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图文讲解+练习(全)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图文讲解+练习(全)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图文讲解+练习(全)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图文讲解+练习

《伯牙鼓琴》知识点

课文主题:

《伯牙鼓琴》讲述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赞美了伯牙与锺子期之间的深情厚谊,表现了知音难觅的主题。

[注解]

①鼓:弹。②志:心志,情志。③太山:泛指大山,高山。一说指东岳泰山。④善哉:好啊。⑤巍巍:高大样子。⑥若:像。⑦少选:形容极短的时间。⑧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⑨破琴:把琴摔破。⑩复:再,又。

译文:

伯牙弹琴,锺子期在一旁欣赏。当(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锺子期(情不自禁地感叹)说:“弹得真好啊,像大山一样高峻。”过了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禁不住)说:“弹得真好啊,像流水一样浩荡。”锺子期去世后,伯牙把琴摔破,把弦扯断,一辈子都不再弹琴了,(他)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书戴嵩画牛》知识点

课文主题:

《书戴嵩画牛》讲述了一个牧童指出杜处士珍藏的戴嵩《斗牛图》有错误的故事,告诉我们,艺术创作离不开对生活的细心观察,艺术家应该向富有实践经验的劳动人民虚心学习。

[注解]

(1)处士:有德才而不愿去做官的人。(2)所宝:所珍藏的宝贝。(3)戴嵩:唐代画家。(4)《牛》:指戴嵩画的《斗牛图》。(5)锦囊玉轴:用锦缎作画囊,用玉作画轴。(6)拊掌:拍手。(7)搐:抽缩。(8)股:大腿。(9)乃:却。(10)掉:摆动,摇。(11)谬:错误。两牛相斗时,多是“尾搐入两股间”的情形,也有“掉尾而斗”者。(12)然之:认为他说得对。

译文:

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宝贝有数百件。其中有一幅戴嵩画的《斗牛图》,(他)尤其珍爱,用锦缎作画囊,用玉作画轴,经常随身带着。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晾晒,有一个牧童看见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这幅画画的是斗牛啊。牛相斗,力气用在角上,尾巴抽缩在两腿之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摇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士笑笑,认为他说得对。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情应当去问农民,织布的事情应当去问婢女。”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

知识点

生字组词:

哉:善哉壮哉怪哉妙哉呜呼哀哉

巍:巍峨巍然岿巍巍巍高山

弦:琴弦弓弦弦外之音改弦更张

轴:画轴轴心轴线车轴转轴

曝:曝书炽曝曝晒一曝十寒

多音字:

斗:dòu争斗dǒu斗胆

角:jiǎo角落jué角色

课后习题答案:

2、“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再结合“资料袋”和同学交流感受。

意思:锺子期死了,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出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人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3、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宝贝有数百件。其中有一幅戴嵩画的《斗牛图》,(他)尤其珍爱,用锦缎作画囊,用玉作画轴,经常随身带着。

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晾晒,有一个牧童看见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这幅画画的是斗牛啊。牛相斗,力气用在角上,尾巴抽缩在两腿之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摇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士笑笑,认为他说得对。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情应当去问农民,织布的事情应当去问婢女。”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

图文解读

六年级英语上册第16课教案

六年级英语上册第16课教案 六年级英语上册第16课教案 一.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一)1.Four skills: Can I have some ice cream? Sure. 2. Let’s make and talk 让学生在模拟的场景中用英语进行活动,活化语言知识,提高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3.. Let's read and chant 培养学生英语朗诵的节奏感,同时进行语音训练,目标是元音字母ow在单词中的读音 /eu/,同时又扩展操练would like.... 等表达方式。 (二)TeachingAffection 1. 通过课堂制作活动,丰富 学生的生活体验,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积极情感,引导学生学会与人交往。 2.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培养学生 学习英语的热情。 三.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and difficult points: 1. Reading:Can I have some ice cream? Sure. 2. Writing: kind ice cream candy 四、Teachingmethods: 1. Communication Teaching Method. 2. Direct Teaching Method. 3. Reading and writing. 4.

Task-based Teaching Method. 5. TPR. 五.Teaching aids: 1.准备本课的'学生卡片、教师卡片和录音磁带。 2.准备自制教学挂图和购物单。 3.准备白纸和彩色蜡笔。 六.Teaching Steps: 1. Warming-up/ Revisio n (3′) 1)Play agame:说形状比赛。 把数学课上学过的各种形状用英语说出来,比一比谁说得多。(优胜者奖励贴纸) 2)展示上节课布置的任务Do asurvey: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Whatkind of cake would you like? What shape would you like? 的调查,并派代表发言。 2. Presentation( 12′)1)T produce ice cream candy 2)Learnthe new words 发音标准正确的奖励3)教师把各种形状的纸片贴在黑板上,让学生到前边来指图片,说形状。 4)Sslisten to the tape and repeat. 5)T readthe order by arbitrary word, ask Ss to lift corresponding word’s cards.6)Listenagain. Ss read after the tape. 7)Acting. Teachers play a saleswoman with the students toquiz T: Look at the cakes.Are they nice? Ss: Yes, they are. T: Do

第21课 《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 第21课《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 《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伯牙鼓琴》是人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行文简洁,流畅,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伯牙鼓琴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音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学情分析】 《伯牙善鼓琴》一文,所讲的内容对七年级的学生而言是不陌生的,因为小学的课外阅读里有现代文的《伯牙绝琴》的故事,七年级上册音乐书里有《高山流水》的乐曲,相信有许多学生对内容都有所了解,所以在学生们熟悉和喜爱的前提下学习这篇文言文,应该没有什么太大的阻碍。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能够准确的翻译课文。 2.熟读成诵,能够当堂背诵课文。 3.了解传说故事的内涵及其蕴含的深刻含义,体会知己难求,知音难觅。【教学重点】 掌握文言实词,准确翻译课文,并当堂背诵。 【教学难点】 了解传说故事的内涵及其蕴含的深刻含义,体会作者要表达的知己难求、知音难觅的感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解题导入: 1.上学期学过的《卖油翁》里说“陈康肃公尧咨善射”,谁还记得“善”是什么意思? 2.今天我们来学习《伯牙善鼓琴》(板书课题) 谁来给大家解释一下这几个字。 (明确:先秦时期的著名乐师伯牙擅长弹琴) 二、读文识字: 1.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课文,初次感知一下《伯牙善鼓琴》。 在初读的时候,我发现有些同学读的比较迟疑,应该是有些字音在作怪,同学们一起看大屏幕,看看你会读吗?并且知道什么意思吗?谁会谁上黑板写出来。 ①辄穷其趣②卒逢暴雨③善哉 ④援琴而鼓⑤霖雨之操⑥更造 2.解决了“拦路虎”,读起来就会流畅很多,大家再次放声朗读。 3.这次就比第一次声音大了很多,看来字词没问题了,那同学们,古人写文章是不加标点符号的,这去掉标点的文章你会读吗?谁来读读,你想读到哪里停就停,并且指名让下一位同学接着读。大家集中注意力,看会不会点到你的名字。 4.谁愿意单独来朗读一下课文? 三、赏文识句 1.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过几遍文章之后,想必对文章有了初步的理解,同学们认为文章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明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谁来翻译这句话的意思? 2.那我们首先来看看文章是如何表现“伯牙善鼓琴”的?请同学们找出文中表现“善鼓”的句子。 (明确:志在登高山,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大自然的声音》优质教案

21 大自然的声音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奏、击”等8个生字,会写“演、奏”等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呢”。了解拟声词的不同结构,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不同声音所表示的不同事物。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3自然段。了解课文的写法特点及叙述的顺序。 3.想象课文中描述过的声音,抓住重点词句感受大自然的美。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及词语,了解拟声词的不同结构,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不同声音所表示的不同事物,积累拟声词。 2.课文重点是第二至第四自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认识并感受这美妙的声音,然后通过想象,感受大自然的美。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描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奏、击”等8个生字,会写“演、奏”等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呢”。了解拟声词的不同结构,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不同声音所表示的不同事物。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层次。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音乐.(lè yuè)歌曲.(qū qǔ) 快乐.(lè yuè)弯曲.(qū qǔ) 他呢.(ne ní)散.步(sǎn sàn) 呢.喃(ne ní)散.装(sǎn sàn) 二、比一比,组词语。 秒()爱()江()喳() 妙()受()汇()查() 三、照样子写拟声词。(每小题写四个) 1.淙淙: 2.唧哩哩: 3.叽叽喳喳: 参考答案: 一、yuè qū lè qǔ ne sàn ní sǎn 二、秒表关爱长江叽喳奇妙感受汇合检查 三、1.呼呼哗哗隆隆呜呜 2.扑通通哗啦啦轰隆隆叮铃铃 3.滴滴答答乒乒乓乓哗哗啦啦嘻嘻哈哈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3自然段。了解课文的描写方法及叙述的顺序,回想课文中描述过的声音,抓住重点词句感受大自然的美。 2.了解课文以清新活泼的笔调介绍了大自然中风的声音、水的声音和动物的声音,

最新-六年级英语上册第16课教案

最新-六年级英语上册第16课教案 六年级英语上册第16课教案 一.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一)1.Four skills: Can I have some ice cream? Sure. 2. Let’s make and talk 让学生在模拟的场景中用英语进行活动,活化语言知识,提高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3.. Let’s read and chant 培养学生英语朗诵的节奏感,同时进行语音训练,目标是元音字母ow在单词中的读音/eu/,同时又扩展操练would like.... 等表达方式。 (二)TeachingAffection 1. 通过课堂制作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积极情感,引导学生学会与人交往。 2.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三.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and difficult points: 1. Reading:Can I have some ice cream? Sure. 2. Writing: kind ice cream candy 四、Teachingmethods: 1. Communication Teaching Method. 2. Direct Teaching Method. 3. Reading and writing. 4. Task-based Teaching Method. 5. TPR. 五.Teaching aids: 1.准备本课的学生卡片、教师卡片和录音磁带。 2.准备自制教学挂图和购物单。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盼》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盼》原文及教案 有一天,妈妈下班回来,送给我一个扁扁的纸盒子。我打开一看,是一件淡绿色的、透明的新雨衣。我立刻抖开雨衣就往身上穿。怎么?雨衣上竟然还长着两只袖筒,不像那种斗篷式的:手在雨衣里缩着,什么也干不了。穿上这件情况就不同了,管你下雨不下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我一边想,一边在屋里走来走去,戴上雨帽,又抖抖袖子,把雨衣弄得窸窸窣窣响。直到妈妈声喊:“蕾蕾,你疯啦?嫌身上没长痒子吗?”我才赶忙把雨衣脱下来。摸摸后背,衬衫已经让汗水浸湿了,浑身凉冰冰的。 我开始盼着变天。可是一连好多天,白天天上都是瓦蓝瓦蓝的,夜晚又变成满天星斗。我的雨衣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盒子里,盒子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衣柜里。每天在放学的路上我都这样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总是“晴”呢? 有一天,快到家时,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还用问,这是起了风。一会儿,几朵厚墩墩的云彩飘游过来,把太阳也给遮盖住了。天一下子变了脸色。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果然,随着几声闷雷,头顶上真的落上了几个雨点儿。我又伸手试了试周围,手心里也落上了两点。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 “妈妈!”我嚷着奔进厨房。 "蕾蕾回来得正好,快把头发擦擦,准备听英语讲座!” “可是……还差半小时呀。”我嘟嚷着,心想,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 "那就休息一下。”妈妈说完,只听吱的一声响,原来她正往热油锅里放蒜臺呢。 '‘我今天特别特别不累。妈妈,我给你买酱油去吧,啊?”我央求着。 "你看,酱油我下班带回来了。”妈妈冲我笑了笑,好像猜着了我的心思。 "可……是还要炖肉吗?炖肉得放好多好多酱油呢。”我一边说,一边用眼瞟着窗外,生怕雨停了。 "我什么时候说过要炖肉?”妈妈炯上米饭,转过身来看了我两眼。 "你没说,爸爸可说过。”这话一出口,我就脸红了。因为我没见爸爸,也没人告诉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

《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 执教教师:陈琪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海鸥与老人之间深厚的感情。 2、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句子的意思,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3、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保护法》第二章野生动物保护法的第八条;第四章法律责任中的第三十一条。 过程与方法 继续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涵其中的深厚感,在师生交流的思维碰撞中感受因为老人对海鸥的爱,所以海鸥以爱回报老人,在引导交流体会的同时,指导学生读好有关的句子和段落。说感悟和朗读要有机结合,读体现悟,悟促进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海鸥对老人之间深厚的感情,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体会海鸥与老人之间的浓厚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的表达方法。 突破方法:引导学生对重点句、段的品读,深入地讨论、交流。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昨天你们和李老师一起感受到了老人对海鸥那份无私的爱。其实,动物和我们人类一样,它们也有自己的爱憎、自己的情怀。这节课我将和你们一起走进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去感受它们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这篇课文是我到村小上的一堂公开课,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这堂课将由我带领他们去学习】 二、研读课文,以读悟情 1、教师出示研读要求(小黑板出示),学生齐读。 (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说出课文中哪些部分写出了海鸥对老人的深厚情怀? (2)勾画出你最感动的部分,想一想这些地方为什么让你感动?与你的同桌说一说你从中感悟到什么。 【设计意图:目的明确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动手动脑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2、学生自由学习课文。 3、学生交流,汇报自己学习所获。 4、教师适时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的朗读。 (学生交流:反馈交流找到的句子。预设)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把握重要词语、关键词语在语句中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教案及课文原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教案 及课文原文 【篇1】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生字新词。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作者是如何描写心理活动的。 4.了解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知道课文写了哪些事例。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盼”这一中心意思来写的,学习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思想。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袖、篷、缩”等15个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了解课文中心思想。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谜底。“一件小花衣,真是好稀奇。太阳出来不能穿,下雨穿上最神气。”(雨衣) 2.雨衣图片 教师解题:我们课文的题目是什么,大家读一下。你有没有“盼”过某些事情?把你盼望的事情和同位说一说。课文中的故事和雨衣有关,学习了课文,我们就知道是谁在盼,盼什么,愿望实现了吗?(板书:16.盼) 3.简介作者:这篇课文的作者铁凝,是一位女作家,1957年9月出生于河北省赵县,河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197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著作有《玫瑰门》、《大浴女》、《没有钮扣的红衬衫》、等100余篇、部,作品曾6次获包括“鲁迅文学奖”在内的文学奖。由铁凝编剧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大奖,以及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部分作品已译成英、俄、德、法、日、韩、西班牙、丹麦、挪威、越南等多国文字。 二、检查预习,纠正指导 1.认读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1)“筒”与“桶”在用法上要区别;(2)“篷”与“蓬”字形区别,意义不同;(3)指导书写“嚷、酱、唇”等生字。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喧闹:喧哗热闹。 理直气壮:理由正当充分,胆子壮,说话十分有气势。 小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诚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三、理清段落,概括大意 1.在理解生字、新词的基础上,默读课文。联系课文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为什么以“盼”为题,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全篇课文都是讲一个小朋友盼望下雨穿新雨衣的事情,所以以“盼”为题目。文中“妈妈送我新雨衣”“下雨没能穿雨衣”“终于穿上了雨衣”等情节都是围绕题目来写的。) 围绕“盼”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可能总结不全,教师指导学生读有关句段来帮助学生概括总结。 3.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最新整理六年级英语上册第16课教案

六年级英语上册第16课教案 (一)1.Four skills: Can I have some ice cream? Sure. 2. Let’s make and talk 让学生在模拟的场景中用英语进行活动,活化语言知识,提高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3.. Let’s read and chant 培养学生英语朗诵的`节奏感,同时进行语音训练,目标是元音字母ow在单词中的读音/eu/,同时又扩展操练would like.... 等表达方式。 (二)TeachingAffection 1. 通过课堂制作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积极情感,引导学生学会与人交往。 2.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三.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and difficult points: 1. Reading:Can I have some ice cream? Sure. 2. Writing: kind ice cream candy 四、Teachingmethods: 1. Communication Teaching Method. 2. Direct Teaching Method.

3. Reading and writing. 4. Task-based Teaching Method. 5. TPR. 五.Teaching aids: 1.准备本课的学生卡片、教师卡片和录音磁带。 2.准备自制教学挂图和购物单。 3.准备白纸和彩色蜡笔。 六.Teaching Steps: 1. Warming-up/ Revision (3′) 1)Play agame:说形状比赛。 把数学课上学过的各种形状用英语说出来,比一比谁说得多。(优胜者奖励贴纸) 2)展示上节课布置的任务Do asurvey: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Whatkind of cake would you like? What shape would you like? 的调查,并派代表发言。 2. Presentation( 12′) 1)T produce ice cream candy 2)Learnthe new words 发音标准正确的奖励 3)教师把各种形状的纸片贴在黑板上,让学生到前边来指图片,说形状。 4)Sslisten to the tape and repeat.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第21课《大自然的声音》同步测试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第21课《大自然的声音》同步测试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一、xx题 (每空xx 分,共xx分) 一、基础运用 1.读拼音,写词语。 yǎn zòu qīng róu jī dòng yuè qì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比一比,组词语。 受________ 滴________ 击________ 鸣________ 爱________ 商________ 出________ 鸡________ 3.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________的音乐会 ________的山中小曲 ________的乐曲 ________的声音 ________的呢喃细语 ________的鸟叫 4.按要求改写句子。 ①那声音充满力量,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改为反问句) ②小雨滴敲敲打打,一场热闹的音乐会便开始了。(仿写一个拟人句) 二、阅读理解 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他会在森林里演奏他的手风琴。当他翻动树叶,树叶便像歌手一样,唱出各种不同的歌曲。不一样的________,有不一样的________;不一样________,有不一样的________。当微风拂过,那声音轻轻柔柔的,好像呢喃细语,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当狂风吹起,整座森林都激动起来,合奏出一首雄壮的乐曲,那声音充满力量,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 (1) 把选文内容补充完整。 不一样的________,有不一样的________;不一样________,有不一样的________。 (2) 选文介绍的是大自然________的声音。 (3) 选文向我们介绍了两种声音,当________拂过,发出的声音是轻柔的,当________吹起,合奏出雄壮的乐曲。 (4) 选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 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大自然的声音 每当闲暇时,我便会回味在森林公园感受到的音乐篇章,陶醉在那奇妙的天籁中。 步入山林,处处可闻溪水的哗哗流动声,好似一首奇妙的歌谣,又像一首婉转的古曲。随着水声,人仿佛在仙境中漫游,有一种羽化登仙的感觉。溪水流到细处,“叮咚”之声不绝于耳,又如一串风铃在摇曳撞击…… 在山林中行走,风将绿油油的树叶当成千万个琴键,一阵吹拂,万键齐鸣,奏响一首高雅的“管弦乐交响曲”,真是大自然的欢快赞歌啊!树林里,还不时地传出一阵阵簌簌的声音,原来是可爱的小猴子,它们挂在树枝上,吱吱叫着。每一只猴子的叫声都不一样,小猴的声音又细又高,大猴的声音又低又沉,此起彼伏,相互应和,似纵情歌唱,又似细语倾诉。 在小溪边戏水,你会听见“叽吱、叽吱”几声叫,那又是什么?啊,是那在溪边嬉戏的一群水鸟。只见那对大鸟吐出一串串音符,一高一低地唱和着,好像在歌唱幸福的生活,又似在赞颂这美好的家园。 远处,有人对着崖壁大喊,回声如涟漪般荡漾开去,渐行渐远,跨过高山,飘向大海。多奇妙啊,这边的呐喊,到了那边变成了娓娓细语。 真想再次游走山林,听悦耳动听的交响乐,听大自然的美妙乐章。 (1) 文中画线的句子是一个________句,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和________。 (2) 文中作者写到的大自然的声音包括()(多选) A . 流水声 B . 风吹树叶声 C . 猿猴鸣叫声 D . 水鸟戏水声 (3) 找出与文中画横线句子相照应的句子,写在下面。 三、语言表达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教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教案 教案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而加以制作的课程教案。有关语文的教案,欢迎大家一起来借鉴一下! (一)领会诗歌的主旨。 (二)进一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大诗人E·庞德曾这样评价一位诗人的作品:“我在这些诗中发现了一种极其普通的情感,使人想起在我们西方生活的烦恼之中、在城市的喧嚣之中、在粗制滥造的文艺作品的尖叫之中,以及在广告的旋涡之中常常被忽视的许许多多东西……”E·庞德所说的这位诗人就是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印度诗人泰戈尔。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的一首诗歌《纸船》,看看我们是否也能从这首诗歌当中拾回被我们忽视甚至忘却的东西。 老师在学生回答、相互补充的基础上归纳相关内容: 1作者生平简介 泰戈尔(1861—1941),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长期投身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组织反战和平团体。致力教育改革,创办国际大学。作品反映了在英帝国主义统治下,印度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痛苦的生活,表现了摆脱殖民主义统治和封建势力压迫的愿望;歌颂祖国,赞美大自然,具有独特

民族风格。代表作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剧本《红夹竹桃》《邮局》,长篇小说《沉船》《戈拉》等。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被定为印度国歌。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2词语解释: 异地——他乡;外乡。仰望——抬着头向上看。 游伴——游玩的伴侣。浮泛——漂浮在水面上。 1学生自由诵读全诗,并思考:围绕“纸船”,诗人描绘了哪些内容明确:围绕“纸船”,诗人描绘了儿童的奇思妙想。先是想到写有“我”的名字和“我”住的村名的纸船让异地的人得到,然后想到用船载着秀利花平安地带到岸上,接着想到天上的船也能放下来同“我”的船比赛,最后想到梦里睡仙坐在船里。 2放录音或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出节奏,把握感情基调。 3学生齐读诗歌。 明确: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1?同学们都曾有过自己难忘的童年,有时候一篇文章、一件旧物、一抹微笑都会让我们在不经意间回忆起过去的点点滴滴,而这些记忆往往是令人终身难忘的,你们有过放纸船的经历吗?诗人写“纸船”到底是为了表现什么明确:是为了表现儿童的童真稚趣。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6课 盼|部编版

《盼》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能够复述文章的主要情节; 2.能用圈划关键词、分析标点和叠词等方法,揣摩并梳理人物心理活动的变化,从中感知蕾蕾的形象; 3.从作者的写作视角,及其塑造的人物形象中,揣摩作者的情感态度,归纳文章的中心; 教学重难点: 梳理人物心理活动的变化,感知人物形象(重点) 从作者的写作视角和口吻,揣摩其创作意图(难点) 教学过程: 一、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梳理情节) 1.导入:“盼”字释义,古义为“睁大了眼睛看”,发展到今天引申为“期待”“期盼”,这个单元我们学习的主要任务是理解文章的中心,文章以《盼》作为题目,究竟是要传达怎样的中心呢?拿到叙事类的文本,我们首先要发出第一问: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任何故事都有起因、经过和结果,那么在这篇文章中,引发小主人公“盼”这一愿望的起因是什么? 小主人公收到一件新雨衣(第1段) 3.最终的结果是什么? 如愿穿上新雨衣。(18-21段) 4.在如愿穿上新雨衣的这天早上,小主人公说了一句话,她说:“我决定不再想什么雨不雨的了。”说明之前她心中对下雨充满了期待,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文章主要通过哪些具体的事情来写小主人公的“盼”呢?请同学结合预习单,按照时间顺序,来梳理这篇文章的经过。 盼变天(第3段) 盼出门(第4-15段) 盼雨停(第16段) 通过刚才对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梳理,哪位同学能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这个故事呢? 二、文章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孩子们,我们已经跨出了第一步,弄明白了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现在我们要突破第二个问题:文章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大家有没有发现,在故事的情节发展中主人公蕾蕾的心情也是一波三折。我们要感知蕾蕾的人物形象,其实,就要走进她的内心,今天我们来学习用细读的方法,走进蕾蕾的内心。 1.齐读课文第1-2小结,说说蕾蕾刚收到雨衣时的心情如何? 一天,妈妈下班回来,送给我一个扁扁的纸盒子。我打开一看,是一件淡绿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大自然的声音》精品教案

《大自然的声音》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呢、喃”等8个生字,会写13个字,正确读写有关词语。掌握多音字“呢”的意义和用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生动的语言,抓住描写声音的词句,体会大自然的声音的美妙。背诵第2—3自然段。 3.认识中心句,学习围绕一句话来写的写作方法。认识总—分构段形式。 教学重点: 1.认识“呢、喃”等8个生字,会写13个字,正确读写有关词语。掌握多音字“呢”的意义和用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生动的语言,抓住描写声音的词句,体会大自然的声音的美妙。背诵第2—3自然段。 教学难点: 感受课文中生动的语言,抓住描写声音的词句,体会大自然的声音的美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1.大自然中要举行一场音乐会了,你们听! 出示带有自然声音的视频,创设教学情境。 2.关于大自然的声音,课文中也有许多美妙的描写,听一听课文,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声音吧! 二、整体感知 1.听范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想一想:课文描写了大自然的哪些美妙的声音? 2.出示朗读任务,自由朗读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2)课文写了大自然的哪些声音?

(3)借助拼音,认识新的生字。 3.学生自由朗读后完成任务。 预设:(1)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 (2)风声、水声、动物的歌声。 三、认读生字 1.借助拼音认读生字和词语。 美妙演奏呢喃雄伟汇聚叽叽喳喳打击 2.注音领读。研讨生字的结构,记住生字。 3.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 4.识字游戏:汉字都是美妙的音符。 如果说大自然演奏的是一曲美妙的音乐,那么汉字就是其中最美妙的音符。请你美美地读读这些音符吧! 出示带有汉字的音符,学生朗读汉字。 四、情景朗读 导学:课文的每一段都是围绕一个意思来组织材料的,快来读一读,看看每一段都写了什么吧! 预设:课文主要描写了“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的描写: (1)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 (2)水,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 (3)动物是大自然的歌手。 1.你能读好风的演奏吗?不同的风演奏的声音是不一样的,读起来也有不同。 提示:读出风的变化和音乐的不同。 预设:“微风拂过”要读得轻轻柔柔,如细语呢喃。“狂风吹起”要重读,读得激动无比,充满力量。 2.随文识字:掌握多音字“呢”。 3.请你读出雨的打击乐吧!从轻快的山中小曲到波澜壮阔的海洋大合唱。 重点读出小雨点玩打击乐的感觉,读好文中的拟声词。朗读水流汇聚的时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十六课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十六课 《草原》 教 学 设 计 白达莫小学龚其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体会描写草原风景美、人情美的语句。能力目标:运用以前学到的阅读方法读懂课文,并能把阅读中的理解和感受说出来。 情感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团结意识;2、认识保护草原资源,防止沙漠化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草原的风景美和人情美所构成的草原风情画。 教具:PPT 教学过程 一、音乐铺垫、孕育情感 1、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请同学说说歌曲中描绘的是哪里的景色?听着歌曲,在你头脑中呈现了怎样的景象?出示课题。 2、今天我们将在老舍先生优美文字的引导下走进那美丽的草原。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展现草原的美妙风光? 2.说说老舍笔下的草原是怎么样的?从哪里看出来的?同时朗读相关的句段。 3、读完课文,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觉?(美) 引导学生达成这样的共识: (1)课文中的草原的景色是是美丽的。 (2)课文中的草原的人民是热情的。 朗读相关的句段时,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感受和课文的语言的一致性,另一方面要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三、精读课文 (一)感受草原风光美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你们发现了哪些景物?你们觉得哪些景物美?为什么? 2、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读着读着,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说说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美?(重点指导)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大自然的声音》课文预习和知识点总结

第21课《大自然的声音》 知识点 我会写: 妙miào(绝妙、奇妙、美妙) 演yǎn(表演、演奏、演讲) 奏zòu(演奏、奏乐、伴奏) 琴qín(手风琴、钢琴、电子琴) 柔róu(柔和、柔软、刚柔相济) 感gǎn(感受、感想、感动) 受shòu(感受、接受、受宠若惊) 激jī(激动、激昂、刺激) 击jī(击打、击鼓、击败) 器qì(乐器、武器、服务器) 滴dī(雨滴、滴落、一滴水) 敲qiāo(敲鼓、敲门、敲敲打打) 鸣míng(虫鸣、鸣叫、鸣谢)

我会认: 呢ní(呢喃、呢绒、呢喃细语) 喃nán(喃喃、呢喃、喃喃自语) 伟wěi(雄伟、伟大、丰功伟绩) 汇huì(汇聚、汇集、融会贯通) 喳zhā(叽叽喳喳) 多音字: 曲qǔ(歌曲)qū(弯曲) 乐yuè(音乐)lè(快乐) 近义词: 美妙一一奇妙感受一一感觉温柔一一温和激动一一兴奋热闹一一喧闹汇聚一一聚集 反义词: 温柔一一粗暴雄伟一一渺小热闹一一安静

轻快一一笨重汹涌澎湃一一风平浪静 理解词语: 美妙:美好,奇妙。 微风拂过:微弱的风轻轻地吹过。 呢喃:小声说话的声音。 威力:强大的使人畏惧的力量。 汇聚:聚集。 潺潺:形容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汹涌澎湃:形容水势很大,波浪互相撞击,发出巨响。也比喻声势浩大。 波澜壮阔:原形容水面辽阔。现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巨大。 句子解析: 1.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他会在森林里演奏他的手风琴。当他翻动树叶,树叶便像歌手一样,唱出各种不同的歌曲。

“音乐家”“演奏”“翻动”,作者把风当成人来写,写出了风在树林吹动树叶的样子、声音,给人以生动形象之感。 2.不一样的树叶,有不一样的声音;不一样的季节,有不一样的音乐。当微风拂过,那声音轻轻柔柔的,好像呢喃细语,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当狂风吹起,整座森林都激动起来,合奏出一首雄壮的乐曲,那声音充满力量,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 “微风拂面”“狂风吹起”,作者采用对比的手法,将不同大小的风的声音特点形象的描摹出来。“呢喃细语”和“雄伟的乐曲”,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温柔”“拂面”的微风多像一首摇篮曲,“激动”“合奏”的狂风又像豪迈激昂的进行曲呀。 3.当小雨滴汇聚起来,他们便一起唱着歌:小溪淙淙地流向河流,河流潺潺地流向大海,大海哗啦啦地汹涌澎湃。 “淙淙”“潺潺”“哗啦啦”三个拟声词对雨水由少到多逐渐汇聚,由缓到急的流动声音的描摹非常生动。 4.动物也是大自然的歌手。走在公园里,听听树上叽叽喳喳的鸟叫;坐在一棵树下,听听唧哩哩唧哩哩的虫鸣;在水塘边散步,听听蝈蝈的歌唱。 这一句将树上、树下、水塘边常听到的声音进行描摹,让人感觉到大自然的音乐无处不在,处处美妙。

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21课

总第课时21文言文二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主备教师:修改教师: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并背诵《伯牙鼓琴》。 2.结合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 3.探究学习,体会人物心理。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2.能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朗读,感悟友情 1.出示一组表达友情的古诗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2.学生读,谈体会。 二、谈话导入,走进课文

1.这组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古人以诗词的形式,用精炼的语言表达了和朋友知己之间的深厚感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写朋友知己的文言文。它千古传诵,流传至今。 2.补充文言文知识:文言文人们通常说古文。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我国古代有着灿烂的文化,有着浩如烟海的文学艺术瑰宝,它们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记载下来的。我们要传承民族的瑰宝,就要学好文言文。 三、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试读,说说读后的感受。自己解决生字:哉巍 2.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4.教师范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学生拿笔画停顿。 5.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6.点名读,齐读。 四、初解知音,理解课文 1.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说说“绝弦”的意思。 2.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 3.从“鼓”字引导,学生说说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4.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和同学交流。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21.文言文两则》课文知识点解析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21.文言文两则》课文解析 伯牙绝弦 【原文】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注释】 ①伯牙:俞伯牙,春秋时楚国人,善弹琴。钟子期为其知音。 ②方:正在。 ③鼓:弹。 ④志在太山:心里想到高山。 ⑤曰:说。 ⑥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⑦巍巍:高。 ⑧少选:不一会儿。 ⑨汤汤(shāng):水流的样子。 ⑩破:摔破。 ?以为:认为。 ?足:值得。 ?复:再次。 ?者:……的人。 【参考译文】

伯牙在弹琴,钟子期听他弹。伯牙正弹奏到意在描绘泰山的乐曲,钟子期(仿佛就看到了高山)说:“弹得真好啊!我好像看到巍峨的大山!”一会儿,伯牙又弹奏到意在描绘流水的乐曲,钟子期(仿佛就看到了江河)又说:“弹得真美啊!我又好像看到浩浩荡荡的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悲痛万分,拉断了琴弦,把琴摔破,并发誓终身不再弹琴。他认为这个世上没有值得再为之弹琴的人了。 不仅仅是弹琴这样,对人才也同样是这个道理。虽有能人,而不能以礼相待,为什么要求人才对你尽忠呢?就好像不善于驾驶车马,好马也不能发挥日行千里的才能。 【道理】 此后,由于这个故事,人们把“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便也有《高山流水》的古筝曲。把“知音”比作理解自己的知心朋友,同自己有共同语言的人,“伯牙绝弦”一词也渐渐演变成了一种意思:由于知音逝世,从而弃绝某种特长或爱好,表示悼念。 书戴嵩画牛 【原文】 书戴嵩画牛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注释】

2018新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第21课大自然的声音教学实录

2018新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语文《大自然的声音》教学实录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大自然,听到了很多美妙的声音,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大自然,去欣赏一 场特殊的音乐会吧!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生:大自然的声音 师:不过,想去参加音乐会,欣赏美妙的音乐,我们需要带上一群词语伙伴。 (出示:词语卡片) 师: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吗?赶快跟他们打个招呼吧! (全班齐读——小老师带读——开火车读)师:我们带着词语伙伴出发啦! (四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1—4自然段)师:请其他同学认真听,边听边思考,大自然中有哪些美妙的声音?并在书上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做上记号。 师:你们听到了哪些美妙的声音? 生:“风、水、动物”的声音。(教师相机板书)

师:那么风是怎样给大自然带来了美妙的声音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自然段。我们一起齐读第二自 然段,边读边思考,第二自然段是围绕哪一句来写的? 生: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他会在森林里演奏他的手风琴。 师:我们把这一句称作这一段的中心句。 师:谁来说说,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拟人。 师:把谁当成什么人来写? 生:把风当成了音乐家? 师:风被作者称为了音乐家,可想而知,音乐家肯定能演奏出各种各样美妙的声音。那么从文中我们知道了 风这位大自然的音乐家是用什么演奏出美妙的音乐的呢? 生:手风琴。 师:我们一起接着往下看,他用手风琴为我们演奏了哪些美妙的音乐? 师:当他翻动树叶时—— 生:树叶变像歌手一样,唱出各种不同的歌曲。

师:是啊,他唱出各种不同的歌曲,或许他唱出了欢快的歌曲,或许他又唱出了沉重的歌曲,又或许 他唱出了轻柔的歌曲,他怎么会唱出这么多不同风格的歌曲呢? 生:因为“不一样的树叶,有不一样的声音;不一样的季节,有不一样的声音。” 师:确实,树叶有大小各异,形状也都不一样,风吹起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树叶当然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让我们一起想象一下,风刮起一片大树叶时,可能发出什么样的声音? 生:(模拟声音) 师:那么风刮起一片小树叶又可能发出怎样的声音呢? 生:(模拟) 师:春天,夏天,秋天,冬天,不同的季节,风又给我们带来不同的声音。想象一下,春天的时候,风是 什么样的呢? 生:温柔的。 生:轻轻的。 师:春天的风柔柔的,像妈妈的手,很轻很轻;再想象一下寒冷的冬天的风吹起来是什么样的声音?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1课《文言文二则》同步练习及知识点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1课《文言文二则》同步练习及知识点 一、给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 1.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2.斗.()牛,力在角.()。 二、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所宝以百数。 2.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三、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 A.锺.子期(zōnɡ) 蜀.中(shǔ) B.谬.矣(miù) 尾搐.(chù) C.汤汤.(shānɡ) 拊.掌(fù) 四、生字词拓展。 1.“一日曝书画”中的“曝”读作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比喻勤奋的时候少,懈怠的时候多,没有恒心。”这个含“曝”的成语是____________。 2.“所宝以百数”中的“数”读作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数也数不过来,形容很多。”这个含“数”的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 五、下列朗读节奏停顿正确的是( ) A.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B.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C.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六、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写出表现朋友之间深厚情谊的诗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的成语不能表现深厚友谊的是( )。 A.管鲍之交 B.莫逆之交 C.忘年之交 D.相敬如宾

七、读句子,解释全句。 1.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回忆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一)选择正确答案 1.《书戴嵩画牛》这篇文章以( )为线索,写了杜处士和牧童之间发生的故事。 A.《斗牛图》 B.牧童的发现 C.杜处士和牧童的笑 2. 俞伯牙和锺子期能够成为“知音”是因为() A.锺子期能听懂俞伯牙弹奏的高山和流水的乐曲。 B.锺子期能听懂俞伯牙弹奏的所有的乐曲。 C.两人互相懂得对方的心思,关系十分亲密。 3.一个小小的牧童竟然能够指出大画家画上的错误,说明() A.牧童有长时间细致的观察,比大画家更了解牛的情况。 B.牧童比画家聪明。 C.牧童的知识比大画家丰富。 D.大画家的画经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二)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判断,对的画“√”,错的画“×”。 1.《书戴嵩画牛》一文最后阐明的“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道理是做事需向内行人请教。( )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子期不幸去世了,伯牙心情很复杂,悲伤、失望、寂寞……交织在一起。( ) 3.伯牙擅长弹琴,子期善于倾听,伯牙的善奏因为有了子期的善听,才显得更有价值,其人生也才更具幸福的体验。( ) 4.与“伯牙鼓琴”相关的成语是“琴瑟和鸣”。(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