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文兰院士和李承治教授

合集下载

北大考古李云河简介

北大考古李云河简介

北大考古李云河简介
李云河,男,中国文物资源研究院院士、北京大学考古与文物保护研究所教授,新疆克拉玛依市爱海乡人。

1966年6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获历史学硕士学位,以一等奖学金获取。

1967年8月起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人员,1982年升任研究室副主任、研究所副所长,1987年出任所长,1998年7月起任北京大学考古与文物保护研究所教授,是我国考古学的推动者和开拓者之一。

李云河自幼博览群书,青少年时期出版知识性巨著十七种《祖辈记略》,深厚的学术底蕴在古代文明研究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令他在1970年代后期成为考古与文物保护学科领域的开拓者。

他共完成多项重大考古发掘任务,推动了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史的发展,被称为“陶家之父”。

李云河一生致力于考古文物保护教育等多个领域,深化考古学研究,以及传承和发展文化遗产等工作。

先后出任《考古》杂志主编、中国历史学会主席,中国文物资源学会理事长,国家文物局考古学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等职务,多次出席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期会议,并建立了新的“中外文明会谈”的国际性交流机制,为国内外文化遗产的保护、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表彰他对考古学与文物保护学研究和教育事业的杰出贡献,1995年被聘为中国文物资源研究院院士,1999年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2001年授予“十五五”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8年获中国文化研究会颁发的张国荣荣誉奖。

2011年被授予“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4年授予“首届全国文化建设科学技术奖”,2018年被授予“中国文化艺术诞辰百人奖”称号。

《肝癌射频消融》新书发布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

《肝癌射频消融》新书发布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

《肝癌射频消融》新书发布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
张皓臣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导报》
【年(卷),期】2009(6)16
【摘要】5月15日,《肝癌射频消融》新书发布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

出席会议的有全国人大科教卫文委员会副主任李志坚、国家科技部高科技计划“863”项目主任王宏广、北京市科委主任闫傲霜等相关部门领导。

影像学及外科领域权威人士刘玉清、黄志强、刘允怡、郭应禄等四位院士,近百位肝癌治疗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部分新闻媒体的同志,也参加了新书发布会。

因故未能出席的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韩启德院士,
【总页数】1页(P4-4)
【关键词】肝癌治疗;射频消融;北京大学医学部;全国人大;国家科技部;科技计划;外
科领域;新闻媒体
【作者】张皓臣
【作者单位】《中国医药导报》记者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5.7;R541.710.5
【相关文献】
1.中国耐蚀产品研制示范第一市命名暨第五届中国国际腐蚀控制大会新闻发布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 [J],
2.2013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成果展新闻发布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 [J], 刘星
3.2013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成果展新闻发布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 [J],
4.第二届中国绿化博览会新闻发布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 [J], 《国土绿化》编辑部
5.超临界蜂胶发布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治疗疼痛,我们的针刺有特色——访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韩济生教授

治疗疼痛,我们的针刺有特色——访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韩济生教授

治疗疼痛,我们的针刺有特色——访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
学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韩济生教授
李衍
【期刊名称】《家庭医药》
【年(卷),期】2008(000)004
【摘要】目前,在全球广泛使用的镇痛方法是服用止痛药物,但不论何种止痛药,都有各自的不良反应。

而我国独有的针刺镇痛法,可镇急慢性疼痛,也能抑制体表痛,最重要的是,针刺对人体没有不良反应!近日,我国首位研究针刺镇痛原理,并就此开发出专利产品的著名生理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济生教授接受了本刊的专访,详谈针刺在治疗疼痛方面的运用。

【总页数】2页(P10-11)
【作者】李衍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5.31
【相关文献】
1.天行有常海纳百川——记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于常海教授 [J], 王景;陈道隆
2.针灸:戒毒“密码”有望破译——访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韩济生院士 [J], 傅冬红
3.古为今用,传承开拓,促进针药复合麻醉的研究与实践——访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万有教授 [J],
4.重燃吸毒者的生命之光--访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韩济生教授[J], 王英
5.揭示针刺镇痛机理探索大脑神经奥秘--记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韩济生教授 [J], 付东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医学的温度

医学的温度

中国医学伦理学ChineseMedicalEthics2018年11月Nov.2018第31卷第11期Vol.31No.11院士论坛[编者按]2018年10月9日ꎬ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㊁海南博鳌医学创新研究院和健康界联合主办的2018中国医院创新发展峰会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建院6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ꎮ这次大会特别设立 医学 人文:仁心仁术人文之光 主题论坛ꎬ用有温度的话语诠释医学人文的真谛ꎮ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㊁全国政协原副主席㊁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在论坛上进行题为 医学的温度 主旨发言ꎮ经我校(西安交通大学)王海江教授㊁朱宏亮教授㊁孟晓军老师等人的联系促成ꎬ韩院士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建院60周年庆典上的讲话稿赐予我刊ꎮ韩启德院士曾说过三点关于医学的人文属性:第一ꎬ医学的价值既有客观标准又有主观标准ꎻ第二ꎬ医生既治病ꎬ又治心ꎻ第三ꎬ就是医学有边界ꎮ但是ꎬ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ꎬ现代技术与医学的结合过程中ꎬ技术至上的观念不断蔓延ꎬ导致医学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开始错乱ꎮ韩院士通过回忆自己生命中的许多 偶遇 ꎬ为我们分享了他对医学温度的体验和理解ꎬ并认为 医者的根本是仁爱之心 医学首先是人学ꎬ医道首先是温度 ꎮ医学的温度韩启德(北京大学ꎬ北京㊀100871)关键词 医学人文ꎻ医患关系ꎻ叙事医学ꎻ医学ꎻ温度中图分类号 R192㊀㊀㊀ 文献标识码 A㊀㊀㊀㊀ 文章编号 1001-8565(2018)11-1365-03DOI:10.12026/j.issn.1001-8565.2018.11.01MedicalTemperatureHANQide(PekingUniversityꎬBeijing100871)Keywords:MedicalHumanitiesꎻDoctor-patientRelationshipꎻNarrativeMedicineꎻMedicalꎻTemperature㊀㊀今天北医三院庆祝建院60周年ꎬ医院领导指定我在这么隆重的庆典大会上做题为 医学的温度 的演讲ꎬ足见他们对医学人文的重视ꎮ下面我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一点体会ꎮ我10岁时得了猩红热ꎬ两周后继发严重风湿性关节炎和心包积液ꎬ住进一家小的私立医院ꎬ昏迷三天后救了过来ꎬ除最严重时用过几天青霉素外ꎬ没有采取其他治疗ꎬ护理却十分周到ꎬ绝对卧床ꎬ连饭都由护士喂到嘴里ꎮ护士们都很喜欢我ꎬ一有空就轮着来给我讲故事ꎮ六十多年过去了ꎬ我还记得那张病床ꎬ那间病房ꎬ窗外的那几棵大松树ꎬ在那里我人生第一次感受到了来自父母和家庭以外的温情ꎬ护士们长什么样很快忘记了ꎬ但她们却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一片柔软的地方ꎬ留下了一种特别的美㊁一种爱的美丽ꎮ哦ꎬ医学是有温度的!后来我选择了学习医学ꎬ1962年我考入上海第一医学院医学系ꎬ当时的学制是六年制ꎮ可惜学完三年基础课ꎬ还没来得及进医院实践学习ꎬ我就去参加了一年 四清 运动ꎬ回来后又遇到 文革 ꎬ失去了学习临床医学的时间ꎬ仅在1968年初获得过短短两周的所谓的 复课闹革命 机会ꎬ中山医院大内科副主任仅用4节课的时间给我们讲完了内科学总论ꎬ接着就分组去门诊实习了ꎬ目的是学习物理检查ꎮ在那里ꎬ我接诊了从医生涯的第一位病人ꎬ那是一位16岁的农村女孩ꎬ主诉长期阵发性腹痛ꎮ我按课本里的要求ꎬ望㊁触㊁叩㊁听ꎬ从头到脚给她做了全面的物理检查ꎬ足足用了一个多小时ꎬ但没有发现任何异常ꎬ由于没有学过任何其他临床课程ꎬ对于作出诊断当然是一头雾水ꎮ于是ꎬ我把病人带到5631㊀㊀㊀㊀网址与投稿:http:ʊyxllx.xjtu.edu.cn老师面前ꎬ老师问了她几句话ꎬ摸了摸肚子ꎬ马上作出了肠道蛔虫症的诊断ꎬ给病人开出只有驱蛔灵一种药的处方ꎮ带女孩来看病的老伯伯临别时对我千恩万谢ꎬ说从来没有遇到过一个医生能为病人检查得那么仔细那么认真ꎬ他对我说ꎬ这回孩子的病肯定能治好了ꎮ50年过去了ꎬ当时那位老伯伯的笑脸和他真挚的谢意仍然留在我的心里ꎬ使我懂得医生的态度也是可以治病的ꎮ1968年底ꎬ我被分配到陕西农村一个公社卫生院工作ꎮ当时病人问得最多的是两个问题: 大夫ꎬ我的病你治过吗? 大夫ꎬ我的病你能治好吗? 那时ꎬ我的回答常常是:我没有治过ꎻ你吃我的药试试看ꎮ结果ꎬ不少奔着 上海医生 来的病人不再找我看病ꎮ而同事中有一位老医生ꎬ仅在旧国民党部队当过几天卫生员ꎬ常常告诉病人心脏有5级杂音ꎬ注射葡萄糖加维生素C就能治好ꎬ他的周围却总是围满了病人ꎮ慢慢地我懂得了ꎬ病人需要的不仅是医术ꎬ还需要心理安慰和对医生的信任ꎮ我不能骗人ꎬ但必须学会沟通ꎬ我渐渐学会了如何与病人说话ꎮ与此同时ꎬ我拼命地工作和学习ꎬ只要有助于解除病人痛苦的事情ꎬ就竭尽全力去做ꎮ卫生院只有一间药房㊁一间注射室和一间面积稍大的门诊室ꎬ遇到中毒性痢疾㊁新生儿肺炎㊁消化不良导致严重脱水等症状严重的患儿ꎬ我让出自己的床ꎬ几天几夜连续观察治疗ꎻ没有抽吸泵ꎬ我就口对口把堵塞患儿呼吸道的浓痰吸出来ꎻ急性心力衰竭病人需要快速洋地黄化ꎬ我连续几天骑车去病人家里看着病人按时按量服药ꎬ用几毛钱挽救生命ꎻ农民牙病多ꎬ 牙疼不是病ꎬ来时要人命 ꎬ等到来就诊时往往就到了只能拔牙的阶段ꎬ我买来一把牙挺和两把牙钳ꎬ自学了麻醉技术ꎬ就给人拔牙ꎻ农村卫生条件差ꎬ脓疱疮病人多ꎬ久治不愈ꎬ我从民间觅来单方ꎬ加上自制外用药ꎬ基本能实现药到病除ꎻ碰到脱臼病人ꎬ我对着«葛氏小外科学»给病人复位ꎬ一分钱不花ꎬ立竿见影ꎻ农村妇女产后乳汁不下ꎬ但多数身体健壮ꎬ考虑多为肝气郁结所致ꎬ我就用中药逍遥散辅以针灸ꎬ再加上心理疏导ꎬ效果很好ꎬ求助者络绎不断ꎮ后来我到当地一家区级医院学习了两个月外科知识ꎬ建起手术室ꎬ开展一些腹部和五官科的小手术ꎮ总之ꎬ是病人的痛苦驱使我去努力做事ꎬ是病人促使我不断学习ꎬ说句实在话ꎬ是在病人身上的实践让我的临床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ꎬ是病人让我成为一个合格的基层全科医生ꎮ我学会了沟通ꎬ增长了本领ꎬ越来越得到农民朋友的信任ꎬ病治好了ꎬ他们感激我ꎻ病没有治好ꎬ他们说 韩先生都看过了ꎬ也就这样了 ꎻ我收治的病人死了ꎬ他们反过来安慰我: 大夫看得了病ꎬ救不了命 ꎮ有时早上起来ꎬ我会在宿舍外面窗台上看到手绢里包的几个鸡蛋或者几个白面锅盔ꎬ是老乡们送我的ꎬ但没有留名ꎬ他们仅仅想表达对我的感激ꎬ每当这种时候ꎬ我都感到无比的幸福ꎬ天底下还有比这更加纯洁㊁更加珍贵的情感吗?授人玫瑰ꎬ手有余香ꎬ为别人做好事ꎬ能得到情感上的回报ꎬ我很满足ꎬ久而久之ꎬ我心里就形成了一个理念:为他人做好事ꎬ获得人们的好口碑ꎬ就是幸福ꎮ回忆这些ꎬ我感叹医学是有温度的ꎮ1978年ꎬ国家实行改革开放ꎬ我有了读硕士研究生的机会ꎬ当时选择了基础医学ꎬ从此进入唯物论医学的天地ꎮ我开始时从事病理生理学研究ꎬ还比较重视整体ꎬ1985年去美国进修后改为分子药理学研究ꎬ更加浸淫于还原论和机械唯物论ꎮ不过ꎬ潜心其中ꎬ我不断体会到科学的求真求实和批判精神ꎬ领略到科学的精微慎密和神奇力量ꎬ享受到研究微观生命世界的美妙和魅力ꎮ科学是人类探索未知本能的体现ꎬ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果实ꎬ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ꎬ已经成为直接造福人类的重要途径ꎮ基于我参与的α-1肾上腺素受体亚型研究成果ꎬ发明了新药坦索罗辛(哈乐)ꎬ给很多前列腺肥大病人的治疗带来更好效果ꎮ在神经肽Y和β3肾上腺素受体刚刚发现的时候ꎬ我就做过它们的基础研究ꎬ后来居然都与肥胖挂上了钩ꎬ有可能在未来用于糖尿病和肥胖的治疗ꎮ二十多年的实验室研究ꎬ使我对医学的科学属性有了更深的理解ꎮ我也体会到基础医学不同于其他纯科学研究ꎬ甚至有异于一般的生命科学研究ꎬ它虽然不像临床工作那样面对活生生的人ꎬ但它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健康和疾病ꎬ它同样是有温度的ꎮ2002年底ꎬ我当选为九三学社中央主席ꎬ后来相继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全国政协担任领导人15年ꎮ在此期间ꎬ我有幸在更高层面和以更广阔的视野观察和体验医学ꎮ当 非典 和新型流感来袭时ꎬ我不仅看到病魔的凶险ꎬ还看到其对整个社会的严6631中国医学伦理学ChineseMedicalEthics2018年11月Nov.2018第31卷第11期Vol.31No.11重威胁ꎬ也看到我国医务界白衣战士的英雄本色ꎬ看到在党中央领导下重建传染病防控体系ꎬ迅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ꎮ我到过很多老少边穷地区ꎬ看到因病致贫㊁因病返贫令人心碎的情景ꎬ看到我国医疗事业发展极不充分ꎬ医疗资源分布极不均衡的状况ꎮ我有机会亲自参与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ꎬ到很多地方调查研究ꎬ发现难点痛点ꎬ寻找关键环节ꎬ为改革出谋划策ꎮ这些年来的经历ꎬ使我对医学的社会属性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ꎬ还对人类医学发展的根本方向问题有了一些思考ꎮ一个多世纪以来ꎬ现代技术与医学的结合ꎬ使医学发展插上了翅膀ꎬ人类的寿命大大延长ꎬ众多曾经肆虐夺命的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ꎬ不少严重的疾病得以明确诊断和有效治疗ꎮ但是与此同时ꎬ技术至上的观念不断蔓延ꎬ医学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开始错乱ꎮ医学的重点放在了救治生命最后阶段的病人ꎬ而不是为多数人的健康和减少病痛服务ꎮ医学的边界也开始模糊ꎬ被赋予过度的使命ꎬ常常把危险因素当作疾病治疗ꎮ人们过度相信技术ꎬ而常常忘记病人心理上的苦楚以及对医者关怀的期盼ꎮ慢性病确实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ꎬ但当今人们对慢性病的根本性质和成因缺乏正确的认识ꎮ人类的进化是以数十万年计的ꎬ从古猿人进化到智人经历了200多万年ꎬ脊柱仍然还没有完全适应直立行走ꎻ十几万年前智人的脑容量已经达到1400mlꎬ7万年前ꎬ智人经历认知革命ꎬ而到今天ꎬ人类的脑容量并没有进一步的增加ꎮ而另一方面ꎬ智人从狩猎采集文明到农业文明花了6万年ꎬ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花了1万年ꎬ而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兴起只用了几百年时间ꎬ生活方式在短时期里发生如此巨大而迅速的变化ꎬ人类的遗传变异和进化是远远跟不上的ꎬ慢性病由此而生ꎮ对此ꎬ人类除了坦然接受外ꎬ重要的是尽力改善生活方式ꎬ而不应把主要责任赋予医药ꎮ人类自有文明ꎬ就有医术ꎮ东西方分别从«黄帝内经»和希波克拉底开创医学以来ꎬ医学从来都是回应他人痛苦的努力ꎬ闪烁着人性的光芒ꎮ今天ꎬ医学大大发展了ꎬ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ꎬ与对宇宙的认识一样ꎬ还只是冰山一角ꎬ切不可妄自尊大ꎬ以为技术能解决所有健康问题ꎬ我们医者能做的仍然是 有时去治愈ꎬ常常去帮助ꎬ总是去安慰 ꎮ生命是有限的ꎬ每个人从出生㊁成长ꎬ壮年㊁衰老㊁死亡的过程不可逆转ꎬ医学的任务只是保护正常的过程ꎮ我们不能把衰老当作疾病ꎬ不能把追求长生不老作为医学的目标ꎬ不能给生命无望的病人增加无谓的痛苦ꎬ不能不考虑医学的社会效应与公平公正ꎮ总之ꎬ我们时时不可忘记ꎬ医学是有温度的ꎮ一个人生命的铸成ꎬ需要无数生命的支援㊁补充㊁滋润和蕴化ꎮ一个医者的合格与成熟ꎬ需要知识与实践的支撑ꎬ也要与周围人群不断沟通互动ꎬ建立起共同面对疾病的医道ꎮ我感谢生命中的许多 偶遇 ꎬ这些 偶遇 让我悟到医道中的一些基本道理ꎮ60多年前照看我的护士ꎬ50年前感谢我的那位农民老伯伯ꎬ40多年前我在农村遇到的许多病人ꎬ大概都已经离开人间了ꎮ但是他们给我留下的记忆ꎬ已经变成我对医学温度的体验和理解ꎮ医学首先是人学ꎬ医道首先是温度ꎮ现在ꎬ我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ꎬ回归医学ꎮ除了继续关心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ꎬ为改革建言献策外ꎬ我将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医学史研究和医学人文建设上ꎮ离开临床工作已经40年了ꎬ回到医学ꎬ我的临床知识基本归零ꎬ但我会像当年刚到陕西农村时一样ꎬ从头开始ꎬ虚心向广大医生护士学习ꎬ为我国医学人文建设做出一点实实在在的贡献ꎮ三院是个家ꎬ温暖㊁和谐㊁充满活力的家ꎮ祝愿三院兴旺发达ꎬ祝愿三院大家庭的成员们 成长在三院ꎬ奉献在三院ꎬ幸福快乐在三院 !收稿日期㊀2018-10-11编㊀㊀辑㊀张㊀茜7631。

001_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考博参考书和考试要求-博士.doc

001_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考博参考书和考试要求-博士.doc
郁彬
同上
8
生存分析
刘力平
同上
可靠性、质景检测与控制、生物医学
房祥忠
同上
9
数据分析
10
统计机器学习、互联网搜索
李航、沈向洋
同上
11
试软设计与分析、应用统计
艾明要
同上
随机过程及戒应用、非平衡统计物理、
蒋达权
1.英语2.随机过程3.高等概率论
12
系统生物学
生物信息学
邓明华
1.英语2.高等统计学3.高等概率
宗传明
1.英语2.离散数学3.实分析、复分 析任选一门
4
拓扑学
姜伯驹、丁帆
1.英语2.抽象代数3.拓扑学
5
低维拓扑
王诗成
同上
6
微分几何及其应用
莫小欢
1.英语2.微分几何3.拓扑学
7
小波及其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
刘和平
1.英语2.泛函分析3.实分析
8
调和分析与小波分析
刘和平
同上
9
微分几何
王长平
1.英语2.微分几何3.拓扑学
2000
《抽象代数》II徐明曜、赵春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第一版
《黎曼儿何初步》伍鸿熙、沈纯理、虞宣林著北京大学出版
社1989
《黎曼几何引论》陈维桓、李兴校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章、2、3、4章
社1989
Munkres, J. R. Elements of Algebraic Topology,
10
多复分析
谭小江
1.英语2.微分几何3.复分析
11
非线性分析
张恭庆、蒋美跃
1.英语2.泛函分析3.偏微分方程

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考研报考指南

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考研报考指南

学数学系经调整后,组建了新的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1969 年力学专业在陕西汉中北京大学
分校成立了力学系。1985 年,概率统计专业独立成立了概率统计系。1995 年,在数学系与概
率统计系的基础上成立了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数学科学学院下设五个系:数学系、概率统计系、科学与工程计算系、信息科学系和金融
育明教育
专注于北京大学考研专业课辅导
始于2006,八年辅导经验
育明教育徐老师赠言: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北京大学考研之数学科学学院学报考指南
北京大学创办于 1898 年,初名京师大学堂,1912 年更名为北京大学。1913 年秋北京大学数学
门的招生,开启了中国现代高等数学教育的先河。
1952 年秋,全国高等学校进行了院系调整。北京大学数学系与清华大学数学系、燕京大
8
:【
8 / 15 :
吴兰成 谢太平 谢衷洁 徐明曜 徐庆和 徐玉玲 徐宗琪 杨联洁 阎淑达 姚孟臣 叶抗生 应隆安 尤承业 袁守诚 张锦炎 张乃孝 张顺燕 章学诚 张绪定 张芷芬 赵春来 赵素雯 郑忠国 周民强 周赛花 周芝英 庄大蔚 朱学贤
正高级职称
博士后
程秋盛 陈 娴 方 飞 郭启龙 胡志成 廖 刚 李 军 蔺友江 亓延峰 汪志威 吴森林 徐勤武 Zafar Hayat Khan 朱溢佞
离退休人员
白黎明 白文瑞 毕贞默 陈家鼎 陈莎莉 陈维桓 陈亚浙 戴中维 丁同仁 董镇喜 杜建会 范桂芝 范淑敏 高惠璇 高维新 贺觉民 黄 敦 黄少云 黄文灶 胡德昆 姜曙光 蓝以中 李承治 李凤兰 李龙堂 李 儒 刘嘉荃 刘玲玲 刘连生 刘 燕 刘西垣 李 忠 李正元 娄元仁 林源渠 郭懋正 潘文杰 彭立中 钱 敏 钱敏平 丘维声 单豪侠 邵玉芳 石志洪 石竹萍 邵士敏 舒 丹 孙 靖 孙山泽 滕振寰 田立青 田茂英 王 铎 王萼芳 王惠勤 王佩文 王文保 王耀东 王咏章 王正秦 魏泽光 闻国椿 文 丽

向南开致敬 让“大学”回归本义

向南开致敬   让“大学”回归本义

向南开致敬让“大学”回归本义据《中国青年报》1月26日消息:南开大学最近组建学风建设委员会,成员完全由资深学者构成,没有校级和院级领导。

它是专管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建设的指导、咨询和甄别机构。

同为学者,南开校长饶子和院士等校级领导及各学院院长、各部门处长都“回避”加入学风建设委员会。

新成立的学风建设委员会由物理学家母国光院士出任主任,数学物理学家葛墨林院士、哲学家陈晏清教授为副主任,入选的8位教授被公认为“学术水平高、学风正派并具有较强社会影响力”。

让学术回归学术,让行政专注管理,这本是理所理应之事,但现在的高校与科研院所却学术行政化,行政学术化,在2009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上,人大校长纪宝成点评“学术权力行政化”时,认为高校将学术权与行政权对立,将学术权片面理解为学者的权力,与行政无关,而事实上学术权也包括了很多与学术相关的行政管理权。

行政权独大,造成教授在行政人员面前失去应有的尊严,“我曾亲眼目睹一位年轻的处长把一位老教授教训得说不出话来。

”看起来南开大学是开风气之先,让学术获得独立的地位,其实仅仅回归到大学应有之意。

即便是被人们视为黑暗的中世纪,大学仍然保持其独立自由的教学与学术属性,无论是12世纪最早兴办的意大利波洛尼亚大学和萨莱尔诺大学,还是后来的巴黎、牛津大学,“大学”作为一种行业公会,都是一种独立自主的机构,完全实行自治。

不受地方或“上级”的管辖与限制。

大学甚至还拥有“特权”,如免纳捐税,平时免服兵役,不受普通司法机关管辖等,大学遵从“思想自由,学术独立”的理想,没有独立自治的欧洲中世纪的大学,就没有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近代启蒙运动。

柏林大学贯彻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方针,教师享有较大的学术自由,洪堡认为大学兼有双重任务,一是对科学的探求,一是个性与道德的修养。

大学的基本原则有二:寂寞和自由,教学与学术自由对内是互相宽容,对外是不受政治干涉,而寂寞,则要求教学者能够独善其身,不以功利为目的,而以追求知识与教育为崇高目的。

第三十届长城心脏病学会议在北京召开

第三十届长城心脏病学会议在北京召开

20192019年10月第9卷第19期·业界关注·第三十届长城心脏病学会议在北京召开文/图 《中国医药科学》记者 费 菲时值祖国70周年华诞,长城心脏病学会议(GW-ICC)(简称“长城会”)也进入30岁的壮年时代。

10月11日至14日,为期4天的第三十届长城心脏病学会议(GW-ICC)、亚太心脏大会2019(APHC)、心血管预防与康复会议2019(ICCPR)、第十三届五洲心血管病会议如约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

中华预防医学会名誉会长王陇德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兼副院长王辰,同济大学副校长、本届大会主席陈义汉院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院长、五洲心血管病会议主席魏永祥教授,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唐剑安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韩雅玲院士,长城会创始主席胡大一教授,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候任会长葛均波院士,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心内科主任张运院士,国家心血管病临床研究中心主任马长生教授,来自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心脏病学会(ACC)、欧洲心脏病学会(ESC)、世界心脏联盟(WHF)等各大学会主席/候任主席,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ACC)、《循环》杂志(Circulation)、欧洲心脏病学杂志(EHJ)等世界著名学术期刊的主编,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副校长张抒扬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耿庆山教授,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杨维中、原国家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孔灵芝,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长城会前任主席张健教授,候任主席丛洪良教授等众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心血管专家和同道们出席了开幕式。

大会主席、同济大学副校长陈义汉院士在致辞中回表示,今年的长城会“三十而立”,正是以“铭记初心,共创未来”为主题,绽放着最好的华年。

长城会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最大的学术会议之一,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会议。

陈义汉院士介绍,2019年长城会的学术内容安排为历史之最,共进行讲座515场,包括2620个讲课。

北京大学2008年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一等奖(国优)名单(6篇)

北京大学2008年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一等奖(国优)名单(6篇)



作 者 姓 名
贺千山 张 泳 赵 清 李 明 刘长剑 王新益 司 锐 吕少峰 马 明 尹海清
性 获学位 别 时 间
男 男 女 男 男 男 男 男 女 男 200607 200607 200607 200507 200607 200607 200607 200607 200607 200607


类恶性肿瘤靶基因组筛选 15. 生理学 王瑾瑜 女 200607 血管内皮脂蛋白脂酶与动脉粥样硬化 刘国庆
北京大学 2008 年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三等奖名单(38 篇)
序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植物学 12. 古 生 物 学 与 地 层学 13. 地质学 (材料及 环境矿物) 14. 环境科学 徐成冉 男 200601
28. 精 神 病 与 精 神 卫生学 29. 流 行 病 与 卫 生 统计学 30. 内科学(肾病) 31. 儿科学
32. 皮 肤 病 与 性 病 学 33. 34. 35. 内科学(肾病) 内科学(传染病) 内科学(血液病)
36. 妇产科学 37. 内科学(风湿病)
38. 口 腔 颌 面 外 科 学
无机化学 细胞生物学 固体力学 信号与信息处 理 微电子学与固 体电子学 中国现当代文 学 世界史 科技考古 英语语言文学 金融学 教育经济与管 理 国际政治 流行病与卫生 统计学 外科学(泌尿)
碳纳米管的填充: 物质在纳米空间的结构与性 质研究 转录因子 NF-κ B 和 IRF3 在固有免疫反映途 径中活化机制的研究 多场耦合矩形截面梁的精化理论和分解定理 人脸形状分析和视频驱动三维语音动画研究 集成电路超浅结工艺的动力学蒙特卡罗模拟 研究 清末民初的晚明想像 尘世中的人与权威: 奥古斯丁社会政治思想研 究 铅同位素考古与云南青铜器矿料产源研究 语境、 规约、 形式——晚清至 20 世纪 30 年代 英语小说汉译研究 中国的货币需求、 流通速度与通货膨胀动态特 征 教育与代际流动的关系研究——中国劳动力 市场分割的视角 徐光启对外观念研究 环氧合酶-2 基因多态与表达及与胃癌及癌 前病变 从膀胱癌新型尿液标记物 UCA1 的克隆到人

科创中国·人物

科创中国·人物

科创中国·人物作者:来源:《科技创新与品牌》2023年第08期第二十次中国暨国际生物物理大会公布了第八届“贝时璋奖”。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分子医学南京转化研究院院长程和平获贝时璋杰出贡献奖。

该奖项是中国生物物理研究领域的最高荣誉奖,主要奖励对中国生物物理学作出重大贡献的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会员。

程和平从事生命科学研究30余年,主要致力于钙信号、活性氧信号、线粒体生物医学、ROS信号转导领域的研究,为我国生物物流学领域的科研工作作出重要贡献。

1993年,他发现并命名细胞钙信号的基本单位“钙火花”,2000年获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荣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7年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状,2020年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在第二十一届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大会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付巧妹被授予尼古拉斯·沙克尔顿爵士奖章,她是首位获此奖章的中国科学家。

该奖章设立于2007年,以奖励在第四纪研究领域作出原创性学术成果的杰出青年科学家。

付巧妹长期从事古遗传学研究,主要围绕古DNA探索人类起源与演化的重要科学问题,十余年来,开发古DNA关键技术,围绕古DNA在欧亚早期人类遗传特点、人群之间的基因交流和迁徙扩散历史等方面取得许多国际重大研究发现,如破译世界、东亚最古老现代人基因组,解锁冰河时期欧亚人群图谱,系统绘制东亚四万年来人群的动态遗传历史,揭秘东亚现代人适应性演化特点等。

今年6月,付巧妹还获得首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阿勒福赞奖” 。

近日,南方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讲席教授汪宏荣获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颁发的2023年度IEEE铁电学成就奖,以表彰她在用于LTCC器件的超低温烧结介电陶瓷新材料方面所做出的领先工作。

汪宏是第二位获得这一荣誉的中国学者,同时也是首位获此奖项的华人女科学家。

汪宏长期从事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的应用基础研究,于2020年当选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

北京大学2008年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一等奖国优名单6篇

北京大学2008年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一等奖国优名单6篇
严纯华张亚文
8.
有机化学
吕少峰

200607
C2对称二苯胺骨架的手性三齿双噁(噻)唑啉配体的合成与应用
杜大明王剑波
9.
有机化学
马明

200607
金属卡宾经由的不对称催化硫叶立德[2,3]σ迁移反应的研究
王剑波
10.
物理化学
尹海清

200607
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中有序组合体的调控
黄建滨
11.
植物学
陆道培
36.
妇产科学
张虹

200607
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蛋白质研究
冯捷
37.
内科学(风湿病)
李霞

200506
流感病毒血凝素变构肽对HLA-DRB1特异性T细胞活化的抑制作用
栗占国
38.
口腔颌面外科学
黄湛

200601
移植颌下腺失神经支配后肾上腺素受体亚型的表达
俞国岩
北京大学2008年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一等奖(国优)名单(6篇)
序号
专业
作者
姓名
性别
获学位
时间
论文题目
导师姓名
1.
基础数学
安金鹏

200607
李群的扭共轭作用和非交换上同调
王正栋
2.
理论物理
吴俊宝

200607
量子场论与超弦理论中的微扰散射振幅
宋行长
3.
基础心理学
陈骐

200607
任务定势与位置和颜色返回抑制:两个fMRI实验
张秉新

200607
副肿瘤性天疱疮抗原表位研究

为共和国大厦的脊梁而歌

为共和国大厦的脊梁而歌

寸心育绿赖春晖,报国何需让位卑?后发赶超齐努力,复兴路上看“神威”[1]。

皇姑屯站恨蒙耻[1],年少誓言强国门。

黄土堆中究大学,地球科学论惊人。

1929年9月生于天津,祖籍江苏常州。

中国工程院院士。

我国高性能计算机领域著名专家,巨型计算机事业开拓者,“神威”超级计算机总设计师,“中国巨型计算机之父”。

曾巨型计算机向大规模并行处理方向跨越式发展,迅速赶上世界巨型机技术先进水平;对中国计算机“金怡金怡濂及其团队研制的运行速度达到金怡濂 200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1917年11月出生于辽宁沈阳,原籍天津。

我国著名环境科学专家,被誉为“黄土之父”。

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

曾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高原与极地考察科研领域,特别是黄土研究方面取得大量研究成果,创立了黄土学,带领中国第四纪研究[1]1928年震惊中外的皇姑屯事件发生时,刘东生父亲刘东生当时尚年少,目睹日本人立志图强。

刘东生 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019.09 总第243期 77飞天火箭路悠悠,系列神舟壮志酬。

古韵中华追日梦,男儿十亿带吴钩。

茅庐初出论惊人[1],笑揽环流辨雨云。

耄耋之年凌绝顶,危言醒世力千钧[2]。

生于1932年11月,辽宁昌图县人。

我国著名航天技术专家,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之一和学术技术带头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宇航科学“神舟”系列飞船的设计、研制工作,参与主持完成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主持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跨越式发展的设计思代表作品有《试论弹道导弹与《以飞船技术为基础组建空间实验2014年被太空探索者协会授予水晶头盔奖。

编号46669号小行星被永久命名为“王永志星”。

王永志 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1916年2月生于天津,祖籍安徽安庆。

我国著名气象学家、中国现代气象学主要奠基人之一、中国大气物理学创始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开拓者。

养生之魂在养心

养生之魂在养心

养生之魂在养心
杨国维
【期刊名称】《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年(卷),期】2015(0)2
【摘要】我国第一位物理学女博士、中科院第一位女院士、中国第一代核物理学家何泽慧女士,不仅是一位让人敬仰的科学巨擘,更是一位长寿明星,享有97岁的高寿。

曾有记者问她,已达90高龄还拥有这么健康的身体,是不是平时很注意锻炼身体。

何泽慧说:“平常很少去锻炼,因为没有时间,只是工作之余走一走,坐一坐,静静地使心安定下来。

”真乃“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这启迪我们养生要重养心。

【总页数】1页(P75-75)
【作者】杨国维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养心以养生,为道是关键--由《庄子·养生主》所想
2.养生先养心中医养生保健八字诀
3.服饰与养生服饰养生先养心(一)
4.服饰与养生服饰养生先养心(二)
5.中医"养生先养心"的养生思想与方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古稀院士壮心不已--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连达

古稀院士壮心不已--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连达

古稀院士壮心不已--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连达
李行
【期刊名称】《中国处方药》
【年(卷),期】2005(000)001
【摘要】@@ 2004年,对于他来说,无疑是收获丰厚的一年.这一年,他被增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参与研究的课题"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获200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他另一神来之笔--"双龙方与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心导管移植治疗冠心病的基础研究"课题荣获2003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他,就是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首席研究员李连达.
【总页数】2页(P90-91)
【作者】李行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执拗的开拓者--记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中药药理学家李连达教授 [J], 秦秋
2.执拗的开拓者--记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中药药理学家李连达教授 [J], 秦秋
3.一生执着于梦水与治水的院士——访中国工程院院士、长安大学教授、博导李佩成 [J], 王瑞鹏;黄超
4.中国核燃料元件制造技术己达国际先进水平--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冠兴 [J], 郑可[1];李冠兴[2]
5.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中药药理学家李连达为本刊题字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李德津(北京语言大学教授)

李德津(北京语言大学教授)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鲁健骥撰文回忆:我的第二位引路人是李德津老师。那是1962年,我跟她搭班教桑给巴尔 班。这次是我当教学翻译,兼教复练课。李老师的严谨细致认真是出了名的。每天她都要把第二天的教案给我看, 使我能做好翻译的准备;有时还要对一些重点难点做些交代,说明为什么这样讲,让我有针对性地准备复练课。 我读她的教案,体会她的环节安排,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这些对我都是很好的学习机会。
李德津的丈夫金德厚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系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汉语学者。李德津与金德厚的证婚人是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科学家周培源先生,儿子金炎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系中国著名影视导演。
李德津教授(3张)

学术著作
出版书籍
论文期刊
《汉语语法教学》李德津、金德厚 2009《汉语语法教学》 李德津、金德厚 2008《外国人实用汉语语法 [修订本]》 李德津、程美珍、金德厚 《外国人实用汉语语法 [修订本]》李德津、程美珍、金德厚 《外国人实用汉语语法》李德津、程美珍 1988《外国人实用汉语语法》 李德津、程美珍、 《现代汉语教程》李德津、李更新(9张)1987《汉语速成 = AN INTENSIVE COURSE OF CHINESE》 程美 玲 ;卢晓逸;刘英林;李德津 1999《现代汉语教程(第1册)》 李德津;李更新 1989《现代汉语教程(第2册)》 李德津;李更新 1988《现代汉语教程·读写课本第一册》 李德津;李更新 1989《现代汉语教程·读写课本第二册》 李德津;李更新 1988《现代汉语教程·听力课本第一册》 李德津;李更新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刘珣:最早入职北大专修班的李德津、金德厚、李景蕙、李培元等,此后也一直是来华部 的教学领导或骨干。他们对我们这些20世纪60年代新来校参加工作的出国储备师资以及其他应届毕业生,发挥了 “传帮带”的作用,使年青一代很快地成长起来,逐渐成为这条战线上的第二代中坚力量。

中国科学家在薄膜超导研究中获得新进展

中国科学家在薄膜超导研究中获得新进展

中国科学家在薄膜超导研究中获得新进展
史季忠
【期刊名称】《科技中国》
【年(卷),期】2005(000)002
【摘要】早在1960年代,超导物理的研究者就探索了金属薄膜材料的超导性能优于(或至少不同于)其它材料的可能性。

但薄膜的厚度与超导性能的关系一直未能获得实验确证。

2004年底,这一问题的研究终于在中国科学家的努力下有了重大进展。

【总页数】1页(P61)
【作者】史季忠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B383
【相关文献】
1.我国科学家在大豆进化研究中获得新进展 [J],
2.国家超导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国家超导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物理学科组成员、北京大学固体物理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甘子钊 [J], 周洪英;卢利平
3.国家超导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国家超导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物理学科组成员北京大学固体物理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甘子钊 [J], 无
4.氧化物超导体研究获得新进展 [J],
5.我科学家研究制造出:超高质量铁硒超导单晶薄膜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英雄家风行远 满门报国栋梁

英雄家风行远 满门报国栋梁

04HAPPY FAMILY June 2019近五十的女科学家王承书请到自己办公室,神情庄重地说:‘祖国需要自己的科学家研制原子弹。

这是保密性极强的工作,你将不能再出席任何公开会议,更不能出席国际会议。

你愿意隐姓埋名工作一辈子吗?’‘我愿意!’王承书不假思索地说出这三个字,声音不高,却十分坚定。

” 这看似简单的三个字,她在1956年也曾经说过。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最早从美国归来的杰出科学家之一,她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会被选中从事极为尖端的同位素分离理论研究。

突然转向一个完全陌生的科学领域,对任何人都是一种充满风险的巨大考验,但面对祖国的需院士家族,一门皆栋梁 位于扬州南河下的“寄啸山庄”,又名“何园”,被誉为“晚清第一园”。

何园园主何维键,1883年辞官归隐扬州,建何园以定居,其儿孙辈何声灏、何世桢、何世模等人都积极支持孙中山先生民主主义革命。

其曾孙辈中有3位院士,有6人参加中共地下党,4人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均践行着《何氏家训》中所写的“范仲淹以秀才而怀天下之忧,君子称之为分内事”。

何氏“一门三院士”分别是:何维键曾外孙女王承书,中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对中国核工业、尤其是对中国铀浓缩技术发展做出过卓越贡献;王承书丈夫张文裕,中科院数理化学部委员(院士),我国宇宙线研究和高能实验物理的开创人之一;何维键的曾孙何祚庥,粒子物理、理论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同时也担任北京大学哲学学科的博士生导师,被称为“两栖院士”。

再看吴氏“一门四杰两院士”。

位于扬州北河下的吴道台府,园主吴引孙,吴道台府曾建有晚清海内四大藏书楼之一的测海楼,藏书数十万卷。

测海楼原名“有福读书堂”,是吴氏家训“有福方能坐读书,成才未可忘忧国”的缩影。

园主孙辈皆栋梁,一门四杰两院士:吴征铸,文史学家,戏曲学家;吴征鉴,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寄生虫学专家;吴征铠,“两弹一星”工作参与者,中科院院士,中国铀扩散浓缩事业、放射化学、分子光谱学的奠基者之一;吴征镒,中科院院士,植物学家,荣获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并获小行星命名。

刘思职院士铜像揭幕仪式在北京大学医学部举行

刘思职院士铜像揭幕仪式在北京大学医学部举行

刘思职院士铜像揭幕仪式在北京大学医学部举行
李刚
【期刊名称】《生命的化学》
【年(卷),期】2004(24)4
【总页数】1页(P339-339)
【关键词】院士;邹承鲁;刘思职;北京大学医学部;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生物化学;基础医学
【作者】李刚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
【相关文献】
1.著名生物化学家刘思职的科学人生--纪念刘思职院士诞辰100周年 [J], 朱锡莹;姚仁杰;李刚
2.李国平院士铜像揭幕仪式隆重举行 [J], 王忠海
3.刘思职院士纪念铜像揭幕仪式在北京大学医学部举行 [J], 李刚
4.刘思职院士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捐助人和单位名单 [J], 李刚
5.吴中伟院士铜像揭幕仪式暨中国第一个混凝土试验室创建60周年座谈会隆重举行 [J], 王志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埃默里大学代表团访华 李竹介绍中美科研合作

埃默里大学代表团访华 李竹介绍中美科研合作

埃默里大学代表团访华李竹介绍中美科研合作
陈新
【期刊名称】《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年(卷),期】2005(16)6
【摘要】10月31日至11月1日,美国埃默里大学(Emory University)校长James Wagner教授率团访问北京大学医学部。

10月31日上午欢迎仪式在会议中心举行。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常务副主任柯杨教授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韩启德院士致欢迎辞,韩启德院士曾在埃默里大学从事过心血管基础研究。

James Wagner在讲话中表达了埃默里大学同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合作愿望。

医学部科研处处长方伟岗教授和Michael Johne博士分别介绍了北京大学医学部和埃默里大学Woodruff医学部的教学、科研和医疗概况。

【总页数】1页(P350-350)
【关键词】北京大学医学部;科研合作;代表团;全国人大常委会;Michael;访华;中美;基础研究;韩启德;教授
【作者】陈新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83;R33-1
【相关文献】
1.美国棉花总会代表团访华希望中美棉业密切合作 [J], 郝杰;
2.开启中美政党交往新篇章——美国民主、共和两党代表团访华暨第一届中美政党高层对话纪实 [J], 韩伟
3.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代表团访华中美煤矿安全合作项目商谈 [J],
4.埃默里大学图书馆数字馆藏政策研究与启示 [J], 张颖
5.我们的全球战略就是要给你一个远大前程——专访埃默里法学院代表团 [J], Elena Leichtfuss;陈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大学文兰院士和李承治教授
关于“数学分析”面向21世纪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的评议意见
这是一项份量很重、特点鲜明的成果。

有关内容已详细反映在申报材料之中。

这里,仅就我们对这项成果的背景情况多年来的了解谈两点意见,供有关方面参考。

(1)“数学分析”课是数学系本科生最重要的基础课,学时多,内容广,影响面大。

我们两人之一曾主管过北京大学数学系本科生的教学工作,深知这一课程的重要性和改革的难度。

不少学校都在尝试改革,但像邓东皋、尹小玲二位老师这样走出一条成功的路子,在保持严密性的前提下,体现了“少而精”的原则,实现了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高度统一,确实是一个重大突破。

不少学校借鉴了他们的经验,我们在北京大学的教学中也参考了他们的教材,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们认为本项成果在全国高校的“数学分析”课程教改上处于领先地位是当之无愧的。

(2)本项成果经历了数十年的锤炼。

邓东皋教授从五十年代末就在北京大学讲授“数学分析”课,并十分重视教学研究,被公认为北大“数学分析”课教学效果最好、最受欢迎的几位老师之一。

近十年来,他与尹小玲副教授合作,对课程从体系到内容都进行了深入的改革,把这门课的教学提高到新的高度与境界。

我们觉得,向他们二位老师这样倾注数十年心血,潜心于一门重要基础课的教学研究与改革,并取得显著成果,是特别应该提倡与表彰的。

文兰(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承治(北京大学教授,第二届全国高校数学与力学
教学指导委员会基础数学组成员)
2001年1月8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