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网融合技术实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网融合(三网合一)下服务质量保证机制的研究引言
三网融合是一种重要的产业融合现象。随着信息化推进、网络快速普及和电子信息技术不断进步。三网融合的技术和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弱化.为全面推动三网融合创造了条件.世界各国纷纷将三网融合作为提升信息产业发展的新的增长引擎.上升为重要的国家战略。其中有许多成功经验为全面推动我国的三网融合提供了重要启示。
一、三网的形成
所谓“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通信网的相互渗透、互相兼容并逐步整合成为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三网融合”是为了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形成适应性广、容易维护、费用低的高速带宽的多媒体基础平台,给用户全方位的综合服务,是多业务、个性化服务的全面融合。
“三网合一”是业界最早的提法,简单说,它是指电信网、互联网和广电网的合三为一,目的是通过集约化建设,节约社会资源,概念侧重于“建设”上的“合一”,即物理融合。随着理念的不断发展,“三网合一”被“三网融合”所取代,后者不仅是物理上融合,而是在网络、内容、用户及业务上都要融合,其核心概念是业务应用上的融合,即在同一个网络上,可以同时开展语音、数据和视频等多种不同的业务,在网络层上实现互联互通,业务层上互相渗透和交叉。
三网融合的概念于1998年在国内被首次提出后,连续被列入国家“九五”“十五”“十一五”计划,但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行业管理体制及对未来民用信息产业发展的方向判断等多种原因,迟迟不能大范围付诸实践。2010年1月13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会议指出:目前,我国已基本具备进一步开展三网融合的技术条件、网络基础和市场空间,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已进入关键时期。要着眼长远,统筹规划,确定合理、先进、适用的技术路线,促进网络建设、业务应用、产业发展、监督管理等各项工作协调发展,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三网融合模式。预计,在2015年,将有一套完整的融合方案,并将全方面推广。
二、三网各自的技术特点
“三网融合”使原有三方网络取长补短,盘活资源,实现融合各方和整个产业链的效益最大化:
1.广电网在节目内容的制作、播出以及信号传输方面有所专长,它的优势在于传统视音频内容领域的监管和分销;
2.电信网则强于覆盖面广,用户基数大,有长期积累的大型网络建设、运营和管理经验;
3.互联网特别是web2.0时代,因UGC等因素,具有海量内容,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资料的主要来源,同时,互动性强、可点对点沟通,也是互联网的主要特征。
三、三网融合的方案
3.1三网融合的层次模型和指标体系
三网融合可以分为三个层面.每个层面都有“软”、“硬”两种融合的领域.共构成六
个融合的焦点。这三个层面的六种融合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市场融合是最终目标,所有层次的融合最终都要体现到市场的融合上.市场融合是三网融合的核心。其中,产业融合表现为产品的融合。消费者可以享受各种融合的终端:企业融合表现为服务的融合,可以享受跨运营商界限的多种服务。技术融合是三网融合的基本要求。其中,网络融合表现为对用户的安全、便捷和透明:业务融合表现为用户可以不受限制的进行信息交换。管理融合是i网融合的必要保障。其中,机构融合表现为监管的协调统一.为企业创新提供肥沃土壤;法律融合表现为规制的上下一致,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条件。各自具体的目标和内容详见表l。
3.2三网融合技术方案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三网融合的各个方面,都涌现出日臻成熟的技术,为三网融合提供支持,如电信的3G多媒体网络与内容业务支撑技术、广电的双向改造、网络整合与服务运营支撑体系,以及互联网的内容监管、云信息处理与可信计算架构,都是合理的出发点和走向渐进融合的可行路径。
3.2.1物理融合
物理融合是三网融合的前提条件之一,做到物理上的互联互通,才能保证其他业务发展。以新兴的云计算为例,其核心是将海量的用户信息存储于“云端”的服务器之上,从而大大节省了客户端的资源,实现了资源的充分调动,这也和三网融合的核心颇有相似之处,但可以看到,这同时也对网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高速率、对等化且不能存在瓶颈。如果用户无法顺利地和“云端”的服务器实现通信,那这片遥不可及的“云”必将缺乏吸引力,同时,若为满足多ISP而搭建多组服务器,必将导致资源的极大浪费,违背了云计算的初衷,变“白云朵朵”为“乌云密布”。
3.2.2移动技术
新媒体领域一直是创新最活跃的领域,我们所面对的是丰富多彩的内容、林林总总的终端和日新月异的用户需求,当Twitter、YouTube、Facebook这些微博、视频分享、SNS服务越来越多的通过3G网络、WIFI运行在“上网本”、电子书阅读器、手机,甚至于iPad上时,我们可以大致判断出在三网融合的未来中,应对新媒体是一个挑战,唯有同时建没好有线和无线网络,才能见招拆招。对此,3G网络、CMMB等体系的建设便更体现出其意义,在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全面发展其TD—SC-DMA、WCDMA、CDMA2000标准的3G业务的同时,也应该与CMMB更好地融合,并重视WiMax等技术的应用。
3.2.3支撑技术
三网融合核心是为用户提供有效的服务,随着web3.0时代的到来,UGC将进一步发生膨胀,信息量将由管涌井喷演变为山呼海啸,用户成为内容的主导因素,这对信息存储、跨媒体搜索、服务聚合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意味着,除了制播分离、加速审查等措施之外,在监管系统、计费系统等方面,也要做好应对海量信息的准备,并需要完善的系统,来迎接“比特洪流”的挑战。
四、服务质量保证机制
4.1、三网融合中QOS的模型
要理解QoS先要了解服务质量的几种级别或称为模型。服务质量有三种服务模型,分别是最大努力服务、保证服务与区分服务。
最大努力服务,如它的名字所言,就是指网络尽可能的传送数据包到目的地址,在这种服务模型中,网络不能保证数据包能正确地到达目的地。同时,在这种模型中,任何一个应用都可以在任何时候发送任意数量的数据,而不需要得到允许或通告网络。IP网络就是出于这个服务模型中。因为早先的IP网络上的应用都是对服务质量不敏感的,比如FTP、HTTP、Mall等。随着IP网上承载的内容越来越多,针对网络的应用也蓬勃发展,网络上传输的数据量越来越大,用户的使用满意度正在降低。虽然带宽在不断的增长,但作为新兴的语音,视频应用需求的带宽和延迟要求非常高,带宽的增长速度正在变得落伍了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下,IP网络还保持最大努力级别就显得不是一个最佳的服务模型了。
保证服务是通过端对端之间达成网络参数的协议来提供网络保障的服务级别。保证服务需要预留网络资源,确保网络能够满足通信流的特定服务要求。保证服务因此也称作硬服务质量,因为它能够对应用提供严格的服务保证。
保证服务是通过信令(signal)来完成的,应用程序首先通知网络它自己的流量参数和需要的特定服务质量请求,包括带宽、时延等,应用程序一般在收到网络的确认信息,即确认网络已经为这个应用程序的报文预留了资源后,才开始发送报文。同时应用程序发出的报文应该控制在流量参数描述的范围以内。负责完成保证服务的信令为RSVP,资源预留协议,它通知路由器应用程序的服务质量需求。RSVP是在应用程序开始发送报文之前来为该应用申请网络资源的,所以是带外(out—bind)信令。保证服务要求为单个流预先保留所有连接路径上的网络资源,而当前在Internet主干网络上有着成千上万条应用数据流,保证服务如果要为每一条数据流提供服务质量服务就变得不可想象了。因此,保证服务在目前Internet上基本没有得到什么广泛应用。但是在校园网上针对某些特定的数据流保留资源还是可以实施的。
在区分服务中,根据服务要求对通信进行分类。网络根据配置好的服务质量机制来区分每一类通信,并为之服务。区分服务包含了一系列分类工具和排队机制,该机制为某些协议或应用提供比其它网络流量高的优先权。这种提供服务质量的方案通常称作COS。区分服务本身并不提供服务保证,它只是区分通信,从而优先处理某种通信,因此这种服务也叫做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