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人格障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确认识人格障碍
作者:聂海洋
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08年第02期
人格(Personality)一词源于拉丁文的“面具(Persona)”,是指由遗传因素决定的个人先天素质以及后天发育与习得性有机结合形成的总体精神活动(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和个体在行为、认知、情感等方面有别于他人的独特特性。人格障碍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范围,显著性、病理性地增强,使患者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尤其在待人接物方面,这种模式显著偏离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一般认知方式,明显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和职业功能,造成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不良。患者会因此感到痛苦,因此正确认识人格障碍具有临床意义。
人格障碍的特点
人格障碍通常开始于童年期或青少年期,并长期持续发展至成年甚至终生。患者虽然没有智能障碍,但是因为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难以矫正,仅少数患者在成年后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
人格障碍的患病率在西方发达国家一般为2%~10%,我国1993年统计为万分之一,这明显是一个较低的数字。通过问卷对某大学2 200名学生进行调查,继而筛查后确诊为人格障碍55人,患病率达到2.5%,接近正常值。
人格障碍的成因
从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角度来看,人格障碍往往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
意大利犯罪心理学家罗姆勃索曾对众多罪犯的家庭进行大样本的调查,发现许多罪犯的亲族患有反社会人格障碍,犯罪的比率远远高于其他人群。也有学者发现人格障碍的亲族中患人格障碍的比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因此人格障碍的遗传因素不能忽略。也有报道人格障碍者脑电图异常者比率高于正常人群,从而提示生物学因素对人格障碍有一定影响。
幼儿心理发展过程中如果受到精神创伤,对人格的发育有着重大的影响,是未来形成人格障碍的主要因素。例如婴幼儿被剥夺母爱或父爱;被遗弃或受继父、继母的歧视:父母、亲人过分溺爱,使其自我中心的思想恶性膨胀,异常地发展至蔑视父母的教育、学校的校规与社会纪律。这为人格障碍的发展提供了温床。一个孩子若有迅速消除恐惧反应的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那么与其相关的是具备迅速、强大和良好的习得性抑制能力。反之,若植物神经系统反应迟缓,与之相联系的是只具备缓慢和软弱的习得性抑制能力。研究表明,人格障碍患者植物神经功能异常,有人认为植物神经反应性低下,皮肤电恢复缓慢,可作为人格障碍的一种疾病素质特征。
幼儿与青少年期受虐待导致产生仇恨与敌视社会或人类的心理;父母或其他抚养者、幼儿园或小学老师教育方法失当或期望过高,过分强迫、训斥易造成精神压力或逆反心理,容易形成不良人格;父母本人品行或行为不良,对儿童的人格发育影响极大。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不合理现象、拜金主义等都会影响青少年的道德价值观,产生对抗、愤怒、压抑、自暴自弃等不良心理而发展至人格障碍。
预防人格障碍
在诱发人格障碍的众多因素中,社会心理环境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幼年时期家庭心理因素起到了主要作用。
儿童期是人格障碍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养育方式正确,孩子的人格发育一般良好;父母的养育方式不良,孩子成年后就可能造成不可逆的人格障碍,而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北京医科大学预防医学教研室对我国青少年进行调查,研究父母养育方式对青少年人格障碍形成的早期危险因素,在对城市1148名中学生的调查中发现,14.3%孩子具有人格障碍倾向,其中3.7%有明显的人格障碍倾向。
在有人格障碍倾向的孩子中,表演型、强迫型、分裂样人格障碍的人数居前3位。这3种人格障碍倾向的发生分别与父母拒绝、过度保护因素有关。所谓拒绝型养育方式是当子女做了错事时,父母严厉批评或惩罚,父母在旁人面前打或责骂羞辱子女,过度体罚;子女在家中被父母当作“替罪羊”、“出气筒”,父母对子女过分刻薄和吝啬。而过度保护型养育方式是子女做每件事情时,几乎均受到父母的干涉和批评,父母对子女要求过高,对子女某些可能发生的问题太过焦虑等。这两种不正确的养育方式,都会使孩子的人格发育受到不良影响。
正确的教育方式
情感温暖型养育方式被认为是正确的教育方式,即父母经常用语言和姿态表示对子女的喜欢。子女做错了事或遇到不愉快的事时,可求得父母的谅解、安慰和鼓励,父母尊重子女的意见,经常表扬子女,亲自参加与子女的兴趣和爱好有关的活动,子女和父母的相处平等、温暖和亲切,当子女获得成功时,父母表示为之高兴和自豪。在调查中发现,这种养育方式,子女的人格发育一般都是健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