
三、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及演变--185
(一) 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 - 3
1.极核式空间结构 点 增长极
经济活动集聚的点
极核式空间结构
不 同 的 区 域 空 间
不 同 的 发 展 阶 段
2、点轴式空间结构
区域内的点,即增长极一经形成,则 需要同其他地区取得经济联系的交通线、 通讯线、动力供给线等。 从而形成点轴式空间结构。
4)技术创新加快了物质产品的生产速度,使人们在物质需求相对满足的情况下, 精神文化消费需求趋于上升,物质消费性需求相对下降。
技术创新对消费需求变动的引导,改变了区域的消费结构。
消费结构的变化,
一方面对生产产生导向作用,促使区域进行产业发展的调整,进而引起区 域产业结构的变化;
另一方面,对商业贸易产生指示作用,引起区域贸易结构的变化。
首先,在区域范围内确定若干具有有利发展条件和开发潜力的线状基础设施 经过的地带,作为发展轴,予以重点开发。
其次,在各条发展轴线上,确定若干个点,作为重点发展的城镇,并且要明 确各个重点发展城镇的地位、性质、发展方向和主要功能,以及它们的服务、 吸引区域。 最后,确定点和轴线的等级体系,形成不同等级的点轴系统。
技术创新
科技创新
重要性:
出强大的推动力。
引入新的经营管理方法, 产生新的企业组织形式等。
技术创新标志着某些领域或全面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产生
第七章经济地理学ppt课件
1、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 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就是由各种经济活动所形
成的点、线、面和网络。
19
2、区域空间结构的经济意义
(1)经济活动的有效依托 空间结构是经济活动的有效依托。
(2)产生经济活动的结构效益 A、合理组合而导致的节约经济 B、集聚经济 C、规模经济
(3)城市规模
主要是根据城市常住人口和建成区用地规模,来考察城市大小。
30
2、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区域约束
特定区域的资源、劳动力和其他要素的供给能力会对城市的 经济结构类型、规模等产生显著影响。
区域经济基础和发展潜力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区域环境容量一定程度上限制城市发展可能达到的最大规模。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总体布局和社会发展走向等,也会
8
(2)关联产业配套
A、要以主导产业为核心,把握前向、后向和侧向关系,合理 选择相关产业,能形成有机整体,并能有效保障主导产业发展。 B、要以主导产业发展为起点,尽量延长产业链。 C、合理确定关联产业发展规模。 D、合理布局关联产业。
9
(3)基础产业配套
基础性产业有两个职能:为区域主导产业和关联产业的生产 经营提供生产配套服务和支撑。为区域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服务。 基础产业门类多、构成复杂,规模需求不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更多地依靠市场机制调节,但最基础部分仍需政府干预,故应根 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需求予以合理发展。
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 基础性产业:为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服
务的产业。
在产业功能分类中,还有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的分类: 先导产业:当前规模较小,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有限,但代表了
经济地理学讲义区域的结构与组织
第二篇经济活动区域分析第七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Ⅰ.区域的概念:区域的概念最早为地理学所使用,而且一直为地理学研究的中心概念。
地理学:区域是地球表壳的地域单元,具有可重叠性和不可遗漏性。
这种地域单元一般按其自然地理特征,即内部组成物质的连续性特征和均质性特征来划分(如沙漠地带、冰缘地带均称为区域),然而其边界往往是连续性和均质性遭到破坏的过渡带。
简言之,区域就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
经济地理学:指人类经济活动所占据的空间范围。
Ⅱ.经济地理学中“区域”的内涵:1. 区域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空间”,这个“空间”是经济活动赖以存在的依托。
2. 区域大小、层次或等级之分,进而组合成区域系统或等级体系。
3. 区域还可分为同质区域和集聚区域。
同质区域是依据所研究的某一种或某类经济活动、经济要素等的一致性或相似性而划分的区域(如农业专业化地区,土地里利用类型区);集聚区域是依据经济活动的内在功能联系的强弱程度而划分的区域(如城市经济区)。
4. 区域有自己的结构和功能。
区域的结构主要包括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区域的功能,对内表现为组织区内的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对外表现为是国民经济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系统的运行中扮演某个角色。
5. 区域对外都表现出特有的经济个性,是一个经济实体。
区域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在发展方面相互影响和制约。
6. 区域发展的阶段性。
区域有由形成、发展、成熟、衰退或再生等阶段所组成的生命周期,演变过程大致相同。
Ⅲ.经济地理学对区域经济问题的研究从两条路径进行:1. 以单个区域为研究客体,探讨其内部的结构、功能,以及发展的一般规律;2. 以若干区域为研究客体,探讨区域之间的经济空间组织问题。
第一节区域经济结构相关概念:区域经济结构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
区域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企业结构、技术结构、要素结构等。
经济地理学第七章 区域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
Economic Geography
School of Resource & Environment Science WHU
§2 组团布局与功能分区
Economic Geography
School of Resource & Environment Science WHU
§2 组团布局与功能分区
➢ 区域土地利用系统的约束条件的确定 • 区域面积限制 • 区域土地质量限制 • 基本农田保护率限制 • 生态约束 ……
Economic Geography
School of Resource & Environment Science WHU
§1 用地选择与用地平衡
▪ 用地平衡的决策方法(续)
➢ 用地平衡方案的排列组合 ➢ 用地平衡方案的评价与确定 ➢ 用地平衡的空间落实
§2 组团布局与功能分区
▪ 功能分区体系
➢ 以某类活动为主体的功能分区
如工业区与农业区,工业区内根据需要有可继续划分为工矿仓储 区,商服用区,旅游文化区等;农业区内相应可划分为种植业区, 林业区,畜牧业区等
➢ 生态功能分区 从区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优化以及环境保护的角度进行区域 功能分区,根据经济活动不同的生态关系,可以将区域划分为生 态脆弱区、生态敏感区等
➢ 在分区内部由于经济活动之间的紧密联系形成一个相对完整 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特征的经济活动地域子系统
➢ 分区之间也通过各种联系,而发生着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 进而形成更高级的地域经济活动系统
Economic Geography
School of Resource & Environment Science WHU
产业结构合理化提高产业之间有机联系的聚合质量,即产 业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种不同于各产业能力之和的整 体能力,它可以用产业之间的关系均衡程度和产业之间的 关联作用程度来表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二)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4)雁行形态说
国外产品大量进口
引发国内生产浪潮
促进产品出口浪潮
并呈周期循环
雁行形态说
进口→进口替代→出口→重新进口 四阶段一国范围内,雁行形态先在低附加值的消费品产业中出现,然后在生产资料产业中出现,继而在整个制造业的结构调整中都会出现。
雁行形态说
两个变型:
从消费资料产业到生产资料产业的高级化过程,消费资料产业:从粗制品到精制品转化;
生产资料产业:从生产生活用的生产资料
到生产用的生产资料的转化。
雁行形态说
雁行理论的另一种经济发展型态:
东亚国家是以日本为头雁,亚洲四小龙为雁身(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其后雁尾
是中国大陆与东盟各国(包含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等)。
雁行形态说
日本先发展某一产业,当技术成熟时,这些产品
在日本的竞争力转弱。
接着向亚洲四小龙转移技术或产业;在此同时,日本产业结构升级到更新层次。
当亚洲四小龙在该产业发展成熟后,生产又转移到相对更落后的亚洲其它国家。
亚洲四小龙的产业结构也相应升级,呈现出有先后秩序的发展。
雁行形态说雁行形态的发生过程:—— 阶梯式产业分工体系 技术密集型与高附加值产业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
—— 逆向阶梯式的产业扩散
四、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产业结构与资源结构的相对应性
•产业结构的系统功能
•产业结构的内部关联程度
•产业结构的转换和应变能力
•产业结构的先进性
•产业结构的结构性效益
主要发达国家人均GDP1000美元后产业结构变动情况
工业化
•人均生产总值: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为初期阶段, 人均3000美元为中期,人均5000美元为后期;•工业化率达到20%-40%,为正在工业化初期;40%
-60%为半工业化国家,60%以上为工业化国家;•工业化初期,三次产业结构为12.7:37.8:49.5; 就业结构为15.9:36.8:47.3;
•城市化率(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工业化 初期为37%以上,工业化国家则达到65%以上。
工业化率
(1)工业增加值占全部生产总值的比重 •20%-40%,为正在工业化初期;
•40%-60%为半工业化国家;
•60%以上为工业化国家。
(2)工业化率=工业增加值÷第一产业增加值
工业增加值
•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工业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
•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
•为了避免产品价值的重复计算,必须在工业总产值的基础上扣除中间投入的转移价值。
•我国计算工业增加值所使用的计算价格是生产者的价格,即按生产者价格估算出的产出额减去按购买者价格估算的中间消耗额。
后工业化(Post-industrialization)
•20世纪中后期,工业化社会中产生的新社会结构。
(1)后工业社会的经济主要是服务性经济;
(2)专业和技术人员在后工业社会占主导地位;
(3)理论知识是后工业社会的中轴。
成为社会革新
和制订政策的主要资源,生产知识的大学、研究 部门、研究中心是社会的核心机构;
(4)后工业社会通过技术预测和技术评估来规划和
控制技术的发展;
(5)后工业社会运用新的智力技术来进行决策。
再工业化(Reindustrialization)
•一种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尤其是指在政府的帮助下,实现旧工业部门的复兴和现代化,并支持新兴工业部门的增长。
•针对工业化进程完成以来出现的过度“去工业化”趋势以及由此引发的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脱节等问题,逐步形成的一种回归实体经济的纠正机制,通过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区域空间结构
自 学
一、区域空间结构基本要素•点:工业点、商业网点……
•线:交通线、通讯线、城镇线……•网络:交通网、通讯网、综合网……•域面:农田、市场、腹地……
自 学
二、区域空间结构模式
•极核式空间结构(增长极理论)•点轴式空间结构
•网络式空间结构
•区域对称分布
自 学三、区域空间结构理论(一)弗里德曼的四阶段•前工业阶段
•过渡阶段
•工业化阶段
•后工业化阶段
自 学三、区域空间结构理论(二)陆大道的四阶段•农业占绝对优势阶段•过渡阶段
•工业化和经济起飞阶段•技术工业和高消费阶段
自 学四、区域空间结构机制•区位指向
•集聚与扩散机制
•空间近邻效应
第三节
农村工业化与农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