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环境与食品安全_何加骏

合集下载

农业资源与环境管理教学大纲

农业资源与环境管理教学大纲

农业资源与环境管理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农业资源与环境管理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学分:_____学时:_____适用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相关专业二、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农业资源与环境的认识、分析和管理能力,使学生掌握农业资源与环境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为学生今后从事农业资源与环境相关领域的工作和研究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农业资源与环境的基本概念、组成要素和相互关系。

掌握农业资源的调查、评价和规划方法。

熟悉农业环境污染的来源、类型和防治措施。

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调控原理。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和诊断。

具备制定农业资源与环境管理方案的能力。

能够进行农业资源与环境的监测和评估工作。

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一)农业资源概述1、农业资源的概念和分类讲解农业资源的定义和内涵。

介绍农业资源的分类方法,如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等。

2、农业自然资源详细阐述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的特点、分布和利用现状。

分析农业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农业社会资源讲述农业劳动力资源、农业资金资源、农业技术资源和农业信息资源的重要性和利用方式。

探讨农业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管理策略。

(二)农业环境概述1、农业环境的概念和组成解释农业环境的定义和范围。

介绍农业环境的组成要素,包括土壤环境、水体环境、大气环境和生物环境等。

2、农业环境污染分析农业环境污染的来源,如化肥、农药、畜禽养殖废弃物等。

讲解农业环境污染的类型,如土壤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等。

阐述农业环境污染的危害和防治措施。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科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科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科导论》教学大纲三、学时分配及教学内容本讲教学要求:了解各种信息技术的特点与作用,了解遥感图像处理技术与解译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数据分析技术与专业应用模型。

第三讲新型有机(类)肥料习题要点:新型有机(类)肥料的范畴,农业废弃物利用与新型有机(类)肥料制造;微生物有机肥料与土传病害防控;生物有机液体肥料。

本章重点、难点:功能菌的筛选、鉴定与深层发酵,特征性碳氮源有机营养载体的筛选,固体二次发酵。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拮抗病原菌微生物有机肥料、促生微生物有机肥料、溶磷菌微生物有机肥料、硅酸盐细菌微生物有机肥料及其使用效果,掌握有机营养载体的筛选与生物有机肥料的生产流程。

第四讲水资源与水环境研究进展习题要点:水资源的自然属性有哪些? 水资源的主要用途及如何协调? 水资源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目前我国的水环境质量状况如何? 怎样控制流域水环境污染? 目前水资源与环境研究有哪些研究进展?本章重点、难点:水资源和水环境的研究进展和采取何种方式保护水资源与水环境。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水资源和水环境的基本概念;明确目前水资源和水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与手段。

第五讲养分高效管理习题要点:着重介绍养分资源管理的内容、高效利用的原理、实践与示范。

本章重点、难点:养分管理过程中的土壤养分释放机制与植物对养分的生物学潜力。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我国及世界范围农业养分资源管理的现状、限制因素等第六讲习题要点: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与全球变化的国际前沿与研究热点;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与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方法学。

本讲重点、难点:全球变化的热点及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本讲教学要求:了解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基本过程、与温室气体等全球变化的关联性,国际研究前沿及我国学者在此研究领域的学术贡献。

第七讲因为与冉伟老师的重合,我的导论课改为:土壤及其可持续管理本章重点:讨论对土壤资源价值、生态系统服务及其利用的最新进展,阐述土壤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展望21世纪全球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的挑战。

有机无机肥料配施对生姜养分吸收和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有机无机肥料配施对生姜养分吸收和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4 (1)doi:10.11838/sfsc.1673-6257.22769有机无机肥料配施对生姜养分吸收和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窦昂洋1,程 艳2,涂书新1*(1.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2.武汉沃农肥业有限公司,湖北 潜江 433133)摘 要:我国生姜生产中不合理施肥现象普遍,研究不同有机无机肥用量及配比对生姜生长、营养品质及其产量的影响可为生姜高效施肥和优质生产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也是提高生姜生产效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

在大田条件下,以山东莱芜大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oe)为供试材料,以有机肥和无机肥为试验因子,采用2因素3水平完全区组设计,即分别设计有机和无机肥料低、中、高3种施肥水平共9组处理组合的专用肥,进行田间小区试验。

所有有机肥和无机肥均作为基肥。

在生姜成熟时随机采取各小区3株生姜样品,分别测定其生长参数、养分吸收量、品质指标和产量。

研究发现,各种有机无机肥配施的生姜专用肥均促进生姜生长发育,提高N、P、K、Fe、Zn等矿质元素的吸收、改善生姜品质,并增加生姜产量。

综合比较以T6(有机肥45 t·hm-2+复合肥2.25 t·hm-2,即施用有机肥N+P2O5+K2O=400.5+1390.5+1165.5 kg·hm-2,配施复合肥N+P2O5+K2O=337.5+135+450 kg·hm-2)处理总体效果最好,是最佳肥料处理组合。

与对照相比,提高了成熟期地上部和姜块N、P、K含量,分别为30.07%和25.57%、31.73%和67.68%、43.33%和62.37%;提高姜块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姜辣素和姜黄素含量分别为32.42%、54.15%、35.10%和49.25%;各处理生姜增产达到15.76%~66.38%。

试验结果表明,有机无机肥配施可有效促进生姜生长,提高生姜养分吸收,改善姜块品质,增加生姜产量。

长江下游地区设施大棚中沼气利用技术的初步研究

长江下游地区设施大棚中沼气利用技术的初步研究
( 1 . 江苏省农业科学 院 蔬菜研究所 , 江苏 南京 2 1 0 0 1 4 ; 2 .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 江苏 南京 2 1 0 0江下游地 区大棚 内3种蔬 菜植 物学性状及 品质的影响。结果显 示 : 点燃 沼气灯 可使 大棚
p e r a t u r e i n t h e g r e e n h o u s e i n c r e a s e b y 0 . 4 —3 . 2 o C ,a n d ma ke t h e C O2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i n t h e g r e e n h o u s e i n c r e a s e b y 1 6 7 7 ms / L . B i o g a s t r e a t me n t c o u l d s i ni g f i c a n t l y i n c r e a s e t h e oo r t d i a me t e r a n d r o o t f r e s h w e i g h t o f r a d i s h,s i n g l e—p l a n t we i g h t o f Ch i n e s e c b— a
江西农业学 报
2 0 1 3 , 2 5 ( 8 ) : 3 5~ 3 8
Ac t a Ag r i c u h u r a e J i a n g x i
长 江 下 游 地 区设 施 大 棚 中沼气 利 用 技 术 的 初 步 研 究
王 辉 , 王 成 , 孙国峰 , 苏小俊 , 何加骏
Ab s t r a c t :T h e e f f e c t s o f b i o g a s t r e a t me n t o n t h e b o t a n i c c h a r a c t e r s a n d q u a l i t y o f 3 k i n d s o f v e g e t a b l e i n g r e e n h o u s e i n t h e l O W - e r r e a c h e s o f t h e Ya n g t z e Ri v e r we r e s t u d i e d.T h e r e s u l t s i n d i c a t e d t h a t t h e i g n i t e d b i o g a s l a mp c o u l d ma k e t h e a i r a n d ro g u n d t e m- WANG Hu i ,W ANG C h e n g 。 S U N Gu o—f e n g 2 , ,

有机酸强化饲用玉米修复镉铅污染农田效果

有机酸强化饲用玉米修复镉铅污染农田效果

有机酸强化饲用玉米修复镉铅污染农田效果陶荣浩;高羽欣;谢君豪;胡婧怡;曹迟;胡兆云;鲁洪娟;叶文玲;马友华【期刊名称】《农业环境科学学报》【年(卷),期】2024(43)4【摘要】为探究饲用玉米在有机酸强化下对镉铅污染农田的修复和改良效果,本研究采用田间试验比较了柠檬酸(CA)、酒石酸(TA)和聚天冬氨酸(PASP)强化饲用玉米的修复效果和经济效益。

结果表明:3种有机酸均能够提高玉米的生物量和产量,与对照相比,产量增幅在2.92%~8.37%。

施用有机酸后,玉米籽粒镉、铅含量分别在0.13~0.90 mg·kg^(-1)和0.06~0.25 mg·kg^(-1)之间,均符合国家饲料卫生标准(GB 13078—2017),可作为植物性饲料原料;同时,玉米穗轴、秸秆和根中镉、铅含量较对照提升显著,秸秆和根对镉、铅的富集转运能力得到提高。

按照修复0~20 cm耕层土壤计算,在酒石酸处理下,高玉2068和京科968分别对镉和铅提取量最高,达到了3.78 mg·m^(-2)和48.97 mg·m^(-2),理论上最短13 a可使该农田达到安全利用类耕地标准。

施用有机酸后,玉米成熟期土壤pH值下降了0.09~0.19个单位,有效态镉和铅含量最高增幅达到了52.37%和63.22%,提高了玉米植株的提取能力,进而降低了土壤中全量镉和铅的含量。

从经济效益看,在有机酸处理下,种植裕丰303的投入产出比相对较高,在1.18~1.78之间。

本研究证明高玉2068在酒石酸和聚天冬氨酸强化下修复效果最显著,而裕丰303在柠檬酸强化下虽修复年限较长,但具有较高经济效益,二者均可推广应用于重金属污染耕地的边生产边修复。

【总页数】12页(P823-834)【作者】陶荣浩;高羽欣;谢君豪;胡婧怡;曹迟;胡兆云;鲁洪娟;叶文玲;马友华【作者单位】农田生态保育与污染防控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铜陵市义安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73;X53【相关文献】1.含磷材料修复铅、镉污染农田土壤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2.多种材料对铅镉污染农田土壤原位修复效果的研究3.低分子量有机酸强化烟草修复镉污染土壤的适用性研究4.一株铅镉抗性菌株WS34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植物修复铅镉污染土壤的强化作用5.螯合剂和有机酸对商陆修复镉砷污染农田的影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有机和常规管理对茶园土壤固碳的影响—以林地为对照

有机和常规管理对茶园土壤固碳的影响—以林地为对照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24年1月 第 32 卷 第 1 期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Jan. 2024, 32(1): 53−60DOI: 10.12357/cjea.20230429郑玉婷, 黄鑫慧, 李浩, 王彪, 李攀锋, 崔吉晓, 隋鹏, 高旺盛, 陈源泉. 有机和常规管理对茶园土壤固碳的影响−以林地为对照[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中英文), 2024, 32(1): 53−60ZHENG Y T, HUANG X H, LI H, WANG B, LI P F, CUI J X, SUI P, GAO W S, CHEN Y Q. Effects of organic and conventional management on soil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tea gardens: comparison with forest land[J].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2024, 32(1): 53−60有机和常规管理对茶园土壤固碳的影响*−以林地为对照郑玉婷1, 黄鑫慧1, 李 浩1, 王 彪1, 李攀锋1, 崔吉晓2, 隋 鹏1, 高旺盛1,陈源泉1**(1.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 北京 100193; 2.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北京 100083)摘 要: 为探究有机和常规管理方式对茶园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选择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常规管理茶园、有机管理茶园和附近自然林地3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 通过测定0~20 cm和20~4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SOC)、易氧化有机碳(EOC)、非活性有机碳(NLOC)、颗粒态有机碳(POC)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OC)含量, 计算土壤各组分有机碳的分配比例以及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 研究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各组分含量和质量的变化特征。

气候变化感知对牧民畜牧碳减排意愿的影响研究

气候变化感知对牧民畜牧碳减排意愿的影响研究

气候变化感知对牧民畜牧碳减排意愿的影响研究目录一、内容综述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4)3. 研究内容与方法 (5)4. 论文结构安排 (6)二、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7)1. 气候变化概念及其影响 (8)2. 碳排放与碳减排定义 (9)3. 牧民畜牧业碳排放特征分析 (10)4. 气候变化感知概念界定 (11)5. 气候变化感知与畜牧碳减排意愿的关系 (12)三、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13)1. 新疆地区气候特点及气候变化现状 (15)2. 新疆牧区畜牧业发展状况 (16)3.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17)4. 数据可靠性与有效性分析 (18)四、气候变化感知对牧民畜牧碳减排意愿的直接影响分析 (19)1. 气候变化感知对牧民畜牧碳减排认知的影响 (20)2. 气候变化感知对牧民畜牧碳减排态度的影响 (21)3. 气候变化感知对牧民畜牧碳减排行为意向的影响 (22)五、气候变化感知对牧民畜牧碳减排意愿的间接影响分析 (23)1. 气候变化感知对牧民畜牧业成本收益认知的影响 (24)2. 气候变化感知对牧民畜牧业政策支持认知的影响 (25)3. 气候变化感知对牧民畜牧业技术采纳认知的影响 (26)六、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28)1. 气候变化感知与畜牧碳减排意愿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29)2. 气候变化感知与其他因素对畜牧碳减排意愿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303. 实证分析结果讨论 (31)七、结论与建议 (33)1. 研究结论总结 (34)2. 对策建议提出 (35)3. 研究局限与展望 (36)一、内容综述本研究旨在探讨气候变化感知对牧民畜牧碳减排意愿的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日益明显,畜牧业作为重要的经济活动领域,其碳排放问题逐渐受到关注。

牧民作为畜牧业的主体,其对于气候变化的感知以及由此产生的畜牧碳减排意愿,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减缓温室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施肥与生态和食品安全课件

施肥与生态和食品安全课件

降低对土壤和环境的负担。
生物肥料
03
利用微生物和有机废弃物等制成生物肥料,具有环保、高效的
优点,可替代部分化学肥料。
加强施肥对食品安全的研究
施肥与农产品品质关系
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对农产品品质的影响,为生产安全、优质的农 产品提供理论依据。
施肥与农产品残留物关系
探讨施肥对农产品残留物的影响,为制定合理的农产品安全标准提 供参考。
案例三
总结词
某地区通过大力推广有机肥的使用,有效地改善了土 壤质量和食品安全状况。
详细描述
某地区在农业生产中,注重有机肥的使用。他们通过多 种方式推广有机肥的使用,如举办培训班、发放宣传资 料、提供技术指导等。同时,他们还给予政策扶持,鼓 励农民使用有机肥料。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仅提高了土 壤有机质含量,改善了土壤质量,还提高了农产品的质 量,为市场提供了更加安全、健康的农产品。此外,有 机肥的使用还具有环保优势,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量和对 环境的污染。
01
02
03
04
改善土壤结构
有机肥富含有机质,能改善土 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营养全面
有机肥含有多种营养元素,能 满足作物生长所需的各种营养

提高农产品质量
有机肥能提高农产品的化肥的 使用,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生物肥对土壤和食品安全的影响
土壤污染会导致生态系统失衡,影响植物生长和人体健康,甚至可 能对地下水和环境造成污染。
施肥与农产品安全
不合理施肥可能导致农产品中重金属和有害物质的积累,对食品安 全造成威胁。
施肥与生态平衡
1 2
维持土壤生态平衡
合理施肥可以维持土壤生态平衡,促进土壤中微 生物和蚯蚓等生物的繁殖和活动,提高土壤的自 我修复能力。

水体氮磷浓度对水葫芦厌氧发酵特性的影响

水体氮磷浓度对水葫芦厌氧发酵特性的影响

取不 同水体 中生长 的水 葫芦在 ( 0 5 15± )℃恒 温箱 中烘 至恒重 , 定 1 浓度 ;50. 0 C马弗炉灼烧 4h 测定 V 测 ' S (5 4 )o - 2 , S 浓 度 ; 湿 热 法 测 定 总 有 机 碳 (o lognccro , O ) 稀 tt rai a n T C 含 a b 量 ; O 一H O H S 消煮 法测定 全 氮、 磷 、 钾含 量 ; 用 全 全 采 V nSet a os分析法 测定 纤维 素、 纤维 素和木 质素含 量 ( 半 意 大利 V l c nic 公 司生 产 的 V L epSi t a e f i E P一6纤维素 分析 仪 ) ; 利用索 氏抽 提法 , 照 G / 09 6 o 3测 定粗 脂 肪 ( 参 B T5 0 . o 上
行了 中温批式厌氧 消化 产气 比较 , 究水体氮磷浓度对水 葫芦厌氧发酵 的影 响。结果 表明 : 研 水葫芦 生长水体 的氮磷 浓 度与水葫芦 的产气 量有 明显 的正相关性 。水体 氮磷浓度越高 , 生长 的水葫芦 产气潜力 越高 。T 、 S 纤维 素和半纤 维 SV 、
素的降解率 以及生物转 化率均有相 同趋势 , 同水体生长 的水葫芦 的营养特性不 同造成水葫芦产气差异 , 中木质 素 不 其 含量对水葫芦厌 氧降解 特征影响较大 。
别加入 表 1中的 3种水体 , 随后分别 加入生长形态 一致 的水 葫芦 80g 于江 苏省农业科学 院玻璃温室 内培养 , 5 , 每个处理 重 复 2次 。培养 2 0d时按原来营养液配方换水 1次 ,0d后 4
结束为止 。水体 I、 Ⅲ培养 的水 葫芦分别 设 为 A、 、 Ⅱ、 B C处
理, 每个处 理重 复 3次 , 7 0m 以 5 L接种污 泥加 4 0g自来 水 5

稻鸭共作复合系统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稻鸭共作复合系统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c nr cecsN nigJagu20 1 ) l 】lSi e , aj ,i s 104 d a n n n
i l r ed c ertd fed i c — u k itgae n i n
A sat [ b te Te i uy a pod er c s r pln e- c t re fmn.M t d h yc - e irca- ht e Oj i ] h mos d so r i t o tab if p i fe ukn g t a i 1 e oJ e hs ac msy hr r c ev a ft w t v eh e l aso a y gl d ie a d r g i h 1 p i h t l
2.2% a d6.1 rs e t ey. h ae oa 5 n 4 % ep ci l ew trttlN,xd t rd cinp tni a d c e c ld ma do y e ice sdb v I o iai e u t oe t n h mi e n xg n n ra e y9.1 、 . 1 a d1 4 % o o l a a 3% 2 5% n 7 6. 6 rs e t ey. erc -u k itgae amig as a b iu o to f c nh r u ilg erc a d pe e t ne eto t c ln o p r ep ci l i d c e rtd fr n o h d ovo scnrle e to amflbooyi t e p d y, rvn o f c n her pa t p e v m e n l n h i i i e h
o fRie d c I tg a e a m ig c - u k n e r td F r n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教学大纲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教学大纲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英文名称: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时:60适用对象:考核方式:考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二、课程简介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是生态学在农业上的一个分支,是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将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作用、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的任务是在农业生态系统水平上揭示各组分相互作用的生态学规律,探讨最佳农业生态系统或生态农业模式,协调农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作为高职高专植物生产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从农业生态学和农业环境保护两大应用领域来分析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通过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和合理调控,以实现农业持续发展。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把握农业生态学的特点及其应用领域;2.理解农业生态学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掌握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的学习方法;3.初步形成对本课程的整体了解。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农业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第二节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的课程定位(三)实践环节谈谈如何学好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这门课。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讨论;多媒体。

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概述(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系统的概念、性质和类型;2.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特征和类型;3.把握农业生态系统的定义、组成和特点。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系统第二节生态系统第三节农业生态系统(三)实践环节实训一农业生态系统的组分与结构分析。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讨论,调查研究;多媒体。

第三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一)目的与要求1.全面把握生物个体货群体通过形态、生理和生化机制去适应不同环境的过程和环境对生物的塑造作用;2.了解生物群体在不同环境中的形成过程及其对环境的改造作用。

我国涉农高校环境类专业课程设置特征及未来人才培养体系升级建议

我国涉农高校环境类专业课程设置特征及未来人才培养体系升级建议

我国涉农高校环境类专业课程设置特征及未来人才培养体系升
级建议
魏亮亮;姜珺秋;王广智;张国栋;丁晶;张军;赵庆良
【期刊名称】《高教学刊》
【年(卷),期】2024(10)10
【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得到广泛关注的时代背景下,环境类专业如何结合当前国家建设需求进一步完善适合知农爱农新型环保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是当前环境类专业发展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基于我国农业特色高校和环保强校涉农课程设置的前期调研,结合当前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科技人才需求,该文重点梳理当前涉农课程的类别及课程建设特征,在此基础上剖析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环境生态工程和农业资源与环境等专业的涉农课程设置特色,并提出适合未来我国生态环境领域知农爱农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建议。

相关研究结果有助于推动新时代知农爱农新型环保人才培养体系的升级与重构。

【总页数】4页(P31-34)
【作者】魏亮亮;姜珺秋;王广智;张国栋;丁晶;张军;赵庆良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学院;青岛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0
【相关文献】
1.涉农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若干思考——基于涉农高职课程体系
2.高校环境类专业《环境微生物学》课程实验项目设置探讨
3.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通识课程体系对比研究\r——以国内5所高水平高校的课程设置为例
4.师范类专业认证下的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以德州学院为例
5.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高校在线教学的现存问题与优化建议 --以涉农高校环境类专业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农作食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

基于“农作食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

调查研究 $ 同学们在老师的指 导下学会记录观察数据 ! 分析资料 数据 ! 对下阶段农作体验 ! 农作物 食品安全的认识具有指导意义 $ 多方交流 $ 学校与社区 " 家庭 教育相结合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 利用多种形式的科技环保节 " 科普 游园会" &学 雷 锋 社 会 实 践 日 '" 家长开放日等契机 ! 以农作科学体 验为主题开展实践活动 ! 让全体师 生 " 家长及社区广泛参与交流 ! 使 教育效应大大增强 $ 二 形式多样 深入研究
地 开拓视野 观摩学习 $ 发挥专家的引领作 用 ! 帮助师生掌握科学种植的技能 与 方 法 $ 年 ( 月 在 广 州 市 农科院花都基地建立了实验田 ! 每 月由家长义工带领孩子们到基地活 动 ! 内容包括参观高新技术的农产 品 ! 观摩水稻插秧技术等 # 体验实践 # 在专家的指导下检 验所学知识 ! 及时掌握正确农作方 法# 同学们在农科院专家的指导 下 ! 自己动手把十几种农作物的种 子逐一分类 ! 亲手摘桑果 ! 动手拔 萝卜 ! 认识各种农作物的可食用部 分 ! 进行简单的田间农作 # 培养情感 # 借助农科院的自然 环境 ! 培养师生美好情感 # 农科院 清新的空气 % 宽阔的视野 % 新奇多 样的农作物 % 绿色环保的无公害农 产品牢牢吸引着师生 % 家长们的目 光 ! 亲近自然 ! 热爱自然的美好情 感油然而生 #
在 校 内 建 立 实 践 基 地 开
展农作科学体验 阵地建设 # 为了每一位同学都 有参与实践的机会 ! 我们开展了一 系 列 的 阵 地 建 设 # 年 底 ! 学 校在校区内建立包括科普长廊 % 雨 水收集系统 % 每中队一块农作物实 验田在内的农作生态基地 ! 各中队 建立绿色环保角 ! 共同构建全方位 的农作教育实践阵地 # 农作实践 # 在农作中学习 ! 在 实践中体验 # 同学们每天在校内农 作基地 % 各中课室的绿色环保角开 展科学体验活动) 种植% 记录数 据 % 写观察日记 **

整治畜禽养殖业污染的生态措施和建议

整治畜禽养殖业污染的生态措施和建议

整治畜禽养殖业污染的生态措施和建议
何加骏;甄若宏;周建涛
【期刊名称】《农业科技管理》
【年(卷),期】2010(029)002
【摘要】畜禽养殖业所产生的废弃物已成为社会一大公害,严重制约着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就养殖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探讨了整治养殖业污染物的生态措施--发酵床养殖技术,并通过实例论证,提出了加强投入、强化技术、宣传培训等推动该项成果的对策和建议,以推动畜禽养殖业的生态良性发展.
【总页数】2页(P71-72)
【作者】何加骏;甄若宏;周建涛
【作者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南京,210014;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南京,210014;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南京,2100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0
【相关文献】
1.龙口市畜禽养殖业污染现状及几点整治建议 [J], 栾业俊;冯军;刘正明
2.整治畜禽养殖业污染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J], 海曼;刘桂平
3.山东曹县整治畜禽养殖业污染实行种养结合 [J], ;
4.整治畜禽养殖业污染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J], 金旭晨
5.新乡市环保局部署畜禽养殖业污染调查整治工作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食品安全源头有效控制的技术措施与规范

食品安全源头有效控制的技术措施与规范

食品安全源头有效控制的技术措施与规范
李桂花;范家豪;夏奇峰
【期刊名称】《南方农业》
【年(卷),期】2018(012)002
【摘要】在21世纪科技大爆炸的大背景下,食品安全问题逐渐进入人类视线.从三鹿奶粉三聚氰胺过量导致婴儿死亡问题到后来出现的毒姜、毒韭菜,食品安全问题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人类健康,食品工业的发展走向无不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发展,可见,食品安全源头的有效控制意义极为重大.在食品工业源头遏制不安全因素的发生是现在食品工业领域的重中之重,基于此,剖析了食品安全源头有效控制技术措施和规范.
【总页数】3页(P97-99)
【作者】李桂花;范家豪;夏奇峰
【作者单位】[广州市增城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所(广州市增城区农业标准与质量监测中心),511370];[广州市增城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所(广州市增城区农业标准与质量监测中心),511370];[广州市增城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所(广州市增城区农业标准与质量监测中心),5113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201.6
【相关文献】
1.规范验证评价工作从源头保证特殊食品安全 [J], 张卫
2.规范源头管理保障食品安全 [J], 曲东杰
3.康师傅食品安全推进报告——食品安全源头管理的内控措施 [J], 崔浩
4.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食品安全工作规范和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机构食品安全工作规范的通知 [J],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
5.加强食品安全源头治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药兽药管理保障食品安全的通知》[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食品安全与环境保护

食品安全与环境保护

食品安全与环境保护
李黎
【期刊名称】《人与自然》
【年(卷),期】2004(000)009
【摘要】民以食为天。

食品安全是关系到每个人健康的头等大事。

我们都知道,安全营养的食物来自健康的环境。

吃什么、如何吃才能既有利于健康又无害于环境呢
【总页数】1页(P124)
【作者】李黎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3
【相关文献】
1.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的“幕后英雄”——记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检测中心主任王颜红 [J], 李胜基;
2.2012两会报告:热议食品安全环境保护 [J],
3.环境保护食品安全——三句半 [J], 蒋明健;熊隆明;周春龙;
4.农业食品安全与环境保护的协同治理 [J], 付政
5.陶氏化学举办"2013年陶氏创新日"——探索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领域的联合创新 [J], 万晓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应提高农业环境标准

中国应提高农业环境标准

中国应提高农业环境标准
佚名
【期刊名称】《植物医生》
【年(卷),期】2005(18)6
【摘要】对于中国农业在使用农药的标准、范田和环保等问题上与美国等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有关专家表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十分担心环保因素可能成为贸易壁垒。

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

中国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出口到世界各地曲很多是农副产品。

这些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一直使用农药、化肥。

这种生产种植方式恐怕不会在近期内一下子就能够彻底改变。

而且美国在这方面要通过的检验标准比中国的标准要高。

【总页数】1页(P32-32)
【关键词】中国农业;环境标准;环保因素;农副产品;生产过程;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世贸组织;贸易壁垒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3;X-65
【相关文献】
1.高油玉米种质资源与生产技术系统创新——访中国高油玉米奠基人、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宋同明 [J], 师潇雅
2.龙永图指出:入世对我国农业影响不大/入世会给我国农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面对挑战应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面对"入世"农民当务之急做什么/加入WTO的农业对策/WTO与中国棉花/WTO与中国小麦/WTO与中国玉米/加入WTO对我国
大米市场影响/WTO与中国大豆/WTO与中国畜产品 [J],
3.环境标准对市场准入的影响——兼论中国的环境标准现状及应取的对策 [J], 徐淑萍
4.科学培育高油玉米创新发展中国农业--记中国高油玉米奠基人、原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宋同明 [J], 杨杨
5.ITECH:为5G产品的低功耗、高稳定性、低纹波及高动态响应提供测试设备 [J], 张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农药管理与环境安全

农药管理与环境安全

农药管理与环境安全
佚名
【期刊名称】《农药科学与管理》
【年(卷),期】2005(26)10
【总页数】3页(P1-3)
【关键词】农药管理;环境安全;国际学术研讨会;《寂静的春天》;摘要;所长;农业增产;生活水平;农民增收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8;X3
【相关文献】
1.法制办、农业部负责人就《农药管理条例》答记者问--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农林生产生态环境--国务院法制办、农业部负责人就《农药管理条例》答记者问[J], ;
2.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环境安全为目的的加拿大农药应用管理 [J], 邵振润;梁帝允;曾爱军
3.全面有效实施新《农药管理条例》六个关键方面加强农药监管确保农业生产人畜健康生态环境安全 [J], ;
4.农药管理与环境安全(王运浩所长在农药与环境安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摘要) [J], 王运浩
5.加强农药监督管理确保农药产品质量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部《2014年农药监督管理年活动方案》对外公布 [J], 汪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态环境建设与生态环境用水

生态环境建设与生态环境用水

生态环境建设与生态环境用水
全达人;马春花
【期刊名称】《农业科学研究》
【年(卷),期】2001(022)003
【摘要】本文对生态环境建设与生态环境用水的概念给出了表述,对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作了阐述,结合西北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生态环境用水量的具体估算方法.
【总页数】5页(P39-43)
【作者】全达人;马春花
【作者单位】宁夏农学院,750105,宁夏,永宁;宁夏农学院,750105,宁夏,永宁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2
【相关文献】
1.集水生态环境建设高效用水技术 [J], 刘佳莉;李元红
2.论成都的环境用水和水生态环境建设 [J], 瞿伦强
3.合理安排生态用水是搞好西北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 [J], 蒋得江;王答相
4.生态用水理论及其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中的现实意义 [J], 牛志明
5.利用水土保持专项资金促进生态环境建设 [J], 刘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生态环境与食品安全何加骏1,李 奇2(1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服务中心,江苏南京210014;2 南京市科技局农村科技处,江苏南京210008)摘要:主要分析了农业生态环境与食品安全的关系,并着重分析了农业生态环境中,可能通过食物链富集而对食品安全构成危害的污染物及其在生态环境中存在的数量、形态和生物富集作用。

关键词:农业;生态环境;食品;安全;污染物中图分类号:S-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07)01-0204-05(上接第203页)菊酯却相反,这可能与两类杀虫剂的渗透性差异及检测时小白菜植株大小有关。

3 小结与讨论毒死蜱在小白菜上的降解速度快于氯氰菊酯和氰戊菊酯,3种杀虫剂的半衰期依次为1.21d、2.04 d和1.86d。

供试3种杀虫剂在叶菜中的最高允许残留量(MRL)国家标准均为 1m g/kg。

那么在本试验中,不论是推荐剂量还是高剂量,最后一次用药后3 d几乎都达不到安全食用标准;最后一次用药后7d,氰戊菊酯高剂量的残留超标,其他各处理残留量均在允许范围内。

参考氰戊菊酯在高剂量下的降解方程,可估算出其用药1次于药后9d残留量<1 m g/kg。

从表1可知,氯氰菊酯和氰戊菊酯施用2次的残留会更低,因此小白菜应在最后一次施药9d 后食用。

综合以上分析,48%毒死蜱施用量不超过432g a..i/hm2,10%氯氰菊酯施用量不超过75 g a..i/hm2,20%氰戊菊酯用量不超过150 g a..i/hm2,并且每种杀虫剂用药次数不超过2次的前提下,毒死蜱和氯氰菊酯的安全间隔期可确定为7d,而氰戊菊酯则定为9d。

由于小白菜的生长期较短,因此氰戊菊酯不宜用于防治小白菜害虫。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而食品安全是关系到人类健康和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

食品安全完整的概念和范围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食品的充足供应,即解决人类的贫穷、饥饿,保证人人有饭吃;二是食品的营养与安全,即能提供人体所需要的基本营养元素,并保证人类摄入的食品不含有可能引起食源性疾病的污染物。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近40年努力,虽然基本解决食物供应问题,但食品安全问题仍然存在,且愈发突出。

分析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可能引发食品污染的主要生产、加工、运输与贮藏以及烹饪等环节,其中源头污染是造成我国食物污染的直接原因。

收稿日期:2006-06-20基金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BK2005109)。

作者简介:何加骏(1957 ),女,江苏南京人,硕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科技服务工作。

Te:l(025)84390202;E-m ai:l he ji aj un503@hot m ai.l co m。

农产品源头污染主要包括受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生态环境污染与在生产过程中不合理或非法使用的投入品或添加剂等影响。

就农产品安全质量受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影响而言,主要是指水、土、气等环境的污染;而不合理或非法使用投入品给农产品安全质量带来的危害,其严重性易于理解,如高残留高毒农药、兽药的使用、瘦肉精等激素的使用,等等。

为了使食品生产者、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有更全面的认识,以便更好地采取措施,预防与控制食品污染,着重对因农业生态环境污染,通过食物链而引起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以供读者参考。

狭义的农业生态环境主要是指水、土、气、光、热等自然因素,而在这些自然因素中,通过食物链对食品产生污染的主要是水、土和气,而光与热污染主要是对人类本身产生直接的危害。

在水、土、气环境中存在的污染物质很多,对农产品构成污染的主要物质归纳起来有四类,分别是: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生物污染(如病源生物、基因等)和由普通营养引发的污染物,如硝酸盐、亚硝酸盐、藻毒素等。

这四类物质,可能存在于水体中,也可能存在于土壤与大气中,虽然它们在不同环境要素中存在的含量、形态以及危害程度不同,但它们都可能通过食物链,在农产品中富集,进而造成食品污染,影响人类身体健康。

为表述方便,按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的食品污染物质类型分别讨论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与食品质量的关系。

1 重金属在美国提出的优先污染物中,所列出的重金属为砷、铬、汞、镉、铅、镍、锌、硒、铜等,其中砷与硒为类金属。

在重金属中,除砷、汞和硒的有机化合物容易挥发外,它们和有机物不同,不但不能被微生物分解,相反还可能在生物作用下,形成毒性更强的金属有机化合物。

因此,重金属一旦进入环境,便原地长期存在,对人类具有长期潜在的危害。

重金属中毒可使人体的肝、脾受损,影响钙质吸收、骨变形,骨折疼痛,影响人的生殖能力,致癌等危害。

水、土中重金属含量主要受土壤背景值与外来污染物的影响。

魏复盛等[1]比较了中、日、英三国常见12种微量元素(A s、Cd、Co、C r、Cu、H g、M n、N i、Pb、Se、V、Zn)的平均值后,认为中国土壤各主要元素环境背景值与日本、英国土壤的含量大体相当。

江苏省科协主持的 江苏农产品清洁生产技术创新与实施 课题组,于2003年,按农业部 农田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NY/T395-2000)对全省4个县(市)进行了调查分析[2],表明苏南某市菜地受污染较为严重, 51.7%的菜地不符合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要求,主要污染因子是镉、汞和DDT,相比之下,稻田污染程度较轻;苏中海安、高邮两县(市)耕地总体质量较好,95%以上耕地符合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要求,其中海安县为96.6%,高邮市为95.2%,少部分地区受DDT、Cr及Cd轻污染;苏北洪泽县耕地土壤总体质量良好,99.1%的耕地符合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要求,少数地区铬、汞、铜含量偏高。

分析造成水、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原因,是来自工业或城市排放的废水、固体废弃物与干湿沉降以及农业自身的投入品,如农药与肥料。

据报道,全国受重金属污染的地区约占污灌面积的45%,其中比较严重的是汞与镉。

张永春等[3]分别调查了宁连公路淮安段两个断面,结果发现沿公路两侧0~150m范围内土壤中铅均有不同程度的累积,0~50 m范围内累积较为明显;断面1各样点土壤铅含量平均为18.60m g/kg,断面2各样点土壤铅含量平均为16.83m g/kg;断面1距路基5m、25m、50m、75 m、100m处土壤铅平均含量与300m处的背景值相比,增加了53.3%~74.8%;断面2距路基5m、25 m、50m、75m、100m处土壤铅平均含量与300m处的背景值相比,增加了46.4%~65.3%。

虽然土壤铅含量均未超标,但仍有3个样品的稻米铅的含量超出了相关的无公害稻米重金属限量标准( 0.4 m g/kg)。

石元值等[4]研究了汽车尾气对茶叶中重金属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汽车尾气对茶叶新梢、老叶中的铅元素含量影响较大,公路边的茶叶新梢中铅元素含量比距离公路远的茶园茶叶新梢高39.2%~129.6%,而公路边的茶园老叶中的铅元素含量要比距离公路远的茶园老叶高39.5%~ 159.1%。

长期施用微量元素高含量的粪便,将导致土壤中微量元素蓄积污染。

张子仪[5]预测,1万头猪场按美国F AD允许使用的砷制剂推算,若连续使用含砷的添加剂饲料,5~8年之后,将可能向猪场周边排放近1t砷,16年后土壤中的砷即可增加1倍。

Betey等(1972)和Feenstra等(1993)报道用高铜添加剂饲喂动物,生产的粪便作牧草肥料,该草制成干草时,可使绵羊发生中毒(粪中铜的浓度为700~ 3000m g/kg,干草中为42m g/kg)。

土壤或水体重金属均可能通过食物链富集,进而影响食品安全。

郑宗林等[6]综述报道了水生生物对水体中重金属的富集试验结果,鱼类可蓄积比周围水体环境高1000倍的汞;当水中汞含量达0.001~0.01m g/L时,通过小环境藻 水蚤 金鱼的转移浓缩,35d后鱼体中的汞含量可为水的800倍;一般鱼类含砷1.1mg/kg,砷浓度较高的养殖区的贝类含砷量高达100m g/kg;大海虾含砷可达174 m g/kg,小海虾含砷15~40mg/kg。

海水生物对铬有富集作用,其浓缩系数为:海藻60~1200、无脊椎动物2~9000、鱼类2000。

通过富集和食物链的作用,动物食品中的含铬量比植物食品高,如鱼、猪肉、蛋为0.1~0.5mg/kg,蔬菜和水果均在0.1m g/kg 以下。

土壤、水体等环境中重金属也可以通过作物富集,从而造成食品污染。

廖自基[7]报道生长在冶炼厂附近的植物中,花椰菜叶片含砷量仅为5.5m g/kg,与土壤本底值基本相同;而草本植物叶片含砷量竟高达396m g/kg,是本底值含量的70多倍。

2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又称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简称POPs),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UNECE)将它们定义为是一类具有毒性,易于在生物体内富集,在环境中能够持久存在,且能通过大气运动在环境中进行长距离迁移,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的有机化学污染物质。

199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了需要采取国际行动的首批12种POPs,即艾氏剂、狄氏剂、异狄氏剂、DDT、氯丹、六氯苯、灭蚁灵、毒杀酚、七氯、PCBs、PCDDs和PCDFs,前9种是农药,PCBs是工业化学品,PCDDs和PCDFs是化学产品的杂质衍生物和含氯废物焚烧的产物。

2001年,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理事会组织召开的国际文书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正式通过了禁用12种有机污染物的公约,完成了最后文本的谈判,至今已有150多个国家成为公约签约成员。

中国是签约国之一,也承担起相应的义务与职责。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有干扰人类及野生动物内分泌系统的作用,亦被称为环境内分泌干扰化学物质或环境雌激素。

许多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已知和可疑致癌物,如多环芳烃和PCDFs等。

也有大量证据表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降低人与动物的免疫功能,并影响动物的行为等。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有以下特征:(1)难以降解,具有长期残留性,长期停留在环境中。

(2)POPs 是亲脂憎水性化合物,具有生物积累性。

在水和土壤系统中,POPs会转移到固相或有机组织的脂质,代谢缓慢而在食物链中蓄积并逐级放大,最终影响到人类的健康。

(3)POPs具有半挥发性和长距离迁移性。

在环境温度下,POPs蒸发进入大气,并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发生界面交换,长距离迁移后而沉积。

例如,温度高的低纬度地区,产生的POPs的蒸汽压高;低温的极地等高纬度地区,POPs的蒸汽压低,从蒸汽中分离而沉积到极地等地球表面,导致全球范围的污染传播,表现出所谓的 全球蒸馏效应 和 冷浓缩现象 。

(4)具有高毒性,包括致癌性、生殖毒性、神经毒性、内分泌干扰特性等,严重危害生物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