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剑飞等: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
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
陈剑飞1,张骏2
(1.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哈尔滨150090;2.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哈尔滨150006)
【摘要】以哈尔滨市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改造设计为例,分析其在城市发展中的种种不和谐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在此基础上提出花园式商业区的规翱与开发、内向型开放空间的发掘与营造、新老建筑风格的对比与协调、历史文化景观的承载与延续等设计目标,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街坊;改造
【中图分类号】Tu一8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6864(2007J02一0027—02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生活的城市从空间结构、规划布局到建筑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一些有着深厚渊源的城市传统街区,保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反映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我们把它们称为历史文化街区。或许街区中每一座建筑物都够不上文物保护的级别,但却以整体性的环境风貌记录着城市空问发展的文脉和历史发展的轨迹。为了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中有价值的文化信息,我们应在规划布局上因地制宜地采取保护与改造措施。
1项目概况
花园街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北起西大直街,南止木介街,东起海关街、红军街,西止耀景街,包括三片四个街坊。本例的改造街坊为哈尔滨待公布的第二批保护街坊,由西大直街、海城街、联发街、北京街围合而成,占地面积3.1公顷。该街坊是1899年沙俄为中东铁路管理中心规划建设的新城的一部分,是中东铁路建设局职员的住宅区,也是哈尔滨市现存唯一比较完整的近代铁路职工住宅街坊,它对了解哈尔滨城市发展史、继承和发展城市文脉具有重要意义。街坊内的居住形态反映早期花园式城市的规划思想,厚墙窄窗的俄罗斯式砖结构单层房屋,体现了严寒地区建筑的个性。街坊内还生长着有百年历史的老榆树约40棵,具有很好的观赏价值和保护价值。
2问题与对策
设计伊始,通过调研、分析,发现街坊现状环境存有以下几方面问题:
街坊内环境比较混乱,基础设施严重落后,相当一部分建筑已破旧不堪。现状建筑以居住为主,间杂一些公企、市政用地,住户冗杂,街坊内部环境很差,完全破坏了历史文化街区的原有特点。
该区前身为沙俄中东铁路建设局的职员住宅,受欧式建筑文化影响较大,但除了区域内两座保存较好的保护建筑外,其余有保留价值的建筑物均为一层小住宅,规模较小,形式单一,为街坊的整体改造带来一定难度。
街坊地处市区中心,周围商业繁华,如将整个区域完全按现有特点严格保护,将影响此区域的城市活力,制约城市发展。
针对以上问题,在借鉴国内外以往旧城改造的成功经验后,结合本项目的具体情况,着重从以下三方面提出解决的途径:
环境整治——混沌一整合。对街坊周边历史较为悠久的14栋建筑(包括两座保护建筑)进行保留和修缮,因这些建筑虽有一定程度的损坏,但仍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使用价值。对那些后期私建、乱建的公企、市政用房及部分无保留价值的民宅予以拆除,并适当加建一定规模的新建筑以保证其开发价值,完成街坊建筑环境的整合。
风格转变——单一一复合。建筑单体的风格、结构、材料、细部等对整个街坊的空间环境有很大程度的影响,不同时期的建筑应能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城市发展的特点。因此,街坊内新加建的建筑应该体现新时期哈尔滨建筑的时代特色,一味仿古、造“假古董”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功能置换——居住一商业。鉴于本街坊所处的地理位置(位于城市中心商业区),以商业功能置换现状的居住功能有很大益处:一方面商业在现代化城市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并表现出鲜明的群聚性特征;另一方面商业活动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和丰富的活跃性,易于实现传统与现代生活的交融与传承。
3改造设计方案
3.1花园式商业区的规划与开发
花园式商业区反映了多元化社会中人们对长期形成的生活方式和特有情调的真切感受和追求。规划设计在保留原有保护建筑和树木的前提下,结
低温建筑技术2007年第2期(总第116期)
合加建的建筑形成商业、餐饮、娱乐、休闲为一体的街坊区域,塑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文化特征的街坊空间。在保留周边历史较为悠久的14栋建筑的基础上加建一部分建筑,分为地上和地下两个部分。地上部分以商业为主,其中多数建筑为精品屋和俄罗斯旅游纪念品商店,以及餐饮、酒吧等;地下部分为集中开敞式商业区。民俗花园采用主题式组合,间夹以休闲区域(主要为西餐、小点、咖啡屋等),空间类型既丰富多彩,又井然有序。改造后的花园式商业区以商业为主导,以民俗和历史作为切入点,通过自身独特的建筑氛围,形成富有文化底蕴的精品商业区,为市民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休闲、购物模式。
3.2内向型开放空间的发掘与营造
我们在规划设计中引入内向型开放空间这一概念,强调民俗花园的历史性与文化性,在创造不同内容开放空间的同时,借助统一的设计元素与设计语言来塑造整个民俗花园的独特个性。本方案的空间构成层次较为清晰:从西大直街到联发街纵向形成一条景观步行系统,作为主要的空问轴;在临联发街两栋重要保护建筑前面形成一个较为开敞的广场空间作为景观序列的高潮;由新旧建筑围合而成的庭院空间与步行景观轴遥相呼应、相互渗透,新老建筑围合成形态相似而又风格不同的六个院落,创造出丰富多彩建筑与环境相融共生的独特空间;深邃的小巷用来连接步行街和城市道路。主街、广场、庭院、小街四种典型的空间形态组合形成了一个点点相连、环环相扣的有机而完整的统一体,营造出自然、清新、具有民族风情的花园式街坊。
3.3新老建筑风格的对比与协调
在建筑风格方面,我们注重街坊和城市历史、城市空间的良好呼应和有机组织,并形成和谐而整体的氛围。临城市道路的街坊外立面,以保留建筑的立面为主,充分展现俄式建筑风格的独特魅力;街坊内部新建建筑以一层为主,并采用与原有建筑相近的建筑材料,且在某些局部延续保留建筑的细部构件以及经典尺度,通过坡屋顶建立新老建筑的视觉联系;运用现代的玻璃体作为新老建筑的结合缓冲部分,实现了保留建筑和新建筑的良好过渡。整个园区建筑风格协调、形式多样,相对独立的个体有机联系、多元共生,行散而神不散。
3.4历史文化景观的承载与延续
方案景观设计以追述历史为主线,景观序列分为现代区、追忆区、历史源头区,三个区域贯穿历史的文脉,使整个园区有浓郁的文化气氛。从重要景观节点人手,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
(1)入口景观:正对大直街的主入口两侧各有一幢保留建筑,在此我们没有设计过多景观小品,而是用绿化阻隔主干道的喧闹嘈杂,绿地中间的矮石碑上刻有黑龙江地图,标注哈尔滨的地理位置和园区最早的建成时间。石碑后是散落的石礅,上面记载着从园区建成到现在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年份。长方形的水景广场通过极具现代感的叠水景观体系和迂回延伸的景观小品,象征着哈尔滨在历史的长河中走过的漫长道路。浪漫的叠水为整个园区增添了一道亮丽风景,使游人感受到现代文化的浓郁气氛,而此文化氛围延伸至建筑中,也提升了商业建筑的品质。
(2)文化墙:高2.6m,长18.99m,喻意这座园区始建于1899年。文化墙上刻有文字,介绍园区历史。文化墙的前面是一个雕塑景观,由最早的简易列车车厢和铁轨组成,象征着哈尔滨的铁路文化历史悠久,也象征着铁路人会在新时代继续谱写辉煌篇章。
(3)主广场:在广场的中心处做了一个金属框架的景观,由8根欧式柱子组成,框架的中间有一个铜铸的雕塑,以这个园区最早的设计者A・K列夫为原型。雕塑周围配有休闲座椅,以方便游人观赏和休息。广场西侧的圆形水池环绕在观光塔的周围,更好地烘托欧式建筑的氛围。水池内设有音乐喷泉,作为街区环境设计的结束点,也是整条街最靓丽的风景线。
4结语
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历史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的根源,是城市重要的文化资源。不同于一般的旧城改造,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应该是一种“保护性开发”,在保留重要历史文化信息遗存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需求,提升传统街区的社会综合价值,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复兴。
[收稿日期]2007一03—13
[作者简介】陈剑飞(1975一),女,哈尔滨人,博士,从事建筑学
专业。
更正
本刊2006年第6期21页《城市历史保护街区内的建筑更新》一文中,作者姓名有误,应改为赵锡
珠、张宇。
《低温建筑技术》编辑部