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和国民革命时期政治概况体与文化

合集下载

政治史 第16课 五四运动

政治史 第16课 五四运动
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五 四运动树立了一座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
丰碑。它孕含了爱国,进步,民主,科
学的伟大精神,其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
义。五四运动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
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
精神的生动写照。
—胡锦涛在纪念五四运动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

八十年前的五四运动,是以一批先 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 参加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的爱国 革命运动,也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
动。这场运动,成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
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五 四运动树立了一座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
丰碑。它孕含了爱国,进步,民主,科
学的伟大精神,其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
义。五四运动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
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
精神的生动写照。
—胡锦涛在纪念五四运动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

八十年前的五四运动,是以一批先 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 参加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的爱国 革命运动,也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
三 五四精神:
爱国 民主 科学 追求真理 勇于解放
你知道吗?
当代青年应当如何在和平年代 传成“五四精神”弘扬“五四精 神”?
八十年前的五四运动,是以一批先 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 参加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的爱国 革命运动,也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
动。这场运动,成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
动。这场运动,成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
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五 四运动树立了一座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
丰碑。它孕含了爱国,进步,民主,科
学的伟大精神,其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
义。五四运动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

中国近代史第四单元(五四运动后的中国)

中国近代史第四单元(五四运动后的中国)

一、政治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 (二)发展——国民大革命与土地革命时期(1924~1937年) 1、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1927年) 2.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 (1)“工农武装割据”:大革命失败后,1927年8月“ 南昌起义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 反动派第一枪;“ 八七会议 ”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和开展土地革命的总 方针; 秋收起义 失败后,毛泽东带领部队辗转农村,开辟了 井冈山 革命根据 地;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 武装夺取政权 的道路。 势;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一条 农村包围城市 、 (2)红军战略转移: ❶1934年10月,由于领导人的 “左”倾 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主力被迫 进行战略转移。 ❷1935年1月 遵义会议,确立了以 毛泽东为核心 的新中央领导集体,中共走向成熟 。 ❸ 1936 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与甘肃会林地区,长征结束。
例2 :(2013· 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 30)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 《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 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 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宏观思考】 多角度分析五四运动 (1)革命史中的“五四运动”:中国逐渐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 主主义革命转变。 (2)党建史中的“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为中国共 产党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3)思想史中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进一步宣传了民主、科 学,许多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促进了中国的思想解放。

五四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政治概况和文化PPT教学课件

五四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政治概况和文化PPT教学课件

23
代表:李达、李汉俊、张国涛、刘仁静、毛泽东、
何叔衡、董必武、陈谭秋、王尽美、邓恩铭、
1/1/20陈20 公博、周佛海、包惠僧。
24
4. 会议的主要内容
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 党的纲领: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 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 除资本私有制,联合第三国际。 党的工作中心:领导工人运动,以共产主义教育工人 党的领导机构:大会选举产生了由陈独秀、张国焘、 李达组成的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任书记, 李达负责宣传工作,张国焘负责组织工作。
取得初 步胜利
7
五四运动的结果
1.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
2.罢免了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
3.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五四运动所提出的直接目标基本得到 了实现。取得了初步胜利。
8
北洋政府被迫于6月28日释放被捕学生
曹汝霖
6月28日,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这是中国第一次拒绝了由世界上几个强大的
民 主
革命性质
主 革命主力
义 领导阶级 革
命 指导思想
之 革命结果

较 革命方向
革命范畴
1/1/2020
旧民主主义 (1840—1919)
新民主主义 (1919—1949)
反侵略(帝)反封建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人 民群众
资产阶级 三民主义
无产阶级 马克思主义
资产阶级共和国
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资本主义 世界资产阶级革命

的决定——党内合作
(4)“三大”的方针—
—建立国共合作的统一战
线
1/1/2020
43
(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基本情况

2019年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05.新民主主义革命

2019年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05.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一、五四运动(1919年)(一)背景1.政治: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2.经济:民资短暂春天,工人阶级壮大3.思想: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二)导火索1918年的战胜国巴黎和会上,欧美列强做出了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的决定,中国外交失败。

(三)过程1.爆发:1919年5月4日,北京。

2.高潮:1919.6.5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3.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结果:初步胜利。

免除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人的职务。

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

(四)意义1.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爱国主义精神贯穿运动的始终,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2.五四运动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民主和科学精神。

3.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4.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中国共产党建立(1921年)1.条件①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②思想基础:马列主义的传播;③组织基础:中国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

2.中共“一大”:1921年7月召开。

大会通过了党的纲领,把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作为党的奋斗目标。

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3.中共“二大”:1922年召开,制定现阶段奋斗目标为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反对军阀。

4.1923年中共“三大”提出建立民主革命统一战线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年—1927年)三、第一次国共合作1.条件:中国共产党在开展工人运动中,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

2. 实现:1924年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

3.影响:反帝反封建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国民革命运动高潮迅速到来。

五四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政治概况和文化

五四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政治概况和文化
1、北伐的条件
(1)政治上:国共合作的实现,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
(2)军事上:黄埔军校的建立和国民革命军的成立
(3)组织上:国民政府的成立
2、北伐战争的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3、北伐战争的对象:张作霖、吴佩孚、孙传芳
【师】:找出北伐战争的三条路线、北伐军进攻路线上有哪些重要地名?(指导学生在57页《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中找到两种箭头所经过的地名,作出标记:
【提问】:现在请同学闷讨论“为什么北伐军在短短的半年间就取得巨大成功?”
1.作战方针正确;
2.国共两党紧密合作;
3.叶挺独立团]共产党员起了先锋模范作用,广大官兵浴血奋战;
4.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群众积极支持和紧密配合等。
课后作业:
简述五四运动的意义。
3、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
党的纲领: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联合第三国际。
党的工作中心:领导工人运动,以共产主义教育工人
党的领导机构:大会选举产生了由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的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任书记,李达负责宣传工作,张国焘负责组织工作。
教 学 过 程 实 施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与活动
教学方法与手段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基础和条件
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成长壮大
组织基础: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
2、意义
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在此过程中,初步确立了共产主义信念的知识分子,其思想感情进一步转变到工人阶级方面来;同时,一部分工人由于受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而提高了阶级觉悟。这样,就形成了一批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在中国创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条件基本具备了。

五四运动和国民革命时期政治概况体与文化

五四运动和国民革命时期政治概况体与文化
1.迫使北洋军阀政府释放被捕学生 2.罢免三个卖国贼的职务 3.拒绝“和约”签字
(二)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原因
1.青年学生的先锋作用 2.无产阶级的主力军作用 3.李大钊和陈独秀等革命领导人的指导作用 4.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五、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1.性质: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由学生、工人和市民掀 起的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2.学生是先锋,工人是主力,李大钊、陈独秀等先 进知识分子是领袖。 3.波及广,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启导了广大人民 的觉悟,准备了革命力量的团结”。 4.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共成立准备思想基 础。 5.发生在十月革命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 部分。 6.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六、五四精神的内容
1.五四运动是一场爱国政治运动,爱国主义精 神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 ; 2.五四运动也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 文化运动,体现了民主和科学的精神; 3.五四运动还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体 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我们的三大信誓是: 改造强盗世界, 不认秘密外交, 实行民族自决。
1.它是中国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 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2.它对中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航程有重要的 作用。首先,宣传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扩大了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其次,党开始掌握一 部分革命武装;第三,广大群众受到了一次革命 洗礼。
国民大革命与辛亥革命
(二)会议内容
1.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 2.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 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 正的民主共和国。
(三)意义
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 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会后中国共产党加入了共产国 际作为其一个支部

五四运动简介

五四运动简介

一、五四运动预备时期五四运动的远因五四运动是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影响下发生,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孕育起来的。

五四运动的最大特点,就是中国人民革命从此成为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同盟军,不再是资产阶级世界革命的同盟军,这就是说中国革命的性质从此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

五四运动虽然发生于年月,但究其远因,却要追溯到五四以前的中国社会情况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

先谈当时中国社会的情况。

年月,做了天皇帝的袁世凯死了。

袁死后,因反袁而流亡在国外的各方面人士纷纷归国,国内政治、思想、教育界的一潭死水由此动荡起来。

可是一个袁世凯虽死,而众多的“袁世凯”出来了,中华民国依然如旧,武装还是军阀的武装,政权还是军阀的政权,并由此还引起连绵不断的军阀混战。

封建余孽辫子兵张勋还曾在年月,挟清朝废帝溥仪宣告复辟,虽然不久即被消灭,但国脉又多受了一次摧残。

孙中山先生想在黑暗中打开一个局面,曾于年月下旬召集国会非常会议于广州。

孙中山本人被选为大元帅,组织护法军政府,形成南北对峙局面。

终因缺乏正确的革命方针,以致南方也发生了分裂,从人民所遭受的痛苦来说,南北完全一样。

孙中山先生也只好在年月去职赴沪,开始写他的《孙文学说》去了。

此时,日本帝国主义趁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欧美各国无暇东顾的时候,独自侵略中国,曾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条约,以此作为交易,帮助袁世凯做皇帝。

袁贼称帝心切,二十一条亡国条约,除其中的第五款以后商量外,其余均接受了。

袁世凯死后,张勋复辟,北洋军阀段祺瑞打败了张勋。

为了攫取中国政权,段与日本帝国主义勾结,继续承认了二十一条,获得了日本的大借款。

日本帝国主义参加了欧战,站在协约国一边;我国也参了战,也是站在协约国一边。

日本借口德国为敌对国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同盟国,日本和我国都是协约国,协约国与同盟国为敌对国,自行出兵我山东,将辛丑条约中规定的德国在我山东的权益,据为己有。

事为我留日学生所知,极端反对,年月日中国留日学生在东京开会,抗议中日秘密协定,被日本警察拘捕多人。

有关五四知识点总结

有关五四知识点总结

有关五四知识点总结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爱国革命运动。

它发生在1919年五月四日,也被誉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爱国革命运动。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五四运动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对中国革命史和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五四运动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便帮助读者深入了解这一历史事件的背景、影响和意义。

一、五四运动的背景1. 运动爆发的原因五四运动的爆发有其深层次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

在当时,中国正处于民族危机的深重时刻,经历了长期的腐朽统治和外国列强的侵略。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政府签订了《凡尔赛条约》,将德国在中国的权益割让给日本,引起了中国学生和知识分子的不满和激愤。

另外,中国政府签署《凡尔赛和约》对于国家的不利和失去平等的权益也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之一。

同时,在国内政治方面,北洋政府的腐败和无力应对外国侵略也激发了人民的愤慨和抗议。

2. 运动的社会基础五四运动的社会基础主要是由学生和知识分子所组成的自发性抗议群体。

他们是中国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对于国家的未来发展充满了期待和愿望。

同时,这一运动也得到了广大工人、市民和农民的积极支持和参与。

这些人民群众的热情参与为这一运动注入了强大的力量和动力,使得运动得以迅速发展和壮大。

二、五四运动的主要内容1. 要求废除《凡尔赛和约》五四运动的主要内容之一是要求废除《凡尔赛和约》。

这一条约的签订,严重割让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利益。

因此,废除《凡尔赛和约》成为了五四运动的主要政治诉求之一。

2. 反对帝国主义五四运动还包含了抗议帝国主义的内容。

中国的领土在这一时期受到了多国的侵略和割让,中国的主权和尊严受到了极大的侵犯。

因此,反对帝国主义成为了五四运动的又一主要诉求。

3. 提出民主、科学和新文化的口号在五四运动中,人们提出了“民主、科学、新文化”的口号。

这是中国知识分子对于传统文化和封建社会体制的一种反叛和挑战。

01第一章 五四运动

01第一章 五四运动

学科教学总是落后于学术研究。中国现代史学科教 学仍然沿用习惯说法,以1919年至1949年的历史作 为教学内容范围。
二、现代史的分期问题
传统的中国现代史分期是革命史的分期,分为中国共产 党成立时期、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第二次国内革 命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第三次 国内革命战争(解放战争)时期。 从历史科学、历史现实逻辑来讲,这种分法有些偏颇。 我们讲授的中国现代史可以分为: (一)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1、军阀混战割据时期 2、国民革命时期 (二)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 1、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2、抗日战争时期 3、国民党大陆政权崩溃时期
课堂讨论发言 3月27日交: 主题:人物分析 突出历史人物的重要特点或重大转变及其原因分 析 (如国民大革命中的陈独秀、孙中山、蒋介石、汪 精卫、冯玉祥等)。写出自己的主张,不要复述史实, 不要写成大事记或年表。800字左右。 4月29日交:自由写作小论文。范围限于中华民国史。 1500字以内。 5月29日交:如何评价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与贡 献?
配套教材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综合性参考著作
1.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十二卷·近代后 编(1919-1949) (第21-22册),上海人民出版社, K20/165:12。 2. (美)费正清编,杨品泉等译:《剑桥中华民国史: 1912-1949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K258/11:1。 3. 李新主编:《中华民国史》 ,中华书局,1981, K25/67。

五四运动全过程可划分为二个阶段:
第一阶段:5.4—6.3,运动主力是青年学生,运动中 心在北京。
此阶段广大学生群众的斗争,唤起了民众,打击了帝国 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充分显示了青年知识分子 的革命先锋作用。但这一阶段的运动也有弱点,这就是 基本上只限于知识分子,很少有工人及市民群众参加, 缺乏深厚的社会基础。

中国近代史内容概括

中国近代史内容概括

中国近代史内容概括中国近代史内容概括一、近代前期历史发展概况(1840-1919年)1.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天国运动(1840年-19世纪60年代),这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段。

1840年,蓄谋已久的英国政府以"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了侵华战争。

中国人民和清军的爱国将领对英国侵略军进行了英勇抵抗。

腐败的清政府最终屈膝投降,被迫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中国革命进入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先进的知识分子林则徐、魏源开始学习西方,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太平天国是长期积累起来的阶级矛盾,在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下迅速加剧,汇聚成的社会矛盾的大爆发,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两大对抗力量展开了殊死的搏斗。

但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了。

英国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扩大在华利益。

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这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2.民族危机的加深,资本主义的产生,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阶段。

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在中体西用的指导下,地主阶级洋务派打着"自强"、"求富"的旗号,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引进西方先进科技,掀起了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

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部分商人、地主和官僚开始投资于近代工业,标志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产生了最早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经过明治维新的日本,竭力向外扩张,企图侵占朝鲜,进而侵略中国,1894年挑起甲午中日战争。

1895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

《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2021考研政治史纲常考背诵知识点: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考研辅导

2021考研政治史纲常考背诵知识点: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考研辅导

2021考研政治史纲常考背诵知识点: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导语】2021考研已经开始备考复习了,政治是不可忽视的科目,在基础阶段一定要有规划,才能够为后期复习打好基础。

下面冠珠教育整理了考研史纲部分常考的知识点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是从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开始的。

2.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初期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迷信育从;提倡个性解放,反对封建礼教;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实行文学革命。

新文化运动提出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和科学。

3.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一次前所未有的启蒙运动和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4.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首先,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批判孔学,是为了给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障碍。

其次,他们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

再次,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使用的方法,一般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

5.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世界性的历史事件。

它推动着中国的先进分子把自己的目光从西方转向东方,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李大钊。

6.五四运动的发生和发展1919年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一个划时代的事件。

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7.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是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它具有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不具备的一些特点。

主要是:第一,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第二,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第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第四,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发生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五四运动具备了上述新的历史特点,成为中国革命的新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

第五章“五四”运动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政治概况和文化

第五章“五四”运动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政治概况和文化
标志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发动反革命政变、叛变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国民革命失败
意义
①它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它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给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②它使人们从思想受到了一次较普遍的革命洗礼。③中国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扩大了;党开始掌握一部分军队。这些都成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进的新起点。
二、讲授新课
(一)“五四”爱国运动
情景设置:“假如你是当时一名美国驻中国的记者,你会怎么报道这个事件?请你以记者的身份写一篇新闻稿给大家介绍五四运动的情况。
引导学生观看视频,认识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经过和结果;
展示材料
提问:一战最终以协约国的胜利而告终,中国人什么心情,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五四运动的经过,共同完成表格。
2、帮助学生认识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的标志
3、帮助学生认识国共第一次合作意义
观看视频,对照课本内容,完成表格内容
国共第一次合作
条件
必要性:中国共产党在开展工人运动中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可能性:中共“三大”通过与中国国民党合作的决定
可能性:孙中山认识的转变,主张“以俄为师”,同意与共产党合作。
学生观看视频,阅读课本,了解北伐战争相关内容。
通过学生观看视频和教师指导,了解北伐战争相关内容
(五)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和大革命的失败
引导学生观看视频,阅读课本,与学生一起分析大革命的失败的原因、标志、意义和教训
结合书本内容,填答表格内容。
大革命的失败
原因
①帝国主义干涉,寻找新的代理人;②国民党右派蒋介石、汪精卫制造分裂,叛变革命;③陈独秀犯了右倾错误。
教学难点

五四运动中的文学革命与知识分子阶层的崛起

五四运动中的文学革命与知识分子阶层的崛起

五四运动中的文学革命与知识分子阶层的崛起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这些变革时期中,有一次对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特考验,那就是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不仅是一次政治事件,也是一次文化事件,它带来了文学革命和知识分子阶层的崛起,这一事件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社会和文化。

一、五四运动与文学革命五四运动是中国社会史上的重要事件,它始于1919年5月4日,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式意识形态和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的标志之一。

五四运动有着深刻的文化意义,它不仅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也为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四运动中的文学革命是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变革,它带来的新思潮、新形式和新内容,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文学形式,而且影响到了后来的文化和社会。

在五四运动前,传统文学的表现方式受到了道德和审美的限制,而五四运动以民主自由和科学理性为底色,使理性、個体和自由在文学上实现,激发了人们的文学创造力和表现愿望,文学形成了一种新的格局。

因此,五四运动对中国文学革命的影响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五四运动中的文学革命涉及到的范围很广,包括文学思想、文学表现形式、文学创作、文艺理论与批评等多个层面。

由于作家们和文化人在五四运动中的投入和表现,五四文学红火起来,有很多著名作家和作品出现,如鲁迅、茅盾、郑振铎等人的著作。

五四文学的核心就是超越传统文学的道德和审美束缚,回归立体感和个性感、真实感、思考感和人性关怀,使人们在创作和阅读中更深入地思考生命和人类、时代和社会。

二、知识分子阶层的崛起五四运动中文学革命的兴起,为知识分子阶层的崛起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五四运动中知识分子的积极参与和贡献,知识分子阶层开始受到文化和社会的重视,其思想、文化和艺术成果被广泛传播,逐步发现了自己作为群体、作为文化人的存在和价值。

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群体的地位和意义不断扩大。

他们的参与和贡献推动了国家的现代化,提高了文化素质,促进了社会进步。

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1919年—1949年)

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1919年—1949年)

年级高三学科历史编稿老师王凤侠课程标题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1919年—1949年)一校林卉二校张琦锋审核樊金玲一、考点突破1.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2. 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3.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三民主义的发展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4. 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及大众传媒的发展。

二、重难点提示1. 抗日战争的特点(1)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战争;(2)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3)两个战场、两条抗战路线并存是显著特点之一;(4)中共在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5)以弱胜强,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的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6)持久性。

是所有反法西斯战场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

2.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特点及二者之间的关系(1)特点正面战场:指国民政府将统治区域分为若干战区,阻击敌人的进攻,以“大兵团作战,进行阵地防御”为主的正规战。

在抗战防御阶段,战略上掩护了敌后战场的开辟,是抗战的主战场。

敌后战场:在日伪占领区创建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为抗日的前线,以游击战和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为主。

在抗战的防御阶段起配合作用。

相持阶段,成为敌人进攻的重点。

(2)关系互相配合,相互联系。

政治上保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破裂,军事上最终保证了抗战的胜利。

三、考情分析1. 政治史近几年主要涉及抗日战争。

近代史中政治史部分是高考重点,内容侧重于近代前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列强侵略战争:日本两次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辛丑条约》。

中国人民反抗:太平天国,辛亥革命,百团大战。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只涉及抗日战争及相关知识(如百团大战)。

尚未涉及五四运动,中共成立,国共第一次合作及国民大革命,国共十年对峙和解放战争等考点。

2. 经济史部分近几年高考主要涉及: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洋务运动,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生活习俗变革,晚清时期的婚俗变化,近代的婚俗变化。

五四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政治概况和文化.doc

五四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政治概况和文化.doc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与活动
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大革命即国民革命。也称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是指中国从1924年至1927年7月,以国共第一次合作为基础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反对北洋军阀的革命反帝反封运动。
(一)“五四”爱国运动
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封建军阀的运动。所谓“彻底”,是指它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封建军阀彻底决裂、势不两立的精神而言。工人、学生、商界,各行各业都投入到爱国运动中来。
(三)国共第一次合作
【师】:这是国共第一次合作,以后还有第二次合作,在抗日战争之前。国民党一大拉开了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序幕,国民革命的车轮在国共的领导下开始运转。
1、黄埔军校的建立
(1)时间:1924年6月
(2)地点:广州
(3)负责人:总理(创立人):孙中山;校长:蒋介石;党代表:廖仲恺;政治部主任:周恩来
【师】:看来大家对军校历史还是熟悉。我们再来看看
教 学 过 程 实 施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与活动
教学方法与手段
黄埔军校门上的一幅对联:上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批——“革命者来”。从这幅对联中可以看出黄埔军校的办学宗旨是什么?(培养有理想、不怕牺牲,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新一代军人)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与活动
教学方法与手段
营的官兵在接受攻打武昌的任务时,抱着视死如归的精神,纷纷留下遗书遗物,为国家为人民奋勇杀敌。正是这种出色的表现,为他们所在的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称号,叶挺被公认为当时的北伐名将。那么这里“铁军”称号是第四军还是叶挺独立团?
【生】:略
【师】:注意:“铁军”是指第四军,叶挺独立团为他们所在的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称号。

专题四:五四运动与国民革命

专题四:五四运动与国民革命

蔡元培
戊戌变法失败后,加入暗杀
团,秘密研制炸弹,从事反 清活动。
上海光复会会长;1905年任同
盟会上海分会会长,为“双料 革命党”。
辛亥革命后为第一任民国教育
总长,孙中山临时政府内阁成员。
蔡元培与北大
1916年底,蔡就任北大校
京师大学堂
长,提倡学术上兼容并包, 聘陈独秀为文科学长,《新 青年》编辑部也迁到北京, 李大钊等名师参加编辑部, 并充当主要撰稿人。北大和 《新青年》编辑部成为新文 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 人运动的结合。 中国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成为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是新民主 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精神
基本内涵 ——振兴中华 爱国主义 ——
(一)工人阶级的发展壮大
——为中共的成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200 150 100 50 0 1894年 1913年 1920年
中国产业工人人数 (单位:万人)
20世纪初,中国民族 工业进入发展的“黄 金时代”。民族资本 主义的继续发展与工 人阶级的成长壮大, 为中共成立奠定了阶 级基础。
安源路矿工人
码头工人
开滦煤矿工人
缫丝女工
中国工人阶级的特殊优点
受帝、封、资的三重压迫。其严重性和残酷性为 各国少见。所以,在革命斗争中,比任何别的阶级 来得坚决和彻底,其整个阶级都是最革命的。 产业工人大多来自破产农民,比较了解农民的痛苦 和要求,便于和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 人数不多,但集中(沿海及沿江大中城市、煤矿纺 织等一些工矿企业部门),便于组织。他们开始走上 政治舞台,就在本阶级的革命政党中共领导下,成为 中国社会最有觉悟的阶级。

第四单元 五四爱国运动

第四单元 五四爱国运动

定义“五四运动” 狭义的五四运动
从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的游行示威活动,到6
月5日上海工人大罢工的爱国政治运动。 广义的五四运动
从 1917 年的文学、思想活动到 1921 年的中共成
立,包括各种新思潮、文学革命、学生运动、工商
界的罢工罢市等。又称为五四新文化运动。
一、寻源五四(背景)
在那一代青年人周围,是令人感到窒息、令 人满怀悲愤的黑暗环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已处 在生死存亡的边缘。对有志气的爱国青年说来, 剩下的只能是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的英勇拼搏。 ——《五四运动与二十世纪的中国》
镜头二
2、北洋军阀实行反动统治
年代 1914 1915
荒地数 3.58 亿亩
4.04亿亩
1917
9.25亿亩
对人民的压榨: 1912——1919年田 赋增加了7倍;盐 税、烟税、酒税增 加了3倍。
镜头三
3、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阶级基础)
1872—1894年中国境内近代工业175家;1895— 1913年中国境内近代工业685家;1913—1919年,中 国新建厂矿有600多家,新增资本达一亿三千多万元, 超过了过去半个世纪。 辛亥革命前产业工人达50万—60万人;1919年 产业工人达200万,手工工场工人和店员已增至1200 万;1912—1919年的7年间,工人罢工130次,仅 1919年的前5个月就达19次。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中国近代史的起止时间和重要标志事件
中国近代史
1840年 鸦片战争 1919年
五四运动
1949年
新中国成立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比较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

民国前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

民国前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

4.毛泽东思想萌芽:毛泽东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等文章,阐明无产阶级领导权、农民阶级的重要性。
[融会贯通]
1.把握两个“时期”——民国时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民国时期是对 1912~1949 年这段历史时期的概述,因为这时 的国号是中华民国, 除去短暂的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而根据执政集 团的不同分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1912~1928 年),国民政府时期 (1928~1949 年)。 其中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又可分为袁世凯统治时期 (1912~1916 年)和军阀割据混战时期(1916~1928 年)两个阶段。
抵抗派: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
英国、日本: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制 模式之争 美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走向共和 (向谁学) 苏俄:城市中心论,武装夺取政权
(三)思想上——五四运动后中国社会思潮的多元化 [考题领悟]
1.(2014· 全国卷Ⅱ)1926 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 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 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 权、国权、人权 )。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 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 )
(2)概况:1918 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庶 民的胜利》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率先举起社会主义 旗帜。1919 年,又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比较全面地介绍 了马克思主义。
(3)意义:1921 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 ——中国共产党诞生。
3.新三民主义
③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在反帝
推翻君主专制 民权 政体,建立国 主义 民政府,国民 一律平等 民生 平均地权(较 主义 为空洞)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和封 建军阀之个人及团体,均 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平均地权(后来提出耕者 有其田);节制资本(控 制私人资本)
“新”在强调 普遍平等的民 权
“新”在更关 注农民和工人
1.它是中国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 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2.它对中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航程有重要的 作用。首先,宣传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扩大了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其次,党开始掌握一 部分革命武装;第三,广大群众受到了一次革命 洗礼。
国民大革命与辛亥革命
中国代表的正义要求被拒绝,和会要把 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消息传 出来了,群情激愤。北洋政府却来电要求代 表在和约上签字,更加激起人民群众的反抗。 所以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是五 四运动的导火线。
三、五四运动的经过
第一阶段:北京各校学生进行游行示威,1919
年5月4日,北京各校学生3000余人汇集天安门广 场进行游行示威。 第二阶段: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 历史舞台,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上海 的“三罢”斗争——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 罢市把五四运动推向高潮。五四运动迅速波及到 全国,形成一场具备广泛群众基础的反帝爱国运 动。
六、五四精神的内容
1.五四运动是一场爱国政治运动,爱国主义精 神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 ; 2.五四运动也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 文化运动,体现了民主和科学的精神; 3.五四运动还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体 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我们的三大信誓是: 改造强盗世界, 不认秘密外交, 实行民族自决。
(二)失败原因 1.客观原因 (1)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帝国主义的干涉) (2)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标志: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2.主观原因
(1)中共缺乏革命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 (2)中共的妥协退让
(三)教训
1.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2.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五、国民革命的意义
北京大、中学校 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 游行
口号和要求
外 争 国 权 内 惩 国 贼
废 除 二 十 一 条
拒 绝 在 和 约 上 签 字
外 争 国 权 内 惩 国 贼
曹汝霖:时任 交通总长,订 二十一条时任 外交次长 章宗祥: 驻日公使 陆宗舆:币制局总 裁,订二十一条时 任驻日公使
上海商界罢 市游行
(二)实现标志
国民党一大召开:1924年,重新解释了 三民主义,形成新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 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三)合作基础:新三民主义
(四)合作的方式:党内合作(同意共产党
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新发展
反对民族压迫, 对外: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民族 反对满洲贵族 对内:中国境内各民族一 主义 的统治 律平等
——李大钊 (原载1919年5月18日《每周评论》第22号)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 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 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 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 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
第三节
一、历史条件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内部 条件
阶级基础: 工人阶级队伍壮大 及工人运动的发展
组织基础: 共产主义小组建立
外部 条件:
共产国际的帮助
二、中共一大召开
(一)时间:1921年7月23日,上海。
(二)主要内容 1.规定党的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 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 2.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三、新旧民主革命的异同
⒈相同点: ⑴社会性质相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⑵革命任务相同:反帝反封建 ⑶革命性质相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⒉不同点
旧民主主义革命
领导阶级
指导思想 群众基础 革命前途 结果
新民主主义革命
无产阶级
马克思主义 广泛 人民民主共和国 (社会主义) 完成
资产阶级
三民主义 不广泛 资产阶级共和国 (资本主义) 未完成
五四运动时期的上 海街头
五四运动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
• 北京政府释放了被捕学生 • 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个卖国贼 的职务 • 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这是近代 中国第一次对帝国主义说“不”,中国第一 次拒绝由世界上几个帝国主义列强制定的和 约。
四、五四运动的结果
(一)五四运动取得开始和 第一次国内 战争(国民 大革命)时 期
1927
1937
抗日战 争时期
第二次国内 战争(土地 革命)时期 国共十年对 峙时期
1945 1946
1949
第三次国内 战争(解放 战争)时期
二、基本线索
中心内容是中共领导的反帝反封建斗 争1919年~1927年(从五四运动到国民大 革命失败)
(二)会议内容
1.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 2.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 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 正的民主共和国。
(三)意义
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 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会后中国共产党加入了共产国 际作为其一个支部
第四节 国民革命运动(1924年~1927年)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和国民大革命
1919——1927
中国近代史
1840 鸦片战争
旧民主主义革命
1919 五四运动
1949 新中国 成立前
新民主主义革命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 五四运动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国民大革命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
一、时间范围
1919年~1949年,共30年
进步 领导阶级 辛亥革命 民族资产阶级 国民大革命 革命统一战线
革命目标
指导思想 依靠力量
推翻清政府
旧三民主义 会党、新军
打倒列强除军阀
新三民主义 工、农、小、民
彻底性
不彻底
彻底
1.迫使北洋军阀政府释放被捕学生 2.罢免三个卖国贼的职务 3.拒绝“和约”签字
(二)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原因
1.青年学生的先锋作用 2.无产阶级的主力军作用 3.李大钊和陈独秀等革命领导人的指导作用 4.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五、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1.性质: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由学生、工人和市民掀 起的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2.学生是先锋,工人是主力,李大钊、陈独秀等先 进知识分子是领袖。 3.波及广,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启导了广大人民 的觉悟,准备了革命力量的团结”。 4.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共成立准备思想基 础。 5.发生在十月革命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 部分。 6.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一)合作背景 1.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 2.中共的发展陷入低潮。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 动,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从1922 年1月至1923年2月,全国罢工达180多次,其中 主要的有香港海员大罢工和京汉铁路大罢工。香 港海员大罢工取得了胜利,但京汉铁路大罢工却 遭到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造成了震惊中 外的“二七惨案”。我党从“二七”血案中进一 步认识到,没有强有力的同盟者,要战胜强大的 敌人是不可能的。
二、革命目标:“打倒列强除军阀”
三、主要成就 五卅运动;湖南农民运动;黄埔军校的建 立;北伐的胜利进军,击败吴佩孚、孙传 芳;汉口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东北易帜
五卅运动
政 治 部 主 任
四、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一)表现 1.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2.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3.革命果实被蒋介石篡夺了
所属时代
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 一部分
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 一部分
第二节 五四爱国运动
一、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
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使民族矛盾激化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指出解放出路 国内矛盾日益加深 无产阶级壮大
新文化运动
(根本) (阶级) (思想)
二、五四运动的导火索
巴 黎 和 会
“二十一条”与巴黎和会
巴黎和会“三巨头”英国首相劳合· 乔治(左二)、 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左三)和美国总统威尔逊(右一 )
(三)意义 标志中共诞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从 此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新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 新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 新的革命纲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 广泛的群众基础
三、中共二大的召开(1922年)
(一)中共二大召开的背景
1.1922华盛顿会议上达成了共同宰割中国的盟约; 2.北洋军阀黑暗统治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3.共产国际的指导和帮助; 4.中共一大没有制定出切和中国实际的革命纲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